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是从一个亭长一跃直上当了开国皇帝,刘邦用过无数人才,但最珍惜的情义还是发迹前的赤膊兄弟。

周勃丶王陵丶娄缨等相遇于贫寒之中,周勃的忠厚丶王陵的憨厚和娄缨的忠义,是刘邦引以为终生的兄弟情义。

刘邦同样也没亏待糟糠之妻吕雉,明知她好强泼辣,当然也想不到吕雉日后会残忍杀害戚夫人及其子刘如意。

刘邦安排好了周勃才安祥闭上了眼睛。可以说刘邦深知周勃的忠厚为人,可以安刘氏。刘邦的知人用人的眼光确是卓越非凡的,就如他能集众人之才智,而打下天下。

最佳贡献者
2

引言:

公元前195年,京城长安的未央宫中却是一片愁云惨雾,皇帝刘邦在征讨英布的过程中再度遭遇致命箭伤,回到京城后病情恶化,已然时日无多了。病榻之前,泪流满面的吕后终于鼓起勇气问道:“陛下,萧何之后,谁可接丞相之职?”刘邦虚弱的回答:“曹参可以。”“那之后呢?”吕后着急的追问着。“王陵可以,但王陵性子执拗,可以让陈平来帮他,陈平足智多谋,但是难以独当一面。周勃没什么文化,但非常忠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的必然是他,可以让他做太尉。”刘邦想了想回答道。“再然后呢?”吕后依然不肯善罢甘休。只见刘邦吃力的挥了挥手:“算了吧,之后的事情你也不用知道了。”不久,一代枭雄刘邦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二岁。

年迈的汉高祖刘邦

在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惠帝作为吕后的独生子,为了儿子的未来吕后厚着脸皮向刘邦询问丞相人选,也是为了儿子着想无可厚非。但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刘邦的回答,却非常值得玩味。曹参和王陵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他们也根据刘邦的这段话在萧何之后先后做了丞相,陈平为人圆滑,是官场老手,做丞相也没问题。可周勃在这些人中间出现却显得非常意外,而且给周勃安排的是太尉而非丞相,刘邦有些答非所问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邦在临终前的丞相人选中特意提到周勃呢?

一.绛侯周勃——优势明显

周勃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在刘邦对武将论功行赏时,周勃的封赏仅次于曹参,可见,刘邦是非常器重周勃的,以至于临终遗言还特意提到了周勃,因为周勃在汉初的众多功臣中有着自己的优势。

1.老乡身份很重要

刘邦是农民出身的皇帝,这样的人在成功的道路上一开始没权没势,最倚重的只有自己的亲人和同乡,所以,刘邦对老乡的标签看的非常重。

从刘邦封王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刘邦一开始没有一个同乡封了王,反而他们个个在中央担任要职,手握实权(唯一封王的老乡只有卢绾,封他为王一来是和刘邦关系最好,二来是同乡里他最没本事)。周勃能够得到刘邦的信任,老乡的身份非常重要。

老乡是刘邦夺去天下的一大基础

2.没文化,我放心

在刘邦的所有老乡中,周勃的文化程度是最低的一个,过去周勃只是靠着编织一些凉席或者做吹鼓手挣点钱,即使后来位高权重,周勃对读书人也特别不耐烦,处理政事时往往对读书人一顿训斥,训完了之后还嚷嚷着:“有什么话赶紧的说!”十足的一个大老粗。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本是周勃的缺点,可正是因为周勃的粗鄙和没文化,反而让刘邦对他非常放心。周勃的粗俗说明他这个人没什么心眼,对文人骂骂咧咧说明他和那帮有文化的功臣不怎么对付,不容易拉帮结派,这样的大臣刘邦用起来最放心。

3.功臣凋零,唯周勃可堪大用

从刘邦称帝到去世一共八年时间,在这八年里刘邦就干了两件事:杀功臣和考虑谁做太子。汉初的功臣尤其是异姓诸侯王在刘邦去世时已经被屠戮殆尽,等到刘邦弥留之际,功臣里只剩下周勃最靠谱。

