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着卫青击匈奴于漠南,这是霍去病第一次带兵实战,800轻勇骑在他的带领下,深入敌后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处逃窜,共斩获敌人2000余人,包括匈奴的相国、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活捉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一战成名,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此之前,霍去病在舅舅卫青的带领下,参加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而这次漠北战役,是霍去病第一单独指挥战斗,一战封侯,这是李广到死都没有得到的荣耀。

在历史上,很多人都对此提出过质疑,十七岁的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难道打仗的本领也有天生的吗?或者他是汉武帝树立的典型,在其他人的配合和支持下,才获得如此大的军功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霍去病的生平

霍去病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生于一个奇特的家庭,它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阳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霍仲孺不敢承认,霍去病就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幸运的是,卫少儿是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也就是说,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的三姐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卫青随机得势,并立下大功封为大将军,反过来,卫青又娶了汉武帝的大姐平阳长公主(也就是说,汉武帝和卫青互为对方的小舅子,真乱!),这关系够铁吧,凭借这层关系,霍去病能够接近汉武帝,他的才能很早就被汉武帝发掘了。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十九岁的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两次出兵匈奴,歼敌4万,几乎把匈奴的皇宫连窝端掉。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霍去病率兵5万,深入漠北,歼敌7万,从此改变汉朝一直以来的守势,保证了漠南的安全。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大司马,与舅舅卫青的官阶和俸禄相等,掌管全国军事。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虚岁)的霍去病因病去世,谥封“景桓侯”。汉武帝非常悲伤,让铁甲兵从长安排列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并把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模样,彰显他的功绩。

为什么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呢?

1、霍去病的确是天才。

我们现在都承认,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天才存在,他们在各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但是,霍去病这个天才是后天练出来的。

霍去病刚出生不久,卫家就开始飞黄腾达了,他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全面的教育,在卫青身边长大,耳濡目染,练就了他张扬而果敢的个性,年轻的霍去病很早就受到汉武帝的关注,对于霍去病来说,汉武帝亦师亦父,不能亲临战场的汉武帝想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在霍去病身上实现,而霍去病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2、霍去病有独特的用人术。

汉武帝授予他自行在汉军中挑选士兵组建团队的权力,这是很多将军们的梦想,只有霍去病才有这份殊荣。

这位少年将军挑人的方法很奇特,不通过比武选人,也不按地域、血缘和亲疏关系来选拔人才。

他专门挑选那些家里有几个兄弟但不是嫡长子而无法继承家业或爵位的人,选择那些在家乡犯事急于靠战功洗涮耻辱的人,选择那些有特别技能渴望一展所长的人,然后才是武功高强的人,也就是说,他把那些有最大动力去杀敌立功或是有专门技能(养马、侦查、识天气)的人选了出来。他不因兵少而放低标准,所以,他的队伍少而精。他特别注重赏罚分明,而且仗着卫青和皇帝的宠爱,他的赏赐非常丰厚,而且立马兑现,如果立下大功,士兵们碰上一次就能一辈子吃穿不愁了,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跟着他,尤其是那些野心勃勃的英才,一听说是霍去病领军,都嗷嗷叫地跟着他往前冲。

3、霍去病的战术使用正确

匈奴之所以难对付,最大的原因就是,塞外面积大,匈奴居无定所,马匹多,都是步兵,一天可以机动300里,精锐骑兵可以跑到500里(好马,一人配多马),而汉军以步兵为主,各种补给、辎重多,一天只能行军30里,最多50里,再快不但补给跟不上,部队也散了。

汉军将领多善于阵地战和攻城拔寨,卫青有了一定的突破,当上大将军后逐渐趋于保守,仍然采用传统战术,以营地为中心,采用包抄、诱敌战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碰到快进快出、打一仗换一个地方的匈奴兵,根本无法发挥特长,经常被动挨打。

而霍去病年轻气盛,敢于冒险,完全采用匈奴战法,带领精锐骑兵一路跑,一路杀,不要底盘,杀完一处就到下一处重复这个过程,不携带重物资,是要随身补给即可,杀到那里就在哪里补给。不过多考虑地点和目标,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在草原上到处奔杀,由于速度太快,匈奴兵来不及反应和集结部队围攻,草原上零零星星的匈奴兵都是霍去病的目标,所以,每次都能歼敌数万,匈奴人口本来就不多,经过这么反复截杀,很快就难以为继,无法承受战损。

