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的,确实有这回子事情。八万成都老百姓的鼻子和耳朵被南诏国人割掉了。

要问南诏国为什么做这种“不可理喻”之事,需要先研究南诏国是一个什么国家!

南诏国不大,其最巅峰的时期,也就一百万人口。

但是呢,这个小国家如同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战斗力惊人。大唐帝国和吐蕃帝国持续一两百年的战争中,南诏国一直是一个搅屎棍一样的存在。

  1. 一度,南诏国连续击败了大唐帝国与吐蕃帝国。

  2. 曾经歼灭唐军十三万人;

  3. 曾经在战斗中打死了吐蕃的国王赞普,俘虏了吐蕃五名亲王和士卒十万人;

  4. 曾经两度进入越南,杀戮越南军民十五万多人;

  5. 曾经打垮骠国(缅甸),收他们为附庸国。

厉害吧!

为什么南诏国区区一百万人口这么厉害呢?

因为他是一个穷兵黩武,以战养战的奴隶制国家,和那些游牧民族文明差不了多少,他们的“生产活动”很大一部分就是——去抢劫。

其国中也并没有常备军,南诏国人凡丁壮者必须当兵,有马的当马军,器械武器自备,吃穿粮秣自筹——也就是自己去抢。

各级地方政府其实都是军政府,每年的农事完毕后,由政府出面集合军队,地方政府官长摇身一变也就是军官了。

每年出发去抢掠的时候,每名士兵只准携带粮米一斗五升,鱼干若干,此外别无给养,抢的着就吃,抢不着?奋勇去抢呗!

南诏国军法规定:如果士兵前面受伤,允许随军医生(巫师)治疗,如果后背受伤,斩无赦!

就是这么蛮勇(野蛮)。

这蛮勇来之于他们的文化传统。

因为南诏国除了少数上层阶级信仰西藏的那种佛教外,人民信仰的都是些“原始宗教,”并不以人命当做人命的,其行为逻辑也难以为“文明世界”所理解。

比如他们的丧葬习俗就“原始”的很:

南诏国人其亲人死后三日,先割下两个耳朵,再焚烧尸体,把灰烬随便挖土埋了,把耳朵风干了,有钱的人用金瓶,无钱的人用铜瓶和铁瓶,郑重其事把耳朵收好了,找专门的房间藏起来,然后“四时将出祭之”。

南诏国人每逢祭祀的时候跪拜的是一瓶一瓶的耳朵。

就是说,这些彝族南诏国人认为“耳朵”很重要,割下人的耳朵就是杀了人了,没有耳朵的人都是死人。

如果让敌人的后代在敌人死的时候,竟然没有耳朵去祭祀,简直是从精神上打败了敌人,彻底的打败了敌人。

我们要知道,越是原始人越在乎祭祀。

答案来了:

南诏国人割去八万成都人的耳朵是一种文化心理促使下采取的别样征服手法。

本来,南诏国每逢出军战斗,获得的战俘从来是当做奴隶使用的,也许这一次进入成都后,得到的战俘太多了,带不走,也就割耳割鼻以示已经把人彻底征服了吧!

南诏国这么“厉害”!他的结局是什么呢?

当然是亡国了,区区一百万人口,没事就去找大唐打仗,不亡国就没有天理了。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打仗,为了统计士兵的战功,一般会取敌人身上的东西为凭证,比如商鞅规定以敌人的首级为凭证。用敌人的首级作为凭证,虽然不容易造假,但是重量太大,不易于携带与保存,因此有了变通之法,取敌人的耳朵、鼻子、手脚作为凭证亦可。耳朵、鼻子、手脚作为凭证,伤人而不杀人,不仅可以作为军功的凭证,还可以侮辱敌人,消耗敌人的钱粮,进而在精神与物质两个层同时消耗敌国实力。

南诏国是唐朝一手扶持起来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本意是扶持南诏打击吐蕃以及安南。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公元794年,异牟寻被唐朝封为南诏王,自此世称南诏国。南诏国领土约7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余万,主要民族是哀牢族,官方语言为哀牢语、汉语。哀牢族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可能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后来演化为近十数种民族。