周勃是当时硕果仅存的优质大臣

此时汉初的功臣里面,萧何曹参垂垂老矣,心力早已用完(从萧规曹随的故事即可见一斑)张良隐居不问政事,王陵性格太直,陈平心眼太多,都无法独当一面。其他如周昌在吕后对其下跪后便对他的信任慢慢少了,樊哙更是在刘邦临终前差点被冤杀,数来数去,剩下的人里周勃功劳最大,可堪大用。

二.刘邦的忧患意识——安刘者必勃也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下刘邦临终前对周勃的评价,一共是三句话: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这短短的三句话,却充分体现了刘邦的忧患意识,更能感受到刘邦在其中所隐含的深意。

第一句:周勃厚重少文

首先点明了周勃的特点,其一是厚重,其二是少文。这句话实际上是留给后继之君听的,刘邦告诉后继之君:周勃这个人是忠于汉室的忠臣,是不用怀疑的,可以重用,但同时刘邦又点明了周勃的缺点:没文化,没什么心眼,好对付,意思是告诉后继之君对周勃要卸磨杀驴,至于怎么杀,就从他“少文”上入手。

第二句:安刘者必勃也

这句话是留给周勃的,此时的刘邦在经历了立储之争后深切感受到吕氏外戚的强大,但此时刘邦行将就木,已经无力铲除吕氏一族了,刘邦担心在他去世后吕氏外戚的势力会愈发强大,威胁到刘氏的皇权。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给周勃的遗诏,告诉周勃:如果有人威胁刘氏江山,就由你负责平定他!果然,十五年后,以周勃和陈平为首平定了诸吕之乱,皇权再度回归刘姓人手中。

吕后的强大让刘邦非常担心身后之事

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汉相国,秉汉权,欲危刘氏。勃为太尉,不得入军门。陈平为丞相,不得任事。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第三句:可令为太尉

是刘邦给周勃的权力,想要达成第二句话的目的,就必须手中握有权力,尤其是军权,而太尉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这就是刘邦给周勃处理问题留下的本钱。虽然之后周勃一度失去了兵权,但此前他已经在军队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因此,当刘章杀死吕产使周勃重新掌握军队控制权时,士兵们都愿意追随,这才有了后来平定诸吕之乱的结果。当然,没有周勃前期平叛所打下来的基础,平叛也很难实现。

刘邦这三句看似突兀却又平常的话,每一句都饱含着刘邦的深意,面对吕后的追问,刘邦在推荐正确的丞相人选时又留了一手,不得不佩服刘邦的先见之明啊!


周勃剧照

三.留予后人做嫁衣——周勃好对付

前面曾经说过,刘邦评价周勃厚重少文是提醒后继之君如何对付周勃,但很可惜,惠帝刘盈并未能领会其中深意,可刘邦的话并没有白费,另一个儿子汉文帝刘恒很好的贯彻了父亲的这一遗训。

当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后,他的权力达到顶峰,但周勃是一个缺乏野心的人,所以在经过一番角逐后选择让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代王刘恒成为新一任大汉的皇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是周勃的苦主

汉文帝初入朝堂,根基浅薄,为了稳定民心同时压住那些觊觎帝位的诸侯王们(如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等)必须倚重功臣们,因此,刘恒即位后给了周勃很高的赏赐,不仅增加了他的食邑,金银,还提拔周勃做了丞相,却明升暗降的夺了周勃的兵权。等到刘恒站稳脚跟,又立马把周勃踢到一边,甚至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周勃投进监狱。此时的周勃彻底暴露了他“少文”的弱点,纵然是一肚子委屈却又无可奈何。

岁馀,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好在周勃只是缺心眼而不是没心眼,通过外戚薄昭的关系周勃捡了一条命,却也自此远离政治中心最终郁郁寡欢而亡。刘恒这招卸磨杀驴玩的相当精彩,深得父亲刘邦的真传,只可惜了周勃这头“笨驴”,他的命运自刘邦去世之时便已然注定!

