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央一套播出的历史剧《于成龙》获得了广泛好评,大有成为经典古装剧的潜力,剧中主人公于成龙爱民如子、心系百姓,又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俨然是新时代清官能吏的代表。

其实,很多年前,《一代廉吏于成龙》、《廉吏于成龙》等作品就已经问世,从此也可以看出于成龙这一形象是多么的被人喜爱。作为优秀官吏的代表,于成龙在那个“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年代实在堪称难能可贵,这样一位完美的官员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也在情理之中。那么,清朝真有于成龙这个人吗?

笔者的答案是:历史上,清朝真的有于成龙这个人,而且有两个。清朝的两位于成龙都是当时的名臣和重臣,他们一个曾任兵部尚书、河道总督,一个更是在去世后被追赠为官居从一品的太子太保。笔者要说的,便是品级更高的这个。

万历四十五年(1617),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一带。他生于农家,年幼丧母,但他孝顺父亲和继母,一家人生活十分和谐。崇祯十二年(1639),于成龙参加乡试,但明末吏治腐败,考场徇私舞弊现象泛滥,于是于成龙便直抒胸臆,批判时政。直言不讳的于成龙没有遇到伯乐,于是他便放弃求取功名。

清兵入关后,于成龙苦学四年,参加了清廷组织的考试,但遗憾落榜。顺治十八年(1661),于成龙在国子监学习,学成后得以直接入仕,不过于成龙被清廷分配到广西罗城,也就是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担任县令,他不顾家人阻拦,毅然前去就职。

据史书记载,当地“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于成龙到任后,便召集官吏和百姓,讲解政策、安抚民心,有盗窃案件时,于成龙立刻将其逮捕,证据确凿后便依法处置。不久,“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此后,于成龙上书请求减免当地赋税,并修建学宫、养老救济机构,全县有条不紊的发展。他出色的政绩得到了两广总督的青睐,于是被推荐到四川合州,也就是今重庆市合川区一带当知州。于成龙延续自己一贯的治理风格,将合州也治理的政通人和。

此后,于成龙升迁湖广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府。康熙十六年(1677),清廷为管理江河防务而设立了江防道,于成龙被封为湖广下江防道道员。第二年,他又升任福建按察使,官居正三品。两年后,于成龙就任直隶巡抚,一路跃升到从二品。

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亲自召见他,并称赞他为“清官第一”,并在不久后封他为两江总督。三年后,于成龙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史载:“金陵人为之巷哭。相率香灯祭与寝。日几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远近闻之,皆辍市,如丧其亲……士民数万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 江干江水声如不闻。公之得吏民之心,江宁人谓数百年来无能如此者。”

最佳贡献者
2

于成龙,历史确有其人。不但有其人,而且被赞为“于青天”。

于成龙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山西人士。清顺治十一年,于成龙被派往广西罗城县任知县。于成龙另行之时,只待家中随从二人,走了大半年才到了罗城县,到达之后已经跟乞丐没什么两样。罗城县地处群山之中,少数民族杂居,民风粗犷凶悍,常常发生械斗事件。当时全县城只有六户人家,有一处小官衙,因为常年没有县令,早就坍塌。于成龙只好和仆人寄居关帝庙内。关帝庙四外透风,出来一张供案当桌子,三人全部睡在地上,连张床都没有。

于成龙走访乡间,到田间地头跟老百姓拉家常。鼓励在外人员回乡,化解族人矛盾,教化百姓礼仪等等。三年之后,此地大变样。七年之后,等他离任之时,百姓无不落泪不舍。送行百余里,仍依依不舍。

于成龙以“卓异”被广西巡抚举荐,康熙六年,授予他四川合州知州。于成龙到达四川不负皇恩,将因战乱变得荒废不堪的合州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有一百户增长为一千多户。四年之后,此地变成繁华场所。

此后,于成龙先后被康熙授予湖广下江陆道道员、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被康熙亲赐匾额“清官第一”,并赠他白银千两、御马一匹。

于成龙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欢欣雀跃,纷纷称赞他为“于青天”。康熙二十三年,为民操劳一生的老总督于成龙在衙门的椅子上端坐而逝,享年67岁。于成龙为官二十余年,不论到何地从未携带家眷。他去世后,负责身后事的一干人等,在他的居室收拾遗物时,只在床头的箱子里,找到一套粗绸做的袍子。瓦甕里有几石米和几罐盐豆豉,文武官员无不恸哭失声。

于青天仙逝,百姓无不为此悲伤,人们聚在一起痛哭,有人专门绘制他的画像祭祀在庙堂,前往总督署祭奠他的百姓每天有万人之众。

康熙得知消息,对文武感叹道: “居官如于成龙,能有几耶?”

