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诚谢邀请:

1.如题主所言:朱元璋收复沦陷的燕云各州及随后几次直捣元廷的战争,促使蒙古留下了分裂的痼疾;朱棣的五次远征让蒙古实力较大的鞑靼、瓦剌部落伤了元气。

土木堡惨败主要是大明内部原因导致,并非军事力量抗衡的结果,大明这二位狠角色造成了蒙古不能长期地兴盛与集结一地,从而恢复不了蒙古内部统一团结的局面,为清朝灭蒙古奠定了基础!

2.到了清朝,葛尔丹为争夺草场,进行了长期的内部争斗,致使蒙古内部更加四分五裂:有一定实力的与之火拼,相互间削弱了彼此的实力,而大量的游牧状态的小族群,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投降了清朝,这在康熙朝表现的最为显著,清政府籍此掌握了蒙古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对症下药,最后各个击破.


3.畜牧业,养殖业为蒙古经济的主要来源,而长期不断的草场争夺战乱,使各部落流离失所,严重破坏了适合畜牧业与养殖业生产的生态,使得经济难以繁荣,生产无法恢复与发展,没有财富作为武装力量的有力支持,导致蒙古的军力薄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因为清朝具有明朝不具备的内外优势。

从1368年明朝开始驱逐元朝,到1571年明朝和鞑靼俺答汗封贡互市,明朝和蒙古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拉锯战。虽然最后双方妥协,但是明朝始终没有彻底征服蒙古地区。

但是在清朝时期,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首先在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部落首领到沈阳请降,为皇太极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漠南蒙古彻底臣服后金

1691年,康熙皇帝与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漠北蒙古首领们在多伦诺尔会盟,标志着外蒙古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多伦会盟也标志着2000多年来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那么,为什么清朝立国几十年就搞定了蒙古,为明朝和蒙古进行了200多年也没有达到目的呢?

“静Yes”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朝对蒙古的政策杀伤巨大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清朝和另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有很多相似性,刚开始的时候被明朝追着打,后来把明朝追着打。

女真族以渔猎为生,在弓马骑射上和蒙古有很多相通之处。努尔哈赤刚建国时,明朝和蒙古各部关系还算融洽,封贡互市较好地维持了明蒙友好关系。此时努尔哈赤崛起,严重威胁到了明朝和蒙古的安全。为打开局面,努尔哈赤一方面对蒙古不断用兵,另一方面不断分化各蒙古部落,积极和蒙古几个部落和亲。这样,后金不断获得胜利,终于在1635年彻底击败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地处长城内外,和后金关系最近,因此对漠南蒙,后金的统治最为有效。具体就是将大量漠南蒙古精英纳入八旗编制,形成蒙八旗。由于清朝不断在蒙古人之中割韭菜,导致蒙古精英大量流失,最终实力越来越弱,完全没有和清朝叫板的资本。

除了以蒙古人充实八旗,清朝还在漠南和漠北蒙古实施盟旗制度,游牧民族最让中原王朝头疼,所以清朝不允许蒙古人逐水草而居,也就断绝了像成吉思汗那样聚集几十万大军的可能。清朝将牧区严格划分,每个部落不能越界,只能直属于清朝中央政府,即使发生灾害也只能坐地等待清朝救灾,如果不及时饿死了人,不要着急,抚恤金还是有一点的。

清朝皇帝之所以接受蒙古封号,是有深刻考虑的,这就是“帮助”蒙古发展佛教,在草原上大兴土木盖寺庙,并规定每个牧民家庭除了一人守灶,剩下子女全部出家为僧尼,当然了,出家人是可以不交税的。这种“计划生育”对蒙古人口的摧残是毁灭性的,到20世纪初,蒙古高原只剩下不到50万人。

没有了人口,也就更没有能力兴风作浪,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加了道保险,以长城为界将汉蒙完全分开,严格的隔离制度确保了蒙古生活更加恶劣。没有技术的传入,蒙古人只得在草原上安心牧羊。

由于政策执行到位,蒙古彻底被清朝玩残了。


2、沙俄自北方的威胁

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随即于1578年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脉东侵。沙俄东侵,西伯利亚成为其殖民地,沙俄和清朝成为邻国。

沙俄占据西伯利亚,对于清朝而言影响不大,毕竟苦寒之地不能耕种,但是沙俄却对蒙古各部尤其是喀尔喀形成巨大威胁。

事实上,占据了西伯利亚的沙俄人发现这里除了有毛皮之外真的很贫瘠,因此他们不断向南侵略,威胁喀尔喀部落以及东北地区。

以往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发生冲突,一旦游牧民族不敌,他们可以一溜烟跑回漠北,一直到中原王朝打不到的地方,养精蓄锐然后卷土重来。但是沙俄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因为夹在清朝和沙俄之间的蒙古已经无路可逃。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的考证,中国游牧民族的天然游牧北界大致在北纬58度左右,在贝加尔湖以北,深入西伯利亚境内。但是沙俄的到来夺去了蒙古游牧区的北部,蒙古各部游牧区域只得被压缩到贝加尔湖以南地区。

