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北宋东京有八十万禁军?这句话来自于《水浒传》,豹子头林冲是北宋八十万禁军教头。《水浒传》是一本小说,就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一样,你总不能去找孙的一万多斤的如意金箍棒吧!

北宋到底有多少军队,我们看一下“靖康之耻”时双方打仗时投入的军队有多少!

  • 1)金军攻打北宋的第一次开封之战!

金国开始崛起的时候,为了对付辽国,选择了和宋朝结盟。当时金国军队总共不到十万人。

金朝缔结盟约之后,北宋出兵燕云。但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北宋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今北京),均被辽守军打败,最后金兵完成了自己任务后,又帮北宋拿下了当时的北京,当时称南京。

在联合攻辽的过程中,金兵发现南宋的底细,开始兴兵南下。(这种事后来灭金的时候,南宋和蒙古人又把历史重演了一遍!)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金军将领完颜宗望军渡过黄河。正月,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金军的设想是两路合围,但西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则率军自大同攻太原(今均在山西),没有宗望顺利。

虽然在1月15日包围太原,但在太原受阻。以至贻误军机,直到得知完颜宗望已经和宋讲和以后才罢兵。

所以此时只有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参与围攻开封。当时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和完颜宗翰的西路军大致差不多,都是7万人左右。

北宋有没有八十万禁军不清楚,但第一次开封之围,投入战场的军队有三十多万。其中有十万是种师道率领的和西夏经常交战的10万精锐。

并且第一次开封之围时,宋徽宗吓的晕了过去。把皇位传给了宋钦宗。宋钦宗虽然软弱,但还是选择相信李纲,因此和金兵开战,互有胜负。

金兵骑虎难下的时候,朝中的主和派就站了上风。给完颜宗望送了银子,金人就退兵了。

所以第一次开封之战压根就没有禁军的影子,北宋的兵力大致三十万,金人庆兵力有7万。然后北宋主动送钱请和。因为有大臣李纲在,金人讨不到好处就退兵了!

完颜宗望退军之时,种师道之弟种师中也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三万人开到东京开封,这是一支金兵不知道的奇兵。

因此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完全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李纲也建议用澶渊故事“护送”金军出境,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

如果这条计策实行了,估计完颜宗望至少损失3万人,而金人本来就少。一次惨败至少十年缓不过来。但可惜的是以钦宗为首的投降派禁止宋军惹怒金人。以至于错过良好的歼敌机会,导致后来的灭国!

第一次开封之围,金国可谓大获全胜,得到了北宋的门户三镇,有得到巨额的赔偿。有钱有地,可谓大丰收!

  • 2)第二次金兵围开封!

按理说李纲打了胜仗,解了开封之围,应该升官发财了吧!至少应该重用吧!北宋皇帝大臣的脑回路比较清奇,直接把李纲罢免了。而上次立功的种师道也莫名其妙的被贬为民,为金国第二次南下扫平了道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听说李纲被罢免,贬到了四川后,开始第二次南下。金军以宗翰为左副元帅,宗望为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进兵中原。

九月初,宗翰率领的金军攻破太原。便与右副元帅宗望商定合兵南下,在十月初攻下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不久,金军左副帅宗翰率领的西路金兵再次大举顺利南侵,直至开封。

好现在又一次把开封围了,大宋的皇帝和这些大臣开始精彩的表演。这一幕震惊了历史,让人感觉到匪夷所思。

首先是北宋的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丞

同知枢密院孙傅读丘浚《感事诗》,其中有郭京、杨适、刘无忌之语,后有感而发,就相信了一个叫郭京的神棍,号称能借神兵破敌。

他伪称能施“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可生擒金将退敌,钦宗及孙傅等均深信不疑,乃授以宫职,并赐以金帛数万。

开封城当时是帝京,有内城和外城。就是外城破了内城一样可以防守。所以郭京就在外城的一个城门上开坛做法。金兵一攻城,郭京就跑了,所以开封外城破!

这个时候宋钦宗想起了李纲,急忙调李纲回京,但李纲远在四川,还没走到长沙徽钦二宗就被金人掳走了!

