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扶苏如果继位,基本宣告李斯政治生命的彻底结束

这是一道选择题——是天下百姓更为重要,还是自己的荣华富贵更为重要?

很可惜,李斯选择了后者,因为在他决定跟胡亥、赵高同流合污的那一刻,政治格局就已经形成了!

秦二世—赵高—李斯的三巨头执政,就在嬴政死的那一刻开始生根发芽,他深知嬴政的选择,而且他也明白,自己贵为丞相,如若想要颠覆赵高、胡亥并非难事,只是他没有这个理由!

否则,他完全有能力扭转乾坤,一举击溃胡亥和赵高。以丞相之名控制始皇帝亲卫,将胡亥及赵高严密监视,随后快马加鞭告知扶苏。或者,假意顺从赵高秘密通知扶苏引兵夺位,时机成熟之时,凭借自己丞相之威望,号召天下人拥立扶苏而非胡亥

这样看来,胜算是很大的!毕竟扶苏手里有蒙恬,而蒙恬手里有千军万马!


政客李斯,终究没有下定决心流芳千古

法家执行者李斯,是不会和有一定儒术熏陶的扶苏成为盟友的,而且蒙恬这一类的开国功臣又不会成为自己人。所以,他选择了看似“可靠”实则危险的盟友。他相信自己一生投机,此次也不会赔本的,可惜这一次不仅赔本,连命都陪上了!

李斯临死前对儿子的那句话很经典

我还想和你牵着家里的小黄狗,到蔡东门去打兔子,但是能够实现吗?

随后即被腰斩并弃市的李斯,不知在他弥留之际是否后悔莫及,或者说,心思缜密的李斯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胡亥并不弱,只是对于权力的欲望并不高,但不代表他可以放任任何一家独大,所以他需要作出制衡,以保证权力不倾斜向某个人

胡亥注定会选择与赵高的同盟,因为内外之分,他断然不会扶持李斯。但极度膨胀的赵高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李斯也在这场博弈中,对于赵高的政治水平过分的相信

因为李斯的儿子驻守东方重镇(河南一线),而大将章邯也是他的人,这二人是李斯的免死金牌,可李斯就是聪明过头,他认为赵高是断然不敢将其一锅端的,毕竟投鼠忌器,如若李斯一死,无论是儿子或是亲信,都不能允许这种状况出现,国内大乱的情况下,东方门户将彻底洞开,结果不言而喻

是天意还是发展的必然——陈胜们的失败让赵高铤而走险

此时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如火如荼,让秦朝开始有了危机感。而项梁同志也一度也风光无限,大有重展六国雄风的势头。这样来说,李斯应该会比较安全,毕竟外患尚未解决就自相残杀的结果,赵高是知道的

或许是天意不可违,李斯注定要接受宿命的安排。项梁、陈胜的相继被灭,让赵高误以为已经高振无忧,无需再担忧东方边关。或者说他已经等不及了,权力的欲望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无论是何种原因,赵高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种最危险的方式,对李斯开刀!伴随着权力的失衡和大乱的局势,支持不住的赵高又以谋害秦二世的方法,来试图挽救危局。随后,子婴设计诛杀赵高,结束了三巨头统治的时代

只是为时已晚,秦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面临灭亡。其实在李斯被清算的那一刻,秦朝就已经走上灭亡之路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的风光半世

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李斯,早年是为郡县小吏,学成入秦后,拜入吕不韦门下。随后辅佐秦王嬴政灭六国,成就帝业

主张焚书坑儒,加强中央集权;参与制定律法、统一度量衡、以及小篆的敲定,李斯都尽心竭力,并作出卓越贡献。李斯的政治主张,为中国及世界的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基础

作为帝国宰相,李斯的前半生堪称是风光无限。而品尝了权力滋味后的李斯,更是不愿意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这也就是说,他为何会在扶苏和胡亥的选择题中,做出了“愚蠢”的选择!

