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想跟着一个人闯天下,要看这个人领导下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各方面因素,所以,我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曹操,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思想方面说。不管曹操用了什么手段,“天子”实实在在的在曹操这边。在那个“忠君”的年代,人们看在汉献帝脸面上,也要去曹操这边。

二、从人才政策方面说。曹操爱惜人才,招揽人才,重用人才。古代凡是想争夺天下的人,都有这个特点,刘备、孙权也是这样。所以,三个人那里,都有人才投奔。甚至有的人有的还朝三暮四,今天投奔曹操,明天再去投奔刘备。

三、从实力方面说。曹操实力大,树大好乘凉。无论怎么说,曹操先入为主,掌握了汉室的粮草、兵马,起步快、基础好,接手汉室这些现成的经济、军事,就能成气候、办大事,比起刘备、孙权,其家业来的容易,比孙刘少奋斗几年。不愁吃不愁穿,又牛气冲天,这也是那个时候人们向往的“小康生活”。

四、从经济生活方面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人民安居乐业。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安稳的日子。就是儿子不愿意跟着曹操,他爹娘也让儿子跟着曹操。毕竟跟着曹操,家里安稳,吃穿好点,比起跟着刘备颠沛流离来,还是跟着曹操好点。

五、从依法治军方面说。曹操依法治军,纪律严明,得到群众拥护。曾经有人问曹操,你是靠什么治理军队,曹操说,我就是靠纪律。没有严格的纪律,就得不到老百姓拥护和理解,也打不了胜仗。一个纪律严明的军队,将士、百姓都会拥护,所以,跟着的人也多。

总之,基于以上五个方面,跟着曹操的人,比起孙刘来,无论将士还是老百姓,都多。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点赞,欢迎大家点击“关注”,“关注”我。

最佳贡献者
2

当时,尊汉室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曹操被认定为是匡扶汉室的人。大汉统治天下四百年,不知道有多少忠于汉室之人。镇压“黄巾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等等,无不说明天下人心依旧在汉,无数人想要建功立业。在董卓被打倒后,各路诸侯起了私心,个个不愿尊奉天子,想要独食胜利果实。值此风云变幻之际,曹操听取了谋臣的建议,果断迎奉“天子”于许昌,理所当然的占据了“天下大义”。于是,想要“匡扶汉室”的各路人才纷纷来投。

曹操的领袖魅力,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渴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盛景。“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深得民心,许多英才争相为其效力。知人善用,突出了曹操的领袖魅力,这也是他身边聚集了那么多人才的根本原因。

追随曹操,有机会实现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跟在其后的人肯定有很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示了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有真才实学的人自然明白其后所代表的意义。不管是曹操坐实“匡扶汉室”之名,还是取而代之,都有大把建功立业的机会。因为要实现这两者当中的任一目标,前提条件都是要先统一天下,结束乱世。在这过程当中,自然需要文臣武将的辅佐。

总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占据“天下大义”,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效命,以讨不臣。坏的一方面,就是背上了“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骂名,为天下人所不齿。

3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众所周知,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CEO。他卓越的才能不仅仅表现在其高超的政治军事方面,还体现在其对人才的尊重上,他“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他效劳。同时,他也是一个惜才爱才的政治家,比如听见许攸来投奔他了,他不穿鞋子急忙接见就是一例。正是他对人才的不拘一格,所以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强最大公司的老板,这是当之无愧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提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略最初应用于晋文公对于周襄王的历史当中,为晋文公成就他的霸业起了重要的作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毛玠提出来的,说只要汉献帝在我们的手中,就不怕拿不下那些未归顺的人,曹操同意了毛玠的看法。从这儿可以看出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始作俑者是毛玠。在我看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措施是由毛玠一手促成的,所以跟从曹操的人不会怪他把天子怎么了,即便是有人怪“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会怪在毛玠身上。

曹操的“人才观”。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是有很多把刷子的。他于建安十五年(210)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勿有所遗”的观点,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人有可以为我所用的地方,不管他有什么样的缺点都可以。这样一来,天下有才之人都争相的向曹操靠近。别人不说,就拿郭嘉许攸来说,这两个谋略奇才以前都是袁绍的人,经过曹操政策的吸引,再加上别人的推荐,曹操不用吹灰之力就将三国时期谋略的第一流人才收入麾下了。

独特的人格魅力

另外,曹操抚慰手下有一套独特的方式,他总是能用一些不经意间的举动,让人甘心情愿地为他效劳,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郭嘉刚到曹操帐下时,并不被人所看重,但是奇才就是奇才啊!郭嘉提出征乌丸的计划后,就像打了胜仗的赵政委一样,在群众眼中的地位一下就上去了,这就是能力的重要性啊。自此以后,郭嘉被曹操更加看重。有一次,郭嘉病了,用一般人的思维来看,手下病了最多给他捎点东西过去就很不错了。可是曹操就不一样,郭嘉病了之后他作为单位的一把手看了好几次郭嘉。别人听了都感动,别说郭嘉了。不效劳这样的领导去效劳谁?有这样好的领导谁不愿意为他卖命啊!

