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历史上,重演了两次皇帝削藩、藩王造反的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西汉王朝的汉景帝削藩,以镇压七王之乱而告终,继续延续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时代;大明王朝的建文帝削藩,以建文帝下台,造反的藩王朱棣取而代之而告终,开创了“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时代。战争之后都是盛世,但皇帝不同。前者是皇帝仍继续当他的皇帝,后者是藩王当了皇帝还开创了一代盛世,两个朝代,两种不同的极端结果。

比起汉景帝, 朱元璋从一介草根到拥有天下万民,创建了明朝。草根出身的他知道皇帝之位得来不易,为给后世子孙铺平道路,几乎杀尽开国功臣。然而他"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怎么也没想到朱棣篡位夺权,最后导致建文帝朱允炆无人可用。

汉景帝统治时期,为了削弱众藩王的实力,以铁血手腕镇压众王反叛,战后推行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而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以皇叔朱棣篡位成功而结束,开创了永乐盛世。同样身为皇帝削藩,为什么七国造反失败,燕王朱棣造反却成功了?

一、 人才方面,汉景帝人才培养,建文帝无将可用

要说两者军队实力,汉景帝和建文帝也相差不了多少,建文帝的军队数量比汉景帝人数上要多。但是汉景帝面对的是七个藩王叛乱,建文帝才一个,就是四皇叔朱棣一人。当然,汉景帝的父亲汉成帝给了他一批忠臣武将,如周亚夫;而周亚夫作为汉景帝后面平叛,可以说功不可没。而汉景帝自己也注重人才培养,也培养一批人才,如窦婴、栾布、刘武等等,后来都为汉景帝平叛藩王立下大功。

反观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爷爷朱元璋为了给后世子孙铺平道路,扫清障碍,几乎杀尽开国将领。但另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造反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朱棣。而朱允炆面对皇叔朱棣的造反却无一人担任平叛大任,朱允炆重用的都是一些文官,唯一的武将耿炳文只懂得防守,在面对朱棣时,根本不是对手。朱允炆虽然人数占优势,但哪比得上朱棣的精兵悍将。因此,朱棣最终篡位成功登上皇位。

二、 统治方面,汉景帝杀伐果断,建文帝优柔寡断

二者同样是皇帝,但在做事方面,汉景帝杀伐果断。在汉景帝还是太子时,因为下棋和吴王之子刘贤发生争执,恼怒之下拿起棋盘一顿乱拍,就把刘贤给拍死了。在当上皇帝时,还是杀伐果断的主。

当时大忠臣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弱藩王实权的建议,而汉景帝为了平息藩王叛乱,竟然答应反叛藩王们的要求,杀了忠臣晁错。相比建文帝比汉景帝软弱的多,也不能说是软弱,应该说是比较仁慈。在面对皇叔朱棣造反时,还是对朱棣心慈手软下不去手,令前线评判的士兵要活捉皇叔朱棣,渴望叔侄两和好如初。

汉景帝在国家治理方面也比建文帝强,汉景帝统治时,倡导重农抑商,允许百姓迁至土地肥沃的地方开垦。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行田租税减半,男子到了服役年龄王后推迟三年,使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平叛上,非常果断,丝毫不拖泥带水。

而建文帝就有点懦弱,毫无帝王霸气。可能也与教建文帝的三位老师有关,他的三位老师都是大儒之士,性格上多少影响。要说打仗,建文帝身边大臣都只会纸上谈兵,真要上场打仗,不输才怪。由此看出,两人的治国之道和平叛手段,相差不是一星半点。

三、朱棣的雄才伟略,刘濞的刚愎自用

不同朝代的两个藩王,同样是造反,西汉的刘濞跟明朝的朱棣,两人差之千里。刘濞虽然也善骑,也曾帮过刘邦征战四方,和朱棣一比,就有点差强人意了。刘濞反叛,表面上是七王之乱,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七王中各怀心思,只有刘濞一人决心反叛。而他又没有令众王臣服的能力,所以其他藩王都是表里不一,典型的墙头草。刘濞又不听田禄伯的作战策略,从而失去作战先机,最终被周亚夫截断其粮草,陷入绝境,兵败身死。

朱棣却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帅才,也是众兄弟中最厉害的藩王。曾两次北征与蒙古作战,生擒蒙古大将,其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虽然朱棣只有北平已成之地,但是军队实力却是明朝军队的精锐。并且,朱棣城府极深,善于隐忍,背着建文帝招兵买马,可见其野心就是为了帝位。朱棣起兵而反时,北方许多将领都选择投靠朱棣,这是朱棣成功的原因之一。

