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来说个魏忠贤的故事。

有四人夜里在密室饮酒,其中一个人喝醉了,谩骂魏忠贤,另外三个人吓得不敢出声。那个人还未骂完,东厂探子就将四人押到魏忠贤的住所,立即将骂的人处寸磔,而慰劳另外三个人金子,三个都被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动。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魏忠贤排除异己是到了什么程度,只要是说他坏话的,他一律视作敌人。魏忠贤本是宦官,未净身时就和宫内太监往来甚秘,后来净身竟然还留有一个睾丸,由于他和宫内太监关系很好,所以给他留了一个睾丸。本身一个太监,能够权倾朝野,不说他是不是奸恶,这就说明了魏忠贤不是池中之物,要知道,能在古代从一个小太监,成为皇帝信任的大臣,这本身就说明了他魏忠贤不是一个凡人。

天启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上将政事交给魏忠贤处理,时人称魏忠贤为九千九百岁,魏忠贤在位期间,打压政敌,不过他打压的政敌,也是没有本事的大臣,对明朝没有什么建树。魏忠贤此人虽然奸恶,人们说他坏话,就会被他视作反对自己,而清除。但是魏忠贤心思缜密,对待国事处理的还算可以。当时明朝由于万历年间的征战,国库空虚,民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纷纷逃离祖籍,但是明朝政府规定百姓是不可以随便离开祖籍的,于是这些百姓渐渐成为了逃亡的流民,随时可能被官府抓获然后判刑。于是农民起义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了苗头。而且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明朝末年正值地球小冰期,粮食农作物纷纷减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严重。早期的万历皇帝还能镇压农民起义。但是万历皇帝死后这种情况更加的严重。甚至天启皇帝某一年竟然连续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达两百多次。可见这个时候的明朝就已经出现了不稳定。然而魏忠贤上台之后,行事作风强硬,各地的农民起义迅速被魏忠贤镇压。而且魏忠贤他虽然排除异己,但是他也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崇祯皇帝上台之后,显然是想干一幅大事业的青年皇帝的形象。崇祯皇帝认为魏忠贤是奸恶之徒。于是不假思索的开始清算魏忠贤。但是他却没有想到,清算了魏忠贤之后,大明朝就好像是失去了一个支柱。这根支柱虽然时刻的压在崇祯皇帝的身上,但是这个支柱他也支撑了大明朝。

假如魏忠贤不被崇祯皇帝清算的话,明朝的灭亡也是在所难免的,只不过明朝灭亡会在拖延个十几年,二十几年。但是明朝灭亡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明朝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明朝,朝堂之上党争严重,而朝堂之下,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地方土地吞并严重,导致了大量破产农民变成无地流民。,最后明朝灭亡也是被农民起义军所灭亡的。最后,崇祯皇帝在临死之前的一天为魏忠贤重新修建了墓碑。可见,崇祯皇帝最后也是后悔把魏忠贤杀掉。如果魏忠贤不死的话,明朝的命运,有可能会,晚个,十几年,二十几年,才会灭亡。而且因为魏忠贤的处事方法和崇祯皇帝不同。崇祯皇帝虽然一心想要做个好皇帝。但是崇祯皇帝处事优柔寡断,然后被朝堂之上的百官耍得团团转。而魏忠贤此人处事心狠毒辣,处事果断。举个例子来说吧,天启皇帝年间,陕西也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魏忠贤命令镇压农民起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最后,农民起义被镇压,在魏忠贤当政的几年间,陕西再未出现过农民起义。崇祯皇帝当政期间,陕西也发生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崇祯皇帝优柔寡断。当将军伟要打算围歼李自成的时候,崇祯皇帝却下命令要招安李自成。结果给了李自成喘息之机,贻误了前方的战机。等到崇祯皇帝再想剿灭李自成的时候。李自成的实力已经翻了数番。最后明朝最后的一个同农民军作战的将领孙传庭,也是在崇祯皇帝盲目的催促之下贸然出兵,结果被李自成围歼。孙传庭战败之后,明朝再也没有将军出来同李自成农民军作战。朝堂之上,百官大眼瞪小眼。都没有办法。最后,崇祯皇帝命令百官捐款来募集兵同李自成起义军作战。那是百官各有心思和打算。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勃,对崇祯皇帝说自己很穷。甚至还要把自己的房子明码标价卖掉,然后来捐款,军费。最后还是周皇后劝说他的父亲周勃最后终于捐了300两银子。但是后来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之后。李自成严刑拷打朝廷百官。从崇祯皇帝岳父周伯家里一次性抄出白银几千万两之多。从百官以及六部大臣家里抄出的金银细软,甚至相当于明朝廷几年财政收入总和,可见这些朝廷百官都是贪官污吏。当时魏忠贤对待这些朝廷百官采取的是镇压排除的态度,而崇祯皇帝却太过信任这些百官,实际上,崇祯皇帝时期朝廷的百官大部分都是贪官污吏。

