1

在古代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赞誉;中状元者称为为“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最高荣誉。

古代科举考试主要有三个阶段, 乡试、会试、殿试,得第一名者称为“元”,在乡试中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之后各省举人到京城会考,称为会试,会试第一名为一般通称会元。 会试中选者参与殿试,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就是所说的状元。

殿试考试结束后,皇帝会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中进士的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 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在古代,成为状元是真正的万里挑一,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科举考试近1300年中,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朝第一位科举状元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位状元止,科考的榜数大概是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其中连中三元的状元只有13名,大约100年才有一个,在历史上出现过女皇帝,但还未出现过女状元。

官职上,古代文人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也是以文入仕,跻身宦臣重要途径。若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具体官多大?还得看中状元后后期的努力机遇等各方面的条件,一般一旦殿试第一,马上就由吏部考试任其官位,一般开始是任翰林院修撰,或者著作郎、秘书郎、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榜眼、探花授以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位。仕途上,也不是所有状元都“事业有成”。在七百多位状元中,有不少的人高中状元后,一事无成,有的为官一任,了无政绩,平平一生;有的性格怪僻,穷困潦倒;更有甚者,投降叛军,诬陷谄媚;有时也并非全凭真才实学,有的人就是靠走关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状元的等等。但作为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终其一生,始终是登上了显赫的高位,如在唐代有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的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就有20人。可以说,在科举制度中,想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至高追求。

最佳贡献者
2

状元官跟新郎官一样,并不是官,只是一种荣耀,离当官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还不小。

异常艰辛的科举之路

状元也叫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中得到第一名的荣誉称号,文科的是文状元,武举的是武状元,一般状元都指文状元,以下沿用,武状元会特别说出

状元的获得难度非常大,远超常人想象,要想成为状元,首先就得先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接着才能参加殿试,才有可能成为状元。

而在会试之前,还有乡试、院试、府试、县试,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根独木桥,难住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如范进中举,那是考过了乡试,结果范进就疯了。还有《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老先生考了一辈子都没考过乡试,七十多岁才因年纪大得了个岁贡的恩惠,这还是比贡士低差不多两级的贡生。

大家可以类比一下,现在的清华北大,每年招生怎么也得几百人,而状元三年才有一个,这固然有古代教育普及率远远不如今天的原因,但状元有多难考可见一斑。

极低的起步

状元非常难考,但状元并不会被立即授予官职,即便授予了,也不是什么大官,而是下品小官,原因也很好理解,国家大事不可能让一群读了几十年书刚出来的人主持,就跟现在应届毕业生不可能直接当上部长一样。

不管经过多少书籍的洗礼,该历练的还是要历练,所以一般状元当的都是小官。

唐朝时期一般就是九品的官职,再低就不是官了;宋朝状元好点,授签判,相当现代地区一级的秘书长。明清时期状元一般都会进翰林院,从从六品小官做起,慢慢升职,仅次于状元的进士们有留在翰林院的,也有外放为知县的,他们往往是七品官员,只低状元一个级别。

不过状元毕竟在中央,混得好的话,一跃龙门亦非不可,事实上,一千多年间状元654名,留名青史几乎没有,但官居高位的却不在少数,很多都是能对朝政发话的大佬,就如现在名校毕业生不一定混得很好,但一般不会太差一样。

至于武状元,自然也不会直接委任大将,宋朝武状元一般都授六品兰翎侍卫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之类的官职。武状元没有说留任中央的,在中央待着根本没有未来可言,全都是放到边境,能不能立功晋升全靠自己,如唐朝郭子仪,再造大唐、流芳百世。

综合

状元不是官,只是一把当官的钥匙,但能够做到多大,还得看人。

3

状元在王朝时代,是科举考试中的名次,指的是殿试的第一名,并不是一个官职的名称。状元既然不是个官,那么也就没办法说状元的官有多大,不过倒是可以说说,状元能当多大的官,以及科举中取得不同的名次,对仕途的影响会有多大。

科举考试中,大家比较多提到的,就是乡试、会试和殿试。这是科举中最为重要的三场考试。

理论上来说,殿试的主考是皇帝,状元是由皇帝亲自挑选出来,所以所谓状元、榜眼、探花的三鼎甲是皇帝所看重的人选,代表了与皇帝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首先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地位。在取得状元的名次之后,虽然也有一些仕途不得意的例子,但从整体来说,状元们日后的发展,都会比没有三鼎甲身份的普通进士,更加顺遂一些。

如果说获得进士身份,就在官场中进入了一条升迁快车道的话,那么状元几乎就是快车道里面的专车道。

从任官的角度来说,以清代科举为例,状元可以直接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授编修,直接进入翰林院学习,日后从翰林院转出时,也往往能够从优铨选。

但是其他进士进入二甲者,就需要经过朝考这一关,才能够以庶吉士的身份,获得进入翰林院的资格。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进士来说,殿试根本不是终点,朝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更大。

比如晚清的叶昌炽,他在朝考中的名次不理想,眼看进入翰林院的机会渺茫,于是在日记里面悲叹“咫尺蓬莱,复被罡风吹去”。因为如果不能授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的话,那么就只能去六部担任主事,或者授地方的县令,虽然能更快开始官场生涯,但是起点较低,而且处理的都是很琐碎的日常事务,算不上“清流”。

