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众所周知,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但战国时期并不只有秦国一个强国,战国七雄中还有几个国家也有不弱于秦的实力,他们输就输在强盛不持久。

我们按照时间大致将战国分为几个时期:初期、中期、后期以及末期,分别来看这几个强国的兴衰。

魏国:一家独大,东西失利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此时魏国的国君是魏桓子之孙魏文侯。

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四面皆是敌人,很容易被四面围攻,难以兼顾。

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先通过外交保证魏国的安稳,他联合韩赵,打出三晋一家的旗号,同时又交好于齐国田氏,帮助田氏代齐,使得魏国三方安定。

随后魏文侯对内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对外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将魏国霸业再上层楼,对西面的秦国一顿接一顿地揍,夺取秦国大量土地。

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初期是魏国最强盛的时期,魏惠王也因此称王。可盛极而衰,魏惠王即位之初韩赵举兵攻魏,三晋联盟瓦解,同时田氏已经稳住政权,不愿受魏国操控,尤其是志不在小的齐威王上位,魏国东面告急。

与此同时,西面的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国力大涨,誓要夺回失地;而南边的楚国也上来捞两杯。所以在魏惠王统治中后期,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到了战国中后期,完全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齐国:威王霸业,愍王失国

田齐是代姜齐而建国,初期因为魏国帮助而以魏国为主,但齐国毕竟富庶,经过数十年的治理,田氏稳固住了国内,明君出世,齐威王将齐国带上了霸业通途,成为七雄中的佼佼者。

齐威王以后,齐国的君主开启败家之路,肆意耗费国力,齐宣王派兵攻燕,在燕国境内烧杀掳掠,激起燕国全国的仇恨,后来在赵国的干预下,齐宣王退兵。

齐宣王之子齐愍王同样好大喜功,与齐国互相称帝,还派兵灭宋,激起五国联军攻齐,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齐愍王自己也客死异乡。

虽然齐国后来复国了,但是实力大不如前,而且傻乎乎地跟秦国搞联盟,眼看其他国家灭亡都不出手,最后被秦国顺手灭了。

赵国:起起落落,终为秦灭

赵氏在分晋之际是三家最强,但随后陷入夺位内乱,势力大损,三晋的老大成了魏国,赵国只能做起了魏国的小弟。

魏国衰落以后,赵国可算是独立自主了,随后迎来了辉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军力大增,攻灭中山国,使得赵国国土合一。但赵武灵王在立储问题上犯了大错,自己也死于内乱。

内乱平定后,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将赵国带上了巅峰,连秦国也奈何赵国不得。但等到赵惠文王一死,继任的赵王没几个像样的,屡败于秦国。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战俘,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楚国:一直强国,还是被灭

楚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刺头,大肆吞并小国,敢与晋国争锋,即便到了战国时期,论土地、人口、军队人数,楚国皆为七国之冠,可以说是除了秦国以外最有可能统一的国家。

但楚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变法!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时代主流,但楚国却死抗时代洪流。楚悼王支持吴起搞了一段时间,结果楚悼王一死,吴起立刻就被顽固派干掉了,新法也被废除。

而且楚国后期昏君迭出,像著名的楚怀王,一次又一次被秦国骗,最后死在了秦国。正是由于这些君主,楚国的家底被他们一败再败,由东可抗齐、西可御秦的超级强国衰落成无力对外征战的普通国家。

即便无比衰弱,但秦灭楚还是打了两次,而且是倾全国之力才完成此举,可见楚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最佳贡献者
2

谢叶子写实师友邀!

在当时的背景下,除了秦国,其他六国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理由是:

六国统治者一一贵族和精英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官位世袭,阶级固化,排斥人才,缺乏竞争,没有变革的动力。

一个精神萎靡,没有征服欲望的国家,文化经济再发达也没用。现代人好讲打仗拼的是经济,事实这是误解。冷兵器时代与火器时代不同,穷国打败富国的例子比比皆是。什么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只要马快、弓硬、刀锋利,对方的粮草、金钱、财富、土地、女人不都可以据为己有吗?

近代西方为什么领先,不就是因为他们好征服,时刻琢磨研究克敌制胜的方法和工具吗,于是现代武器和新的作战方式就出现了,直接催生了近代工业文明。但他们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改造升级,直至现在还领先世界,别的国家只能跟在屁股后面追。可能这是题外话,就此打住。

3

战国时代除了秦国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外,就只有赵国有这个能力了。秦赵同源,皆出于嬴姓,共同祖先是帮助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赵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理由如下:

其一、赵国以武立国,国民骁勇善战,悍不畏死,兵员素质高。在铁血大争的战国时代,武力是生存与壮大的根本保证,赵国跟秦国一样流着尚武好战的血液。战国四大名将,赵国的廉颇、李牧入选,秦国的白起、王翦入选,可见赵国军队战斗力之强悍!