4、能得到最好的补给。

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为彻底打垮匈奴,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积蓄和练兵,而霍去病由于深受汉武帝喜爱,每次出征都可以得到最好的士兵、装备、马匹,补给(霍去病的部队通常情况下是一人配三匹马),胜利后可以领到最高的封赏,待遇也特别的优厚,所以,霍去病的部队战斗力特别强。在战场上,他善于劫掠匈奴兵的马匹,加上购买西域好马和汉朝先进的武器锻造技术,所以,在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上占据优势。

5、善用匈奴降兵。

匈奴内部部落分支众多,并不是每个部落都喜欢打仗,而且,还有的部落并不是匈奴,也被他们胁迫加入战斗,所以,这些人都匈奴兵有着较大的仇恨,霍去病的队伍中就有一部分匈奴降兵,这些人能很好地照顾马匹、认清地形、寻找水源和匈奴定居点,霍去病就带着他们去报仇雪恨,这些降兵从内心是拥护的,作战也比较勇敢。

所以,霍去病的战法就是在带路党的引领下,在草原腹地发动闪击战,注重歼灭敌有生力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唯快不破,虽然说霍去病比较幸运,没有遇到匈奴主力,从另一方面说,由于他主动进攻和转场速度太快,没有给匈奴形成大兵团围剿的机会。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每天与你分享精彩历史故事!

最佳贡献者
2

霍去病和卫青是汉武帝手下能力最强,战功最大的两个将军。他们两个还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战争中,他们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在汉武帝对匈奴决定性的战役中,都是凭借着他们的奋战,取得了胜利。他们将匈奴击退到漠北,奠定了整个战争胜利的基础。虽然在他们去世后,汉武帝对匈奴的作战胜负参半,可是,汉强匈弱的形势已经无可改变。匈奴无可奈何的走向衰亡。


卫青和霍去病两人之间,霍去病的能力和战功都在卫青之上。在漠北之战中,汉武帝为了给匈奴以致命的打击,专门让霍去病和匈奴单于交战。当汉武帝得知匈奴分兵情报和自己的战役布置不一致的时候,还专门将霍去病和卫青的位置做了对调。

可惜由于情报错误,还是让霍去病错过了和匈奴单于交手的机会。不过,即便如此,霍去病还是给了当面的匈奴左贤王的军队以歼灭性的打击。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消灭敌人七万四百四十三人,逃走的匈奴仅仅只有十分之二。


那么,霍去病有什么过人之处,在他出道之后,就屡立战功。在霍去病第一次出战时,他仅仅率领八百骑兵,就敢前出大军数百里,杀虏匈奴二千零二十八人。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霍去病是汉武帝刻意培养的骑兵天才将领。霍去病是深得汉武帝喜爱的将领,史书上说,他因为得幸于汉武帝,担任了天子侍中的职务。当时,为了反击匈奴,汉武帝励精图治,专门选拔了一批年轻人作为随从。他经常夜间率领他们以打猎为名,去附近的田野练习骑射,借以训练他们的能力。霍去病就从这些人员中脱颖而出,得到了汉武帝的器重。


在汉武帝的刻意训练下,霍去病不但精于骑射,而且还领会了汉武帝的战术原则。他的战术思想,远远要比那些长年担任防御任务的老将要超前。这样,霍去病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才担当起重要将领的责任。

第二个原因,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心。汉武帝喜爱霍去病这个将领,在各个方面对他都进行了倾斜。在霍去病出征的时候,汉武帝还专门派人给霍去病送去几十车吃的。在人员、装备等方面,汉武帝也给了霍去病很大的优待。


汉武帝为此,还专门给卫青下诏书,让将军中的壮士配属给霍去病。其实,这配属给霍去病的八百骑兵,都是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这支部队的来历可谓大名鼎鼎,他们是从汉文帝的时候就组建的精锐。