公元750年,大唐云南太守张虔陀强行索取南诏王阁逻凤的随行妇女,阁逻凤一怒之下起兵反唐,诛杀了云南太守张虔陀。公元751年,大唐大将军鲜于仲通率兵八万攻伐南诏国,损兵六万而归。公元752年,吐蕃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南诏和吐蕃结成同盟,共抗大唐。公元754年,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进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唐军全军覆没。两次伐南诏,唐军损失惨重,南诏也国力大损,吐蕃成为最大赢家。

公元779年,唐朝大将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南诏军队损失十万以上,南诏国力大损,吐蕃趁机将南诏纳为臣属之国。同年南诏王异牟寻向唐朝请和,唐德宗许之,南诏再次成为唐朝藩属国。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南诏趁机攻掠西川。公元829年,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也就是此战,南诏军队将成都数万百姓割鼻去耳,以示侮辱。

公元875年,唐将高骈率五千人渡江,到达南定,大破南诏军,用缴获南诏军的物资来补给军队。高骈率军纵横南诏,多次击溃南诏军队,斩获不计其数,南诏国力大损,几于亡国。公元902年,郑买嗣暗杀了南诏王舜化贞并将南诏王族八百余人全部杀掉,灭南诏,改国号大长和。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3

看着上万没有耳朵、鼻子的光脑袋,是什么感觉,当然是莫大的侮辱。在南诏,这是恶毒的诅咒,割去这些器官,死后后人也无法祭祀,从人间到地狱都很痛苦。文化差异让成都多出几万无耳无鼻人。

唐朝官员欺辱南诏王妃

南诏国原来是个臣服于唐朝的少数民族小国,和唐朝关系默契融洽,国王还被唐朝朝廷封为云南王。除了每年进贡外,国王还经常拜访唐朝的官员。第二代云南王阁罗凤经常带着王妃们拜访云南太守张虔陀。张太守认为南诏是个蛮夷小国,从来不按礼节召待阁罗凤,不但向阁罗凤索要钱财,还垂涎王妃的美色,暗地里偷情。阁罗凤觉察以后,很生气,不和张虔陀合作了。没想到张太守根本不把这个小国王放在眼里,专门派了个使者跑到南诏痛骂了羞辱了阁罗凤一番。阁罗凤是个暴脾气,带着兵马冲进太守府,把张虔陀杀了。

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一看南诏竟然敢杀大唐命官,于是发兵征讨,没想到南诏国家不大,士兵却非常剽悍,唐朝军士惊叹“南蛮悍勇,久战百不能毙一蛮”,8万军队被杀得片甲不留。

杨国忠当了唐朝宰相后,大臣们认为他是沾了妹妹杨贵妃的光,都不服气。他听到南诏造反的事,觉得机会来了,这个小国家容易搞定,便想立个大功,在全国征兵,7万大军大举讨伐南诏。阁罗凤一看害怕了,就依附吐蕃,共同抵御唐朝军队。唐军士卒大多来自北方,向南行进水土不服,加上南诏人在饮用水中投毒,唐军战斗力大大减弱,7万大军全军覆没。之后唐朝朝廷忙于应付安史乱,无暇顾忌南诏的事。

数万成都人被割掉鼻子耳朵

阁罗凤死后,他的儿子异牟寻继承王位,暗中依附唐朝,和唐军一起合围,打了吐蕃措手不及,击杀突蕃20万人,南诏开始强大。经过休养生息,南诏国力强盛,有些膨胀,别说吐蕃,就是强大的唐朝也奈何不了王国。

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元颖不懂军事,大肆减士卒粮饷敛财。西南戍卒衣食不足,就跑到南诏抢夺百姓财产,南诏由此发现蜀中军事实力薄弱。太和三年(公元八二九年)十一月,南诏摄政王蒙嵯颠以西川降卒为向导,率大军入犯西川,一口气打到了成都外城。生长在蛮夷之地的南诏士兵凶残异常,捉到成都百姓后割掉耳朵鼻子,当时成都外城居住的百姓十有八九都被残害,相貌变丑不说,说话还走风漏气,于是很多人只好用木头做个假鼻子、耳朵。

