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有哪些有意思的纪录片值得推荐?

有哪些有意思的纪录片值得推荐?

2020-07-28 16:41阅读(86)

有哪些有意思的纪录片值得推荐?文理不限。:看完《算命》,久久不能平静决定写这篇评论时,犹豫犹豫再犹豫,生怕再牵起刚平复下去的悲恸。但最后咬牙提起了笔,

1

看完《算命》,久久不能平静决定写这篇评论时,犹豫犹豫再犹豫,生怕再牵起刚平复下去的悲恸。但最后咬牙提起了笔,只因觉得这样的好片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算命》的导演是徐童。徐童从08年开始创作独立纪录片,《算命》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因为是独立制作,《算命》没有商业化和体制内的信息,镜头也更真实的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纪录片中,《算命》很有影响力。

在形式上,《算命》采用了章回体,共九回一尾声,每一回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但是又承上启下。章回体起源于宋代的“讲史话本”,也就是说书。说书人讲故事分为几个小部分,语言通俗,故事精彩,一小部分结尾必留悬念,以吸引听众。《算命》就很有世俗性和故事性。

看过徐童纪录片的人都可以在纪录片中感觉出很强的故事性,故事性实际上与纪录片的记录性相悖,但徐童认为游民大部分生活就像故事一样,故事也最有世俗感,很民间,很有野性,回避故事性就是回避现实。

《算命》是徐童的“游民三部曲”之一,镜头对准的是社会体制外的边缘人:残疾的算民先生历百程、聋哑傻的妻子石珍珠、被历百程判“孤单命”的妓女唐小雁、好赌成性留不住钱的煤矿工人、因丈夫入狱而沦落风尘的按摩店服务员......徐童说:“我愿把镜头对准正在发生的变化,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一个变化无常的江湖、一些善恶掺杂的人性。”

《算命》讲了很多人的故事,都引人深思,我既写不完,便挑两个印象最深的人物吧。

历百程是《算命》的主线人物,他是一名算命先生,也是游民,因为算命是否是一个职业还有待商榷。纪录片一开始,便是历百程正在烧香拜佛,口中还念着佛号,说来可笑,任凭你拜佛千万遍,都改变不了现实的生活,通常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希望通过虚无的神学来改变命运,因此历百程的客人通常都是妓女,在一次扫黄打非之后,历百程就断了财路。

作为算命先生,历百程能说会道,大话空话随手拈来,言语中暗含着幽默和小小市民的奸诈市侩和庸俗。历百程哥哥想吃掉流浪猫时,历百程说:“这小猫是上帝派来的小天使,就考察这个院里每个人的品行。”之后,又上升到了博爱、真善美的高度。在赵小姐之后,历百程用亲嘴为例向徐童说明自己50岁之前和现在的区别,那一段单口,再加上他自配的音效,感觉无法形容,自行领会。

唐小雁是一个妓女,也是《算命》中将悲情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人物。一方面,唐小雁是一个强势的人,无赖来捣乱,抡起棍子就往无赖汉头上招呼,最后,无赖汉头上缝了几针,第二天,唐小雁甩给无赖汉200块钱了事。另一方面,唐小雁又是一个脆弱的人,18岁被强奸,然后成为妓女。在店里,她是老板娘,过年的时候女孩子跪着给她磕头叫她干妈,但是喝醉了之后,唐小雁抱着女孩子哭,哭的十分心酸,把憋在心里好久的话讲了出来。

纪录片中最让人泪目的是唐小雁在肚子上缝上红线的场景。 历百程算命时判定唐小雁是注定“孤单命”,唐小雁为了改命,决定在肚子上缝上红线。在悲情的音乐背景下,在杂乱的环境里,唐小雁用酒麻痹自己后,就生生的用针穿透了自己的肚皮,让人感受到一个女人对于生活的无奈与绝望。

历百程在纪录片中说:“贫不择妻,寒不择衣,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这大概是对于《算命》中人物的真实描述。但是,尽管如此,《算命》仍旧体现出一种向上的能量,那就是“活着”。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都要努力地活下去,即使咽着眼泪。记得尾声时有一对句子:算不尽芸芸众生微贱命,回头看五味杂陈奈何天。有的人追逐星空,有的人耽于淤泥,生活就是这样,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2

一星:《故宫100》、《中国古建筑》、《敦煌》、BBC漫游世界系列、《手艺》系列、《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梁思成 林徽因》等。下面大体说一下这几部片子,主要是觉得体现了一定典型性。