其二、赵国变法彻底,国力雄厚,后期为六国之首。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方式进行了变法,不仅军事力量提高了,国内生产力也极大提高。攻灭中山国,击败匈奴,威慑燕齐楚,使得赵国成为唯一一个具备抗击秦国的强国!

赵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如下:

其一、秦国的全力打压与持续打压!一山不容二虎,阙与之战秦国首败于赵国后,秦国重点打击的目标成为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会盟都是秦赵争霸的文戏,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则是秦赵的生死大战,结果是秦国伤筋动骨,赵国伤及五脏六腑。

其二、赵国昏君与佞臣同时现世,秦国则明君强臣现世,强弱之势定矣,赵国休矣!赵迁与郭太监一个千古昏君,一个万古佞臣,二人弄死战胜李牧,遇到嬴政跟王翦的君臣组合,赵国不亡都没有天理!

4

那就是楚国了,如果楚国后期有几位好君主的话。

5

这个问题不简单,答案却很简单,就只有半个——赵国。

理由很简单,战国七雄的对抗,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秦国的最终胜利,并不在于他对比其他对手如何“先进”,而在于其特殊地缘位置而“输得起”和“等得起”。

其余六国,在战国时代都曾强盛一时,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中衰,而这种强盛,距离能够统一天下,又相去甚远。

具体来说:

魏国

战国初年,魏国最为强盛,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魏国由东压齐,西破秦,南御楚,走向三个方向纷纷落败,并不是因为它的国力已经达到单挑六国的水平,而是从魏文侯时代就确定了“和合三晋”的战略,三晋联军对抗齐、楚,西河之地独立对抗秦国。

然而,魏武侯时代,魏国不满足于这种“后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而是转为拓地之战,其对手也转向了三晋内部,取得了一些战果,也破坏了原本牢固的“三晋联盟”。

到魏惠王继位时,韩国和赵国的干预,险些让魏惠王丧命,也将魏国本身的“双政治中心”问题暴露无遗,魏惠王时代开始,魏国并力东南,抛弃了原本需要经过“三晋”借道的黄河运输线,而转向对宋国、楚国的侵攻,以大梁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代,哪怕魏国最强盛时,哪怕对付楚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需要联合三晋,自己一家是不足的,而它始终不具备灭亡七雄中任何一个的能力,齐国“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战例,都说明了这一点,魏国没有真正的两线作战实力。

楚国

楚国非常有意思,自春秋被吴国攻破都城之后,一直与吴、越在长江上拉锯,自己内部也不断发生王室内讧,乃至区域性的叛乱。

在吴起南下楚国之后,楚国短期内消灭了陈、蔡的独立势力,又向南、向东打败了越人,短期内凝聚了力量,北上直至梁门,打到了黄河边上,楚王甚至在洛阳王畿中寻找建设新都的地点,这可以说是楚国整个战国时代爆得最大一次进取。

短短一年后,楚王死去,吴起被杀,接下来50年,楚国不复向北。

直到楚怀王的时代,楚国与秦国反目,国君被扣,鄢郢被占,根基在江汉流域的楚国被驱逐到了江淮流域,原本横跨东西,西到巴蜀,东至于越的大国被打断了脊梁骨,成为避居江淮的二流国家(人口大幅削弱)。

楚国的根本问题在于封君太众,地盘很广,离心力太强,甚至出现了庄蹻之乱,让楚国裂而为三四,自己的统治问题尚且没解决,更何况灭国大战后的消化。

齐国

齐国是春秋以来的传统强国,却在战国初年发生了“田氏代齐”,内乱频仍,反而被人按在地上打。等到政治基本稳定,也就到了齐威王的时代。

齐威王之后,建立了五都、四鄙的兵制和地方管理体制,以五个大邑作为动员中心,实际上是自守的体制,并严重依赖于都市的商业发达。

所以,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的强盛时代,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可以短暂占领燕国,最后在赵国的外部压力和燕国内部的反抗下,灰溜溜地退出,最强的时代,还需要联合魏、楚才能瓜分掉二等强国宋国,当然,这个联盟也是与秦、赵、宋三国联盟的对抗。

