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混战过程,也是北方内迁各族与汉族的一次融合过程。

首先,在民族融合方面。自十六国起,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都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族人。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崩溃以后,其遗民日久只能和汉族人融化。最古老的匈奴、氐、羌以及后起的烏桓、鲜卑等族,经过魏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基本都融合到汉族里去了。

第二,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譬如曾经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积极实行各种改革。如改革鲜卑旧俗,学汉语、穿汉服、姓汉姓等;建立门阀制度,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废除鲜卑旧制,改用南朝制度等。

第三,在文化交流方面。随着魏晋时期的士族南迁,北方的文化开始衰落。但到了北朝末年,南方文化又回灌北方,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如在東魏和齐时期,北方开始出现温子昇、邢邵和魏收三个较为著名的文士。这三人互相指责,邢邵斥魏收偷窃江南任昉,魏收斥邢邵在沈约集中作贼。在西魏和周,较有名气的王褒、庾信原来都是南朝做宫体诗的名手,他们的到来,给北方的文学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总之,尽管当时长期混战,政权分治,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南北不可能割裂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最佳贡献者
2

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在八王之乱后,西晋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退到南方,划江而治,此时的北方,进入长达46年的五胡乱华时代,至前秦统一北方,此时的北方地区相对稳定。从北魏政权建立,到隋朝立国,形成长达140多年的南北对峙的局面,其实已经是两个国家了,但并没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南国和北国。我想大概原因如下。

1、南北朝之间战争不断,大小数十战,主要有南宋刘裕北伐和北魏孝文帝的南征。虽然整体上北强南弱,但双方都有统一的想法。

2、自汉朝开疆拓土之后,列强虽然各自为政,但对国土的意识强,对版图的概念深刻。




3

这得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自从统一六国以来,天下归于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华夏大一统,秦始皇采取了铁腕的手段,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加强统一。

在政治方面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保证了中央集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国家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强令统一度量衡,各地照准执行,在同一细节上,秦始皇考虑的很周到,他知晓之前各国车辆形制不一致,就以秦国车辆为标准,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军事上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地区,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此外还用兵西南地区,秦朝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秦始皇的开疆扩土,使秦朝成为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文化上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创造出了“秦篆”,又称“小篆”,并废止其他六国的书法格式。

这些统一措施的实行,使得国家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各地域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华夏民族的统一格局开始形成,秦朝灭亡,两汉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统一华夏成为后来历朝历代帝王的终极目标,成为后世史学家评定是否为正统王朝的唯一标准


而魏晋南北朝中国则经历一段时期的大分裂,中原被分割成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这些政权经常互相攻打,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思和平统一安定的局面。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正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民意,重新统一了中原,建立了万世之伟业。

天和三年(568年)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579年,周静帝宇文阐继位,随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拜为大丞相,周静帝继位时年仅七岁,朝政大权逐渐掌握在了杨坚手里,581年,周静帝禅位,杨坚三让而受天命,即皇帝位,国号“隋”,是为隋文帝。


杨坚当皇帝后,把统一大业提上日程,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589年,隋文帝派陈将任忠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陈叔宝,陈朝灭亡。590年,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至此,天下重归一统。

隋文帝因为结束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也获得后世较高的赞誉。

4

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分裂,绝非三百年那么简单,在三国时期,南北分治就已经形成,只不过人们将三国这段历史的焦点都放到蜀国与魏国之间的斗争上,从而忽略了魏国与吴国的抗衡,实际上,魏国与吴国之间的对抗更为激烈,刘备不过一个插曲而已。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将重心放到向南进发上,在南下攻打荆州时,荆州之主刘表病逝,他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使得曹操达到全盛时期,如果当时孙权投降,则不会有三国这段历史。

孙权与刘备联合后,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后,南北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虽然二者间关系十分复杂,但是大多数时间还是对峙状态。

这表现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孙权曾希望北上夺取合肥,没有成功,等曹操反过劲来后也多次征伐孙权,都没有成功,曹操临死前最后一次征伐孙权,被孙权一句“春水方生,公宜速去”给劝回了。

等到曹丕即位后,迫切需要一些功绩来修饰自己篡汉称帝的形象,结果多次征讨孙权未果,最后看着江水说了一句:“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可见,面对割据在南方的东吴政权毫无办法,如果不是后来东吴人主孙皓太傻,西晋想要统一东吴也很困难,人们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魏国伐蜀就一次直接灭了蜀国。