四.一脉相承——周勃并非个例

封建王朝的发展,其本质是权力转移的过程,即皇帝的权力逐渐加强,大臣的权力逐渐减少,至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两种权力的涨跌是不断波动的,最明显的就是皇位更迭,新君即位之时。

但凡新君登基之时,先君往往留下顾命大臣,美其名曰“匡扶社稷”,实则在新君未长成之际,留下几头拉磨(国家)的驴子,待到新君羽翼丰满之时他们的任务也基本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是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当做新君立威和铺路的垫脚石,这一惯例自封建王朝开始直至覆灭,一直存在着。

窦婴,霍光等人先后步了周勃的后尘

周勃并非个例,只是先例。汉景帝去世时感受到外戚实力的强大,给窦婴留下了一封无头的免死遗诏,却成为汉武帝后来清除外戚的最佳手段,随着田窦交恶事件的结束,汉武帝暂时解决了外戚问题,真正意义上掌握了实权。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现在汉武帝晚年,为了昭帝刘弗陵,汉武帝留下霍光等四位辅政大臣,虽然昭帝意外的英年早逝,但随后的宣帝却继承了这一传统,在霍光去世后立马诛杀了霍氏家族。这些,是汉朝皇室的一脉想传,不过是文帝对付周勃的重演罢了!

结语:

周勃是可悲的,自始至终他都被刘氏皇族玩弄于股掌之中,刘邦用简短的三句话决定了周勃的命运。虽然我们都敬佩刘邦的识人之明和预见能力,但也同样感慨刘邦的自私,因为他的私心,才让周勃走向了这条结局悲伤的道路。

参考:《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高祖本纪》

3

历史上刘邦在弥留之际时,吕后询问了刘邦在他百年之后的人事安排。吕后说“萧相国死后该由谁来代替他呢?”刘邦说曹参。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我们从吕后和刘邦的这段对话就可以看出,刘邦对于周勃有多么的重视。

要知道萧何,王陵等人虽然为丞相,但他们只可以主持朝政,而且丞相大权还被刘邦极大的进行了削弱,周勃太尉之职可是汉朝的最高武职,虽然太尉和丞相地位相同,分别是最高军事长官和最高行政长官。但太尉可是统领天下兵马的大元帅。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古今通用。而且刘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也不断的打击萧何,甚至还把萧何关进过牢里,罪名就是萧何收受商人贿赂替商人说话。虽然这不过是一个名头,但刘邦通过打击相权使得相权极度被削弱,汉朝丞相的权利远不如秦朝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此也可以看出刘邦对于周勃远比其他人要重视。

刘邦为什么对周勃如此看重呢?显然同乡关系并不稀奇,汉初时期朝中大臣是刘邦同乡的人并不在少数,刘邦看重的是周勃的军事才能,周勃自跟随刘邦之后,任劳任怨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关键的还是周勃非常忠心,这一点让刘邦非常看重。而且周勃为人质朴刚强、老实敦厚,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这更是刘邦欣赏周勃的地方。

事实上周勃也没然后刘邦失望。周勃在汉惠帝和吕后专权时期,一直都非常低调。虽然周勃位高权重,但其行事一直很低调,对于吕后和吕氏家族的专权做法也一直默默旁观,并不作声。直到吕后死后,吕产开始独霸大权,想要危害刘氏江山。此时周勃认为该自己动手了,所以周勃果断和陈平密谋铲除吕氏,拥立代王刘恒为帝。也正是因为周勃的缘故才使得汉朝政权得以拨乱反正重回刘氏之手。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4

汉高祖刘邦去世前,吕后曾问他:“在您百岁之后,萧何要是去世,谁能接替他呢?”

刘邦回答道:“曹参可以。”

吕后再问:“那曹参之后呢?”