虽然外城破了,内城还没破,还可以再抵抗。这时候开封城外还有几十万大军。而金人只有十五万人。

但宰相唐恪与耿南仲等力主和议,命令各路军不得妄动。各路大军眼看着金军攻破了外城,而不能去迎敌。所以宋朝的大臣也是奇葩,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战场上有几十万军队,大家都没有厮杀。而金国统帅完颜宗望也是聪明,这时候他不打了,竟然也找宋钦宗议和。

就这样宋钦宗和宋徽宗就去见了完颜宗望。然后就被扣押了。北宋几百万量黄金,又送一万多名美女,然后金人就把北宋的皇族全弄到哈尔滨去了。

至始至终。金兵没有攻入开封的内城,奇怪吧,没有拿下开封城就把皇帝给擒获了,我怀疑北宋的男人还是不是男人!

  • 3)赵构的反应

金兵第二次包围开封时,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史·本纪》称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在形势危急时刻,宋钦宗命令赵构帅河北兵马救援京师,既然宋钦宗怕金人,赵构也怕呀,他不但不率领部队救京师,反而帅领军队往东跑到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市),后来又转移到东平府(今属山东省),离金人尽可能的远。

金兵根本就没有拿下开封,北宋仍然还在。并且金兵拿到赔款和女人。很快就撤军了。还是典型的强盗风格。没想占领土地。

后来徽钦二宗一被抓走,赵构就称了帝。称了帝的赵构没有想如何重新稳定河山,任用李纲,而是被吓破了胆,拼命往南跑。你说人家金人都没有追你,你跑什么?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变”。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了帝。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南宋,都城还在开封附近的商丘。还没有跑到杭州。

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后,赵构审时度势的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没过多久,就又罢免了李纲。投降派的面目完全露出来了。

赵构和他的小伙伴汪伯彦、黄潜善等一商量,觉得北方离金国太近,太不安全,就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一路小跑逃到扬州。至此,南宋才算真正安生了!

综上所述:北宋究竟有没有八十万禁军就不清楚了。但在开封两次被围的时候,北宋如果真有八十万禁军,也不会藏着掖着,皇帝都被抓了,留着八十万军队有什么用。

但金军的部队在第二次开封之围时也只有区区十五万人。而北宋投入战场的兵力有三十万人,已经是金军的两倍了。但最后还是皇帝被抓,落了一个凄惨可惜的下场。

但纵观整个过程,是宋人完全不抵抗,并不是兵力少。但整个战争过程中,完全没有武将说话的权利,一群文人和软弱无能的皇帝一直坚持投降。并且赵构做了皇帝后,金国已经撤兵了,他仍然要南逃到扬州,可见宋人的怕死到了什么地步。

这么怕死的朝代也只有宋朝吧!

最佳贡献者
2

一提起禁军,大家都以为是皇帝的贴身保镖部队,守卫皇城的,其实不然,最起码在北宋不是这样的,北宋的禁军就是正规军,由中央直属掌管,这是因为赵匡胤知道,唐朝之所以灭亡,皆是藩镇势力太力造成的,而自己也是由于手握重兵的原因,才从周室那里夺来的皇权,所以他心有余忌,怕别人效仿于他,也来个皇袍加身,那自己的江山岂不就危险了,所以平定天下后,怀酒释兵权,把禁军都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除了正规军外,还有地方部队,但这些就算不上军队了,只是给了一个空名而已,如厢军,就是州郡兵,他们不是负责打仗,而是负责地方杂役,而乡兵就只是负责那里的治安。



北宋禁军在赵匡胤时期也就二十万左右,那时的军队都是精兵,而到了仁宗时期达到了高峰,有八九十万人,数量的增多,一定会导致质的下降,新增的这些士兵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大部分都是混饭吃的,每逢灾年,都会招兵,防止他们做乱,就这样,禁军就成了扶贫之所。



如此松散的招兵制度,也就衍生了腐败,军队高层虚报数量以吃空饷,特别是宋徽宗时期,就更加腐败,高求,蔡京,童贯等把持朝政,其虚报数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金人打来时,号称八十万的禁军,能调度的却不到五万人,当然还有一部分禁军驻扎于各地,大量的兵力只是趴在纸上的名字而已。



由于北宋重文轻武,所以出现了北宋缺将,南宋缺相的局面,没有好的将领,再加上这样一只军队,不败才怪,更可笑的是,禁军中当了多年的骑兵有的连马都不会骑,让他们去打金人,只是送死而已。

3

北宋重文轻武,北宋中期以后,实际上军队有130万人,其中最精锐的部队编入禁军,也达到了80多万人,但是因为重文轻武,,所以作为主要统兵大将的武将,缺少积极性,导致宋军战斗力太差,所以被金军打败!而唐朝刚好想相反,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政变上台,所以唐朝的武将地位高,权利大,尤其是节度使,接近独立的藩镇,,所以武将的战争主动性很强大,,唐军的战斗力很强大。最后,唐朝也是灭亡在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高级武将)手中!