“蛮俘华民,必劓耳鼻已,纵之,既而居人刻木为耳鼻者什八。”——新唐书

南诏兵围困成都十天后,唐朝与之议和。撤兵时劫掠女子和工匠数万人,抢夺了很多金银珠宝。蒙嵯颠率军退至大渡河,对这些成都俘虏说:“往南即为吾国边境,现听任尔等哭别故乡。”众人都大哭,有些人不愿成亡国奴,跳河淹死的有数千人。此后南诏工匠堪与成都媲美。

为什么要割掉耳朵鼻子?

在我国古代,割下犯人的鼻子是一种惩戒的刑罚,在战场上杀死对手割下耳朵,是为了计数请功。为什么割掉无辜百姓的鼻子耳朵,这是对唐朝百姓的莫大侮辱,也是对唐朝政府的藐视,当时百姓作歌哀叹:

“西戎(吐蕃)尚可,南蛮残我!”

但在南诏国,割下耳朵还有一层深意。

古代中原人死后信奉入土为安,实行土葬。而南诏人却风俗人不同,人死三天后火化,骨灰直接埋入土里。但火化前要割下死者的耳朵,然后放进金、银等金属制作的瓶子里,收藏起来,祭祀时才拿出来。他们把割下的耳朵当成祖先,是一种耳朵崇拜的传统。

“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其)〔两〕耳。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蛮书》

南诏人割下被征服老百姓的耳朵,就等于让对方死后也无法得到后人的祭典,相当于恶毒的诅咒。由于文化差异,让成都多出几万没有耳朵鼻子的百姓。

4

南诏国乃是中原王朝养虎为患的典型,原本他们只是西南蛮夷,有着众多部落,根本形成不了太大威胁。

但是到了唐朝,随着青藏高原上吐蕃帝国的崛起,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受到威胁。吐蕃人时常裹挟着西南地区的一些部落来侵扰边境。于是,唐朝选着扶持当时亲近唐朝的南诏,帮助其统一了各部,建立了南诏国。

南诏立国之后,自然是依附唐朝,作为唐朝对抗吐蕃的桥头堡。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主仆关系的存在,所以唐朝对于南诏的态度并不好,当地官员对于南诏贵族多有轻慢,这导致南诏国对于唐朝开始渐渐出现了不满。

公元750年,云南太守张虔陀和南诏王阁逻凤彻底闹掰,最终阁逻凤发兵攻破云南,主仆关系宣告破裂,南诏和大唐帝国翻脸。

“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

唐朝立马派兵征讨,却出师不利,无功而返。与此同时,吐蕃人又向南诏抛来橄榄枝,与南诏结为兄弟之国,把南诏国捧得很高。背靠吐蕃这棵大树,南诏自然不惧唐朝,于是正式走向唐朝的对立面。

对此,唐朝虽然恼怒,但却无可奈何,因为紧接着便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自顾不暇,哪有时间来找南诏的麻烦。

倒是吐蕃人趁火打劫,没少拉着南诏搞事情。

公元779年,缓过劲儿来的唐朝开始着手应对南诏,并击败了南诏和吐蕃联军。而值得一提的是,吐蕃战败后,由于没得到好处,所以对南诏不再有好脸色,不仅取消了其兄弟之国的地位,还在南诏驻军设城,收取重税,想要在南诏身上找回损失。这下南诏才意识到,自己被吐蕃人给利用了,于是幡然悔悟,重新归顺唐朝,表示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此后南诏国其实也还算老实,一直都恪守本分。但是,唐朝出了问题。动乱之后,唐朝衰落,藩镇割据,军阀们良莠不齐,自私自利。

