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载是宋明儒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在继承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基础上,又特别强化了治世救民的情怀,提出了集中体现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抱负。

每当我读这横渠四句时,便陡然为之感动,这是何等的气象!又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胸襟!

“为天地立心”是指儒学传统在精神上人的心灵的外向化,并产生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命感受和精神境界。

所谓“天地之心”源自《周易·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语。复卦由纯阴之坤卦发育而拉埃,一阳出现于下,是为下震而上坤,震阳而动,坤阴而静,复卦之卦象预示着阳气“复”生之兆。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生儿阴气杀,阳气复生预示着万物的复生,也预示着正克邪,善克恶,同时也揭示出天地之间一切都是交互感染、递续递变、生生不已的。这一切既是天理又是天心。所以“天地之心”即是交感流行、生生不息的仁民爱物之心,仁民爱物之意、仁民爱物之道。

为天地立心”,缘于“天地本无心”。天地虽生养万物却并非有意为之,所以天地之心只能因人而有,由人来确定。人既为人,何以能“为天地立心”?

张载认为,人能通过自己的自觉活动来概括和揭示天道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即人为天地“立心”。“立心”不是强加人的意志于自然,而是“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突出的是对必然天理的把握和感悟。

在这种把握和感悟之中,儒者仍然会感动,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中的生民勃发、流转、灵动、永恒、博大和精妙,乃是“天生万物”的伟大杰作及其安排在人心中的精神体认。儒者正是从人参与到天参与到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行中来感悟、体认和求证这一至上的天道之谜,真正做到“与天地参”!

最从先秦时期以来,中国儒者对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和所要走掉的道路,就有一个自觉的、普遍的认识,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即参与社会的政治实践,积极入世,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方面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有所成就。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中国古代儒者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中国士大夫的品格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所在,典型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

我们现在的人,看待儒家,往往持批判观点,甚至是肆意地辱骂鞭挞,但谁也没有真正理解过像张载这样的儒者,像横渠四句这样充满了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感的思想内核。

习总书记曾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多次提及“横渠四句”。他为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指明了方向。

张载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人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天地之间,与天地合二为一,是将儒家“仁民爱物”的观念继承发展,将仁爱的对象推及万物,提升了儒家“仁”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境界。

以我们如今的时代来理解这句话,所谓的“为天地立心”,就是人类社会建立“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立的这颗“天心”,是为“仁心”!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仁”。

最佳贡献者
2

它是张载《张子语录》中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称为“横渠四句”,表现了儒者的宏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也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但这四句话并不好讲。今特稍作解释,或者於青年学子不无助益。

(1)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

(2) 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有以安立。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3) 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尤其唐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於世。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4) 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体制,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通俗的确切操作意思揭秘

张载的这四句话的确切操作意思是:

为领导组织(天)和人民(地)立交换、票决新鲜血液、干部、思想意见等的权力机关机制(心);

为能生存的选民立竞争创新出候选人、思想意见、新陈代谢血液的“命”;

为以往的原始科学社会圣贤继承断绝了的科学社会思想文化“绝学”;

为万世开创“太平"的科学文明社会道路模式。

举例:

"为"选老师推荐的班长候选人(天)、同学们提名的班长候选人(地),"立"一个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决定班长的权威程序(心);

"为"选班长的有“生"气的全班同学(民众)"立"一个班长候选人竞争统一的“命”运命令;

这是"为"以"往"的原始科学社会的“圣"人继“承”断"绝”了的“学"问,如《论语》、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是"为"千秋"万世开”创高级的科学社会主义"太平"道路。

中华文化造字原则详见《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前面的“说明”。

(原创文/刘树成)




4

一:“为天地立心,”立什么心?“立思想核心!”张载是儒家,儒家有儒家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自原始儒家孔丘开创儒家体系以来,到汉儒经学,再到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儒家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当时政治的需要必须有一个核心理论,这个核心理论宋儒张载叫作为天地立心。

需要说明的是宋儒张载为大宋天地立心立的不是富国强兵之心,而是仁爱天地之心,实际上是一句空谈,但其为天地立心的说法为后世学者所肯定,所推崇。

5

这是一个高得不能再高的目标要求,可以说有点狂妄。横渠四句都是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也就是天地是道的载体,是有生命力的。既然有生命,就要尽量尽可能与人类契合,要与人类契合流要有人类一样的心。所以要为天地立心!