刘邦又答道:“王陵可以。不过王陵忠厚老实,陈平则精明过人,可补他的缺点,陈平聪明有余,却不够厚重,难以独当重任。周勃厚重,虽不善言辞,不过可以肩负起安定社稷重任的,可以让他担任太尉一职。”

吕后又问:“那周勃之后呢?”

刘邦道:“以后的事,就不是你我所能知的了。”

从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刘邦并没有说周勃是丞相人选,而是太尉人选。丞相相当于总理,而太尉则相当于国防部长。应该说,刘邦看人是很准的,他认为周勃可以安定社稷,但并不是好的丞相人选。也就是说,周勃的长处在于军事,而非政治。

刘邦认为,接替萧何的不二人选是曹参。后来吕后以曹参为相,曹参推行“无为而治”,历史上称为“萧规曹随”,因而曹参也成为非常成功的丞相。曹参之后,无论王陵还是陈平,都有弱点,王陵是太老实,陈平比较轻浮。所以丞相便分为右丞相与左丞相,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这样可以互补。

至于周勃,吕后依刘邦遗言,让他担任太尉,即国防部长。

为什么刘邦很器重周勃的军事才能呢?

其实在大汉开国元勋里,军事才干超过周勃的人很多,比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人都属于可独当一面的统帅,不过很早就被刘邦铲除了。次一级的将领,就是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周勃的军功,要高于樊哙、灌婴,而逊于曹参。在曹参去世后,周勃实际上已经是军界一哥,由他出任太尉,实是众望所归。

吕后去世后,周勃利用自己的威望,镇压诸吕,再造汉室。由于功劳太大了,汉文帝上台后,就以周勃为丞相。但事实证明,周勃带兵是好手,玩政治却不行,对经济、刑狱之事一窍不通,很快他就知难而退了,乖乖交出相权。从这点看,刘邦看人很厉害的,周勃就是当太尉而料,而不是当丞相的料。

5

刘邦临终之前与吕后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很耐人寻味。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仔细琢磨,对话中隐藏着很多信息,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

一、吕后为何不断的追问同一个问题,有何目的?

吕后是一个非常独立的政治女性,在刘邦四处平叛的时候,都是吕后实际执掌中央政权。她诛韩信、杀彭越、逼返黥布,早已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能力。因此,在刘邦死后,相国的人事安排吕后应该是有自己的主张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询问刘邦呢?其实这一问的真实含义是:在皇帝你死后多久,我吕后才可以用我自己的人?萧何死后可不可以?

刘邦的回答很明确——不可以,萧何死后你要用曹参!

那么曹参死后呢?我可不可以用自己的人呢?

刘邦这时候松口了,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邦说曹参之后,可以用王陵。萧何是刘邦的同龄人,刘邦死后,萧何也活不了几年了。曹参年纪比他们小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并没有准确记载曹参的年纪,但是曹参在亡秦灭项的过程中,战斗功最多,受伤也最多,这说明曹参应该是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年纪。所以,用曹参来顶替萧何为相国,这是正常的人事安排。可是王陵却是一个年纪比刘邦还大的人,用来顶替曹参就显得极不合理了。

史书同样没有记载王陵的出生时间,但是记载刘邦像对待哥哥那样对待王陵。说明王陵应该比刘邦大,至少是仿上仿下的同龄人。那么,王陵就比曹参大很多。刘邦临终遗言,说曹参之后,可用王陵。且不说曹参死后,王陵是否还健在。就算活着,也是七老八十了,能做什么?所以,刘邦这样说的意思就是同意让吕后自主安排曹参之后的相国人选。

之后刘邦继续说,陈平可以为相,但不可独任。那么另一个人,吕后就可以自主安排了。

二、刘邦为何提到陈平和周勃

其实,按照上面的分析,刘邦说到王陵就可以了,意思表达的很明确了:萧何死后,你吕后不可以安排自己的人做相国。第一、我刘邦不同意,这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第二,你这个时候就用自己的人,众功臣未必会信服你,你摆不平这些遗老功臣。所以,接替萧何的必须是曹参。曹参之后,你就可以自主安排了。