3

谢邀。历史上确实有于成龙这个人,是清朝康熙年间非常出色的廉吏,正是因为其传奇生平,人们为了纪念赞美他,这才有了地方戏曲中的《于成龙》曲目,以及电视剧《于成龙》。当然,历史上的于成龙,其生平事迹和电视剧里是有一定出入的。

▲晋剧《于成龙》剧照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今吕梁方山县)人,祖籍位于今吕梁柳林县于家沟村,被康熙皇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早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成龙就参加了乡试,因发现考官收受贿赂,便在试卷上写文攻击,结果出榜后只考取了一个副榜贡生。副榜贡生虽然不算中举,但可以参加后面的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赡养其父为由,放弃了做官的机会。

▲清朝国子监

清朝建立后,于成龙也参加了多次科举,但都未能乡试及第。后因生计劳累奔波,只得暂时放弃科举。顺治十八年(公元1611年),于成龙进入国子监,结业后清廷将他分配到偏远荒芜的广西罗城担任县令(正七品)。因非科举而入仕途,其前途可谓渺茫。其次,广西罗城过于偏远,亲人纷纷劝阻,但他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毅然辞别父母妻儿,只身赴任,时年44岁。

▲清朝广西地图

说起来,清廷对广西的有效统治还不足两年。于成龙上任之初,只能住在当地的关帝庙中,因为乱世之初,盗匪横行,他采用重典治理罗城,很快将县城治安整顿了一番。同时,他又鼓励农耕,还以身作则耕种农作物。为发展农业生产,流民只要肯在罗城定居,县令于成龙就会亲自欢迎并鼓舞其放心生产。在他的治理下,罗城发展很快,三年任期结束时当地百姓十里相送,人称“于青天”。

因其卓越表现,两广总督金光祖在考核中将他评为广西省唯一“卓异”。于成龙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此后又历任湖北黄州府同知、知府,同样在考核中被评为“卓异”。连续三次因工作成绩卓越而考核的“卓异”,于成龙的光辉业绩无法掩盖,他由此进入康熙皇帝视线。事实上,这样的成绩在整个清朝也极为少见。

▲康熙皇帝画像

普通官员一旦进入皇帝视线,只要不犯错误、有能力,那么升迁几乎是注定的。于成龙此后果然平步青云,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出任两江总督(从一品)。对于他19年间连升11级的惊人速度,却从未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或许是因为于成龙除了工作成绩突出外,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于成龙调任湖北之后,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如不是被人发现,很难想象他竟然和仆人吃的一样。担任两江总督时,人们赫然发现这位封疆大吏居然吃不上肉,整天都以青菜下饭,一时间全省哗然,给他起了个“于青菜”的绰号。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龙不仅严于律己,御下也非常严格,因此无人敢在他眼皮子底下谋私。他撰写的《新民官自省六戒》,更是被被奉为清朝地方官的行为准则。在执政方面,他秉公执法又不滥用刑罚,多数冤假错案得以在他手上平反,时人称之“于青天”。

▲于成龙故居

从政二十余年,于成龙与家人聚少离多,赴任从不带家眷,孑然一身。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终因操劳成疾去世,遗物仅一件朝服。康熙皇帝破例亲撰碑文,金陵百姓闻之痛哭流涕,送葬队伍多达30万人,绵延二十余里,哭喊嚎啕掩盖长江流水之声。

4

 于成龙(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康熙朝时的名臣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被称为是“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的科举之路比较艰辛,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早年间一直都在为科举考试而辗转反复。一次,他参加乡试时,考官公然索贿受贿,这让余成龙震惊,于是他竟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自然没能高中。

直到40多岁时,于成龙依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只能以副榜贡生的身份步入仕途。

1661年(顺治十八年)时,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知县,开始了自己县太爷的生涯。他在任上,明确了保甲制度,严惩缉获案犯,大张旗鼓地“严禁盗贼”,使的“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也十分注意招募流民,积极恢复生产,全力保证百姓的安居乐业,耕有其田。