6

我想,要真正理解"横渠四句",尤其是"为天地立心"这句话,还得要吃透这句话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于北宋一朝,我们向来持有比较复杂的认识,可以套用狄更斯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都知道,由于赵宋王朝有意识地崇文抑武一一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来与宋太祖赵匡胤本人有关,他在后周时不过是个都点检,一介武将,经了一番应该是精心策划的装神弄鬼之后,在离当时卞梁城,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市50公里的陈桥驿,忽然就"黄袍加身"了。呵呵,自己是个贼,就看天下人都是贼,他唯恐后世的武将们复制自己的套路,自然,也与汲取前朝藩镇割据的经验有关,所以就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先是天下初定时,他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请开国的功勋将领们喝酒,然后酒热面酣了,就表达了寡人的心患,功勋将领们也都深知"狡兔死,猎狗亡"的道理啊,一个个听话地交出了兵权。这就造成了一个影响后世近千年的制度:兵权与武将的分离。随后,又推行了一项制度,将军领兵打仗时,必须有文官做监军,朝廊上也是文官得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自废武功啊!宋军的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在这个自古来就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你弱了,你身边就全是强敌,所以,有宋一朝,一直是周边外族群狼环伺,先是辽,后是金,再后又是蒙元,谁都想瞅机会咬一口。但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却在无意间造就了文人士大夫崛起的局面,整个北宋南宋,可说是群星闪耀:洛阳的二程,关中的张载,江西的朱熹等等,宋明理学由是强势崛起。还有,宋词,可说是蔚为大观,辉煌灿烂啊!但是,当时的社会是什么状况呢?大家可以认真揣摩一下《清明上河图》,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当时工商业文明己经相对发达,市民阶层作为一种民间势力,或者叫社会阶层,已经不容忽视。产生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自汉至宋千年间一直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孔孟儒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度就相对式微了,可以借用孔子的话说,礼崩乐坏了。我们看,在《水浒传》里,王婆那一类工商业文明哺育的小市民角色就可以大行其道了。王婆是个什么鬼?且听听她的一段话,是说给西门庆的:老身会做媒,又会牙婆,又会抱腰,又会马泊六……怎么理解?我既会保媒拉纤,也会买卖妇女儿童,还会给人接生,还会拉皮条……呵呵,一句话,只要你给钱,我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愿做!大家想想看,像王婆这类角色,是不是我们现在经常能见到?

要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北宋那个时代的"礼崩乐坏",我们不妨再对比一下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不用我多说,我们大家感同身受。在一篇随笔里,我曾这样写道:当一个时代的人们经常为老人倒在街头要不要扶起而纠结,这是个什么时代?一个缺德的时代;当一个时代的主流媒体经常性把目光锁定在权贵、明星身上,而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的呼声、关切、疾苦等习惯性漠视,这是个什么时代?势利的时代;当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只思谋着当官,然后好用有限的权力去博取无限的私利,这是个什么时代?一个腐败已很严重的时代;当一个时代的人们只想着怎样去弄到更多的钱,只想着怎样去追求和享受更丰富、更新鲜、更刺激的现世快乐,而漠视知识和学问,鄙视读书人的时候,这是一个什么时代?沉沦的时代!当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忘了自己该当有的使命,一味地随波逐流,只想用自己肚子里有限的墨水,博取无限的名、权、利的时候,这是一个什么时代?堕落的时代!当一个时代以上病症齐全时,我们说,这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时代。

风月无古今,情怀有浅深。我们不妨从这个切入口去观照"为天地立心"这句话,横渠先生的本意呢,我们后学也许只能这样去揣测,你说横渠先生是要在天地间确立一种价值体系,也就是道德体系,也就是王仲生教授前边提及的"仁心",也可以,但似乎又不尽然;你说横渠先生要在天地间确立一种秩序和理性,也可以,但还是不尽然;你说横渠先生要在天地间弘扬一种悲悯情怀,像佛祖一样,也可以,但还是不尽然;你说横渠先生要在天地之间确立一种"道心"或者"圣心",也可以,但还是觉得不尽意,可以这么认为,它们都说到了横渠先生所谓的"心“的某一个侧面,都对,但涵概力明显又都不够。我们不妨尝试着找到一个有足够涵概力,也就是把以上所述种种都能涵概进去,又更接近横渠先生本意的表述吧。想来想去,呵呵,我们似乎也陷入了老子说"道"的困境,只能“强字之曰道",那就不如强为之名吧:横渠先生这是要在天地之间确立一种灵魂样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氤氲在天地间,天地间就有了温度,有了秩序,有了理性,不致于"民免而无耻",也就是大家说话做事只要不触碰法律红线就行,不讲道德,不讲羞恶,没有廉耻之心,更不致于整个社会"礼崩乐坏"…

7

孟子主张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马一浮说“仁民爱物”即是“为天地立心”,他进一步解释道:“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心以恻隐为本。孟子言四端,首举恻隐,若无恻隐,便是麻木不仁,漫无感觉,以下羞恶、辞让、是非,俱无从发出来。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8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父亲是社会的灵魂。

家庭的不稳,由于女德的缺失。

社会的不稳,由于家庭的不稳。

廉耻是立国之本。男人不懂廉耻为盗。女人不讲廉耻是娼!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是相处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复礼。若不克己,子弑其父者,有之,母杀其子者,有之;夫妇互杀者,有之……

义是行为底线。忽见孺子坠井,见之者必发乎怵惕恻隐之心。发乎心,践乎行,义也。若不信乎义,社会冷漠,世态炎凉,重庆公交之事,可怖也!国家未尝不似一辆行驶中的列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是义之义!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养廉!若不知廉,妇叛其夫,夫叛其妇,官叛其位,国叛其家,家庭之道绝矣!

