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大姨妈”称为“月事”,意思是像月之盈亏一样有周期性变化,一月一行。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明确记载:“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月事”这名字看似自然和谐,实则从原始人开始,人们就把女子的“大姨妈”看成“血光之灾”的象征,因为迷信与愚昧,妇女的那几天简直就是秽亵恐惧的代言,原始社会,女子来“大姨妈”时,不仅不让参加部落圣洁的活动,还会被隔离在部落之外居住,怕给部落带来晦气。
古代女子来月经时不能行房事,可不是为女子的健康着想,避免女性感染病菌,而是月经期间行房是犯大忌的,会把不详带给男人。比如古代天子诸侯有许多后妃,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侍寝,直接言说的权利都没有,只能把朱红颜色的笔点在脸上,女史见之便不把其名列入侍寝妃子名单,皇帝自然不会翻她的牌子。这些记录在《释云》里:天子诸侯髃妾以次进御,有月事者止不御,更不口说,故以丹注面目旳旳为识,令女史见之。”明朝时,李时珍竟然在《本草纲目》里警告男性同胞,“大姨妈”会损伤阳气,告诫君子远离。可见,一身正气、甘愿为医学事业献身的有见识之士也会有时代局限性。
国外对月经的禁忌也是一样的,《金枝》记载:澳大利亚的妇女在月经期间不许接触男人用的东西,甚至不得走在男人们经常走过的道路上,否责就要死亡。我们现代女性看到这些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对月经的正确认识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女性解放的一种表现。咱们现代女性来了月经可以用各种品牌的卫生巾,不舒服的那几天还会得到各种理解和照顾,那么,古代女子那几天该怎么办呢?
原始社会时期,生存条件极其有限。女性月经期是没有任何处理措施的。当月经来临,女性只能用干草或树叶等擦拭血迹就算了事。过度到奴隶社会时期,人类逐渐有了文明,这时候女性开始学会用兽皮或树皮缝制内衣遮羞,月经来时,垫上一些干燥物吸纳污血,还学会了用清水冲洗外阴,保持经期的清洁。
再进步一点,就开始使用类似今天卫生巾的女性用品,就是“月事布”。月事布也叫月事带,由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上封建礼教观念的影响,月事布这种“黑科技”的东西都是独门秘籍,只能母女相传,市场上禁止销售。
尽管每一家的月事带有每一家的特色,但基本构造大同小异:用干净的布做成10厘米宽的长条形状,有的中部两侧加宽,类似今天卫生巾的防侧漏护翼。月事布两头各有一条细长的绳子,用于将月事布系在身上。月事布的正中间通常会有一个小口袋,里面填充草木灰。草木灰是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有吸水、祛湿、杀菌的作用。月事布用完一次,就将里面的草木灰换掉,并用清水洗净然后晾干,以备下次再用。讲究一点的人家,洗月事布的时候还会在水里加些明矾,同样起杀菌消毒的作用。也有的贵族家庭用棉花或纸张代替草木灰,但吸水(确切地说是吸血)效果不佳,还是草木灰更物美价廉。
古代女性在使用、清洁、存放月事布时极端隐秘小心,甚至结婚十几年的夫君有的都不知道月事布为何物。对于经期,女性也常用隐酶的暗号来暗示丈夫,“面点朱砂”“戴戒指”等方法。
唐代诗人王建还写过一首“大姨妈”题材的诗,描绘的对象是官女:“御池水色春来好,处处分流白玉渠。密奏君王知人月,晚人相伴洗裙裙。”
1975年福建出土的南宋贵妇黄晟中发现了一种“卫生带”,证明了“月事布”的存在。这位贵妇的月事布是用丝绸布料缝制而成,两边有带子可以系在腰间,这一实物为我们破解了古代姨妈巾的“未解之谜”。
到了近代,卫生巾开始从西方传人我国。1920年,美国的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用纤维棉和细薄纱批量生产出最早的卫生巾。卫生巾广告最晚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就已经在我国出现,据此可以推算卫生巾传入我国也应该在这前后。民国17年,新型姨妈巾传入中国,当时的大文豪文胡适还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女子月经布之研究》。文章中他倡导女性要勇于尝鲜,并且称新式姨妈巾:“实为经布中最佳者”。
近二三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卫生巾早已经在我国普及,现代女子比起古代女子真的是被安利了许多日常生活的“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