在俄国人还没有到来之前,根据郭沫若等学者的考证,中国游牧民族的天然游牧北界大致在北纬58度左右,在贝加尔湖以北,深入西伯利亚境内。但是沙俄的到来夺去了蒙古游牧区的北部,蒙古各部游牧区域只得南移至贝加尔湖附近。

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了东北疆域,随即清朝开始腾出手来解决蒙古问题,和沙俄的争夺也从东北西移至贝加尔湖周边地区。

在这样的南北威胁中,喀尔喀王公经过权衡,最终选择倒向清朝,随即清朝将喀尔喀纳入版图,并展开了对沙俄以及沙俄支持的准噶尔部的反击。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不断挑衅清朝,康熙两次亲征,逼迫其兵败自杀,随即清朝步步进逼,终于在1757年,清朝大军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平定天山南北,新疆也回到中原王朝怀抱。

新疆故土新归是一个划时代时间,不仅标志着准噶尔的灭亡,更昭示着从此以后,游牧民族北逃西遁的退路彻底被封死,游牧民族在南下失败时,除了北逃,还可以逃到大漠以西,而此后,游牧民族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不仅如此,清朝和沙俄还在中亚地区展开争夺,彻底断绝了游牧民族西去西亚、欧洲的道路。

可以说,沙俄的不断侵略,客观上帮助清朝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

3、清朝的技术优势

清朝时期的蒙古,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时代纵横天下无敌手的状态。明朝对蒙古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让蒙古各部落之间相互攻杀,达到无法统一威胁明朝的目的。在明朝的一手导演下,黄金家族走向没落,蒙古又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前的松散状态。

然而虽然不复当年之勇,但是蒙古骑兵仍然是草原上一个可怕的存在,以骑射为生的本领让每一个蒙古人都是天生的战士,只要有个强大的核心,蒙古势必再次兴起。

但是最终蒙古各部还是被清朝收服了,因为清朝有蒙古不具备的技术优势,那就是火炮。

中国作为火药诞生的地方,长期以来火器发展领先世界,从明朝中期开始,这种优势逐渐被西方国家抵消,火炮技术开始落后。

1522年西草湾海战后,明朝开始大量仿制西方火炮,并很快追上西方水平。在明朝后期的明金战争中,明朝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投降后金,带去了火炮技术,后金从此有了火炮部队。

清朝前期火炮运用广泛,除了抵御沙俄,就是对付汉蒙反抗势力,实践证明,在中原王朝掌握了火炮技术后,游牧民族再也无法与中原王朝对战。1690年,漠西蒙古噶尔丹侵略喀尔喀蒙古,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在乌兰木通战役中,清军以大炮摧毁噶尔丹抵御的驼城,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火炮不仅能够大量杀伤敌军,对骑兵的马匹也能产生巨大的威慑。可以说,属于蒙古骑兵的时代已经在清朝宣告结束。

不得不说,清朝用几十年时间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使中原人民不再受游牧民族侵扰之苦,这是一个伟大的功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3

谢邀。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专门讲过,主要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对于蒙古部落的降服思路与明朝不同,因此在大明王朝看来非常棘手的问题,对于清朝而言其实是小菜一碟。

在大明276年的国祚之中,明朝军队非但没有征服过蒙古,还差点儿被蒙古军队翻盘。在“土木堡之变”时,瓦剌(即“卫拉特蒙古”)军队直接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几十万大军就此覆灭,国家都差点儿没了。经此一役,明朝再也不敢进攻蒙古,基本只是进行防守。尤其到了明朝后期,整个西北和西域都是蒙古人的天下,大明实际管辖范围仅剩内地的十八个省。

▲朱元璋剧照

也就是说,大明王朝花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仍然没能解决蒙古问题,最后有效统治范围还还缩水了很多。这就实在令人心生疑惑,为何到了清朝,强悍的蒙古部落就成了顺民呢?事实上,在用武力征服蒙古部落后,清廷就开始用各种手段减少蒙古部落所带来的威胁,比如联姻、建立蒙古八旗等。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了蒙古人的强悍,思来想去,他最终选择了一个不费一兵一卒的办法——推广黄教,也就是西藏地区的喇嘛教。

▲万历十年的明朝疆域图

推广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推行喇嘛教。从康熙皇帝时开始,蒙古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兴建喇嘛寺庙,把喇嘛教变成了蒙古的民族信仰,甚至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每三个男子中就必须有一个去当喇嘛。这么一来,原本骑马驰骋的蒙古勇士都去寺庙修行,民族血性大幅削减。何况黄教“格鲁派”喇嘛一般不允许结婚,如此一来,蒙古人口也得以逐渐减少。

