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当时实力很强,没有国际援助,本来也有赢的机会,但是都错过了。

二战之前,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是希特勒对苏联的欺骗。然后,苏联红军大多被调往远东,防范日本关东军。

苏联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大量战备物资存放在了苏德边境,这是后来给苏军造成被动的一个原因。

德国欺骗成功后,突然对苏联发起闪电战,机械化部队迅速突破了苏军防线,打的苏联措手不及。苏军存放在边境附近的大量武器弹药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德军第一个错误是没有趁苏军防守失策,集中兵力直取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第二个错误是进攻受阻后,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分出一半进攻基辅,没有继续集中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结果两个一个也没有夺取,造成了战线拉的过长,后勤补给跟不上,成了强弩之末。加上冬季来临,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因寒冷开不动。几十万德军被围,只好在苏联红军的反击下束手就擒。

最佳贡献者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输给苏联真的与苏联获取国际援助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双方进行一场硬碰硬的单独PK,那么输得还是德国,而且德国会输得很惨。现在我就从德国和苏联之间战术、兵力和战略资源来分析一下,让你知道为什么德国会在硬碰硬中惨败!



战术

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之所以在初期被重创,那是因为德国采用的是偷袭战术。法国战败后,德国的最高统帅部就召开了关于下一步战略方向的会议,德国全体参加会议的将军一致同意向苏联出兵,虽然德国随后先空袭英国,但是那个就是一个小插曲,德国的目标就是苏联。德军把进攻目标定为苏联,苏联方面的特工早早就获取了情报,他们把情报传回苏联,可是斯大林没有采信。

斯大林没有采信是基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他认为德国需要从苏联那里购买石油,德国不会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如果双方要进行硬碰硬的话,那么德国就不应该用偷袭战术,双方就是拉开阵势明着打。德国在二战中发明了“闪电战”的战术,他们以坦克快速推进,从两路以钳形攻势突袭对手,再步兵从后跟上施行围击。

德国这个战术在波兰、北欧和法国都取得了成功,但是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早早就开始研究学习。德国在波兰闪击后,美国马上开始组织学习德国的坦克战术,巴顿就是参加研究学习中的一员。当时开始研究德国坦克战术的不止是美国,苏联内部一些军官也开始研究,他们在诺门坎就是采用坦克击退日军。

如果德国不是对苏联偷袭,而是和苏联拉开阵势硬碰硬的话,苏联在前期野战时应该会被德军击溃,毕竟德国的坦克在初期比苏联要好,但是这个德军想要快速突破已经进入防御状态的苏联要塞,这个难度很高,完全不可能再出现一天推进50公里和三个月消灭300万人的情况。当战斗进入拉锯战后,苏联将对德国的坦克进行研究,他们推出T34坦克的进度会比苏德战争时期快,这样德军坦克优势会慢慢被蚕食掉。



兵力

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国在苏联边境集结了近七百万部队,他们的对手是苏联西部的300万兵力,如果双方硬碰硬的话,苏联肯定会集结更多的部队投入西部防御战,要知道苏联集结部队的能力真的非常恐怖。苏联和德国差不多,他们的平民也需要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这些接受过训练后的苏联人被归为预备役,只要战事一起,他们可以马上投入战斗。

当苏联西部300万军队被德军几乎全歼后,苏联马上召集起了500万预备役,整个苏德战争苏军人数不低于600万,最高峰为1200万人。德国在兵力上肯定不如苏联,只要德国是与苏联进行硬碰硬的战斗,最后肯定进入拉锯战,拉锯战拖的时间越长,德军的兵力会渐渐不支,他们会输得很惨,如苏德战争的结果一样。

资源

德国的石油匮乏问题是肯定要被说起的事情,早在德国击败法国的时候,德军的后备军总司令弗罗姆已经明确告诉希特勒,德国储备的汽油只够三个月的用量,而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德军的石油只有八个月的用量,这对于德国来说非常致命。德国的坦克用的是汽油,不是柴油,一旦汽油没有了,德国的坦克部队就是一堆破铜烂铁,他们的“闪电战”战术将失效,剩下就是步兵之间的PK,显然人多势众的苏联会很高兴用步兵PK来定胜负。



