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俗话说的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芭蕉扇,别想过火焰山”孝庄太后就是康熙手中的金刚钻和芭蕉扇,没有这老太后康熙生命的节点遇到的这三座火焰山恐寸步难移,亦或是改朝换代。

俗话说的好,姜还是老的辣,见过惊涛骇浪,上过刀山,下过火海,做过首清皇帝的女人,气场和眼界非常人臣所能及也。

没有孝庄就没有顺治,没有孝庄更没有康熙,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被董鄂妃传染天花,在岌岌可危之时,被小庄收留的女子苏麻喇姑带来的芨芨草给治愈,康熙因此躲过一劫,或许也是应验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俗话,从此康熙走上了开挂的人生。

虽然后世将康熙著称为千古一帝,但是还有句俗话说的好,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人生何止酸甜苦辣,百人尝,有百味......

如果康熙有开人生挂,那么挂的名字应该叫“孝庄太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孝庄太后帮康熙完成了她人生三大转折点。

第一,孝庄做媒,“索爱联婚”,誓保大清!

图片来自网络

话说董鄂妃病逝(天花)后不久,顺治帝也“随之而去”,孝庄太后无奈之举只能将年仅八岁康熙扶上帝位,祖孙两相依为命,康熙随登基,但是朝廷大权却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

四位辅政大臣:

首辅索尼:开国元勋,朝廷栋梁;

索尼:曾在战场上救过顺治帝,大清第一武将;

苏克沙哈:奉公执法,朝廷的正气表率;

遏必隆:工部、户部的主管,堪称大清的好管家。

但只因四人心怀鬼胎,结党营私,各自侵占皇权皇地民田,尤其是权臣鳌拜,一掌独大,孝庄太后慧眼独具,随有心辅政,却孤掌难鸣,力不从心。

其心生一计,拉拢索尼,将大清做成三角之势,主动将索尼之孙女赐婚与康熙联亲,并且将其册封为正宫皇后,因此索尼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国长,理论上与孝庄太后是平起平坐之态,不论以维护自己孙女的地位和平还是从自己太国长的威严角度出发,其势必会与鳌拜斗争到底。

索尼身为首辅,其实力与鳌拜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加上孝庄太后的一份力,自然胜鳌拜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康熙完婚后,顺理亲征,建立了自己的朋党,皇权才逐渐加以稳固和扩充,没有孝庄的扶持,康熙恐怕会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恐无作为,更不提造福于苍生后世了。

诛鳌拜非康熙一人之智也!

图片来自网络

图中孝庄太后先后改口,告诉康熙有五千精兵支援他,但是在其告诉敢死队时,原来的五千精兵转眼间却变成了五万精兵?

此话何解?

康熙的五叔说孝庄太后无实权,无人马,而鳌拜却说孝庄太后一人可当十万精兵,此话不无道理,孝庄先是用五千后援洗脑康熙,后用五万精兵支援给敢死队注射“天芒”,让敢死队瞬间产生无穷无尽的敢死力量,将余生之力使出,将捉鳌拜之事看成视死如归的人生大事,康熙之所以能够活捉鳌拜,和孝庄的精神战术有割舍不开的潜在因果。

康熙三征葛尔丹,孝庄太后运筹帷幄,内抚朝政军心,外稳康熙激战。

图片来自网络

在康熙亲征葛尔丹之前的平台战略是先首台湾,康熙为了抚慰葛尔丹,不惜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蓝齐格格嫁于葛尔丹为妃,蓝齐儿在孝庄太后的百般劝阻下,走上了自己的老路,为了减轻蓝齐儿的痛苦,孝庄太后让蓝齐儿爱上葛尔丹,并且为其生育,相信被爱包容的葛尔丹会暂时放弃“骚扰”的举动。

另外,康熙成功收台后,三次征讨葛尔丹,先是粮草被烧,君臣兵忍受饥饿之苦,后换大病险丧命,此等不幸差点引起朝中兵变,幸孝庄太后及时出面扫平风波,将索额图和太子胤礽的策反之心扼杀在摇篮之中。

试问如果没有孝庄太后的果敢拉拢索尼,未成婚的康熙会有何作为?