即使魏忠贤不死。,明朝的灭亡也是在所难免。那时候的明朝官员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横行霸道。大量的农民成为了无地的流民。即使魏忠贤在世,也避免不了明朝灭亡的命运。但是魏忠贤在世的话,明朝有可能会晚个十几年,二十几年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此事,有待商榷。不过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言,倒是可以窥探一二

明朝还未亡之时,崇祯已经有了诸臣误我的觉悟,而有个小太监哭哭啼啼的说了一句:“如果魏公公在,不会这样的!”崇祯听罢,下令厚葬魏忠贤(此时魏忠贤早就死了好久了。。。)


大明公司的历任董事长都很有特点

有的励精图治,引领公司欣欣向荣;有的就喜欢玩心眼,只为逗乐,有的喜欢美女而有的喜欢修仙,终于大明要黄了,而这一任董事长,是个木匠——天启

天启之后是崇祯,崇祯终其一生都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的命运

最后以一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大明公司最后的挣扎,而其中有个小插曲很有意思

据说快要亡国时候,有个太监说如果魏公公还在,或许国家不至于如此,崇祯心里有悔意,还秘密让人收敛魏忠贤骸骨

此事是否属实,我们尚且不论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魏忠贤没有被清算,会影响大明的结局吗?

  • 妖人九千岁——能力是“卓越”的

魏忠贤一步一坑,踩着别人登上权力的顶峰

天启皇帝是个木匠,不管朝政,魏公公来管

群臣也归他管辖,因此历史上知名的“东林党”被清扫

这是一帮以“忠臣”自居其实也并非善类的传统士大夫

魏忠贤清算了杨链、左光斗,扶植了自己的五虎、五彪

他的确贪得无厌,凡事都需要用钱来解决,但是他也是办实事的人,国家虽然乌烟瘴气,却也依旧平静

至少,该镇压的都镇压了,该收拾的也都收拾了

朝堂之上,也没有乱七八糟的党争,大家都是“阉党”无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至少都相安无事

对外呢,也还不错。毛文龙驻守皮岛,袁崇焕督师蓟辽,一扫万历阴霾,防守做得也很到位

不说这些人是否奉承魏忠贤(比如袁崇焕给他在关外修生祠)至少魏忠贤用他,毛文龙也没被收拾

所以,魏公公的政治手腕是有的,甚至可以说很高

  • 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儿——阉党走狗,国之重臣

魏忠贤的呼风唤雨权倾天下,离不开身边的这帮干儿子、干孙子

因为他是宦官,所以无后,因而同姓同宗成为了结交魏忠贤的最有利法宝,据说一个大臣,让自己的儿子去给魏忠贤当孙子,然后自己顺理成章的叫魏忠贤一声爹,而这个大臣,竟然比魏忠贤还要大

不要脸,是真的不要脸

可是,就是这么积累下的一批大臣,还真就帮着魏忠贤治理了整个天下

虽然民不聊生,虽然贪得无厌,虽然鱼肉百姓,但至少天下还是大明的

时人皆知,要想当官,必须拜魏忠贤的码头,要想升迁,必须给魏忠贤送钱,要想为天下百姓做点事,必须先给魏忠贤修生祠,就是这样的朝廷,就是这么的昏暗

所以,朝堂之上,人人皆阉党,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他们在忍辱负重

随着魏忠贤的落马,阉党一朝覆灭

算是积累多年的“好人才”“坏人才”一扫而空

  • 励精图治的崇祯——用力过猛

时人有评:“崇祯用力过猛,因而导致国家覆灭,明末不缺忠臣良将,却未能挽救危局”

当然也有人认为:“崇祯之败,败于党争,诸臣误我并不是推卸责任,当时的朝廷已经腐败混乱到崇祯也无法挽救的局面,再不用力,甚至挺不了那么久!”