尤其是剑南节度使杜元颖治下的蜀地,不仅百姓生活困苦,连士卒们的军饷钱粮也时常遭到克扣,以至于吃不饱的士卒们不得不组团跑到南诏国去偷盗。而通过这些士卒的行为,南诏发现了蜀中空虚的现状,于是大军来袭。有趣的是,当时吃不饱饭的蜀地士卒们不仅不抵抗,反倒给南诏军队带路,导致成都外城被破。

公元829年,南诏攻破成都外城,掠走百姓工匠数万人。也就是这一战,数万成都百姓被割去了耳朵。

元颖以旧相,文雅自高,不晓军事,专务蓄积,减削士卒衣粮。西南戍边之卒,衣食不足,皆入蛮境钞盗以自给,蛮人反以衣食资之。由是蜀中虚实动静,蛮皆知之……蛮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抚蜀人,市肆立堵。将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

割耳报功,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常见的军工自领方式。众所周知,古代军工评定往往需要以杀敌数来作为衡量标准。

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就曾规定,斩首数量和军功爵位成正比,你去献上的首级越多,那么在评定军功时,得到的奖励就越大。但是,首级毕竟太大,在战场上不易携带,所以有时候会选择割耳朵或者挖鼻子这样的小物件用以自证。

当然,南诏人在成都的恶行并不是因为挣军功,因为他们割耳的对象不是敌军士兵,而是成都百姓。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为了坐实这些被掳百姓的奴隶身份,并且用身体上的迫害来打压奴隶们的反抗心理。

其次则是出于报复,因为在与唐朝的战争中,唐军往往会割去南诏战死士兵的耳朵作为军功证物。但是这对于南诏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在南诏人的文化中,“耳朵”很重要,死后尸体可以没有,但耳朵一定要在,如此后人才能祭祀。

在南诏,人去世之后,尸体往往会被焚烧,但耳朵会留下来好好保管,用以祭祀之用,有点祖宗骨灰的意思。

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其)〔两〕耳。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

所以,唐军士兵割去南诏人耳朵的行为,被其视为奇耻大辱,作为报复之举,也不足为奇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之后,南诏和唐朝双方虽并未发生进一步战争,但是关系却恶化了。

表面上虽然相安无事,但南诏觉得唐朝孱弱,开始和安南搅合在一起。而唐朝也发现了南诏的不臣之心,所以加强连蜀地防备,一直盯着南诏。果不其然,公元850年,南诏国联合安南国侵犯唐朝西南边境,而早有准备的唐安南都护高骈则大破南蛮联军。

此后的十几年,高骈没有再给南诏喘息的机会,吃饭睡觉打南诏成了唐朝安南都护的日常。

最终,南诏被打得几乎灭国,从称霸一方的西南霸主,变成了连征伐诏书都配不上的西南小夷,对唐朝再也构不成威胁。

5

彝族南诏国为了教训唐朝的抵抗才割去这些唐朝百姓的鼻子和耳朵。

唐懿宗咸通十年,南诏国王酋龙亲率五万大军渡过大渡河,攻陷四川南部诸多州县。第二年,南诏军将成都包围,但是却遭到了守城的唐军的顽强抵抗。但是,最终,南诏军还是攻入了成都的外城,在唐朝援军到达时被迫退兵,但是南诏军队却将俘虏的汉人全部割去鼻子和耳朵,然后才将他们放走。据历史记载当时成都的居民十成有八成都被南诏军队割掉了鼻子和耳朵。此后,南诏军队在咸通十四年又一次进攻四川,几乎将成都攻陷。

除了不断向四川进攻,南诏还对唐朝统治下的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北部)、播州(今贵州北部)、邕管(今广西南宁等地)多次骚扰进攻。唐宣宗大中时期,安南当地的土著起兵造反,他们勾结南诏军攻陷了安南都护府,随后,安南被南诏占领。唐懿宗执政时期南诏还曾经攻陷邕管、播州。直到唐僖宗登基之后,唐军在名将高骈等人的率领下先后在安南、四川等地区大败南诏军,唐军才收复被南诏占领的失地。