叶昌炽

状元因为不用再去过朝考这一关,在起点上要大大高于自己同年的朋辈了。

4

状元也叫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荣誉称号。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武状元南宋才开始有这个说法,武状元一般由六品兰翎侍卫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之类的官职干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或副团。明朝武科起先没有殿试 ,到崇祯朝财恢复状元名称,授予副总兵职位。

清初明确,一甲进士或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以后武状元授一等侍卫,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及蓝翎侍卫,获得这些官衔后,再到兵部选实职官。

再说说文状元: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因而,苦读寒窗数十年,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

状元一般不会马上去当县官等实职官员。各个朝代都是有制度,有章法的。科考成绩再牛,也要慢慢历练。一般开始进翰林院,授六品(居多)或七品编修,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从此也就步入了凶险难卜的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

别看开始官儿不大, 但是只是翰林院出身,身份都会很不错。混个十来年一般都能混到侍郎级别,皇帝如果特别喜欢,那可以做个尚书,再加点能力和运气,能进个内阁。

详情可参阅拙作:
一路辛苦走出来的状元到底能做多大的官儿?
https://www.toutiao.com/i6514128301819167240/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5

我们知道,人间有四大乐事,那就是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其中最难的肯定是最后一件,那就是金榜题名时,因为其他三件事情难度并不大,那这个金榜题名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殿试之后的进士榜,而这个殿试是由皇帝亲自考试的,而这个榜是黄榜,所以也叫金榜。

而这个金榜是分为三等的,分别叫一甲,二甲,三甲,而这个一甲叫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及第,三甲也是若干人,叫同进士及第。

所以,状元还是这个金榜题名时里面最厉害的那个,是公任的全国第一人,而且科举的殿试并不是一年一次,而是每三年一次,是三年里面的第一人。

那我们再来看看中了状元、进士,会授什么样的官呢?我们看电视剧,总觉得,一个人中了状元之后,要么被皇帝招为驸马,要么被宰相相中成为乘龙快婿,其实呀,状元成为驸马的极少,有史以来只有一个。

那就是唐朝的郑颢,关键是他的家世,他是荥阳的郑氏,这可不得了,在唐朝是被官方认定的五姓七家,另外四郡是崔、李、卢、王,其中李姓还是指李唐,状元加郑氏,所以就被皇帝给相中了,将万寿公主许配给他。

一般来说,科举考试的榜单出来之后,状元会成为翰林院的修撰,从六品,这个主要做什么呢?就是修史,修实录,还有记载皇帝的言行,给皇帝讲讲经书和历史,有时候还会写写关于典仪的文件。

而这个从六品有多大呢?我们知道正七品的就是知县,也就是说从六品相当于副市长级别的吧。

榜眼和探花呢?会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这个编修与修撰事情差不多,就是级别低一些。这三甲和进士们在翰林院呆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可能到各部或者各县去任职。

由此可见,状元所授的官职也算不小,但是说很大,也不见得,但是状元的好处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升迁比较容易,很多状元之后官居宰相之职。

6

其实状元并不是一个官职,但中了状元却能当大官,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人们对待状元,真如高山仰止,众星捧月,怎一个羡慕了得!

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里如果出了一名状元,那必然是方圆百里最荣耀的事情。首先,在官方层面,对状元是极为重视的,每每举子中了状元后,不但会得到百官的关注,更会得到皇帝的垂青,往往没几年就升了大官。宋人田况《儒林公议》一书说:“状元登第,不十余年,皆望柄用。”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中了状元,入仕十余年,就能跻身上游、位居要职,为什么?百官注目、皇帝关心嘛,“每殿廷传胪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

因为皇帝的垂青与关注,状元升官比别人更快,升得也更大,就宋朝而言,像吕蒙正、陈尧叟、王曾、李迪、梁克家、文天祥等等这些人,都是状元,又都是在皇帝的厚爱下快速升迁,最后入主政府,当上了宰相,荣耀一生。

在皇帝眼里是人才,在老百姓眼里就是顶级明星了,所以,在那个时代,中了状元比今天的超级明星还要牛,同是《儒林公议》一书,记载了举子中状元后的京城摩肩接踵、百姓争看状元的盛况:“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肩摩不可过,至有登屋下瞰者。”这就是古代“状元打马游街”的热闹和荣光,万人塞途,老百姓为了一睹状元风采,甚至爬到树上和屋上争看,可见对状元崇拜的热情。

洛阳才子尹洙曾对状元有个评价,他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一个人中了状元,比带兵数十万的将军恢复北方、凯歌还京的荣耀还要高出许多,这种推崇,简直无以复加。

据统计,自有科考以来,历代考取的进士共有10多万人,但状元却屈指可数,从唐朝到清末,才角逐出504名状元,倘若加上武状元一起,也不过七八百人,如此凤毛麟角,状元受人追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7