当年为了抵抗匈奴,晁错向汉文帝提议,将北方投奔来的少数民族骑兵整编起来,用汉朝先进的武器装备起来,作为将来反击匈奴的主力。经过多年之后,这批骑兵终于上了战场,在霍去病的手中大放异彩。


这些骑兵,本来就是来自匈奴。对战场的地理状况,敌人的分布情况,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因此,霍去病率领他们离开大部队,深入敌人纵深,如入无人之境。他们采取和匈奴人一样的战术,加上熟悉地形,不缺乏水草。一般的匈奴军队根本不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霍去病骑兵的对手。所以霍去病才能第一次出击就建立奇功。

在日后,随着匈奴的失败,大批匈奴人投降汉朝。霍去病的部队也日益发展壮大。到最后的一战中,霍去病的骑兵中,大半都是匈奴骑兵。为此,汉武帝还专门下诏书嘉奖,说霍去病带兵有方,率领投降的匈奴骑兵打败了匈奴。


因此,霍去病初次出击就建立功勋不是偶然的。这和他个人的军事能力,正确的战略战术,还有优秀的部下,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分不开的。有了这些因素,霍去病才战无不胜,成为汉朝最卓越的骑兵将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霍去病的功劳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的。这是在当时没有任何人可比拟的处境成全的。

霍去病是刀锋,卫青是刀背,汉武帝是刀把。这一把钢刀,在大汉强有力的支撑下,挥向匈奴,匈奴人必然是挡不住。

霍去病的几场战役,都有卫青侧翼或者正面作后盾,更有大总管汉武帝的优越保障。

他用最好的骑兵,最好的马匹,最有力的供给。在这些保障之下,霍去病就是一头振翅凌空的雄鹰,在大草原上逐狡兔,能不百发百中,成果显著的吗?

霍去病的身世和学习与舅舅,姨爷的关系,注定有了他有军事兴趣后,必将得到刻意培养。在前线有卫青殿后,在朝中有武帝庇护。他只要带兵,除了打仗,一点后顾之忧也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他赶上了时代,又正好赶上汉武帝伐匈急需将才以培养新的领军人物的当口上。所以一战成名,从此屡建奇功。

而最重要的是霍去病实在是个将才。




4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霍去病第一次带兵,就一鸣惊人

霍去病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公元前123年,这年他十八岁。他向汉武帝主动请缨,要追随舅父卫青,征战沙场。

当时大将军卫青正准备发动对匈奴的北伐,这时,霍去病前来报到。霍去病第一次来到塞外,卫青很关照这位外甥,任命他为票姚校尉,选拔八百名勇士,组成了票姚营。但几乎没有人预料到,霍去病会如此快地展露锋芒。

十八岁的票姚校尉霍去病带着八百名勇士,出发去寻找匈奴人。他发现一支匈奴军队正在撤退,竟然不顾兵力不足的事实,奋勇追击。在远离汉军大本营,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横穿匈奴腹地数百里,如入无人之境。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霍去病的八百名骑兵至少遭遇到五千名以上的匈奴军队,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霍去病大获全胜,杀死、俘虏二千零二十八名匈奴人。光这个数量,就是他自身兵力的二点五倍。在击斩与俘获的匈奴人中,有被封为藉若侯的栾提产,有匈奴的相国(宰相)、当户(匈奴高级军官),还有匈奴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当霍去病返回兵营时,包括卫青在内的所有人,都被他的英勇表现与辉煌战果惊呆了。卫青的十万大军取得歼敌一万的战果,而霍去病仅仅凭借着八百人,就斩俘二千多敌人,在所有将领中,独领风骚。

霍去病的名将生涯,就以这种辉煌的方式开始。他一战受封冠军侯,由此开始平步青云。

第二,为什么霍去病第一次打仗就这么厉害?

