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答:首先,之所以称之为奇谋,就是因为用计之险。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魏强蜀弱,单从军队人数上看,魏军就远远领先于蜀军。而且,依魏延所说,他需要的是五千精兵,当时的蜀国一兵一卒都非常珍贵,诸葛亮不敢做出这样危险的举动。除此之外,在武将方面,蜀国关羽、张飞、黄忠皆已离世,马超病危,赵云年事已高,魏延是蜀军中唯一的大将,一旦魏延遇到不测,对蜀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第二,“子午谷奇谋”能否实现,不仅仅在于蜀、魏两国之间,还需要吴国的大力相助。魏延的计谋在于偷袭长安,只有东吴在合肥一带对魏国进攻,形成一定的牵制,魏国兵力分散,长安以及关中一带才不会有魏军重兵把守,这样才能给魏延争取到偷袭的条件。但是即便如此,魏延攻下长安,东吴停止对魏国进攻,魏延的五千兵马还是不足以镇守长安。

所以说,如用此计必先与东吴联盟一同抗曹。此计成功,蜀国便可以占据长安收复关中,但东吴似乎并得不到巨大的利益,孙权怎能罢休?更何况早年间,关羽率领荆州军北伐,困襄阳,围樊城,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几乎逼曹操欲迁都以避锋锐,可以说孙刘联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强大。然而就在这时,孙权却撕毁了孙刘联盟,如果孙权能够配合进攻徐州,天下格局也许会发生巨大变化。孙权不但没有进攻徐州,反倒派吕蒙偷袭荆州,从而导致了魏强吴、蜀弱的局面。因此诸葛亮不敢采用此计,怕的就是孙权再次上演当年情景。像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怎么可能犯下同样的错误。所以说对东吴的不信任是诸葛亮不适用“子午谷奇谋”的主要原因。

而且诸葛亮带兵打仗讲究稳扎稳打,还有长远谋略,“子午谷奇谋”即使暂时赢得了战役上的胜利,从长远的战略上看来还是不可取的。

毕竟天下三分,每一场战役都可能改变天下的局势。在这样的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敌人。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时期,由于魏国的综合国力较其他两国优势很大,蜀国明显处于劣势,且随着时光的推移,双方的实力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

蜀国如果一味死守,无异于坐以待毙。诸葛亮在权衡利弊后,决意北伐。

但蜀军仅有兵员十万人左右,而曹魏的军队却有四十余万人之多,明显的敌众我寡。

大将魏延在此情况下提出了由其率五千奇兵,走子午谷险道奇袭长安的计划:“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但生性谨慎从不弄险的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激进,危险系数太高,而取得成功的概率又太低,因而否决了此提议:“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可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这样就为这段历史留下了疑问,千百年来人们为此争吵不休,子午谷奇谋如果实施的话能否成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子午谷奇谋的首要条件是蜀军必须做到从子午谷安全快速的通过,并不为人知,这样才能取得偷袭的效果。

子午谷是条南北走向的狭窄谷道,有三百多公里长,隐身于秦岭之中。北口名“子口,”南口名“午口。”人马只能在栈道上通行,如遇有栈道损坏的情况,则行军速度将大打折扣。

魏延仅以五千骑兵作长途奔袭,必须精简所带装备,粮草势必也仅带单程至长安之所需。

此行有被曹魏军埋伏袭击而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和因天气原因而不能如期到达所带来的隐患。

既便能顺利的抵达长安城下,俗话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人困马乏缺少攻城器械的蜀军,面对以逸待劳的魏军和高大坚固的城池,又能握有多少胜算呢?

而且蜀军粮少,一旦不能迅速攻克长安,势必会陷入粮尽援绝的困境。连全身而退都将是难以完成的奢望。

当时魏国朝中既有曹真、张郃这样久经战阵的大将,又有郭淮等足智多谋的名士。

做为军事家,曹真等人也不会对如此大的漏洞视而不见,一旦被魏军把守住谷口,魏延的麻烦就大了。

诸葛亮正是看到了兵出子午谷的种种弊端,才没有批准魏延的计划。

子午谷的险峻诱使很多人跃跃欲试,想在险中出奇,以求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此后的岁月里有过几次偷渡子午谷的实战案例,但出奇兵者无一成功,均灰头土脸的无功而返,甚至闯王高迎祥还把命丢进了谷里,由此可见子午谷的艰难。