如果德国与苏联进行硬碰硬的战斗,那么他们的消耗会比偷袭要快得多,燃料将快速耗尽,最后德国肯定是顶不住苏联坦克的“钢铁洪流”压制战术,输是肯定的事情。

苏德战争时期,德军之所以能够在初期把苏联防线击溃,完全是靠偷袭,不能因此认为他们就强过苏联。如果德国依然偷袭苏联,且苏联没有获取国际援助的话,那么苏联输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双方进行硬碰硬的战斗的话,德国很难打败在资源和兵力都具有优势的苏联,体量不是一个级别。

3

即使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一样能打赢德国

美英援助方面

首先,美英的援助只占苏联自产的4%,在苏德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

苏德战争中,美英援助苏联约14000架飞机、7000多辆各型坦克、400多艘舰艇、42万多辆卡车和吉普车等武器和物资。

而苏联在战争中生产了15万架飞机、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3.4万门火炮,自产武器数量远远超过美英的援助数量。

此外,美国的援助大部分是在战争中后期运到的,而当时苏联已经顶住了德国的进攻,并开始反攻,所以美英的援助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

苏德资源方面

其次,德国虽然实力强大,占领了半个欧洲,但德国并没有完全消化占领区的资源,而且德国还缺乏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石油。

德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但严重缺乏石油资源。

尽管德国占领了罗马尼亚,获得了罗马尼亚的油田,但仍然无法满足其需求。德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

但二战爆发后,由于英国的封锁,德国无法从海外获得石油,所以只能打苏联的主意。苏德战争前,德国储备了约500万吨石油,但这些石油最多只能维持半年的时间。不过德国人认为,德国完全可以在半年时间内干掉苏联。

但没有想到,苏联是那么大,抵抗的又是那么顽强,德国因此陷入了苏德战争的泥潭。所以当双方陷入僵持后,德国就开始盯不住了。

由于缺乏石油,油田和炼油厂又遭到了美英的轰炸,所以德国陷入了严重的油荒中,德国连前线作战的燃料供应都满足不了,所以战争越打越吃力。

而苏联拥有高加索油田,拥有丰富的石油。

苏德战争是一场钢铁的碰撞,是一场工业的比拼,也是一场资源的比拼,缺乏石油的德国输给苏联很正常。

德国没有足够的石油来维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根本耗不过苏联。

所以即使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也能挡住德国,最终把德国拖垮。

两军战术方面

最后,战争初期德国能把苏联打的溃不成军,主要依靠的是闪电战。

而苏联作为世界上本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辽阔的战略纵深,苏联辽阔的战略纵深有效的抵消了德国闪电战的优势。

虽然德军推进很快,但推进得越快问题越严重。

苏联泥泞的道路和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德国后勤部门非常头疼,因为他们无法向前线提供足够的补给。当德军推进到莫斯科的时候,前线的德军甚至连冬装都没有。

而反观苏联,早已将部分工业迁到了乌拉尔山以东,做好了防备德国入侵的准备。

同时,苏联充分利用优越的国家体制,迅速武装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并把战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苏联的兵员和武器装备越打越多,最终用人海战术耗死了德国。

苏德战争中,尽管德国坦克质量更好一些,但苏联的坦克数量多、生产速度快,德国生产一辆坦克,苏联能生产五辆,所以苏联坦克越打越多。

可以说,苏联用坦克海淹没了德国强大的装甲部队。

苏德战争是一场没有什么水分的战争,每场战争基本都是硬碰硬。

苏联打赢德国靠的是莫辛纳甘、T34,靠的是大战略纵深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而不是美国的谢尔曼和P38,所以不能过高的估量美英援助的作用。

不过,美英的援助确实对苏联战胜德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缓解了苏联的困境,加速了苏联的反攻。

如果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仍然能战胜德国,只是需要的时间更长,付出的代价更大。

4

苏德的胜败,不是单纯兵力决定的,但是兵力的投入是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

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德军势如破竹,苏军损失惨重,但是苏联国土面积广阔,工业生产能力雄厚,物资丰富,因此苏军完全有有力量支撑持久战,而德军从战争一开始就已经陷入两线作战,与西欧战场不同,德军的闪电战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无法继续发挥战术优势,战争控制权的逆转就是很好的证明。事实上,即使苏军完全独立抵抗德军,胜利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至于欧美各国的对苏援助,他们一直坚持的态度就是:援助断断续续,尽量让苏德互相削弱,因此援助的150并不是一次到位的。希特勒本身是一位战术大师,但却不是战略大师,从他在没有彻底结束西线战争的同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德国的战败就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5

纳粹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嘴吞下苏联,所以苏联就是没有国际援助肯定也会赢!