1667年(清康熙六年)时,于成龙升任为四川合州知州。亲自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在第一步完成,赢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相济的斗争策略,解决了域内的民生问题。

 后来,于成龙迁任湖广黄冈担任知州,由于政绩突出,屡屡升迁。先后担任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接着被加封兵部尚书衔。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入京觐见老板,之后升任两江总督,成为正儿八经的一方封疆大吏,手握实权。尽管官越做越大,但艰苦朴素的习性一直都在他身上,不曾丢弃。他的生活中,几乎整日就是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百姓称他为“于青菜”。

于成龙不管在哪里为官,都能保持着自己一贯两袖清风的秉性,而且为官清廉,甚至到了夸张的程度。他坚持为民做主,造福百姓,不畏权贵。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死在了任上。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并盛赞他是“天下廉吏第一”。

至今,很多人还把他仅仅和“清官”等同起来,其实这是不全面的。不可否认,于成龙是一名清官,但他勇有作为和善于作为的为官理念,直到现在,都应该被大力弘扬和学习。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于成龙传》

《清官于成龙》





5

清代不但有于成龙,而且还有两个,两个都是清官和名臣。

第一个于成龙被称为老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人,官至两江总督。

第二个于成龙被称为小于成龙,汉军镶红旗,生于辽宁,说起他来大家也不陌生,因为他是单田芳评书《于公案》的主角,官做到了河道总督和直隶巡抚。

要证据去看《清史稿》,老的在列传六十四,小的在列传六十六。

我重点说说老于成龙。

老于成龙小史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山西永宁州人。清顺治十八年任广西罗城知县,康熙六年任四川合州知州,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任两江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死,赐谥“清端”。

他以清廉著称,多次被康熙嘉奖,称他为“清官第一”和“天下廉吏第一”。

老而有为,敢作敢为

于成龙不是官之世家,而是乡绅之家。崇祯十二年考了个副榜贡生,后来因为家庭问题和清末战争,到顺治十八年才进京备选,被授予广西罗城县令,那时他已经四十五岁,是实实在在的大器晚成。

罗城在顺治时期绝对是个要命的鬼地方,千里迢迢,少数民族多,山多,兽多,瘴气多,就是人少。少到什么地步?于成龙上班第一天在县城看了看,只有六户人家,长期战乱,县城被毁,连个城墙都没有,衙门是三间茅屋,没有门窗。

这个县令还怎么当?是你你高兴不?

于成龙接受任命的那天起就知道这个官不好当,他觉得自己可能回不来了,于是流着泪告别母亲和妻儿。看到通风漏气的衙门,他没多话,直接上班,低头硬干。安抚百姓、打击强盗、平定骚乱、减轻徭役、加强生产、运盐办学,一项一项地做,每项都做到实处。

七年时间,于成龙让一个鬼地方又变回县城。

七年之后,于成龙五十二岁,被提升为四川合州知州。合州比罗城好不到哪去,一个州只有百户人家,一年能收缴到的赋税只有十五两白银。于成龙还能说什么?低头一阵猛干,一个月后户数就到了一千。

不久他又成为湖北黄冈的同知。黄冈多盗,于成龙开始捕盗。他自己化妆成乞丐,深入盗穴做卧底摸情况,最后一举将其剿灭干净。

康熙十三年,于成龙任武昌知府。

吴三桂叛变,他去平定黄冈一代的叛乱。手下以前的捕快刘君孚也加入了叛乱,但是还在犹豫不决,于成龙胆子很大,直接骑着马带两人去见刘君孚,刘君孚看到他二话不说直接下跪投降,地方很快平定。

最厉害的是下来的事。

打完这一波,又去打何世荣。何世荣是吴三桂任命的游击,势力不小,而清兵人少。开战的时候战斗非常激烈,千总吴之兰直接战死,清朝这边开始后退。五十七岁的于成龙在千钧一发之际自己冒着箭雨纵马前冲,边跑边对千总李茂升喊:我死了你回去禀报巡抚大人。受到激励,清军开始反攻,最后拿下何世荣。

这件事在七年后康熙见到于成龙时还一再说起,可见影响之大。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升黄州边防道。康熙十六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九年,于成龙升直隶巡抚。康熙二十年,于成龙任两江总督。六十五岁的于成龙,不但清简廉洁,还不知疲倦地努力工作,他体察民情,爱护百姓,一如既往。

