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如果是明朝遇上了晚清那样的世界局势,那只会更加凄惨更加屈辱!清朝后期遇上的是已经或正在完成工业革命的近代化世界级列强,纵然清朝再抗揍再出击,也只能是顾此失彼地双拳难敌四手。而反观明朝末期被吹嘘成战无不胜的最最强大最最先进的明朝军队却连李自成的农民军都奈何不了,活生生地被一帮子手拿锄头和粪叉子的庄稼汉给打成了苟延残喘不思进取依旧内讧窝里斗的南明小朝廷,末帝崇祯换了青衣小帽几次想乘乱逃出北京城未果,心中又惧怕城破之后自身会被愤怒到极点的饱受剥削压迫逼得铤而走险揭竿而起的农民军们实施极端讨伐,身为明朝皇帝,竟然不顾一国之君的天授之责任,自私地抛弃了江山社稷来了个一死了之!所以当时如果换成了明朝,只怕中国早就四分五裂变成了列强的殖民地,我泱泱中华只会无助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复存在了。
晚清经历了三千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它的敌人不仅有,内部的汉人反抗,回人叛乱,还有外部经历工业化的西方列强,以至于晚清面对西方列强一败再败,割地赔款无数,那如果不割地不赔款的明朝,放到晚清的时代,明朝是否会比清朝处理的好?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
第一个对外战争
在清朝中后期,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而英国人为了和清朝进行贸易,中英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被英国人吊打,最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被迫开通广州、福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赔偿英国人军费等,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并且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反观中后期的明朝,西方社会正在经历大航海,虽说当时的明朝没有参与,但在西方大航海之前,明朝的郑和已经七下西洋,最远到了非洲沿岸。而西方大航海最初的强者葡萄牙,也是为了贸易来中国,并且在广东屯门建立基地,
当时的嘉靖皇帝主张排外,一仗打葡萄牙不敢对中国有非分之想,就算是后来占据澳门,也要向明朝政府交租金,直到晚清末期,葡萄牙看清了清朝的实力,才敢要清朝割让澳门。
即使后来的明朝正统灭亡了,剩下几个零散的南明政权,郑成功也一样能够,靠自己的战船打败西方最强舰队,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
第二个是学习能力
清朝从明朝手中夺得天下之后,就一直压制汉人学习技能,对汉人官员也是一边用着,一边防着,生怕汉人学习先进技术,把满人又赶出关外,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末,反正是我不学你也不能学,从而使满人一直都拒绝学习新技术,直到近代被西方打的不行了,才开始重用汉人,学习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可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为什么日本的实力就能快速提升,清朝咋就不行,还在甲午一战中彻底败给日本,这难道不是清朝主政者,思想保守造成的。
再看明朝,不仅打败葡萄牙人,还从葡萄牙人那缴获了,当时最先进的佛郎机火炮等武器,并且迅速加以研制仿造,在戚继光抗倭,万历三大征中都发挥着不错的作用,直到清末还在用这些炮,去对付西方的后膛炮,而明朝的那些鸟铳也被康熙收了起来,生怕被汉人利用,真的反清复明了。
总结
最后就是两个朝代晚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同,明朝的经济更活跃,百姓更有骨气,而清朝的百姓显然是一片散沙,没有明朝那种天下兴亡匹夫家国情怀,因此,明朝如果要是能够延续到,工业革命的时代,能够去学习与西方的不足,发展自己的工业科技,不会在之战中败给日本。
