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弭兵”,就是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寻求停止战争的会盟。之所以会产生“弭兵会盟”,本质上是春秋时诸侯争霸发展到高潮后的产物。
自从晋文公称霸之后,东周就进入了晋、楚两强争霸的格局。长期敌对之下,争霸战争极为频繁,让每个参与争霸战争的诸侯国(包括晋、楚二国自身)都消耗巨大。虽然争霸战争互有胜负,可晋、楚两个阵营却都无法彻底击垮对方,而无休止的争霸战争又让东周列国都难以承受,如此情况下才催生了“弭兵之会”。
在整个春秋期间,共出现了两次弭兵之会。向戌所主导的弭兵之会,是东周第二次。
向戌是宋桓公之后,担任宋国左师。在宋国,地位最高的卿士是右师;向戌主持东周“弭兵之会”时,宋国执政卿是司城子罕(乐喜)。向戌不是执政卿,也并非地位最高的卿士,他凭什么来主导整个东周的“弭兵之会”?
首先,这是因为向戌在整个东周都富有贤名。
公元前576年,宋公共刚去世,桓氏一族的司马荡泽就突然作乱,杀死了太子公子肥。见桓氏太过猖狂,执政的右师华元以退为进,杀死了凶手荡泽、又逼走了五位桓氏一族的卿大夫。就在华元清理桓氏一族之时,被驱逐的五位桓氏卿大夫就有人提到“即便右师讨伐罪人,还有向戌在;所以即便桓氏被灭族,也仅仅是一部分!”果然,虽然桓氏一族大多被赶出宋国,向戌一族却幸存了下来,他本人还当上了左师,成为卿士。由此可见,向戌在国内声望很高,才不致被作乱的族人拖累。
公元前563年,晋悼公在柤(今江苏邳州北偏西)举行诸侯盟会。盟会进行过程中,晋卿士匄、荀偃二人突然联合请求攻打小国偪阳(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南),以分封向戌!在二人率诸侯大军费尽周折攻下偪阳后,晋悼公便把它送给向戌,可向戌却坚拒了。最终,偪阳城被送给了宋平公。
连晋国卿士都慕名而请封向戌,足见他的名望之盛。有了好名声,向戌与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的执政大臣都交往密切:晋国正卿赵武与楚国令尹屈建,都是向戌的好友。
向戌有贤名,又多与东周多国政要交往密切,这是他能主导弭兵之会的政治基础。
此时,更为重要的是,整个东周都对争霸战争产生了普遍的厌战情绪。
晋悼公时期,是晋、楚争霸的最后高潮期。凭借荀罃的“三分四军,轮番出征”策略,晋国拖垮了楚国,得以夺回了霸主之位。但晋悼公去世后,国内卿族内斗日趋激烈而诱发了栾盈之乱。齐庄公趁机率大军入侵,让晋国吃了一次大亏。平定栾盈之乱后,晋人多次远征山东伐齐进行报复,这让晋国消耗巨大。公元前548年赵武当上正卿后,他对争霸战争已心存畏惧。所以,赵武在重丘会盟时公开喊话,声称要与楚国和解。
自楚共王时起,在北晋东吴两面夹击之下,楚国在争霸战争中就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困境。为此,楚共王临死前甚至自定谥号为“灵”或“厉”,来主动承担争霸失利的历史责任。楚康王继位后,楚国国力尚未恢复,当然就更加难以主动挑起争霸战争。当楚人听到赵武释放出的信号后,便委托蔡国大夫声子作为中间人,来促成两国和谈。
除了晋、楚两国外,当时东周还有秦、齐两个大国。在入侵晋国后不久,齐庄公很快就被权臣崔杼所杀,齐国进入崔、庆专政时期。经过晋国多次打击后,齐国虽然还有报复之心,但也不敢违背东周求和的大趋势,勉强同意了弭兵。而秦国虽然独成一极,但长期被晋国遏制在崤山以西,也深知单独与强晋作对并非好事,也顺势同意了弭兵之举。
至于东周其它诸侯国,都在晋、楚争霸过程中受尽了“朝晋暮楚”之苦,早就恨不得有一段和平时光来休生养息了。