总之,人们围绕着崇祯和他的群臣,做出了如此的评价

而大明王朝的覆灭也和这君臣之间的掣肘扯皮不无关系

崇祯节俭,自己穿破衣服、后宫也穿破衣服,不舍得吃喝挤出钱来发军饷,平叛乱。

大臣们则奢华无度,历任的首辅也都是各个党派的领袖,一心只想着扩大势力,打败这个、抨击那个。

一如周延儒、温体仁都算是一代奸相

而且在北京即将破灭前夕,崇祯号召群臣捐款救国之时,群臣除了哭泣就是沉默,就连崇祯的老丈人(当时有名的富豪)也不愿意出钱,崇祯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最后,北京城破,忠臣不是没有,文臣武将都有人自裁殉国

如大学士范景文等二十一人均壮烈捐躯,而苟延残喘的崇祯老丈人,竟企图以金银财宝贿赂李自成,落得个家破财尽的下场,让人感叹

而崇祯也杀子毁女自裁于景山

  • 命中注定——魏忠贤一死,大明必亡

结局是悲惨的,反过头来想想

为何没有忠臣如于谦、如张居正、再如袁崇焕也可以啊

将时间推到阉党倒台的那一刻,我们或许会发现什么

其实,东林党并非什么名门正派,他们搞党争不亚于其他任何党派

阉党专权、谋害忠良已成事实,他们虽然残忍,但他们知道保家卫国

知道只有朝廷在,自己才能继续作乱,百姓苦的只是一时

待到时机合适,再一扫而空也未尝不可

而结果却是:崇祯一心想要绊倒魏忠贤和他的党羽,并且想要重新拉拢一批人为国家办事,只是,阉党的处理方式太过于绝对

本来朝廷就已经一团乱麻,几乎人人都和阉党脱不了干系,好人错杀的不止一个,为什么?

崇祯要惩办阉党,必然不能用他们的人审理,好,找到了一个真不是阉党的人,而这个人之所以不是阉党,是因为连阉党都看不上他,觉得他太差劲。

机会来了!平常跟谁关系不好,被谁欺负过,那就是阉党,那就得惩办,写进名单,交给三司法办!

但凡于阉党有联系的,都进去了。哪怕是为了国家假意讨好的良臣,也未能幸免

就这样,本来是清除乱臣贼子的好机会,演变成了另外一场党争和个人恩怨的斗争

而且更加的惨烈,真正意义上实现名臣能臣一扫而空的效果

稀里糊涂掉了脑袋的人比比皆是,闹得人心惶惶,朝风大变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像样的能臣再出现了

就算洪承畴、卢象升、左良玉、曹文诏一批名将涌现出来

却再也没有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名臣了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崇祯“诸臣误我”的临死感叹,以及那流传甚广的说法

“如果魏公公还在,不至于这样的”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请关注头条号

3

明朝末年比魏忠贤更牛逼的人物很多,如果说魏忠贤能够挽救明朝,那么比魏忠贤更能挽救明朝的人不在少数。

比如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等,都是一时之杰,内能治国外能打仗。

被某些人传闻美化的神乎其神的魏忠贤,却什么都不会。

导致明朝灭亡的人是崇祯皇帝而不是其他人。

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苛薄,急功近利。对统兵大将,有功未必赏,有过必定罚。并且导致形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洪承畴,战败就是崇祯皇帝胡乱指挥的结果。冤杀袁崇焕,逼死孙传庭。导致,明朝灭亡前夕无人可用。

