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周瑜之死,可能大家都会想到“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也知道“三气周瑜”只是演义中的故事,但又有谁明白周瑜的死,还真是被气死的,但并非诸葛亮所为,而是另有蹊跷。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公元210年,周瑜在去往巴丘的途中病故,当时只有36岁,也就是前去征伐蜀地刘璋的途中。
然而,从江陵至巴丘(今湖南岳阳),路程约为320里,若按照每日行军70里的路程计算,最多只需要5天便可达到目的地。不过,在公元208年周瑜攻打曹仁时,确实曾被流矢所伤,但到了公元210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如果身有疾患,就算军务再忙,也应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医治。
再说了,如果军务确实太忙,周瑜没有时间进行治疗,难道真就不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吗?以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军中医匠能不提醒他吗?若以这样的病躯出征,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能不知道吗?这一切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他为何还要带病出征呢?结果只有一个, 无奈之下的勉强之举。谁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逼到如此地步呢?
被枭雄刘备算计
《江表传》记载: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刘备身上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社交能力非常出色,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第一次与孙权相见,便能与孙权及其手下张昭、鲁肃、秦松等一干重臣相处的非常融洽,而且还是以弱势、寻求合作一方的身份进行会面。同时,还能让孙权避开众人,单独与之相处,并谈一番心下之言。当时,刘备就对孙权说:周瑜文武双全,是个万中无一的英雄人物,虽然器量很大,但是时间一长怕也不甘屈居人下。
面对如此赤裸裸的离间之语,作为枭雄人物的孙权岂能听不出来,但他并没有吭声反驳。也就证明,在他的心中对周瑜并不放心。
刘备为什么社交能力会如何之强呢?那就是对人心的把握,对讲话尺度的把握很是精准,基本都能说到对方的心里,因而才会令别人听后心情舒畅,愿意与之交往。例如:他在算计吕布之时,一句话便给了曹操处理吕布的充分理由,而这个理由正是曹操的多疑心性。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布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 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反过来,在这个阶段,周瑜同样也在算计刘备,但是在勾心斗角,把握人心方面,他显然不如刘备,虽然他的决策很是正确。例如:刘备前去与京县与孙权会面之时,他曾上书孙权,建议将刘备扣留东吴,并以刘备的名义调动关羽、张飞等将领进行征战,从而逐步接收刘备的势力。此计对于刘备来说,绝对是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结果孙权根本没当回事。之所以刘备敢于堂堂正正地挑拨孙权与周瑜的关系,因为他已经算准了孙权并不信任周瑜,这才敢说。从孙权没有发怒的表现来看,刘备所说绝对撮在了孙权的心上。
话又说回来,孙权从兄长孙策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时候,仅有17岁,到他与刘备会面的时候,也仅有25岁,在勾心斗角上,岂是“久经沙场”47岁老狐狸刘备的对手。因此,二人第一次交手,孙权、周瑜尽皆被刘备所算计。最终,刘备在周瑜的坚决反对下,通过与孙权的协商,借来了半个南郡(原占半个南郡,而荆州的核心就是南郡),再加上之前以荆州刘琦名义攻取的荆南四郡,从而拥有了一块发展壮大的根据地。
其实,并不是说孙权的智商比刘备弱,而是刘备抓住了孙权一直心中不安的痛点。即:没有自己的直属班底团队,全部都是从孙策手中接收过来的。毕竟忠于兄长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忠于自己呀。对于所有的枭雄来说,岂会将自己命运交于他人之手,当然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才更加的安全。
当时,正在孙权一筹莫展之时,鲁肃出现了,一番交谈,引为知己。
被好友鲁肃算计
大家可能都很疑惑,周瑜和鲁肃不是好友吗?而且鲁肃是一个忠厚长者,怎么会算计周瑜呢?
