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众所周知,中国开科取士在唐朝才形成传统,写刘项原来不读书的作者,参加过科举考试,诗言志,如此说,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抱怨可能是其中之一。

刘项分别代表了两个著名人物,汉代开国者刘邦,还有就是霸王项羽。他们虽然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如何做好八股文,但是,我认为,他们均为善学习者。

刘邦,在当亭长时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几次执行任务带人去帝都时,努力学习和掌握地理人情,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项羽年轻时跟随其叔,学习了很多科目,最终定在兵学上。

一般见多识广或有理想者,大都喜抱怨发感慨。刘邦和项羽初见始皇帝出游,均有所言。陈胜吴广也发出了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抱怨”。写出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从头到尾充满了讽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以上说的为什么推理,个人浅见,不喜勿喷。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出自唐代章碣的诗《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

这里的刘项,不是一个人,而是指灭掉秦王朝的刘邦和项羽。

“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原本是讽刺秦王朝,用焚书坑儒的方式来统治国家,却被两个不读书的人给推翻了。这是莫大的笑话。

事实上,章碣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是士族豪门的,有条件学习,但他不喜欢读书,喜欢习武。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高祖本纪》

刘邦则的确是不学习,不务正业的。

章碣的“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原本是讽刺秦王朝的偏激和错误的。却被后来人广泛的借用,错误地为自己不好好读书做辩解。

例如:

阿呆训斥孩子: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

孩子怼曰:“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邦、项羽这些成就大事的人都不读书,那说明不读书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

阿呆无语。只是希望大家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要去误解和谬用。误己误人。

3

题主用心不纯良,意讽网民反网奸。

不准哈美焚书炉,调查精日坑儒塘。

亡清都怪义和团,灭明不赖东林党。

刘项原来不读书,否则应该粉抗方。

4

“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只是诗人调侃戏谑“焚书坑儒”政策没有用的话,并不是客观的定评。如果读者只作字面理解,不是幼稚,就是别有用心的曲解。实际上,刘邦、项羽也是读书的。

一、“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出处

这句诗出自唐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第一句说焚书也焚掉了帝业的基础,第二句说空有险要的函谷关和黄河,也没用。三四句以调侃转结,说焚书坑的灰还没冷,太行山以东就开始叛乱了,起来造反的刘邦项羽这些人,并不是读书人,企图靠焚书来巩固帝国统治,根本是打错了算盘,十分可笑!

最后一句是有趣的戏谑,没有直说焚书无用,而是认为焚书没有发生作用的原因是起义者不读书,这看来很可笑,然而诗人正是要读者在这一笑中理解他对焚书策略的批判。末句以揶揄嘲讽的手法,紧扣焚书坑的主题,再一次确认秦始皇焚书的荒谬,也再一次否认焚书这样压抑民众思想的方式能阻止亡国命运的到来,再一次唤起读者对亡国原因的思考。

二、刘项原来也读书,只是不同于一般读书人死记章句而已

项羽读兵法

“刘项原来不读书”,只是戏谑,并非事实。《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项羽也是读书的,只是他读书的目的很明确,要“万人敌”,不愿死于章句之下。

刘邦接受陆贾等儒生影响,也是读书的,只是重在用,不在背诵。

再说刘邦,从小不肯务农耕田,专喜结交狐朋狗友,整日游手好闲。“及壮”,也就是到了30岁,才与好友一起“学书”,“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后来,是儒生陆贾,让刘邦实际上读了书,接受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刘邦项羽会写诗,算得上大诗人。

刘邦和项羽都会写诗,也足以说明“刘项原来也读书”的。

刘邦的诗《大风歌》,何其慷慨: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的诗《垓下歌》,何其悲壮: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所以,读诗时,要特别注意“诗家语”,不能用平常语言方式来理解,也不要企图借“诗家语”去误导读者。

5

最早这句话来源于一首七言绝句 ,出自唐代,诗的名字叫做《焚书坑》。作者是章碣。全诗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曾经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做为课外古诗词让学生们背诵过。

这首诗应该算是一首怀古讽刺诗,讽刺了残暴无道的秦始皇。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妄图做万世帝王,所以给自己起帝号为始皇帝,言外之意是接下来二世三世以致万世为君。但是,强大的秦帝国已经开始虚弱了,只剩下函谷关和黄河天险像两条锁链一样锁住了始皇帝的宫殿和都城。

这里的祖龙就是指的是秦始皇,天子号称真龙天子,而始皇帝是皇帝之祖,所以号称祖龙 。这一称号也从侧面说明了秦始皇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有句西方谚语说得很好:上帝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统治残暴无道的秦始皇终于开始面对各地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了。

第三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和核心句。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当时,项羽刘邦两股最大的起义势力在此发难,直指当时的秦王朝。

所谓坑灰未冷,全是夸张之语,表明焚书坑儒和刘项起义相隔时间非常短,生动而又形象。

最后一句最为精彩,也是全诗的结语和最终落脚点。

始皇帝焚书坑儒的直接目的就是钳制人民的思想,尤其是读书人的思想。按照始皇帝的想法,只要把所有的异端邪说和不服管理的儒生全部烧毁坑杀,那么,大秦帝国就会永保太平,长治久安。可是呢?最终竖起造反大旗的两个人,一个刘邦,一个项羽,根本就不是读书人!

