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新上任的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刘备称帝是为镇北将军;刘禅登基时为都亭侯)提出另一个方案,就是丞相(诸葛亮)你在前面打你的,我率一支劲旅从一个叫子午谷的地方偷偷插过去(当然这个是有案例依据的,早在楚汉相争的时候,淮阴侯韩信就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这样就能用最快的速度兵临长安城下,甚至能拿下长安和潼关。这时夏侯楙必然首尾不得兼顾,丞相你就肯定能胜,然后咱们在潼关会和,这岐山就算是出来了,而且有了长安之后咱们也能顺理成章的威胁洛阳,从此咱们蜀军就能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有了大片的腾挪之地。
这个就是后世的子午谷奇谋,同样也因为诸葛亮的未采纳变成了后世的一个争论话题。
既然知道了子午谷奇谋的背景,那么咱们这些几千年以后的人就妄议一下为什么诸葛亮不用这条听起来非常好的计谋。
分析之前咱们先说下三国的“历史”。说实话现如今没有一段历史像三国一样充满的不确定性,理由非常有意思,就是有了本叫《三国演义》的奇书出现。这本书被定义为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被后世传诵,里面关于历史的部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着浮云翳日光的奇效。所以,我认为只要是涉及到三国的问题真的是有必要从《三国演义》跟《三国志》两个角度出发来讨论。
首先咱们先从演义的角度说,诸葛亮在演义中几乎成了一个无双无对的盖世奇人,这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提到:诸葛之智近似于妖,可见一斑。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诸葛亮是根本看不起魏延的,在他心目中魏延领兵打仗还行,出谋划策还不如马谡。况且诸葛亮本身是个军事家,他兵出祁山是经过深思熟虑(五年左右的时间)定下来的战略方案,魏延这个“奇谋”在他眼中最多属于战术方案,而他本身也是个打战术的好手,所以根本不相信魏延能临阵发挥到完美(这点在演义中也有体现,魏延在之前的大篇幅描写是在战长沙时打抱不平救下了黄忠,之后投入刘备军中直到刘备死之前都没有什么过多描写,有的仅是过场,这就给人以一种办事能力不行的感觉),反看诸葛亮本身是个事无巨细的人,几乎每场仗他都会给每个出战的将士做好详细的统筹安排,把整个蜀军打造成一部精密无比的战争机器,而魏延......总之诸葛亮觉得魏延不可能做到。
再有,诸葛亮一直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同时他又重用魏延,是因为诸葛亮自信只要自己活着,而且魏延在自己身边是翻不了天的。但是,假如魏延领军出子午谷,要是万事顺利,一路高歌猛进还好说,一旦事有不偕(毕竟子午谷道路蜿蜒,而且两帮山高数仞,这个按照尉缭子兵法里讲‘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子午谷属不属于阻地不好说,不过险地是稳稳算的。而且,长安毕竟为当年都城,砖固土厚,仅以五千奇兵去攻打也不容易)魏延会不会叛降还真不好说。要知道,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关张赵马黄威震天下的时候了,五虎将已死其四,也就魏延还能壮壮门面,要是他再有了闪失,蜀军必会士气低落,而且在高端战力上有了缺失。
还有从“演义”上来讲,子午谷奇谋是出自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往前面回溯一直到八十七回都是在讲七擒孟获的事,着眼看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这回里面讲到诸葛亮安居平四路后让邓芝去游说孙权,之后孙权派张温去回访,顺便做个实地考察,然后邓芝又跟着再回江东回礼,孙刘联盟又算是勉强成立了。紧接着曹丕出了个不能算是昏招的昏招——起兵伐吴,被徐盛先用疑兵计赚入毂中,再用火攻破之,而且这一仗还损失了名将张辽。从此魏蜀吴又重新回到了鼎足三分的最稳定的状态。
但是经过刘关张的殒命,孙刘联盟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相对融洽,而且没了鲁肃居中调和,东吴的“鹰派”们开始纷纷把目光盯在相对弱势的蜀汉,此时东吴就像草丛里的毒蛇,一面表现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样子,一边伺机给对方致命一击。而且这个时候荆州已经归回到东吴手中,镇守的是大都督陆逊,从地理来看,出荆州入西川正是当年隆中对的军事路线;从人上看,陆逊能火烧连营七百里,本事当然不会小,应该说比关羽更有攻击性。