朱棣军中还有一支蒙古铁骑,手下又有堪比智者刘伯温的姚广孝,所以,朱棣和刘濞两人同样是藩王,这差距一对比就出来。朱棣自身的才能加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那要是不成功才怪呢。

小编以为可以拿“靖难之役”与“七国之乱”、相比以下,就会发现“靖难之役”是起点最低,却是唯一成功的。他们之前的区别在于,朱棣内部团结,朱棣个人实力远大于七国之战领头人刘濞等人,朱棣的对手远低于他们的对手。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的两次削藩,一次发生在西汉时期,一次发生在明朝时期,虽然事情一样,但结果却大不相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件事所持有的条件不同。不过,七国之乱时,刘濞也是差点掀翻了刘启,因为当时的强大,与其说是七国之乱,不如说是吴国之乱。只不过汉景帝拥有建文帝没有的,才不至于落下建文帝那样的下场。

一、皇帝能力不同

其实在国力方面,两个时期都差不多。汉景帝帝时期,已经进入“文景之治” ,国富民强,而建文帝时期,明朝经过朱元璋30多年的治理,也是蒸蒸日上。不同的是,汉景帝比建文帝更有统治手段。

汉景帝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之四,其工作能力自然是无可挑剔的,而且做起事情来也是决绝,不容易妇人之仁。曾经因为一盘棋差点拍死了刘贤,而且为了平息藩王的情绪,还腰斩了提出削藩的晁错,可见他的狠,堪比刘邦。而建文帝呢,本来有机会除掉朱棣的,但他却下旨禁止伤着燕王,最后成了最大的隐患。这一点上汉景帝更适合做皇帝。

再加上他继位时已经31岁了,当七王之乱发生时,早已过去了3年。三年的累积,无论是经验上,还是皇权的稳定都有所提升。而建文帝就不一样了,他刚继位,皇权还不稳定,又没什么经验,就开始着急削藩,所以失败是意料之中的。

二、身边可用之人不同

汉景帝和建文帝时期,其军队数量差不多,甚至建文帝更多,而且汉景帝面临的是七王之乱,而建文帝面临的是一王之乱。但不同的是,可用的将才相差甚远。汉文帝驾崩前为汉景帝留下了一大批可用之才,比如周亚夫、窦婴、栾布、刘武等,而这些人也成为后来平定七王之乱的功臣,仅用了四个月就平息了叛乱。这其中最为厉害的莫过于周亚夫,汉文帝还曾特意嘱咐过汉景帝,若国家有战事,周亚夫一定可以帮你平定战事。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周亚夫作为评定七国之乱的主帅,的确是一名猛将。

而建文帝就不同了,本来刚继位根基就不稳,再加上朱元璋为保明朝,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名将,到了建文帝,就只剩那些纸上谈兵的儒生了。能派上用场的耿炳文、李景隆,又不是个打仗的,即便兵力再多,也敌不过狡猾的朱棣。

三、战术不同

汉景帝时期,吴国强大到什么地步呢?都可以自己造钱币了。可见吴国财力雄厚,而且还养着一批死士,给汉景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汉景帝本想稍微惩治一下,没想到一点就炸了,吴王直接起兵叛变了。这给汉景帝来了个措手不及,幸好有周亚夫和梁王刘武,这才平定了叛乱。

其中周亚夫作为总指挥,利用各种地形优势对叛军各个击破,可见其能力超群。再加上梁王刘武的封地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而且他在此次平乱中牵制住了吴国的主要兵力,为周亚夫创造了机会,这才结束了叛乱。不过这还得多亏了汉景帝的先见之明,汉景帝此前曾经拉拢过一部分势力,这其中也包括梁王,没想到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建文帝能力不如汉景帝,更不是朱棣的对手。朱棣常年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学会了很多处事能力,他既然敢造反,那么必定是做好了计划。他的军队虽不如建文帝,但却个个精兵,很快就攻破了南京。建文帝手下的将,遇到朱棣的部队,就好比秀才遇到兵,如何战胜,更无可战术可言。

小结

所以说,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靠运气,而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稍有一方面不达标,就会功亏一篑,这也是为什么七国之乱会被平定,而朱棣却能造反成功的根本原因。

3

自古以来大封王室必然导致祸端来临,这里说的大封是指有实权的,比如汉朝、晋朝、明朝等,汉朝有七国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明朝有靖难战役,既然提到了汉朝和明朝,那咱们就来简单捋一捋两者为啥有不同的结局。

一、统治者的不同

汉朝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刘启时期,各诸侯王势力固然强大,但景帝此人绝非无能之人,从历史上文景之治我们可以看出,刘启的治国能力还是可以的。面对叛乱,景帝也曾经一时糊涂腰斩晁错,但很快就能给叛乱者以沉重打击。