他为了自己的权力,放弃了对国家、对嬴政的忠诚。扪心有愧的李斯,试图挽救危局,去改变由胡亥即位后的政治变化,可惜他遇到了赵高这样的对手,不讲道理、水平一般的赵高,硬是把帝国宰相李斯给解决了,用一种最决绝的方式,去敲响了秦帝国的丧钟!风光了大半辈子的李斯,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

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李斯选择了走钢丝。因为他深知,师从淳于越主张儒术的扶苏上台后,自己将不再是帝国的权力核心

为了自己的性命无忧,李斯计划堪称周详,因为他深知,如若不想一起完蛋,那最好不要对自己动手(军事重镇在其子手中,重要将领也是自己的嫡系)

看似走过钢丝桥,成功着陆的李斯,却是大错特错。他面对的赵高,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惜一切的亡命之徒,哪怕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说损一千二又何妨?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机关算尽的李斯,虽然最后的下场是悲惨落幕,但我觉得他应该不会后悔!

因为,失去了政治生命的政客就像瘾君子失去了海洛因——生不如死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必须承认,李斯的确很聪明。

在中国历史上, 李斯绝对是草根奋斗成功的绝佳代表。他初为楚国郡里一小吏,专管仓库。有一次,巡查仓库时,被两只老鼠刺激了一番,从此洗心革面,决定重新活过。

两只老鼠,一只肥得流油,一只又瘦又脏。那只肥得流油的躺在仓库顶上吃米,见人也不怕。那只又瘦又脏的在下水道里吃着不洁的东西,见到人就吓跑。

李斯昂头叹息:人生若鼠,我为何要当那一只又瘦又脏的一见到人就吓得瑟瑟逃跑的老鼠呢?

他决定辞职,前往兰陵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是仅次孔子孟子的儒家大师。数年后,学成出关,他没有前往六国求职,而是将目光放在了西边的秦国。

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其实,两千年之前的李斯只懂得这个基本的职场道理。六国人才众多,土地肥沃,经济文化发达。而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对人才都是求贤似渴,从未中断。 而一部秦国史也证明,那些在六国混得不如意的士子,进了秦国都有一翻大作为。

他自认为,他必然是其中那一个。

李斯初入秦国时,只不过是吕不韦属下的一个门客。 然而,他这样胸怀大志之人, 会当一辈子的门客么?

周星驰说,你可以骂我是跑龙套的,但你不可能永远都骂我是跑龙套的。世人都以为李斯一辈子都不过是个门客时,他却悄然以门客为跳板,见到了年轻的秦王赢政。

当时的赢政,如果从秦孝公算起,他已经是王七代了。赢政不似他后来的幼子赢胡亥,只觉人生虚无短暂,能多享受就多享受。反而,他也是胸怀天下之人 , 而他那只狠锐的眼睛里已透出,他此生必建史上空前之功劳。

一个传大的君跟一个伟大的臣的相遇,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犹如长天之上 ,闪电与雷电的和响。人都说, 君臣相恋,犹如男女情爱,总不知道哪一天谁要被对方抛弃。

但是,秦王赢政跟李斯之间的相恋,尽管之间出现了逐客令的波折,但是李斯对秦王之情,如黄河之水,滔滔滚滚。 他给秦王上书,秦王赢政被他感动,废除逐客令,李斯终于留在赢政身边,从此俩人不离不弃。

一个人臣之子,最高梦想是什么?当然是丞相。

在赢政由秦王变为秦始皇时,李斯从最初的被拜为上卿,到廷尉,又到丞相,成功而又完美地实现了逆袭。

在秦始皇暴崩之前, 李斯的政治达到了巅峰。

据《史记》记载, 在秦始皇崩之前, 李斯长男李由当三川郡太守,别他男的都取秦室公主,而他的女儿,全都嫁秦室诸公子。

这种繁华到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有一年,李斯长年李由告归咸阳,李斯在家置酒待客,百官皆来长贺,门前车骑千数。

这样的一个繁华场景,连李斯都忧心叹息:我的老师都说了,物禁大盛,而我的位置已经到了人臣之至,我真的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呀。

物极必反, 泰极否来, 这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道理。

其次,正是因为李斯活到顶,他必须保住这富贵之门,所以后来不得已跟赵高合作,扶持赢胡亥。

秦始皇生前,没有立皇后,也没立太子。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多多。但总之,他很喜欢幼子赢胡亥。于是在他巡游天下之时,唯带赢胡亥以及他的老师赵高出行。

这似乎是一种命运的暗示么?