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与霍去病的性格有关。

霍去病的性格坚忍不拔,这与私生子的身份有关。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私生子的父母,都是敢于挑战生活常轨的人,在血管中跳动着不安分的血液,充满着追求的渴望,这种激情也遗传到下一代人身上。从后天的因素分析,私生子由于没有名份,心理上往往跟常人有所不同,有些人消沉,有些人则奋进,像卫青、霍去病都属于后者。他们没有陷入自卑中,反而有一种出人头地的动力,培养出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其二,霍去病胸怀大志

霍去病比舅舅卫青要幸运得多,没有遭遇很多坎坷。在霍去病出生第二年,由于卫子夫受宠,卫家开始飞黄腾达。霍去病的母亲,就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虽然她未婚先育,生下了霍去病,可到了京城后,依然成为抢手货,最后嫁给陈平的曾孙陈掌。

据史书载,霍去病身体壮硕有力,意志坚强,善于骑射。当时卫氏家族虽然权倾天下,但是这毕竟是个新兴的家族,光靠皇后卫子夫是撑不起家族的荣光,因为卫子夫再美,也有人老珠黄的一天。卫氏要捍卫家族权势,惟一的路就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长大成人的霍去病,走上与舅舅卫青一样的路,征战沙场,建立功业。一个人的成就与志向是成正比的,志向越大,成就越大。霍去病有一句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正是伟大的志向,给了他伟大的激情与动力。

其三,霍去病的军事天才从哪里来的?

我认为天才是存在的。所谓天才,就是极高的领悟能力。军事天才,就是对军事有着极高的领悟能力。而霍去病,就是这样的军事天才。

霍去病比别人幸运的,是有一位伟大的舅舅。在霍去病出道前,卫青就打过很多次胜仗,是汉朝将领中,为数不多能打败匈奴的名将。很显然,卫青把自己与匈奴的作战心得与经验,都一五一十地传授给了霍去病。

与其他名将不同,霍去病是不看兵书的。后来汉武帝觉得他军事理论水平低,想要让人传授霍去病孙子兵法与吴起兵法,没想到霍去病居然不以为然,回答武帝说:“行军作战,关键要看谋略如何,没必要学习古代的兵法。”所以霍去病不是纸上谈兵的人,而是非常注重实战的经验。他的许多军事知识,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来自舅舅卫青。

我觉得,卫青在教育霍去病时,一定是贴近实战的教育。霍去病很可能在年轻时就常在卫青的兵营,参加各种实战演习。他吸收卫青军事指挥艺术的精髓,加上自己超凡绝伦的勇气以及雄视天下的霸气,这些因素揉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别人无法模仿的军事天才。

5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将领,他在那个时代可以算是横空出世的一个人物,他的成就也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将领,包括他的舅舅卫青、他在十七岁的时候就跟随他舅舅卫青抗击匈奴,去实现他心中的梦想--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而且他第一次带兵出征匈奴就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仅以八百骑兵斩杀敌人2000余人,包括匈奴各类官员,单于祖父辈籍若侯产,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并以此次战功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可谓是一战成名,少年得志。那么为什么霍去病能在十七岁就能够自己带兵而且还取得了如此的成绩呢?

汉武帝和卫青一个在暗一个在明的扶持

首先汉武帝对于外戚的态度还是比较扶持的,他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喜欢的女人宽心,有意无意会在朝廷中扶持外戚势力。比如卫青就是一个很好例子,还有后面的李广利。卫青是汉武帝宠妃卫子夫的弟弟,武帝宠爱卫子夫,对于卫青也及其信任,起先封卫青为建章监和侍中,跟随皇帝左右,和他一起听闻朝政,后又成为太中大夫,可见对卫青的信任。等匈奴南下侵犯汉朝边民的时候,又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北击匈奴,让卫青能够在军事上崭露头角,开始了抗击匈奴的事业,而且卫青七次抗击匈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霍去病,作为卫青的外甥,汉武帝也是有意支持他去建功立业的,也是希望他能够取得和卫青一样的成就。

其次就是舅舅卫青在明的扶持。霍去病在年仅十七岁就能够统领八百骑兵,这肯定是卫青特意安排的,卫青其实也不会想到霍去病会在这次战役中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起初的想法就是先历练历练再说。八百人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现在一个加强营的兵力,谁能第一次当兵就能当加强营的营长的,肯定是集团军司令的允许嘛,这算是卫青给自己的外甥走的一个小后门吧!