结语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是由毛玠提出来的,曹操巧妙地避开了所有仇恨点,这是具有偶然性的。另外,曹操的“唯才是举”的人才观也决定了会有很多人来投靠曹操,这是毋庸置疑的。最后,曹操总是能用一些不经意间的小动作让属下全心全意地服务于他,这种人格魅力不是三国时期所有领导人所具有的。

4

首先,曹操阵营的人,从来也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全部都是来自敌对阵营的人,比如诸葛亮在隆中对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另外还有周瑜曾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敌给曹操戴的帽子而已,曹操只是做了把汉献帝迎立到许都,非常恭敬地对待皇帝,并把自己祖上由皇帝御赐的生活用品全部拿出来给汉献帝使用,然后为汉献帝提供一个皇帝应该有的尊严和起码的生活品质,把汉献帝供奉在许都。

曹操

曹操对待汉献帝的做法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是完全不同的,曹操以一个臣子应该的礼节来对待皇帝,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这样,虽然这个时候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有野心,但曹操能够控制自己的野心,对外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有人说衣带诏不是汉献帝明目张胆地反抗曹操的手段吗?

其实衣带诏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还是有争议的,有些史书上记载了衣带诏,有些史书上说衣带诏其实是董承与曹操的权力之争,以汉献帝一生为傀儡的态度来看,他明明就知道反抗意味着什么,不太可能出这么一个不可能成功的计划。

曹操与汉献帝

那么投靠曹操的有哪些人呢?

第一类人:是能看出天下政治形势的人,是眼光长远和深谋远虑的人,有荀彧、郭嘉等人

荀彧投靠曹操是离开了当时算强大的袁绍,而来投靠曹操的,原因就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了曹操,这个是很需要勇气,弃强投弱更是如此,而郭嘉也说过类似的话,郭嘉最先投靠的是袁绍,同样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曹操。

曹操与汉献帝

这一类是直接投靠曹操的,而不是投靠汉朝或者汉献帝。虽然荀彧是个例外,但是荀彧投靠曹操却是靠的曹操的为人处事和谋略过人,只是后来两人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大。

这一类人跟随曹操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是个明君,乱世之中,只有明君才能带领整个集团走向强大,至少在当时,只有曹操能够认识到如何解救天下苍生,如何挽救大汉王朝,至于曹操野心变大想要篡位,那是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之后无可奈何地走上了篡位之路。

第二类人:是前来投靠东汉朝廷的人。

汉献帝是东汉皇帝,在封建时代,皇帝既是国家象征,又是精神支柱,起码在当时,还有不少民心是向汉的,是支持汉朝的,这些人要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大汉朝廷,这些人有一部分人在后来识实务投靠了曹操,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忠于汉献帝。

曹操与荀彧

皇帝就是金字招牌,是不需要打广告,就会有大量的人才前来投靠的人,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是出师有名的旗号,这些人被曹操打着国家的旗号,行私人之实,而在私下里收编了,少部分为了忠于理想与大汉,而在晚期被曹操杀死,或者改朝换代后投靠魏朝。

这一类人投靠的其实是东汉朝廷,因为东汉虽然名存实亡,但是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和众多百姓的怀念,他们是投靠政府的人,这也合情合理,但这些投靠东汉朝廷的人后来发现朝廷其实是被曹操操控了,一部分接着投靠了曹操,另一部分因为忠于汉朝或者被杀,或者被贬。

第三类人:是曹操在南征北战中收编的人。

当时是乱世,乱世之中就是混战,谁的实力强、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也就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投靠,毕竟人人都知道趋强避弱,曹操在四战之地先后杀死了吕布、赶走了刘备、收编了张绣、逼死了袁术,并且还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

曹操与郭嘉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不久就成为天下势力最大的诸侯,雄据北方八州,曹操在当时不仅仅代表了实力强大的诸侯,同时又代表了大汉正宗朝廷,这样的势力,几乎值得当时99%的人前来投靠。

前来投靠曹操的主要有哪些人?