3

我个人来说我是特别喜欢魏延的,能文能武。善于使用奇谋比较有冒险精神,子午谷奇谋其实是很有建设性的。但关键是诸葛亮认为魏延个人不适合实施这个计划。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兵种属性不对应,武将属性也不对应。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魏延所带的兵种是什么,骑兵→西凉骑兵→马超的西凉骑兵。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到了三国后期,尤其五虎上将都已去世以后,马超归顺时带领的西凉骑兵,由谁统领,除了魏延在蜀国已经找不出第二个武将适合这个职位。有什么证据证明西凉骑兵是由魏延统领的呢?(马超去世后你只需要看马岱在哪里就知道西凉骑兵在哪里,马岱正是魏延的副将,也正是这个原因最后魏延是死于马岱之手)骑兵在战场主要负责冲击步兵军阵和分割包围追击敌军的任务,是古代每个国家军队最重要的部分属于军队当中的刀尖。蜀国本来骑兵就少,由于前期的损失后期蜀国骑兵不到两万人全部由魏延统领。子午谷奇谋,之所以其是因为它需要隐蔽性,具备了隐蔽性才使得偷袭具有突然性。很显然骑兵并不具备隐蔽性,子午谷线路崎岖蜿蜒悬崖绝壁危险也不利于骑兵经过。其实说到隐蔽性最适合这一个任务的军队当属王平的无当飞军。但是无论无当飞军还是西凉骑兵都是野战厉害,没有强力的攻城兵器攻下拥有高大城墙,和宽深护城河的潼关或者长安几乎不可能。

第二蜀国后期全国总兵力也就10万人,能够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大概就在7万到8万人,相比较魏国的40万大军可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为20到30万,8万对战20万如果不是诸葛亮的谋略,几乎是以卵击石。其中八万当中刀尖部分就是魏延的两万骑兵。诸葛亮不同意,一则是人少不适合分兵,二则以蜀国的国力承担不起损失这两万骑兵的后果。蜀国之所以敢于进攻就是这两万骑兵给的诸葛亮的信心,如果损失了这两万骑兵,蜀国步兵最多可以防守,根本就谈不上进攻了。

第三魏延对诸葛亮说会师潼关城墙下,少了两万骑兵,诸葛亮以六万步兵怎么去对战司马懿的20万大军,根本就寸步不能前进。也就谈不上会师潼关。如果魏延孤军深入很有可能被司马懿分兵切断后路,那这两万西凉铁骑必然全军覆没。更严重的是,万一魏延战死相当于蜀国的二号人物死亡对蜀国的精神打击也是蜀国不能承受的。最后也是我最不愿意说的,诸葛亮担心魏延被救援无望投降魏国,那么蜀国就要面对这两万铁骑的倒戈一击,那蜀国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综上所述诸葛亮不可能同意子午谷奇谋,这个任务魏延也不可能完成。但如果张飞在世,诸葛亮真的很有可能同意这个建议。

淦珩读历史,读的是一种情怀。欢迎各位好友前来切磋,点赞留言!

4

公元228年 ,诸葛亮进行了第一次北伐。

在北伐前,蜀将魏延提出了一条“子午谷奇谋”。魏延请求率兵五千偷袭长安,之后固守长安,等待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而来。

此计看起来似乎是绝佳之计,魏延再三请求,诸葛亮坚决不用,诸葛亮为何不用这个奇谋呢?

首先,之所以称之为奇谋,就是因为用计之险。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魏强蜀弱,单从军队人数上看,魏军就远远领先于蜀军。

除此之外,在武将方面,蜀国关羽、张飞、黄忠皆已离世,马超病危,赵云年事已高,魏延是蜀军中唯一的大将,一旦魏延遇到不测,对蜀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其次,“子午谷奇谋”能否实现,不仅仅在于蜀、魏两国之间,还需要吴国的大力相助。

魏延的计谋在于偷袭长安,只有东吴在合肥一带对魏国进攻,形成一定的牵制,魏国兵力分散,长安以及关中一带才不会有魏军重兵把守,这样才能给魏延争取到偷袭的条件。但是即便如此,魏延攻下长安,东吴停止对魏国进攻,魏延的几千兵马足以镇守长安吗?

所以说,如用此计必先与东吴联盟一同抗曹。此计成功,蜀国便可以占据长安收复关中,但东吴似乎并得不到巨大的利益,孙权怎能罢休?更何况早年间,关羽率领荆州军北伐,困襄阳,围樊城,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几乎逼曹操欲迁都以避锋锐,可以说孙刘联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强大。

然而就在这时,孙权却撕毁了孙刘联盟,如果孙权能够配合进攻徐州,天下格局也许会发生巨大变化。

孙权不但没有进攻徐州,反倒派吕蒙偷袭荆州,从而导致了魏强吴、蜀弱的局面。因此诸葛亮不敢采用此计,怕的就是孙权再次上演当年情景。像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怎么可能犯下同样的错误。

对东吴的不信任,也是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北伐之路选择稳扎稳打,在孔明看来,打仗不仅仅要某战役,还要谋战略。诸葛亮战略在于结好孙权,以防止身陷魏、吴夹击之中。这样一步步稳扎稳打,既能够保证不会全军溃败又能够让东吴安心的进攻魏国。