既然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那为什么还要提到陈平和周勃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件事情。刘邦在此之前,派陈平和周勃去办了一件大事——拿着自己的诏令,到前线大营之中斩杀樊哙。这件事情吕后并不知道。刘邦如今大限将至,他担心吕后不会放过陈平和周勃,于是特意在自己的临终遗命之中提到了陈平和周勃,其目的是想保护一下这两个人。所以刘邦说了“陈平可以为相”,以及“安刘氏者必勃也”的话。这一句“安刘氏者必勃也”增加了周勃的分量。安刘氏,就是安吕后。这时候,刘邦是不可能猜测到吕后会杀了他的几个儿子的。吕后和新皇帝刘盈是一体的,所以刘邦用这句话增加周勃的分量和作用,最大限度确保吕后不会杀了周勃。

可这其中的深意,吕后不知。听了这句话,她有点糊涂了,明明已经让我自己做人事安排了,怎么又提到了陈平和周勃。一着急,又问了一句:“那后来呢?”,呵呵。

三、刘邦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有人说,刘邦真是厉害,早就看出吕氏之乱,提前预言了周勃将来会平定诸吕。我想,刘邦是没这个能力的。不仅是刘邦,谁都没这个能力。刘邦的临终遗言,也许是和后来的事情巧合。也许这个临终遗言之事本身就是后人附和的。但吕后在刘邦临死之前,向刘邦请示朝中重要的人事安排确是合情合理的。刘邦在这时,除了做正常的后世安排之外,也补救一下自己给陈平、周勃带来的灾祸,我想,也是非常有这种可能性的。

如果你感觉我的观点或许有些道理,请别忘了关注和点赞。

6

刘邦临终前的丞相人选提到周勃,因为周勃给刘邦的现象好。但是,惠帝即位吕后摄政,丞相人选不会遵守刘邦的遗嘱。

7

刘邦在讨伐英布时,被流矢射中,回来的路上就病了。皇后吕雉为他请来名医,探问之后,刘邦问他如何,医生回答说:“可以治好。”刘邦听完却将医生一顿臭骂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让医生走人。

刘邦病得很厉害,却不让医治,吕后就开始问起了刘邦的后事。她问:“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丞相死了,谁来接任呢?”刘邦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刘邦说:“王陵可以,但他有点憨,不过陈平可以辅助。”

随后,刘邦就莫名其妙地说了那句话:“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氏问的是丞相人选,他说着说着,却来了这么一句,确实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刘邦为什么说:“安刘氏者,必勃也”?原因大约有三:一是因为刘邦对吕后家族坐大乱朝有先见之明,有隐约担忧;二是他对周勃对自己的忠诚度特别放心;三是他将授周勃以兵权,让他成为能镇住肃清吕氏集团的资历老臣和武力后盾。

刘邦所谓:“安刘氏者,必勃也”,为什么是“安刘氏”,而非“兴刘氏”呢?当时,虽然那些手握兵权、英勇善战的功臣如韩信、英布等已经诛杀,但吕后在宫中的影响却越来越大,从她成功阻止自己废长立幼的过程中,刘邦已经明显感觉到吕雉“羽翼已成”;刘邦在外征战,她一女流之辈,在未得皇帝明示的情况下,就随意处死功臣韩信,这种霸道,男人不及。吕后的专横跋扈,刘邦是早就领教了的。他已清醒的意识到,吕后在他死后必有动作,刘氏天下还有不稳定因素,所以,是是“安刘氏”,而非“兴刘氏”。后来果然,刘邦一去世,吕后立刻掌权,一切顺理成章。

为此,刘邦榻前对吕氏所说,就几乎是他的临终安排,后来也确实如其安排。周勃虽然缺少文才,但他为人厚道,对刘氏忠诚,把兵权交给他,他会成为刘氏的坚贞卫士。所以,后来陈平和周勃联手,铲除了吕氏集团。而关键是,周勃手握兵权,倘若他没有军队,再忠诚也无济于事,刘邦临终一言,保住了自己的百年江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