北宋禁军!”

4

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所致。

宋太祖靠掌握军权起家,这是五代时期的传统。

他当上皇帝之后,不想自己的王朝变成第六个短命鬼。先是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几个跟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将领的兵权问题。然后出兵镇压了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暂时解决了武将坐大的问题。

一,重文轻武的制度化

由于宋太祖时期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还需要武将们领兵作战。所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时机还未成熟。

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重文轻武的国策逐渐确立下来。各种限制武将的措施相继实行。武将地位大大下降。

兵将分离。平时,武将不能统军。战时才临时指派武将统帅一支军队。

降低武将待遇。在大街上,同一级别的武将和文官相遇,武将要下马让路。

限制武将指挥权。武将领兵出征,皇帝要颁赐阵图,打仗要按照阵图布阵作战,不可违逆。

武将若是领兵出征,要把家眷都留在后方,以做为人质。

如此种种,成功抑制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但也大大压抑了武将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是一名将领在战场上急需的品质。这样的军事体制,在战场上能打胜才是怪事

二、说完重文轻武,再来说说强干弱枝。

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宋朝设计了一套削弱地方,加强中央的制度。

在政治上,在地方设通判。有两个作用:通判可以向中央汇报地方官的表现;知州的命令若没有通判副署不能生效。通过这种方法控制地方的行政权力。

在经济上,设转运使。转运使相当于各地的国税局,负责将地方税收送到中央,只留小部分作地方行政费用。从经济上断绝了地方割据的可能。

在军事上,从地方军队中抽调精壮力量到中央禁军。林冲有一个称号“八十万禁军教头”,还真是不夸张,到宋仁宗时,中央禁军达到82万。地方上,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军人,只够维持治安的。

三、总结

宋朝的这一切制度设计,都是为了维护赵氏家族的统治权。一个制度的设计逻辑一旦形成,就会沿着惯性走下去,不会有人出来踩刹车,因为这要贸着生命的代价。

既然如此,只有这个政权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结束这一逻辑。

5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战争的胜败,兵力的多寡不是决定性因素。武器的先进与否也不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无论是兵员数量还是武器先进程度,都无法与敌人相比,朝鲜战争,面对美国为首的十六个国家的联合国军,我军最终都取得胜利。逼迫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以上充分说明兵员的多寡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战争胜败取决于人,取决于最高统帅的智慧和战斗毅志以及士兵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两次失败之后不敢言兵

宋太祖在时,除了契丹及其卵翼下的北汉外,已基本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宋太宗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灭北汉后,便想收复被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两次北伐,均在他亲自指挥下大败。

第一次是刚灭北汉(979年),未及休整,便仓促进军。初胜几州后,久攻幽州不下,陷入敌人包围,大败于高粱河,仅以身免。

第二次是七年后,又兵分两路,未总结前次失败教训,东路曹彬,初胜几州,但屯兵坚城幽州之下,粮草不济,无奈退兵,在歧沟关遇伏大败。

西线潘美、杨业,寰州得而复失,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兵力共损失了30万人,辎重无算,把周世宗、宋太祖两代人积蓄的精锐丧失殆尽,打破了宋辽(契丹)均势,从此终宋之世,不敢言兵。

毛泽东在研究两次战役后批云:“此人(指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对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就是说他昏昧又不善总结,屡犯同样错误。

《宋史》在太宗本纪赞云:“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泽东批道:“但无能。

立家法节制权力,兵无战斗力

宋代所谓“家法”,主要是养兵、养官和将从中御。就是募集流民、灾民当兵,免他们造反;

广开科举和荫补,使官员、贵族子弟甚至门客,都可以几代吃皇粮;将帅无作战自主权,一切计划由中央定。

养兵是因为建都开封,为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其结果是冗兵、冗官,兵多而无战斗力,使宋代之积弱,为历代之最

宋朝军队最高时接近130万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这只军队由80万“禁军”(由中央控制)和总计超过40万的厢兵、乡兵、蕃兵(分散在各地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地方武装)构成。

