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必定要焚书坑儒,掩饰残暴的合理性!人民应与暴君对立!
儒家宣扬统治者关心人民,人民供养统治者,而残暴的统治者却以残暴的手段统治人民,强迫人民供养他们,所以他们必定要焚书坑儒!
暴君必定要焚书坑儒,掩饰残暴的合理性!人民应与暴君对立!
儒家宣扬统治者关心人民,人民供养统治者,而残暴的统治者却以残暴的手段统治人民,强迫人民供养他们,所以他们必定要焚书坑儒!
秦国弱,要想在众国中雄起,必须严法、用强硬措施,而儒家思想中软绵绵的“仁”啊、“礼”啊,不仅起不到作用,而且成为绊脚石,旧不去新不立,这就是“焚书坑儒”的原由。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事件,史学家们历来是各持己见,纷争不已。
有的说焚书坑儒让中国的文化倒退,有的说因此巩固了君权一统。到民国时期,还出现了“疑古派”的观点:焚书坑儒事件不存在。
但根据正统文献《史记》以及出土文物来看,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确实存在。只不过“焚书”与“坑儒”并非一起发生的,焚书在前,坑儒在后。
我们来捋一下这两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来摸索一下秦始皇这两个举动的意图,分析一下他究竟为什么这么做。
一、“焚书”的起因。
始皇一统天下后,为避免前朝弊端,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其实是很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其后的刘邦立汉后,大封刘姓子弟,到文帝手里,即爆发了“七国之乱”。
但在当时,始皇推行“郡县制”时,遭到了主张复古的知识分子的反对。以博士齐人淳于越为首,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恢复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对此加以驳斥,向皇帝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保留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焚烧《诗》、《书》等;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就是“焚书”。
由此可见,秦始皇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顺利推行“郡县制”,但李斯的建议过于粗暴,秦始皇的决策也显得过于大刀阔斧。
焚书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损失。
不过,据说,秦皇宫内尚藏有全套图书。刘邦占咸阳后,萧何当先收拾的就是书籍图册,想必也算是保留了一些火种吧,但肯定不如未焚书前能广泛流传下来了。
二、“坑儒”坑的是什么?
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
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 ,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 等等。
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 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所以说,“坑儒”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坑杀儒生,主要坑杀的是坑了秦始皇本人的方士,当然,也波及了部分儒生。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不仅仅是看到了儒家的弊端,实质是认为:不仅仅是儒家思想干扰统一思想,一切与中央集权不统一的思想都要使其统一起来。
施行“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他的这种暴力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但其实这般严苛与暴虐也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谢谢。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得分开来回答,因为是焚书在先,坑儒在后,我先说焚书的起因。
说到千古一帝秦始皇,我们立刻就就想到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灾难性的浩劫,先秦以前珍贵的书籍毁于一旦,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公元213年,也就是始皇34年,在一次宴会上,有70位博士集体向秦始皇敬酒,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秦始皇很是感动,其中有一个博士说:皇帝陛下,如今我秦国疆域开阔,凡是日月所照之处,都是我大秦的版图,郡县制能使我大秦更加辉煌,一切都是皇帝的功劳。这位博士无疑就是奉承秦始皇,拍个马屁而已,秦始皇听了很是高兴。
这时候另一个博士叫淳于越说话了,他说话的意思有两点。一。商朝和周朝之所以能传万世,是他们分封了功臣子弟为诸侯,即封建社会的成立,才使江山稳固。
