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雍正王朝》中,可以说太子胤礽是非常苦逼的了,40多年的太子生涯,小心翼翼,还是不免被诸多兄弟设计,由此也导致了两次立废,最终被圈进了终生。当然了,我们也很是能够理解这个当了一辈子太子的老二的心,毕竟古来当了这么多年太子的,可能胤礽是头一份了。迟迟的都不能转正,自己的位子还被诸多兄弟虎视眈眈的,一不小心还被设计,或者被自己的父皇康熙皇帝给责骂。

因此说,后来的胤礽的性情大变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长时间的压抑,无论哪个都是受不了的。当然了,历史上真实的太子胤礽肯定是要比影视剧当中的要优秀稳当的多,一表人才的他,也是个文化成绩好、骑射成绩好的大有为皇子。

对于胤礽,康熙皇帝也是多次赞赏,且一度还是非常满意的。初期的胤礽可以说非常谦恭,也在康熙几次南巡过程中,多次主持祭祀和监国,可以说是颇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但在影视剧当中,我们也知道,在康熙皇帝塞外出巡的过程中,太子竟然做出了跟妃子之间的苟且之事,再加上是起突然,从而导致了胤礽直接在康熙皇帝心中印象大跌,甚至直接被抛弃,特别是有十四阿哥与八阿哥的假调兵手谕更是直接被叫停了太子的印信。

实际上,此时的太子也仅仅是有些昏聩有些懦弱罢了,这长期积累下来的心理郁闷,可以说是逐渐爆发了,康熙皇帝也发现了,这一点让皇帝康熙是大失所望!

这一年是康熙47年,太子被废除了!

可仅仅一年之后,诸多阿哥之间的夺嫡逐渐趋于热烈,大家都对太子之位、皇帝之位是非常垂涎,朝廷上下也是乌烟瘴气,由此康熙皇帝便想到了重新立废太子来缓解朝廷上下的矛盾。但实际上,此时的康熙皇帝并不是对这个太子胤礽重拾信任,而只是拿那个胤礽当做挡箭牌而已,自己当初心中已经有了理想的继承人,这样重新立下胤礽让他成为众矢之的,果然这下子胤礽又成了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而胤礽却不自知,其实悲惨人生已是注定了的。

果然,到了康熙51年,无奈之下的康熙只有再次把太子胤礽给废除了,并留下了暂不立太子的旨意。实际上还是在不断对自己的理想继承人进行磨砺,甚至把他身边的唯一亲近的阿哥老十四给找由头圈进,都是在磨砺理想继承人。

总之,为了大清江山,康熙皇帝也算是下了苦心了,就是有点苦了这个太子胤礽了!





最佳贡献者
2

太子胤礽被废是必然的,即使重新复位也就是一个花瓶招牌,暂时的使用一下,替康熙皇帝挡一下眼眉之急,以防再弄出第二个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出康熙皇帝不但应变能力强,而且是太能忽悠了!

在第一次废太子胤礽的时候,康熙皇帝是认真的,康熙四十六年江南发大水,闹灾慌,太子胤礽拿不出一点主意,对于户部亏空及朝廷官员欠款心中没有谋划不算,自己就欠着国库一屁股债。那时候康熙帝就说过:难道这就是“储君”,我大清国未来皇位吗?【真正的草包太子胤礽】

康熙皇帝废太子胤礽是真的,举荐新太子是假的,试探皇子们的实力是真的,给太子胤礽复位又是假的,康熙皇帝到底是何意图,难道这是在忽悠朝廷官员吗?

对于那位是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康熙皇帝心中必定有数,或者说他直接就可以确定接班人的人选后直接公布于天下,可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整这么一出戏呢?

这就是康熙皇帝的英明及帝王心术的高级手法,常人不可理解!
【康熙皇帝在静观其变】

康熙皇帝的意图有三:

(一) 废太子胤礽是一定的,至于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哪一位他心中已经确定,康熙皇帝还想在看看,看一下自己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否合格。

我们是在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在分析:那么康熙皇帝既然心目中已经确定了继承人为何不公布于众,还有来一个公举新太子,这不是忽悠众皇子阿哥吗?闹得鸡飞狗跳这是何意?