唐朝与南诏的长期战争,对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和损失。唐朝为了防御南诏的袭扰,在在西南大量设立戍兵,最后却导致了庞勋的造反,这位唐朝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南诏对安南的不断袭扰,削弱了唐朝对当地的统治,造成了后来的越南独立。南诏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府库空虚,男子都被强征到前线打仗,妇女种地供养军队,最终南诏在902年被权臣郑买嗣彻底歼灭,改国号为大长和国。随后,不到五年时间,唐朝也灭亡了。

公元910年,大长和国进攻四川,但是,被前蜀帝王建击败。至此,大长和国以及以后的大理国再也没有对四川进行过袭扰,后来的宋朝和大理只见始终没有发生过战争。

明朝建立以后,云南地区归入中华。蒙元占领大理以后,在当地建立了云南行省,段氏任大理总管,实行自治制度。明朝消灭元以后,大理又归于独立。明朝洪武十四年,明军攻入大理,云南彻底归入中华。

6

这是南诏人的特定的习俗引起的,因为在南诏人的眼中,耳朵和鼻子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如果割去一个人的耳朵、鼻子等于拿走这个人的灵魂,哪怕放这个人回去,没了耳朵除了是羞辱外还等于没收了这个人的灵魂

说起南诏国这个政权晚唐时最大的的隐患,其实与唐朝之间有数不清的纠结。

早在唐初,云南地区分布着数个“乌蛮”人的部落,其中便以南诏最大。唐为了制衡吐蕃便对南诏进行了扶持,而南诏也在唐朝的扶持下,南诏也成功发展成为控制整个云南地区的存在。

不过随着吐蕃的衰落,强大的南诏成了西南地区唯一的强国,对于曾经扶持自己的唐朝此时的南诏国也不在放在眼里。就这样南诏与唐朝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

大唐大和三年,南诏国单方面撕毁与盟约,发兵进攻四川。因为当地的唐军无力抵挡南诏军队,被南诏攻下多座城市,并成功攻入成都,掠走等数万人,这里面包含无数的少男少女与无数的能工巧匠。因为要离开故土,无数的被俘虏汉人大哭不已,在进入南诏之前有十分之三的汉人投河自杀。

不过此时的南诏还不敢与唐朝直接撕破脸,继续向唐朝进贡假意臣服,以达到麻痹唐朝中央的目的;另一面却不断向四川发动进攻

时间来到了公元860年,随着唐宣宗这一代英主的驾崩,此时的唐朝已然无法对南诏起到威慑,南诏宣布解除与唐朝的藩属关系,南诏国王自封皇帝,同时改国号“大礼”,发兵攻唐。

到了咸通十年,大礼皇帝(南诏国王酋龙)亲率大军渡过大渡河,攻陷川南,并在次年包围成都,遭到唐军顽强的抵抗,不过最终成都外城还是被南诏所破。面对唐军的援军逼近,南诏不得不退兵。面对无法带走的俘虏,南诏选择将他们全部割去耳朵、鼻子,以示夺走这个人的灵魂,放回去的只是人的躯体。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当时十分之八的人被割掉了鼻子耳朵

南诏除了侵犯四川外,还对唐朝统治下的安南都护府、播州、邕管等发动进攻。一直到唐懿宗后期及唐僖宗时,在名将高骈等人统率下,才得以在安南、四川大败南诏,失地得以收复。


长期战争对唐朝与南诏的国力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唐朝在西南大量设立戍兵,引发了庞勋起义直接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正所谓“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而南诏国的穷兵黩武,也导致了国库空虚,男子基本都上了前线,而妇女只能供养军队,国内矛盾爆发,在902年被权臣郑买嗣所灭。

7

成都城没有被攻破,何来割去成都百姓耳鼻之说?其实被割者是西川各城被掳掠而来的军民百姓,割耳朵代表战功,割鼻子代表征服。

南诏与大唐的恩怨

南诏源于六诏中的一部,本为滇西洱海实力较强的一个部落施浪诏,唐初时期开始逐渐融合形成西南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国家,因为施浪诏在六诏之南,故而被称之为南诏。