二。可是皇上您呢?虽然郡县制已经实施,可是就您一个人在统治国家,你没有得力的助手帮助你,一旦出现了叛乱之事如何应对。所以您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可以使国家的体制更完整。
这时候丞相李斯听了他们的论述,向秦始皇说道:先朝在治理国家方略上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我们不能按部就搬的去依照他们的经验。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有弊端和漏洞存在。这个弊端就是读书人太多,并且有诸多思想的派别,我们的政令发出去后,他们按照本家的思想去讨论,不能达到一致性。
甚至有令不听,据理力争,宣传反动思想,于我大秦不利。废除私立学堂,解散各地学说会馆。所以我恳请皇上将农业书籍、占卜书籍、医药书籍留下。其余的诸子百家书籍一律焚毁,只有这样才能封住天下读书人的反对声音,秦始皇听后照准,这是焚书的缘由。
下面说啥坑儒是什么由来。这个故事发生在始皇帝35年以后,离秦始皇去世只有几年的时间了。秦始皇年纪大了想到了生命的可贵,总想多活几年。这个想法被江湖方士知道了,于是骗子卢生就来了。卢生在秦始皇面前吹的天花乱坠,说他能找到神仙,并且还能帮助秦始皇得道成为神仙,秦始皇对此深信不疑。
于是拨给卢生大量的金钱,以便让他去寻找神仙。秦始皇对卢生给予厚望,十分看重卢生这个人。卢生走后又来了一个骗子徐福,徐福不是找神仙,而是能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材,来炼丹药。人吃了以后百病不侵,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
秦始皇听了大为高兴,问徐福哪里可以寻找到药材。徐福说东渡扶桑岛,哪里人烟稀少,各种珍奇药材哪里都有,可以满足炼丹的一切需要。秦始皇问徐福有什么条件,徐福当然不能放过这次机会,于是狠狠的敲了秦始皇一笔。
结果如何呢?卢生卷了巨款潜逃了,没了踪迹。徐福一走信鸟皆无。秦始皇感觉到了自己被骗了,想自己乃一国之君,万人之上,竟然让几个无名之辈给偏了,秦始皇真的恼怒之极。于是下令搜捕天下方士,一共抓了460人,秦始皇给他们训话时说:你们都是骗子,留你们有何用全部活埋,这是坑儒的经过。
下面回答你是因为看到了儒家对社会有弊端吗?
兼者有之,但是儒家思想只能占百分之五十,因为还有其他诸家。主要的问题还是在秦始皇这里,他的思想是废除诸子百家,用武力来专政巩固政权。
他实行自己的一言堂,天下人必须服从他的统治。儒家思想的”仁政”对他来说简直就是笑话,因为从横扫六国的经验来看,只有暴政才能征服所有人,江山得以长治久安。其实他所做一切,只是让秦朝灭亡更快罢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两件事,虽然起因不同,但实质上都一样。
一、焚书的起因
中央集权郡县制郡县制施行七年之后,在以此庆典酒会上,儒生博士淳于越再次提出分封皇子的事。而分封皇子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封地制度。这是对现行政治制度的挑战和否定。当场,丞相李斯就站出来反对,并揭露,这帮儒生为主的“诸生”一直在民间抹黑中央集权郡县制,以人治理论诋毁中央集权郡县制。于是,引发了焚书。焚书实际上是禁止《诗经》、《尚书》等人治理论的私下传播。禁止传播、收藏,查到传播、收藏的一律焚烧。但是,博士宫例外,医学等实用技术书籍不少。
二、中央集权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分封制以及具体的井田制是在周朝得到完善的。但同时,也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几百年内战的根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无义战、高山为骨深谷为陵等等,这些那个时期特有的词汇,都是很国内战争联系起来的。
秦朝究竟是施行分封制,还是中央集权郡县制是有过庙堂讨论的。最终秦始皇拍板施行中央集权郡县制,给出的理由是“再施行分封制,是树兵也”。通俗的说,施行分封制,又埋下了内战的种子。因此,在当时而言,中央集权郡县制扼制内战的需要;在现代而言,中央集权郡县制是反对分裂的需要。
因此,淳于越以及其代表的儒家,在当时鼓吹分封制,客观上就是鼓吹分裂。以分封制为背景,中华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并施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到现代,成就了现代的56个民族大团结的中国。同为分封制的欧洲,也曾有过拿破仑努力统一,但是最终没有实现。到现代,欧洲为欧盟而努力,同时还有英国退出欧盟。虽然欧洲总体说来是比较富裕、也比较先进的国家,但是欧洲各国实际上并非完全主权的国家----国防是靠美国,换句话说,军权主要在美国。
三、反对分裂是中华的共识并列为法律的
作为历史上主张分裂的儒家,被焚书、被坑儒(实际上不是坑儒,是坑诸生),有问题嘛?在我看来,执意分裂中国的,都应该被判处死刑。不管是诸生、还是儒生,杀了是理所当然的。
至于题主说的,儒家的弊端。我觉得这个问题太难了。
换个简单点的,儒家的益处是什么?举一个例子证明下。容易的多吧?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不信,看回复,最终有结果。