诸葛亮深知,如果使用“子午谷奇谋”成功,那么将会在短时间内扭转战局,在与魏军决一生死之时,很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

在诸葛亮看来,“子午谷奇谋”即使暂时赢得了战役上的胜利,从长远的战略上看来还是不可取的。




5

此时的西安、洛阳都早已残破,早已不是魏国的大本营,对于魏国来说只是无关紧要的西线,诸葛亮北伐也就是做做样子罢了。诸葛亮最怕的就是武将在北伐中假戏真做,大权独揽,尾大不掉,形成对朝廷和文官的压倒性优势。这也是诸葛亮临终遗嘱斩杀魏延的原因。而且即使魏延奇袭子午谷得手,也只是把前线向前推进了一步,很难起到钟会伐蜀时蜀汉面对天兵突降不战而降的战略奇效。

蜀汉真正的战略机遇是在关羽北伐水淹七军,魏国惊慌失措的时候。因为襄阳得手后,关羽可以配合汉中的主力部队,一起通过南阳直插魏国的侧翼。

荆州失去后,东吴占据了对魏国作战的中线和东线,反而取得了对蜀国的战略优势。此时,诸葛亮的北伐,便只是在偏僻的西线孤军作战,没有多大的战略意义了。

6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率师北伐,令马稷为前锋,前去镇守街亭。后来,由于马稷的刚愎自用,丢掉六盘山的重要关隘街亭,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诸葛亮制定北伐方案时,魏延曾献上子午谷奇谋。然而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认可,世人多为魏延扼腕叹息,以为诸葛亮因此错失关中,更有甚者认为诸葛亮并不擅长用兵。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愿意采纳魏延的计谋呢?

一、魏延的设想

我们先来回顾下魏延的子午谷方案。

  • 1)兵力:魏延率5000精锐从子午栈道直接突袭长安,然后诸葛亮率数万大军由褒斜道进关中。

  • 2)军粮:魏延军队开始自带口粮,拿下长安后,横门粮草以及百姓逃亡留下的粮食,足以供给军粮。诸葛亮主力军队自带军粮。

  • 3)时间:军事目标长安,魏延不用10天便可抵达,诸葛亮走褒斜道也可在20天之内到达,而曹魏主力则需要20多天才能到达。

  • 4)有利条件:长安主将夏侯楙胆小无谋,听到魏延来到必弃城而逃。

  • 5)优势:先锋魏延坐镇汉中9年,熟悉周边地形,作战勇猛,深得刘备器重。

二、诸葛亮的担忧

1)兵力:蜀汉军队人数本就少于曹魏,魏延分走5000精锐,万一诸葛亮未能及时赶到长安,那5000精锐便会被曹军包了饺子。另外,剩下的数万蜀军是否能对抗曹魏的主力?
2)军粮:长安是座坚城,如果曹魏死守,哪怕是短短几日,魏延便会弹尽粮绝,界时没有了军粮的5000精锐该如何应对?打又打不下来,回又回不去,等到曹魏大军杀到,不是全军战死,便是悉数投降曹魏。假如,诚如魏延所言,顺利拿下长安,但他并不能阻止曹魏进入关中,就算诸葛亮大军也能与魏延胜利会师,他们是否有足够的粮食与曹魏作持久战?蜀汉粮食经漫长狭窄的褒斜栈道入关中,而曹魏则可以通过漕运来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由此看来,蜀汉完全没有能力与曹魏打持久战。3)时间:魏延以为不用10天便可到达长安,这只是他的猜测或者是理想。据资料记载,子午栈道崎岖而难以行走,全长420多公里,北出口“子口”到长安约60公里,南出口“午口”到赤阪约80公里,全长接近600公里。就当时的行军速度而言,如此艰难的蜀道,魏延如何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万一碰上大雨,栈道毁坏,怎么办?
另外,魏延的计划中,诸葛亮率领主力由褒斜栈道穿越秦岭,只有20天时间。如果魏延遇到任何意外,身处褒斜道的诸葛亮如何能及时得到消息?如果魏延退兵,而诸葛亮不清楚,仍按原计划进军,正好送入曹魏主力军的包围之中。4)当时,魏延计划中的唯一有利条件便是夏侯楙,但是也有军事才能卓越的姜维,他们也可前来解长安之围。
5)劣势:魏延勇猛擅战是优势,但是只要他离开汉中,优势就会转为劣势。
公元228年正月,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复上庸、魏兴等郡,而子午谷的南出口恰好就在魏国的魏兴郡内。如果魏延从子午谷北上,司马懿马上便可得到消息。这时,诸葛亮再率领大军离开汉中。好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狡猾的司马懿立刻便可率领大军沿着汉水溯流而上,此时的汉中真的是一座空城了。即便是魏延攻取长安,并与诸葛亮顺利会师,但此时,退路被司马懿断掉,曹叡亲征,陇西军队从西面杀来,长安便瞬间成为一座孤城,恐怕蜀汉主力是插翅难飞。
诸葛亮为人谨慎,早在发动北伐之前,便与孟达保持书信往来,想劝其回到蜀汉。如果孟达能守住上庸,那么诸葛亮便可安心挥师北伐。然而,尽管诸葛亮提醒孟达及早防范,孟达却不以为然,16天便死于司马懿之手。