不知道。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秦始皇的暗示害了他的王朝。

后来,秦始皇巡游路上驾崩。据说,还给扶苏特别给了一封书。这时候嗅觉灵敏的赵高,马上叫赢胡亥扣压诏书,而他亲自前去跟李斯谈判。

他问李斯,你的功劳比蒙恬还大么?

李斯如实说,不敢。

赵高说,扶苏上台以后,肯定赏识蒙恬的,还有你的未来么?

李斯无话可说。

赵高又说,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联手起来把他们搞掉呢?

李斯先是推辞,后来终于抵不住赵高的恐吓,终于软下来,跟赵高狼狈为奸,扶持赢胡亥上位。

为什么李斯经不住赵高的恐吓呢?

因为害怕!

他害怕什么呢?

他害怕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这才是问题所在。

古往今来,多么豪杰英雄,当他们爬到富贵顶峰之时,都是拼命保住 ,而不是激流勇退。李斯如此,后世的霍光也是如此。

于是悲剧发生了。

李斯以为,满朝以上, 就他跟赵高说话了算,他以为,只要他跟赵高联合一起,富贵无疆。

他却没料到,赵高是一个想吃独食,不想跟他共享天下的人。

之前李斯对赵高还怀有幻想,当他最后又打破幻想的时候,决定上密奏告赵高。

聪明真被聪明误啊。

须不知,当时赵高为了得天下,早就想方设法把那个虚无主义者的赢胡亥给架空了 ,满朝能说话的就他一个人。而李斯的密秦,赵高早早看了,但是赵高不露声色,继续表演。

赵高有备而来,倒告李斯一状: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郡守,楚国造反军陈胜等皆从旁县而过,过三川,李由守城不肯出就罢了,还听说他跟起义军有文书来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必须查。

之前,李斯因为陈胜造反,而李由没有前往镇反,怕被问责,不敢声张,只得瞒着前线问题继续拍秦二世马屁。没想到,拍了半天,自己还被踢了一脚。

赵高奏书一下来,身为赵高学生的赢胡亥似乎挺配合,点头说:必须查,这个事那就让赵老师查吧。

他把审查李斯的任务,交给了赵高。

事情可想而知。

赵高在后宫忍辱负重二十多年,就等这一天出人头地,决不会跟任何人分享天下。

于是,赵高马上派人审查李斯。

最后,李斯被腰斩。

腰斩之前,李斯肠子都悔青了。

但也无可奈何。

之后,三族被夷,一生的奋斗,都烟销云散了!

总结:李斯成功就在于不放弃对功名的追逐,而他的被诛也在于对功名的追逐与迷恋,被赵高利用,才沦为三族被夷!

悲乎也哉!

3

李斯在中国历史上,在整个秦帝国里,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秦朝没有文学,唯一的一篇就是李斯的《谏逐客书》,一篇就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斯)

他是杰出的书法家,由他写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书法石刻名垂千古。

最了不起的是他的政治才干。他不但在秦朝统一过程中,派间谍去各国离间六国君臣的关系,以实现各个击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李斯在秦朝统一后,做了几件卓有成效造福千古的事情: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实施郡县制。

如果没有统一文字和度量衡,那中国就会出现数种语言文字,只要文字语言还是各用各的,那就相当于还是不同的国家,就像当下的欧洲一样。就算强迫把疆域统一在一起,国家迟早也要分裂。

如果没有统一的车轨,势必给出行带来很大的麻烦。大家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车轮轨道不一样,明显是限制发展的。

(胡亥)