康熙皇帝想看看那位皇子最渴望皇帝位置,他的人气如何?
【朝廷上下开始蠢蠢欲动了】

(二) 太子胤礽就是过早的确立太子位才被围攻的,因为皇子太多,那一个皇子都有当皇位继承人的权利,过早公布于众必然是被废太子胤礽的下场,会很惨。

如果这次的公选不是康熙皇帝心目中想的那位继承人,康熙皇帝就会像“朱元璋”那样替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扫清障碍,同时把他的党羽一网打尽,为真正的皇位继承人做好继位的铺垫。

实践证明八阿哥胤禩不知死活的跳出来了,所以被康熙皇帝强势打压并就此把年事已高的佟国维撵回家,完成了权力交换。
【康熙帝开始怼佟国维了】

(三) 出乎康熙皇帝预料之中,公选的新太子不是他心中想的那位皇子,而是可怕的八阿哥胤禩,而且还是一个强势的八爷党,康熙帝的第一感觉就是可怕!

看这八阿哥胤禩的架势不但要争取储君位置,还可能要对他这位老皇帝的位置产生兴趣,那晓得他这位八阿哥胤禩的势力如此之大,如果要是把自己心中的继承人公布于众必然遭到攻击。

姜还是老的辣,康熙皇帝的这一手干对了,所以康熙帝来个枪打出头鸟,直接把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四人打回原形,断了他们对皇位继承人的念想。

【即是人选又是给康熙帝解围】

康熙皇帝想到了如果在此刻公布自己心目中的继承人的人选必然遭到打击,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被废太子胤礽复位以缓解矛盾,所以就有了张廷玉仍然保举被废太子胤礽的场面,包括心目中的四阿哥胤禛也领会了康熙的意图。

平衡皇子阿哥们之间的矛盾唯一办法是尽快放出被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出来与四阿哥胤禛一起才能与八阿哥胤禩的八爷党抗衡。既然恢复太子名位,十三阿哥胤祥被放出那是理所当然的说辞,无可厚非。
【这才是好哥们】

不过在康熙皇帝决定放出十三阿哥胤祥的时候,还是上书房大臣的佟国维提出了异议,意思是放出十三阿哥胤祥是否要有个说法,最后康熙皇帝的回答让佟国维非常尴尬不已:朕心痛自己的儿子,这个说法行吗?康熙帝的狡辩能力真的是超强,无人能及。

太子胤礽被恢复了太子位,康熙皇帝平息了朝廷上下乱糟糟的第一次夺嫡局面,不能不佩服康熙皇帝的政治手腕非常高明。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182期总268期)

3

《雍正王朝》中,胤礽本该成为赌王的人,结果成了赌徒,还将一手好牌输的精光。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毕竟老爸不是省油的灯,兄弟们也不是好对付的人。

在这场夺嫡的游戏中,胤礽的职业生涯如同过山车,起起伏伏。他第一次被废时,康熙对其已经失望透顶,为何还要给他机会呢?

首废太子,用力过猛

热河狩猎时,到处暗藏杀机,八爷等人兴风作浪,伪造调兵手谕,以至于形势晦暗不明。康熙为了防止中途生变,就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这当中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

当时的康熙,知道自己被“绿”了,心里窝火,再加上也分不清敌友。拿下胤礽,可以起到引蛇出洞的作用,让所有的皇子都觉得自己有希望,可以通过和平手段上位。回京后,局势稳住了,再也不存在安全问题。这时的康熙,就可以腾出手来观察,谁是热河的幕后黑手。