看起来够吓人的。但当时辽、金、西夏都非常轻视大宋,就因为大宋的家法,举全国之力养了庞大的一群绵羊兵,

很多冒名吃空饷,加之军队地位低下,士兵素质差,单兵作战能力极低,军队没有严格、系统的作战训练,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军队反应迟钝,效率低下。

宋太宗时家法更甚。皇帝不但紧握枢密院的制令之权,对带兵出征的大将,更实行“将从中御”的方法,对大将在前线的举动加以限制,需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行事。

这条大宋家法,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为古往今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宋朝家法把前线指挥官的手脚捆住,等于把主动权交予敌人了,因为皇帝是无法遥控战争的。

南宋赵构时期,岳飞接连对金战争取得胜利,准备乘胜追击时,宋高宗连下12道金牌,令其班师撤兵,也是这个家法在作怪啊。

在辽、夏、金的心目中,北宋80万禁军根本不堪一击,他们每次与宋朝对垒,只要听到北宋禁军很多,举手相贺

统帅缺乏知慧,恐辽(金)畏辽(金丿,家法制约,士兵缺乏一往无前的精神、没有充分战争准备,这就是北宋八十万禁军难以抵挡金人的入侵的原因,你觉得我分析的对吗?

6

北宋东京有禁军八十万,为什么还是抵挡不住金人?很多人对于八十万禁军这个数目有些疑问,其实这八十万禁军是北宋末年全国军队数量的总和,而且八十万这个数字只是一个虚数。


01.禁军的起源

宋太祖起于军伍,黄袍加身后深知军队的重要性,先是杯酒释兵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之后便改革军制。

首先,抽调各地的精兵强将组成禁军,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在禁军成立后,被分为两部分,一半常驻京城负责保卫中央安全,一半分散到全国各地,负责边防以及地方治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相互制衡,如果地方发生叛变,可以调集中央军评判,如果中央军造反,可以调集各地禁军进京勤王。

为了防止将领擅用兵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轮换调防,使得将领和士兵不能同谋,达到兵不识将的目的,也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除了禁军以为,未入选禁军的老弱会被编成厢军,用以维持地方治安。据统计宋太祖时期,全国部队人数40万左右,其中禁军有20万,占据部队人数的一半,而驻守京城的禁军也有10万左右。这个时期的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因为连年征战,军队对于训练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达到一天四练甚至五练的程度。

这个时期的禁军不论是从选拔、训练还是作战都属于首屈一指的。


02.八十万禁军的来历

到了宋仁宗时期,禁军的数目开始逐年增加,那时候全国部队人数加起来已经有80万这个数目,其中禁军占据一半的数目,之后历代皇帝都对禁军进行增减,但数目一直保持在60到80万左右。

随着承平日久,全国各地的军备开始松弛,其中的表现有三点:

承平日久,军中吃空饷的情况也是日益严重,所以军队实际的人数有待商榷;

每逢天灾,会把流民编入地方厢军,以保证安抚流民,以免扰乱地方治安;

朝廷会把非死刑的犯人发配军中效力;

种种原因加起来,军队人数日益增长,但是战斗力确是直线下降,更是由于缺乏出色的将领,军队的日常训练也是十分的松懈。

这种情况日益严重,最终演变成“冗军”,它和“冗官”一样,占据了北宋财政的大块支出。


03.禁军为什么抵挡不住金人

历史上金人南侵开封发生两次,第一次的金军渡过黄河,兵临开封城下,宋徽宗禅位给了太子。

第一次的金兵南侵,由于只有一路兵马围攻开封,而且当时的兵部侍郎李纲整备军队,一边守城一边等待援军;而宋朝最精锐的西北军在种师道的带领下,有十万援军奔赴开封,顺利逼退了金兵,但是由于一次小规模接站失误,李纲、种师道被撤销军权,最终宋朝议和,金兵撤退。

第二次金人南侵的时候,东西两路进军,但是这次金兵西路军阻断了宋朝西北军的勤王道路,最终部分西路军以及金兵的东路军,两军会师共同包围了开封城。

金兵两军会和后有兵力十五万人左右,开封方面原有驻军和增员军队二十万人,但是由于第一次开封被围后,主战将领李纲、种师道被撤除,主和派以“冗军”开支巨大为由,把部分士兵遣返西北,剩余士兵也解散大部分,以至于第二次被围的时候,开封兵力只有不到十万人。

最终,金兵不费吹灰之力破开了开封城,掠走了北宋二帝以及工匠百姓十余万人。


04.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北宋太祖起于军伍,而对掌权将军十分敏感,而宋朝周边也是群敌环伺,先有辽后有金,加上西北的西夏。