失去了这个屏障,汉中就必须有人镇守。而魏延便是最好的人选,我认为诸葛亮没让魏延去守街亭,大概就是为了防范司马懿的偷袭。

失败的案例

魏延的子午谷计谋到底含金量怎么样?他此生都没有机会一试,然而,2年后,魏国大司马曹真便替他尝试走了一回子午谷。

曹真亲自率领主力从子午道进攻汉中,司马懿经汉水入汉中,郭淮、费曜等部从褒斜栈道或从武威入汉中。

然而,事与愿违,子午栈道艰难,又赶上雨季,曹真费时1个月,才走了一半行程,劳民伤财,在曹魏重臣的强烈抗议下,无功而返。

曹真举魏国之力,不过如此,那么魏延又有几分胜算呢?

结语: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如此精妙,为何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

  • 子午谷方案过于理想化,无力是行军时间或是后勤供给,出现一丁点意外,蜀汉将全盘皆输。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司马懿已经坐镇上庸、西城,正虎视眈眈地望着汉中,一旦发现魏延从子午栈道北上,而诸葛亮由褒斜道出兵,他便随时可能杀入汉中。界时,退路被切断,北伐的蜀汉主力将深陷曹魏主力的包围之中而插翅难飞,蜀汉灭亡指日可待。

诸葛亮以为人谨慎而见称,没有把握的仗他很少打,何况是风险如此巨大的计划呢?

7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魏延的计谋不能被诸葛亮同意,是因为他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魏延提出来了子午谷之谋,那是有几个前提之下才可以完成。

前提一、十日到长安

魏延兵出子午谷十日之内到达长安,并且是长安守将不战而逃或者是不战而降,魏延顺利占领长安。要是不降或者不逃,曹魏援兵一到魏延必败。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前提能否成立,首先魏延率领五千兵卒出子午谷。我们知道自古就有“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的说法。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子午谷绝不是一般的道路,魏延的设想是曹魏在谷口没有设伏的情况下通过,一旦有伏兵魏延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自己都性命难保。再说即使没有伏兵,魏延就可能在十日到达长安了吗?也是未必。

就算到达了长安城下,长安守将就会弃城而逃吗?这都是未知数。所以前提一有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诸葛亮是考虑清楚的不会同意。魏延作为三国后期第一战将,诸葛亮是不会让他轻易犯险的,要知道一旦魏延死在战场之上。蜀汉政权损失可是极大的,所以诸葛亮不同意。

前提二、二十日到长安

魏延的战略是自己十日到长安并占领,诸葛亮要在二十日内平定庸凉二州,率军到长安与之汇合。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别说平定二州了,就是仅仅在二十天赶到长安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诸葛亮所处之地,距离长安何其遥远,要在二十天赶到长安除非诸葛亮装备了现代化的摩托化部队,那还要道路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完成吧!也未必!!基于这种不可能完成的战略意图,以诸葛亮智似近妖的思维怎么可能同意呢?

综上两个前提,魏延的计谋不成立。诸葛亮完全不同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延的计谋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相背。

诸葛亮战略

诸葛亮深知蜀汉政权的实力,根本就没有可能一举拿下曹魏政权。所以诸葛亮从制定战略之初就没有想过一次北伐就可以成就大功,他的战略意图是首先平定庸凉二州,站稳脚跟后再攻略长安,逐步蚕食曹魏领地。因为庸凉二州地处偏远,远离曹魏中央管辖,即使诸葛亮平定了二州,曹魏中央也不一定会出倾巢之兵来援,不惊动曹魏的重兵还可以占领二州作为北伐基地。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一部计划,进而稳固防守之后,再攻取长安。

到那时长安一破,即使曹魏来强援,诸葛亮也可以凭借长安坚城,庸凉后盾在蜀汉领土以外和曹魏展开相持。这之后诸葛亮就可以展开大兵团做战了,这才是诸葛亮真实的战略意图。就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蚕食,攻取天下。所以魏延的谋略明显不和诸葛亮在一条路上,诸葛亮坚决不会同意。

说到底就是眼光不同,魏延的眼光是在战役上,他要求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诸葛亮的眼光是在战略上,他看到的是宏观的大局。不会因为一城一地的得失就破坏整个战略意图。

8

在诸葛亮北伐的诸多问题当中,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之计”,数千年来一直颇受争议,有人称此乃千古奇谋,也有人认为是愚蠢之计,那么此计究竟能否成功?失败和成功的机率究竟有多少?诸葛亮当时为何没有采纳?值不值得为了那一点点成功的几率而冒这个险?