周瑜和鲁肃是好友不假,但是周瑜将鲁肃当好友,鲁肃是否也将周瑜当好友呢?同时,鲁肃也并不像《三国演义》上所表面的忠厚长者形象,而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谋略之人。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如此 “好为奇计”的一个人物,岂会是一个忠厚长者。
那么,鲁肃又是怎么算计周瑜的呢?其实,也可以说不是算计,只是维护各自政治主张的举动罢了,结果却将周瑜坑的不轻。
前面为何说孙权将鲁肃引为知己呢?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因为,二人白天一番交谈后,孙权意犹未尽,晚上二人同卧一榻,继续进行喝酒畅谈。经此一夜,从而引出与“隆中对”齐名的“榻上策”,鲁肃也成为了孙权班底的第一人。
榻上策的大意就是:目前最好的策略就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此时,曹操正陷入北方战乱,是剿灭黄祖的,进伐刘表的最佳时机。从而可以占有长江以南的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再行夺取天下,这如同当初汉高祖建立大业一样。
次日,孙权于大殿之上称赞鲁肃,而张昭却站出来反驳鲁肃,结果张昭被孙权教训了一顿。
当时,并不是说鲁肃的“榻上策”有多么的惊人,而是孙权有了一个自己执政理念的代言人。那就是“以巩固江东基业为主,以攻城略地为辅。”正如孙策临死时对孙权的评价:“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但是,周瑜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呢?却是“二分天下”,以长江为界,据江东,占荆州,取益州(汉中),与曹操隔江而治,司机夺取天下。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人能看到刘璋的暗弱无能,周瑜同样也看到了,而且还挑选在汉中张鲁与蜀中刘璋大战、曹操与凉州的韩遂及马超势力进行大战的有利时机,又是携“赤壁大胜之威”的优势,确实有一统南方二分天下的雄心及可能。
如此以来,周瑜二分天下攻取的思想便与孙权固守江东的理念相冲突,自然也成为了被打压的对象。因此,孙权多次避开周瑜,安排鲁肃与刘备进行谈判,不惜将半个南郡相借。
被君主孙权算计
周瑜忠心为江东开疆拓土,孙权为何还要算计他呢?难道孙权看不明白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周瑜有三个方面触碰到了孙权的逆鳞。
孙权被周瑜兵锋吓到。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周瑜带着大军前来赴丧,随后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军政大权。而当时的孙权仅有17岁,又是初掌江东,如此阵势岂不令孙权心下暗惊。这一幕和后来的曹彰率领大军回都赴丧,吓得曹丕忙乱不已的情形何其相似。
周瑜权威太盛。经赤壁一役,周瑜在江东的威望已经无人可及,就连当时的三世老臣程普对其也是心悦诚服,并对外人称道:“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接着,周瑜在江陵击退曹仁,再立新功。因此,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州陵三地作为他的奉邑,并让他屯兵于江陵。想想后来的武乡侯诸葛亮也仅有一乡的奉邑,而周瑜却达到了三县的奉邑,可想而知其富贵程度。如果周瑜再下益州,就等于大半个江东地盘都是周瑜打下的,到时又如何进行封赏呢?
周瑜处处以大局着想,而不是处处为孙权着想。这看似矛盾,其实并不冲突。例如:建议适时征讨益州,确实是为了江东开疆拓土着想。但是,周瑜却选定了出征将领人选(孙瑜),也将夺取益州后的镇守人选(孙瑜)一并定下,还要求孙权做好粮草供应,这一切明显带有僭越之嫌。虽然周瑜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孙权却不会这样认为。同时,若按照现在的管理理念来说,最简单的就是“人权与财权”的管理,而这样的权利都被周瑜所控,孙权岂不是被架空了。
对此,孙权又怎么可能会忍,自然会想办法将军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孙权、鲁肃(桥梁)、刘备三者共同上演了一出算计周瑜的大戏。
《献帝春秋》: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孙权明面上答应周瑜伐蜀,临出发前却将孙瑜及其军队调了回来,岂不是釜底抽薪。
《献帝春秋》: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
当时,入川的所有据点已被刘备派人固守,周瑜只能借道而行。
如此以来,周瑜伐蜀大军岂不成为一支孤军,伐蜀大计又怎么可能成功。但是,周瑜伐蜀之举却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孙权已经批准他了。因此之下,对于雅量高致又高傲多才的周瑜来说,会有什么结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进而引发旧疾“金疮迸裂”,内伤、外伤一起猛然发作,自此暴病而亡。所以,自从周瑜死后,再也没有人提及过伐蜀之事,明显的大家都在避讳此事。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