没有孝庄太后的精神支持和力量灌输,试问康熙哪来的勇气活捉鳌拜,即使康熙失败了,没有五千精兵,五百并用还是有的,护送康熙出城应该问题不大,相信那是的伍六一已然被小庄感化。

康熙亲征葛尔丹远在漠河,朝中太子和索额图密谋作乱,试问孝庄太后如此身经百战的一个人岂能不知?

所以,康熙的路不是他一个人在走,而是孝庄太后早已暗中给他埋好了垫脚石,他的人生才犹如开挂一般,平步青云,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千古一帝。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

最佳贡献者
2

孝庄太后,即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皇太极的“五宫后妃”之一,同时也是清圣祖顺治皇帝的生母,她的一生横跨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以及康熙四朝,并且在顺治朝以及康熙朝时期,连续培养和辅佐了两位年幼的皇帝,为清朝初年的政局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而她也因此被誉为清初最杰出的女政治家。

这其中,孝庄太后之于康熙皇帝的影响与意义尤为重大,这不仅仅是鉴于康熙皇帝能够顺利登上皇位与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更是因为在孝庄的全力帮扶下,康熙皇帝得以稳固皇权,并且确保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进而得以就此开创一代“康熙盛世”。


孝庄的支持,成为康熙能够登上皇位最为重要的因素。

如果按照孝庄的本意,顺治皇帝去世后的第一继位人选,绝对不会是康熙。

孝庄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她本人非常希望能由一位带着科尔沁蒙古血统的顺治皇子继承皇位,进而以此继续维系“满蒙同盟”关系,同时也能保持整个科尔沁部落之于朝堂的地位。于是,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顺治皇帝先后迎娶了两位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并且与孝庄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皇后,同时,在顺治后宫中级别较高的后妃也均出自于蒙古。

可由于这一时期顺治皇帝本人与孝庄太后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于是顺治也对这些蒙古后妃极度冷淡与厌恶,最终,也没有诞育哪怕一个具有蒙古部落血统的皇子。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病重,由于此前他非常心仪的由董鄂妃所生的荣亲王突然早殇,使得他早已心灰意冷,直到弥留之际都没有想好选择谁来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此时,顺治皇帝的几位皇子年龄非常小,他担心像多尔衮专权一样的宗室王公擅权专政的局面再度上演,于是他想到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

这个想法随即孝庄太后极力反对,顺治皇帝极为信任的汤若望也持有同样的反对意见,并表示:

“幼主临朝固然会影响政局,但帝系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

在这之后,顺治皇帝又想让自己在世的所有皇子中,年龄最长的皇次子福全继位,同样被以福全没有出过天花为由,遭到了孝庄太后与汤若望两人的反对。

最终,在孝庄太后的提议,以及汤若望的劝说与支持下,顺治皇帝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第三子玄烨,这便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能够登上在顺治皇帝去世后登上皇位,孝庄太后可谓是功不可没,甚至说起到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


孝庄太后的联姻安排,成为了康熙能够“智擒鳌拜”的关键。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登上皇位。同时,遵照顺治皇帝临终前的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成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幼主康熙,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并且,顺治皇帝还规定:

“四辅臣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孝庄)”

实际上,这就是明确是孝庄对于辅政大臣的监督职责,以确保政权的稳定与顺利过渡。

只不过,“四大臣辅政”并没有很好的得到贯彻和执行,“遵循誓言,和衷共济”的局面也很快被打破,取而代之的便是“鳌拜专政”,而这也极大的威胁到了皇权统治的根基。

为了能够对鳌拜进行牵制,并且最终将其政治势力扳倒,孝庄太后放弃从皇太极时期便开始的“皇后出自蒙古部落”的传统,让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从而与索尼、索额图等人所在的赫舍里氏家族实现了利益捆绑。

果然,一贯提体弱多病、常年告假的索尼重新回到朝堂主持大局,形成了对鳌拜势力的牵制,索尼也在临终前极力劝谏并最终促成了康熙皇帝的亲政。

而在索尼去世后,他的儿子索额图又辞掉了包括吏部侍郎、大学士等在内的所有官职,开始担任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除了时刻做好警戒,保证康熙的绝对安全外,还在秘密帮助康熙选拔和训练“布库少年”。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赫舍里氏皇后也积极维持了后宫的安稳,给予了在前朝的康熙皇帝以极大支持。