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宋朝不想做强大自己,反而卑躬屈膝以“岁币”“和谈”来谋求和平,这种花钱买来的和平,最终只是昙花一现,而北宋也迎来了他早已注定的结局。


文/三点文墨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或吐槽,带你看不一样的文化趣事。

7

金国灭了辽国后,看出宋朝无能,就违背了《海上盟约》,以宋朝缴纳税钱,把燕云地区还给宋朝,宋朝花费大量钱财,买回的只是几座空城。

第二年宋徽宗想通过辽国投降金国的将领张觉收复平州地区,结果张觉兵败,宋徽宗写给张觉的委任状被金国缴获,宋徽宗无法抵赖,只好把张觉杀了,把首级和两个儿子交给金国。等到完颜阿骨打去世,弟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继位,灭了辽国,目标转向繁荣富庶又腐败无能的宋朝。金国兵分两路南侵,派出使者勒索宋朝。很快金兵不战而胜进入太原,使臣来到汴梁,让宋朝割地称臣。宋徽宗看到金兵打到了汴梁城,颁布罪己诏,自己就把皇位给了儿子宋钦宗,自己成为太上皇,自己跑到了安徽亳州,崇拜道教。

金国一面议和麻痹宋朝,一面照旧攻城略地,利用战场胜利,加重谈判条款,逼迫宋朝屈服。金国很快卷土重来,再次包围了汴梁城,形势更加险恶,援军无法到达,宋钦宗派出求救使者也被金军截获。有个叫郭京的骗子,说可以用六甲神兵攻破金军,活捉金军统帅,宋钦宗听从鬼话,结果大败,东京城被攻破。宋钦宗亲自去金营议和,愿意称臣,结果宋钦宗和宋徽宗全部被扣押在金国军营。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废除宋钦宗和宋徽宗,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把两位皇帝、妃子和大量工人、书籍,带回了金国,北宋灭亡。

8

大家好,我是唐岛渔夫

下面由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北宋时期的兵制。

(1)北宋军事策略

北宋自赵匡胤立国,长期以来,在宏观治国方略上,重文而轻武;在微观军事部署上,重中央而轻地方。

(2)北宋禁军,厢军和乡兵

当年的赵匡胤,为了防止地方军头作乱,从而重蹈晚唐藩镇割据的覆辙,索性把地方州府军队的精壮,全部收归中央所有,由朝廷统一编制训练,而称为“禁军”;禁军抽调之后,地方州府上剩下的老弱病残,统统被划归为“厢军”。厢军名义上是地方军队,实际上由于国家重视程度不够,缺粮少饷,后来慢慢沦落为种草养花,杀猪喂牛的杂务兵;在更加边远的乡镇,则存在着“乡兵”。乡兵也就是民兵,兵力虽然不少,但却并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而乡兵本身也并没有脱离生产劳作,基本上是放下刀枪就是锄头,脱下军装就是本本分分的农民。

总而言之,北宋的部队,厢军和乡兵都是打酱油为主,只有禁军才称得上是正规军,而且是常备的职业正规军。


(3)北宋禁军的三大流派

《水浒传》中动不动就讲“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实际上禁军数量的顶峰也确实有八十万之多,只是这么多的禁军,绝对不会全部布置在东京汴梁。北宋末年的禁军按照地域,分成了河北禁军,西北禁军和中央禁军。河北禁军主要防备北方的辽国契丹人,西北禁军主要防备西夏党项人,中央禁军主要拱卫京师而归朝廷直属,是禁军中的机动部队。

(4)北宋禁军精锐是“西军”

在三大禁军之中,当时实力最强的就是“西北禁军”。西军长期驻守在西北军事一线,兵源中既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这样混编的一支部队,战斗作风极其强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堪称一流。西军中的大部分士兵,世代作为大宋的职业军人,因此有着与生俱来的国家荣誉感,在作战中勇冠三军,视死如归。比如《杨家将》中的“十二寡妇征西”,其实也不完全是虚构。真实历史中的“西军”,年轻士兵们经常常年外出打仗,有时候会成建制地为国捐躯。而剩下的小寡妇们,在自己的男人们战死之后,一则需要为男人们守节,二则寡妇门经常聚居在一起生活,形成一种女人们互帮互助的全新的家庭生活。