▲康熙皇帝读书像

其次则是大幅度提升宗教领袖在蒙古的地位。蒙古部落以前都是接受黄金家族统治,清朝通过法令等措施,册封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章嘉呼图克图这两个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并使其地位凌驾于蒙古王公之上。如此一来,王公对蒙古部落的统治越来越弱,贵族就有势力被削弱,并且和宗教之间形成制衡。两边内斗倾轧不断,时常向清朝统治者寻求帮助以打击对方,压根没有精力和时间想着造反。

▲蒙古僧人

其次则是大兴圈地运动。清朝统治者允许蒙古王公和宗教领袖大量兼并占有土地,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蒙古平民成为了佃户或者农奴。由于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的剥削,导致蒙古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财富开始大量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上。如此一来,整个蒙古的经济发展开始衰退,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进一步巩固圈地运动成果,清廷甚至批准寺庙圈占的土地可以不用交税。

▲清末蒙古王公旧照

就这样,蒙古人不是在挨饿就是去做和尚了,往昔的铁骑雄风荡然无存,王公贵族也都丧失了斗志,靠着地租和赏赐消磨度日。到民国初期,原本有200万之多的蒙古人,仅仅只剩下50多万人,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是喇嘛。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的手段实在老辣。

参考文献:

《明史》《清史稿》

4

对付蒙古,明朝确实花了太多精力,太长的时间。前后三百年,明朝就一直和蒙古纠缠不休。为了蒙古,明朝又是重修早已废弃不用的万里长城,又是在北方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连续八次打击蒙古,朱棣连续五次打击蒙古。到明英宗的时候,蒙古南下,还差点把明朝搞成了第二个南宋。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蒙古与清朝的关系却处理得非常好。清朝基本上没有为了蒙古,在军事上耗费过太多力气的时候。而且,清朝基本上也没有和蒙古发生过什么战争(除了西北的噶尔丹,噶尔丹最终也被很快摆平)。

(雄起的努尔哈赤)

那么,清朝究竟想到什么办法,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呢?

这个办法就是“联姻”,或者也可以说叫做“和亲”。

从努尔哈赤开始,他为了稳定大后方,集中力量攻打明朝,就兴致勃勃地纳娶蒙古公主为妻。到了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在纳娶蒙古女子问题上,花了最大的精力。他的嫔妃中,有半数是蒙古王公贵族女子。不仅如此,清朝皇室还把皇室公主远嫁蒙古王公贵族。后来还因此形成了制度,几乎所有的清朝公主,都要嫁到蒙古草原。

因为这种方式,蒙古和清朝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满蒙亲如一家,也得到彻底的完善和落实,清朝也因此轻松搞定了蒙古的问题。

那么,既然清朝可以采用“和亲”的方式,轻松搞定蒙古问题。明朝为什么却不这么做呢?虽然说清朝是后面出现的朝代,明朝学不来。但是,在明朝之前,其实已经出现过以“和亲”的方式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明朝为什么不采用呢?

(皇太极画像)

我认为,明朝之所以不采用“和亲”的政策处理北方少数民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两国关系,常常会因为嫁到别国的公主出现变故,因此两国重新交恶。

二是明朝耻于这种“和亲”的行为。汉民族在历史上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对“和亲”一事多有抵触。因此,明朝要采用强硬的手段对待蒙古。永乐皇帝朱棣甚至为此沾沾自喜地说,他大明王朝是历史上唯一“不和亲,不纳贡”的朝代。

正因为如此,明朝不利用“和亲”解决边关问题。

(满蒙联姻)

那么,清朝为什么就能够用“和亲”解决蒙古问题呢?

其一,清朝没有明朝的那种心态。清朝是少数民族,他们和蒙古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甚至,蒙古在地位上,还是略高于清朝满族的。因为蒙古曾经统一过中国,这样,他们不仅仅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老大,而且还具有皇家的血统。因此,满族和蒙古人“和亲”,绝对没有下嫁的味道,反而是高攀。清朝满族的这种心态,就让他们没有把公主嫁到蒙古,看成是一种耻辱。

其二,清朝持续不断地“和亲”。明朝之前的汉人王朝的“和亲”,都是非常“吝啬”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采用“和亲”的方式。什么叫“万不得已”呢?一是实在打不赢北方少数民族。二是北方少数民族反复求娶。这样一来,汉人嫁到北方少数民族去的姻亲就不多。前面我们也说过,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关系,一旦血亲淡了,关系就可能破裂。正因为嫁得少,关系破裂的情况就多。而清朝因此持续不断地嫁娶,所以满蒙的关系一直维系得很好。