实施郡县制。这一条尤其值得称道。李斯的眼光是超前的,他能够做到这一点,绝对是一个穿越性的人物。项羽建立西楚后,废除了郡县制,又改为分封制。很快,项羽就尝到了苦果,国家分崩离析。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一半分封一般郡县,但分封最后酿出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推恩令,才多少解除了苦果。

但是李斯的几件恶行,却又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件是杀韩非。韩非本来是他的同学,其才华丝毫不亚于他。结果他怂恿秦始皇,以间谍罪把韩非杀掉。

第二件是焚书。作为一个大知识分子,自然知道书籍对于国家对民族的重要,他却还建议秦始皇这样做。

第三件,篡改圣旨。很显然,他是明白秦始皇把一腔希望都寄托在扶苏身上,派扶苏去边关锻炼,最后临死前遗诏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但是他却和赵高合谋,篡改圣旨,立纨绔子弟胡亥为皇帝,矫诏杀了扶苏。

(赵高)

李斯为什么会干这三件恶行?说白了,他不外乎一个“私”字。因为怕韩非取代他的位置,不惜把黑手伸向自己的同学。他怕天下人提建议,改变他的那一套,才鼓动秦始皇对天下儒生方士下毒手。他怕扶苏当皇帝后,自己不再被信任,所以才想扶持一个傀儡人物起来。

但是,李斯在用他的私心的时候,没想到赵高的私心比他更重,恶毒比他更彻底,最后赵高用他对付韩非的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搞死了他。

李斯是一个悲剧,他所作所为,值得后世深思。

4

李斯一辈子一直再推行法家学说,用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帮助始皇帝统一六国。秦朝灭六国后李斯辅佐秦始皇巩固秦朝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时秦始皇出游,病死于沙丘,并留下遗嘱让公子扶苏回来发丧继位。此时的李斯因为始皇帝死于外,害怕公子们出来争权,导致天下大乱,于是就采取了秘不发丧的方式。可以看到,此时的李斯还是心系大秦安危,一心为大秦着想。

秦始皇在去世前,曾经将后事托付给丞相李斯与太监赵高。赵高身为胡亥的亲密好友,支持胡亥上位可以理解,但身为丞相的李斯难道不知道扶苏才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吗?为何还要帮胡亥而不帮扶苏呢?

秦始皇死的过于突然,赵高想着如果扶助扶苏登基,那么他的日子就到头了。要知道,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可没少得罪扶苏,况且扶苏一旦继位一定会重用蒙氏家族,自己还有什么盼头呢?但是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伪造遗诏的,因为这李斯的篆体没有人可以模仿出来。

于是赵高找到李斯,先是恭维了一番,又是陈明利害,大致意思是你李斯为了个人的私欲当初害死韩非子、害死白起,这可都是灭族的大罪。如果扶苏登基,一定会彻查此事,你的结果可不美好啊。

李斯被赵高的一番言论说的心惊肉跳,自己的荣华富贵不保这或许是一个小事,被灭族这可是大事了。赵高又说,只要立了一个无能的公子,他们不但可以保住富贵,还可以继续操纵权柄,李斯的荣华富贵都可以保住。

李斯当时就吓破了胆子,答应篡改遗诏,更为恶毒是命令公子扶苏自裁。这公子扶苏接到圣旨,不得不当场自刎。如果说赵高是赵国遗留在秦国的间谍,或许这一切都不难理解了。

李斯也没有好结果,被赵高诬陷打进了大牢,并且欺骗他只要认罪可以保住性命。这李斯之后认罪,结果是连同自己的亲人都被腰斩了。

赵高独揽大权,连秦二世也不放在眼里,对秦始皇的儿孙们展开了大屠杀,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公主、公子被赵高以最残忍的方式杀死。最后搞的本来风雨飘摇的大秦王朝一蹶不振,而他本人在杀死了秦二世之后,也被其他公子杀死。

李斯一心只想要富贵,为了富贵不惜昧著良心说假话,不惜出卖对你有恩情的秦始皇。你吸引来的,当然也是一心只想要富贵的人,这些人为了富贵,也不惜昧著良心说假话,也不惜出卖别人。你为了利害可以出卖别人,难道别人就不会为了利害而出卖你?为了富贵,和这群小人聚集在一起,每天阴谋算计别人,你凭什么觉得这群小人就不会阴谋算计你?跟这样的一群人混迹在一起,你怎么可能会有好下场?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没有这个道理!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交往到理想的朋友,让我们真正趋吉避凶呢?