北伐文长献奇谋,子午袭京成功否?

泛泛而论?不,必须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渗透分析,才能得出最理想的结论。

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初次北伐时,魏延曾献计道:“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从魏延这段话可以得出若要使此计成功,必须要以下几点作为重要前提,缺一不可

1:魏延领一万兵众需要10天内陈兵长安 ;

2:行军子午谷险道时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3:魏军守将夏侯楙必须不战而逃,长安城内文官不足以守城 ;

4:魏军守将来不及坚壁清野,留下粮食供给蜀军 ;

5:魏援军需长达20天才到,而诸葛亮大军需提前到达长安,与魏延集结并部署防御。

下面再对魏延整个计划进行详细分析!

1:从阳平关出发的五千精兵至褒中后,顺秦岭山脉东行至子午谷南口处,走了约四百里,入子午谷后在谷内走了五百里多,到了北谷口,自北谷口至长安城约有一百六十里。

要求日夜兼程,十日内到达。子午谷小路崎岖难行,有些路段未必可通行,要求士兵平均日行百里,如此强度的行军,士兵体力极度消耗,待到长安城下已是强弩之末,战斗力已非常嬴弱,自保已成问题,谈何攻城?

2:魏延亲率五千精兵先到达长安城下,后面五千运粮兵随后跟进,期间应有二天的时间差。倘若情况并不是预计那样,镇西将军夏侯懋并没有被吓得乘船逃跑,而是坚守不出,等待援兵,长安及周围城池兵力不下三万人,魏延你确定你能攻下长安城?

3:子午谷计划最大的优点就是隐密性和突袭性。然而子午谷是小道,崎岖难行,并不十分隐蔽,万人行军规模之大是很难藏匿的,再加上受诸葛亮亲率大军入侵魏境影响,魏军早已进入备战状态,关中、陇右各条道路都会被军队警戒、重要路口和关隘都会有军队把守。而此时,魏延的精兵可能尚未出谷,在谷口就会与魏军作一番厮杀,如此一来,整个计划就没有突袭性了。

4: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奸细的力量,倘若诸葛亮在向刘婵递交《后出师表》时,就走漏了风声被传到魏国后,则魏军必然会在关陇各地加强警戒,魏延在子午谷行军途中,一旦被发现,必遭遇魏军伏击和重兵截杀,那么魏延军在伏击下,重则全军覆没,轻则退兵。

5:子午谷计划最大的缺点就是轻敌,预计中蜀军突然出现在城下,魏将吓得弃城逃走,不得不说魏延脑袋真是聪明啊,连夏侯懋逃跑路线都替他想好了。

可问题是,依当时魏国的律法,弃城不战而逃是死罪,是要掉脑袋的,即使夏侯懋有跑路的想法,属下就不会劝阻他吗?

由于轻敌,魏延是很难攻下长安城的,如此孤军作战,或许等不到诸葛亮大军前来,在兵疲粮尽下,全军覆没也不足为奇!

丞相不纳之原由,五丈原可悔叹否?

通过上述详解分析得出结论:子午谷奇袭长安,风险莫大,成功率很小,但奇袭本身讲究的就是弄险,那么诸葛亮不用延计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五丈原仙逝,诸葛亮北伐事业就此中断,他是否曾后悔当初未听魏延之计?

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计的真正原因,我个人揣测有以下三点:

1:对魏延的不信任,此计或留有后手。

魏延为何敢如此自信断言夏侯楙“怯而无谋”万一他手下有能人呢?他被围困了怎么办呢?

魏延并非是一个冒失的莽撞的人,而是心思细密有勇有谋的大将,这从他能想出“以实兵错守诸围”的策略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这个计划绝不至于这么简单,他或许留有后手。

要知道魏延守汉中接近十年了,对雍凉周围的情况一清二楚,他很清楚这个计策失败后要面临着什么,两条路可选,要么死战不降,要么归顺曹魏,诸葛亮如此聪慧之人岂能看不出其中要害,倘若换成是赵云提出的话,诸葛亮或许会赌上一把,至于魏延的话,并不是此计完全行不通,而是用计的人不行。

