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长,您好!我是六仔妈妈,感谢您的问题邀请。孩子上兴趣班,中途而废的问题,其实还是蛮普遍的。想让孩子去坚持的最佳办法是让他们重新成为兴趣的主人,找回责任感,找回自主性,从而维持乐趣。



父母需要明白:如果某样事情,真的是孩子兴趣所在,其实无需家长的坚持,孩子的好奇心会驱使孩子自发去做。父母希望孩子坚持兴趣是因为家长把孩子的兴趣当成了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这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乐趣也就随之丧失了,因为孩子的兴趣不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



具体我们如何来更好地激励孩子呢?

1、在不增加太多的经济负担前提下,为孩子准备一定的年度预算,以及与孩子商议兴趣班时段,做好金钱与时间上的准备。

2、充分利用兴趣班时段来确认孩子的真正兴趣。

这里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兴趣班时段不能让孩子用于玩耍或学习,只能用于兴趣爱好。在孩子还没真正确定自己的兴趣之前,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上一些试听课程(线上/线下都可以),或者引导孩子与父母讨论,找到自己的兴趣,但绝不能放任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等任何娱乐活动,因为一旦孩子的兴趣时间被娱乐占据,他们就不会再对发展兴趣有任何的欲望。

父母要用合作的姿态,留出一些时间耐心地陪伴、观察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甚至是发现之前被家长所忽略的兴趣。

3、让孩子学会算账,让孩子利用预算来决定报什么兴趣班,课时安排,器材等一切费用都从兴趣预算中扣除。孩子的充分参与,会让他们获得充分的感受与自主权


以上三个方法的使用,需要我们去注意一些要点:


1、允许孩子一定程度上的半途而废。

父母要把自己从让孩子坚持兴趣的第一责任人,变成配角。当孩子遇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父母不要急于劝谕孩子不要放弃,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去陪伴、感受、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艰苦,舍得让孩子自己去经历痛苦。

学会倾听孩子,相信孩子,孩子就会做出适当的选择,为自己负责。如果孩子选择退出某个兴趣班的学习,原则上不能马上报名其他兴趣班,让孩子花费几周的时间来利用兴趣班时段去充分思考,找到新的兴趣方向,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取舍,并在选择后学会珍惜与坚持。

2、一旦年度预算用完,孩子本年度将无法参加其他的兴趣班。

面对突然空出来的时段,孩子不能用来学习,也不能玩耍,必定会感到无聊。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孩子自然有了发展自己兴趣的动力,丰富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父母而学。

3、父母有义务在孩子做出经济决定时,做出督导和协管。

比如孩子选择一次性缴费,家长可以提出疑问:“这个决定几乎会花掉我们今年的所有兴趣预算,你就不能再上其他兴趣班了哦。你是怎么考虑的呢?” 如果孩子做出笃定的回答,父母需要尊重孩子,但务必管住自己的嘴,不多说什么。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明白选择并为之坚持的意义,退班也会更加谨慎。



当人们在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情,会产生愉快的心流体验,让人感觉到幸福。父母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希望看到自己孩子能够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是否报兴趣班或报多少个兴趣班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帮助孩子发现兴趣,真正体验到因为兴趣而产生的心流时刻。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碧海湾刚哥。如果能接受。在他放假的时候带他去农村生活一个礼拜。坚持每天干农活。父亲要带头干。让孩子辅助。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id\": \"v020160a0000bs3rpjjrm1n0n298utpg\

3

这个问题可以拆分为两个:

1.孩子要选择,“我要不要继续学习”。

对于选择的问题,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有什么样的选择能力呢?我想,我们希望孩子首先要有察觉和认知自己的能力,并且有遵循自己内心的信心和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去辨别声音,明白自己,又如何有信心去遵循自己的内心呢?

先看看孩子的心智发展的特点吧。对于年幼的孩子,越是小年龄段的孩子,越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内心杂音少,自己想要什么一目了然。因此,这个阶段我们要多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我们要协助孩子做出符合他们的内在期望的选择,我们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孩子们会通过结果的反馈,不断学习修正选择思路,这样的过程才会让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能力更有信心。

所以,回到课外班选择的例子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我们为什么要推荐给他选择这个班——“我们为你选这个班,是因为爸爸妈妈觉得这项学习对你未来很重要。而老师也是难得的好老师,所以机会很难得。”

除了把这些告诉孩子,还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做决策的思考过程,我们对于好处和坏处的比较和分析等,让孩子从我们的思考中学习。要注意的是,选择权还是要交给孩子。

孩子的选择做出来了,才有了毅力的问题。也就是爸爸妈妈常说的“坚持还是放弃?”