6

二战时期德国苏联两国硬碰硬,即便没有美国的资源,德国最终仍将不会战胜。下面我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气候条件

大家都知道在二战中德苏战争,德国的装备,兵源素质等各方面是占优势的。德国在战争的初期所所向披靡,形成了围攻列宁格勒索、莫斯科的局势。

在这场战争中,德国的兵员损失不仅是战场上的,更多的是在受气候的影响被冻死、饿死。以下数据可以德国双方的损失越来越大。

1941.6.22~7.9 , 第1次明斯克战役,苏军被俘29万人死亡,死亡8万人,失踪5万人,德国以极小的代价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全境。

1941.7.7~9.26,基辅大包围,苏军伤亡70余万人,德军伤亡10余万人。

1941.7.10~9.10,第1次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必赴40余万人,德军21个师均遭到攻击。

1941.9.9~42.1.27,列宁格勒保卫战苏军损失115万余人,德军损失84万余人。

1941.9.30~1942.1.7,莫斯科保卫战枢纽损失70余万人,德国损失55万余元。

二、两线作战问题

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问题,西线方面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拚死的抵抗,在西线没有完全解决,还在战争的时候。希特勒还要分出大量的兵力来和苏联对抗,下面就是双方的初期的一个实力对比。

德苏初期双方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900万,苏联1700万人。

初期直接兵力:德国500万,苏联730万。

编制:德国156个师,苏联170个师

德国是东西两面作战,兵源已经捉襟见肘。

苏联方面,1938年和1939年苏日之间爆发了诺门坎战争。苏联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11月13号,苏联在与德国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该条约规定除了互不侵犯外,还相互承认对方在外蒙古、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终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三、内部问题

由于德国实行的是侵略战争,在战争的初期,胜利时还能掩盖各成员之间的矛盾。但就随着战争的进程阻力越来越大,损失越来越大,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如刺杀希特勒事件。

苏联方面,1942年斯大林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稳固自己的权利,但同时苏联已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末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达到了欧洲第一。

四、同盟国的帮助

至于说有的人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不可能赢得的战争,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其实其实美国的援助只占到苏联生产的4%,而且一些物资比如说罐头、车辆,稀有金属、燃油通讯器材等,保障了苏联可以更方便的集中资源生产诸如坦克、火炮等军事装备。

没有苏联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和牺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就如同中国的抗日战争,盟国的援助始终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坚决的反抗,只有人民的反抗、牺牲才是取得胜利的最关键因素。

总之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援助,显示了以英美为首的同盟国击败德国的决心,瓦解了各轴心国,动摇了中立国对德国的合作态度,德国的空间遭到打压,东线的回旋余地变小,加速了德国的战败。

以上只是个人简单的看法,欢迎大家来探讨交流。

7

德国仍然不会羸!因为德国入侵它国属于非正义战争!人类所有非正义战争都将会失败。否则,人类早就灭亡了!

8

个人答案:德国还是会输

国际援助也只是加速了德国的失败时间,没有国际援助德国也会输,只是时间问题。

第一:战略上的问题

1.德军在开始进攻苏联时,很顺利,但是在遭到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时,战略出现摇摆不定,本来是集中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因为攻不下,又分兵力去攻基辅,战线拉得太长,后勤根本跟不上。

2.德军在开始前的进攻对苏联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对苏联的资源库存,工业重镇都以及军工物资等的毁灭程度都很大,但是并没有加速推进,而是在受到抵抗后,采取了缓攻,给了苏联复活的机会。

第二:其他因素(包括天气,苏联工业体系完备,苏联人民的团结,苏联幅员辽阔等)

1.天气,德国进攻苏联那一年天气非常寒冷,加上德军的补给跟不上,士兵很多被冻死,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疾病缠身,吃不饱穿不暖,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军队已经开始失去斗志。