即便如此,齐国在整个战国时代,极少有劳师远征的案例,也缺少对应的动员能力,更是直接提供了灭国失败的案例。

赵国

赵国的崛起,却与上述几家完全不同,其基础是赵襄子之后,继承人大战以及大宗小宗之间的争斗,持续了近100年,直到赵肃侯的时代,赵国才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折腾,开始走向正轨。

而赵国的一步步强盛,恰恰是踩着被灭亡国家的尸体进行的,包括准一等强国中山国,二等强国代国,草原民族林胡、楼烦,甚至在五国伐齐的战争中也是主导者,更是燕昭王复国的后台老板。

历史课本上往往过度放大有“改革”之名的胡服骑射,这也是近40年教科书编撰的常例,而赵武灵王最强悍的,并不是换一条有裤裆的裤子,而是他高超的外交手腕,与秦、宋的互相结盟,稳住燕、齐,大规模向北扩张,到赵惠文王的时代,经历了“沙丘之变”动荡的赵国,又介入了对东方霸主齐国的灭国之战,形成了事实上的燕、赵联盟。

哪怕是在长平之战大败,损失了40万青壮后,仍旧能够在鄗代之战中大败燕国的60万大军,在邯郸之战中重挫秦军,其实力和底蕴绝非其他五国可比。

然而,正是长平之战的大败,让赵国失去了秦国对等争雄的能力,所以,它也只能算“半个”有统一可能性的国家。

至于其余的韩国、燕国,地峡人寡,没有任何可能性完成统一的逆袭,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

而秦国,正是由于有山河之固,才能避免与关东各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争斗,得以好整以暇地出关夺地,哪怕战败,也只是让人堵住函谷关就到头儿了,关中根本不丢,仍可以休养生息卷土重来。

所以,关东各国的灭亡,根本上是地缘政治的劣势,并不是秦国就比他们先进了多少个世代,从社会复杂程度和文明发展来说,秦国更是落后了不知道几条街。

6

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中国春秋时期正式结束,历史的车轮驶入了战国时期。在《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原诸国在几百年的“春秋征伐”的筛子下,就剩了韩、燕、魏、楚、齐、赵、宋、卫、中山、秦这样一些国家。

根据实力的划分,以及整个战国时期的发展,战国时期主要有七雄——韩、魏、燕、楚、齐、赵、秦。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样看来,东方六国中,不乏能人志士:谋士、外交家、将军……一应俱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那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首先便是齐国,虽然感觉齐国在东边自娱自乐,很少涉足中原事务,在后世的记录中,除了几次无疾而终的联军,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但事实上,齐国国君大多励精图治,再加上周朝之初,这个封地是赏赐给建朝最大的功臣——姜子牙的封地,从地段、物资、人口、气候等来说自然不会差。

同时齐国的稷下学宫,为各国及齐国培养大量人才,东方的稷下学宫在当时就像是学者们的“耶路撒冷”,代表着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齐国国相孟尝君也是有名的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的好国相,其手下的幕僚达到上千人。

此外,从秦国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出,秦国其实还是很忌惮齐国的。虽然秦昭襄王听取范睢的建议——远交近攻,其中有一个原因便是稳住齐国,温水煮青蛙,不能让齐国插手秦国一统天下的事情。甚至秦国与齐国交好,声称秦做西帝,齐做东帝。

另一个有实力竞争统一天下的霸主便是赵国。赵武灵王任职期间,励精图治,在与中山国和北方的匈奴打交道的过程中,积极向他们学习,于是就在国内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政策,赵国军队因而得以强盛。后来赵武灵王还灭中山国,打败了林胡、楼烦两大少数民族,同时,开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秦昭襄王在东进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便是赵国,因此才有了后来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发动长平之战的原因之一便是听从国相范睢的建议——攻其地,削其人。倘若当年的长平之战中,赵国胜利而秦国大败,那么此后的历史可能会改写。甚至武灵王任廉颇为将,联合魏、韩两国,形成三晋联军西进函谷关。

不得不说,有实力也要有机遇。赵国和齐国就是缺少了机遇,同时在历代的统治者中,缺乏连任的励精图治的明君延续前人的丰功伟绩,导致国力上升的断层,因此才有了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秦扫六合。不知读者朋友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7

这是个随着时间变化而定的话题,纵观二百年战国史,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开始并是不秦国,而是魏国。后来发展到楚国,其后才是齐国,最后才是秦国。秦国可以说是战国的“幸运儿”,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的步伐向着秦国迈进。这跟当时七雄的决策者们干系巨大。

