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纵观中国农民在封建社会的揭杆起义,实际上没有一件是成功的,胜利的,都是经不起时间历史考验的,一场起义斗争,耗费下来的财力物资可想而知,作为农民是无法承受得起的,尤其是提出的政治口号,到后来变成了一纸空谈,领导者未成功先亨乐,看近代太平天国起义就知道了,首先的口号多响亮,贯彻人心,"均田地,平富贵”,结果怎样,大家有目共睹,不必细说,农民属于沒文化阶层,觉悟底,被社会逼得没吃没喝走投无路才会想到造反,历代朝代兴盛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会有造反的想法,所以即使被生活逼迫起义,一旦生活安逸了,就会放弃原则,贪图富贵,亨受荣华去了,农民起义军实则是一帮乌合之众,到最后人心渙散那还有什么战斗力,沒有制定真正的政治纲领,一团散沙,迟早都被训练有素的皇家军镇压了。再者起义军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为了补充军需,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谁还会支持,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故此历朝农民起义,如山溪之水,易漲易退,不会長久,最终的目的,不过于加快了统治阶级的彻底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很多人在谈到古代的农民起义为什么不能成功的时候,就只会说一句话,那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那么这个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是什么鬼?按照大众说法无非就是一些经验不行啊,知识不行啊,只想着这有饭吃活下去,等有饭吃了就不思进取,骄纵奢淫什么什么的,比如说太平天国就是最好的例子;还有些是自己稍微有点势力了,骨子里依旧带着君臣思想,人家给点好处里面招安了的,比如梁山泊起义。但是当我们分析从秦始皇一统六国至清末的朝代更迭来看,根本不是这样。而是因为农民起义,名不正,言不顺……

在中国古代,名正言顺才能坐上皇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来看名义上农民起义成功的其实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很多人说的刘邦并不能算,这个我们等下说。在排除这两个人以外,能够成功当上皇帝的,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就是贵族,原本就是手握兵权的朝廷心腹,大朝代如今,五代十国那样的更迭亦如此。这些贵族皇亲,不仅拥有大量资源,对于坐皇位,自己扯一个名义取而代之,也就是编排一下的事情。而农民起义的,就绝大多数学陈胜吴广编个宗教起来了,但是这样只能走一时,可要坐上中原王朝的大统根本不可能,格局太小了。

接着我们来说特例的刘邦,刘邦并不能算农民起义,因为他早些是跟着项羽混的,项羽那是士族起义,楚国大家族,对于推翻秦国暴政,他有名义也一呼百应。问题就是项羽来了个先入咸阳者为王,结果这个名义就被刘邦给拣了,刘邦成为了从农民到皇帝的第一个人。而朱元璋呢?朱元璋为什么能成功,那是因为当时已经不是汉家正统统治中原王朝,所以这个名义非常好找,“驱除鞑虏”。

所以之所以为什么农民起义很少胜利,很少真的能够替代中原王朝,成为王朝正统,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成为“正统的名义”。

评论里很多人说李自成,朱元璋,刘邦,还有刘秀,刘备的。我再着重解释一下,刘秀,刘备,那都是皇室后代,他们起义坐皇位那都是正统,所以他们是可以震住贵族,士大夫阶层的。而刘邦和朱元璋,前者是跟着项羽一起起义,后者名义上跟着是红巾军的韩福通。项羽那是贵族起义,楚国大族。韩福通称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不管真假),所以当初小明王称帝之后,一大堆元末风云人物,包括明朝开国大将,说白了就是一堆的人才跑过去投靠。他们投靠的是谁?朱元璋么?根本不是,他们投靠的是宋徽宗的后代小明王。包括后来可以扭转朱元璋和陈友谅战局的巢湖水师,他们去投靠的都是红巾军这个有“正统名义”的起义军,而不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

所以为什么元末偏偏朱元璋坐上了皇位,而不是张士诚或者陈友谅,就因为朱元璋借的是“宋朝皇室后代正统传人小明王”的名义,这对于当时的很大家族还有人才来说,是完全可以让他们直接选择投靠谁的因素。只不过等到大家发现,这老赵的后人挂掉的时候,朱元璋已经稳稳的把控了整个红巾军,那没办法,只能选择效忠了。

即使如此,朱元璋称帝后还要认朱熹做祖宗,刘邦还得搞个转世投胎,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农民起义几乎很少胜利,是因为他们缺少了“正统之名”。没有正统之名,根本镇不住贵族,比如李自成。