严格意义上来讲,胤礽被废,一大半的原因是自己咎由自取,一小半的原因是因为被人陷害。康熙重新复立他,多少带有一部分矫枉的原因,给胤礽一点机会,看他能不能改过自新。

此外,胤礽再怎么说,也是嫡子,这对大清有很重大的文化意义。康熙一向很疼胤礽,在他出生不久就将其立为太子,而且倾注了很大心血。两人父子一场,康熙看在赫舍里的份上,也不想完全放弃胤礽。

以此平衡朝廷局面,制衡老八

康熙所谓的议举新太子,其实就是“抛绣球”,看谁抢得欢。那个对太子之位最积极的,就是最可恨的。结果,“绣球”刚刚扔出来,老八一伙人就迫不及待,不仅用歪门邪道为自己造势,还到处拉帮结派。

八爷声势浩大,影响力让康熙都有几分忌惮,你老八这么搞想干嘛,是要炸平庐山还是要停止地球运转,你老爸还没升天你都敢逼宫,以后还得了。所以,康熙必须出手,对老八予以打击,这才有了与佟国维结盟的事。但康熙并没有彻底打垮老八,只是给予敲打,因此,老八的余威依旧比较强大,而且蹲到了暗处。

一个有夺嫡欲望的人,指望他压制欲望,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老八虽然受到挫折,但绝不会甘心,后面还会有动作,康熙肯定要对他有所防范。

这个时候,把胤礽拉出来,就能抵消老八的作用力。一个要扳倒太子并取而代之,一个要坐稳太子必须铲除异己,两个人必然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他们两人能够相互争斗,康熙就只用坐山观虎斗。


此外,康熙属意的接班人是谁,他当时还不清楚,但对胤礽抱的希望不太大。只要胤礽在台面上,挡住各位皇子的枪林弹雨,那个真正的接班人就相对安全。

为了自己千百年后的那点名声

剧中,康熙特别在意自己的历史地位,甚至有点沽名钓誉。他对下面纵容过度,无非就是不想别人说他坏话;为了笼络读书人,让别人点几个赞,给几个好评,他不惜自费给李绂、陈梦雷发工资。所以,他做任何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名声。

胤礽第一次被废,有点仓促,在公告天下之前,已经引来不少非议。胤礽的老师王掞就跳出来,直接骂康熙“不教而诛”了,这是一个很不友好的恶评,传出去有损圣德。康熙想要弥补,无非就是两个选择:

一、大兴文字玉,将传播此事的书籍和人一并销毁,彻底改写这段历史。这样做,虽然补住了“不教而诛”,却会让康熙背上另一个坏名声。

二、再给胤礽一次机会,让天下人看看,皇帝还是蛮仁慈的。

第二套方案,无疑是对康熙最有利的,你王掞不是说我不教而诛吗?那好,我给他一次机会,能不能把握就看他自己了。

秋媚说:胤礽第一次被废,是自己不争气。后来被复立以及再次被废,完全就是康熙的套路,耍了你还能挡住老八的刀以及天下人的非议。

4

康熙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原本一心一意的扶植和培养,希望太子能够有责任和担当,成为大清未来的国君。没有想到,康熙出京后,太子监国真的是为所欲为了。

第一,鞭杖大臣,影响相当恶劣!

第二,年幼的皇弟,病得那么厉害,不但没叫医生去治,也不过问!

基于这些情况,康熙雷霆之怒才下旨废了太子之位!

其实,圣旨一下,康熙又后悔了!

因为他的本意是惩罚一下太子,让他知道,如不好好的做太子,那这个位就会易主了!

一,用心良苦的康熙。

对于太子,康熙的情感是复杂的。

因为赫舍里皇后。

康熙跟赫舍里青梅竹马,只是在生下胤礽就去世了,非常的心疼。也就对胤礽既当爹又当妈!这个胤礽就是太子。

在康熙看来,通过自己针对性的培养,和言传身教,太子很快上手成为大清下一任明君!

没有想到,太子花天酒地,杖责朝臣,无视兄弟手足之情,康熙非常的生气,愤怒下直接废了太子之位!