于成龙在福建时朝廷实行海禁防郑成功,地方官常以“通海”的罪名随意搜捕渔民,处以死刑。康亲王杰书在福州维持治安。于成龙见杰书,要求释放无辜平民,官员们难以做决定,于成龙指着庭下妇女儿童大喊:她们有什么罪要受死?皇天在上,人命关天,我发誓不能不管这件事!康亲王杰书很早就知道于成龙的大名,看他慷慨激昂,立即放人。

于成龙是个有才能的官,不但会做事,也敢于做事,每到一处,百姓极为爱戴。他从福建离开的时候数万百姓哭着送别,场面连他自己都感动地痛哭起来。

清简廉洁,至始至终

在罗城时,百姓缴纳田赋的时候总要多出点钱放在于成龙案上,说;“老爷不要火耗,不讲究吃穿,用这点钱买点酒吧。”于成龙很感动,只留下一壶酒的钱。

从黄州边防道到福建按察使上任,他买了几石萝卜,靠这路上吃饭。

康熙二十年去两江总督上任,为了避免接送,于成龙不做通知,不住公馆,自己乘车住店,南京官员出城迎接,而他已经单车入城,既不接受请客吃饭,也拒绝接受所有礼物,弄得南京官吏不知所措。

于成龙吃的很简单,每天上顿青菜下顿青菜,当了总督也不变,人称“于青菜”。豆腐都算好菜,每天二斤,能吃一天,常年不见鸡鸭鱼肉,和海瑞绝对有一拼。喜欢饮酒,每次半壶。湖北做官的时候儿子来探亲,回家时才买了一只鸭子,半只送儿子,半只留着喝酒。喝茶不买茶叶,让仆人每天采衙门后的槐树叶当茶。

康熙二十三年去世,地方大员和同僚下属来吊唁,床头放着一个方形竹器,里面放着一件袍子,还有几只瓦罐,盛了粗米和豆豉,除此以外再无它物。消息传开,南京罢市,人人痛哭,家家祭祀。

生时平凡,死时伟大

一个做事的官,一个清廉的官,始终如一地为人民服务,于成龙不朽。

为人廉洁奉公,官越大越谨慎,康熙都忍不住感叹:“天下官员像于成龙这样的能有几个啊!”最后结论是:于成龙实是天下廉吏第一。

这样的官会人们会永远尊敬他,纪念他。

感谢阅读,敬请一赞

6

清朝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文官,做到两江总督。一个是武官。你图片的电视剧是两江总督于成龙,那就说说这个人。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于成龙》等让很多人知晓了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清官能吏,他是三晋大地的良士先贤,康熙帝称其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他的一生可用“大器晚成”四字概括,45岁经吏部诠选赴广西罗城任知县,宦海浮沉20年后,官至两江总督。出镇两江是于成龙政治生涯的顶峰,也是其仕宦生涯中所遇风波最多之地。

一、廉吏入主两江

“两江总督”由顺治四年(1647)所设“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一职变革而来,后拆江南省为江苏、江西两省,河南省不再为此总督辖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地行政、军政等事务。能臣廉吏于成龙为康熙帝所器重,成为了“首任”两江总督。

于成龙生于晚明,祖上为官宦之家。青年时期的于成龙本欲以科举入仕,但终明崇祯和清顺治两朝皆科场失意。康熙元年(1662),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去往满目疮痍的罗城。在罗城任职六年,于成龙一改该地旧貌,罗城出现百姓安居乐业之景。因政绩卓著被广西布政使金光祖(后任广东广西总督)举荐为“卓异”,官升四川合州知州,后又历任湖广黄州府同知、湖广下江陆道道员、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等职。于成龙所官之处,百姓皆传扬其廉洁德行,称赞其善政。

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江西江南总督阿席熙因渎职被罢官,康熙帝谕令归家葬母的于成龙继任。次年,于成龙安顿家人后,携幼子于廷元赴任。于成龙以廉洁著称,节俭朴素尤甚于常人。传闻,于成龙为暗查两江地区的社会风貌,是坐着一辆毫不起眼的骡子车进入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衙署的。到任后,于成龙又谢绝两江官场为其安排的接风宴,并下令减免一切用以宴会的陈设。其言其行,尽显清廉之性。

于成龙主政两江后,为解民所忧,很快便将其廉政方针下达各地,两江地区在其治理下,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二、建设两江多惠政