霍去病长途奔袭的战法和运气好

在古代打仗,没有像现在有GPS定位,特别是在茫茫大草原上或者沙漠中行军,很容易就迷路。有向导还好一些,但有时也会有偏差,而霍去病就不担心这些,他最喜欢的战术就是长途奔袭,直捣敌人后方,一击致命。

在这一次的战斗也是如此,他带着这八百骑兵离开大部队长途奔袭数百里,深入敌境,也是艺高人胆大,加上运气实在是好,终于被他发现有一个匈奴驻扎的营地,于是就带着这八百骑兵直冲营地,趁敌人不备斩获颇丰,史书上记载是“斩捕首虏过当”,这里的“过当”就是指杀敌人数要多于自己军队人数。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一个就是归结于霍去病艺高人胆大的长途奔袭战法,要知道假如这八百骑兵碰上的不是这一个匈奴营地而是匈奴的主力部队,那结果基本就是全军覆没的大概率事件。还有一个就是霍去病这个运气实在是好,其实看他的经历就发觉他的运气比同时期的好多名将在战场上运气都要好,比如李广要么就是迷路,要么就是遇上了匈奴主力。卫青也是要么找不到匈奴主力,要么友军配合不力,总之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霍去病就没有,幸运女神总是站在他这边,或者是把运气用的多了,才导致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吧。

总之,霍去病初次带兵就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既有汉武帝和舅舅的帮助和扶持,也有自己的能力体现,还加上一点点的运气,最终造就了一代名将的横空出世,有他在的那几年,对于匈奴来说就是一个噩梦般的存在!

6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天才是不是天生的。这个问题就像辩论赛的题目,正方反方争论不休,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对于我而言,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天才是天生的。但这种看法的坏处在于否定了后天努力,否认了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事实。现在看来,所谓天生的天才和后天努力的天才,其实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不挥霍自己的天赋,不辜负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不浪费提升的机会的人才。显然霍去病就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他懂得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最大化的输出到自己所深耕的领域的能力,因此他可以被称作“天之骄子”。

国强出良将

霍去病的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而是西汉王朝一雪前耻,真正扬国威于四海的开始。有人说霍去病的成功靠的是舅舅大将军卫青的鼎力相助,靠的是汉武帝的格外垂青,这些话说的都对,但根本原因是国家的强大。

让汉武帝说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底气是国力的强盛,战争的核心是国力的比拼和较量,是国家资源消耗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两个名将的问题。强国为盾则后顾无忧,利剑在手则四海清平。

用兵不循规

汉武帝曾经问霍去病,为什么不去学习兵圣孙武等人的兵法?霍去病回答说:“战争不能遵循常理,为将者遇事应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循规蹈矩不是真正的将才。”

任何军事理论都要和相切合的环境结合才能发挥作用,霍去病不看兵书,并不意味着他不学无术,他所有的战术都发挥了作用。写在纸上的叫做兵书,用在战争上的才叫兵法。霍去病深通兵法之妙,是真正为战争而生的战神,而不是著书立说的学者。

如果说霍去病是军事天才,所谓“天”是天赋,是条件,是基础;所谓“才”是能力,是责任,是担当。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7

霍去病虽然从小“善骑射”,不过他一直只是汉武帝身边的一个近侍,从来没有带兵作战过。可是,17岁时,他第一次参加漠南之战,就取得了“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这样的战绩。由于他功冠全军,因此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赐给他1600户食邑。

(霍去病剧照)

那么,本身毫无战场经验的霍去病,为什么一上来就这么能打仗,取得这么了不起的成就呢?在这里,我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霍去病指挥作战的特点。

一、霸。

霍去病指挥作战,身上有一股强大的霸气。这种霸气,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他从小就在贵族家庭长大。虽说他的母亲卫少儿只是个女奴,他父亲霍仲孺是个小吏,而且后来还长久没有联系,相当于把霍去病母子抛弃了。但是霍去病从小就受到平阳公主的照顾。而且,随着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霍去病一下就成了皇亲国戚。不仅如此,霍去病很早就到了汉武帝身边,一直跟随着国家最高统帅。可以说,霍去病是从小就见过大场面的人,骨子里有一股相当大的霸气。

二是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那时候已经在抗击匈奴中打出了威名,而且身居高位。霍去病作为卫青的外甥,因此身上自然聚集了卫青的霸气。