这第一次废太子,康熙是想警告太子!

二,再立太子,是康熙帝王心术的阳谋!

其实,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警告的成分多些。但还有另一个含义:

那就是看看朝中大臣有哪些人支持太子!

没有想到,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太子第一次被废,阿哥党幸灾乐祸,那么多朝臣,竟然只有四阿哥胤禛继续保举太子复位!

真的是好诡异!

康熙从太监头何桂柱那知道了大阿哥对太子实施魔怔后,似乎找到太子这样变化的症结。就圈禁大阿哥,让太子复位!

总结:康熙这样的做法,也是有苦难言!毕竟,大清江山对于康熙来说,乃重中之重,未来的接班人能不重视吗?

5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因为康熙在秋闱时,夜里出来散步,发现了自己的妃子张春华(剧中虚构人物)太子在塔中偷情,康熙大怒返回寝宫;同时十四皇子胤禵收到康熙大怒的消息,与八皇子密谋,以太子名义伪造了信件调集洛浦的军队进入行宫勤王,妄图以此栽赃太子起兵谋反。康熙由于暴怒,同时听闻太子起兵谋反,因此盛怒冲动之下废了太子!


重新立太子的原因

照理说,太子和皇帝的妃子有染,而且意图起兵谋反,两罪并罚不判杀头就已经是天大的仁慈了,那为什么康熙还要重新立太子呢?

要注意到,康熙重新立太子的时间点是在百官推举新太子事件之后,由于二皇子太子之位被废,因此康熙在大臣的建议下,向满朝文武征集新太子的人选,结果大部分大臣都推举八阿哥为新任太子,并且皇子内部由于太子之争还出现争斗现象!!


因此康熙重新立太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点来理解:

一、康熙为了平衡皇子之间的实力对比,康熙重新立没有才能的太子是为了平衡皇子之间的实力对比,如果长期不立太子,那么九子夺嫡的现状将会愈演愈烈,如果顺应百官心意立八阿哥为太子,那么任由八皇子做大,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同时,康熙最讨厌朋党,八皇子就是结党营私的杰出代表!

二、给雍正足够的发育时间,其实康熙在当时嘱托雍正当孤臣的时候,就表明了内心想传位四皇子的意思,经历这么多事,百官之中竟然没人推选四皇子雍正为皇帝,康熙认为时机还没到,他必须先让雍正发育一会以便于他增强实力。重新立太子正是康熙的缓兵之计。可以这么说,重新立太子的目的就在于拖延时间、平衡实力。

6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的废立实际上是康熙皇帝与自己儿子们的一场天人交战。

在热河行宫当中,康熙皇帝已经嗅到了这危险的气息。首先需要承认,皇帝对于自己的太子是非常不满的。其原由在于太子没有把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处。反而是被一众宵小围起来,做了太多昏聩之事。康熙最怕的就是江山所托非人,而太子的行为却恰恰证明,他的确不是那个合适人选。万般无奈之下,康熙感慨“这就是我大清未来的皇帝么?”

但是,康熙皇帝并不想废黜太子。这毕竟是自己穷尽一生心血培养的儿子,太子错了,自己不是也错了?所以,他还在看,还在等。只可惜,康熙等来的却是太子和郑春华的乱伦。这让康熙大为光火。

因此,废立之事提上了日程。只不过,康熙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们居然都在盼着太子倒台。先是八爷暗中审讯肖国兴,希望其揭发太子。康熙给了八爷“其心可诛”的评价。