3

这问题并不成立,所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更是无稽之谈。

关键是,不管什么阶层、身份出身的,想要登顶做皇帝的,都几乎没有成功的——因为成功的就那几个……

哪怕以太子的身份,没能继承皇位的还多得去了。秦始皇的扶苏就被赐死了,汉武帝的太子遇上巫蛊之祸了,隋文帝的太子、唐高祖的太子被自己的弟弟阴了,唐太宗自己的太子也不能幸免……建文帝好不容易以太子世子的身份熬出头了,结果叔叔打过来了。至于康熙的这么许多儿子,有个太子的身份只能是众矢之的。难道因为许多太子失败了,我们就要说太子群体有局限性,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太子如此,要以权臣外戚登顶就更难了。我们只看到那成功的一点点例子,曹操两代人、司马懿三代人,终于篡位成功了。这个过程中多少其他的家族就被抹去了。东汉时,梁冀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一下就被桓帝杀了;何进可以说是地位稳固了,他弟弟何苗还手握禁军,突然就被宦官杀了。这尚且是外戚权臣中掌握相当权势的,至于董承、伏完,根本还做不了什么,就这样被满门抄斩了。难道我们要说外戚群体有局限性,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权臣的生存率本来就很低,掌握军权的大将就更是如此。董卓慷慨进京,威重一时;尔朱荣大军南下,势不可挡;侯景兵临建康,混水摸鱼;安禄山席卷两京,天下震恐。他们中谁又成功了,谁又有善终?他们已经是能够搞出大新闻的了,至于韩信这样纵横天下无敌手的名将,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小动作,就已经被铲除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难道要说天下的名将也都有局限性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这些离皇位如此近的人,要成功尚且如此困难;那些不得不揭竿而起的农民,当然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这不是因为农民阶级有某种局限性,只能说权力斗争是空前残酷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性格中哪怕最微小、平时最微不足道的特质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在这样的斗争中,没有阶层有局限性,因为没有人没有局限性。

那些生存下来,登顶权力顶峰的人们,只是刚好比对手们强了那么一点点,或是运气好了那么一点点。

4

农民总是有个致命的地方,他们没有正规军规,文化层次差别太大,凭着感情硬闯硬大,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力量,闯出去了算成功,闯不出去算失败。

5

自从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始,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就从未间断过。不管那个王朝是大统一的,还是分裂割据的,农民起义总是少不了的一部大戏。

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中华民族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有人说,那是因为之前没有农民。不对,这只是一个概念问题,其实奴隶起义也是很少发生的。为什么奴隶起义很少呢?因为之前的社会是分封制社会。分封制社会的特点是,整个社会成金字塔型结构。这种金字塔型结构是非常稳固的,屈居于底层的奴隶和平民,想要通过造反,走上社会的顶层是很难的。唯一的可能是一些读书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或者是当了达官贵人的家奴,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但这毕竟是少数。

(陈胜吴广起义)

但是秦朝建立以后,社会结构就不再是分封制。皇帝一人独大,其他人都是为皇帝服务的。这就给所有的人提供了一种可能,就是你要是像秦始皇一样,能够拥有强大的武力,能够把所有的人都征服,那你就可能坐拥天下当皇帝。

所以我们看见,有一次,项羽看到秦始皇那么豪华的车队以后,就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项羽为什么说这个话呢?因为项羽有一副强健的身躯,有一帮生死与共的兄弟。所以项羽觉得,凭他的能力,武力夺取,足可以做到秦始皇那样。

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是出于这样的认识。

而且秦朝末年,确实也有人实现了这个目标。先是项羽实现了。项羽虽然祖上也曾阔过,但是,秦始皇早已把六国的贵族都拉下马,和一般的平民百姓一样,没有贵族的那种荣耀特权了。所以项羽是真正实现了通过武力,获得皇帝位置的人。

接着刘邦实现了。刘邦的祖上可是不折不扣的平民,刘邦获取天下,虽然不全是凭武力,也有凭智谋,但是智谋其实是一种软武力。

而陈胜吴广,以及项羽和刘邦,就给后世所有的人开了一个头,找到了一条可以登上人生巅峰——当皇帝的捷径。就是只要你有足够强大的武力,你就能够当皇帝。

(太平天国起义)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会有那么多的原因。

那么,这么多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却很少有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朝代的呢?