事实上,于成龙主政两江与治理其他地方并无差别,一如既往地贯彻其清严忠直, 勤劳治事的为官之道。虽然只主政两江地区两年,但于成龙在这两年中做了诸多实事,为百姓所称道。

据袁枚《随园笔记》所载,于成龙入主两江后,其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为害两江多年的大盗鱼壳明正典刑。鱼壳其人,史料无载。但很多于成龙的传记,多将鱼壳与江宁将军赫里(原型为噶礼)联系在一起,认为鱼壳得赫里庇护才横行于两江。民国时期,许指严《十叶野闻》将鱼壳与废太子胤礽、雍正帝等联系在一起,认为鱼壳乃支持胤礽的能人异士,只是由于宫廷斗争而出走江湖,于成龙所杀大盗鱼壳为假借其名之人。这些传闻的真实性不置可否,但于成龙却有编修《弥盗安民条约》28条之事,这对于肃清两江盗贼起到了重要作用。

于成龙画像

为扭转两江官场的不正之风,于成龙制定《兴除利弊约》,将实耗、私派、贿赂等15项积弊一一指出,要求各级官员相应改过自新。于成龙以自身为标准,结合两江地区官员实情,制定勤抚恤、慎用刑、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主要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诫》。为避免懒政行为,他又连续颁布《革秋审陋规檄》《清理狱禁檄》,要求官员积极行政。

两江为文风兴盛之地,但于成龙上任后,发现两江地区学政废弛,童试、乡试皆漏洞百出,对于国家取士极为不利。他的《饬励学政事宜》中列举两江地区科举事业的十三大弊政,并逐条修正弊端。于成龙还时常至江宁各处学馆视察,周济穷苦书生,鼓励生员勤读书。于成龙曾召集乡绅修建虹桥书院,聘请名师讲学。两江学风在其引导下有了很大改变。

除以上种种惠政外,于成龙还有兴保甲、禁养马、禁推诿、禁诬良、禁民惰等政令,他总结了“立保甲法三十八款、抑奢倡俭一百二十句、列举贪恶五十九条、痛恨豪强恶行一百六十句”等材料下发府州县施行。

《于成龙》剧照

三、星陨两江美名传

于成龙在两江的惠政,对于百姓而言是幸事,但是对于两江官员而言却是难事。两江地区为清朝财源之地,这也导致一部分官员讲排场、好面子,因而于成龙的廉政措施,开罪了这批官员。他们开始造谣于成龙任人唯亲,在两江地区作威作福,目中无人,更诽谤于成龙已经变质为贪官。

于成龙塑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副都御史马世济在江宁督造漕船,部分两江官员向其进谗言。马世济回京后参奏于成龙年老体弱,直言于成龙被中军副将田万候欺骗蒙蔽,其政令多令百姓不满,甚至直指于成龙贪恋权位。吏部核查此奏疏后,上请康熙命于成龙回奏。于成龙已年近古稀,且常年受病痛之苦,听闻此弹劾之后,思绪混乱,上疏请求辞官。康熙帝考虑再三后,坚信于成龙为人,命其任继续镇守两江,又因江苏巡抚余国柱、安徽巡抚涂国相升任他官,命于成龙暂摄两省巡抚。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久病缠身的于成龙病逝于南京总督衙署,身后仅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别无他物。康熙帝听闻其病逝之事后,言“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两江百姓在于成龙出殡之日罢市聚哭,家家绘于成龙画像祭祀。于成龙在两江走完了他的一生,他一生廉洁的美名虽在两江地区受到质疑,但最终事实胜于雄辩。于成龙在两江百姓的心中,无疑是正义、廉洁的化身,也正因为他的德行,其美名流芳百世,为万民敬仰。

文史君说

于成龙在两江地区的两年,反映出“治大省如烹小鲜”的道理,他任职两江总督是后世官员学习的榜样。如其孙于准所言“先清端平生从不讲学,而所行未尝不合于道。”于成龙也无愧于硕儒范鄗鼎的评价,“本朝养士四十余年,得于先生,先生之廉可不谓其尽善乎。”

参考文献:

[1]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编:《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

[2]王振川:《廉能第一于成龙》,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

[3]赵尔巽等著:《清史稿·于成龙传》,中华书局,1977年12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六艺之学)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7

