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常人的印象中,帝王富有四海,过着如天堂一般的生活,最不缺的便是权力、女人和金钱,不知道要羡煞多少普通人。然而很多人想象不到,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有一位穷到极致的帝王,因为没有钱武装军队,竟然要四处借高利贷来凑足军费。更离谱的是,他因为没钱还债,便躲在深宫不出,做起了令国人嘲讽不已的“老赖”。这位奇葩的帝王,便是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



周赧王本名姬延,是东周第25位天子,慎靓王姬定之子,在公元前315年登上王位。赧王登基之初,周王室势力衰微到极点,所统治的地盘仅包括洛邑及周围三四十座城池,总共也就3万多人口。不仅如此,就连这块“弹丸之地”,也分裂成西周、东周两个敌对的诸侯国,由西周公、东周公分治,而赧王则寄居在西周,也即王城洛邑。


与所辖地盘大幅缩水相伴随的,是天子的权威坠地。此时的赧王,徒有一个“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命令却得不到诸侯们的重视、服从,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说自话”。各强国只有出于争霸的需要,才会打出“尊奉王室”的旗号,而一旦达到目的,马上又会对他不闻不问,就连象征性的贡品也往往拖欠不缴,常常让赧王气郁难平。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让赧王更加愤懑、忧心不已的,则是秦国对他构成的严重威胁。此时的秦国,在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代4位国君的统治下,凭借着商鞅变法后的国富兵强,年年驱使虎狼之师攻击、蚕食山东诸国,兵锋屡屡直逼王室的辖区,大有消灭东周、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意图。



赧王在位60年间,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形势愈发危急,心中充满了焦灼、迷茫、无奈、不甘的情绪。在赧王看来,作为一个奋发有为的天子,他不应该接受沦为亡国君的命运,而历史赋予他的职责,便是重振国运。正因如此,心存幻想的赧王便开始制定计划,打算联合山东六国削弱乃至灭亡秦国,而后重树天子威仪。


当赧王遣使将联合攻秦计划通报给各国时,山东六国的国君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纷纷允诺,一旦赧王“挑头”组建伐秦联军,他们必定会倾力支持。赧王闻讯后欣喜不已,赶紧命西周公招募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由于国库空虚,无法提供足够的武器和粮饷,窘迫的赧王便四处借高利贷,并付给债主们借券,允诺一旦大军凯旋归来,便会用战利品加倍偿还。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在准备工作就绪后,赧王便任命西周文公姬咎为主帅,率领周军赶赴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并催促其他六国赶紧派军队来会合。但让赧王大失所望的是,除楚、燕两国合计派了数万兵力参战外,其他四国因为害怕得罪秦国,竟然临阵变卦,根本没有派出一兵一卒赴约。


由于三国联军的总兵力只有数万,而屯聚在关中的秦军则有数十万之巨,敌我军力对比之悬殊,即使连理论上的取胜机会都不存在。正因如此,姬咎不敢贸然进兵,在苦等多日终于不见其他四国派兵前来会合后,便只能率领士气涣散的军队返回国内,此行真可谓“白折腾”一场。


周军无功而返,赧王先前对债主们作出的承诺,自然也无法兑现。当债主们得知自己的投资“打水漂”后,心中气愤不已,便纷纷拿着借券向王室讨债。这帮人从早到晚都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中间难免会有奚落、嘲讽的语言。作为堂堂天子的赧王,竟然遭受如此羞辱,实在是亘古未见。



赧王羞愧万分,悔恨自己当初的决策轻率,但凭借自己那点可怜的“家底儿”又还不起欠债,无奈之下只好做起“老赖”,躲到宫中的一个高台上躲清闲。那些债主又气又恨,便将这个高台称为“逃债台”,这也是成语“债台高筑”典故来源(“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见《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解)。


周军虽然没跟秦军接触便撤退,但先前摆出的进攻架势,却惹恼了秦国。为了报复赧王的举动,秦昭襄王派军进攻西周国,意在将其消灭。赧王担心自己会被杀死,便让姬咎入秦谢罪,表示“自愿”献出九鼎、城池和人民,而作为交换条件,希望秦王能饶过他的性命。



对于天子的建议,秦昭襄王欣然接受,随即派兵进占洛邑,灭亡了西周国,西周文公以及寄居于此的周赧王随之成为俘虏。同年(前256年),周赧王羞愧愤恨而崩,国运长达800余年的周朝正式终结。7年后(前249年),秦庄襄王派兵攻灭东周国,东周靖公姬杰(昭文君)被杀。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最佳贡献者
2

周王室到了战国时期,国土越来越小,在韩国和魏国之间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在周的最后一个王——周赧王即位时,周王室的处境更加危急,秦国在连年的征伐过程中攻占了大量韩魏的土地,此时已经推进到周国的统治地区附近。周王室失去了韩、魏两国的庇护,直接面临着虎狼之秦的威胁。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阳城、负黍两个地区(今河南登封县附近),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周国的安全,明眼人都明白秦国的下一步一定会灭掉周国。周王室决定在这个时候再次拼一下,准备联合诸侯各国合纵抗秦,而所谓的“债台高筑”的故事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在《史记》和《战国策》这两本直接记载战果历史的史书中并没有出现周赧王“债台高筑”的事情,而这个故事的出处则是来自于《汉书·诸侯王表序》注引服虔说:“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乎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债)之台,被窃之言。”这使我不得不怀疑所谓周赧王“债台高筑”的故事的真实性了。