5

谢谢邀请!俗话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李斯应当忠于秦始皇,考虑国家社稷,拥扶苏继位,可他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后悔晚矣!因为秦始皇在出行之中,死得突然,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临死前的那一刻,颁诏长子扶苏继位。当时扶苏还在守卫边疆,不在身边,当时在身边的有次子胡亥,太监赵高、丞相李斯,胡亥有夺位之心,赵高是清楚的,赵高和胡亥关系亲密,和长子扶苏不是同道的,他认为若扶苏继位,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若胡亥继位,是有好处的,胡亥没有治国能力,大权完全可以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赵高恐吓李斯,要纂改圣旨,立胡亥为帝,扶苏赐死。李斯本想按秦始皇的遗愿,拥扶苏继位,可他征服不了赵高和胡亥,此时的心里是相当复杂的。若立胡亥为帝,和赵高就没有冲突了,权利也不会丢,性命也能保住;若立扶苏为帝,恐怕与自己没有好处,丞相可能是蒙恬的了,自己信奉法家思想,扶苏头脑里有儒家思想,以前有许多观点不同,多次冲突……李斯想到这里,就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一边,与赵高、二世同流合污了,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决定。

扶苏死后,胡亥继位,赵高独揽大权,指鹿为马,屠杀异己,霸道朝野。为此,就对李斯开刀了,在一系列罪名之下,腰斩李斯,而后杀死胡亥。立扶苏之子子婴为帝,年轻的子婴惶惶不可终日,心想,赵高能杀李斯,能杀二世胡亥,一定会杀我!为了自救,定计除了赵高!

6

主要原因李斯和扶苏在政策上有冲突。

扶苏被秦始皇贬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不说其他,就是因为扶苏上书表示不同意秦始皇过度遏制儒学和儒生的政策。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而在另一方面,追根溯源,秦始皇对儒家的政策来自于谁?《史记》明确记载,来自于李斯。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儒生周青臣等建议秦始皇要恢复分封制。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温和的建议,秦始皇当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把这个建议交给了臣下讨论。是李斯,以此为引,大谈特谈分封制的害处,并且进而建议秦始皇对非官方思想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很明显,李斯针对的主要就是儒家。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焚书坑儒事件。

可以说,在对待儒家的问题上,扶苏和李斯有着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史书没有告诉我们李斯和扶苏的关系,但想必肯定是非常不好的。

话说重头,秦始皇放扶苏去边疆这一招其实也是有他的良苦用心的。当时的秦对国内的仗已经打完了,只有在边境还有建功立业的可能。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扶苏在边境肯定能有功劳攒下来,荣归咸阳。可以说,秦始皇心目中默认的接班人还是扶苏。

如果扶苏回来接班,他要做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给自己正名。我不是因为为儒生说话而被贬的吗?好我现在就要恢复儒生的地位。这是扶苏肯定会干的。而作为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李斯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被扶苏从权力中心放逐。

不同于蒙恬,李斯在秦国就是一个外国人,无亲无故,还干了那么多绝情事,他若退出权力中心,他的命运肯定是悲惨的。所以,他才决定放手一搏,合伙赵高干掉扶苏,扶持胡亥上位。

