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军步兵部队(以一个大队为例)出镜最多的武器装备为;三八步枪,香瓜手雷,歪把子轻机枪,89式掷弹筒,92式重机枪,92式步兵炮。
掷弹筒在日军中的编制
先来看一下日军编制:
日军一个54人的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轻机枪两挺),一个掷弹筒组(掷弹筒二具),两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1,射手1,副射手2)。每具掷弹筒编制2人。
日军一个181人的中队包含19人的中队部及三个小队。
日军一个1100人左右的大队包含:一个30人的大队部;四个步兵中队;一个110人的后勤运输中队;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三个机枪小队,一个弹药小队),编有12挺重机枪;一个55人大队炮小队(步兵炮两门)。
往上不再累述。
可以看出,在日军基层部队中,掷弹筒的装备数量与轻机枪是1:1的配置,折射出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程度。
抗战时,日军一个大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经常出现日军一个大队撵着国军一个师追着打的情形。在敌后抗战中,八路军一个团的人数往往与日军大队人数相当,但是装备落后很多,因此,一个团的八路军很难抵挡住日军一个大队发起的进攻。而要想挫败它,往往要集中数个团的兵力围攻。
相比较日军被诟病较多的三八步枪,歪把子轻机枪,92重机枪,日军装备较多的掷弹筒少有的受到较多好评。
产生和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军总结了大战时的堑壕战,结合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决定研制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可以像迫击炮那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
日军主要装备有两款掷弹筒。一种是大正十年式(1921年),一种是在其基础上改进的八九式(1929年)重掷弹筒。二战中日军使用最多的是八九式。
八九式全重4.7公斤,口径50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射速20发/分钟。除可以发射杀伤榴弹外,还能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手榴弹。各项性能接近或超过同时期苏德同口径的迫击炮。
德军的轻型迫击炮,实战效果不如掷弹筒
实战表现和作用
掷弹筒在日军中广泛使用,装备量很大。在日军历次侵略战争中充当了急先锋角色。
日军早期的常备师团中,一个联队装备76具掷弹筒,备弹7200发,而全联队装备的手榴弹只有3800枚。可见掷弹筒在日军中的重视程度。
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战中,日军根据我军特点,专门组建了一批轻装部队,加强装备了掷弹筒。如“益子挺进杀人队”,就是那个亮剑中李云龙拉出来意大利炮要打的那群鬼子,其每个四十人的小队竟然配备了四具掷弹筒,每具备弹40发。
我军缴获的日军掷弹筒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在进攻和防御战斗中担负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
进攻时,掷弹筒通常用来压制对日军威胁最大的机枪阵地,有时也用来攻击我方前沿指挥部。
一般是在侦知我军(国军和八路)机枪阵地后,由日军机枪展开对射吸引我军火力。掷弹筒组前出,有时会再配备两三个神枪手掩护。进入有效距离后,发射榴摧毁我军机枪。随后日军再发起冲锋一举攻入阵地。
日军的这一战法非常简单,但是在抗战中却屡试不爽。特别是在抗战前期,由于日军训练有素,榴弹发射既快又准。往往是在我军机枪还未打完一个弹夹,日军掷弹筒的榴弹就打了过来。当时不得已的应付手段就是不停地转移机枪阵地。
在防御作战时,日军往往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配合,拦阻我军冲锋,将对方压制在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外。对于缺乏重火力掩护,主要依赖近战,白刃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来说非常有效。关家垴之战我军为此就吃了大亏。
在村落,城镇近距离巷战中,日军发挥其射击技术娴熟的优势,隔着一条街或者几座房屋,用掷弹筒向我军占据的房屋院落做超近距离攻击,对我军威胁很大。
根据八路军冀中军区的统计,在1940----1941年间,掷弹筒破片伤占到我军战伤总数的32.5%。
可以说,直到抗战结束,我军(包括国军)对日军掷弹筒都没有有效应对办法。
太平洋战场的日军
在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掷弹筒也是对霉菌威胁最大的装备,令霉菌头疼不已。不过,相对于日军来说,霉菌装备更精良。
以美军陆战队一个连的编制来看:
人员193人,三个步兵排和一个火器排。火器排编制30口径机枪两挺,50机枪一挺,60迫击炮三门,巴祖卡火箭筒三具。霉菌每个步兵排编三个班,一个12人的班编有一挺勃朗宁轻机枪,一支1903式狙击步枪,10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班长有时会再带一支M1冲锋枪。搜洞时会再配一具火焰喷射器。