谁组织的合纵

《史记·周本纪》又如下记载“西周君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这里明确记载这次的合纵的组织者明确了是西周君,而不是周赧王,何来所谓周赧王“债台高筑”的事情。

周赧王时(前315年),周王室下属的东、西周国正式分治,周赧王徙都西周国。此时的周赧王名为周天子,实际上已经沦为了东、西周国的傀儡了,权力掌握也就在西周君的手中。西周君才是这次合纵的组织者,如果真是要借钱也是他去借的,也轮不上周赧王来还债。

这次合纵还没组织起来就宣告了失败,秦国感到十分愤怒,扬言要攻打西周国。西周君马上就怂了,来到秦国谢罪,并且把三十六座封邑共三万人献给了秦国。最后处理这个事件的还是西周君,进一步证明了他才是组织者,与周赧王没有多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所谓周赧王“债台高筑”的故事根本不可性,只是一个根据一句话而编造出来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慢慢的成为了一个经典成语。用这个成语我们大可以去嘲笑那些欠债的人,但请不要去嘲笑无辜的周赧王。

3

周朝是我国古代享国最长的一个朝代。自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左右建立周朝到周赧王公元前256年死,当时已经是长平之战以后,秦国一家独大的势头不可避免,周天子的直属王畿只剩成周和王都两个地方,而且还被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这两个地方的国君也不太听周天子的号令。



周赧王死后,在没有新王继位,周王室祭祀断绝,被视为是周朝灭亡的标志。换句话说,周赧王就是周朝的亡国之君。 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亡国之君大都过得不太好,要么身首异处,要么朝不保夕,处处受制于权臣。但是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是个例外,虽然当时已经没有人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的实力在当时比不上其他国君的一个郡,但是碍于数百年积累的威信,也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去欺负周天子。



所以在周赧王做天子的时代,大体上可以说是平安的,不像大多数的其他亡国之君,处处受制于他人。因为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直辖王畿,在王畿之内,他就是老大,拥有实权,其他诸侯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干涉的,只要他不犯二,没事显摆一下,他肯定会无忧无虑,冷眼旁观天底下其他诸侯惨烈的厮杀。

诚然,如果这样,周赧王善终应该没啥问题,历史上大概也不会留下债台高筑的成语。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当初为了讨伐秦国,于是跟王畿之内的富户借钱组织军队,承诺以后以战利品偿还,结果大军无功而返,借钱的人跑来要求,堂堂天子,躲到高台上去了。



当然,天底下最无聊的莫过于寂寞了,大概周天子心想,作为富有天下的天子,天底下的诸侯都不听我的号令,这让人很尴尬,不听号令就罢了,向来被视作夷狄异族人的秦人竟然异想天开,想着吞二周而并诸侯,这不是要我的小命嘛。

虽然现在没有祖上那么风光了,但是好多也是王者之后啊,怎么能够容忍秦国兼并天下呢,于是乎,头脑一热的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组成联军,下令诸侯齐心协力一起伐秦,跟洛阳城里面的富户借钱组织了几千军队讨伐秦国,结果,除了楚国、燕国仪式性的派人协助天子。



面对战国一来动辄几十万大军出动的战争形式,周天子的几千军队连秦军的影子都没看见就撤军了。俗话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下可好,这一些洛阳的富户本来等着天子大军凯旋归来分战利品呢,结果人家出去转了一圈跑了回来,连西北风都没有喝到,于是一拥而上,跑到王宫要债,没办法还钱,周赧王于是躲到一个高台上去了。

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周赧王成了历代亡国之君中的另类,总体上来说,他过的还是比较可以的。在位60年,82岁高龄去世,现在来看都是高龄了。

4

我们有个成语“债台高筑”就是说的周赧王。周赧王是东周最后一个君主,不管哪朝哪代,最后一个君主都是比较惨的。周赧王也不例外,当时的情况已经到了战国末年,我们知道东周可以分为春秋和战国,战国之后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了。

当然这时候还不是秦始皇,是秦昭襄王(也叫秦昭王)在位,这个时候的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国力非常强盛。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是结交离秦国远的国家,攻打离秦国近的国家。范雎又推荐白起为将,不断进攻韩国、魏国、赵国、楚国。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秦国消灭赵国主力四十万,使得赵国不能与秦国相抗衡。

楚国一看形势不好,就在公元前256年派人对周赧王说请您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六国共同攻秦。周赧王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答应了,他还凑了支五千人军队(管辖的人口只有几万,所以没钱又没人),但没有武器、粮食,怎么办呢?只好向当地的富人借钱,答应他们打了胜仗用战利品还他们。这样就勉勉强强可以出征了。可是周赧王忘了现在周天子说话不好用了,到了约定那天,只有楚国和燕国派了点军队来了,其他几国根本没当回事,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想打吧,根本打不过;不打吧,借的钱怎么还?等了三个月最后还是撤兵了。

富人们看到军队回来了,当然就向周赧王要钱了。周赧王没钱还他们,富人们不肯罢休,就聚集在宫门口要钱。吵吵嚷嚷的声音传到周赧王耳朵里,他害怕了,就跑到一个高台上躲起来。这就是“债台高筑”的来历。

秦昭王知道周赧王联合六国对付自己,大怒,派军队来攻打。周赧王吓得不得了,亲自跑到秦国去认罪,把自己那点家底全部交给秦国。秦昭王这才把他放回去。周赧王这回估计吓得够呛,加上年纪也很大了(公元前314年至公元前256年在位),所以当年就去世了。至于是吓死的,还是老死的就不怎么清楚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