因此,整体上弭兵几乎已成当时东周各国的共同心愿。
身为宋国卿士,向戌敏感地捕捉到了东周这股热切期盼弭兵的潮流。
向戌是“贤人”,与东周列国政要都来往密切;历史上,东周第一次弭兵之会也是由宋人撮合而成。正因如此,总想赢得名利的向戌便主动出使各国,来积极促成东周第二次弭兵之会。
虽然早在向戌之前,晋、楚二国已经开始了私下接触,但向戌是将这次弭兵之会公开化的第一人。在他不辞辛劳的频繁疏通下,公元前546年7月,东周第二次弭兵大会终于在宋国顺利召开。虽然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波折,但第二次弭兵会盟最终还是顺利地完成了。
但第二次弭兵会盟顺利结束后,对各国的影响却不尽相同。
弭兵大会结束后,晋国卿族就失去了进取心,长期不参与东周事务,对楚国使唤诸侯采取绥靖策略;在楚灵王弑君篡位后,他就直接窃取了弭兵大会的成功,频繁召集东周诸侯会盟、来打压吴国,但他的好大喜功却加速了楚国的没落;因为弭兵之会,吴国制衡楚国的作用大大降低,被中原各国(尤其晋国)排斥在弭兵协议之外,成为楚国重点打击的对象;因为弭兵后东周争霸战争渐稀,诸侯借助周王室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周王室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对于其他的大多数诸侯国而言,弭兵之后都得到了难得的休生养息良机……。
总而言之,第二次弭兵大会之后,晋、楚争霸的格局就事实上走向了终结。公元前506年,楚国在吴王阖闾的攻击下差点被灭国;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上压倒晋国,成为新一代霸主。这充分表明,第二次弭兵大会,恰恰是晋、楚两国争霸的巅峰期;在这之后,两国就先后走向了没落。
从这个角度而言,弭兵之会就是晋、楚两国争霸发展到高潮后的产物。
因此,向戌为什么能促成弭兵之会?
首先,是向戌本人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不但在东周富有贤名,向戌本人还与晋、楚等等各诸侯国的执政者交往密切,政治人脉关系丰富。
其次,东周第一次弭兵之会就是由宋人华元主导完成,向戌出面来主导第二次弭兵之会也不会让其他国家觉得太过突兀。
最后,在经历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后,东周列国都对战争的巨大消耗难以承受,迫切地需要一段和平时光来恢复国力。因此,早在向戌主导弭兵大会前,晋、楚二国的执政者已先行开始接触了。正因弭兵是当时东周列国的共同心愿,向戌才能成功促成第二次弭兵大会。
不过,向戌虽促成了弭兵大会,却并不为人所称道。
弭兵大会结束后,向戌向宋平公邀功,宋平公因此赏给他六十座城邑。宋国执政卿子罕据此批评他:“武力是用来威慑不轨之徒并昭显文德,圣人因它而行,乱党因它而亡;废兴、存亡、昏明之道,都因武力而起。现在您却要废除它,这不是骗人吗?以欺骗之道来蒙蔽诸侯,这罪过实在太大了!即便无人问罪,您却还要向国君邀功,这可是太贪心了啊!”
东周第二次弭兵大会,在楚国与中原国家间,实现了短暂的和平;但楚国与吴国之间的战争却走向了激化。由此可见所谓“弭兵”的虚伪性——战争从来都不可能消失、也不会消失,而向戌却以弭兵为傲,岂不太过虚伪?
听了子罕这番话,向戌羞愧得无地自容,最终推辞了宋平公所赏赐的六十座城邑。对向戌而言,弭兵不过是邀名的手段,而不是真心为了维护和平。
这也是后人对他评价不高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