呵呵,多么讽刺的一个画面,这有点像一战时期德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一般可笑,法军苦心经营的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竟然被盟德军轻松突破,原来德军从背后袭击,绕过了马奇诺防线!

所以,从全诗来看,最后一句的讽刺效果绝对是震撼的,再次说明,只有仁政才是江山永固的根本保障,其他,都是可笑的伎俩。

6

【怎样理解“刘项原来不读书”?】

不看原诗全文,只对这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望文生义,持续提问就可以找出答案:

1. 刘邦项羽原来是不读书的啊!

按原话,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解读,很直白,刘邦项羽、原来、不、读书!

根据他们的出身,刘邦是农民,项羽是武将,真有可能不读书哦!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

2. 刘邦项羽不读书?难道他们是文盲吗?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文盲都可以回答——如果刘邦项羽是文盲的话,是不可能带领起义滴!

现在可以确定刘邦项羽肯定不是文盲,至少是识字的,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来了↓

3. 能带领起义的人,仅仅识字就够了吗?

当然是不够的!

光认识字,的确是可以把一篇文章念出来。但是念完之后,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什么意思如果不能够理解的话,仅仅识字是不够的。

这就是说刘邦项羽不但认识字,他们还能明理。

那么,第四个问题就来了↓

4. 既然识字还能明理,怎么能说他们是不读书的呢?

这时候再结合他们的出身,就很容易理解了,在秦始皇的时代,农民想读书的机会,少而又少,刘邦自然没有机会在私塾学习。但是后来刘邦能当沛县的泗水亭长,说明他的知识是自学的。

项羽是习武世家出身,家里有人教他读书,他只是不喜多读书而已——他觉得读书只要能认得别人的姓名就够用了,二是兵法不是靠会读会背学会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总结出↓

5. “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的不是刘邦项羽没文化,而是指他们原来不是读书人出身。

真正的问题来了↓

6. 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的章碣是读书人,饱读诗书,难道他不了解刘邦项羽吗?

章碣的原诗为: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大意是:秦始皇焚书的烟雾刚刚消散,帝业也就随之灭亡了,焚书坑的灰烬还没有冷却,山东群雄就已经揭竿起义了,带领起义的刘邦和项羽根本就不是读书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

7. 既然章碣很了解刘邦项羽,那他还写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呢?

章碣抒发的感慨是:项羽起兵率领山东六国诸侯灭秦,最终秦王朝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个人都不是读书人出身,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有效措施。

??总结↓

“刘项原来不读书”的理解:

1. 刘邦项羽不是读书人出身。

2. 刘邦项羽不但识字,而且明理。

3. 刘邦项羽不但明理,还能把自己懂得的道理说给别人听,让别人觉得“你说的有道理,我会听,我愿意追随你”。

??所以,光认识字光看书是不够的,只有事必躬亲才是成功的诀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即删!)

7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名《焚书坑》,出自于晚唐诗人章碣,意为讽刺始皇帝,焚书本为愚民,可到头来,书也焚了,江山还是很快就没了,最后毁掉他江山的还都不读书人。

当然了,刘邦、项羽都不是文盲,甚至在那个年代来说,两个人都还算是挺有文化的。刘邦早年在马公书院读过书,项羽也有他的叔叔项梁教导,这些读书经历也都对他们后来的成功有不小的帮助。

作者这里也只是讽刺焚书一事,而不是宣扬读书无用论,不必上纲上线。

8

刘象是谁?

9

刘邦和项羽是读书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书本上说,刘邦是个秦朝的基层干部,再小的官也是官。他没有都过书,他看不懂朝廷的文书文件。这官怎么当?只不过他读书的时间不多,而且,也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毕竟他的家庭决定了他受教育的机会和层次。这是一个原因。第二是秦朝的读书人,一般是儒生和其他各方面的贵族子弟。能认识几个字已经不错了。书,是统治阶级垄断了的特权,下层民众是不敢奢望的。李斯不也说过,要学习法律法规的,自己找官吏为老师“以吏为师”。可见,在秦代读书的不容易。第三,刘邦在驾崩前,对儿子说,我过去没有时间读书,当了皇帝才读书,收获不少。你今后要多多读书。现在看来,你是连我都不如!刘邦的读书无用,是在与秦朝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他当了皇帝后,特别是在陆贾这个书生的劝说下,读了许多书。第四,如果说刘邦不读书,那他原创的《大风歌》和《鸿鹄歌》又是怎么来的?怕是抄袭哪个先人板板的不成。

至于项羽,还是读书的,只是不求甚解。而且,乱世之中,如项羽这样有雄心壮志的人,能静下来读书吗?他读书的条件比刘邦好几十倍,但是,他选择了读专业书,读兵法。项梁教他学习兵法。只是差点火色而已。项羽也原创了一首有名的《垓下之歌》,这与刘邦的歌唱可以称为双绝。

如此看来,说“刘项原来不读书”,恐怕说不过去。




10

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刘,项,不读书,是因为古代所谓读书人,必须经过读书考试取得一定功名,据我所知如,贡生,秀才,探花……之一类封号就像我们今天所说本科……高学历一样,才可称为读书人。因为刘,项,没有这些学历称号,尽管轟轟烈烈一生,但仍可说他们不读书!0K,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