由此看来,以长江和淮河为天险的分界线,比蜀道还是要难上一些的,也是三国时期最难逾越的地理界线,不管是曹操还是曹丕,最终都无法突破对方。

实际上,西晋统一的时间并不长,短暂的大一统后不久就在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的纷争所埋葬,这个时候南方的士族推举司马睿以原来东吴的国土为根基建立东晋。

西晋之后,南北形成两条线并行发展的局面,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此后北方先后演变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而南方则是刘裕取代东晋后建立刘宋政权,相继为南齐、梁、陈等政权。

最后后周大将杨坚在篡夺北周政权后,南下消灭了陈朝及一些小政权,使得南北两条线合并为一条。

可以说,南北对峙局面的生成,比大家以为的时间还要长,而南北之间的对抗更为激烈,双方为了征服对方,进行了长时间的军事对抗,北方政权想要吞并南方政权,以前秦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为代表的南征以失败告终,而南朝所筹划的多次北伐也都以失败告终。

从赤壁之战到淝水之战,使得两次南北统一战争没有得出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理障碍导致的,无论是长江也好,还是淮河也好,都是当时的水军所难以克服的障碍。

很多同学可能要问,既然从东汉末年到隋朝之间,几百年来都没能克服的障碍,为何秦朝时期却能轻而易举地完成统一呢?

其实看看《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先秦时期的南方基本没有什么据点,由于土地难以开垦,能够养活的人很少,秦朝完成统一后,突然间形成的一个超级无敌的中央集权帝国,任何周边政权都不能与之抗衡,所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长江以南的统治。

但是经历两汉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南方经济逐渐取得发展,到三国时期,经过孙权的统治,南方竟然能够借助长江天险与北方对峙的局面,这在其他时期是不敢想的。

可以说,魏晋之后,北方长期战乱更加带动了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的发展,让南方有更大实力与北方对抗。

但是为何到隋朝时期已经完成统一呢?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取得的发展还是要比南方快,尤其是在水军上已经与三国时期不可同日而语,隋文帝进攻南陈时,主要以水路为主,从长江下游顺流之下歼灭南朝水军主力,仅仅一年的功夫就已经俘虏陈后主,不久完成统一。

那么,南方在经济发展之后为什么没有分裂成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最后还能进行统一呢?其实南朝的开发也都是在北方豪门士族的带动之下,两者是同一文化基础,甚至在南北朝时期,双方还互相争论正统,所以,统一是早晚的事,只不过是由南及北,还是由北及南的问题。

实际上在中国真正完成统一的时代是在秦朝,而在之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社会中,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过统一,不管是商朝还是周朝,顶多是某个地区的霸主,对中心区域以外的政权进行干涉。

但是天下统一的思想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几百诸侯国到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这种兼并发展,让人们意识到,最后存下来的只能是一个国度,为此各国展开合纵连横之策。

不能不说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神秘之处,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我们始终有着向心力,凡是古代农业社会所能企及的地方,大多数都被中华文化所吸收,最后融入进来。

从这一点来说,单纯几条江河能把中国隔开成两条并且发展的政权只是短时间的事情,尤其是京杭大运河修通以后,南北联系增强,此后统一的时间更多远远大于南北对峙的时间。

5

2000多年已经过去,其实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秦始皇的价值。在不少人心目中,可能依然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秦始皇对于历史的贡献,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秦始皇绝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地区就缺少一个“秦始皇”,如果他们的历史上有一位“秦始皇”,他们的情况远比现在要好。

中国古代不仅有秦始皇这样的人物,还有孔子这样的人物。秦始皇和孔子两个人,一个为中华筑起骨架,一个为中华注入了灵魂。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孔子的重要性,却对于秦始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在我们经常发现西方国家闹出一些独立公投,一些国家合并了几百年,却依然貌合神离。有些国家一旦分裂就很难生活在一起,也很难再统一。但是我国的情况却不一样。我国历史上统一是大趋势,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大王朝非常多。

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些分裂的时期。从221年到589年,368年时间内除了西晋短暂统一了30多年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分裂。我国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分裂,最终还是走向了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的差距非常大,南方相当于是秦汉帝国的延续,北方则是隋唐帝国的源头,双方在各个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即使双方差距如此之大,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他们的最终想法都是攻灭对方统一全国。这一点和中世纪欧洲完全不一样,欧洲大部分国家只是想打败对方,占领对方的土地,而不是想统一。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经过那么多年分裂,还没有割裂成两个国家,最终还是走向了统一呢!