我觉得如果明朝遇到晚清的世界格局,一定会比清朝做得好。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看看晚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满清是建立在马背上的政权,与明末拙劣的火器之间的斗争经验,让八旗子弟从骨子里看不起洋枪洋炮,所以即使洋务运动使清朝军队拥有了不弱于世界各国的枪械,从军官到士兵普遍还是瞧不上这些洋人的东西,导致战争的枪声一响,才发现会用洋枪洋炮的寥寥无几。
即使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利,清朝的军民也没有认清和现代战争的差距,面对洋枪洋炮,八旗铁骑的冲锋显得苍白无力,更不要说义和团的黑狗血和女人内裤了,简直是愚昧到了极点。
再看明朝,明朝是中国古代王朝中唯一走科技路线的国家。在与蒙元的长期对抗当中,明朝逐渐认识到了火器的强大,并开始大力发展火器。无论是三段式射击还是各种层出不穷的火器,明朝都走到了当时世界的前列。
而且明朝民间的科学思想也很强烈,有一位叫做陶成道的民间科学家,就致力于使用火箭把人类送上天空。因为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朱元璋甚至奖励他“万户”之职。
所以,这样的明朝如果遇到了晚清的世界格局,必然会比晚清更容易接受工业革命的成果,也更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实现弯路超车般的快速发展,说不定有机会重新屹立在世界之巅。
明朝能够做得更好。
倒不是因为晚明政府不如晚清政府那么腐败。
而是因为,满清政府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其统治阶层自始至终都不敢发动全国力量去抵御列强。
在满清统治者眼里,四万万汉人,才是他们首要防范的对象。
整个朝堂之上,从慈禧到恭亲王,乃至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名臣,都觉得列强无非是过来捞油水的,并不十分贪图我天朝土地。比如英国,三番五次把大清按在地上蹂躏,但只要了小小的香港和一丢丢租界而已。
列强要银子?赔给他们嘛。要口岸?开给他们嘛。反正银子是从老百姓身上出,并不影响老佛爷听曲修园子。
不过,俄罗斯是个例外,这个国家对土地贪得无厌。所以满清政府倒是支持左宗棠跟沙俄在西北正儿八经的干架了。而且实际上,满清和老毛子在土地的问题上干过的仗是最多的。
但汉人就不同了。别看当年曾国藩带湘军围剿太平天国的时候,朝廷似乎很放心,给了很多特权给汉臣,实际上防范得厉害。太平天国一解决,朝廷马上就督促曾国藩裁军。最后只留下水师,将其改编为政府力量。
所以,自英国轰开大清的国门后,这么几十年时间,看起来好像是中国和列强在打,实际上根本就是十几万的八旗兵带着一些绿营在疲于奔命。
看起来好像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四万万老百姓是坚强的后盾,实际上根本没有。因为满清根本不敢发动汉人。
试问,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如果不发动四万万人民群众,怎么可能打的赢先进的工业国呢?
处理的好不好不敢说,但至少会采取完全不同的处理策略。
首先,明朝绝对不会割地赔款。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就没有割地赔款这个习惯,面对自己的敌人,就是玩命的往死里打,即便是打不过也要硬着头皮往上冲。反正在明朝皇帝的认知中,要么将敌人打死,要么被敌人打死,没有第二条路可选。想想明朝末年,满清已经成长起来,明朝朝廷穷的都揭不开锅了,崇祯皇帝也没有想着低个头服个软啥的,还是勒紧裤腰带跟满清死磕到底。
再看看清朝,除了康熙皇帝还算硬气,其他皇帝真的不敢恭维,尤其是中后期的几个皇帝,稍微吃几个败仗立马割地赔款,如果把这些条件许诺给国内起义军,说不定八国联军都打不进来。
其次,明朝皇帝绝对不会逃跑。自朱棣以后,明朝皇帝就被灌注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无论敌人来势多么汹涌,皇帝永远都是站在北京这个边境之城,即便是对方打到了北京城下,也绝对不会逃跑。要么击退敌人,要么等着被敌人屠戮,这就是明朝皇帝的骨气。