文治方面崇祯皇帝十多年换了五十多个内阁大臣,相当于国务院在十年间换了50多个总理和副总理,导致政令混乱。大臣们对他都非常不感冒,不愿意为他卖命出力。

另外崇祯皇帝真是个没有担当的皇帝。他让陈新甲和皇太极秘密议和,消息被泄露后,又处死陈新甲,做他的替罪羔羊。

李自成进京前有时间可以迁都南京,但因大臣们反对,崇祯皇帝个人又不敢乾纲独断,果断决策,最后丧失机会导致明朝灭亡。

一个最高领导者,比如皇帝的决断和领导能力,是决定一个组织,兴衰或灭亡的根本原因。

皇帝的能力是一个朝代的天花板。大臣的能力如果比皇帝的能力强要么造反,要么专权,更多的时候,是被无能的皇帝打压,无法发挥自己能力。

因此说明朝灭亡实际上是亡于崇祯之手,而不是其他人。至于魏忠贤不过是皇帝的一只狗,一个工具,普通的政治人物而已。

4

提出这个假设的人基于一个原因:魏忠贤和袁崇焕关系好像还不错。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给力的,可以说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天启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袁崇焕督师辽东,不敢说他多器重袁崇焕,但从来往信件看,袁与魏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袁比较厉害的几次战功全在魏掌权时诞生。

但是,这里有一个误解,魏忠贤掌权,好像军国大事他都管,其实不然。

明朝宦官最高的职位有两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按照明朝的制度设计,前者是代皇帝朱批的,也就是在皇帝忙不过来的时候,充当皇帝的秘书在内阁起草的文件上写"同意"或者"不同意";后者是管印的,在朱批好的文件上盖印,发回内阁施行。

当皇帝怠政,而内阁又不受信任的时候,司礼监的这两个位置的宦官就坐大了。因为皇帝不处理内阁草拟的文件的话,就是司礼监来处理,此时皇权的实行者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和掌印太监。如果有太监能够身兼秉笔和掌印太监,那他基本就是皇帝了,比如魏忠贤。

朝政的处理是一个流程。打个比方,大臣拟好工作计划报内阁,或者皇帝安排个什么事情给内阁,内阁讨论形成建议意见报皇帝,皇帝审核批准,内阁在下发执行。皇帝懒了,批准盖章的活就交给太监。明朝初期发明这一套,分化了内阁权力,开始是有效的,随着这套制度运行,带来一个致命缺点:一旦流程的各环节势力做大,形成小集团,那么相互的扯皮、攻击会大大的加强朝廷的内耗。不幸的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内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太监集团(阉党),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又分为东林党和浙党。互相攻击,互相掣肘朝政一片大乱。

比方说,皇帝要做个什么事,内阁可以照转文件下发,但是可以让下面执行的同党推诿不执行。内阁想做个什么事情呢,太监也可以忽悠皇上,就是不盖章。这个时期,已经无所谓对错了,不管做什么事情,一派赞成的,另一个就反对,什么战略部署,长期规划,长远利益,统统都做不成。

魏忠贤只是阉党势力的一个代表,没有魏忠贤,还有王忠贤,张忠贤,明朝是除了东汉,宦官祸国最严重的王朝。而且,即便魏忠贤和袁崇焕关系好,即使袁崇焕是个阉党,也会受到东林、浙党势力的掣肘,打击。他依旧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另一方面,魏忠贤和袁崇焕的关系也不见得那么好,太监的生理缺陷注定了他们心理的变态,不可能和你成为好朋友。

宁锦之战后,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尚书霍维华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辞去荫袭子孙的赏赐,但魏忠贤不许。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为督师兼任辽东巡抚,驻扎宁远。

综合以上,总结一句话,把明朝的兴亡依托在一个太监身上是相当不靠谱的。

明朝灭亡有三大原因。

  一,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事实上严嵩死后,大明的文官们一直是铁板一块,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万历不上朝,正是基于此,万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还是那回事。

二,明末经济制度的超前发展(黄仁宇,杜车别观点)。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因为气候,河流,地理的因素决定了我国是个农耕国家,不像欧洲以商业为主,所以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安全是中国古代的第一要义,没了粮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禁止海外贸易,正是为了限制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导致粮食减产。

而明末,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海外贸易活跃,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手工业或从事海外贸易,而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人们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粮需要湖广供给,到了明末战乱时候,江南富商们有钱买宅子,买地,却买不来粮食,清兵南下后,南方四镇的二十万精兵因为没有军粮,全部投降清兵,政府无粮,征兵也困难。南方粮食姑且紧张,那么北方遇到了那么大的灾情,可以说天下已无粮赈济,