由于霍去病身上有着天然的霸气,因此,他在军队中非常有威信,官军都很很听找的招呼,使得他指挥的军队有统一的意志。而有了统一的意志,就有了胜利的保障。

(卫子夫剧照)

二、快。

霍去病打仗,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动作迅速,灵活机动。

古代冷兵器时期,打仗靠的是兵力和武器。但是,兵力和武器其实是个相对值。也就是说,也许你的总兵力很多,但是在局部战争中,投入的兵力有限,可能这仗就打不赢。历史上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往外都是这样的。

而想要在局部战争中投入足够的兵力,因此就需要对军队进行快速移动,快速集结。让在相对的时间段里,你相对的兵力变得更多,这样就能够打败敌人。

比如后来的河西之战中,霍去病6年就快速前进了一千多里,这样的速度,在古代的整个战争史上都是奇迹。

可以说,霍去病每次都是依靠快,迅速地集结了军队,集中有生力量,打击敌人薄弱环节,从而调动敌人,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卫青剧照)

三、活。

打击匈奴的战争,最困难的一点就是战线非常长。比如霍去病最多的一次是行进两千多里,一直打到贝加尔湖边上。在古代,贝加尔湖被称为“北海”,古人认为这里是最北边了。

战线拉得这么长,最大的问题是粮草问题。骑兵当然可以快速行进,快速集结。但是粮草却跟不上。粮草跟不上,军队就没有吃的,因而就打不赢。

我们看看后来三国时期,诸葛亮一生组织了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基本上都在缺粮。原因就是战线太长,粮草总是跟不上。

霍去病要想打快速机动的战争,粮草跟不上,他也打不了。

但是,为什么霍去病又能打呢?原来,他采用的是完全不要粮草,就地取材的方式。虽然说这种方式有抢劫的嫌疑,不太“文明”。但是,战争本来就是不“文明”的,要是像宋襄公那样打,哪里还打得赢呢?

实际上,霍去病的这种方式,后来也被蒙古人学到了。而蒙古骑兵也依靠这一点,横扫欧亚,战无不胜。

四、勇。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在霍去病指挥作战的时候,表现得最明显。

霍去病多次率军深入敌后,寻找敌人的主力决战,没有勇气,是无法打胜的。

公元前121年,他在河西和匈奴作战的时候,在两军列阵中,他突然率军冲进敌阵,俘虏敌人囚首,从而轻松打败匈奴,歼敌3万人,这就是霍去病打仗十分英勇的的一个证明。

总之,霍去病是一个战争奇才。可惜,这样一个杰出的将领,像流星一样,过早就去世了,没能创造出更多的战争奇迹,也算是很可惜了。

(参考资料:《史记》)

8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句话说的匈奴人有多惨,就证明霍去病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伟大!


霍去病最擅长的战术就是“长途奔袭,迂回打击”的战术,这与他的舅舅另一个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是有很大区别的,卫青在开始对匈奴取得成功后,在后期其实经常是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找不到。(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主要原因就在于匈奴人已经摸透了卫青的路数,尽量避免正面与卫青交战,搞得汉武帝觉得卫青老了不行了,汉武帝也觉得卫青的战法有问题,当霍去病提出长途奔袭,迂回打击匈奴的战术时,可以说与长时间萦绕在汉武帝脑海里的想法不谋而合。


当然实际效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对于飘忽不定以游牧为主的匈奴人,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他们一向引以为傲的飘忽不定,让汉军难以捉摸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下子失效了,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存在着一支敌意极强战斗力极强的汉朝军队,这对他们的心理和生活是双重打击。

尤其是当霍去病率领的轻骑兵如天降神兵般出现在匈奴人面前时,恐惧和惊慌是对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当然战果也是响当当的,“封狼居胥”成了后来很多战将最终的追求,霍去病厉害就厉害在了大胆上面。

不拘泥于故有的战法,别出心裁,把敌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优点,同时“以战养战”、“取食于敌”,使得霍去病能够没有负担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其实也说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经历过一段发展之后要起用年轻人,让敢闯敢拼的年轻人冲锋陷阵,囿于成法或者说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替年轻人保驾护航是很有必要的!

9

你好,我是史事君,为您解答!