说到这里,我国必须感谢两个人,又要回过头讲一讲秦始皇和孔子。他们两个共同支撑了统一的核心。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齐国,统一了六国。秦始皇统一的步伐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原六国,而且统一了两越地区,还有河套地区。秦国版图基本上奠定了汉地基本区域。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成果。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六国遗民迁移到其他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于遗民的重新整合。六国此前的计量单位、车轨、文字全部废除。统一文字之后,全国有了统一的书写方式,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此前六国不同的语言也有了共同的书写方式,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

秦始皇统一计量单位和车轨等也使得全国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更加深,老百姓之间逐渐有了共同的认可感。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还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地方统一在中央的旗帜之下。地方分裂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地方的财政、行政、军事、司法等多个方面都不独立,各级官员都有一定任期。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绝对权力,是一个人人羡慕的职业。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还具有独一无二性,皇帝不允许另外一个皇帝出现,只允许世界上存在一个皇帝。周边属国或者小国的国君都不能称皇帝,最多只能称王。如果有了割据政权称皇帝,各个皇帝一定要相互攻伐,攻灭另一个皇帝。

除了有制度上的统一之外,还有文化上的保证。秦始皇也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选用了法家思想。汉武帝时期,选用了儒家思想,孔子和汉武帝“一起”将儒家思想嵌入华夏族的脑海之中。儒家思想经过改造之后,融合各家所长,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综合性的儒家思想。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儒家思想中也有一些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思想,比如儒家思想中有春秋大一统思想。

汉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王朝的官方指导思想,全国老百姓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由于秦始皇统一思想和儒家文化,古代华夏族有了足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无论是哪一时期的老百姓,都认为自己是属于同一个民族、属于同一个国家。任何割据势力都不敢独立建国,任何统治者都不敢做历史的罪人,都承受不起分裂国家的后果。

中国古代还一直伴随着民族融合,各个民族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华夏族。汉民族不仅是血缘民族,更是文化民族,认同于共同的文化,认同于统一的思想。

以前听过某些西方人会说好几种欧洲不同国家语言,觉得非常了不起。其实欧洲各个国家的语言就相当于我国的方言。上海话与广东话之间的差距,比俄罗斯语与塞尔维亚语的差距还大。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都是斯拉夫人,但是想让他们在一定几乎不可能。此前的南斯拉夫各个加盟国在一起几十年,最终还是走向了分裂。

南北朝虽然分裂了二三百年,但是南朝和北朝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致力于发展儒家文化。南朝老百姓和北朝老百姓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老百姓渴望统一,憎恶分裂。南朝和北朝的统治者最终目标是攻灭对方,对于统一天下这一点双方统治者都有共识。双方的分歧在于谁是正统,最终由谁统一全国。

双方力量平衡的时候,便出现了长时间分裂。如果有一方实力增强,形成压倒性优势之后,便会发动统一战争。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取代了北周,建立了隋朝政权。589年,隋文帝派遣军队攻灭了南陈,再一次统一了全国。

6

分解?开啥玩笑,真当我江北汉人死绝了不成?不可能,汉人始终牢牢占据北方主体民族的地位,不管风云如何变换,天下正统依然是偏安南方的晋王朝。

冉闵不信这个邪,先是逼死了东晋名将毛宝,然后直接称帝。当他抖擞精神准备和鲜卑人以及周边各种敌人死磕的时候,懵逼的发现对手们都打出了大晋朝的旗帜,而汉族豪强地主也并没有支持他。

汉民族的融合能力那绝对不是吹的。鲜卑人横扫北方,在东晋眼里多难缠的胡人都被一一荡平,最后还不是乖乖汉化,彻底成为汉族这一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除了文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族庞大的人口。

很多人受网上言论影响,认为当时北方汉人几乎死绝啦,其实并没有。隋朝建立的时候做人口普查,汉族七成以上人口生活在黄河流域。

所以,南北朝不可能彻底分裂的,永远也不可能。

7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无论如何分裂,都最终走向统一,有句话说得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为天下大势!