总之,真正要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虽然不一定像清朝那样持续不断地“和亲”,但至少应该把他们和中原民族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这样出现的问题就会更少一些。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5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是把眼光仅仅停留在明末这一特定时间点上,而是纵观整个有明一代就不难发现:其实明朝最大的外患并非女真而是蒙古。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这一时期的北元政权不仅控制着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大元正朔,与此同时北元同高丽、畏兀儿等藩属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联系。1369年徐达在沈儿峪大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奔和林,明军平定陕甘地区;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直逼金山,迫使辽东故元将领纳哈出降明;1388年亲元的高丽王朝命大将李成桂北伐辽东明军,结果李成桂在威化岛果断回师京城发动政变掌控朝政,四年后李成桂废黜高丽王朝的末代君王,建立了接受明朝册封的李氏朝鲜王朝。当北元政权羽翼尽失之时北元政权的核心蒙古本部也遭到明军的打击: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事实上蒙古人自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对蒙古诸部发动持续打击,这在后世史书中被记载为”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这一时期明王朝对蒙古诸部保持着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随着明朝国力的中衰蒙古势力开始重新强大起来:蒙古瓦剌部甚至在1449年俘获了明英宗朱祁镇并一度包围北京城,1550年蒙古俺答汗再次兵围北京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恰恰正是明朝和蒙古两百余年的持续交锋为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部族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说起来女真人也是一个骁勇彪悍的民族——历史上女真人的祖先建立的金国与蒙古也曾是世仇,然而金国其实已是一个相当汉化的政权了,蒙古灭金后定居中原的女真人大多汉化,因此被视为汉人的一部分,只有留在东北山海关外的女真部族还较多保持着射猎传统。1387年纳哈出降明后明王朝的版图就覆盖到辽东地区。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视黑龙江下游,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明朝治下的女真部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几大分支,同明朝和蒙古比起来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有限,甚至连李氏朝鲜也不断向北蚕食女真人的土地,西部的蒙古势力最强盛的时期也曾一度向东完全控制了整个女真地区。其实女真人的剽悍善战丝毫不弱于蒙古人,只是由于部落太小无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续两百多年的对立给女真人带来了机会: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利用明朝和蒙古对立无暇顾及自己的时机悄然统一女真诸部。直到这时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还给努尔哈赤去书声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致书水滨三万女真之主”,然而说出这番大话的林丹汗似乎忘了他并没真正统一蒙古各部:这时的蒙古人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了,这时的蒙古已分化为喀尔喀、卡尔梅克、布里亚特、鞑靼、图瓦、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准噶尔、科尔沁、敖汉、察哈尔、茂明安、土默特等诸多部族。当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军对察哈尔部开战后不愿再受察哈尔统治的东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的改革已使后金(清)政权由刚开始的原始渔猎部族的联盟形态逐渐过渡成为较为成熟的国家体系,相比蒙古人单纯的游牧文明而言:这种兼具游牧渔猎民族的骁勇彪悍和强大高效的统一协调调度能力的政权其实更加强大。事实上后期的后金(清)政权已不单纯只是由建州女真后裔组成的了,不仅成功统一了女真诸部,还组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就是说清军之中其实大量充斥着蒙古人和汉人。相比之下蒙古各部本就不统一,以致于在明军、清军中都活跃着相当数量的蒙古人,还要防备南方的明王朝,在组织协调能力上又不及清军,清军甚至还掌握了更为先进的火器技术,可以说蒙古人再怎么骁勇善战也抵挡不了这样的对手。

事实上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后金政权之初所面临的地缘格局是相当不利的:挡在后金崛起道路正面的是明王朝,而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亲明的李氏朝鲜王朝犹如两把尖刀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按说后金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可能遭遇另外两方势力从后方侧翼的袭击。如果将当时明朝、蒙古、后金三方博弈视为一出“新三国演义”,那么明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蒙古地域广大、骑兵彪悍;后金无论从哪方面看似乎都是最弱的。然而就是看似最弱的后金却在明朝与蒙古的夹缝之间悄然壮大兴起,当时的后金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格局与科尔沁等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参加了讨伐建州的九部之役,后参加的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1619年明朝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的现实使明朝和蒙古这对宿敌看到了新兴的后金的力量,于是作为当时的漠南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宗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随即邀约了喀尔喀五部配合明朝协防铁岭,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组成的联军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就连蒙古军队的主将齐赛诺延都成为了女真人的俘虏。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

事实上皇太极的改国号之举并非单纯是为入关灭明做准备,而是在为建立一个囊括满洲、汉地、蒙古等地的多元帝国做准备。从察哈尔部得到的传国玉玺被视为一种权力的象征——这被视为身为成吉思汗后裔的蒙古黄金家族的权力转移到了满洲爱新觉罗家族手中,皇太极被蒙古王公们视为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而此后整个有清一代的所有帝王都无一例外拥有蒙古汗号。成吉思汗开创的蒙古帝国是一个部众联盟国家——蒙古人并没像汉人一样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集权政体,因此在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迅速陷入分裂局面:元朝皇帝名义上是蒙古大汗,但实际上对其他四大汗国并无管辖之权。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蒙古人自从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名义上作为成吉思汗嫡系后裔的察哈尔部仍是漠南蒙古诸部的盟主,可实际上各部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联盟体系而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国家”一词在蒙古语中念作“兀鲁斯”——这是专指具有蒙古特色的部众联盟国家:有实力的汗可以统合各个部众国家,而当强势人物去世后各部可以自行选择脱离或加入新的联盟体系。这实际上是游牧民族的一贯现象:由于游牧经济的天然脆弱性以及生活的流动性,其实并不太需要一套庞大复杂的国家行政机器,所以在游牧经济条件下很难产生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满人其实并不是像蒙古一样的游牧民族,而是以渔猎为主兼有游牧和农业经济成分的民族,但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其实并不能截然分隔——且不说满人的生活中同样有相当的游牧经济成分,即使单纯就渔猎经济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极为脆弱的经济模式。满语中的“固伦”其实是指的和蒙古语中的“兀鲁斯”一样的部众联盟国家。这种部众联盟国家的典型特征就是:各部首领是以本部族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原则的,联盟的向心力是相对偏弱的,所以当科尔沁等蒙古部落脱离林丹汗而投向满洲时很自然地认为:这是自己的兀鲁斯与满洲兀鲁斯的联合。所有不服从林丹汗的蒙古部落都将新兴的满洲政权视为抗衡察哈尔部的盟友。