2:此计严重与诸葛亮战略意图起冲突。

诸葛亮深知以弱击强本不可取,故用兵谨慎,坚持稳中求胜,他的战略思路非常明显——用“零敲牛皮糖”的方式兵出祁山,先侵占魏国的一部分领土和人口,发展国力和兵力,使强弱态势易转,为己方换取长久生存做打算,这才是北伐的真正目的。

而魏延的计策是“一口吃成胖子”,即使能够成功攻占长安,也只是取得一个局部战役的胜利,换不来全局的胜利,魏国全力来夺战火扩大后,届时整个局面将不可控,甚至直接决定了蜀汉命运,蜀国需要投入多少国力才能在守住潼关的同时,迅速清剿雍凉地区魏国的残存势力,用蜀汉全国的兵力做赌博,赌赢了不过得到小半个雍州,三面受敌,陷入持久消耗战中,蜀路遥道险,粮草难继,安有不败之理,所以诸葛亮不愿用此计设险。

这种计策,除了愣头青以及一些根本不懂军事为何物的人外,恐怕没什么人会采纳。

然而,两年后曹真进攻汉中,还真就走的是子午谷,结果一月时间才走了一半(受到暴雨天气的影响),使得汉中蜀军有充足的应对时间,魏明帝曹睿急忙下诏撤军,曹真主动退回了,说明子午谷确实路险难行。

如果魏延也是这种情况,由于他们只携带了十天粮草,大概要全军饿死在路上。后世司马勋和高迎祥也曾从子午谷进军关中,还没看到长安城就都全军覆没了。

3:人才凋零,北伐恐无将可用。

刘备死后蜀中大将唯有魏延和赵云,若真实施了子午谷计划,无论成功与否,魏延都是有去无回(投降或战死),而赵云也已风烛残年,关兴、张苞等小将太稚嫩了,诸葛亮面临无将可用,北伐岂同儿戏?(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总结:

魏延子午谷奇谋,看似高明,实则难以实施,成功率究竟有多大,则为天数;然而此谋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毫无益处,只会添堵!对于整个蜀国来说,也并无实际意义,诸葛亮不愧为千古名相,慧眼识得此计之要害。数年北伐虽最终没能改变什么,但也未带给蜀汉有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说即便五丈原仙逝前,诸葛亮心有不甘,也不曾后悔当初没采纳魏延计。

9

历史呀呀呀作答』:

公元226年,诸葛亮进驻汉中,操练兵马,准备第一次北伐。此时,曹丕刚去世,魏国主力都被东吴牵制在南方。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以镇东将军赵云疑兵于斜谷,自己亲率主力攻祁山。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未做抵抗,广魏和陇西也岌岌可危,魏明帝命张郃率五万大军拒敌陇右,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撤退返回汉中。

在这次北伐开始的时候,大将军魏延曾经提出了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杀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我们看下“子午谷奇谋”的原文:

延曰:“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个方案被诸葛亮否决了,后史多有诟病,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认可这个计策呢?我觉得不要说诸葛亮不认可,我都不认可。

①魏延确定10日可到长安?

这个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子午谷行军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天降大雨,补给不足等等,在第三次诸葛亮北伐,曹真西征,兵出子午谷,整整走了三十天。

②“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守将夏侯楙必定乘船逃走?谁给的魏延勇气?梁静茹给的吗?

关中曹魏经营30年,雄兵驻守,无论是潼关还是长安,城坚水深,能够随便攻破?对方还必乘船逃走?不打自退?

而且蜀军一直攻城能力欠佳,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亲率大军,围攻郝昭数千兵马的陈仓城,二十余日都不可破。夏侯楙一旦据城坚守,魏延攻不下来怎么办?

③长安城中的粮草够5000人吃?

如果长安守将夏侯楙都逃走了,他乘机烧了粮草,长安城的粮草不够怎么办?魏延十日急行军,军粮自带,能带多少?够几日可用?这些问题魏延都没有考虑。行军是必须考虑突发情况的,后勤保障必须充足。只有在置之死地的情况下才会放手一搏,其他情况下都要谨慎行军。

④“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二十余天,诸葛亮肯定能到达并带着足够粮草?

不一定,大军开拔,一路出斜谷,曹魏半点消息都没有?顺顺利利到达长安支援魏延?沿途没有任何阻拦是不可能的,必然会受到曹魏武装的阻拦。

⑤如果诸葛亮没有按时到达长安,魏军反攻长安,粮草不济的魏延军怎么办?