三、再来谈谈张居正的赋税改革。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经济迈了一大步,但正是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经济过渡发展,从而导致明朝的灭亡。在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以前,农民收割完了粮食就可以交税,但赋税改革后就不行了,还要拿市场上去卖,换了钱再交税。而收割粮食和卖粮食的季节都一样,大家都卖粮食,粮商就会趁机压价,等于农民又被盘剥一次,变相的加重了赋税。江南这些地方还好一些,因为这些地方银子多,经济外向型大,还可以种植利润大的经济作物换钱,西北这些缺银,经济内向型的地方就更严重,农民为了换钱受的盘剥更大,所以除了灾荒外,农民起义为什么在西北爆发,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说的,张居正的赋税改革等于是鼓励种植经济作物而不种植粮食,所以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万历,天启,崇祯,魏忠贤,而是张居正,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诡异。

  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于商业的过渡扩张,耗尽了帝国的资源,最终搞垮了这个帝国。

5

杀不杀魏忠贤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不杀魏忠贤的话,要看崇祯能不能驾驭,杀了魏忠贤的话,要看能不能在朝廷之上培养起自己的势力。

皇权之所以至上,是因为一切尽在掌控,一旦不可掌控,那么,离皇帝上吊就不远了。

崇祯皇帝后期之所以需要上吊,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崇祯召集三路大军来京勤王,然而,各路兵马拥兵自重,除了吴三桂动身之外,另外两路,竟然向南逃窜。这就是为什么说,后来的南明政府会一下子拥有三四十万军队,而没有人进京勤王,那是,本应该勤王的部队,他们跑了。

历史上,除了魏忠贤之外,例如鳌拜,尽管是辅佐三朝的重臣,但是因为康熙无法掌控,所以,擒拿鳌拜。又是张学良之于杨宇霆,都知道杨宇霆在张作霖时期是重要的智囊人物,对奉系军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不久,就被杀了,这就是最高权力者对无法掌控的人物,必须杀之而后快。

崇祯因为不确定能不能掌控魏忠贤,因此,将魏忠贤杀了,但是,杀了魏忠贤之后,崇祯依然没能培养其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日渐成为铁板一块的文官集团,这样的情况下,就变成崇祯一个人与群臣的战斗,皇帝不相信大臣,大臣不相信皇帝,最终是两败俱伤,崇祯自缢时,还血书:诸臣误我!崇祯死后,那帮大臣被农民军整的也够呛!

6

首先还是纠正一个题主的小疏忽,魏忠贤不是崇祯杀的,他是自杀的。而且将天下兴亡寄于一人明显也是不恰当的,就像很多人说袁崇焕被杀了,明朝才会灭亡的、孙承宗死了、明朝才会灭亡的。我觉得真要把兴亡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个王朝还是趁早灭亡的好,免得耻辱更甚。所以我更愿意理解题主的问题为,如果崇祯不铲除阉党,明朝是不是不会那么快灭亡?因为魏忠贤是阉党的首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的看法是确实不会那么快,但保住国祚的可能性还是不大。因为明朝阉党的作用很明确——制衡文官,也就是说阉党其实是权力的平衡者。权力是个好东西,可权力过分集中就容易出大问题,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腐败。所以历代都会出现权力分配平衡的事情,一般是用相权牵制君权,但这也不是稳定的权力结构,因为双权并立是很容易决出胜负的,所以需要第三方的平衡。在明朝的太监集团本质上就是这个第三方,依附于皇权的第三方。现代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其实是我们祖先玩过的了。

崇祯上位后的朝堂情况其实很有趣,因为文官集团分裂了,一部分成了东林党,另一部分属于阉党,当然还有楚党、齐党之类的小团体。但朝堂上的基本平衡结构还在,他其实不需要大范围的进行调整。可崇祯偏偏做了大范围的清洗,他贬斥魏忠贤问题还不太大,可是他又铲除了阉党,直接破坏了权力的基本平衡。东林党迎来了“众正盈朝”的时代。