为了稳定西南乱局及对抗吐蕃,大唐决定扶持施浪诏吞并其他五诏。开元二十六年,施浪诏首领皮逻阁吞并其他五诏建立了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国,皮逻阁也被封为“南诏王”。虽然在当时看来,这个举措对稳定西南局势短期来看是有意义的,但从长远看来却对大唐是极大的威胁,正所谓“六诏归一大唐愁”就是这个意思。

天宝四年,南诏以大唐“筑城收质,缮甲练兵,密欲袭我”之名发动了对安宁城和步头路控制权的天宝之战,大唐损失惨重,失去了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南诏虽然胜利,但也是惨胜而已,于是最终选择了投靠吐蕃,走上了与大唐对抗的道路。

大唐安史之乱无暇顾及其他时,南诏趁机吞并周围小国部落,并进一步将其范围势力扩大到大唐境内,其势力之大,实力之强就连当时南诏国自己都觉得“渐觉无吐蕃之协助,已可独立存在”的地步,于是南诏又一次与大唐重归旧好,联盟对抗吐蕃。在唐德宗、宪宗的不断打击下,吐蕃迅速走向衰落,而此时的南诏因为实力逐渐强大,看到唐朝江河日下的国势,也滋生了与唐一较长短的野心。

公元829年,南诏军突袭唐朝,攻陷成都西城大肆掠夺工匠百姓数万人、金银财宝无算。公元859年,南诏王世隆改国号为“大礼”,自称皇帝,叛唐自立,并开始了他“两陷安南,四犯四川,一入黔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大唐派出名将高骈任安南都护。公元866年,高骈收复交趾,全歼南诏军,并将南诏军主帅段酋迁及其部下三万多人斩首,右耳割下送至长安报功。

世隆不甘心失败,于是在公元869年亲率大军突袭西川,攻破多个城池并再度攻到成都城下。由于成都军民的誓死抵抗,世隆在成都城下折损数千精锐之后,竟然丧心病狂的将掳掠而来的军民割掉耳鼻,以示征服之意。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南诏要将俘虏割掉耳鼻呢?

首先,割耳是代表战功,割鼻是代表征服。在成都城下受挫后,世隆不得不退兵。蛮人退兵都要论功行赏,各部要对南诏王呈上自己的战功与俘虏的奴隶,为了方便清点,便割下耳鼻为证,方便计数。

其次,为了报复高骈在安南割去南诏士兵耳朵之仇。高骈在交趾一役中大破南诏军,将所俘虏之南诏军三万余人尽数斩杀,并割去耳朵报功,为了报复高骈在交趾一役中的这种行为,世隆更加残忍的将鼻子也割去,目的是为了羞辱大唐。

最后,割耳鼻既是一种刑罚,也是一种诅咒。早在远古时期,便有了劓刑之说,就是割掉鼻子,与它一样割耳也是一种刑罚,这两种刑罚属于是“肉身五刑”中的一种,是一种以侮辱性为主的刑罚。另外,割耳朵对于南诏人来说,也是一种诅咒。耳朵不仅仅代表着战功,对于南诏人来说,它更是祭祀先祖的媒介物,没有耳朵死后就得不到后代的祭祀,那么割掉四川军民的耳朵也就成了一种极其恶毒的诅咒。

结语:大唐一手扶持的南诏国终成了帝国的心头大患,最终整个唐帝国在于吐蕃与南诏的不断消耗中,逐渐消亡,而战争受累者永远是百姓,最后用一首描述当时被掳走百姓惨状之诗来结束本文。

云南路出陷河西,毒草长青瘴色低。渐近蛮城谁敢哭,一时收泪羡猿啼。

8

说到南诏,就让就想到了《天龙八部》里的大理国。当然,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曾是占据了云贵地区的政权。