魏延军只有5千兵马,如果魏军调集5万军队攻击长安,魏延受得住吗?魏军本来不缺名将,人数又占优,围城而攻,魏延军是撑不住的。

综上: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子午谷奇谋” 并不是一个可以执行的计谋,而擅长用兵的诸葛亮当场就能看出这个计谋的先天缺陷,所以就拒绝了,这个和诸葛亮谨慎用兵的习惯有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

10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说一下什么是子午谷奇谋。

在公元228年,养精蓄锐很久的蜀军在诸葛亮的亲领下开始第一次北伐。在当时情况下,这个举动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叫匡扶汉室,而是遵从先主遗命,光复汉室江山。

当时既定的战略方案是: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于关中地区,大军安从坦道,攻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

这个方案是汉丞相诸葛亮提出来的,同时诸葛亮也是本次行军的主帅,所以必定会贯彻始终。

同时新上任的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刘备称帝是为镇北将军;刘禅登基时为都亭侯)提出另一个方案,就是丞相(诸葛亮)你在前面打你的,我率一支劲旅从一个叫子午谷的地方偷偷插过去(当然这个是有案例依据的,早在楚汉相争的时候,淮阴侯韩信就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这样就能用最快的速度兵临长安城下,甚至能拿下长安和潼关。这时夏侯楙必然首尾不得兼顾,丞相你就肯定能胜,然后咱们在潼关会和,这岐山就算是出来了,而且有了长安之后咱们也能顺理成章的威胁洛阳,从此咱们蜀军就能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有了大片的腾挪之地。

这个就是后世的子午谷奇谋,同样也因为诸葛亮的未采纳变成了后世的一个争论话题。

既然知道了子午谷奇谋的背景,那么咱们这些几千年以后的人就妄议一下为什么诸葛亮不用这条听起来非常好的计谋。

分析之前咱们先说下三国的“历史”。说实话现如今没有一段历史像三国一样充满的不确定性,理由非常有意思,就是有了本叫《三国演义》的奇书出现。这本书被定义为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被后世传诵,里面关于历史的部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着浮云翳日光的奇效。所以,我认为只要是涉及到三国的问题真的是有必要从《三国演义》跟《三国志》两个角度出发来讨论。

首先咱们先从演义的角度说,诸葛亮在演义中几乎成了一个无双无对的盖世奇人,这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提到:诸葛之智近似于妖,可见一斑。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诸葛亮是根本看不起魏延的,在他心目中魏延领兵打仗还行,出谋划策还不如马谡。况且诸葛亮本身是个军事家,他兵出祁山是经过深思熟虑(五年左右的时间)定下来的战略方案,魏延这个“奇谋”在他眼中最多属于战术方案,而他本身也是个打战术的好手,所以根本不相信魏延能临阵发挥到完美(这点在演义中也有体现,魏延在之前的大篇幅描写是在战长沙时打抱不平救下了黄忠,之后投入刘备军中直到刘备死之前都没有什么过多描写,有的仅是过场,这就给人以一种办事能力不行的感觉),反看诸葛亮本身是个事无巨细的人,几乎每场仗他都会给每个出战的将士做好详细的统筹安排,把整个蜀军打造成一部精密无比的战争机器,而魏延......总之诸葛亮觉得魏延不可能做到。

再有,诸葛亮一直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同时他又重用魏延,是因为诸葛亮自信只要自己活着,而且魏延在自己身边是翻不了天的。但是,假如魏延领军出子午谷,要是万事顺利,一路高歌猛进还好说,一旦事有不偕(毕竟子午谷道路蜿蜒,而且两帮山高数仞,这个按照尉缭子兵法里讲‘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子午谷属不属于阻地不好说,不过险地是稳稳算的。而且,长安毕竟为当年都城,砖固土厚,仅以五千奇兵去攻打也不容易)魏延会不会叛降还真不好说。要知道,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关张赵马黄威震天下的时候了,五虎将已死其四,也就魏延还能壮壮门面,要是他再有了闪失,蜀军必会士气低落,而且在高端战力上有了缺失。

还有从“演义”上来讲,子午谷奇谋是出自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往前面回溯一直到八十七回都是在讲七擒孟获的事,着眼看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这回里面讲到诸葛亮安居平四路后让邓芝去游说孙权,之后孙权派张温去回访,顺便做个实地考察,然后邓芝又跟着再回江东回礼,孙刘联盟又算是勉强成立了。紧接着曹丕出了个不能算是昏招的昏招——起兵伐吴,被徐盛先用疑兵计赚入毂中,再用火攻破之,而且这一仗还损失了名将张辽。从此魏蜀吴又重新回到了鼎足三分的最稳定的状态。

但是经过刘关张的殒命,孙刘联盟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相对融洽,而且没了鲁肃居中调和,东吴的“鹰派”们开始纷纷把目光盯在相对弱势的蜀汉,此时东吴就像草丛里的毒蛇,一面表现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样子,一边伺机给对方致命一击。而且这个时候荆州已经归回到东吴手中,镇守的是大都督陆逊,从地理来看,出荆州入西川正是当年隆中对的军事路线;从人上看,陆逊能火烧连营七百里,本事当然不会小,应该说比关羽更有攻击性。