2.毅力的问题,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孩子具有抗挫的能力,坚持的意志力。想要找到毅力问题的解法,我先要了解毅力是怎么形成的。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在1-3岁时进入意志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想要帮助孩子发展起良好的意志力,最关键的成长环境就是有边界的自由探索的环境。

什么是边界呢?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不可以的。

什么是有边界的自由探索呢,就是除了几个一定不行的,孩子可以全力去想我怎么办,怎么搞。自由畅快,天地在我心。这样的环境才是意志力发展的关键环境,当孩子在希望的引导下逐渐获得探索的信心,他的意志力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成熟起来的意志力,将会具备我们所期待的抗挫能力。

所以要注意,意志力的核心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那种“我能搞定”的深层认知。有了这个内核,在面对困难时才会逐步丰富意志力的外延——抗挫力。

所以,不要在年幼的时候就用挫折去打磨孩子的意志力,而要在年幼时帮助孩子把内核能力确立好,让这个内核长得壮壮的。未来的抗挫力,一定是被内心坚定的“我能”的声音引领着,去克服和跨越一个一个的困难的,而不是为了跨越困难去跨越困难。

所以,锻炼儿童意志力的关键环境,不是挫折,而是自由探索的环境。

一开始就不断让他独自面临困境,让他从小就证明自己可以克服困难给我们看。 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品格,而是在让孩子过早背负起要证明自己拥有好的品质的包袱,这样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等待和支持,往往难形成品格的骨骼,而只具备品格的样子。

所以,我们再回到我们的问题本身。想让一个人面临学习的困难,具备良好的选择能力,也具备坚强的毅力,在儿童成长的早期,我们要不断协助孩子拥有自信而坚定的选择能力,还要有明确的“我能”的意志的引领,去克服将会面临的一个一个的困难。

4

您孩子的这个问题,可能是由于父母缺少对他意志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不仅仅是兴趣班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做事情要坚持的习惯,这样兴趣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想让孩子拥有“有毅力”的品质,我认为家长要着重在这三方面努力:

一、从一而终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对自己立下的规矩出尔反尔,不能始终如一。有时候不同意孩子做的事,心情变了,就又同意了。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言行都那么草率,自己更加无所谓了。所以,教育孩子不从一而终会使家长失去孩子的尊重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定见,无定见使教育孩子的最大紧急禁忌。——《卡尔·威特的教育》

二、事无巨细

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是说只有上兴趣班、读书这样的“大事”应该着重教育,而生活中的小事就能够忽略。因为,决定“大事”能否做好,往往决定于很多“小事”。

比如,一位母亲在与女儿玩数豆子的游戏,女儿刚数了几个就嚷着不数了,她立刻生气地训斥女儿,女儿开始大哭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颗糖。

我很奇怪地问她:你为什么训斥她呢?

这位母亲回答:她总是这样没毅力。

我更奇怪了:那你为什么又给她糖呢?是为了表扬她的行为呢?还是作为她挨骂的补偿?

这位母亲瞬间不知如何回答。

这时,她的女儿也很迷惑,她不知道母亲训斥的原因,更加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到糖果。虽然这看似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母亲这样的做法,完全无法让女儿意识到做事情需要坚持这一想法,这对她的成长不利。

因此,培养孩子的毅力,我们应该事无巨细。比如,孩子想吃点心,不论诱惑力多大,家长要告诉他,必须先吃完饭菜,不能有丝毫通融;再如,想让孩子养成坚持早起的习惯,可以用“不按时起床,早餐会被收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来和他进行约定,这样当他赖床没有早餐吃时,会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就会自觉坚持早起,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养成早起的习惯。

我认为必须让儿子懂得他的一举一动都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一定会形成对什么事都认真的习惯,他会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马马虎虎。——《卡尔·威特的教育》

通过父母在生活各方面对孩子应当坚持到底的行为,进行反复训练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时间一长,孩子就能够把坚持当作做事情的习惯

三、以身作则

如果希望孩子能养成做事情坚持到底的习惯,那么父母做好榜样十分重要。很多父母都会小看孩子,认为孩子小就不懂道理,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小孩子3岁就开始谎话连篇,因为很多时候,撒谎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这个撒谎的“技能”又是从哪里学的呢?你能说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吗?