耻是羞耻之心!书曰“一夫不获,是余之辜;百姓有过,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羞耻是人性最后一道防线。不自知,不知耻,何为人!

育民不以廉耻,是为育畜!畜类只有被食用的价值!死不足惜!

帮忙复制粘贴,转发。中华复兴有你一份力量

9

题主好!“解读横渠四句”是小有争议的话题,目前能见到的古今注释都比较抽象生硬,难有充分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你也有自己的看法,应是想得到更妥帖的解答。下面简介个新思路,供参考。r

【1、从四句大意,能倒推出首句的逻辑支点】r

很明显,第二句“为生民立命”指为民,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指为教,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指为世。既然四句结构近似,当然要表达的思想是暗中一脉相承的。作为宋朝理学大家,提出这样振聋发聩的立志语,在起首句里当然不能缺少最核心、最现实、最有高度的理念,即必定有“为国(为君)”思想,才符合逻辑。洞悉上述两点,即知大致的解读方向。r

【2、首句解义的难点】r

主要是两个:(1)在儒家传统经典里,“天地”有多义性,并非今人理解的“天和地的相对义”。其实,该词还有“天下之地”的意思,引申义指“国家”。(2)在儒家传统经典里,“心”也有多义性,且与道家经典的“心”不完全相同,并非今人理解的“人心之义”。其实,孔子思想的每个词汇都指“心”,也包括“忠义”。明白这两点,即知首句是可以从“忠君报国”角度作注释的。r

【3、儒家思想发展的“宋代特征”】r

若从儒家教理的历史发展看,在君民关系这一点上,经历了“孔子的平等思想、孟子的君轻民重思想、汉朝的君主集权思想、宋朝的君权道统思想”的过程,即最终达到“忠君重于一切”的高度,以此为起点,再引申出“报国、爱民、治学”等其他思想。这个显著特点在北宋和南宋的所有武将文臣作品里,比较普遍。同样,张载的四句思想也必定遵从这个儒家文化的、“拔高君权”的发展规律,在引领四句的首句中也必须体现“忠国(忠君)”,是时代必然。故从忠义角度解读首句,是站得住脚的。r

【4、首尾两句的思想呼应】r

能看出,四句话是张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尾句有“世(时间)”,则首句必定藏有“界”的含义,这是将“天地”解为“国家”的又一个根据,只因“天下之地”含有“界(空间)”的意思。r

【5、首句不能解为虚义的原因】r

在四句话里,后三句很明显都是实义,故将首句解为虚义,并不符合整体的语气和逻辑。在儒家传统典籍里,“天地”这个词的虚义和实义常被同时使用,随语境不同,各有侧重。这个文化常识却不被人重视,是解读首句的主要障碍。同理,当把“天地”解为泛指的虚义,再把“心”也解为泛指的“道心”,必定使全句之义落空,神乎其神,不明所指,这是各种引经据典对此句注解后留下的普遍通病。换言之,把首句解为实义,即“为国(君)立忠心”,才能统领后三句,且思想皆统一于“实”,才应该是作者一脉相承的根本用意。虚如梦话,实如真言,这是解读四句时应知的基本标准。r

【6、四句的构思原理】r

只要耐心推敲,就知张载四句的思想原理,其实就是《大学》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训语的翻版,即首句=治,次句=齐,三句=格、致、诚、正、修,尾句=平。也就是说,张载这四句理想语的本质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只是换了用词和语气,也算是与时俱进的创新。r

【7、四句的教育性】r

需要注意的是,四句话是张载本人对自己的激励语,相当于反省人生的座右铭,并不是要求外人的口号,故解读时要突出这一点,比较精确,即“为国君立自己的忠心,为百姓立自己的使命,为往圣立继承的绝学,为万世立依靠的太平”。显然,张载是把自己摆在“贤人、君子”的地位,以齐等于“圣”的口气立论,最终使四句有“震烁古今,道义化身”的显著特色,也使教育高度达到深服后代的顶峰。r

总之,理解“横渠四句”时,既不能混淆儒道两家对“天地、心”的灵活所指,也不能忽视四句内在统一的逻辑关联,更不能脱离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现实。只要把握好这三个关键,就不难独立判断了。

10

为天地立心,即立心为天地,一心悟天地正道,一心为天地行正道。

为生民立命,即立命为生民,立使命于济世生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往圣继绝学,即为先贤弘扬绝世的学问。

为万世开太平,即为世界开创永远的太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