整个有清一代统治阶层一直极力鼓吹所谓“满蒙一家”的理念。需要指出的是清朝所谓的“满蒙一家”并非单纯对蒙古诸部执行亲善政策,而是对归附于己的蒙古各部执行亲善政策,而对诸如准噶尔部这种不愿与清王朝成为一家的部族就是冷酷无情的打击了。在历经康、雍、乾三代持续的打击后清王朝最终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平定。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随着准噶尔部的被消灭标志着清朝已基本实现对蒙古诸部的控制——除了此时已被沙俄征服的蒙古部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东归的土尔扈特部成为了最后一支臣服于清王朝的蒙古部落,至此昔日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最终被清朝和沙俄瓜分。然而仅仅只靠暴力镇压是不能使蒙古各部对清王朝产生心理认同的,整个有清一代始终坚持对蒙古诸部实行顺者安抚、逆者讨伐的两手策略。那么清王朝究竟对蒙古诸部实行了哪些安抚措施呢?从努尔哈赤起后金(清)政权就将利用蒙古诸部彼此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作为一项既定政策:九部之役后努尔哈赤并未报复与自己作战的科尔沁等部,而是积极致力于将其从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部林丹汗那边争取过来。科尔沁由此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服于后金(清)政权的,皇太极的9位后妃之中有6位是蒙古后妃,其中孝端文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孝庄文皇后大玉儿三人就来自最早与后金(清)政权建立联系的科尔沁部。此后清朝历代统治者延续了自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起的与蒙古结好、联姻的既定国策——在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清皇室与蒙古贵族之间始终保持着世代通婚联姻的关系,同时清朝的格格们也不乏下嫁蒙古王公者,整个有清一代满蒙联姻合计达586次,真正实现了“北不断亲”的既定国策。当然清朝控制蒙古的方式也并非只有联姻这一条措施——毕竟在现实的政治利益面前姻亲关系未必就靠得住,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均未能成功起到使匈奴、吐蕃羁縻臣服的目的。事实上清朝对蒙古的控制是一套由联姻、贸易、移民等方式构成的组合拳,那么这套组合拳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清朝将蒙古诸部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分别实行盟旗制与札萨克制,根据部落、地域分而治之——分设札萨克旗、都统旗、总管旗、喇嘛旗进行统治。内属蒙古包括八旗察哈尔、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地的州、县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有一定自治权,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喀尔喀四部、青海蒙古和伊犁准部等。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在中央则由理藩院统管蒙古事务。清朝就这样按自己的八旗模式对蒙古诸部进行改造,整个有清一代被纳入八旗系统的蒙古人相比中原汉人享有诸多政治经济特权:可以不必经过科举就能当官、享有丰厚的国家俸禄待遇,这就使蒙古诸部与清朝统治阶层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也使其需要清朝居中调解。除了以通婚强化血缘联系、在政治经济上构建利益共同体之外清朝还从宗教上对蒙古人加以控制:从元代起蒙古上层就开始尊奉藏传佛教,事实上“达赖”和“班禅”的称号并非源自藏区而是来自蒙古: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将“达赖喇嘛”的称号赐予索南嘉措;1645年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将“班禅”名号赐予罗桑却吉坚赞。藏传佛教的几大派系分别与不同的蒙古部落建立同盟,形成了蒙藏之间相互介入对方内部政治斗争的格局。清朝通过在藏传佛教中独尊格鲁派(黄教)实现对蒙藏诸部的精神统治:清朝统治者在满人的堂子举行萨满仪式,在喇嘛教礼佛,在孔庙强调教化,在中原他是天子,在满洲他是部族首领和家长,在蒙古他是大汗,在藏地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总之清朝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对境内各民族因俗而治的多元政体。

6

蒙古族地域广阔,善骑射为何甘心听命于同是骑射出身的满清呢?大明王朝和蒙古族争斗了二百多年为什么没有胜利者?