诸葛亮这一生总结了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外,还有一句叫做“诸葛一生唯谨慎”,他是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而且总是未虑胜,先虑败。回到之前说的,要是行军打仗是个顺风局还好说,吴国会忌惮着不动,要是进入逆风局或者是长时间的胶着,那么东吴可就未必那么仗义了,到时起兵打打秋风,诸葛亮势必要派兵过去防守,这时候在他心中能打的只有赵云和魏延(关兴在演义中斗个马忠都费劲;张苞更是死于从马上摔下来而受的伤患;马岱,王平,廖化等等终究名气不如这两位广大),假如魏延再出事了,根本就没人等过去挡一挡,来个缓冲时间。说到底还是高端战力的稀少。
分析到这里就算是把《三国演义》里的一些可能性给说完了,那么接下来再说说《三国志》,嗯,也不说《三国志》了,毕竟在这本绝对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子午谷奇谋,甚至连子午谷都不曾提起(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所谓子午谷奇谋反倒在魏国的历史书《魏略》上记载比较详细(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所以我们也不提什么《三国志》了,就直接说是正史吧。
之前曾说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有的是绝对的真实,有的是虚构,有的属于移花接木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那么六出祁山属于哪种呢?答案是绝对的真实。所以在分析演义中三国的微妙关系,同样也适用正史中。
既然演义都适合正史了,那么还分析个什么呢?不然,其实还是有很多琢磨的,至少在演义中诸葛亮是不会表明他根本就不想打长安。
那么诸葛亮实际上要打哪儿呢?答案是凉州。打凉州跟当年的隆中对是在战略上不符的,请看《隆中对》里面关于荆州的说法: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所以,刘备跟诸葛亮那么死皮烂脸撒泼打滚要保住荆州就在这,荆州这地方属于天下之腹,这里有个误区,大家很多时候都把荆州当做一座城池,其实它是一域之地,要是得了荆州再拿下益州(已经到手)那么就能随时起兵去打长安跟洛阳两地(这也是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曹操一度打算迁都的原因),同样荆州对于东吴也是必得之地,至少有了它就能要挟住蜀魏两国。最后事实上,荆州一共分成了三分,北部四郡归了曹操,东部三郡归孙权,西部三郡属刘备。
按说有了西部三郡也凑合了,但想不到在北伐的时候连三郡都没了。这样要不就借道去伐魏,要不就只有出祁山。借道?别开玩笑了,东吴当时也是人才济济,什么顺手牵羊,什么假途灭虢,什么李代桃僵,这些也都懂,他们自认玩不过诸葛亮,那么干脆就不玩了。可是诸葛亮就要面临一个问题了,要是蜀国跟魏国用两个咬架的蟋蟀来比喻的话,魏国个大劲头足,而自己呢身量比不过也就算了,关键还有残疾,瘸了条腿。你说,这仗怎么大?打闪电战肯定不行,打持久战也不可能。那么好了,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最大的可能性是要打凉州(也不介意顺手打下雍州西部),凉州那里人口不多,但三四十万也足够蜀国消化一阵了,再说凉州是个马场,要知道马这个东西在冷兵器时代属于战略物资,也属于高消耗品,可以说有了源源不断的战马才能有天下争霸的资本。有了马,有了凉州跟益州,自己后方又有蛮王支持,蜀汉才能算有了打消耗战的资本,从而蚕食魏国诸地。
再有,从政治意义上来讲,长安属于汉都城,虽然献帝已经由于李催郭汜挟持的原因迁都许昌,而且此时也已经禅让给了曹丕,自己做了山阳郡公,但毕竟人还在(当时刘备成立蜀汉,自称为帝,是因为听了谣传说刘协已死),要是旧都城打下来,那么刘协的处理就是个问题。迎驾吧,蜀汉这边肯定是不干;放任不管吧,似乎人家才是正统。到时天出二日,整个汉政权都不用吴魏动手,自己就完蛋了。这也是诸葛亮不愿意妄打长安的原因。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提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诸葛亮未必是谋万世者,但肯定是合格的谋全局者。那么好了,魏延作为一个战术指挥员,他的想法跟诸葛亮的根本策略发生冲突,当然子午谷计划就被废掉。
最后还要说诸葛亮这个人在当时的确是个保姆兼大管家,而且隐隐还有点僭越以父自居,所以他北伐前对刘禅极不放心,于是他在227年3月上奏出师表,表示出兵汉中。从227年3月公布《出师表》,到228年1月从汉中出兵北伐,当中10详尽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曹魏做好充分的兵力部署。一切一切,又谁能保证?
雅贼文抄,歪读三国,不代表历史,不代表事实,只为了心中的一点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