康熙八年(1669年),在索额图的参与策划与组织实施下,康熙皇帝在武英殿“智擒鳌拜”,并当众列举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就此扳倒了鳌拜,将大权收归到了自己手中。

纵观康熙除掉鳌拜的整个过程,赫舍里氏家族可谓是居功至伟,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孝庄太后能够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安排康熙皇帝迎娶赫舍里氏皇后,从而实现了皇家与赫舍里氏家族的利益捆绑,最终为康熙争取到了最为有利的政治资源。而在此之后,以索额图为首的赫舍里氏家族,也继续为康熙皇帝所器重,并为康熙朝前中期的政局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藩之乱”,又是孝庄太后帮助康熙挽救了危局。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开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就在吴三桂在南方攻城略地,迅速打下江南半壁江山,与清军隔长江对峙的同时,坐拥福建的耿精忠、拥兵陕甘的王辅臣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也对清朝虎视眈眈,可就在这样极度危急的局面下,清朝的“后院”却也“起火”了。

趁着“三藩之乱”,此前早就对大清王朝不满的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与罗布藏也顺势发动叛乱,发兵攻向北京,兵峰距离北京城不足四百里。而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然将全部八旗主力以及蒙古军队派往南方平叛,京畿防备是极度的空虚。

然而,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孝庄太后却帮助康熙皇帝招募了一支由八旗贵族的家丁组成、人数达到三千人的“杂牌军”。也正是这只“杂牌军”,在图海的指挥下,竟然“奇迹般”的大破察哈尔的蒙古铁骑,顺利挽救了北京城的危局。

在这之后,孝庄太后又时常陪伴康熙左右,对其进行耐心的开导与辅助,最终帮扶康熙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可以说孝庄又一次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危局,同时也挽救了康熙皇帝以及整个大清王朝。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太后去世,康熙皇帝悲痛欲绝。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确实,正是由于孝庄太后的认可与支持,康熙皇帝才得以在顺治去世后继承皇位,而也正是孝庄太后的培养、辅佐与帮扶,才使得康熙顺利完成了权力的过渡,并且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与国家的统一。

由此可见,孝庄太后之于康熙皇帝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意义,甚至可以说,孝庄太后是“康熙盛世”得以开创的重要参与者与真正奠基人,而这也足以让康熙皇帝感念一生。

3

相信提起清朝中比较出名的几位太后,大家除了想到慈禧之外,便是孝庄皇太后了。当初的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可谓是火遍全国,那个年代的人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估计都很少,就像现在的甄嬛传一般。不过历史上的孝庄真的和电视剧里那般传奇吗?究竟真实生活中的孝庄皇太后厉害在何处呢?

孝庄皇太后是一个经历过五朝的女人,可以说是什么大风大浪她都经历过了,并且她辅佐过的皇帝在历史上都是功德满满,光是看到这,或许大家都会惊叹了:这么厉害的吗!其实历史中的她不仅能力超强,而且据说容貌也非常美丽,是难得一见的美人。不过她人长得美也就算了,偏偏还那么聪明,真是让很多人都自愧不如了。

孝庄皇太后原名布木布泰,在年少时期,便嫁于皇太极。在皇太极死后,更是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稳坐帝位而四处奔波,当然所有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在她的努力下,儿子福临也就是顺治成为了满清第一任皇帝,也圆了自己父亲的梦想。但也正是经历了如此,孝庄才开始涉足政事,辅助了接下来的皇帝。

其实在当时挑选继承皇帝的人选时,孝庄极力举荐当时的玄烨继承皇位,如果没有当时的孝庄那么支持他的话,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康熙盛世。也正是由于当时孝庄直接拟定继承人选,让当时的王朝避免了一场由于争夺皇位而带来了腥风血雨。

孝庄对康熙的辅佐可谓是亲力亲为了。为了能让康熙成为一代明君,她自康熙年少时便教导他要多读史书,明大义,切不能因为小事而赔送了整个国家。当然康熙也没有让孝庄失望,在这样亲力亲为的辅导之下,成为后来的一世明君,不仅文武双全,更是治国难见的奇才。