魏晋南北朝虽说处于分裂状态,但这种分裂是政权之间的分裂。但在文化话依旧是统一的。中原文化根深蒂固,不管是上层社会还是底层百姓,都依然相信南北朝仍然是一个大整体,都想着一统河山。俗点说有点像分家的亲兄弟。虽然双方大打出手,谁也不服谁,但毕竟还是一家人!只是看看最后谁当家长而已。

再者说,五胡乱华之后虽说建立了几个非汉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现成对峙局面!但汉民族依然是当时社会的主体力量。思想意识是不会改变的!

反观欧洲,由于欧洲地理上的开放性、破碎性,加上历史发展各自相对独立,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又大,对立又强,王室林立。不像中国先秦时期,诸侯虽广,却被王室所令。所以难以统一,才会形成诸如此多的国家。

中国历史不管怎么发展,期间不管多波折,中华民族永远是一家!




8

中原是中国的核心区域,逐鹿中原便成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惯例。得中原者得天下,予得天下必先得中原。最早为争夺中原而战的是炎黄战蚩尤,蚩尤战败后一部份南下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一部份留居东北成为以鸟为图腾的民族,留居中原者与炎黄部落融合。炎黄脱胎于西羌北狄。夏人成为天下共主后,中原还处于方国与部落交错居住状态。商灭夏,周灭商,华夏族形成。秦始皇统一农耕,距游牧民族于长城之外。汉承秦制,分裂后的三国都以汉的继承国自居,其地域人均称为汉人,以后凡入主中原者都自称汉,汉成了中原政权是否为正统的像征。元是第一个将农耕与游牧统一的政权,因此而遭到农耕文化强烈的抵抗,元因为适应不了农耕的文化而最终退出中原。清成为统一农耕与游牧的又一个朝代,最终融合于中原文化,使中国成为由五大版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国及时修改了驱除鞑虏的提法,使中国维护了有清以来的民族共同体。人民共和国坚持了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分分合合,中华民族相爱相杀最终形成有大中华概念的统一体。

9

我们先来说说北朝:

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

然而,他们,却都是采用中原汉族人历史上的诸侯国名号,甚至是朝代的名号,为自己的国号。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他们,仰慕中原文化。



那么,他们为什么仰慕中原文化呢?

一是,他们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都是以部落为单位的,部落与部落之间,都是临时性的平等协作性关系。

这种关系,缺乏君臣伦理,不能从精神意识上,保证一个国家政权的持久存在。

他们必须效仿汉族社会的君臣伦理、和社会组织结构,以保障他们的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二是,他们游牧民族的尚武之风、好战之气,非常容易激起被征服民族的强烈反抗,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他们就不得不学习汉人文化,以洗磨他们游牧民族之民风之中的野蛮习气。

正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仰慕中原文化,所以,他们就大量招募汉人士族,到他们的朝廷里做官,并且,与汉人士族通婚。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正是通过外戚的身份,夺得了北周皇帝之位,从而建立隋朝的。

后来的唐朝皇室,也是依靠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而得势的。

再说南朝。


南朝,是由汉族人建立的四个王朝,分别是宋、齐、梁、陈,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共历二十四帝,计一百六十九年。

南朝以两种方式,与北朝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一是战争。

南方和北方,不断相互交战,就以战争的方式,和北方联系在一起。

二是以输送人才的方式。

由于南朝不断改朝换代,内部斗争十分激烈,就不断有失势的士族,逃往北方。

而北方,又对南方士族十分欢迎。

这样就使南方和北方,又建立起另一种联系。

当然,这段时间,中国没有割裂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最主要还是因为,虽然大量北方汉族的士族、富人,在战争中逃向了南方,而战争中的汉族穷人,却没有办法逃,他们有意无意地,就成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下的臣民,而他们的文化,却是汉人文化。

这就导致南、北朝之间,虽然政权对立,文化,却是统一的。

所以,魏晋南北朝,中国为什么没有割裂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因为,少数民族社会的文化,与汉族社会的文化不对等,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他们夺取了汉人的土地,汉人,却夺取了他们的灵魂。

10

分裂是政治上的分裂,而经济、文化上不分裂,。

说得简单点,匈奴、鲜卑、氐、羌、羯的贵族此起彼伏,但他们对于北方汉族大家族而言,就是轮流换的皇帝而已;对于底层,无论是汉人底层还是胡人底层,不过是头上的吸血虫而已。

继续说得简单点,北方异族政权如后赵、前秦、北魏,在北方基本统一后,也着手南征,渴望统一。这些异族政权对南方政权的战争,不止有民族入侵的性质,也逐渐显露出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待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