南诏曾经是唐朝的藩属,诏称臣于唐朝,其国王要被唐朝册封。

公元748年,唐朝立阁罗凤为云南王后,双方的关系开始紧张化。一方面,唐朝想要加强对洱海地区的控制,而另一方面南诏则处于崛起扩张的状态。

最终,阁罗凤于天宝九年(750)发兵杀死云南太守张虔陀,并“取夷州三十二”。南诏和唐朝自此走向了战争。

说到南诏和唐朝的战争,有个现象很值得回味。

那就是咸通十年(869),南诏军队进犯西川、第二次攻入成都时,对其俘获的汉人百姓施加了残忍的政策,史书称:

蛮俘华民,必劓耳鼻已,纵之,既而居人刻木为耳鼻者什八。

南诏士兵为什么要割去成都百姓的耳朵和鼻子呢?

这其实是一种计军功的方式,通过耳朵和鼻子这种象征物,表示自己俘获了多少人,最终获得奖赏。

不光是少数民族政权,古代的中原王朝也有“割左耳献馘”的传统,都是通过获取战俘身体上的一部分,来佐证自己的军功,随后获得赏赐。

9

南诏国在中国的云南一带,原来那里有六诏,南诏在最南边,因此叫南诏。

后来南诏在唐朝军队的支持下降服了六诏,南诏就很识趣,甘愿做大唐的臣子,反过来帮助唐朝中央政府抗击吐蕃。

起初南诏和大唐关系是和融洽的,南诏把大唐当作保护伞,经常给唐天子进宫,还跟云南的地方官关系不错,两人经常走动。

但云南太守张虔陀不是个正人君子,看上了南诏国王阎罗风的妃子,两个人眉来眼去的,时间久了,阎罗风看出端倪,眼里哪能揉进沙子,就向皇帝申诉,谁知道这个张虔陀恶人先告状,在唐朝皇帝面前参了阎罗风一本,说他里通外国。

阎罗风百口莫辩,怒发冲冠,干脆反了大唐,在公元750年攻进了姚州,杀掉了仇人,跟吐蕃结盟。

南诏国军队虽然人数少,但没有受过孔孟之道的洗脑,个个能征善战,战斗力非常嗨皮。唐朝几次派兵镇压,都没有讨着便宜,七八方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南诏国攻城略地,开疆扩土,把控制区域延伸到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贵州西北地区。

阎罗风虽然暂时跟吐蕃合作,但心里还是向着唐朝的,一方面他觉得吐蕃不能长期合作,一方面跟唐朝有百年君臣关系,合作还是愉快的。

于是阎罗风就在云南大理专门立碑一座,叫南诏德化碑。碑上刻下文字,说明叛唐是情非得已,愿意继续跟唐朝合作。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阁罗凤去世,因他的儿子凤迦异早死,所以其孙子异牟寻就接班了。

异牟寻继位后,初生牛犊不怕虎,率领二十万精兵在吐蕃配合下,兵分两路进攻唐朝。

一路人马从茂州(今北川、汶川和茂汶县一带)出发,攻打邛郲关,唐地方军抵挡不住,连失几城,百姓四散奔逃。

唐德宗得知后大怒,派禁卫军以及幽州军前去征讨,把异牟寻的人马打得满地找牙,斩首数千,俘虏上万慌不择路坠崖摔死的不计其数。

异牟寻被打得怀疑人生,乖乖迁都到苴咩城(今云南大理),版图大幅度缩水。

异牟寻地盘缩小后,不得不在吐蕃人面前低声下气,任人摆布,不但进贡的东西越来越多,难以承受,而且地盘也被吐蕃蚕食。

异牟寻不堪重负,整天唉声叹气。

手下大臣看主子闷闷不乐,就对他说,不如干脆改换门庭、投降唐朝吧,他们比吐蕃好共事。

异牟寻一想有道理,就下决心归顺大唐。

吐蕃一看苗头不对,立马就在贞元四年(788年),跟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秘密联系,归顺唐朝。异牟寻归顺后立马跟唐军联合进攻吐蕃,连克吐蕃十六城,南诏又渐渐恢复了元气,开始强大。