向敬之

清朝不但有于成龙其人,而且有两个,是同时代人,都是康熙的廉吏重臣。

一个为汉人,即山西于成龙(1617—1684),三此被举卓异,官至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以卓越政绩和廉政官声,赢得百姓拥戴,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我们今天熟悉的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于成龙》,讲述的就是此人,凭借前明的一个贡生学历,由治理南疆边远罗城而崭露头角,在仕途二十余年,官至督抚,却慷慨赈济,一贫如洗,平日里尽吃萝卜青菜,却成就了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

因为康熙朝有两个于成龙,故而山西于成龙又称“老于成龙”,而另一个则为“小于成龙”,即汉军镶黄旗于成龙。

汉军于成龙(1638—1700)曾为养猪倌,因荫生入仕,从县官做起,官至直隶巡抚、左都御史、河道总督。他是康熙朝的治河名臣,曾在安徽按察使任上,反对时任河道总督靳辅的治河方案,引发长达数年的朝堂之争。康熙很是看重于成龙,而且决意惩处权臣明珠,也是因为此于成龙对康熙直言明珠及其亲信大学士余国柱卖官鬻爵。

有趣的是,康熙二十年,老于成龙由直隶巡抚,被擢升为两江总督时,曾奏请朝廷补缺江宁知府。康熙任命的知府就是小于成龙。二位于成龙不但同朝为官,而且有过上下级交际。康熙巡幸江宁时,曾勉励小于成龙多向老于成龙学习,传为佳话。

8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题主的问题,老梁心里老大的不乐意,啥有这人吗?请您把哪吗字给撸了好吗?老梁为俺山西这嘎达出这么个牛掰的人开心的要命。想必大家伙知道于成龙这三字,是从2000年中央电视台整的一套电视剧《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知道的吧。

这事咋说呢?现在的电视剧除了胡编乱造就是胡编乱造,但这电视剧那比黄金还真,不过要老梁说,真的于成龙比电视剧里演的还厉害。

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要问了:“厉害到哪了?”

老梁这就撸起袖子和大家伙掰扯掰扯。

大器晚成的于成龙

这么说吧,于成龙这人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人,应了那句老话时也运也命也,没得办法!但人家的脑袋瓜,满满的脑细胞,智慧这东西在人家的脑壳里不算个事。

崇祯十二年的时候,于成龙开始准备进入体制内,这就参加了乡试。大家伙都知道,那个时间点上,官场上那叫个黑,而且是乌漆嘛黑的黑。于成龙蹲在太原的考场上,居然发现考官在太阳公公温暖的怀抱之下,一帮子讲究儒家经典的读书人面前,玩起了行贿受贿。

当时老于这脑仁蹦起三尺高,这叫啥事?蹲在自己的那不足一平米的号房里,大笔这么一挥就写当今天下的混乱。就这卷子交上去,大家伙也能想到名落孙山,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总算还是捞了一个副榜贡生。

说到这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啥叫副榜贡生?”

就是候补队员,您这不算中举,但也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老于这心里老大不痛快,你说不中就不中,还整个副榜?当然最后老于会试还是参加了,但参加完成后,撅着屁股将官帽子丢给了朝廷,自己个回家去了。

掐着时间点的,这就换了天,这就到了顺治四年,于成龙到了太原开办的学校,又学了四年,又一次参加了乡试,不过这次是真的落榜了。这天他的年龄已经到了三十五岁,人生的路也走了一半。

大家伙都知道,人到中年这家里上有小,下有老的,很多事情已经身不由己了。为家里那几张嗷嗷待付的嘴能填饱肚子终日忙碌。顺治十五年的时候,于成龙的老父亲这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于成龙蹲在自己的家门口,总觉得这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于是一拍大腿,一脚就踏入了国子监学习,这学习期满之后,这就正式的步入了体制之内,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

建功立业

广西罗城县县令的官帽子这就丢给了于成龙,家里人一听是这破地,一致反对他去这里。为啥?这地方到满清手里不到两年的时间,整了俩大脑袋去管理,一个直接死在了那里,另一个撅着屁股跑了回来。就这情形,去了这就是找死的行为。

“怕啥?”于成龙不信这个邪,这就去了。

到了地,于成龙才发现这比他想想中的还要糟糕。大家伙能想到嘛?一个县城,城里居然只有六户人家,泥糊的墙,草棍搭的屋顶这就叫房子,这地方脑门上贴个村子的字号都让人觉得亏的慌。您在瞅瞅那县衙,就三间房,还是那种四面漏风的茅草房,就那架势,感觉您在旁边吹口气,这房子一准塌。