首先得益于“李悝变法”雄起于列国的魏国。战国中期,魏国为列国之首强,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剧情直转直下,魏国内部开始出现了两派不同政见的人发生了争议,以公叔痤为首的“争霸派”认为,魏国此时虽然国力远超其它诸候国,但还没有能力灭掉所有诸候实现一统天下,故仍然坚持走称霸道路抑制各诸候发展,继续维护魏国霸主地位;另一方则是以庞涓为首的“一统派”,庞涓认为,以目前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对列国采取各个歼灭的方式,实行统一战争,以达到渐渐统一六国的目标。

两派相争,魏王更亲近“一统派”。但是魏惠王认为庞涓的统一战争先灭弱后灭强步骤又不可取,应该是先灭强再灭弱。结果,魏王不听庞涓灭秦计划,而是采取先灭韩、赵的办法,首先公元前353年,赵国发起灭国之战。

为解赵国危难,赵候开始向齐、楚两大国求救,结果楚国不来,齐国当时齐威王在位,采取孙膑的救援办法,等到赵快消耗殆尽之时,派两路大军救援,一路猛攻魏国都城大梁,一路在桂陵设伏,在路上伏击正在回援大梁魏军。结果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挫败魏国主力军。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将领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又开始恢复对外实行灭国方略。马陵之战后,魏国与统一彻底无缘,从此走向衰落。马陵之战是魏国攻赵之后又一次发动的灭国大战,这次的灭国对象是当时经历了“申不害变法”国力大增的“中原小霸”韩国。

此次大战,韩国同样向齐国求救,齐国孙膑也采取了上次桂陵之战的同样办法,等到韩国消耗殆尽之时,兵分两路,一路以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另一路则以孙膑为军师设伏马陵道。

当庞涓率领魏军回援经过马陵道时,设伏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两战下来之后,以魏国为首的战国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此时的秦国开始商鞅不久,虽然在河西一战挫败魏国,但国力尚弱,比起齐、楚、魏等国差距还很大,比起齐楚两大国,仍处于三流状态。到了秦惠文王继位之时,最有实力争取统一实力的便是齐楚两国,论国力、人口、土地都远胜秦国,可楚国虽有统一的资本,却出了个“不争气”的楚怀王,错失了弱秦的机会,让秦人占了巴蜀和汉中,从此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

楚国在楚怀王时期,由于过多的对外策略失误走向衰落的同时,也助长了齐秦两国的快速强盛。到了秦昭王时期,最有实力争天下的七雄中也只有齐、秦两国了。尤其是齐国,实力远远强于秦国,在秦昭王继位之初孟尝君率领合纵大军首次攻破秦国函谷关,危些攻破秦首都咸阳。

可惜,齐人运气不佳,出了一个贪婪无知的齐闵王,之后五国合纵攻齐,齐国惨败从此再无统一的实力。

最后是赵国,赵国之败在起初也是源于赵孝成王的贪婪,认可不费一兵一卒可以尽得韩国投诚的上党郡,结果因上党之争引发长平之战,举国殆尽于长平。

综上先是魏国;其后便是楚国;其后便是齐国;最后便是秦国。可以说,战国时期最不被看好的就是秦国,秦人在那个大争之世里,得益于掌握了正确的策略和作出了正确的反应才从列国中脱颖而出成为那时的幸运儿。

8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这样来问,会更有趣,如果不是秦国统一六国,那么会可能是由谁来一统江湖呢?

最可能的首先是魏国,魏国是战国初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首先变法,在文武二候的经营领跑诸雄,但魏国的变法并不彻底,又处四战之地,四处招敌没有远大的规划。最终与齐马陵一战后走向衰落。

在魏国最强大的时候也是秦国最衰败的时候,当时魏国已经占据了秦国的河西诸地,如果秦国没有彻底的变法,如果魏国当初接受重用卫鞅,或许战国统一的步伐会是魏先灭秦,再一统三晋,再灭燕齐楚。统一中国的或许就是魏始皇了。

其次是燕国。

读者会问为什么会是最弱小的燕国呢?除非发生奇迹和神话。

因为战国中期燕国就差一点让神话上演,乐毅只差两座城就灭了战国综合实力排在前三的齐国,上演黑马神话,如果燕昭王再多活二十年,齐国必然成为战国第一个灭国的国家,拥有齐燕之地的燕国,定是能与秦国抗争的另一股强大势力。那时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也许就不是后来的强秦一家独大了。

再其次是赵国,赵国在战国中后期通过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一举成为军事强国,也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在军事上抗衡的国家,如果赵武灵王没有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糊涂,赵国后两代君主再贤明些,加上盛产名将,与秦国的对抗可能会更精彩和激烈。