吐蕃808年,异牟寻去世,唐天子谥号孝恒王,其子寻阁劝即位。

唐敬宗李湛是个无道昏君,只知道骄奢淫逸,花天酒地。剑南节度使杜元颖是靠溜须拍马高升的,上任后极力搜刮民脂民膏,奇珍异宝讨好皇上。这样一来给南诏人民也带来很大困扰,惹得南诏领导人就在大和三年(829年),出兵进攻杜元颖,袭击戎(四川宜宾)、巂州(四川冕宁、越西、美姑)等州,然后攻入成都。

南诏军兵临城下城下,杜元颖还不知道,就慌忙退到内城死守。南诏人大肆掠夺,久攻不破,这时候唐朝援兵赶到,南诏兵遂焚烧外城撤走。“保和七年(830年),唐朝派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

唐文宗李昂派使者前去安抚南诏,南诏回复说:"蜀人请求我诛杀暴虐的统帅,没有达到目的,请求陛下诛杀他,以此向蜀人谢罪。"因此贬杜元颖为邵州刺史。

南诏是829年造反的,这时候18岁的唐敬宗已经被宦官杀掉三年,也就是说唐文宗已经登基三年.唐文宗后来还派使者去向南诏示好。如果,南诏军队真的对成都人民犯下如此暴行,唐朝皇帝在“蜀地遂安”有实力摆平南诏的情况下,还会允许他求和、允许他归附吗?翻遍有关资料,仅仅有“掳走数万人”一说。没有割耳朵、鼻子的片言只语。

由此可见,成都八万人被割掉鼻子耳朵的事真实性存疑。倒是有点道听途说的成分在里面,充其量只能算野史了。而这么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的暴行,大唐的史官都不记录,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10

南诏国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王国。在隋末唐初之时,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小的王国,因为六个国家都是小国,没有绝对的实力吞并其他国家,所以云南地区也长期处于分裂的局面。直到公元八世纪末期,南诏在当时大唐帝国的支持之下灭了其他五个国家,完成了洱海地区的统一,而南诏国的最高统治者也被唐朝皇帝封为“南诏王”,向唐朝称臣。

虽然说唐朝对南诏国有很大的扶持,其实当时的唐朝皇帝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想要扶持南诏国共同抵御西边的强敌吐蕃,但当时的南诏用蛮夷称呼也不为过,他们没有记住唐朝对他们的帮助,反而像一直白眼狼与唐朝爆发战争,因为当时云南地区地形复杂,很多地方都是茂密的丛林,所以唐朝军队数次远征南诏国都以失败告终。

此时的南诏国本着做事做绝的态度,与当时的吐蕃达成了军事联盟,共同进攻唐朝。彼时唐朝刚刚经历安史之乱,国力大不如前,吐蕃与南诏的联军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出兵攻打四川。但南诏人与吐蕃人一定没有读过李白的《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地哪里是这么容易攻破的,虽然当时的唐朝国力大不如前,但是低于南诏这个小国家的入侵还是绰绰有余的,既没有获得当初预计获得利益,还遭到了极大地损失,南诏和吐蕃的联盟迅速破裂,随后南诏国反戈一击,转而与唐朝联盟攻打吐蕃,吐蕃大败。


而之后吐蕃也在多方军事力量的联合打击下迅速走向灭亡,只剩下了唐朝与南诏国之间的博弈。此时的唐朝也已经由盛转衰,统治者不理朝政,国家管理体系混乱,擅长倒戈的南诏国对和平协议不管不顾,再一次发动了对唐朝的战争。

而这一次的唐朝就没有上次那么好运了,南诏的军队攻入四川,随后又占领了成都,数万成都百姓与工匠被俘虏,这些汉人俘虏也被当时的南诏蛮夷百般折磨,南诏人将这些俘虏的耳朵割下,从而确定自己的军功,而这批百姓也被押回到了南诏国,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所以这一切的原因,都归结于唐朝统治者的不作为,当时的唐朝也已经病入膏肓,离灭亡也不不久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