美军火力支援组
与日军一个中队相比,霉菌一个连无论步枪还是机枪(还有日军没有的自动步枪,冲锋枪),火力上都具有压倒优势。而且日军中队没有重机枪,掷弹筒与美军的迫击炮相比无论射程还是精准度还是炮弹的威力上都相差太远。特别到战争后期,日军的小队往往只能编一具掷弹筒。
重火力上,日军一个联队与美军一个团的差距就更大了。越往上到旅团,师团,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更别说霉菌还具有制空权,制海权。
掷弹筒在我军的使用
掷弹筒在我国仿制较早。1934年汉阳兵工厂就仿制了日本十年式掷弹筒和弹药,但是批量很小。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日军掷弹筒的猛烈攻击国军无有效抵御方法,于是在1938年底,以江元方为主的研究人员在日军掷弹筒的基础上试制出一种新式掷弹筒,射程比日军十式掷弹筒还远达220米,定名二七式掷弹筒。1939年1月开始生产,至1945年生产出40909具,掷弹筒道156万发。
敌后根据地方面。我军在早期使用的掷弹筒依靠缴获。在八路军首战平型关时就缴获了掷弹筒,百团大战缴获了57具掷弹筒。使用方面主要靠俘虏的日本兵来教八路使用掷弹筒。
由于我军作战频繁,依靠缴获来获得掷弹筒和弹药不仅代价高昂而且来源不稳定,打坏了没补充或者炮弹没了还不如一根烧火棍。特别是关家垴战斗后,深感我军火力不足的彭总要求我军工部门尽快开展掷弹筒的研制工作。
八路军炼钢
根据地都在偏远山区和农村,没有一点工业基础,设备材料奇缺。但是,我军的军工人员克服困难,群策群力用土办法一边试制一边改进。
比如没有制造炮筒的钢管。军工人员就利用铁路的铁轨锻成板条再卷起来。由于没有电焊,就用锻接粘合。但是这样的炮筒经受不住高压,打几炮就炸裂开。
后来就使用热墩加工,将铁轨烧红后再用大锤墩成一个实心圆柱体,然后再掏空做成炮筒。虽然解决了胀裂问题,但是这样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每天仅能加工出一两根炮筒。1941年上半年共生产出225根炮筒。后来研制出一些专用设备,制造炮筒效率才大幅度提高。
八路通过日军俘虏学习掷弹筒使用
军工部门生产出掷弹筒后马上就送进部队,部队使用后提出改进意见,军工部门再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改进。这样来来往往,我军的掷弹筒,掷弹筒炮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从1940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八路军总部各兵工厂生产出2500多具掷弹筒,掷弹筒弹达到198020发。
根据实战反馈回来的信息,我军工人员不断摸索试验,先从解决有无开始,逐步提高质量和产量,最远射程从300米到500米,最后竟然最远打到950米,比日军八九式打的还远。这一种依靠现有技术,一切为了实战,从无到有,稳步提高的精神,一直影响到现在,使得我军的军事装备水平稳定的上台阶,一步步走到世界的前列。
八路在研究掷弹筒
相比较八路军最大的黄崖洞兵工厂,晋绥根据地在抗战中制造了各种掷弹筒1806具。
在新四军中,四师生产了300具掷弹筒,掷弹筒弹2.3万发。七师生产了11具掷弹筒50发掷弹筒弹。
由于新四军地处华中,距离上海等工业城市较近,容易搞到无缝钢管,因此,新四军主要生产的是枪榴弹筒和小口径迫击炮。这一点可以看看电影《51号兵站》以及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的回忆录《把一切献给党》。
比如吴运铎曾经试制出了枪榴弹,在部队第一次实战使用时,新四军战士对这种新式武器使用还不熟练,枪口抬的过高。但是太巧了,由于日军是让伪军在前面打头阵,结果新四军发射的枪榴弹跃过伪军头顶竟然刚好落在日军队伍中爆炸。这一仗消灭了八十多日军,指挥战斗的成钧旅长高兴得奖励了吴运铎一把日军指挥刀。
八路缴获日军武器
没落和“重生”
掷弹筒可以称为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是一款非常有创意的武器。相比较同口径的迫击炮,日式掷弹筒在重量上具备很大优势。并且可以由单兵操作,由行军转为射击的准备工作也较为简便。
但是,它发射和调节射程的操作比迫击炮繁琐得多,战斗射速也不及迫击炮。而且,由于发射角度靠手掌握,射击精度自然比不上迫击炮(抗战初期日军打的准那是因为日军前期多为老兵,训练有素)。
在二战中,只有日本和中国军队大量使用掷弹筒。二战后,掷弹筒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掷弹筒的所采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又逐步在其他武器上获得重生。如苏联的GP-25榴弹发射器,比利时,法国的榴弹发射器。在我国,军工部门研制出了QLT-89式“三无弹射器”(无烟,无焰,无声),总体结构上也借鉴了掷弹筒的设计并优先装备了解放军驻港部队。
世界其他各国也多有仿制比如越南。2010年,装备中式武器的柬埔寨王军与美式装备的泰军在柏威夏寺展开激战并获得胜利,控制了柏威夏寺,后经国际法庭判决柏威夏寺归属柬埔寨,从而使得柬埔寨又获得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援助下修建了吴哥窟---柏威夏寺的公路,极大的发展了旅游业。
在柏威夏寺的柬埔寨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