大明王朝是建立在蒙古人的仇恨中的,从舒适的地位被赶回原始的游牧生活中去,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对大明王朝恨之入骨。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明王朝也把蒙古族视作唯一威胁安全的敌人,当然这是后金未崛起时。明王朝和蒙古族始终此消彼长,各有上风和被动的时候,初期朱元璋和朱棣把蒙古贵族撵到了漠北地区,国家有了近百年的和平时期。到了英宗时期士木堡之变后,蒙古族一直占上风,有绝对的主动权。蒙古族也在那个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嘉靖年间大明朝出了几位猛将如戚继光,王崇古,李成梁等对蒙古族形成新的威摄,这个时期蒙古和大明处于相持阶段,相对和平一些。敌对的性质没变,矛盾依然存在!

后金的崛起与蒙古族的联姻起了重要作用,努尔哈赤与其儿子们都和蒙古贵族实行联姻,不听话的蒙古部落就遭到后金的沉痛打击,努尔哈赤采取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办法,软硬兼施把蒙古族生生的绑在了自已的战车上,他们有其共同的敌人大明朝。满清进关后历代皇帝均采取怀柔和联姻的政策拉扰安抚蒙古各族。
对蒙古族给予极大的自治权利,更是实行满蒙一体的政策,所以终大清一朝蒙古族没有叛乱行为。这也是蒙古族为什么臣服大清的原因所在吧!是吗?

7

要说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好,说老实话,特别得感谢明朝政府,尤其是爱新觉罗家的大恩人李成梁先生。没有他,蒙古问题可能还真的两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明朝的整体国策决定的。由于老朱家抢的是蒙古人的江山,所以蒙古人就一直心心念念想要重回中原做皇帝。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其中最大的两票,一次围了北京城很久(庚戌之变),还有一次直接把皇帝掳走了(土木之变)!

这样的强敌呆在身边,让大明政府怎么睡得安稳?所以从太祖开始,北方的蒙古人就是明朝最大的强敌。朱棣“天子守国门”,要守的就是蒙古人。历朝历代的皇帝,哪怕再昏庸,都不敢放轻松对北境蒙古人的警惕。一代名将戚继光和谭纶,在收拾完日本人以后就去了北方,还是为了对付蒙古人。

收拾蒙古人最凶的就是李成梁,他在辽东几十年间,把辽东的蒙古部落收拾的明明白白。而他也正是靠着收拾蒙古人的功绩,从而成为明朝受恩宠最隆重的武官。

李成梁把蒙古人收拾干净了,女真人精神了。努尔哈赤在一统女真以后,又边打边拉的将蒙古人给收编了。而在明朝强大的军事压迫下,这两个稍微孱弱的民族自然要融合。而在李成梁的默许下,这种结盟居然没有受到任何的拆分和打压。

八旗里面,满洲八旗下面就是蒙古八旗。而著名的孝庄皇太后,正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也就是说,从顺治往下,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有蒙古血。更不用说后来的很多皇后都是蒙古人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哦!

8

有明一代与蒙古相杀两百余年,蒙古之边患几乎与明朝相始终而这个问题在清代的时候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尤其是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还有青海蒙古直接置于大一统政权的掌控下,北部边患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也真是清朝一大功。

我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在后金吞并漠南蒙古前,蒙古部落已经是四分五裂,这为后金和以后的清朝吞并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造成了有利形势。

这个我就要让蒙古的一代英主达延汗背个锅了,他本将蒙古统一,只是在他死前将自己地盘分封给自己的十一个儿子,又把统一的蒙古分成了一个个部落,而这些部落时间也是互相兼并,各行其是,无法形成合力,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第二、以自己当时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每次蒙古有事,必然会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控制,其主要手段就是盟旗制度。

而后来林丹汗想统一漠南蒙古,由于自己的政策失当,欺凌各个部落,蒙古各部纷纷要求皇太极出兵救援。

诸部先后殴归大清,请师救援。天聪八年六月,太宗统大军尽征各部蒙古兵征察哈尔。

后来大家是知道的,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在战后皇太极立刻着手划定蒙古各牧区,同时将蒙古部落改编满洲八旗之制,并定各盟旗首长为“札萨克”,听候清廷调遣,这就是漠南蒙古听命于清廷之始。


此战后漠北蒙古也派人表示臣服,但是清廷将漠北蒙古真正收归是在康熙年间。当时准噶尔蒙古葛尔丹于康熙二十七年攻击漠北蒙古,由于漠北蒙古佞佛导致武力下降,再加上诸部自相攻击。在葛尔丹的攻势下,不堪一击,东奔请求内附。

及中叶,专佞剌麻,习梵呗,懈武事,又部族嗜酒,自相陵蔑,遂为厄鲁特觊觎。二十七年,葛尔丹大举入其庭,再战再北,三部落数十万众瓦解,先后东奔。

这时在朝臣中建议趁机将喀尔喀蒙古肢解,将他们的部众分给漠南蒙古四十九旗。

或议令蒙古四十九旗攘取之

但是这个建议被康熙帝否决,并决定趁机推行盟旗制度彻底将喀尔喀蒙古收归。这就是喀尔喀蒙古真正并入清朝的经过。

而对准噶尔蒙古,清廷采取大部消灭的政策,始终并未背叛的部落得以保留,经过在之前的问答中已经写了,我就不再说了。


第三、重黄教安蒙古人心。这一点清朝做的不错,而且在《啸亭杂录》里也提到了这一点。

国家宠幸黄僧,并非崇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诸部敬信黄教已久,故以神道设教,藉仗其徒,使其诚心归附以障藩篱,正王制所谓“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