而明朝的燕王叛乱则发生在建文帝朱允炆时期,朱允炆此人虽然实行仁政,但对待藩王的问题上有点血气方刚,整天被一些文人灌输成了书呆子。一年之内竟然连续干翻五个藩王,可以说他是专挑软柿子捏,因为这五个藩王实力都是排在最后的,而像燕王、宁王这样的实力派却放到了最后,那这样一来,就给了朱棣准备的时间。

二、军事人才的运用

汉景帝面对叛军立刻派太尉周亚夫领兵平叛,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虽然是承袭父爵,但绝对是一个真正的军事人才,他采取攻击叛军粮道的计划,致使叛军军心涣散。这时候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出现在平乱过程中,那就是梁王刘武,刘武公开支持朝廷,结果这兄弟的梁国使劲吸引叛军火力,差一点就被叛军破城而入,所以七国之乱能够平定,周亚夫和梁王居头功。

可明朝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明朝此时已经没将可用了,朱允炆最终挑选耿炳文出战燕军,给了他三十万军队,耿炳文此人擅长防守,但让他继续打下去,估计燕军也很难取胜,可是朱允炆临时换将,让战争白痴李景隆带兵上阵,结果导致朝廷主力不断被歼,战争的天平慢慢倒向燕军。

三、叛军的领导力

七国的领导者是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因为他们的军事实力比较强大,剩下的五个力量相对较弱,既然是联军,必定有分歧,各自心怀鬼胎。在战略上,他们死磕一个城池,让朝廷军队有时间大量集结做准备,这么一看,叛军的指挥一塌糊涂,压根不懂得调整进攻方略。

而明朝朱棣的本领就不用说了,人家从小被封为燕王,在北平与蒙古的前线战场上冲锋陷阵,手下军士各个能征善战,所以朱棣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后来又拉上宁王的军队,更是如虎添翼,最后带领军队绕过朝廷大军,长驱南下,饮马长江,直接奔袭南京城下,京城守军纷纷投降。

总结

朱棣造反成功绝非偶然,他身边的能人太多了,光一个姚广孝就能把吴楚联军羡慕死。话又说回来,就算七国胜利了,将来利益分配不均匀,必然少不了刀兵相向,到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4

这个问题就要看各方的实力对比了。

首先,人才上的对比。汉景帝当时接手的是文帝励精图治后的江山,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国富民强。文帝留下了周亚夫这位名将,而景帝也是明君典范,自己培养了一批优秀将领,如窦婴、栾布、郦寄、张羽、韩安国等,都是平定七王之乱的功臣。特别是周亚夫,首席功臣。

相比较而言,建文帝时期的武将已经是青黄不接,人才凋零的郁闷局面。当然,这不是他的错,全要托朱元璋的洪福。为了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安稳的基业,朱元璋是大开杀戒,有点本事的全被清洗。以为万无一失,没想到最后造反就是自己的儿子,而且是最能打的儿子。建文帝身边只有一些纸上谈兵的书生,所以从一开始,这场战争就已经看得出结局。

其次就是两个皇帝的个人能力。这尤为重要。而这是天生的,没有外部因素说可以去推卸的。汉景帝可以说是一代明君,所联手缔造的文景之治是一大盛事,名流千古。而且其本人性格刚毅做事果断,比文帝有过之。当太子时就可以为了一盘棋的输赢而暴打吴王的儿子,在开始平叛后,为了缓和局面,可以无情的诛杀晁错,当替死鬼。

这样比起来,建文帝实在是软弱,甚至是无能的多。都已经兵戎相见了,还要既当那个什么,又要立牌坊,下令不准伤害朱棣本人,直接干扰了战争的走向。优柔寡断,拖泥带水,性格决定成败,不是一句妄言。这样的水平在面对朱棣那样凶狠的对手,输赢高低一目了然。

其次,当初的七国之乱,看起来是七国联盟,实际是各怀鬼胎,并没有形成稳固的统一战线,只有吴王一个把老本拿了出来,其他的都是随之附逆。大哥让出兵,也就做做样子。而且刘濞本人也绝非统帅之才,无法统筹各王,一旦出现局面不利的情况,立刻就土崩瓦解。相比较,朱棣自幼就在战火中成长,人家玩沙包,他玩刀剑。跟随明初各名将学习用兵之道,可以说是身经百战,本人也是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且狡猾多诈,堪称当时最强的军事将领。

以此三点,足以证明,每一个胜利者的成功都是必然,也是偶然的。

5

历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只有明朝永乐帝。朱棣和吴王相比,都是当时皇帝的长辈,都是建国后老将凋零的年代。但不同的是,朱棣长期守边,自己就是著名将领,懂军事,也有军事班底,即使屡次战败,部队都不离不弃。而吴王,是靠钱聚兵,一败就崩盘,自己也不懂军事,战略战术就是一哄而上。