前来投靠曹操的人中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士族豪强,另一类是穷苦百姓

士族豪强是东汉时期的世代做官的地主豪强阶级,之所以要投靠曹操是为了将来的政治前途,虽然是各个地方上的军阀割据,但在整个东汉末的影响力是相当惊人的,为了维持他们家族的地位,选择前来投靠曹操,比如有陈群、陈登等人。

曹操

穷苦百姓前来投靠曹操的,则是根本就不管政治的人,而是只想填饱肚子而已,比如曹操在兖州击败并收编了近百万青州黄巾军力量,还收编了其中的精锐人员编成青州兵,这些青州兵都是有家属的,这些人有一百多万人,全部投靠了曹操,而且只有曹操才能指挥得到他们,在曹操去世之后,这帮青州兵谁的话都不听,最终曹丕解散了他们,善终而归。

第三类人投靠曹操,无非就是想在乱世中求个自保,士族豪强想保着自己的家族和财富,平民百姓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庭,如此而已,毕竟乱世中活中就是最大的幸福。

5

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那么多人跟他?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是袁绍的谋士沮授说的,而毛玠给曹操提出的叫“奉天子以令不臣”。一“挟”一“奉”,可见双方态度的不同。至于后来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到曹操身上,主要还是敌对势力的舆论战。在那个乱世,坦白讲,曹操对汉献帝也算不错了,称得上一个“奉”字。不过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只靠一个“奉天子”是远远不够的,其吸引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曹操惜才如命,追随他有保障

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没有人才绝对不行。为了笼络天下人才,他惜才如命。

贾诩、徐晃、张辽、张郃等,都是从敌方阵营纳降而来的肱骨之臣。辱骂曹操的陈琳,叛逃的魏种,曹操不计前嫌,都重用了他们。

曹操更是打破门阀士族,三次颁布《求贤令》,表达他求贤若渴的态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他的肺腑之言,有这样的好领导,有识之士怎能不心向往之?

二,曹操雄才大略,追随他有奔头

一个领导光爱惜人才是不够的,你得能打胜仗,而曹操正是这样的人。

董卓祸乱天下,群雄并起。当时的曹操在众多诸侯之中,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力。袁绍、袁术、张邈等都比他更有号召力。更何况他还是“赘阉遗丑”,宦官之后,这更让他处境尴尬。

然而运筹帷幄,先跟张邈,后随袁绍。立足东郡,一步步打败陶谦、吕布、袁术、刘备,成为仅次于袁绍的北方第二大势力,其才能有目共睹。

在官渡之战中他更是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股势力。聪明的人的晓得,只有跟着这样雄才大略的领导,大家才有奔头。

三,“奉天子以令不臣”,追随他更有正当性

东汉末年的政治极为腐败,但很多人受封建观念的影响,尊君思想还是很重的。他们恨宦官,恨外戚,不见得那么恨皇帝。对东汉王朝,对刘姓正统,他们是有感情,有寄托的。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竖起东汉刘家的大旗,在当时肯定有它的号召力。我相信没有人认为汉献帝在屠夫董卓那里会比在曹操这里过得好。所以当时尊崇东汉刘姓的人一定对曹操更有好感,追随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比如荀彧,作为曹操极为重要的谋士,他追随曹操跟“奉天子”肯定是有关系的,这点从他后来和曹操关系不融洽,可以略知一二。而《三国演义》对曹操污蔑颇多,它只是小说,我们不能把他当历史来看。

不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更多是锦上添花,没有实力,它终归是个口号,买账的人有限。


总结,曹操阵营人才济济,其主要原因在于前两点,即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和他杰出的才能。而所谓“奉天子以令不臣”,则更多是锦上添花,不应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明眼人都看得出,“奉天子”也好,“挟天子”也罢,没有一个人会为此,束手就擒,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6

自古都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权臣曹操和傀儡皇帝汉献帝中选择跟谁,人们普遍会选择一代枭雄曹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都是利益驱使的动物,跟随曹操,才能获得最大的好处,比如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什么的,这些曹操都能分分钟钟给予,反观选择忠于汉献帝,可能生存都会是问题,他徒有一个皇帝的虚名,一切军政大权都在曹操那里,跟随汉献帝很引起曹操猜忌,搞不好小命不保。因此在利益和忠孝之间选择,很多人会选择追随曹操获取最大利益化。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因为他作为一个领导,有魄力,有远见,当汉献帝落魄时,很多诸侯都避之恐不及,唯有曹操走不一样的路。

公元192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在击败青州黄巾军后,俘获兵士30多万,男女100多万口,随后组建青州兵,开始发迹,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但是当时群雄纷争之际,曹操的政治地位并不高,要想提高自身政治地位,他把目光盯向了汉献帝。