爱新觉罗·昭梿把清朝重视黄教的主要原因说的一清二楚,就是为了安定蒙古。


第四、这个原因大家就比较熟悉,那就是蒙古上层和清庭之间互相通婚了。

所以,我认为清朝之所以能降服蒙古,就是这四个原因造成的。

9

【告诉你不知道的元明历史真相】

元朝有军队超过200万,其中正规军(中央军)有100万,由三分之二的蒙古人和三分之一的色目人组成;另外有100万地方军(武警、乡团、警察),百分之九十是汉人,百分之十是其他各族人,蒙古人和色目人,在地方军中只担任“县团以上”高级别的主官。举个例子,蒙元在西藏的驻军(中央军)仅一万人左右,地方军(藏军和僧兵)超过三万人。蒙元的100万军队,主要驻扎在全国各地,百分之八十驻扎在汉人地区,淮河以北达到50万,淮河以南30万。

元顺帝时,中国的总人口超过一亿两千万,其中汉人占一亿之多,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七千万),组成100万地方警察部队。在中国境内的蒙古人口达到一千万人,色目人的人口达到五百万以上,组成100万元朝正规军,驻扎在全国各地。但是,一个“歧视性”政策,中央政权下乡入户,蒙元正规军入住村寨(十户一个鞑靼,也有说三十户的。),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分散了蒙元中央军的兵力。

元末1351年,韩山童率白莲教弟子起义泄密,韩山童被蒙元诱杀,其弟子刘福通举起大旗。刘福通本是安徽乡绅,时任朱皋镇巡检(派出所所长),早年参加韩山童的白莲教,以“米勒降生”“明王出世”聚众信徒。韩山童起义被元廷诱杀后,刘福通再次在颍州起义,扶持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小明王),并攻占颍州。几年间与元军作战,红巾军势力发展到百万之众。江南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也乘势而起,歼灭了江南人数较少的蒙元军队,建立了各自的政权。

1355年,蒙元从中亚四大汗国(窝阔台、察合台、伊尔、钦察),借兵30万(主要是色目人)进入中原,和蒙元中国北方正规军结合,组成号称百万的蒙元大军,向刘福通领导的百万红巾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年的鏖战,蒙元以失败而告终,红巾军开始战略大进攻。刘福通和蒙元在中国北方进行了12年的拉锯消耗战,刘福通的红巾军消耗殆尽,蒙元的百万大军也只剩30万残兵,根本无力再进攻南方,只有挨打的份了。

1367年,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基本统一长江流域。刘福通被暗杀(也有说隐遁),小明王韩林儿去建康途径鄱阳湖,船沉死亡(也有说被朱元璋暗算)。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同年命令徐达、常遇春等率40万大军北伐残元。由于蒙元被刘福通红巾军已经消耗殆尽,元末帝早已做好撤退大漠的准备,残存的30万元军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1368年9月明军围攻大都(北京),元末帝弃城逃入大漠,王保保(扩廓铁木尔)一路撤退到兰州,被徐达攻破王保保城,从此蒙元彻底的逃入大漠。

残元20多万军队和数百万人口逃入大漠,朱元璋为了解除残元对大明的威胁,在20多年间对残元进行了8次征伐;朱元璋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孙子封为宁王、晋王、秦王、肃王,移民充边屯垦防备残元的骚扰,对草原大漠实行经济封锁。由于大漠草原的自然生态脆弱,自身只能生产牛羊马骡等牲畜,布帛粮食茶叶铁器等等,皆要仰仗中原的交换和供给。从明永乐初期开始,新一代的残元势力开始骚扰大明边境。

永乐帝朱棣为解除残元的骚扰,曾经五次对草原大漠大规模用兵出征,基本解除了瓦剌、鞑靼的边境之患,迫使瓦剌、鞑靼称臣纳贡。但是,由于瓦剌鞑靼称臣之心不诚,大明并未彻底开放“茶马互市”贸易,25年后,瓦剌鞑靼对大明的骚扰再次卷土重来。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等人的怂恿裹挟下,仓促的率领50万大军出征(也有考证20万),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严密的指挥、行军打仗如同儿戏,在土木堡(张家口附近)中了埋伏,明军大败明英宗等被浮。

“土木堡之败”并非瓦剌有多强大,主要是大明出兵仓促、军粮缺乏、指挥失误、军心不稳等等,诸多自身的问题造成的。此后,瓦剌围攻北京“于谦”坚守不破,并拥立朱祁钰为景泰帝。瓦剌可汗也先不得不退还大漠,四年后1353年,“也先”(瓦剌可汗)释放明英宗,并上表曰:“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也先还希望明朝能承认自己是“元朝”的皇帝,但是遭到明朝的拒绝,也先自称“天圣大可汗”,但是蒙古草原人心不服,立即爆发内乱,1455年也先被暗杀,蒙古草原再度分裂。