景帝和建文相比。景帝智商更高,用晁措而杀晁措,让叛军师出无名。而建文帝上来削藩就逼死了几位叔叔,甚至有全家自焚的,再加上用的全是齐泰、黄子橙之类的腐儒。

平叛时,周亚夫和李景隆相比,都是将二代,差别咋这么大呢?其实还是用人制度的问题,周亚夫是文帝就看好的将领,其细柳营名垂青史。李景隆是建文的亲戚同学,没有实战经历。再加上刘邦搞掉异姓诸侯王,但跟随自己的将领樊哙、夏侯婴、周勃等都得到善终。但反观朱元璋建国后下手太狠了,名将难得善终,即使新生代的蓝玉这些也杀尽了,留给建文的全是文官。

最后,建文帝那个愚蠢的命令:“不要使我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

6

历史上,由于皇帝削藩,造成2次大的战争,分别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建文帝时期“靖难之役”。但是2次的结果确大不相同,七国之乱失败了,靖难之役却成功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虽说刘邦和朱元璋都喜欢杀功臣,但是西汉到了汉景帝手里时,已经有周亚夫这样的大将,而建文帝这边只有老将耿炳文(还不受重用),毫无战功的新人李景隆。

2)

汉景帝时期,由于自己的胞弟梁王刘武的封地梁国挡在吴楚叛军的面前,刘武也是帮助汉景帝一起对付叛军。建文帝由于过度削藩,囚禁了几个叔叔,害死了一个叔叔,以至于燕王造反时,没有藩王相助,甚至于宁王都与燕王和兵一处(当然宁王的兵是被燕王骗来的)。

3)七国之乱各个藩王,名为一起造反,实则各怀鬼胎,军队人数虽多,却是一盘散沙。而燕王朱棣造反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全体将士都死心塌地追随,战斗力自然不可忽视。

4)七国之乱的主要力量是吴楚军队,按皇帝族谱来说,都不是刘邦的直系血脉,而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是直系血脉。所以对于造反当皇帝,民心和大臣们更会偏向于直系。

7

历史上因为削藩造反有这个典型的案例,反面教案是汉朝汉景帝时七国造反,正面教案则是明朝建文帝的朱棣造反;两个案例造反背景差不多,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造反动力

这两个案例都是同样的一个剧本,开国皇帝打下江山,自然要对自己的儿子们进行分封,那么在开国皇帝死后,大家在各自封地都对现任皇帝多少有不满;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是皇帝上任呢;

上位第一件事就是召集自己的心腹,怎么将权利回收,结果就是削藩。在削藩的措施上两位皇帝选择的方案不一样;汉景帝选择的是游击战,今天敲打一下这个藩王,明天敲打一下另外一个藩王;而建文帝则是,抓着一个藩王就是一顿猛削,直接贬为庶人;前者的藩王即使造反,理由也弱了点,而后者则是不造反就是变成一介布衣,所以朱棣占据了天时,当然这个天时也是建文帝给他创造的。

二、地利-起源地选择

朱棣被封为燕王,他的驻守地则是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古代的北京虽然是偏北,但是这个地方的人口密度还有生产力还是很强的,朱棣造反,兵源跟粮食是充足的。而汉景帝时的七王则封地都是在东南沿海地带,这些地方也就是在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发达,在古代,一个台风,一个暴雨就让当地的农民苦不堪言,更别说征兵了。

同样的汉朝国都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从东南沿海到西安得经过多少阻碍啊,造反这事得速战速决,越拖造反人的军心不稳。反观朱棣,从北京到南京,一路南下,顺利的很。

三、人和-人才储备

其实刚刚君认为最为关键的是“人”,建文帝输在了人上;

1、输在了自己。

对比汉景帝跟建文帝,两个人性格是不同的,汉景帝杀伐决断,在无法和各路藩王谈和的时候,那么就将他们彻底消灭。而建文帝,则坚决不让伤害自己叔叔的性命,要不是朱棣死好几次了。

2、输在了人才。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坐稳江山后,开始清理身边的文臣武将,也是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铺路,这造成了朱允炆继位初期无人可用;而汉景帝时期,前朝皇帝留的人才还是很多的。

3、输在了继承人。

七王之乱,本身就没有一个主心骨,也就是说 如果七人造反成功谁来当皇帝,有了这个问题存在,七个人就不会好好的造反。而且七人的能力相比朱棣差的太多,朱棣可是随着朱元璋东征西讨,能文能武。

综上,可以看出,朱棣造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不是偶然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