能让人产生假想的只有以上三国,另外三国,韩国实力太弱小不值一提,在战国的舞台上什么时候都是打酱油的命,而齐楚两个原本在春秋时期都是一流强国,但进入战国后昏昏欲睡,前者差点被燕国给灭掉,后来抱着板子不是打在我屁股的心态看其它诸国与强秦玩,自己看热闹。后者在春秋末期差点让吴国给灭掉,进入战国中期又被齐秦东西二强所重创(齐楚垂沙之战,秦楚析之战),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齐楚两国在战国时代都属于混吃等死的败家子,轮谁一统中原也轮不到他们。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啸西风,历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百战风云》《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两宋烽烟》等,曾任新浪文史论坛超级版主,现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

9

战国时代历经250年,在这段时间内,除了秦国之外,曾经有三个国家具备挑战秦国的能力,只可惜最后都走向没落。这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齐国、赵国。分述如下:

第一,魏国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在魏文侯时代,魏国势力最为强盛。魏文侯继承晋国的政治遗产,奉行与赵、韩结为战略同盟。向西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向北灭掉中山国,向东力压齐国。魏文侯时候最著名的将领就是吴起,按照吴起的战略构想,是先灭掉秦国。不过,魏武侯听信谄言,吴起最后被迫出走,灭掉秦国就成为遥遥无期的梦想了。

魏国的衰落有三个原因:第一,魏武侯后期干涉赵国内政,导致三晋联盟破裂,魏与赵、韩陷入长期苦战;第二,魏武侯去世后,魏国陷入内战,大大削弱其力量;第三,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遭到周边列强的轮番打击。

第二,齐国

齐国从齐威王时代迈向超级强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重创魏国后,取而代之成为天下第一强国。齐国背靠大海,无后顾之忧,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在齐宣王时代,齐国曾创造奇迹,以五十天的时间灭掉七雄之一的燕国;在齐湣王时代,又灭掉实力仅次于七雄的宋国。

齐国最终没落,一个重要原因是外交水平低。在灭掉燕国后,遭到多国的干涉,被迫吐出肥肉;在灭掉宋国后,引来五国伐齐,最后齐国在五国打击下,几乎亡国,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赵国

赵国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开始,迈向超级军事大国之列。在赵武灵王晚年,为了集中力量开疆拓土,他逊位致力于军事。然而,意外的政变竟然使赵武灵王死于非命,这对赵国来说,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即便如此,赵国仍是唯一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国家,在军事力量上处于伯仲之间。

如果说齐国的弱点是外交,那么赵国的弱点应该就是情报战。在决定秦赵乃至整个战国历史命运的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人之计,以赵括代替廉颇,遂使最精锐的四十五万大军灰飞烟灭。此后,赵国已无力同秦国对抗了。

10

战国七雄中的势力排列,秦国,赵国,楚国,齐国,魏国,韩国,燕国。具有讽剌意义的是,势力最看好的赵国最先亡国,燕国最弱却最后亡国。

春秋以前不说,自战国开始,秦国一路爬升,开疆拓土,向北向西向南方扩张,屡战屡胜,崤山以东的六国,不是讲和割地,就是战败称臣。秦国的蚕食,让六国日益萎缩,一提秦兵心头惊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赵国胡服骑射,灭中山,李牧打残匈奴后,国力猛增。若不是赵孝成王贪那点上党之地而使国家四十五万雄兵殁于长平之战。秦国的一统恐怕会迟滞得多。赵国人才济济,文武俱佳。坏就坏在赵王之类不会使用。这个国家有个好当家,可以成为次于秦国的一统中国的国家。楚国,地大物博,拥兵百万,国力雄厚,但王室纷乱,一个楚怀王就够说明问题了。楚国是大,但上层腐败,一盘散沙。齐国,守户之犬。一个乐毅用点兵力,就打得齐王到处跑。与秦国勾勾搭搭,坐视自己的劲敌吞食邻居。齐国的国力远比赵国,魏国,韩国强,一个远离秦兵,二是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是,齐国困守一域,认识不清。不敢打。至于魏国,韩国,燕国就不说了。

赵国本有机会与秦国争大的,但长平之战后,国力骤减,加上上层一错再错,就沒资格了,出局了;楚国上层一盘散沙,聚合力差,一打就跑,比赵国还差劲,出局是必然的了,齐国的历代王与秦国的外交政策呼应,不识大体,只求自保,这样的国家再多财富也是替別人存的,不是用来干大事的,依然只有出局的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