其次,是迫不及待准备取太子而代之的大阿哥,他先是诬陷三阿哥和八阿哥。又在热河行宫里大放厥词,甚至进言杀掉胤礽。

再次,那张不知道是谁伪造的兵符。让康熙感觉到了,自己的儿子们一个个都粉墨登场了。

最后,三阿哥把大阿哥的太子之路彻底堵死。实际上,康熙在这一晚上想到的,远比看到的要多得多。他担心自己的江山所托非人,他更担心即将爆发的这一场眼前的危机。

‘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典故,康熙心里有数。

唯独老十三让康熙感到了一丝欣慰,此时的康熙,没有一个儿子是值得他信任的。包括四阿哥胤禛。

因此来说,康熙在废太子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会要复立太子。他只是在观望,等等看。等着这段时间里谁会跳出来,同时对当下的政局进行布局。未雨绸缪,政治家的眼中,从来没有当下两个字。

果然,八阿哥跳出来了。康熙这个又当又立的儿子,按捺不住寂寞算是蹦了出来。结党营私,假作谶语。弄得满城风雨。康熙复立太子的那一天,也就意味的八阿哥走向太子的路被堵死了。更何况,他的十四弟还在背后捅了他一刀。

这边是帝王心术,康熙皇帝要的,是一时一世。通过废立太子,朝中势力重新洗牌,也警告了自己的一众儿子,朕即国家,不给你,你们不许抢!

7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但是电视剧里也几乎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了,总结起来就是三点:

1.康熙对太子非常容忍,废掉太子是形势所逼,无奈之举。

有一件事可以体现康熙对太子的容忍度非常之大。追讨户部欠款时,太子没钱还款,于是他门下的几个蠢货就想出了卖官鬻爵的馊主意,推荐了几个富豪,花费巨额财产买下了几个肥缺,通过太子之手,外放肥差,比如那个“管盐和茶”的候补道,康熙接见的时候一问之下,识破了这几个新任官的斤两,非常之愤怒,以他的聪明程度,不会不知道事情的大概来龙去脉。东宫太子把朝廷拔擢官员的事如此胡来,康熙能忍下来,可见他对太子的容忍度。

而废黜太子的缘由无非两端,一个是私德,太子与后妃通奸,另一个则是太子手谕调兵之事。前者,虽然太子失德,但是康熙应该能忍下来,这也是张廷玉的看法,后者则是无法再忍,即便此事康熙能忍,百官又怎么能忍?如果此事八爷党的人宣扬出去,百官及御史的折子会淹了上书房吧。形势所逼,必须暂时废黜太子以稳定朝局。

2.废掉太子是暂时之举,复立太子是防止夺嫡之争加剧。

这件事,张廷玉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太子虽然失德,但是他相信太子万万不敢私自调兵谋反,康熙让张廷玉说下去,张廷玉于是提到那封调兵的手谕,康熙细查之下,发现是模仿的手迹,于是顿悟此事并非如此简单,既然今日有人敢伪造太子手谕调兵,那么他日定然有人敢血染紫禁城。张廷玉怪兮兮地说怕引来夺嫡之争,其实他没有把话说满,他想提醒康熙,如果东宫无主,兄弟残杀恐难避免,这不,没过一会老大就提出来要杀太子了,兄弟相互残杀就在眼前,这不得不让康熙思考废了太子以后如何应对。

最好的办法是在没有甄选出合适的继承人之前,把这个废太子再提上来,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寻找合适的接班人赢得时间,另一方面可以趁机揪出幕后黑手,控制幕后势力,果然八爷党露出了尾巴,在复议重选太子的时候,康熙终于看清了八爷党的实力,此时换成我,我也会认为那封假太子手谕必然出自八爷党之手。

3.复立太子,把一超多强的夺嫡态势进行平衡,每股势力都势均力敌,却又无法掀起大的风浪。

复立太子以后,康熙出了两招控制八爷党。

第一,让老十四去管兵部,加重老十四的权柄,让老十四独立出来,把八爷党从内部分化,后来又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八爷党彻底分裂,八爷党的势力无形中被一分为二;此外打掉八爷党的强势外援佟国维,切断八爷党与百官的直接联络。