对!正确!遗憾的是当年秦始皇大帝没有把儒学儒家思想这班余孽全部一个不留全杀光,有了流网之鱼,给这帮儒学儒家的垃圾人有了喘息之机祸害了我华夏大地二仟多年直到现在还阴云不散,真是太遗憾了,咱中国和中华民族要真正强大领土和海洋领土收回和完整民族崛起伟大复兴,就一定要抛弃孔孟之道儒学儒家思想,大力宏杨阳刚之气血性尚武进取精神,不然啥也不是!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主要还是对儒家的那套学说不感冒。大家知道秦始皇是法家,而且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秦国依靠法家走上了富国强军的道路。前期的商鞅,后期的吕不韦,李斯等全都是那个时代,有代表性的法家人物,而无一例外都在秦国都得到重用,在秦灭六国统一华夏的进程中,法家学说和法家政治人物一直被秦始皇所倚重,"焚书坑儒“的主张也是李斯提出来。也正因为秦国依靠法家的变法,使秦国从弱到强,最后统一中国,使秦始皇也更加对法家深信不疑。秦的统一,打乱实行了千年分封体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看,都是一项了不起的变改,如此宏大的伟业是主张“厚古薄今”崇尚空谈的儒生们很难完成的。
任何一项变改,实际都是利益再洗牌,必然有得利的一方,肯定也有失去利益的一方,何况是秦始皇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变改。秦灭六国,当时生活在六国上层的既得利益集团,自然也就失去他们的利益和赖以生存政治体制。不要小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在未统一之前各国都有各自的标准,统一后执行统一的新标准,也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刚刚完成统一的秦帝国,危机四伏,我前面提到的失去利益的原六国高层,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和落魄不被重用的儒生们一拍即合,煽动民粹,造谣中伤,对秦王朝的任何一项举措都指手画脚,和自己原来的属国及上塑更远的古代作比较,实际上是为复辟作理论准备,我们熟悉的"荆轲刺秦""张良刺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历史没有记载的类似的事件一定更多,为了维护新兴帝国的政权,坚决"镇压反革命”(焚书坑儒),对秦王朝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秦始皇虽然依靠法家制国,自己也是百分百的法家,但也没有走极端,在他的政权机构里仍然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儒生,如叔孙通等。他活埋的460人中,绝大部分是装神弄鬼,招谣哄骗的方士,当然也有一部分爱和方士们混在一起的儒生;还有部分失去利益的六国的贵族,这类人本身又是儒生,他们散布分裂国家的言论,对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持排斥的态度。焚书以列国的史记为主,对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和民族是十分必要的。医、农牧等技术实用型书则得以保留。儒家经典不是也没有焚毁么?
两千多年来,无论朝代怎么改换,体制上基本上沿用了秦始皇开始的中央集权统治,中华民族历史上多次分久必合,首功归祖龙赢政。如没有"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今天我们生活的中国大陆,分裂演变成几个或十几个国家也未可知。
毛泽东1964年6月24日,在接见外宾时说:"孔夫子是有些好处的。我们应该讲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的多。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关于本问答的第二个部分,是因为看到儒家对社会发展有弊端吗?我觉得毛泽东也是在64年,另一个场合的谈话很有参考价值:"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制,犯了法就杀人,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主张厚古薄今,开历史倒车的"。
最后我想用毛泽东晚年写的《七律 读封建论 呈郭老》结束我的回答: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非也!而是怕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上的圣人,因为他并没有焚自然科技丛书及医书。
在支持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看看孔子怎么评价秦国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齐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评价秦国,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称霸天下都是小的,称王天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而孔子说秦穆公可以称王,这明显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历代以来,都说孔子思想上保守,想恢复周礼。一个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的人,思想上会保守吗?