我个人对东林党徒们没有偏见,对杨涟、左光斗等人的铮铮铁骨还十分钦佩,但对东林党这个整体我是很有偏见的。东林党其实有两次大规模掌握权力,一次是天启元年到天启三年,因为拥立之功;另一次是崇祯元年到崇祯五年,因为皇帝铲除了阉党。翻开史书就知道,这两段时期明朝对外战争的情况都非常糟糕。天启元年开始明朝失沈阳、失辽阳、失旅顺,一连串的惨败,直到天启以魏忠贤督东厂,东林党被打压才勉强稳定住局面。崇祯就不用说了,那段“众正盈朝”的时间基本就是连战连败。

所以无论主观上我们多同情东林党,客观上东林党对于国家是有害的;无论主观上我们多鄙视阉党,客观上阉党的确让国家某种程度上止损。根据这些,我得出的结论是崇祯如果不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明朝虽然未必能保全国祚,但不至于灭亡的那么快。

7

一个名老太监决定不了大明社稷,重要的在于如何从根本上挽回大明的颓势。

魏忠贤肯定不是个好人,蒙骗皇帝、取得皇帝信任,排斥异己,大肆敛财,为自己建生祠,官民皆愤,因此崇祯帝杀魏忠贤,虽然有清除政敌的考量,但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无可厚非。魏忠贤所代表的宦官势力在明中后期的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文官集团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行政体系的有效运行。崇祯帝认为宦官专权是大明王朝的首要敌人,因此清除魏忠贤后,也压制了宦官集团的声音,文官集团在崇祯一朝势力抬头,但由于激烈的党争,文官们并没有如预期的展现出挽大厦之将倾的魄力,所以就出现了温体仁,周延儒之流。

明王朝后期的主要矛盾在于官民关系的恶化,明王朝的各级官员缺乏调适矛盾的合理措施。崇祯帝继位后,依然坚持加派三饷(练饷、辽饷、剿饷),对农民起义军坚持武装镇压,官民矛盾被激化,而与关外的满清铁骑的对抗又使得明王朝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政府又不得不加大征税和摊派力度,这就使得明王朝的财政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死结。即使崇祯不杀魏忠贤,不彻底清除宦官势力,情况也不会更好,有很大的可能是往坏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对于明亡清兴有“17世纪危机论”等新的视角出现,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明王朝覆灭的必然性,崇祯帝如果不对病入膏肓的官僚体系进行整饬,仅仅停留在对个人的惩罚上,也很难挽回明王朝的颓势。明朝的军事制度、财政制度在明末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变革是迟早的。

8

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财正崩溃,税收不上来,对农民加税,北方农民起议了。但是这一切在魏忠贤时期比较平静,他对税收征管的力度大,加税的目标也针对有钱人的商业矿业,当然得罪了东林當,但对农民比较温和,他自己也是农民出身。东林掌控朝庭后,取消了各项杂税,就是减自己人的税,并且大肆侵吞,浙江的茶税降到了十二两,简直是笑话。他们对农民加税,还要追缴历年积欠,这其实是过去不公开的减税项目,北方农民根本承受不了。没有李自成这些人,明朝根本灭亡不了,以后金的力量是无法取代明朝的。

9

作者:坐古谈今合作者昔往矣

大明王朝必亡。

(1)大明必亡

一个王朝的覆灭,有其必然性,也是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就明朝来说,主流观点认为:万历朝便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因,更甚而在开国时,制度上的构建就已埋下灭亡的伏笔。

到了天启后期,也就是魏忠贤主政时期,帝国的各种弊端已经显现,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到了崇祯时期,帝国已积重难返,灭亡已是必然,这是封建王朝的必然归路,回天乏术。

崇祯时期的明朝虽有鲜花点缀,但根已经是朽木了

魏忠贤在这种新旧秩序交替时代下,所能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历史潮流面前,个人实在算不了什么。如果认为魏忠贤是拯救大明的救星,这无疑是唯心历史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忠贤也做了大明灭亡的催化剂。

之所以说明朝必亡,主要是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

(2)士人精神的死亡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在人事升迁方面的消极,使士人阶层普遍失望,集体腐化堕落已经难以阻止。明末,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阶层工商阶层。