虽然康熙所处的时代,是极少见得盛世时代,但难免也会有战乱发生。而就在爆发“三藩之乱”时,不仅财力物力消耗巨大,百姓也因为战乱而人心惶惶,但孝庄却不同于别人那般慌乱,而是带头将后宫中值钱的物品拿出来犒赏军士。仅仅通过这一个小的行为,便极大鼓舞了军中的士气,而令军士们所向睥睨。同样,如果孝庄知道了哪个地区发生战乱,都会立即拨发钱财去赈济他们。这样的孝庄,不仅深受康熙的尊重,更深受黎明百姓的爱戴。

孝庄虽然插手政治,但所做的所有事都完全是在本分之中,从来不会做逾矩之事。并且在政事中,她也给了康熙许多可用的意见,完全不像慈禧太后那般指手画脚的听政。孝庄太后可以说是清朝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了,如果没有她,或许在多尔衮辅政时期,历史就被重改了。也多亏有了她,才能有后来深明大义的康熙,才会有如此繁荣的清王朝。





4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孝庄太后,我估计就不会有康熙这个皇帝了,肯定会被权臣篡位的,也不会有什么康熙什么事情了。孝庄太后(多尔衮我就不说了)从皇太极开始辅佐过顺治和康熙俩位皇帝,是位杰出的政治家。

首先,康熙登基时只有八岁,还是个很小的孩子,朝政全靠四位辅政大臣料理朝中一切。其中鳌拜势力最大,也早走不臣之心,而且位高权重,康熙年少自己的势力也不大,对于年轻的康熙还是很难对付啊。如果没有孝庄太后给康熙出主意,用苏克沙哈的人头买大清的三个月太平,就没有后面的用朱国治的人头买大清三年的太平这一招。

第二,三番谋反,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加上察哈尔南北夹击,大清腹背受敌,如果没有孝庄太后的帮助,康熙早已经引咎退位了。电视里演的退位诏书都写好了。虽说最终康熙赢了,这可和孝庄太后是分不开的。

第三,孝庄太后知道年少的康熙没有势力,便提出让索尼的孙女嫁给康熙当皇后,把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索尼拉过来对康熙来说无疑是一把锋利的剑。康熙的皇权更加的稳定了,这一点我估计康熙是没有想到的。

在除鳌拜,平定三番后康熙渐渐的站住了脚,权利也集中到手了,再加上康熙的英明神武才有了后来的大清盛世,这很多和孝庄太后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我的观点。




5

康熙皇帝在政治上的成就离不开祖母孝庄太后的悉心栽培。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孝庄太后就没有康熙皇帝的帝业。正是孝庄太后身上所充溢的教育家和政治家的影子,塑造了康熙皇帝在政治修为的成就。

康熙上位

顺治虽然染病早逝,但是还是留下几个皇子的,孝庄太后为了皇位简直就是贡献出了相当大的牺牲,并且还用了很多的心血,所以肯定不会看着这个皇位最后落到了别人的手中,也不会让自己的孙子当不上皇帝,所以肯定就会想非常多的方法。因此,这个孝庄太后就下意识的选择了当时得过天花的玄烨,让他开始继位坐上了皇位。

除鳌拜

康熙8岁至亲政前,朝政由索尼为首的四名顾命大臣处理。但是管理好这四名大臣,让他们一心一意的辅佐小皇帝的重任就落在了祖母孝庄太后的身上。当时鳌拜已经渐渐露出反心,当时另外三个辅政大臣以索尼资历最老,遏必隆是墙头草两边倒。但是索尼老奸巨滑,装病不上朝,谋定而后动。在这个关键时刻,孝庄明察秋毫,把皇后这个位置给了索尼的孙女,妃位给了遏必隆的女儿,将这两个老奸巨猾的重臣死死地绑在了皇帝这条船上,休戚与共。果不其然,索尼联合遏必隆开始对付鳌拜。在后来与鳌拜的斗争过程中,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立了汗马功劳,辅佐康熙,和明珠一起成为康熙朝最重要的两个大臣。

