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重演了两次皇帝削藩、藩王造反的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西汉王朝的汉景帝削藩,以镇压七王之乱而告终,继续延续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时代;大明王朝的建文帝削藩,以建文帝下台,造反的藩王朱棣取而代之而告终,开创了“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时代。战争之后都是盛世,但皇帝不同。前者是皇帝仍继续当他的皇帝,后者是藩王当了皇帝还开创了一代盛世,两个朝代,两种不同的极端结果。
比起汉景帝, 朱元璋从一介草根到拥有天下万民,创建了明朝。草根出身的他知道皇帝之位得来不易,为给后世子孙铺平道路,几乎杀尽开国功臣。然而他"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怎么也没想到朱棣篡位夺权,最后导致建文帝朱允炆无人可用。
汉景帝统治时期,为了削弱众藩王的实力,以铁血手腕镇压众王反叛,战后推行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而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以皇叔朱棣篡位成功而结束,开创了永乐盛世。同样身为皇帝削藩,为什么七国造反失败,燕王朱棣造反却成功了?
一、 人才方面,汉景帝人才培养,建文帝无将可用
要说两者军队实力,汉景帝和建文帝也相差不了多少,建文帝的军队数量比汉景帝人数上要多。但是汉景帝面对的是七个藩王叛乱,建文帝才一个,就是四皇叔朱棣一人。当然,汉景帝的父亲汉成帝给了他一批忠臣武将,如周亚夫;而周亚夫作为汉景帝后面平叛,可以说功不可没。而汉景帝自己也注重人才培养,也培养一批人才,如窦婴、栾布、刘武等等,后来都为汉景帝平叛藩王立下大功。
反观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爷爷朱元璋为了给后世子孙铺平道路,扫清障碍,几乎杀尽开国将领。但另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造反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朱棣。而朱允炆面对皇叔朱棣的造反却无一人担任平叛大任,朱允炆重用的都是一些文官,唯一的武将耿炳文只懂得防守,在面对朱棣时,根本不是对手。朱允炆虽然人数占优势,但哪比得上朱棣的精兵悍将。因此,朱棣最终篡位成功登上皇位。
二、 统治方面,汉景帝杀伐果断,建文帝优柔寡断
二者同样是皇帝,但在做事方面,汉景帝杀伐果断。在汉景帝还是太子时,因为下棋和吴王之子刘贤发生争执,恼怒之下拿起棋盘一顿乱拍,就把刘贤给拍死了。在当上皇帝时,还是杀伐果断的主。
当时大忠臣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弱藩王实权的建议,而汉景帝为了平息藩王叛乱,竟然答应反叛藩王们的要求,杀了忠臣晁错。相比建文帝比汉景帝软弱的多,也不能说是软弱,应该说是比较仁慈。在面对皇叔朱棣造反时,还是对朱棣心慈手软下不去手,令前线评判的士兵要活捉皇叔朱棣,渴望叔侄两和好如初。
汉景帝在国家治理方面也比建文帝强,汉景帝统治时,倡导重农抑商,允许百姓迁至土地肥沃的地方开垦。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行田租税减半,男子到了服役年龄王后推迟三年,使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平叛上,非常果断,丝毫不拖泥带水。
而建文帝就有点懦弱,毫无帝王霸气。可能也与教建文帝的三位老师有关,他的三位老师都是大儒之士,性格上多少影响。要说打仗,建文帝身边大臣都只会纸上谈兵,真要上场打仗,不输才怪。由此看出,两人的治国之道和平叛手段,相差不是一星半点。
三、朱棣的雄才伟略,刘濞的刚愎自用
不同朝代的两个藩王,同样是造反,西汉的刘濞跟明朝的朱棣,两人差之千里。刘濞虽然也善骑,也曾帮过刘邦征战四方,和朱棣一比,就有点差强人意了。刘濞反叛,表面上是七王之乱,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七王中各怀心思,只有刘濞一人决心反叛。而他又没有令众王臣服的能力,所以其他藩王都是表里不一,典型的墙头草。刘濞又不听田禄伯的作战策略,从而失去作战先机,最终被周亚夫截断其粮草,陷入绝境,兵败身死。
朱棣却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帅才,也是众兄弟中最厉害的藩王。曾两次北征与蒙古作战,生擒蒙古大将,其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虽然朱棣只有北平已成之地,但是军队实力却是明朝军队的精锐。并且,朱棣城府极深,善于隐忍,背着建文帝招兵买马,可见其野心就是为了帝位。朱棣起兵而反时,北方许多将领都选择投靠朱棣,这是朱棣成功的原因之一。
朱棣军中还有一支蒙古铁骑,手下又有堪比智者刘伯温的姚广孝,所以,朱棣和刘濞两人同样是藩王,这差距一对比就出来。朱棣自身的才能加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那要是不成功才怪呢。
小编以为可以拿“靖难之役”与“七国之乱”、相比以下,就会发现“靖难之役”是起点最低,却是唯一成功的。他们之前的区别在于,朱棣内部团结,朱棣个人实力远大于七国之战领头人刘濞等人,朱棣的对手远低于他们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