一切都是因为个人利益。但李斯估计没有想到,他的结局,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7

李斯不帮扶苏而帮胡亥,其实不是李斯的本意,完全是赵高的阴谋。李斯是一步步中了宦官赵高设下的圈套。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秦始皇南巡途中突然驾崩,这使随驾的赵高、李斯、胡亥始料不及。秦始皇临终有一遗昭,命公子扶苏继位并办理自己身后事,遗詔交给了丞相李斯。此时赵高觉的这是天赐良机,和丞相李斯商议密不发丧,也即隐瞒秦始皇已死这个秘密,由于天热,二人故意车载鱼虾,以混淆臭味。

赵高本就是个奸佞小人,“指鹿为马”就是出自他处。赵高平时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臭味相投,他觉得胡亥将来继位对自己有利,因为胡亥头脑简单,便于控制。而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才能出众,且有治国之才,刚正不阿,如果他继位对赵高不利。这不难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赵高歪才点子奇多,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赵高找到丞相李斯,对他说:丞相祸事不远了,李斯惊问,何故?赵高继续问李斯,丞相和蒙括带兵打仗谁能力大呢?蒙括当然比我强。扶苏更亲近你还是蒙括呢?李斯说:当然是蒙括了。现在扶苏就和蒙括守在边境呢,李斯说道。如果扶苏继位,他必定册封蒙括为丞相,到那时,丞相你如何办呢?李斯听后沉默不语。我有一妙计,可解丞相之忧。赵高言道。赵高继续说:只要丞相矫昭让胡亥继承皇位,到时胡亥能不感激你吗?丞相之位非你莫属也。李斯依言而行。赵高和李斯合谋把遗昭改为:胡亥接替秦始皇之位,斥责公子扶苏多年无尺寸之功,蒙括守土无方,令二人赐死。扶苏接旨后拔剑自刎,蒙括有头脑要理论番,后被兵士杀死。

这就是没扶立公子扶苏反立胡亥为二世的具体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李斯私心太重,对权势无限迷恋,惘顾国家利益。被别有用心的奸臣赵高所利用。

后李斯被赵高所害,继而赵高又杀胡亥。若干年后,胡亥死,扶苏之子子婴继位,杀赵高总算替父报了仇。

8

李斯这辈子犯的唯一一次傻,就是:秦始皇去世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继位、逼死英明的扶苏!至于精明的李斯为何会犯傻到这程度,背后的根本原因在赵高身上!而李斯,之所以会在这一关键时刻栽在赵高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高那“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卓绝口才。

李斯在口才上是个人才,但这要建立在他没遇到赵高之前,因为赵高在口才上,那是人才中的人才。这赵高的口才到底有多好呢,简单说来就是:堪比四处游说举六国相印的张仪。古代有个著名的口才能人叫触龙,他的壮举之一被记录在《触龙说太后》中,今天,我们仿之,姑且把赵高说服李斯的故事叫《赵高说李斯》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此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

而这时,胡亥的老师,即宦官赵高却动起了歪脑子,他极力想让胡亥称帝,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始皇帝死时,扶苏正在西北鞭长莫及,如此一来只要说服李斯,赵高就完全可以把胡亥扶上皇位。

但这李斯平素与赵高关系也并不密切,并且又是极富谋略之人,要说服李斯,谈何容易啊!但是没关系,赵高是谁,雄辩之才可退百万雄兵之人啊!赵高的口才究竟有多好呢,接下来,我们回到当时来剖析一下:

这赵高去说服李斯,可以堪称天下“说服案”的范本啊!赵高的最终目的是劝说李斯篡改遗诏,但见到李斯后,赵高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采取了迂回引导法,他开腔说: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于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皇帝死时,要扶苏回来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所以,谁继位,全由你我说了算。这话说得高艺术啊,全程是探听的口吻,而且也没有透露具体,这样说的原因是:万一李斯不配合,自己还有退路。

果然,李斯不配合,冷冷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这话一出来,估计普通人心得凉半截,意思很明确:这事我不想说!