(5)西军精锐在两宋之交的战争中,全军覆没

西军先后参加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太原围城战等大仗。

第一次东京保卫战,西军之中的“种家军”大放异彩,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后来由于政治纷争,军事失误等等因素,最终导致了西军的覆灭。

总而言之,八十万禁军并非全部在东京,其精锐也不是东京禁军。

此外,在两宋之交中,禁军是起到过巨大作用的,只不过种种原因全军覆没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西军精锐中的革命火种又来到了南宋,继续宋金战争。

比如,岳飞,张浚,韩世忠,刘光世,中兴四将可以说都是出身于西军,也就是当年的“八十万禁军”。


所以,“八十万禁军”的骄傲,已经延续了下来。

9

因为当时的禁军已经废了。


北宋的禁军

一般以为,禁军是负责宫廷安全的高级警卫部队,类似御林军的存在。

但是在北宋,或者五代十国后期,禁军可不是这样的存在。

大家知道五代十国起于唐末的藩镇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制造出了很多的国中之国。

五代十国就是藩镇的兼并,兼并之后的大藩镇,为了不重蹈覆辙,便大力削弱节度使的力量,同时,增加自己的实力。

于是,大量的禁军出现了,禁军由主帅直辖,这样主帅的实力就增强了。

后周,就有大量的禁军,有个职位叫御前都点检,就是掌管禁军的。

赵匡胤,就是从御前都点检的位置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北宋开国皇帝的。

所以,北宋的禁军就是这么来的。


禁军

由于兵权高度集中,所以当时的禁军全部集中在京城,一有战斗,就浩浩荡荡集体出发。

于是赵匡胤的时候,北宋东京开封城,聚集了几十万的禁军,不过这最早批的禁军战斗实力非常强,打辽人都不怕,可谓精锐。

但是这部分禁军被赵光义差不多给败光了。

后来到了真宗时期,北方不怎么打仗了,禁军囤聚在开封,就有点显得人口过于密集了,对于粮食供应都产生了问题。

于是,禁军下乡了,被四散发放到地方。

这时候的禁军,不再是百战精兵,而且一代不如一代。

等到金兵进犯的时候,北宋的禁军早就不堪一击了。


当时北宋除了禁军,还有厢军,厢军驻扎在地方上,人数非常少,一般很少参加战斗,大多从事打杂跑腿的工作。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10

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这是《水浒传》里描述的一个人物。那么北宋真的有禁军八十万吗?答案是肯定的,宋朝禁军最多的时候确实有八十万禁军,但不是宋微宗时代,而是在宋仁宗至宋哲宗时代。但是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八十万禁军却仅仅是纸上才存在的部队,而且战斗力低下,已不复开国赵匡胤时期,禁军风采之万一。

据资料记载:

宋太祖开宝末年,全国兵力约三十七万八千余人,其中禁军十九万三千人。

宋仁宗庆历五年,全国兵力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而禁军数量达八十二万余人

至宋仁宗皇祐时期,全国兵力达到一百四十一万,宋朝的兵力达到了历史最顶峰,虽然到了宋哲宗时期,兵力有所下降,但仍有八十万人左右,其中禁军有六十万,厢军有二十万人。所以说宋朝八十万禁军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吹嘘出来的数字。那么在宋微宗时期,汴京失陷时,八十万禁军到底去了哪里?对于这个问题,不光是世人有疑惑,对于金国的胜利者们,也是感到非常疑惑。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在金国南侵时,擒获了一个宋朝的官员,名叫沈琯,时任两浙漕运、燕山府提举。金国久久不见宋朝的八十万禁军的踪迹,就将他叫来审问:“闻南朝有兵八十万,今在何处?今何不迎敌?”,沈琯答曰:“散在诸路,要用旋勾唤。汴京左右约有四、五十万,黄河两岸须有大兵守之,必不可过。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将这个“谎言”揭露的一览无余,金军进军六万余人,一路小心谨慎,从燕山府)南下,却并未发现八十万禁军的踪迹,直到黄河北岸,如入无人之境。而首次碰到的禁军也仅仅三万不到的不对,其战斗力更是渣到灰。

据记载,宋微宗为抵抗金国的进攻,安排了两支部队,依托黄河天险,来抗击金军的侵犯。其中一只为步军指挥使何灌所率的禁军,共两万余人;另外一支为宦官梁方平所率的骑兵,共七千余人。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宦官梁方平锁带领的骑兵,在面对仅有自己兵力三分之一不到的敌人,却望风而逃,不战而溃。一战之下,敌人除了抓俘虏而受伤的外,其他竟无一人伤亡。紧接着何灌率领的两万多禁军,亦是望风而退,被金军追击至汜水,最终溃败而回。