兖州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建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对此建议大为赞赏,虽然汉皇室已经衰微,但是毕竟大汉统治中国已有几百年,刘姓皇室仍然有巨大的号召力,控制汉献帝,那就会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刘协入驻洛阳,随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不久将刘协挟持到许昌,并迁都于此,从此汉献帝完全落入了曹操的掌控之中。


正因为曹操的远见,做事果断,将天子牢牢控制,才有了后来曹操称霸天下的资本,曹操的霸业越做越大,自然也吸引了无数的人才投奔他。而当时曹操已经位极人臣,掌握着天下一切生杀予夺的大权,跟着曹操干,才能保证仕途顺畅,人尽其才。而当时的汉献帝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跟着汉献帝,只能是死路一条。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7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群雄割据,汉室衰微,眼看着这个传承了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即将土崩瓦解。当此时,曹操迎天子还许都,后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手遮天,独揽朝政,其篡汉自立之心昭然若揭。可奇怪的是,曹操如此对大汉皇室不敬,野心昭然,却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于他,这是为何呢?

我以为原因无外乎两点——气运和人心

一、气运终有尽,王朝代更迭

通常我们都说,每一个王朝都有着他的气运,气运耗尽了,这个王朝这就要亡了。这里所说的气运,其实就是王朝存亡的历史规律——封建王朝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当这一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的时候,它就会爆发出毁灭整个王朝得惊人力量。汉朝也不例外,在东汉末期,皇帝昏庸,宦官势力横行跋扈,凶淫官吏鱼肉百姓,民生疾苦到了极点。于是,天下农民起义抗争不断,朝廷腐败镇压不力,不得不令各州郡自主筹军平叛,由是造成了最终的割据局面,大汉朝廷被架空。

在这样一种末世情形下,越是有本事有才学的人,越能够尽早地看透汉室的衰落将亡,早早地便开始绸缪自己的退路。而不管曹操是否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汉灭亡的结局都不会改变,所以除非是极其讲究礼法的名士大儒,稍微灵活机变一些的人,都不会觉得曹操这样做时十恶不赦的,是需要拼命反对的。

二、人心思贤,趋利避害

人心向背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存续。曾经的大汉子民以大汉为荣,但是当汉末百姓被任意剥削荼毒,当朝廷的昏君奸臣把百姓视为草芥时,人心便不在汉室这边了。百姓充满仇恨,士人充满失望,豪强佣兵自保,军阀割据天下。人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能聚拢天下运势。当人人都抛弃汉朝的时候,那么谁还会去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呢?说不定曹操这种压制欺凌皇室的做法,让很多人感到畅快解恨也说不定。

在大汉暗弱无能之际,有曹操这样颇具潜力的英主存在,豪杰俊才们又怎么会因为大汉朝廷的不愉快,就放弃未来可以预见的功业荣华呢?

结语

综上所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仍有诸多人才追随,主要是因为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且人心已经不在汉朝这边,良禽择木而栖,诸多人才没理由不追随曹操这样的英主,以挣取自己的功业前程。

8

挟天子令诸侯这个说法可都是曹操的对手所说,是袁绍、刘备等人所说,虽然曹操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集团内部可并不是这么认为。

最早劝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的人是荀彧,而荀彧一生以汉臣自居,他虽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是他一直以汉臣自居,在曹操晚期称王之时,荀彧以死力谏曹操称王,说明了荀彧一生其实只是想和曹操共同辅佐汉室。

所以曹操在最初迎汉献帝时,他手底下人不管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曹操的人,都是非常赞同这一计划。

接下来在分析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之后能得到如此多的拥护者原因:

一、忠君思想

不管曹操是挟天子令诸侯也好,还是在汉室衰微之际让汉献帝免于颠沛流离,从思想上来说不管曹操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好,汉献帝确确实实在曹操这一边,在那个汉朝忠君的时代,不管是臣子还是庶民,大家都要看汉献帝的走势,所以汉献帝在曹操这,那么人和心就要向着曹操这一方。

二、善于用人

有了汉献帝作为重要道具吸引人才,但是也要善于用人才行,不然董卓当初先废汉少帝又册立汉献帝,不也正是挟天子令诸侯,但是董卓却最终身死。

曹操和董卓区别就在于,董卓不得人心,而曹操深得人心。这主要在于曹操善于用人,曹操选拔人才向来是唯才而用,曹操用人从来不看出身门第,他爱惜人才,招揽人才,而且也善于使用人才。

所以曹操大多部下都是出身低微,却能凭个人本领获得重用,这也让他们对曹操深怀知遇之恩,也是曹操的魅力所在。

三、实力雄厚

曹操借助汉献帝这面金字招牌,不管是招揽人才,还是在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要比刘备和孙权更加容易,曹操通过汉献帝的名义在各方面办起事来都要比孙权和刘备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曹操实力积攒很快,实力雄厚自然能留住更多的人,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跟随曹操的原因。

四、统一北方

如果说在袁绍雄踞河北之时,北方局势并未明了,曹操即使拥有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也不一定能留得住人,但是当曹操官渡之战大胜袁绍,统一北方之后,那么很多人就都不愿意在离开曹操了。

曹操统一北方,这时北方社会稳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安稳,那么谁还愿意离开这里去南方投奔孙权和刘备呢?

