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三国在我国的历史上,才不足百年的时间,却很出名,原因是很多的:一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优秀人才,有文有武,才华横溢,没有哪个朝代的人才数量超过三国时期的人才数量。这些人才间的智斗,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典故,经验俗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二是三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近2000年,经久不衰,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处处有它的美谈。三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使三国历史锦上添花。作者将这些人才刻画得栩栩如生;后世英才把它移上舞台,搬到银屏。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四是三国的人物有许多是后人崇拜的对象,他们的著作后世流芳,他们的事迹是育人的宝贵教材;还有,关羽的庙宇不计其数,可见后人对他的敬仰程度,五是全球都有华人,三国故事传遍全球。
一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具有很大的轰动效应,鲜活地塑造了三国历史人物。作为四部优秀古典文学之一的《三国演义》,又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有很强的可读性。问世以来,中外人士都被吸引,读者范围很广,影响力就大,因此,三国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传颂久远。二是乱世出英雄。三国人物在战乱中脱颖而出也可在史书中、诗词中、民间流传中得到印证。象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有着传奇色彩。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国那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那一帮特殊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三国演义是集政治、军事、人文之大成。无论治世、乱世,人们都会找出与历史相契合的情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实社会中我们会一眼中的,看清其用心。
《三国演义》中的三个国家,四个政权间的外交、军事互相结盟,又互相斗争,就是现实版的中、美、俄间的搏奕,即拉又打,谁都想利益的最大化。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刘琦就家事问及诸葛亮,只在阁楼撤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方献妙计,其间有疏不间亲的道理。
《蔡夫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是刘表问及刘备家事,玄德曰:“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表默然。蔡夫人正在屏风后,闻玄德此言,心甚恨之。玄德自知语失,遂起身如厕。
席间刘表,刘备坐定,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操独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曰:“备若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城不足虑也。”刘表闻言心怀不满,放纵蔡帽追杀刘备,致使玄德逃命而马跃檀溪。刘备的两次失言,使刘备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几乎丢命。
《三国演义》的智慧搏奕,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
1,舆论宣传。人们对三国时期的了解,大部分基于《三国演义》,正是作品将历史人物糅合进来,加上英雄主义的渲染,至使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家喻户晓。
2,历史现状。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纷争时代,乱世出英豪,英雄争霸,才会留下很多的个人英雄事迹。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之所以这样在历史上有存在感都主要是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
陈寿本是蜀汉的臣子,三家归晋后作为晋的史官著《三国志》,记述了三国期间跌宕起的历史和期间的英雄人物。唐代时杜牧在《赤壁》写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代十国时后晋皇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直接导致以后黄河以北、以东地区的北方土地几乎无险可守,袒露于外族的威胁之下,为后来四百余年间契丹、女真、蒙古族南下入侵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个计划随着宋太祖的历史被搁浅。由于北宋军事实力的薄弱,始终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这也成为历史上对宋朝诟病的最重要因素。而宋朝的爱国人士却从没有放弃过燕云十六州的志向。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做两次《赤壁赋》,怀念周郎的英雄事迹,期待能够英雄辈出收复祖国河山的志向。在《赤壁怀古》中曾经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周瑜风流倜傥的英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战乱时期,整个社会都希望有一个英雄的人物能够结束战争带来和平。《三国演义》的诞生正符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就就能够更好的深入人心。
元朝时期杂剧逐渐繁荣起来,很多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都被改编成杂剧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这样的形式不仅喜闻乐见,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够从视觉和听觉中了解故事的细节,让这些历史人物从书本中走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
《三国演义》在成书后被广为流传,很多故事都被改编成杂剧在老百姓广为流传,并得到了老百姓深深的喜爱。其中对关公的喜爱更是让他到了神位,关帝爷已经是比较重要的神仙了。
三国时期在历史上这样有名,当然离不开这两部作品的贡献,还有这些人物本身自的风采魅力。而到了现代连环画、电视剧、电影、网络游戏等等都以有三国为题材,让三国时期更加深入人心。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中国古代出现过非常多的乱世。比如楚汉相争、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不过,要说最出名,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显然没有一个乱世能超过三国。
有人可能会说,三国时期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一部对三国进行了虚构加工的《三国演义》,后世又出现了很多以三国为题材的戏曲、电影、游戏等等。因为小说、戏曲、电影、游戏的广泛推广,因此三国时期才变得非常有名。
(游戏中的三国人物)
不过,这个说法有些本末倒置了,正是因为三国非常出名,为人所津津乐道,小说、戏曲这些文艺作品才去表现它。而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表现它的文艺作品就比较少。
那么,为什么三国那么有名?为什么人们那么爱说三国的话题呢?