确实,历史上除了刘邦以外,后世就仅仅有一个朱元璋。此外,再无任何一人可以实现这个目的。

其实,这又要回过去说分封制的问题。

秦始皇消灭了贵族,取消了分封制。但是汉朝建立以后,分封制又部分地起来了。分封制的核心是世袭制,就是说,祖先的权力地位荣耀,是可以在子孙中世袭下去的,这也就造就了新的贵族,新的权贵阶臣。在选拔官吏上,从汉朝开始的察举制,以及三国时期开始的九品中正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权贵阶层的厚度的加深。这些权贵阶层世世代代把控着整个社会。有的可能没落了,但新的又会增加。有一句诗叫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王谢这样的权贵阶层的凋零。但是凋零只是这一部分权贵的凋零,新的权贵又会重新产生。

所以,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末,可以说,整个社会就一直掌控在权贵的手里。同样,武力也就掌控在权贵的手里。

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者,很少有权贵组织的(如果是有权贵组织的,那就不是农民起义,而是诸侯争霸)。农民起义组织者,大都是像陈胜吴广这样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当然也有一些没落的知识分子,比如说在科举考试中失败的黄巢、洪秀全等等,还可能有一些没落的小地主。但是不管怎样,都不属于权贵阶层,都没有把控社会。所以他们的武力质非常低。

一旦农民起义爆发以后,权贵阶层会迅速地参与进来。他们参与进来做什么呢?无一例外都是参与镇压农民起义者,绝对没有帮助农民起义者的(就算是帮助,也是夺农民起义者的权,比如瓦岗寨李密夺翟让的权那样)。

权贵阶层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当时的朝廷还比较坚挺,那就是把农民起义给镇压下去就是了,比如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但大多数情况是,这些权贵阶层在镇压的过程中,逐渐做大,把旧有的朝廷推翻,把其他的诸侯打败,最后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朝廷。三国末年的曹操是这样的,隋朝末年的李渊李世民是这样的,等等。

唯一例外的朱元璋。

(唯一通过农民起义当了皇帝朱元璋)

为什么朱元璋可以不是权贵阶层,却能建立一个王朝呢?其实这还得力于元朝的统治,因为元朝的时候,汉人的所有的权贵阶层都给消灭掉了。那时候的权贵阶层变成了蒙古人。而朱元璋造反,是打着驱逐异族统治,为汉人报仇这样一个目的,所以他成功了,这仅仅是一个偶然。

6

看了一些回答,国史君(国史通论)最终还是觉得“农民起义局限性”的说法最为高明,那么农民起义到底局限在哪里呢,国史君认为可能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起义目的的局限性

吃饱穿暖,谁会铤而走险?中国历来以农耕文明为主,老百姓从来都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过安生的日子,即便是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时候,无地农民也可能靠“与人佣耕”来活命,他们的目的很纯粹——混口饭吃!但是一旦被逼上绝路,连饭都吃不上了,就只能铤而走险,参加起义。此时,他们的目的也很纯粹——混口饭吃,越好吃越满意!所以,农民起义之所以很难建立一个持久的政权,就是因为他们不是奔着王侯将相来的!

第二、发展战略上的局限性

在绝大部分农民起义中,起义军的补给方式就是掠夺,作战方式就是流窜,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名气更大、实力更强的部队所收编,因为跟着他们更可能有肉吃,而且吃得长远,说白了,就是农民起义军大部分没有一套完善的发展战略。刘邦的成功首先要感谢张良,是他站在了国家的层面替刘邦出谋划策,提升了刘邦的格局。

第三、号召力上的局限性

虽然说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历史上起义成功的案例多了去了,但成功者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及经验,并且手下有一批富有经验的文臣武将辅佐。这一点的重要性早在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就已经注意到,所以他们打着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试想,如果陈胜当年自称“阳城陈胜”,那大家岂不是都把他当笑话看?

没有号召力就很难做大做强,但关键的还是没有发展战略。所以很多农民起义军到了后期都成了没头苍蝇,到处流窜,到处破坏并肆意掠夺。他们从心心相印逐渐“认贼作父”随后互相伤害,在内耗中走向灭亡。

可能每个大一统王朝都会发生数百上千起农民起义,最终修成正果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他们突破重重阻力登上皇位并且坐稳江山,也的确是中国历史的幸运。

7

历代农民起义的失败大多有几种原因。

一、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远见,缺乏自制力忘本变质和高度腐化。

先说说李自成吧。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李自成进城后骄傲自满,腐化堕落。其手下大将刘宗敏不顾大局,为所欲为,竟然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妻陈圆圆,直接导致了吴三桂的反叛,后来吴三桂拼命追杀李自成,最后导致了李

自成的失败。



二、农民领袖缺乏御人的胆略和胸怀缺乏领导艺术

如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1856年夏天,正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全盛的时候,发生了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争夺天国领导权力的内讧,石达开被迫出走。它给太平天国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断送军事上的大好形势,破坏了队伍的团结。