但赵高听到李斯的不满后,却有条不紊地继续陈述,显然,赵高此番是抱着“吃定你”的打算而来的。赵高看似无意地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蒙恬,这蒙恬和太子扶苏关系很好,也是谋臣之一,深得扶苏的信任。

在这种时候提蒙恬,一来等缓和气氛,二来也能引起李斯的注意:为什么突然提这个人,他想表达什么?于是,李斯耐着性子听下去了。

接下来,赵高从蒙恬的才干、功劳、谋略、人心等等入手,狠狠把蒙恬大人夸了一顿。这李斯默默听着,在赵高卓绝口才的描述下,李斯恍然间还生出了自卑感。赵高一看李斯表情有变,立马知道,可以抛出杀手锏了,于是他说蒙恬和扶苏的交情很好。其实,赵高这番话只有这最后一句是事实,其他的非常有待深究。但此时的李斯,已然动摇,甚至自觉:自己全然不如蒙恬。

就在这个当口,赵高抛出了关键性的一句:扶苏继位会立蒙恬为丞相。这是什么意思,赵高等于告诉李斯:扶苏继位,对你李斯大大不利啊,因为他要立蒙恬为相,没你什么事啊!李斯听到这,脸色一沉,陷入了沉思。其实说到底,赵高完全就是在靠口才“忽悠”,谁说扶苏会立蒙恬为相啦?没人说,但赵高却成功用这招,让李斯错觉“蒙恬肯定就是未来的丞相”。

但李斯毕竟也是聪明人,转念一想,反正不当丞相也没事,还是坚守本心为好。于是,李斯对赵高说:你回去吧,说我是奉先帝的命令行事,听从圣上之安排,我自己有什么可以考虑可以决定的呢?这里可以看出,李斯可以算得上忠臣,即使明知道扶苏继位自己利益可能受影响,但也依旧不改初衷。

但赵高怎么会肯这样就回去,他继续卯足了劲发挥他的雄辩之才!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这话是顺着李斯的话进行反驳的,目的是说服李斯接受:效忠圣上并不需要完全按照圣上的意思办,而应以天下苍生为要。

紧接着,见李斯似有所动,赵高马上抛出论证,证明天下的圣人都是善变的,他还把圣人会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固有这个正理搬了出来,恰到好处的驳了李斯的忠臣论。这话连起来说就是告诉李斯:篡改遗诏并非背叛秦始皇。

李斯马上反驳说:篡改遗诏的貌似都没好下场!赵高大喜,这说明李斯此时已经心动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说服李斯:篡改遗诏也不会没有好下场。

赵高说道:“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这话就相当有水准了,赵高的意思非常明确:篡改遗诏有没有不好下场不一定,但不篡改遗诏,却绝对会“祸及子孙”!然后,赵高论证了篡改遗诏能得到的种种好处。

听完后,李斯长叹“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自此,李斯就已被赵高完全说服!活生生,赵高就把“黑”说成了“白”。这样的口才,即使不是李斯,换成刘斯,周斯,结果也大约是一样的!

所以,李斯最终舍弃扶苏拥立胡亥,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因为赵高口才过人啊!大约,李斯最终死于赵高阴谋之下,也与赵高出众的口才脱不了干系!看来,口才这东西,有时候比世间任何刀剑、谋略,都要重要啊!


9

李斯当然是一个聪明人,他饱览群书,学富五车,在其很小的时候便将一些帝王之术铭记于心,读的烂透,最终在其不懈的努力下,一路扶摇直上当上了秦朝的宰相一职。

李斯是一个拥护法家学派的学者,他对于治国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和见解。李斯为了帮助秦王夺得天下,实现他的梦想,不断为他进行建言献策;为了防止六国统一对秦国构成一定的威胁,李斯不断的派出自己的谋士去离间各国君王的关系,去防止他们有联合的可能,因为李斯清楚的知道,只要将这些国家的君王们保持一个独立的状态,秦国一定能够将他们一一击破。

在李斯的建议下、实施下,嬴政终于将其他六国进行横扫,并完成了大一统的丰功伟绩。在其完成了大一统后,李斯又趁机献言,将秦国以及秦王的称呼废除,改为秦朝和皇帝来称呼嬴政和他一手建立的帝国。就这样,在李斯的步步计划下,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皇帝。