沈琯所言的八十万禁军,金军见识见到了,但是数量却并没有八十万,而是其战力面更是惨不忍睹。金军就如狼入羊群,完全是“战五渣”。无怪后来金人感叹:“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那么号称八十万的禁军,到底哪里去了?为何战力如此的低下。

在五代时,前蜀主王建的一个妃子,被称为小徐妃,又称花蕊夫人,其中她所写的诗词中,有一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在这首《述国亡诗》中,其内充满的讽刺的味道,忠诚和道义荡然无存,面对北宋的进攻,十四万人竟然不战而降,致使国破家亡。

但是后蜀的灭亡还存在降兵,但是北宋的灭亡却没有多少降兵,而且战亡的也屈指可数,那么八十万禁军去了哪里呢?

公元1106年,宋徽宗枢密院中报告称“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缺14万。”但是,这仅仅是书面上的文字,数据还是有着很大的水分。据南宋丞相李纲统计,宋微宗时期,吃空饷的现象已经非常的泛滥,军中常备人员,真正在职的,恐怕连一半的人数都不到。

在童贯统兵期间,河北地区可用的兵员仅仅剩余20%左右。而其余的钱财一部分挪作他用,一部分供皇帝挥霍。在金军南侵时,名义上的八十万禁军,能够使用的也仅仅只有二十万左右,而且遍布其他地方,真正能够守护京都的寥寥无几。说了兵员,咱们再聊一聊战力。

后周时期,设立了禁军,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延续了这个制度。禁军共分侍卫亲军司与殿前司并称二司,随着兵力的不断增加,后又对侍卫亲军司逐渐分割,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之后,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全国禁军。

宋太宗赵光义时,改称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是禁军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诸军则是中军和下军。其中捧日和天武两军外,其他驻军均需更戍。

更戍共分三种:一曰"就粮、二曰"屯驻、三曰"驻泊。

就粮:即移驻粮草丰足之地,并准许家属随营;

屯驻:即由京城调出戍边或戍诸州,并临时隶属于诸州;

驻泊:即移屯诸州但隶属关系不变。屯驻和驻泊均不许携带家属。

在宋仁宗赵祯时期,农民起义增加,为了加强地方治安、镇压农民起义,“就粮”禁军开始在地方常驻。宋神宗时期,推行"将兵法",将开封府各县与各路多数禁军编成将的组织。分为系将禁军、不系将禁军及称在京禁军。 随着禁军的不断扩大及驻防属性的变更,军队素质出现残差不齐的状态,而更致命的是将军队的作用变为了他用。

据载在宋微宗时期,禁军太尉高俅,“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大意就是在和平年间,将军队全部改为了工程兵,充当建设的任务,造成战兵无法得到有效训练,其战力可想而知。

而宋微宗末年,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据载“帅臣、监司与夫守、倅、将、副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以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或为涂绘文缕,公然占破,坐免教习,名编卒伍,而行列不知,身为战士,而攻守不预。”这便是北宋的八十万禁军,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虎狼之师;而这支部队的主业,竟然是做刺绣、织绢布、做首饰、当画工……行行精通,但是打仗却称为了副业。忘战必危说的也是此吧。

而且这种要求,竟然称为了国家的策略,据记载“宋钦宗在诏书:今三衙与诸将招军……既到军门,惟以番直随从,服事手艺为业,每营之中,杂色占破十居三、四,不复教以武艺。”除开部队内部吃空饷的人员外,其中内部又有30%以上的人员均为艺术兵,而非一个合格的战士。面对金国的虎狼之师,一触即溃也就合情合理了。

宋朝是繁荣的,经济是傲世全球的,但是经济繁荣的背后,确将“忘战必危”的理念丢进了马桶,虽然国家号称八十万禁军,但是却如纸老虎一般,一捅即破。待敌人打来时,剩下的就是一地鸡毛,是国破家亡。所有的繁荣都如空中楼阁一般,脆弱不堪,待灾难来临,一切都随着灰飞烟灭,而这一切是值得反思的!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虽然朦胧模糊,但是细节依旧能够让世人一窥真容!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更多历史趣闻,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小蜗窥文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