这三幅图代表的节目分别为《故宫100》、《中国古建筑》、《BBC漫游世界建筑群》,如果对中外建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来看看,《故宫100》时常4到6分钟不等,是原来拍摄《故宫》的团队制作的故宫小片,或者讲一座殿、或者讲榫卯结构、或者讲一个传说、或者体现一种后现代的故宫艺术呈现,都比较有意思。如果看小片不过瘾,大家也可以去看《故宫》,对它的历史,讲的是非常详细了。<br>《BBC漫游世界建筑群》是对世界建筑的一个综探,不管是现代理念还是传统建筑,呈现了多彩的空间以及设计风格,主持人非常有经验。我常常觉得BBC漫游世界系列是穷人福音,不用出门,就能领略世界,当看到各种独特建筑时,那种感觉,非常震撼。同类的还有《BBC花花世界》,漫游世界花园的,各种各样的花园,都非常有意思。

《敦煌》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了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这部纪录片拍摄了许多游客不能进入的洞穴,非常有助于大家体验古中国的艺术之美。结尾许巍的歌一响起来,令我非常有想哭的冲动。

《手艺》系列纪录片,科教频道已经做完第四季了,不好意思,网上就找到这张图,凑合看吧。《手艺》系列对我国传统的手艺例如泥塑、木雕、人偶、酥油花、草龙、首饰龙灯、廊桥等等都有非常好的呈现,拍摄精良,制作精美,但由于体量太大,一百集,导演水平也不同,所以良莠不齐。同时35分钟的节目长度导致“注水”较多,影响观赏性。如果大家想看的话,推荐大家看纪录频道的改编版,纪录频道改编的是其第三季和第四季,25分钟的长度保留了节目的精华部分,适合传播,个人认为节目表现最好的还是台湾的手艺人,不管是古瓷还是漆器、木雕还是陶器,台湾的手艺人那种底蕴,和大陆民间的手艺人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台湾艺人偏于古风,自然内敛含情脉脉,大陆民间的手艺人大多是下里巴人式的质朴,在高阶艺术上,大陆的可能偏商业也多一些。如果为节省时间,我推荐大家必看的两集是《古瓷新生》和《徽韵巧雕》,一台湾、一安徽,两人都是业界翘楚,但是追求、品味,是完全的两种风格。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镜头非常炫,尝试了很多纪录片方面的表现手段,总导演是我非常喜欢的王冲霄老师,他的另一部片子《扎溪卡的微笑》,我会在二星里推荐一下。王老师是一位非常注重艺术感觉的人,为人说话也很温柔,啊,这个不谈了……总之,《茶》作为媒体纪录片是不错的。同类的纪录片还有《与全世界做生意》,(我推荐纪录片有时候根据内容,有时候根据表现方式,希望大家不要觉得好像不大搭,其实看了就知道它们的相似了),《与全世界做生意》是讲中国商业的扩张,非常有意思,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工厂、在印度做生意的中国人、中国义乌等等,都用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来表现。

《梁思成 林徽因》这部纪录片评分高达9.4,胡劲草的片子,非常文艺,推荐文艺的男男女女们去见识一下民国时代的人物品格和文采。胡劲草去年拍了《甲午》在一套播出的,我打算也放在二星里。

二星:雅克贝汉系列、《扎溪卡的微笑》、《甲午》、《高三16班》、《人类星球》、《冰冻星球》、《舌尖》一、《枪》等。

雅克贝汉应该是纪录片爱好者入门必看的一位导演了,他的《鸟的迁徙》、《海洋》、《微观世界》都被许多人所称道,如果我排名的话,应该是《鸟的迁徙》、《微观世界》、《海洋》,海洋虽然进了院线,但是在探索和表现力上,都不如前两者深刻动人。大家应该对他比较了解了,我就不细说了。

《扎溪卡的微笑》是我喜欢的王冲霄老师(捂脸……)的作品,虽然是纪录频道出品,但带有浓郁的个人纪录片风格,讲的是微笑列车协会对藏族地区唇腭裂儿童的救治过程,至今还记得当时看到这部片子时的惊艳,完全具有国际竞奖水准。我因为这部片子深深地喜欢上了王冲霄老师。王老师也是一位不断探索的体制内纪录片人,之前的作品包括《颐和园》、《千年菩提路》、《外滩》(《外滩》我觉得拍的挺差,虽然有金世杰和许玮宁来演杜月笙和李香兰……)、《故宫》,以及前面提到的《茶》等。

《甲午》是胡劲草的作品,这是一部对家国命运具有深刻反思的纪录片,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我们国家的进程将会是怎样。依旧的文艺腔,女导演可能都比较温柔范儿。

《高三16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实性较强的纪录作品,去年引起较大反响的纪录频道出品的《高考》,其中的前一二集《毛坦厂的日与夜》就是参考了《高三16班》,我个人喜欢《高三16班》所呈现出的朴实,能够看出导演扎实的表现功底。《高考》的前两集,还是能够看出一些刻意与小小的恶意,可能也是为了传播效果。这部片子同样有纪录频道25分钟的剪辑版本,非常有助于大家追忆当年。