其实,孩子的理解力是很强的,并且对外界的观察力很敏锐,只不过他们的心理活动常常会被成年人忽视而已。因此,父母希望孩子有毅力,就要在孩子心中,是个做事情能够坚持到底的人。

综上所述,要想彻底解决孩子兴趣班坚持不下去的问题,就要在以上三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和训练,真正让孩子拥有“有毅力”的品质。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评论区与我讨论~

原创码字不易,感谢关注支持!

5

培养孩子“有毅力”的品质,要先从对孩子的认识出发,从自己的孩子属于那种类型的性格入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外向的、内向的、自信的、自卑的、活泼的、文静的等等不一而足。孩子不同,培养的方式方法当然要有不同的侧重。


我个人对于“有毅力的品质”的理解:有毅力是我们面对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一份对目标有乐观心态的耐心,是面对困难时想要克服它的自信。

那么怎么养成呢?我将我平时教育孩子时的做法总结如下,供你参考:

  • 第一,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还好。通过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引导他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一个个小目标。从而让他体会,坚持努力做好一点点,最终会实现大的目标。
  • 第二,为他定制刚好合适的小目标,激发他去实现、完成的动力。这个小目标不是他遥不可攀的,也不是他轻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几次小失败才能实现的那种。
  • 第三,设置挫折、障碍点,让他体会挫折和阻力,激发他动脑筋、想办法去克服。克服障碍,更克服因为挫折而产生的“悲伤”的情绪。
  • 第四,阅读人物传记类的课外知识,通过陪伴讲故事和他自己阅读,学习那些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凭借着强大的毅力才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 第五,父母尽力为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平时生活中父母做事要让孩子知道你通过坚持努力达成了目标,并且和孩子一起分享达成后的喜悦,孩子感受到你的喜悦,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将父母视为榜样。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有非常良好的沟通,感知孩子心绪的变化以及成长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和意志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所以需要家长多花一点时间来思考如何来磨练孩子的毅力。关键时期的关键陪伴,在小时候打好基础,后面的事情就可以事半功倍。最后,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6

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说,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让我养成了“不轻言放弃”的习惯。

我从4岁开始练习手风琴,当时的我体重还不够30公斤,就已经开始背60贝司的手风琴,练琴的时候,经常把大腿和下巴都磨破,一直练琴到12岁。虽然我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手风琴手,但是这8年的练习经验,已经足以让我受益终身,其实“有毅力”的品格就是其最重要的一项。

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几点,是帮助我坚持不懈的重要因素。

1、兴趣。为什么首先还要说兴趣,因为如果是父母强迫孩子学一个她自身不感兴趣的爱好,并用来培养“毅力”,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未来无论从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中,兴趣爱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会使得我们事半功倍。从小,我学习过手风琴、架子鼓、国画水彩画、舞蹈,都是我主动提出来的。以兴趣为出发点,让孩子自己选择, 也会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2、外部约束。孩子毕竟是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是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去度过的,在我练琴的过程中,我脑海中出现过无数次扔下琴就跑的幻想,这是我的母亲会非常严厉的制定每天必须练习1小时的规则。每个人只有经历过这个痛苦的阶段,才会享受到这件事情更高成就的乐趣。

3、成就感。度过了第二阶段,才能够享受到这件事情带来的成就感。在我小的时候,一直就充斥了年龄最小的手风琴手的荣誉,学习手风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荣耀与自信,各类演出,各种表彰与赞扬,让我收获了坚持做好一件事的回报。

4、适当的学会放弃。在我12岁以后,我考入了全封闭的军事化管理的重点中学实验班,我和我的家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回归文化课 。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好,我是没有必要走艺术这条道路的,但是学校也无法提供我练琴的条件。这样让我知道,如何管控好自己的经历,在说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和自己妥协。我们才会懂得坚持的重要性。不然,当坚持成为一种无谓的执着后,反而会降低边际收益,甚至给我们带来伤害。

总之,对于孩子的教育,适时的引导,关键时刻要陪伴她度过,也要让她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坚持”,度过那些痛苦的时刻,才能够收获更高级的快乐。

7

1.让孩子学会等待。

先磨炼一下孩子的耐心,当孩子出现没有耐心的情况时,父母要坚持住,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立马就退步。如果父母总是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有用的,坚持住就能战胜妈妈,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父母也不应用太过强硬的方式跟孩子对抗,这样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要先立规矩,要让孩子明白这样做为什么错了,要用正确的三观引导孩子。