三、缺乏政治头脑,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注重政权建设

从阶级局限性来讲,黄巢的起义是纯粹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先天不足造成了他们在取得一定胜利以后就被冲昏了头脑。 没有明确的战略目的,采用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没有稳定的后勤支持。政权建立后没有正规的领导机构。黄巢在全军集结长安以后由于粮草不足,就残忍的以长安的宫廷人员和地主家族的人肉为食物。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感。因此在唐朝纠集残余势力进行反击的时候,长安当地的人民不仅不帮助黄巢的起义军,相反的为官军提供情报,而且长期的暴行也使得起义军内部一些有正义感的认识开始分离,因此使得黄巢大军的失败。

在一个原因就是:虽然历代朝廷腐败但国家体制健全,不乏各种人才。军事力量强大,后勤保障充足。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8

因为农民善良正直。这才是真正的宿命性格。举个例子:

一个村里多户长工被逼得去抢劫驿道上的官银,成功击杀大半饷银卫队,官兵畏缩。内中一个官兵下跪乞求:“上有老下有小,当兵也是混饭,请绕小命!”长工们银子到手,听到哀求心软,忘掉当初计划全杀才可远逃的自我叮嘱,一挥手放了剩下的几个兵。

事实当然是走不远被逃兵领军追杀。

农民愤怒成事,善良毁局。跟土匪讲信用,用兵也讲道德。这样注定失败。唐李渊就是捡了农民愤怒后怒火减退的便宜摄得中原。

刘邦三踢妻女下车,而对守信农民约法三章。这就是刘邦本身无赖,看破了农民讲理这层茧,双层利用很成功。刘邦一脱离农民守信正直思维限制,流氓些,就成帝。

历史上朱元璋正义到残忍。敢犯法者,立刻诛杀,丝毫不犹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敢犯我,我必杀人的魄力使农民朱元璋成功。意思是你沾小错,立刻成为朱元璋杀的理由!除非圣净之身。朱元璋也跳出农民的等价对换格局,于是成功。

至于洪秀全失败,虽有文化,知道宗教信仰力量,终究逃不出农民讲信用格局,对所封各方将领制衡运筹失当以致败。各人一律平等封东,西,南,北领军,而不能让四将领互竞争而向天王,反四将无竞争齐齐算计洪天王,不败?这也是农民一律平等错误思维用在军队核心不适应症好例子。

9

据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大小小上百起,除了我们熟知的刘邦,朱元璋最终逆袭成为正统之外,其它大多以失败告终。

主要原因有四:

一、目的

农民起义始于压迫,打着“替天行道”的口号,但暗地里却追逐于私利,其根本目的并非是推翻残暴的统治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是为了谋求私利,称王称帝。

二、战力


由一群农民组成的军队,没文化,素质低,再加上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这样的军队实际上和土匪差不多,战斗力便可想而知,在与正规军大规模正面作战的时候自然是少有胜算。

三、民生


由于阶级原因,大多数的起义军素质低下,起义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不得民心。这直接导致了起义军的规模难以壮大,战争所需的大量的财力物力的供给无法得到保障。

四、局限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其它阶级的有识之士难以进入起义军的领导层,注定起义军的眼光、战略、谋划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以至于起义难成气候。


中国农民起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农民起义一次次“揭竿而起”又一次次倒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违背历史真理:“得民心者的天下”。

10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提出"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革命口号,受其影响一些主要王朝末期都爆发了农民起义,但是除了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外很少有成功的。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以农立国。由于土地兼并或受到自然灾害无力救灾,常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继秦末农民起义之后,西汉末期爆发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发生黄巾大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发生黄巢起义,宋朝发生方腊起义和王小波李顺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清朝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这些起义中,李自成和太平天国起义都己称帝建国确功亏一溃退出历史舞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有着很高的组织才能和军事天赋,在创业初期取得很大成功,甚至称帝建国。但是这些人大都出身农民,没什么文化,没有长远的政治报复,只想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革命成功后满足于现状,失去保贵机遇。

比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指挥四十万大军打进长安城,建立大齐政权,没有建设基层政权,而是指挥军队挖式则天陵墓去了,在唐军反扑中失败。另一方面,农民阶级有一定历史局限性,在取得成功后,领袖和功臣宿将间不能正确处理关糸,为了权力反目成仇,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平天国起义,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势同水火,天京事变数万将士死于內讧,最后,太平天国起义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上那些农民起义大部分都失败了,主要是农民起义领袖缺泛长远的战略规划,目光短浅,内部矛盾爆发而退出历史舞台。明太祖朱元璋英明神武,虽出身农民,做过和尚,但他有天纵之才能够驾御群雄,最终取得天下。历史上,朱元璋得国最正,是少数取得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