第二,让老十三去分管刑部,增强太子党的实力,也可以说是增强老四的实力,这个太子在康熙心中早已经不是接班人了,如此一来,其实是暗中帮了老四一把。如果了解一下清代的刑部各清吏司,就会明白把老十三安排在刑部,对老八的户部和老十四的兵部也是一种掣肘作用。例如山东清吏司:掌山东刑名案件。收办兵部、兵科、山东道御史、太仆寺、青州副都统、东河总督等的文移。

这两招非常有效,因为把一超多强变成了多强,没了原八爷党那一超,任何一股夺嫡的势力,再也掀不起大风浪了,也没有了绝对优势。在这种平衡的态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太子的位子有没有人坐,越来越无关紧要,所以康熙在二次废黜太子以后,不再考虑重新立一个新的太子,因为此时八爷党,四爷党,老十四,无论哪一方登上太子之位,都会赢得皇帝和百官的共同支持而实力大增,打破了这种平衡,重新回到一超多强的局面,随着康熙越来越老,面对一超多强的局面,他会越来越难控制,还是平衡好。

8

此事直接来源于八爷党的神助攻,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康熙疑心太子之事有其他人的陷害。但这并不能说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多此一举,事情发展到那一步,太子已经是不得不废,何况即使有他人陷害,太子毕竟自己也有问题,也是为了让其汲取教训、收敛一些。

康熙为何要重立太子

从《雍正王朝》来看,胤礽重新被立为太子似乎是由“公推事件”直接导致的,但纵观整个事情发展,其实此事早已有了铺垫。

1、储君之争的残酷。太子被废之前,储君之争其实已经是暗流涌动,这在康熙发现太子与郑春华私通的那晚就已经有所体现,大阿哥不仅提议要杀了胤礽,此后更有三阿哥胤祉举报大阿哥胤禵派人用巫蛊之术迷惑太子,而三阿哥明知此事竟然不提前上奏,再加上“太子手谕”有造假嫌疑,这些都让康熙觉察到了危机。而在太子被废之后,原本暗流涌动的储君之争,基本已经放到了台面上,这一点康熙不可能没有觉察,而要平定这种争夺,最好的方式就是迅速再立一位太子,所以才有了公推之事。

2、康熙疑心胤礽被陷害。正如前文所说,在发现太子与郑春华私通的那一晚,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在三阿哥说出大阿哥胤禵以巫蛊之术诅咒太子之事后,再加上当时太子胤礽一副魂飞魄散的模样,从当时康熙的神态来看,显然疑心胤礽是被他人所害。而此后,康熙更是疑心郑春华乃是受他人指使勾引的太子。这些事情,让康熙不得不重新审视太子的处境,明枪暗箭之下,康熙对太子的遭遇其实已经有了体察和歉意。

3、避免八爷党一家独大。这是重新立胤礽为太子的直接导火索,在公推事件中,八爷党暴露出的能量让康熙都有些震惊。纵观整个朝堂,几乎所有人都倒向了八爷党,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的皇权,这是善于平衡各方势力的康熙所不能忍受的,于是他必须在立起另外一派,用来平衡朝中的局势。而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显然只有太子一党才能与八爷党抗衡,我认为这也是康熙最终倒向胤礽的原因所在。

我认为,正是因为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使得康熙不得不重新审视储君之争,使他看到了胤礽的真实处境,正如王掞说的那样“自从太子辅政以来,六部公卿有几位大人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诸位皇子,除一二位辅助太子理政,其余各位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拌阻,甚至还有暗中魇镇者”,这些康熙到最后也是看出来了。这也是为何康熙在得知胤禛、胤祥推举太子后,一连说了三个“好”字的原因,这证明并不是所有皇子都为了皇位而不顾兄弟之情,也算让他心有慰藉了。

到了后来,其实康熙已经原谅了胤礽了,因为那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因此,在看到八爷党已经遍布朝廷的情况下,重立太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康熙先废后立,是否多此一举

显然不是,康熙当时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是必须的,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