2.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比如:收拾房间,洗碗,洗水果都可以。父母在孩子刚开始做这些的时候可以陪他一起,引导他用心去做,引导他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就是洗水果,让他明白,任何事都要耐心的完成。

3.坚持一件小事。

苏格拉底有很多弟子,但是只有柏拉图可以将每天甩手300下这件小事坚持下来。所以家长不妨跟孩子约定一件事情,一起坚持做下去。比如早起,比如阅读,比如刷牙等等,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也理所当然,但成功的秘诀往往就在这看似不神秘的地方。

8

纯属个人见解,不到之处恭请雅正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id\": \"v02016120000bs44chsuu0e6ab48nclg\

9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7, \"vid\": \"v02016960000bs4ses0nvsjelniht4h0\

10

家长好,想要教育孩子形成”毅力“的品质,首先家长要明白什么叫毅力


一个学生,学习非常刻苦,休息少,睡眠少,不玩游戏,不怕病痛,坚持学习。我们会说他很刻苦,在学习上很有毅力。可是当他期末考考砸后,回到家后被家长一批评,转头就到阳台上跳楼了,你还会觉得他很有”毅力“吗?


毅力是动机强度和抗挫折能力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很多家长都把”毅力"当作一种人格特征,觉得孩子有了“毅力“之后,”毅力“就会长久相伴在孩子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运动员披星戴月,每天辛苦训练十几个小时,只为了在奥运会上一举夺冠,大家都不会质疑说运动员是没有毅力的,但是当你让运动员去绣花的时候,我相信大家是不会觉得,运动员是有毅力的。问题就出于此,动机!想要有毅力,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明确的动机!



一个老烟民什么时候会戒烟?一个是女生讨厌吸烟的人,他为了追求她,戒了;但是结婚后,烟瘾上来,又开始抽;老婆怀孕了,为了孩子,又戒了一年。等到孩子出生,摸摸索索,又把身上的烟掏了出来。什么时候会彻底把烟戒了呢?医生告知说他的肺已经不行了,再抽下去,直接躺棺材吧。那他就彻底戒了,因为动机太强了,不想死....



动机培养要科学

虽然动机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随意滥用。相信大家听说过不少这种情况。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规定说:只要扫完地,就给2块零花钱,把地拖了,再给两块,顺便擦完桌子,又是两块。五岁孩子一算,立马屁颠屁颠的去搞卫生了。一年后,爸妈再叫孩子做事,孩子懒洋洋地躺在那,不肯干。爸妈就很疑惑,怎么这样了?原来是奶奶给了孩子100块压岁钱,孩子有钱后不想干了,不稀罕那几块钱,刺激对他来说太小了...如果你是家长,怎么办?加钱吗?


正确的使用动机要注意:培养需要的强度,提高目标的价值含量以及控制目标的难度适中。简单的事情是没有培养的效果,如上文提到的打扫卫生,单纯的用金钱奖励,孩子是不会从中获得除了钱之外的收益的。我们要提高目标的"含金量",也就是提高孩子对待该事的内驱力。



人在哪方面有兴趣,就在哪个方面有很强的毅力。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孩子的毅力培养,离不开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两是相辅相成的。我家孩子五岁半,给她报了两个资质都不错的班,一个是线上的画啦啦,一个是线下的一个钢琴机构。画啦啦坚持到现在一年了,而钢琴班两个星期后就撅着个小脸不肯去了,说不喜欢练琴。你说,我家小孩是有毅力还是没毅力?


控制难度不用多说,目标宏大往往会让人陷入绝望。就像很多人背了很久的单词,最后还是回到Abandon一样,想着一个月就背完几千个词,背个两天就要放弃了。跑马拉松最重要的一个秘诀是什么?不要将终点设为目标,而是把它拆分成不同的小阶段。



重视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很多东西都对孩子有莫大的吸引力。就算是读书,一开始也是有趣的,但是当读书与成绩相挂钩时,读书就成了一个工具,竞争的工具,开始给孩子压力和痛苦了。我们在这里讲抗挫折能力,其实就是从减轻痛苦的角度出发,防止痛苦感体验所造成的动机水平下降。


具体来做,要从四个方面来帮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一是培养孩子积极自信的人格;二是防止来自社会人际交往中伤害;三是防止现实背离理想而造成的伤害;四是培养孩子自我修复的能力。



细分来讲又是一篇长篇大论,有兴趣的兄弟可以点赞评论,我们细细探讨~


本文观点来自周海宏教授,侵删


码字不易,大家点个赞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