反而清朝后期几个皇帝,逃跑的速度简直令人咋舌,尤其是慈禧太后霸权期间,满清战事稍有失利,立刻决定逃跑,你一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都跑了,还想指望着前线将士拼命?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明朝的晚期跟清朝的晚期都是大差不差的,明朝晚期遇见了列强,可能跪的比清朝更快一些。咱们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这个情况,分别是税收、地方割据、勋贵阶层、外患。
(1)税收
税收是一个大问题,一个朝廷要是收不到税,也就没有钱,就会出事。晚明的税收比晚清还烂,烂到啥程度呢?一些基本税收如茶叶税收不上来,朝廷里那些世家大族的税又收不到,有功名士绅又往往是大地主,可以免税。这一来,明朝就只能把税伸向底层贫困的农民或者裁撤一些真正在干活的工人(比如闯王李自成),结果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晚清的收税能力也是菜的一批,但是他有师傅教啊。英国人把大清痛揍一顿,叫大清赔钱,大清也干脆,说我没钱。英国人说大清你笨啊,收点关税啊。于是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大清请了英国人赫德来收关税,一下子解决了大清财政的很多问题。但是这也只是强行续命而已,不过大清还是很感激英国人赫德,还封他做太子太保。也正是有这些关税的钱,大清也才能维持统治,乃至击败太平天国。
虽然晚明和晚清在收税上都很菜,但是晚清起码还能收到一点关税,所以这一点上晚清比晚明强很多。
(2)地方割据
晚明和晚清同样出现了地方割据,在这一点上,两个朝代一样拉胯。在晚明,朝廷其实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就已经接近失控了,比如说民族英雄郑成功他爸郑芝龙就是一个割据势力。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威风八面,走私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福建水师一度想要歼灭他,却被人打得仓惶不可终日,最后只能封人家做了游击将军。最后郑芝龙扶植起来晚明的隆武政权,但又出卖了隆武政权,投降清廷。
晚清也是一样拉胯,当初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宣战11国,敕令底下封疆大吏前来救驾,结果那些总督巡抚暗自与列强结盟,搞出东南互保,也就是列强不来打我,我就不打列强。李鸿章甚至发电报怒怼老领导慈禧,说“此乃乱诏,粤不奉电”,就差直接骂慈禧老糊涂了,可以看出朝廷对基层失去了统治力。
(3)勋贵阶层
晚明和晚清都养了一堆铁杆庄稼,但是说起来还是晚明更糟糕一点。晚明养了一堆王爷,靠生孩子来挣钱,同时又为祸乡里,导致起义的农民军没少清算这些王族。比如万历的爱子福王就躲不过农民军的清算,甚至还被人编排出煮福王的故事,可以看出明朝王爷有多遭人恨。
晚清也养了一堆铁杆庄稼,也就是旗人,这些人是效忠大清的基本盘,所以大清也是比较照顾他们。所以在大清有难的时候,这批人还是比较忠心耿耿的,比如说现代作家老舍的父亲,当初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时反抗侵略,战死在皇城下的。但是旗人一定意义上也是寄生在大清身上的,种种寄生现象也可以从老舍先生这种正儿八经的旗人的著作里看出一些端倪。
(4)外患程度
面对外患,晚明稍微强晚清一些,起码君王死社稷还是多少有做到的。面对农民军起义和满清叩关,晚明还是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绝不肯屈膝求降或者轻言议和,没有说出“以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来,还是有点节操的。并且还尽到一点上国的责任,当初朝鲜王被满清所围困,崇祯帝还一度要发兵去救,让朝鲜人在百年后知道了都泪奔。
晚清面对外患基本上是全无节操,可以说彻底的将天朝上国的尊严丢尽了,成为耻辱界的重要标杆之一。一切行为就是为了苟延残喘,看这段历史不免让人恶心。
(5)总结
但是如果将两者对换,晚明肯定不能像晚清一样撑那么久,平心而论还是晚清会强上一点。
历史难以假设,因为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差异很大,所以造成的结果也很难预料。就比如遮光题目,明朝和清朝同时遇到晚清的世界局势,那么是将明朝整体和清朝替换呢,还是有选择的替换?