毕竟北方安稳下来,南方随时能再度成为战火焦点,所以不管是百姓也好,还是士族也好,大家都愿意安稳的过日子,而不愿意天天面对战火,因此当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基本就不会再有人想离开曹操的地盘了。

五、依法治国

曹操能在北方得到民心,还在于他依法治理,曹操的军队,依法治军,军纪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所以北地群众也都支持曹操的军队。

同时在历经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毫无法纪可言,法纪松弛现象,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进行一系列的依法治理整顿,让社会风气逐渐好转,所以曹操的法治也深得北方的群众拥护。

写在最后

通过这些原因分析不难看出,先不说曹魏内部是不承认挟天子令诸侯,即使真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在曹操这些举措治理之下,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豪门士族,谁还愿意离开曹操而去投靠孙权和刘备。

所以在当时的局势来看,不管是人才还是豪门士族还是普通百姓,曹操都是曹刘孙三大集团中最强盛的,孙权和刘备的实力相比曹操还是差了太多。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9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正是那么多人跟随曹操的主要原因,此外曹操的唯才是举也是许多人愿意跟随曹操的原因。


一、奉天在以令不臣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观点其实最早出自袁绍的阵营,因为相比曹操,袁绍四世三公更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曹操这边程昱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之所以众多谋士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是因为东汉末年,士族的心里还是尊重皇权的,这也主要受了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但凡师出有名,必须是中央政府的指令,哪怕各路诸侯想要封个什么官,也都说启奏天子表君为什么什么的,其实也就是自己写奉奏折,就算表了,但是流程总要走的。


这个流程的重要性就在于,正统的思想是根深蒂固在曹操,刘备那一辈人心里的,有个做非分之想的袁术,结局那叫一个悲催,这样的错误曹操这样的聪明人肯定不会犯的,但是随着这代人老去,生于战火纷飞,军阀混战年代的这批人就不会这么想了,曹丕代汉和司马代魏就是这个套路。

二、唯才是举曹孟德

东汉的当官选任是看个人品德的,可是到了东汉末年,品德再高也没什么用呀,人民流离失所,全国一片混乱,品德好已经没有什么用了。


于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招人方案,后来这个方案在他儿子曹丕那被定型为九品中正制,这项选拔人才的制度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才结束。


这项举措的好处就在于,你有什么本事,想法,直接通过“清谈”的方式说出来,说白了就是你能干啥?只要有才,品德什么的先放一边,这也让曹操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总结: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占据了道德的至高点,不少有忠君思想的士家大族人才都争相来投,又是第一个提出唯才是举的人,乱世之中不拘泥于形式,让不少有才能的人有了用武之地,最终让曹魏阵营成为三国之中,文臣武将最集中的政权。

10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奸雄,他曾经说过宁愿自己负天下人,也不会让天下人负他。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受争议的人,有的人会夸他有军事才能,因为他统一了北方,把这些诸侯都消灭了。也有人骂他,说他不应该挟天子以令诸侯,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其实,曹操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做了很多别人不敢做的事 ,比如说谋害董卓,他当时为了朝廷着想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董卓。既然曹操做了很多被人唾弃的事情,还挟持天子,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死心塌地要追随他呢?难道不知道他干了很多的坏事吗?其实,从古至今,不管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手下都有人追随,说白了就是各为其主,各司其职罢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既然跟着曹操可以得到很多好处,为什么不追随他呢?还有就是曹操其实家庭显赫,甚至可以说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在当时很多人都是依附于这些名门望族,所以曹操手下是从来都不会缺人的。虽然曹操胁迫天子,却没有伤害皇帝的性命,当时兵荒马乱,很多人都丢掉了性命,哪里顾得上你是不是在胁迫天子呢?只要曹操有好处给别人,就会有人跟着他。而且曹操是一个对人才非常渴求的人,只要你可以帮助他实现霸业,他就会给你好处,让你享受荣华富贵。他不会在意你的出身,只要是人才他就会让你升官发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