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家关心的影响信用问题,这里解释一下银行评估要不要借钱给你主要看什么。
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来说就两点:还款能力,还款意愿。
当然,这是要做好KYC(Know Your Customer)的前提下才能判断的,也就是确认你是你本人,而不是欺诈者伪冒的。所以反欺诈我们先不讨论。
过了反欺诈,我们需要进行的就是信用评估,也就是评估你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还款能力相对比较好量化,持牌金融机构都是可以查询个人征信报告的,当然是在你需要借款,授权金融机构查询的前提下。
征信报告有个人版和机构版,个人版就是每个人可以通过央行征信中心查询的版本。
这个版本比较简要,主要是方便个人掌握自己的信用状况。
机构版则复杂得多,唯一不如个人版详细的是,机构在查询你的贷款记录和查询记录时,只有本机构查询的记录可以看到机构的具体名称,而其他机构的名称都是两位英文字母。
那银行怎么评估一个人的还款能力呢?最好简单的就是收入-负债,就是你赚的钱减掉你欠的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这谈何容易。我们自己可能搞得清赚多少钱,但是欠多少钱自己都搞不清,房贷、车贷、信用卡、花呗、借呗、白条,房贷还得把公积金抵进去,真算不明白,银行怎么能算得清?
说实话,如果都是持牌金融机构借的钱,那银行是可以算清的,因为上面提到的所有产品,背后都会有持牌金融机构投放资金,一旦发生借贷关系,都是需要上报央行征信系统的,因此征信报告里都会体现。麻烦的就是各类没有上征信的产品,过去可能有714这种非法网贷、套路贷或者P2P等非持牌机构,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乱象的整治,目前这类平台已经消亡大半,没上征信的持牌机构产品不多了,花呗就算一个。
因此大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时候花呗要上征信了,因为如果不上,金融机构在评估个人还款能力时总会缺一块,游离在央行征信体系之外,这是会产生潜在风险的。
从征信报告里金融机构拿到了你所有的负债信息,但是收入信息目前很难获取,靠谱的渠道是社保和公积金,但是公积金各省分开,全国难以统一,征信报告也包含公积金信息,只是信息非常滞后;社保一直没有一个资质合规的数据供应方,而且到底提供到什么程度,一直存在争议。因此这块数据是很难获取的。
通常的做法,是通过你的信用卡额度进行估算,加上滞后的公积金缴存额度,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取的一些数据综合评估。还有几个常用的指标,比如你的信用卡张数,还有最近被查询征信的次数等,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你缺钱的程度。
难点在于还款意愿的评估。还款意愿是一个人的主观意愿,很难通过各类数据去量化,而且现在出现很多不太好的趋势,把很多不相关的行为和征信挂钩,但是其实这些行为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还款意愿,比如闯红灯、水电费缴存记录、手机是否欠费等(并非完全不相关,只能说是弱相关)。从个人的角度讲,因为你的手机欠过几次费,就不给你贷款,其实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你和运营商并没有签订借贷合同,并没有欠运营商的钱,你不缴费,运营商就停止服务,没什么好说的。
那到底什么行为能判断一个人的还款意愿呢?当然是这个人的历史还款记录了,只有真正的借贷关系下发生的借还款记录,是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还款意愿的。现在的大数据风控,本质上并没有降低风险,而是更多的在反欺诈层面,识别客户本人的身份,在还款意愿评估方面,只能辅助做出决策,在征信报告的借贷记录确实的情况下,通过替代数据尝试评估一个人的信用。最准确的,还是依靠借贷记录。
现在问题来了,征信报告覆盖面有限,大概只覆盖了全国9亿人,有借贷记录的大概只有4亿人,还有大概10亿人呢,都没有和金融机构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怎么判断这部分人的还款意愿?
从这个点上看,花呗接入个人征信,有助于补充个人征信借贷记录覆盖不全面的问题。
那么到底花呗接入征信对于个人信用有多大影响?——只要按时还款,不会有什么影响。花呗的免息机制,类似信用卡,对于银行来说,无非你就是多了一张信用卡,或者一笔小额贷款,特别是对于房贷等强抵押的贷款,只要你的收入减掉负债,是你月还款金额的两倍,基本问题都不大。
但是你老逾期不还,那肯定是会有影响的,不仅需要多还罚息和滞纳金,征信报告受到影响,阿里体系内的功能也会受到限制。总的来说,对于按时还款的人,没什么影响,对于老想着逃避还款的人来说,不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