于成龙没辙,这就带着五名随从蹲在关帝庙里休息。没多久这五名随从要么死了,要么跑了,就剩下俩苦大仇深的随从。

一般能称的上廉吏的,都是能吏,而且都是那种八十头牛拉都拉不回头的主。于成龙敲了敲自己的铁脑壳,就打算用这铁脑壳去撞这地,让这地换个天玩。

于成龙抱着为民而死的信仰,加上乱世用重典的信条,整顿吏治,加强联防。为了剪除那些个为非作歹的强盗,自己装乞丐,装老农,满罗城县的地域里溜达。最后竟然达到了,只要是强盗,他于成龙居然能如数家珍的倒出他的来历以及家庭住址。

老于都做到这份上了,以前强盗们敢大白天的打劫,但现在你试试?脖子想尝尝老于的破刀片子玩玩,老于很乐意送一程。

三年,就用了三年,罗城这就变了样,换了天。

这年终写业绩报告,这就报道了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手里,金光祖一瞅:“能人啊!卓异!”

就这俩字您就是翻遍了全广西,就这一个人。凭着这俩字,老于这就升官了,四川合州的知州的大帽子就扣到了老于的大脑袋上喽。

老于在罗城这地,已经呆了七年之久,他走的时候,满城的老百姓都出来为他送行,都不想让他走。可怜咱老于就是清官,老百姓走了,一摸口袋,这到合州的路费都不够,得,忍着吧。

升官

老梁这么说,这合州他也不是啥好地,这就是个战乱过后的地,十室九空都不夸张。老于就是能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地头一百户的人口就翻了十倍之多,一千户都冒了头。四年之后,您再瞅瞅,这哪是战乱过后的地,城里熙熙攘攘的都是人,大家伙虽然还是瘦了点,但笑容多了,衣服不至于还露着腚,老梁说的夸张一点,北京的天桥也差不离吧。

好吧,湖广巡抚张朝一瞅:“能人啊!卓异!”

咱说文治老于首屈一指,那武功是不是就差了。老梁送您一句,远远的,远远的,那红火那转去。

老梁举个例子,康熙十二年,于老于脑壳上又被贴了一个“卓异”的字号,这就被调到了武昌当起了知府。好吧这个时间点,正赶上吴三桂这掘了大明基业的混蛋造反。

吴三桂耍了个小心眼,这就派自己的部下跑到老于的地头,联络乡里人造反。

这暴乱可就发生了,老于一琢磨先发了告示安民,接着自己个单人独马的跑到闹事的山寨当说客,十天这就把这暴乱给平息了。

跟着第二次暴乱又开始了,这次的暴乱基本上有钱的大户都参与进去,想要在这天下大乱的时候分一杯羹。老于这次可不干了,一挥手这就召集起一帮子乡勇几千号人,这就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暴乱分子干起来。

这一波操作下去,老于把暴力分子全都收拾的干干净净,还把暴乱的大脑袋给抓了,接着又乘胜追击,这就用二十天的时间解决问题。

三次卓异!这就引起了康熙的兴趣,所以江南这有名的肥地就丢给了于成龙,让老于这个廉吏去治理。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老于蹲在江南这地做官,他没尝过啥是肉味,被大家伙叫做于青菜。

当官到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上,最后死的时候,就在床头的柜子里发现一套官服,其他的是啥也没有。康熙帝破例亲自给老于撰写碑铭,这就是对他一声廉洁的最高褒奖。

老梁再插一句,当年他当两江总督的时候,到南京上任,这消息一传出来,南京的布价大涨,尤其是那些个有钱人大家伙一棍脑全把绫罗绸缎都脱了,穿上了布衣,搞个结婚啥的都不敢大张旗鼓的搞音乐,当官的着急忙慌的解散多余的奴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9

许多人认识于成龙都来自央视大戏《一代廉吏于成龙》,近年反腐剧投拍少,反腐却愈演愈烈,所以这部2000年拍摄的电视剧与2014年后得到反复复播。

于成龙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祖上在明朝曾多次出仕,于成龙于崇祯十二年参加科举考试,因为看不惯科场舞弊,当了回愤青,在考卷上大肆发飙,虽然获得了会试的机会,但他以父亲生病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机会