平三藩

康熙对孝庄太后充满了寄托之情,不论事情大小,都会听取孝庄太后意见。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当三潘作乱时,蒙古的察哈尔部布尔尼趁着这个机会叛乱了,这对当时根基不稳的清政府更是雪上加霜,康熙皇帝吃不好睡不好,孝庄太后坚决果断的作出决定,全力支持康熙皇帝平乱,并给康熙皇帝推荐人才,这个人是图海,康熙皇帝就诏图海前来,并且给了他将印,带兵前往,很快平定了叛乱,使得当时的局势转危为安。

总结

康熙和孝庄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开始繁荣发展
,清王朝在康熙王朝开始形成一个黄金时代,这里边包含了孝庄太后的心血和功劳。康熙皇帝执政61年,以精勤政务而著名,每天都临朝听政,批改答复奏折,从来没有间断过,更是能抛弃一己之私,不惜把自己的女儿远嫁换取大清王朝的片刻安宁。康熙皇帝一生心系黎民苍生,为政宽仁,鼓励耕种垦荒,减免税银,雄才大略,成就一代盛世,这些都与孝庄太后的言传身教脱不了关系。

6

以我个人观点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康熙不比他爹和他爷厉害,完全是在孝庄的庇护下发展起来的,没有孝庄估计儿皇帝时期就被赶下台了,也就没有后世的康熙大帝了。

着重列举一下康熙时期孝庄做的几件大事来印证。



1.“垂帘听政”

虽说孝庄不愿垂帘听政但《清史稿》说:“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说明孝庄有决策权,虽然不是主动的但也起到关键作用。

康熙曾有言:“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圣祖仁皇帝圣训》说明康熙的成长离不开孝庄的教导。


2.“平定三藩”

大家都知道“平定三藩”是康熙为巩固皇权而发起的战事,但当时康熙只有20岁,(影视剧有些是16岁)这么小的年纪,欠缺沉稳和决断,孝庄在其背后给予强力支持成了康熙能够最终平定“三藩之乱”的根本保证。


3.“用人不疑”

平定三藩期间,内蒙古布尔尼趁机作乱,孝庄太后第一时间任用图海平定,可见在用人上果断、大胆,所谓“用人不疑”孝庄用人很准。


可以说“小玄子”是靠着“老祖宗”的庇护,才有了后来的康熙大帝。

欢迎大家关注我,有什么问题可以互相交流!

7

看到这个问题简单回答一下。大胆的说一下,如果没有孝庄皇太后的势力帮助,康熙基本就会像以前历朝幼帝一样惨死!

孝庄太后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三朝,背后有蒙古科尔沁势力以及三朝元老势力,可以说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对于孝庄皇太后来说,辅佐幼帝很有经验,顺治皇帝就是他辅佐起来的。面对儿子早丧,孙子年幼继承大位。孝庄皇太后对康熙朝早期影响巨大!

拥立康熙,顺治皇帝临终时,原属意于次子福全,孝庄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说项,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是孝庄一手扶立的。

康熙八岁即位,十岁丧母,之后由孝庄皇太后一手带大。

对于孝庄太后的教诲康熙非常尊重,重大事情无不先一征求意见。

除鳌拜。鳌拜是顺治朝权臣,三朝元老!面对康熙这个少帝,鳌拜过于狂妄自大。威胁康熙皇帝的皇权,于是孝庄联合三朝元老的势力,一起发难鳌拜,协助康熙除掉鳌拜。如火没有孝庄太后为核心凝聚力,三朝元老势力根本就是一盘散沙,不少人因为得罪鳌拜惨死,在得知孝庄太后要辅助少见康熙除掉鳌拜时,看到了孝庄太后这个主心骨,才有胆量除掉鳌拜。

康熙亲政后,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协助和教导康熙处理国家大事。

之后平三番,收台湾都有孝庄太后背后的身影。

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


8

所谓王命都是天罡地煞,紫薇星辰,这里就说明一个问题了,皇帝都不是平凡人,有些大业是注定好让他们去完成的,建立丰功伟业。再者,从历史事件上看,孝庄太后确实是把康熙从顺治皇帝这里接过来了,可以说一手教大的,但是他却没有手把手的教他平三番,灭鳌拜,收复台湾。这些都是玄烨自己一个人乾纲独断。所以,还是玄烨的伟业。

9

不能,所谓一个篱笆一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0

因为当时清朝的权利掌握在鳌拜,和各大藩王的手上。当时康熙年龄小,没有孝庄太后支持很难完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