很多人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文才武将都有极高的水平。这个话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三国时期出现的人才确实非常多。君王层面上,曹操、刘备、孙权的成功都让人敬佩,并且他们几乎很少有乱政行为,以及比较负面的东西。文臣方面,无论是诸葛亮、郭嘉,还是司马懿等人,他们的心理学都足够扎实,计谋策略都能在古代兵法中找到佐证。武将方面,作战场面也很阔大,战争的含金量也比较高。总之,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场,但是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确实能够在里面看到足够的人类智慧的精华。
不过,之所以我们产生这样的认识,很可能是《三国演义》给予了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先看《三国演义》,再看《三国志》《魏略》《华阳国志》《晋书》等这样的正史。我们在看正史的时候,自觉不自觉的,《三国演义》以及相关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会影响我们对正史中实际人物的判断。
同时,无论是文韬武略,其实不同的朝代,我们是没办法对比的。我们不能说关羽的武功就比李存孝的高,也不能说周瑜指挥作战的水平,就比李存勖高。因为不在同一个时代,根本就没办法对比。所以,从人才的能力来说明三国为什么比其它乱世更出名,显然是不够有说服力的。
(周瑜)
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被大家广泛谈论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国虽然是一个乱世,但是这是一个讲“道义”的时代。而且,当时的人都拥护这种“道义”,“道义”所产生的强大的正能量,贯穿在三国时期始终。
怎么来理解这个话呢?
比如说,曹操在当时有一个被大家所诟病的东西,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骂他,说他“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他的政敌都拿这个来攻击他。刘备、孙权也以这个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以及曹操的虚伪性。
而曹操自己也很不服,他也多次讲这件事。他还专门写了一个《让县自明本志令》来为自己辩解。他说,并不是我一定要霸着丞相之位不让出来。如果没有我当丞相,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霸,国家还不知道要乱成什么样子。除了写这样的文章,他还在《短歌行》中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其实,如果在其它乱世,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如果哪个军阀的实力足够强大以后,他必然会推翻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大当皇帝。而且所用的手段都非常残忍,都是赤裸裸的杀戮。为什么曹操不这样,三国不这样,就是因为那时候虽然是乱世,可是“道义”还存在。
(诸葛亮)
再比如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已经实际上掌控了整个蜀国的军政大权。而且满朝文武,包括军队之中,都是诸葛亮的人。如果诸葛亮想要取代刘禅,自己当皇帝,估计反对的人也不会很多。但是诸葛亮并不这样做。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是权臣,避免别人评价他独断专行,当李严谎称粮草押运无法到位的时候,虽然诸葛亮明知李严说的是假话,他依然撤兵了。也就是说,宁愿北伐不成功,也不能闹不团结。诸葛亮追求的是什么,就是“道义”。
三国时期,最不讲“道义”的人,前期恐怕就是董卓,后期就是司马家族。董卓不讲“道义”,因此天下对他群起而攻之。司马家族不讲“道义”,但是他们也没有贸然地夺位,而是经营了三代才获得皇位。由此可见,“道义”对他们依然是有约束力的。
正因为三国时期有“道义”这样的正能量,因此才被后世广泛关注,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表现,而三国也变得越来越有名。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等)
纵观中国古代史,如果说汉唐是最好的盛世,那么三国,便是最好的乱世。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便是一个盛世和乱世交替的过程,这在《三国演义》的开篇便已经看得透彻。
▲三国疆域图
一、盛世比乱世更容易出名
一段历史是否出名,主要取决于文物文献的数量和质量。
相比于乱世,盛世更容易出名。
▲中国历史纪年表
一是因为持续的时间长,可以容纳足够多的精彩;二是因为盛世经济发达,文人史官数量增加,相应流传于今天的资料更多,更容易出名。
比如唐宋元明清,我们多多少少都能说出大概的历史脉落,爱好者还能彼此切磋。
但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难度陡然间增大,连高考历史都不作为重点。出名的土壤贫瘠。
▲无锡三国水浒城
本来,三国是不应该这么出名的,因为它的文物文献数量远不及明清,历史影响更不及元朝。但出名,并不仅仅是在学界出名,更重要的是在百姓乡野间,茶余饭后时。
真正能在百姓中长盛不衰的历史资料,分为两种:
▲二十五史
一种是一手历史资料,基本上是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汉赋元曲传唱度都不够高);
另一种是二手资料及衍生品。就是各种文物和史书文献,经过史学家的翻译整理,变成现代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比如教材,博物馆展览,乃至电影电视剧。
▲吕布
二、三国的bug
三国特别牛,这两种资料都做得特别好,因为一个逆天的大bug存在:《三国演义》。
按照前面的理论,它归类于一手历史资料中的明清小说。
试想,如果三国只有《三国志》,估计它也只是没那么乱的五代十国而已,但它有了施耐庵和罗贯中,有了《三国演义》,一切不同了。
▲电影《赤壁》
四大名著的传唱度,远高于正史:
《红楼梦》让我们记住了林黛玉爱哭,爱葬花;
《水浒传》让我们记住了武松喝多了能打虎,鲁智深拔树都倒着来;
《西游记》更牛,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日常生活中不存在的仙神世界;
那么《三国演义》让我们记住三国,不是水到渠成么。
不但好多人推荐看《三国》,甚至有人叮嘱你,老了不能读《三国》!