诸葛亮这一生总结了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外,还有一句叫做“诸葛一生唯谨慎”,他是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而且总是未虑胜,先虑败。回到之前说的,要是行军打仗是个顺风局还好说,吴国会忌惮着不动,要是进入逆风局或者是长时间的胶着,那么东吴可就未必那么仗义了,到时起兵打打秋风,诸葛亮势必要派兵过去防守,这时候在他心中能打的只有赵云和魏延(关兴在演义中斗个马忠都费劲;张苞更是死于从马上摔下来而受的伤患;马岱,王平,廖化等等终究名气不如这两位广大),假如魏延再出事了,根本就没人等过去挡一挡,来个缓冲时间。说到底还是高端战力的稀少。

分析到这里就算是把《三国演义》里的一些可能性给说完了,那么接下来再说说《三国志》,嗯,也不说《三国志》了,毕竟在这本绝对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子午谷奇谋,甚至连子午谷都不曾提起(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所谓子午谷奇谋反倒在魏国的历史书《魏略》上记载比较详细(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所以我们也不提什么《三国志》了,就直接说是正史吧。

之前曾说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有的是绝对的真实,有的是虚构,有的属于移花接木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那么六出祁山属于哪种呢?答案是绝对的真实。所以在分析演义中三国的微妙关系,同样也适用正史中。

既然演义都适合正史了,那么还分析个什么呢?不然,其实还是有很多琢磨的,至少在演义中诸葛亮是不会表明他根本就不想打长安。

那么诸葛亮实际上要打哪儿呢?答案是凉州。打凉州跟当年的隆中对是在战略上不符的,请看《隆中对》里面关于荆州的说法: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所以,刘备跟诸葛亮那么死皮烂脸撒泼打滚要保住荆州就在这,荆州这地方属于天下之腹,这里有个误区,大家很多时候都把荆州当做一座城池,其实它是一域之地,要是得了荆州再拿下益州(已经到手)那么就能随时起兵去打长安跟洛阳两地(这也是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曹操一度打算迁都的原因),同样荆州对于东吴也是必得之地,至少有了它就能要挟住蜀魏两国。最后事实上,荆州一共分成了三分,北部四郡归了曹操,东部三郡归孙权,西部三郡属刘备。

按说有了西部三郡也凑合了,但想不到在北伐的时候连三郡都没了。这样要不就借道去伐魏,要不就只有出祁山。借道?别开玩笑了,东吴当时也是人才济济,什么顺手牵羊,什么假途灭虢,什么李代桃僵,这些也都懂,他们自认玩不过诸葛亮,那么干脆就不玩了。可是诸葛亮就要面临一个问题了,要是蜀国跟魏国用两个咬架的蟋蟀来比喻的话,魏国个大劲头足,而自己呢身量比不过也就算了,关键还有残疾,瘸了条腿。你说,这仗怎么大?打闪电战肯定不行,打持久战也不可能。那么好了,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最大的可能性是要打凉州(也不介意顺手打下雍州西部),凉州那里人口不多,但三四十万也足够蜀国消化一阵了,再说凉州是个马场,要知道马这个东西在冷兵器时代属于战略物资,也属于高消耗品,可以说有了源源不断的战马才能有天下争霸的资本。有了马,有了凉州跟益州,自己后方又有蛮王支持,蜀汉才能算有了打消耗战的资本,从而蚕食魏国诸地。

再有,从政治意义上来讲,长安属于汉都城,虽然献帝已经由于李催郭汜挟持的原因迁都许昌,而且此时也已经禅让给了曹丕,自己做了山阳郡公,但毕竟人还在(当时刘备成立蜀汉,自称为帝,是因为听了谣传说刘协已死),要是旧都城打下来,那么刘协的处理就是个问题。迎驾吧,蜀汉这边肯定是不干;放任不管吧,似乎人家才是正统。到时天出二日,整个汉政权都不用吴魏动手,自己就完蛋了。这也是诸葛亮不愿意妄打长安的原因。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提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诸葛亮未必是谋万世者,但肯定是合格的谋全局者。那么好了,魏延作为一个战术指挥员,他的想法跟诸葛亮的根本策略发生冲突,当然子午谷计划就被废掉。

最后还要说诸葛亮这个人在当时的确是个保姆兼大管家,而且隐隐还有点僭越以父自居,所以他北伐前对刘禅极不放心,于是他在227年3月上奏出师表,表示出兵汉中。从227年3月公布《出师表》,到228年1月从汉中出兵北伐,当中10详尽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曹魏做好充分的兵力部署。一切一切,又谁能保证?

雅贼文抄,歪读三国,不代表历史,不代表事实,只为了心中的一点偏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