秦国焚书坑儒,叔孙通就是儒生,他就没有被坑。秦始皇坑的儒,并不是真正的儒生,都是一些江湖骗子,就象现在的砖家叫兽一样,都是祸国殃民的大忽悠大骗子。
孔子和秦国并非誓不两立,并非水火不容。孔子对秦国很欣赏,也很看重,并且说将来一统天下的会是秦国,秦国可以王天下。
商鞅变法,无非是耕战立国,而子贡也曾问政于孔子,如何治国?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足食是讲耕,足兵是言战,孔子的足食足兵和鞅商的耕战立国不谋而合。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之前弄了个木杆立在城门口,让人从南门扛到北门,谁敢扛就赏五十金,有个人扛了,马上得到了金钱,这叫徙木立信。孔子也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就此可知,所谓的商鞅变法,不过就是在抄袭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而已。所谓的法家,不过是儒家宝库里的一个偏方罢了。
秦始皇坑儒反儒,反的都是打着孔子儒家旗号坑蒙拐骗,混吃混喝的假儒。真正的儒家,既不骗人也不误国,真正的儒家,是要救国,是要救民的,是要为民请命,为国尽忠,为万世开太平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赵政、秦政、嬴政、祖龙),他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人。他在横扫天下灭六国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但是他后期求仙药梦想长生不老,进行“焚书坑儒”,受到史学界争议,褒贬不一。
当时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但是六国口服心不服,他们在寻找有利时机,试图复辟,秦始皇对此有了防备。
“焚书”是为了推行郡县制
丞相李斯谏言秦始皇“焚书”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213年,秦始皇召集儒生大排酒宴开会讨论是否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决定采纳李斯的建议。
当秦始皇实施时遭到了太子的老师、李斯的好哥们、博士淳于越的反对。淳于越要求遵古制,分封弟子,丞相李斯强烈驳斥他,坚持“焚书”。性格耿直的他不听李斯的劝告,对秦始皇强谏,触怒龙颜,被判了死刑。李斯利用职权之便放他回家,在回乡路上,他又为公子扶苏代言,哭着写了血书上奏,谏阻焚书,被杀。
据记载:
秦朝建立后,于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先后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推行“焚书令”,规定“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万幸的是秦始皇所焚的一些书在咸阳宫和民间多有副本,部分得以流传。但是周王室存放一些珍贵史籍没有备份,从此绝迹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始皇三十四年焚书,所焚者为民间私藏之“百家语”,而非针对儒家。《诗》、《书》,诸子百家的书籍统一被烧毁,另外,《秦纪》、医学、占卜、农业这三类的书籍没有批判秦国的郡县制度,因而没有被焚烧。
二、第一次,秦始皇并非是要坑儒,坑的是术士
1、仙药引起
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多次巡游天下,他踏遍天下山山水水,寻觅仙药。他重用巫术方士炼丹求仙,尊崇厚赐方士韩众、侯生、徐市、卢生等人去仙山求仙赐药。
战国时韩国人侯生和燕人卢生,被秦始皇任命去寻仙药,他们借着秦始皇求仙丹灵药为名,行骗秦始皇,他们也知道仙药根本不可能找到。但是根据秦律找不到仙药就得被处死。完不成任务的侯生跟卢生讥讽秦始皇还说秦始皇暴政无道,后来他们一起逃遁,隐居到深山荒野。秦始皇苦苦等不到他们回来,再加上之前他派徐福去蓬莱仙岛寻求仙药,“费以巨万计”也杳无音信,秦始皇估计他们这些人不会再回来了。当他觉察自己被骗“人财两空”,又受到“诽谤”,秦始皇龙颜大怒,便将咸阳城中的460个方士都抓来杀掉了,杀鸡儆猴,“使天下知之”, 以惩效尤。关于秦始皇坑儒事件确切的说坑的是“方士”。
侯生、卢生指责秦始皇无道,他们说的一些话中与儒家观点类似,但是这与儒家的政治主张或学派观点无关,他们不能算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史记》记录“焚书坑儒”事件,用的是“方士”或“方术士”,明确指出是神仙学派之士,所以确切地说秦始皇这次应该是“坑方士”而不是“坑儒”。
2、第二次是真正的坑儒,秦始皇秘密暗杀700多人。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记载,秦始皇在骊山利用温泉种植反季节水果,冬季瓜熟在当时来说是奇迹。秦始皇趁机召集众儒生来大饱眼福,并要求他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大家都在兴奋的激烈讨论,秦始皇趁机秘密下令活埋了这700多人。这一秘密被隐瞒了200多年。直到唐朝张守节编写《史记正义》时,将这段史料编入了史书。
三、秦始皇的确看到了儒家对社会发展的弊端
秦国一直以来用的是法家的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来治国,追求秦国万世不灭。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坚定认为只有法家思想才能使秦国富国强兵,而儒家思想提倡的是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说: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来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结果触犯了龙颜,秦始皇“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很显然,扶苏倾向儒家的思想。最终被秦始皇处罚,发配到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和蒙恬将军一块修长城、秦直道,和匈奴厮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