2.苏联的工业体系,苏联的部分工业重镇在被德军重创后,迅速将所有工业重镇搬到后方的西伯利亚等地区,在大后方进行工业生产,为战争提供了武器装备。

3.苏联人民抗战到底的意志强烈,尽管苏联伤亡惨重,但是全民皆兵,能上战场的基本上都上了,妇人,老人,孩子在大后方进行生产,为前方提供物资,小孩子也进入了工厂,那种全民抗战的努力也是苏联不会失败的原因之一。

4.苏联真的太大了!德军在行军的途中走了很久很久都看不到一个村落,一个小镇,甚至很多士兵为了抢一间小屋子取暖大打出手,战线拉的太长,后勤补给跟不上,导致德军内部也差不多崩溃了。打了这么久也没拿下苏联多少地盘,别说到后面的更难打,所以苏联,德国啃不下!

9

依旧不会赢,德国前期之所以能一路顺风局,很大一部原因是当时,斯大林对军队发起的清洗运动导致大批高级将领倒台,新上任军官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因此,在前期交战中,苏联始终处于劣势。不过,在战争爆发前,苏联已经在乌拉尔,中亚,远东地区建立起了工业区以及相关的交通运输铁路线如西伯利亚铁路。这些工业区生产的武器装备以及相关补给品都能迅速交付到前线,帮助苏军对抗德军。

而德国则做不到,由于苏联领土辽阔,这就导致德军战线拉太长的问题,战线拉太长,也就导致补给线也将拉的很长。即使德军占领乌克兰跟白俄罗斯等地区,但在这些地区的工业设施与交通设施在战火中都受到了不程度的破损,恢复需要时间。与此同时,闪电战虽然给德国带来了大片领土,但德国几乎没有完全消化,在这些占领区内部依然有此起披伏的反抗与冲突,导致德国不如苏联那样有效地向前线输送物资。德国在于苏联交战中,不仅仅要面对战线过长的问题,也要面临补给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有天气问题也困扰着德军,由于德军达到莫斯科的时候已经快接近冬天,德军冬季装备不足,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补给线问题、战线过长问题,以及天气问题最终压垮了德军,随着“闪电战”的作战套路被苏联军官摸清,德国在将领指挥才能方面上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相比之下,国际援助更像催化剂,加速了德军败亡时间,它是一个促进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因此,即使没有国际援助,随着时间推移,德军面临的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因此苏联依然能够慢慢消耗德军最终赢得胜利。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毕竟已经是既定发生的史实,之所以要讨论如果,是因为能够通过讨论总结经验,并为日后所用。

10

德国不会赢。

德国的失败很多是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

首先是装甲军团的运用上,在入侵苏联的前期也起到了和在其他如波兰等较小国家的效果,几乎是所向披靡。闪电战的威力体现在其高机动性,能够快速纵深,切割战场,阻断敌人的支援和补给,然后形成合围绞杀敌人。

但苏联国土面积比波兰、法国大多了,古德里安率领的装甲兵团突入苏联腹地,一度抵达斯大林格勒、莫斯科等苏联核心地带。这种孤军深入的境况让希特勒无比担心,他无法接受他的利器装甲师遭受太大的损失,因此多次下令阻止古德里安的继续深入。这是希特勒的犯的第一个错误。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孤军深入,势必面临补给困难,容易被敌人包围等危险境地。

就是这几次耽搁,贻误了最佳战机。战争被拖入了冬季。

苏联的冬季多雨雪,那时的道路没有现在这么优良,一旦降雨降雪,就会泥泞难行,对于坦克也一样。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适合再用装甲军进行突进了,如果挥师折返,与其他陆军会师,是可以再取得战果的,但希特勒不愿放弃已经攻占的地方,命令装甲军坚守待命,这是他犯的第二个错误。

然后苏联从西伯利亚地区又集结了大批兵力,补充了前期战争中的损失。这应该归功于德国的队友日本,日本发动了对美国的战争,不得不将兵力调往太平洋战场,对苏联东线的压力小了很多,苏联才敢将兵力重新部署来对付德国。

而此时的德军,在苏联严酷的气候里瑟瑟发抖,装备补给都因为交通而出现了问题,已成败势。此时若希特勒果断撤军以保存实力,待气候转暖,还是有机会赢下来的,但他却命令部队坚守不退,这是他犯的第三个错误。

后面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苏联反扑,重创德国,扭转了整个二战的走向。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都是折在进攻俄罗斯上,战斗民族名不虚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