毕竟明清的周边格局相差很大,国立相差也非常大,人口、科技等等都不同。如果只是统治者交换,也许会比清朝处理的更好。但是,如果整体替换的话,肯定是不如清朝的结果。
我们简单对比一下,明朝末期,国土面积只有300多万,《明实录》记载天启三年人口只有5000多万。而清朝末期国土面积1100万,人口约4亿。这巨大的差距说明了国力的不同,这是一个综合的实力,是随着各个方面的发展而积累起来的。所以,综合国力上,明朝远远比不了清朝,所以如果把明朝替换过来,那么与西方列强相比就更加不堪了。
那么如果明清交换过来如何呢?如果清朝在明朝之前,那就要看清朝能给明朝留下多大的土地,然后明朝能否守住这些土地。从明清的统治者的思想上看,明朝很难守住清朝留下的土地。
因为思想不同。清朝之所以将蒙新藏三处收入统治范围,主要是因为满清也是少数民族,他们对这三处的少数民族同等对待,采取怀柔和强硬双管齐下,才牢牢抓住了这些地方。
而明朝统治者呢,完全是以汉人旧地为固守,认为汉地18省才是中华范围,这也造成了明初1000万的土地到后期只剩下300多万。与清朝相比,为了维护统治,不断对周边的叛乱进行镇压,最终保持了1000多万的土地。
所以,即便清朝给明朝留下1000多万的土地,明朝能否守住,是一个大问题。清朝时期边疆叛乱不断,如果明统治者认为这些不重要,那么结果还是会丧失周边,只剩下汉地18省。那么到了末期,朝廷昏庸,被西方割据依然是改变不了。而且,我们现在根本无法再拥有西藏,新疆,内蒙甚至东北的土地了。
所以,如果明朝面对晚清的世界,恐怕很难比清朝做的更好。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其他都不变,到清朝中期以后统治者和所有官员互换,这样用清朝的底子加上明朝汉人统治,这样也许能比晚清做的更好一些。
最后,历史是不能改变的,但我们应该正视历史,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整体实力是超越明朝的。所以,不管你喜欢与否,这是一个事实。
如果是明朝遇到晚清时期世界局势应该处理的会比清朝好一些,但具体能好多少很难说。
由于明朝早起的派出船队经商到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朝更容易接受资本主义思想。
但是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我国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一样,开国之初大力扩展军备,建国之后便竭尽全力收回兵权。
客观的说,明朝中后期我国的火器应该在世界领先,但大部分是买进的,并且是为了预防满清侵略使用。
假设明朝遇到晚清局势,在没有大的边患的情况下,统治者依旧不会大力发展军事。
从结局上说也差不多,依旧会签到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
明朝统治者会接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依旧不会接受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因为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虽然不愿意上朝理政,是因为他们懒,而不是因为他们愿意放弃权利。
唯一不同的就是,民族内部不会因为说统治者是鞑虏。
有这样一个国家,被称为“世界强国质检员”,这个国家就是日本!在日本的认证下,大明是世界强国,大清是世界弱国!
明末,世界上公认最强大的国家是合省联邦的荷兰共和国,但是,这个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共和国被大明给打败了!
清末,世界上公认最强大的国家是大英帝国,两次鸦片战争清朝都战败了,割地赔款,尊严丧尽!
明初,郑和舰队世界巡航执法!明末,明郑舰队打败了世界第一强国“荷兰共和国”!
清初,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作为世界强国质检员的日本,他认证了大清是弱国,基本上大清已经沦落为被列强分割的肉,谁都敢欺负大清了,连李氏朝鲜都想分一杯羹!
事实胜于雄辩,还争论什么呢!
个人觉得如果明、清顺序颠倒,其最终都会遭遇西方列强的进攻,被迫卷入全球化。
原因有三:
一,众所周知,清朝最后被列强吊打,主要原因是其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关起门来在东亚地区做自己的老大,对于世界并不怎么关注,而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起于明朝的“海禁”之策,即是后来的“闭关锁国”。虽然明朝有郑和下西洋,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需要。
二,帝制时代皇帝的权利集于一身,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皇帝的能力大小至为重要。个人觉得清朝前期的六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到康雍乾,这个领导班子都很优秀,皇位的传承动荡很小。而对于明朝,可谓是奇葩皇帝最多的朝代了吧。
三,格局,或者说见识,在那个“古今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需要的是一个有大格局,远见识的领导者,而纵观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我不觉得他们能比清朝后期的皇帝有多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