状元并不是官,而且在唐朝之前,没有状元这个词,隋朝叫盔甲,不对,是叫魁甲,唐朝前期叫头状,也叫状头,注意,不是用头撞。

唐朝平民必须考试入学,官宦子弟可以免考入学,这。。。。。总之那时候平民想拿状元极难,不是难,也不是济南,是极难, 平民必须要先成为出了名的文人,对,你要先出名才可以,比如拿个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或者写出一本巨著,当然了,那时候就都是吟诗作对,讨论天下事,如果你不出名,又想考试,那就需要有官府给你递投名状,这你才仅仅有资格参加考试而已,但是官府为什么要给你递投名状呢? 你懂的。

最可恶的是,唐朝并不是固定的几年一次考试,有时候十几年才有一次考试,考了第一就是状元,想做官?别急,还要和同科的近视,哦不,是进士参加吏部考试,考及格了才能做官,一般都是正九品。。。九品,盐粒子官是不是很惨?

清朝时候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一甲进士,这三人在金殿拿到头衔后要立即授予官衔,是立即,官衔是什么呢? 状元是翰林院修撰,正六品,榜眼探花是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两个职位都属于文书工作,开会做个记录,想做大官?别急啊我的亲,你需要慢慢地熬啊,熬啊,没准临终前20分钟一纸任命就下来了。

宋朝开始才有榜眼和探花这两个词,而探花是南宋才开始有的。

宋朝是州府试,礼部试,殿试,这三个是正科,但还有一种连续15年没考中的还有福利,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这种叫恩科,看来那时候还挺人性化, 状元在宋太宗的时候被提高了当官的起点,意思就是只要状元毕业的人,如果要当官,那么最低的官衔是正八品,哎。。比九品好点吧,知足吧。。那么这是宋朝的状元。

你们看到的电视剧里的乡试会试殿试,是明朝开始的,乡试第一名是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元,但不是vip会员,殿试的头三名才是状元榜眼探花。可明朝的状元也不是官,不过明清对状元很重视,当官也很容易,翰林院是什么地方?是高级官员的后备基地。

所以除了清朝以外,在其他朝代状元都不是官,只是拿到了做官的资格证,一群人辛辛苦苦拿了状元,还是不如官府子弟方便啊,看来哪个朝代都一样啊。

最后补一句,状元和驸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历史上真正状元做驸马的就一个,那就是唐朝末期的郑颢,你也可以叫他郑浩,是不是很像你同学的名字?

8

宋代科举,状元一般会直接给京官待遇,然后授某个州的通判差遣,也就是成为地级市的副市长。虽然这已经是升官快车道,但一个地级市的(常务?)副市长显然是称不上“帮治国”。他要治国还得一步步慢慢往上爬,出任各种职务,积累各种经验。

元代很少开科举,略过。

明代科举,状元一般进入翰林院,授修撰(从六品)。名为“储才”,其实就是成为皇帝庞大秘书班子的一员,距离权力中心比那些成绩差你一截的庶吉士(散馆后可做科道官,利用封驳权参加政治斗争)还要远,基本上就是旁观朝政。然后一路旁观上去,熬几十年进入内阁,才开始“帮治国”。然而到了明末,大部分人已经觉得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不能培养“帮治国”的人才了。

清代科举,与明代差距不远。但清代吸取明代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导致内阁成员没有实务经验的教训,让翰林院官员外出任职,担任地方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或是中央的侍郎等官职,积累一些实务经验,再从中选择督抚、大学士等“帮治国”之才。

9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而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前常称榜首,开宝八年定礼部复试之制,才以殿试首名称状元。

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行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探花。

另:鼎甲

鼎甲是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鼎有三足,一甲为三名,都赐进士及第,故有鼎甲之称。壮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状元不是官职之称。

10

古代科举考试进士的第一名,,就是人们熟知的状元,范进中举人都要疯了,中了进士,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自然可见一斑,当然,至于说古代中了状元,官有多大,说实话,如果是初中状元,说“官大或者官小”还为时尚早。(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因为古代所有中进士的人并不是直接授官任职,而是有一个蛰伏期,就是皇帝再钟意你,再喜欢你,也得等别人腾出来地方才可能有你的容身之处,当然腾地方的时间有长有短,再加上进士不止你一人,轮不困的上你,还得看你做人做事的水平。

影视剧中那些一中进士就鸣锣开道走马上任的景象,不能说没有,但的确已经属于异常现象了,普遍的现象,中了进士的人,包括状元,起初并不是授予实职,而是给你弄个六品七品的虚衔,弄到翰林院先去当差。


古代的翰林院是全天下最会读书的人汇聚之地,犹如今天的社科院,大家都是学富五车,当世道德楷模,在这里,大家停留的时间不等,比如说晚清赫赫有名的地方督抚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的时间将近14年。

28岁被道光帝钦点为进士及第,到42岁,不过翰林了不止是简单的储备读书人,更是封疆大吏、中央高官的储备库,但凡有实缺,翰林院的大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消息来路,判断是不是自己的机会,进而做出响应。

因此,要说古代状元的官有多大,按照进士的标准,其实最小也得是封疆大吏或者说中央极品大员,基本上中了进士,就可以称得上是人生大赢家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