有一种人叫做天才,就是生而知之者,一出世就表现的与众不同,这些人想成就一番事业简单的不行,还有一种人是天道的私生子,一生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运气,不管是好事坏事最后都会变成大好事,霍去病就是这两种人的结合体。除此之外他还有名将卫青的教导,有这种天时人和想输都难。

▲ 霍去病

霍去病年少领兵,第一次跟随舅舅卫青出征的时候只有17岁,当时他就带着800余人单独行动,一路西进把匈奴人杀得节节败退,在他行军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大股的匈奴兵,这就是他的运气,上天都在眷顾着他,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功盖三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他19岁的时候。“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同样实行相同的战术,依旧带领骑兵深入大漠,然后直接杀了匈奴五万余人,还把匈奴的王室都抓了无人,浑邪王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大汉,带领着部族南迁。

▲ 网络配图

到了21岁的时候,霍去病和卫青各自领着五万精兵北上,霍去病一路西进,直接到了居胥山上,也就是今天蒙古国的杭爱山,霍去病在这里铸台封禅,表彰自己的功绩,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了,回国后霍去病担任大司马一职,但过了一年就因病逝世了。

同样为西汉名将的李广就没有他这个运气,论带兵打仗李广还是不输于任何人的,但是他一生未得封侯的原因就是运气太差了,在打匈奴最后一站中只要他按时到了地方那么封侯就稳了,可是他走在沙漠里面迷路了,不但封侯不成反而被问罪,这就是运气。

▲ 网络配图

(参考史料:《史记》、《汉书》)


本文作者/史事春秋: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

10

一、从霍去病“用人”这个角度来看

霍去病被汉武帝授予开拓西北的重任后,授予他相应的职权,允许他可以在汉军中挑选他认为可靠的士兵组建一支自己的团队。

这位少年将军挑选士兵的方法非常的奇特。

他并没有举行全军大比武,通过武力的高低来选拔人才,也没有按照血缘、地缘,亲疏远近来选拔人才。

他在汉军中专门挑选那些家里有几个兄弟但却不是嫡长子而无法继承家业(主要是爵位)的人,选择那些在家乡犯了事急于在军队中以战功洗刷耻辱的人,选择那些有特别技能渴望一展所长的人,然后是那些正常的武力高强的人。也就是说,他要的就是那些有最大动力去杀敌立功的或是有一些专门技能(养马、侦查、看天气等)的人。

综合挑选后,符合他条件的人并不多,但他并没有放低标准,所以他的军队人数并不多。

他带队伍的方式也十分得奇葩。他不像古代名将那样爱兵如子,与士兵同进退、共荣辱,同甘共苦,而是有自己的特供厨房、特勤厨师,处处与士兵们不一样,根本不管士兵们的死活,但有一点他看得特别重——赏罚分明且及时。

和他一起出征,士兵的伤亡率非常高。但他总是打胜仗,一有功劳往往就是超级功劳,士兵们只要碰上一次就一辈子吃穿不愁的那种功劳,而且立马兑现。所以大家都很愿意跟随他,尤其是汉军中那些野心勃勃的少年英才,一听说是霍去病领军,都嗷嗷叫地要跟着他往前冲。

二、从“作战”这个角度来看

霍去病作战与舅舅卫青不同,酷爱“出奇”,善于临机应敌,用兵时“云合鸟散,变态百出”,什么战术有效就用什么战术,从不拘泥传统、古法。跟他打仗,就像跟一阵风打,你刚追着风跑了一阵子,却发现自己的老家被他端了;你集中兵力想跟他决战,他却突然不知去向了;等你累得要死正在休息的时候,他却突然像鬼一样冒了出来,追着你一顿猛揍。

也就是说,霍去病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骑兵+亡命徒+各种专业技能人才+灵活的战术”变相将匈奴人变成了以前的汉人,而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以前的匈奴人,在草原上大肆扫荡(跟后世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类似),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面对这种对手,匈奴人的感觉跟以前汉朝边民的感觉几乎一模一样——绝望。但跟汉人不一样的是,他们人口太少,又没有城池的保护,实在经受不了这种折腾,所以凡是霍去病蹂躏的地区,投降的人非常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