为了帝国的发展李斯做了很多的贡献,他先是建议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原因便是有利于更好的统治和管理,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央权力,防止了地方做大威胁中央的可能。

而在文化的统一上,他鼓励秦始皇采取焚书的政策,禁止秦朝的子民读不被要求的读物,必须读已经规定了的读物和教材。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防止在秦王朝统治下,会有其他的新思想出现,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这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和政权。

总之李斯对于大秦王朝的贡献是极大的。

李斯帮助赵高其实另有隐情

可能因为秦朝赵高的出现,才会导致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都有一个祖制,而这个祖制便是“宦官不得干政”。赵高也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权倾一时的太监了,据说当时的他和胡亥的关系极好,为了取悦这个纨绔子弟,赵高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后来在秦始皇驾崩后,赵高为了能够将这个胡亥捧上去,他亲自找到当时秦王的丞相李斯,当时的李斯其实是不愿意和赵高同流合污的,因为李斯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赵高这个宦官,他是从心底里看不起的,再加上胡亥的为人他也清楚,是典型的“吃啥啥不行,干啥啥不剩”的,所以在他心中,觉得扶苏才是能够担起秦王朝重任的人。可是善于攻心的赵高,对于这个老迂腐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去对付,他对李斯只是说了一句“功高孰与蒙恬?”

就论功劳来说,李斯的功劳一定比蒙恬的大,但这是对秦王朝,对秦始皇来说。要知道扶苏最为信任的便是蒙恬,蒙恬可以说是扶苏的心腹,而赵高的这句话就是为了点醒李斯,别看你现在是大秦朝的丞相,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给的,可现在秦始皇去世了,能给你这些的只有胡亥,只有他赵高。如果扶苏顺利的当上了秦始皇,扶苏一定会选择蒙恬作为丞相的不二人选,所以扶苏的去世,代表了李斯的下台。

而且,李斯是法家集大成者的代言人,而公子扶苏明显是亲儒思想,政治理念,政治主张完全相悖,所以于公于私李斯都不可能去支持公子扶苏。一旦扶苏顺利登基,那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政治主张必然会被撇弃,而李斯也肯定不可能会有什么未来可言。所以,恋栈权位也好,为了让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改弦更张也罢,李斯都没有任何理由,去支持扶苏。

只可惜,秦二世登位以后,李斯在和赵高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落得一个家破人亡,自己也被腰斩于市的下场,而就在李斯死后不足七年,汉朝建立,在汉初遵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到了汉武一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就彻底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而李斯,则是法家最后的一个完全执行者,后世之中,大都是法儒皆用了。

10

先不说李斯为什么不帮扶苏,有几个问题先解决一下。第一,赵高为什么敢屡次得罪长公子扶苏?第二,始皇帝为什么在垂暮之年还要将扶苏支配到边疆?第三,始皇帝为什么让赵高给胡亥当老师?第四,始皇帝出巡多次将胡亥带在身边,为什么?

一个宦官敢得罪皇长子这说明始皇帝根本就不喜欢扶苏,所以赵高才屡屡得罪扶苏而没有受到惩罚。

第二,将扶苏支配到边疆是将其驱逐在权利中心之外。如果始皇帝有心传位扶苏怎么可能让扶苏远离政治中心。

第三,多次出巡常带胡亥,这不正说明始皇帝喜欢这个小儿子啊。

第四,赵高是很有学问的,又能处理政务并且深通权谋,又是始皇帝信任的人。始皇帝让这样的人给自己喜欢的小儿子当老师说明这是在培养胡亥。不喜欢的踢开,喜欢的留在身边重点培养,摆明了是把胡亥当继承人啊。

因此,可以推测始皇帝在临死之际遗诏很有可能就是让胡亥继位,根本就没有篡改遗诏之说。对法家学说的李斯来说皇帝的遗诏就是新皇帝继位的法理依据,必须要遵守的。

从上面这些可以看出李斯李斯根本不可能帮助扶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