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中小商人阶层和以皇权为代表的大商人阶层。新的阶层出现,则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旧秩序无法维护新兴阶层的利益,则就要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由此,就出现了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

“传统士人精神”已死

(3)屯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

屯田制的逐渐废除则使军饷严重不足,以及明朝低效的漕运制度使得军队战斗力极弱。到了明朝后期已经不能应对内忧外患,大明危在旦夕。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王室宗亲的分封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加之士绅阶层的掠夺,使得农民愈发无地可耕。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下,农民不断起义,成了压垮大明王朝最后一根稻草。

魏忠贤再有才干,作为皇帝个人的忠仆,他能够阻止皇帝土地兼并、抑制藩王、对投靠阉党的官员们(包括文武)进行抑制吗?

很显然,他那么做皇帝也就不喜欢他了。

“土地兼并”得不到抑制必然是农民起义

(4)魏忠贤、阉党的催化作用

阉党与东林党党争,严重的损害了明朝内部的团结,大明内部相互倾轧,不能一致对外对内,也不能解决大明的种种积弊,反而削弱了大明的实力。

魏忠贤的矿监、盐税政策,虽然缓解了大明财政囧态,但更多的却是钱落入阉党及围在其周边的文武官员腰包。魏忠贤税本来就是不合法,以皇权代替行政权、以私法代替公法。里面的问题更多。

魏忠贤只是皇权的代表,他征税的权力也是来源于皇帝,也为皇权的利益服务。也正是因为这点,崇祯可以伸出个小拇指就能消灭他。

同样,魏忠贤也仅是统治阶层中的一员,崇祯很容易地消灭了阉党,但却根本斗不过统治阶层的官员。

魏忠贤只是工具性,他没有办法解决根本性问题,死不死对明朝灭亡几乎没有影响

皇权受制于儒家思想,那么,做事儿总要找面子、顾制度,但制度僵化后,皇权只能依靠宦官去暗地里惩治不听话的官员。

问题就这么简单。他就是皇帝的刀。扔就扔了,问题在于崇祯扔了刀后手里没有东西了。只靠“制度”“王法”这些根本动不了别人的灵魂。

10

不杀魏会亡的更快!阉党已经成了气候,圣旨都没有魏忠贤放个屁管用,天下对于魏怨气太大,不杀魏天下不归心,不除阉党崇祯皇位不稳!什么魏会弄钱,不给百姓加赋,都是在胡扯,魏弄钱主要来自贪污,买官卖官,赎罪银,他都弄进自己的腰包,没有给国军一分钱,前期有孙承宗在朝廷,魏有所顾忌,孙去了辽东,魏太监立马就大开杀戒!崇祯无人可用,无钱可用,大臣们只会内斗,这些恶果都是魏忠贤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心为民,刚正不阿,不贪污,能办事的人,都不加入阉党,不加入那就只有死,杨涟,左光斗等等几百名这样的官员被杀,朝廷剩下的只会阿谀奉承,贪污受贿,使大明的整个政治风气变了,无人在一心为国为民!到了崇祯时期只有几个将领能办点事,偌大的朝廷竟然无一人为大明着想!崇祯时期的大明,上令不达,达了没人执行,或者执行了变本加厉,从袁崇焕开始,将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越发严重,很多将领开始养寇自保!让谁干活都先要钱,崇祯穷的就差裤子都典当了,可是这些人不管!比如吴三桂,让吴三桂救援北京,结果吴没来,原因是没给钱!不是崇祯不给,是崇祯真没钱,崇祯时期局势,一切的恶果,都是魏忠贤遗留的政治风气造成的!有人说杀了魏,打破了朝廷局势的平衡,所以局势才会失控,起码应该找个魏的接班人,这是彻底的胡扯,朱元璋,朱棣的内阁怎么不用太监?再说每次太监出来都会造成大劫,如赵高,刘瑾,王振!哪一个不是造成的灾难惊天地,泣鬼神!严嵩等大奸,和太监比起来,都只能算是正人君子的好人!大明的灭亡,魏忠贤负责主要责任!或者说大明能这么快灭亡,跟这个死人妖放的这把大火,拖不了干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