顺治年间,于成龙再次参加科举,但依旧落榜,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毕业后为了照顾家庭,选择了到边远地区广西罗城做县令,当时的广西盗匪横行,瘴气遍地,给钱人家都不愿意去,44岁的于成龙为了进入体制内不得已选择支援边疆。

哪知他这一去反倒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到罗城的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为官三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年度考核优秀,被评为全省治理先进个人,并被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

KPI第一名的于成龙被提拔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今天看起来这是个不错的位置,但在当时却是另外一个给钱都不愿意去的烂地方,由于张献忠屠川,加上清兵的祸害,合州的野猪都比人多。但于成龙自带光环,上任两年合州就人口暴涨,荒地得到大幅开垦,建设根据地有功的于成龙再次获得提拔,出任:湖广黄州府同知。

在黄州的四年,于成龙成绩优秀,二次获得“卓异”奖学金,被提拔为武昌知府,上任没多久就赶上了吴三桂造反,吴三桂手下湖北籍军官众多,私底下大量撺掇造反,于成龙当机立断,挫败了多起反叛阴谋,受到朝廷通令嘉奖。

此后于成龙官运亨通,康熙十六年,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未逾两年,又出任两江总督。

从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县官做到最富庶地区的封疆大吏,于成龙的官员生涯简直是个传奇。

除了能干活会干活,于成龙还是出了名的清官,当年他离家做官为了改善生活不假,但他却恪守读书人的操守,从来不贪财不腐败,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遗物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康熙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并破例亲为他撰写碑文,赞誉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于成龙为官半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恪守了读书人的本分,值得后人敬仰!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10

清朝不仅有于成龙其人,而且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汉臣于成龙,一个是汉军于成龙。

汉人于成龙

这位于成龙的仕途是在明清之际。于成龙,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的贡生。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十八年,被授为广西罗城知县,广西当地民族关系十分复杂,但于成龙治理有方;康熙六年,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他革除当地的弊端,大力整治,使得当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他在任湖南黄冈同知时,对维持当地治安进行了有效治理。十三年,又署理武昌知府。当时正值吴三桂叛乱之际,波及湖南地区,于成龙当时也参与了反抗斗争,湖南地区平定后,继而安抚民心。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又任福建按察使,对当地的冤狱进行了重新审理。十九年,升为直隶巡抚,康熙朝之时,直隶还没有总督,直隶巡抚是当时直隶的最高长官。于成龙任职直隶期间,关系民间疾苦,赈灾蠲免一应事务管理的十分妥善。并参劾了大量的贪官污吏,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随后,于成龙又升迁为江南江西总督,值得注意的是,此间,他还推荐了另外一个于成龙担任直隶通州知州。二十三年,年迈的于成龙卒于江苏安徽巡抚任上。

民间常说的天下第一廉吏,便是指这个于成龙。他为官期间,从不携带家属,去世之后,他的身边只有一件官袍和随身使用的几个茶盏饭碗罢了,生活十分清贫。他这一生都在为民请命,关心百姓疾苦,所以百姓知道他去世之后“罢市聚哭”,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了。

汉军于成龙

第二位于成龙是汉军镶黄旗人。所谓的汉军,虽然本质上是汉人,但因为加入了八旗,所以称之为旗人。在清代“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所以说汉军和汉人是两个身份之人。

于成龙在康熙七年由阴生授直隶乐亭县知县,在康熙二十年之前,他一直在直隶地区担任知县、知州等不起眼的职务,又因当地十分动荡,缉盗之事往往出现差池,所以屡降屡升,官位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二十年,也就是汉官于成龙推荐他当了江宁府知府,才开启了他的仕途升迁之路。最终这位于成龙做到了直隶巡抚、河道总督。因他对直隶地区十分熟悉,所以对于维护直隶地区治安,推行保甲制度十分在行,而且在治理河道方面也十分有名,深得康熙皇帝器重。

两个于成龙皆是清朝康熙年间十分有名的大臣。汉军于成龙时常以汉人于成龙为榜样,效仿其清廉务实。虽二人曾经做过同样的官,同样清廉,但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一个是旗人,一个是汉人;一个主要在南方任职,一个主要任职直隶;一个因清廉为民请命而深受百姓爱戴,一个专职于河道治理而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两个于成龙都为清朝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