三国的周边做得更是极致,拍电视剧,拍电影,开发游戏,出卡牌,出穿越小说。
这个大IP圈粉圈资本,实在爱不释手。
▲貂蝉
三、《三国演义》里面到底有什么?
不就是一本演义么,到底里面有什么,能让它火成这个样子?
它有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意;
它有宁让我负天下人的腹黑;
它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它有过五关斩六将。
▲司马懿
爱谋略的,看司马一家吞三国,成为最后的赢家;
爱军事的,看赤壁一战火烧连营,败走华容道;
爱武功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甚至爱美女的,看貂蝉苦施美人计,看甄姬错失大才子。
它让冷冰冰的历史变成了有色的生命,一个个鲜明的展现在眼前。才子佳人、神兵利器、烽火连营、家国情怀,它几乎有你想要的一切。
▲三国演义衍生品《三国杀》纸牌游戏
而且,三国这段历史,不但在中国火,在日本同样火。多少人从《三国志》1一直玩到14,这可是日本光荣株式会社开发的游戏,它曾是多少男生成为铁瓷的纽带。
三国的历史成就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又成就了三国历史。
▲《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看得进演义的人仍然喜欢曹操,看得进历史的人仍然喜欢刘备。
这样的三国,出名得精彩绝伦,荡气回肠。
主要归功于经典小说《三国演义》。通过三国兴亡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因而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三国演义》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3.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4.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5.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所以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广为流传。
乱世英雄起四方!是根本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处于乱世的朝代较多。很多事件容易被人们忘记,象东汉二百多年,大多平稳渡过,至于中间经历的事很少被人提起,遗忘的更多。
中国的历史
处于乱世较长,如乱悠悠的春秋战国、相互攻讦长达几百年的南北朝、改朝换代象走马灯似的五代十国、再就是本题提到的三国。
三国以史志来看,仅五十八年而已,从东汉末至三国归晋。但给人的感觉几百年似的。
这首先是《三国志》的撰写者陈寿文笔精妙,三国时期的人物、典故早已在民间传播。
从唐宋时期的文人骚客的诗文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及;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达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可知,三国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而元末明初的作家罗贯中更是一位奇人,他写成的《三国演义》长期来被后人当做史来读,皆是他妙笔生华的再创作更引人入胜而已。
笔下的人物,有史可考和杜撰的个个丰满,简直天然混成。
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帷幄之中的智谋算计、跌岩起伏的故事发展,正如《三国演义》片尾曲唱的: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
董卓进京、吉平下毒、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东吴联姻、定四洲、取西川,乃至政归司马氏等,每一个章节可自成一体又相互连结,可谓恰到好处。
乃至后来,三国的故事被说书、曲艺界不断改编,也屡次搬上舞台,连国粹京剧也是重要题才之一。失空斩、收姜维是传统的节目。
更令人惊奇的是,关羽在民间的地位已上升为关帝,是帝王级的待遇,扮演者必七天前斋戒沐浴。这是历史上的唯一例。
其实从东汉末至三国归晋仅58年而已。应清醒地看到,东汉末年人口六千万,至晋初仅剩一千六百万,四千多万的人口在短短58年丧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谢谢????谈谈我的浅见:
汉朝未年,皇权衰微,宦官柄政。军阀割据,兵燹祸结,百姓涂炭。经董卓之乱,国家更是军阀割据,刀兵四起,烽火连天,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群雄争霸中,英雄人物便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更有罗贯中的妙笔添色,一个个鲜活亮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这些人物一千八百多来一直被后世所褒贬议论而津津乐道。
像曹操的权谋奸诈(并不掩盖其雄才伟略),精彩的桥段如:孟德献刀;中牟杀吕伯奢;(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赤足迎攸;乌巢袭粮;官渡焚书;横槊赋诗;等等等等,一个极具表演天赋的奸雄形象,流传了下来。
比如诸葛孔明,智慧的化身,忠君的典范!茅屋论三分;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奠坛借风;前后出师表;木牛流马;空城退司马;挥泪斩马谡;累死五丈原。历来为人臣之楷模。
比如关羽的刀马纯熟,义薄云天,刚愎自用,目高于顶。温酒斩华雄;屯土山约三誓,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千里寻兄;斩颜良文丑;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交恶东吴走麦城身首异处。后世敬其忠勇尊为武圣财神。
又比如刘备之仁德,桃园结义;长坂摔子,三顾茅庐;东吴招亲;讨伐东吴;白帝托孤。
再如狡猾如狐的司马懿,屡屡称病,固守上雍,受妇服之羞,耗死孔明;蚀空曹魏,终成于晋。
还有太多的光耀后世的英雄:英姿飒爽周公瑾,敦厚善良鲁子敬;白袍亮枪常胜将军赵子龙;豹头环眼莾张飞;老当益壮黄汉升;有勇少谋吕奉先;倾国倾城女貂蝉;红装烈女孙尚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吕蒙;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志大才疏大将军曹真。等等
有太多的英雄豪杰亮相,有太多精彩故事,有太多波澜壮阔的争斗,有太多悲欢离合,集中在三国这几十年里,才显得这段历史的精彩,才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