也先死了以后,鞑靼和瓦剌先后向明朝进贡称臣,换取大明开放“茶马互市”,此后100多年间没有大的战事。大明东南沿海倭寇之时,蒙古诸部乘机骚扰大明,东南倭寇平定之后,戚继光调任蓟辽军务,建立七座车营(每营一万人),给与鞑靼俺答汗以迎头痛击,迫使俺答汗放弃骚扰策略,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万历七年(1579年),瓦剌的图们汗以四万兵进犯辽东,辽东总兵李成梁坚壁清野,戚继光遂驰援李成梁,图们汗空手而归。

经过明朝200多年,时战、时和、时而称臣、时而翻脸的打击,蒙古草原大漠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已经是被消耗成人口不足200万,军队凑不齐20万的弱小之地。万历三大征,主要是明万历朝鲜战争,历经八年之久(1591年至1598年),对明朝的国力消耗之大,辽东满洲乘势崛起。1616年,努尔哈赤崛起遂称“后金”,在辽东、东蒙地区女真成为第一。分裂的蒙古诸部只能向满清称臣,而且蒙古各部认为不失身份。

满清之所以能得天下,得益于吴三桂也,汉族权贵集团向满清投降,天上突然掉下个大馅饼砸在满清的头上;蒙古之所以向满清归附,是万不得已被明朝消耗的结果。满清之所以得天下除了天上掉馅饼,也有满清顺应时代潮流的因素,满清重臣都是汉人,满清吸收了汉人文化,顺应了时代潮流。满清对蒙古很少用兵,只在康熙年间有过大规模用兵,蒙古归附满清是历史的必然。

10

清朝征服蒙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数代,每代都根据具体形势采取不同的对策。



先看明朝主要采取手段:

一,征伐。(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明武宗)

效果不明显。

明太祖,明成祖多次征讨蒙古敌对势力,耗费巨大,而大漠辽阔,找到敌人就很困难,与敌人主力形成决战更是难上加难。明太祖驱逐了北元,瓦解了其政权,明成祖有力打击了蒙古残部的主力,但没有消灭干净。其很快死灰复燃,重新纠集起来,并又对明境构成巨大危胁。

明英宗征讨失败,丧师被俘,明朝遭到重创。军事上已经走向下坡路。

明武宗劳师远征,无法形成阵地对决,收效甚微。



二,军事防御。(明朝历代)

修长城,筑城池,建要塞,戍九边。

效果不明显,蒙古人机动作战,范围广,突破点多,防不胜防。

三,分裂。

广封汗王,离间分裂。

效果不理想,众多汗王虽然暂时分裂,但大鱼吃小鱼,几经互相吞并,反而形成一个巨鲸。

四,商贸控制。(隆庆和议)

互市贸易,与臣服的部落通商。

这个效果要好些,至少维持住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节约了兵力和修筑城防要塞的费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威胁的力量依然存在。

再看看清朝(包括努尔哈赤时代)主要采取的手段。



努尔哈赤时代:

一,征伐

这个效果也不理想。来了就顺服,走了又背叛,弱时就屈服,强时就对抗,不能很好解决。

二,掳掠

抢夺敌人的人口牲畜和财物,削弱对手。

这个效果也不明显,穷人本身没有什么可抢的。

三,结盟

用通婚,结盟的手段,把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个效果要好些。



皇太极时代

一,征伐

这和努尔哈赤一样。

二,收附

通过征伐而收服的部落,令其归附,许以好处,并率之参与作战。

这个效果较好,逐步蚕食和消化。

三,承汗。

皇太极宣布继承了蒙古大汗的地位。

这个略狠,从法统上解决了蒙古敌对势力的理论基础,和唐太宗的作法异曲同工。



顺康雍时代

一,征伐

对少数反抗部落进行征伐。

效果不错,但耗费巨大。

二,驻军

在蒙区诸部落驻军,防范其背叛。

这主要起个监视效果。



三,盟旗

把八旗制的特点运用到蒙古各盟部,分割成大大小小数百部,各封旗主,赐予牧地,禁止越旗通婚和耕牧,并派人监管。

这比较厉害了。游牧民族的属性被改变了,成了畜牧民族了。分裂成了小碎片,再也难以形成巨大的整体,威胁大大减小。

四,黄教。

宣扬和鼓励黄教,对加入黄教的蒙古人免除杂役和税赋。

这真是高妙的毒计。蒙古人大多信佛,现在能享受到这么优厚的福利,当然趋之若鹜,大群大群年轻的蒙古汉子都当了和尚喇嘛念经去了,谁也没兴趣造反了。至于那点点赋税,比起防止边患的军费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横行草原数百年的狼群,从此就变成了绵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