1、局势已经不可挽回。即使康熙在得知胤禵用巫蛊之术诅咒太子后,已经怀疑太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出自本意,但太子与后妃私通、“私自调兵”意图谋反这两条已经成为了事实,这种情况下还不废除太子之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2、给太子一个教训。虽说太子胤礽所做之事,或许有他人蛊惑,或许有他人故意下套,或许有他人陷害,但毕竟是错了,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在。康熙将其罢免,也是为了让他静思己过、汲取教训,从而有所收敛、有所改进。这也是为何这次废除太子,却没有予以圈禁,胤礽行动仍然相对自由的原因。

9

严格来讲,《雍正王朝》不是正史,更像是一部野史,当然,野史也并非全是捏造,其中也有真实的一部分。《雍正王朝》里太子胤礽被废,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影视剧中为了烘托被废的“合理性”,将胤礽写成了一个死有余辜的人,其实,历史上的太子没有这么不堪



《王朝》中康熙首次废了太子之后没多久,就恢复了太子的职位,这是为何?三个原因

第一:太子之位,国之根本!

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太子就是储君,一旦确立,除非有特别大的变故,否则,那个皇位就是太子的,哪怕他再昏庸,哪怕有比他更有能力的皇子存在,他也会在争议中登上君临天下的宝座

胤礽从小就被立为太子,在所有人眼里他就是未来的皇上,因此,从小开始,他的身边就会聚拢大批的“太子党”。这些人为了自己将来的仕途,在辅佐太子中也会不遗余力,久而久之,这股势力会越来越大。康熙知道这种存在吗?肯定知道,因为从侧立太子开始,他就必须为太子培养足够的力量,只有这样,在将来权利交替的过程中才能顺利交接,不至于重演“玄武门之变”那样的剧情



第二:形势所迫

为何说形势所迫?看看太子被废前后的一系列动静就明白

八阿哥聪明一世,为了迫使康熙废了太子,不惜用“诱供”的手段来取得证据。当图理琛无意中将这事禀告给康熙后,康熙说了四个字----其心可诛!

在心知太子无能的情况下,康熙能说出这种话,不仅是对太子的维护,更是对皇权维护



再看另外一种对比,张廷玉拿到太子的罪状时,冒死直接烧了,然后跪地说“臣不知有此事”;而佟国维一群大臣,在假道士出现后,尤其在康熙说出“迷信也能代表一些民意”,之后,误以为康熙认可了八阿哥,于是,几百人联名推荐八阿哥。几百名官员的规模,完全可以动摇江山社稷,康熙隐隐看到了废太子后的明争暗斗,再加上凌普带兵包围热河山庄时众皇子都表现出对权利的觊觎,为了不让这种不利局面蔓延,康熙只好选择重立太子这条路来打消众人的野心。

试想,胤礽当了30年的太子,已经有了足够大的势力,如果连他都无法服众,突然间换立其他任何人都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



第三点:私心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最爱的皇后,胤礽也就是名正言顺的嫡子身份,也正因如此,他才被立为太子。胤礽的母亲去世后,康熙心里始终伤感,所以,将这份感情寄托在了胤礽身上,只可惜,胤礽最终还是让他失望了

与其说康熙复立太子,倒不如说这是他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从“废太子”前后看到了超乎预料的动荡,看到所有人对皇位的虎视眈眈,他不知道暗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势力存在,这种局面肯定不利于政局的稳定,而且,他也希望通过此事,太子能有所醒悟,明白他的一片苦心

10

总的来说,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我们看二月河的小说和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来分析,康熙复立太子,当时推举新的太子,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只有极少数的大臣推举了别的皇子。其实这康熙帝已经感到政权受到了威胁和挑战。自古以来,君权和臣权(相权,太子的权利,太子在皇帝面前也是臣)的斗争没有停歇过,他不愿意看到太强势的太子(八阿哥允祀)出现,这样会架空自己,他急需一个可以人出来平衡局面,如果选择四阿哥胤禛,可能会和以前的太子一样,所以他把四阿哥保护了起来,这样就只有恭喜废太子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