舌尖上的中国我就不说了,很出名的美食纪录片

喜欢枪的男士可以看看这部纪录片,《枪》非常有意思,每一种枪,导演都给了专属音乐,以及不同韵律,或爵士、或摇滚,节奏与解说语速都非常快,是一部不错的国内媒体纪录片样板。

三星:《七年》、《寻找小糖人》、《浮生一日》、《轮回》。

《七年》是那种我们梦寐以求的纪录片,导演追踪了十多个孩子从七岁至今的故事,如今已经拍到《56up》,七年一跟拍,人物时有缺席,但大多数人,我们都从小看到了老。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希望少走一些弯路,希望知道是否某个决定影响了我们之后的生活,就如同七年中的人,结婚、离婚、走出贫困、陷入流浪,谁也无法判断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但是看到他们的56岁,各个都体现出一种平静的状态,还是会感觉到内心的欣慰。

而更神奇的是,《七年》的主人公,不论是贵族还是乞丐,都愿意让摄像机参与他们的生活,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相信人人之间都会存在比较和后悔,今天你对身边人说我爱你,七年后,他可能就离你而去了,如何面对,在大众面前坦诚,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感谢他们,都没有缺席。

建议大家从《7UP》开始,《14UP》、《21UP》、 《28UP》、 《35UP》、 《42UP》、《 49UP》、 《56UP》一部部看下来,对你的人生一定会有相当的启发。

与此类似的纪录片,还有一部《俄国人生七年》,中间有苏俄解体的历史背景,人物命运更加波折。

如果说《人生七年》是一部人生的纵深,那么《浮生一日》则展现了丰富的人生横切面,二者殊途同归,在《浮生一日》里,有人恋爱、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有人勇敢,但是这一日,或许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就如同《人生七年》,你希望它是一部《圣经启示录》般的人生存在,可是看下去,你或许也会觉得人生,就是那么的平静。

说到人生的平静,相信没有一个人会比罗德里格斯更加懂得人生的平静,《寻找小糖人》是一部惊艳的作品,不论是其艺术表现还是片中人物的人生观,一位在南非巨红的神级偶像,在自己的家乡底特律却籍籍无名,靠在工地上搬砖为生,当他知道了自己在南非被当做神一样供奉、甚至自己的音乐引导了南非的人民革命的时候,他却非常平静,没有抱怨,没有懊丧,依旧在旧的房子里平淡的生活。这一种巨大的反差力量,带给人深刻的人生观震撼。

《轮回》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全靠音乐和画面支撑,被许多人评价为“死前必看”,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心态不大好,觉得它太闷,没有看完,第二次看完后却深受震撼,有种突然理解宇宙浩淼的感觉。图片中喇嘛们正在制作的,就是坛城沙画,做好后就会焚毁,繁华世界,不过一掬细沙。看完《轮回》,如果想了解坛城沙画,可以看《手艺 坛城沙画》这一期,对其制作过程、含义表述非常详细。

3

流量预警!可以称得上是最全的纪录片“神作”汇总!附详细观后感~(谁叫我当年没事干就喜欢看视频呢摊手)


1.航拍中国第一季(2017)

今年新出的网红纪录片,

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经济社会发展,

里面有一段东北虎在雪地里追无人机,超级可爱~

看到新疆的时候,泪如泉涌~

从空中俯瞰华山的画面,让人颤抖~

可以称得上是目前最新的中国旅游指南

这个质量意味着央视纪录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人间世(2016)

最爱的国产纪录片没有之一!

真实得展现疾病和死亡,

聚焦医患关系,但让我更触动的是生命!

多么珍贵又多么脆弱

每一集都戳泪点

第九集讲一位坚强乐观的癌症妈妈,看的时候哭到不能自己,内心却又是温暖而充满希望!不知道她现在是否还活着


3.急诊室故事(2014)

和人间世一样,一样的主题,一样的优秀

记录了生死关头的人生百态,还原了中国真实的医患关系,直击我国医疗现状。

虽然是一部医疗纪录片,却让你看尽人生百态,活着本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和幸运。


4.人生七年 系列

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小孩,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此后每隔七年,导演会重新采访当年的孩子。1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

镜头下的孩子从童年步入老年,而导演,也变得白发苍苍。

神奇之处在于,只要这一部纪录片,就能参尽所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有的人看完,觉得这是一部精神恐怖片


5.夜与雾

最经典的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录片!

太残忍,又太真实,我看的全程鸡皮疙瘩都立着

隔几分钟就必须暂停,缓一缓再接着看

短短半小时需要观影者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6.揭秘北朝鲜(2014)

讲述美国一名女记者假扮尼泊尔眼科医生的随从(后经证实,该女记者就是前不久备朝鲜逮捕的两名美国女记者之一),带着摄影师来到了与世隔绝的朝鲜,在全程有人跟踪的情况下记录下了可贵的视频影像。

你将看到朝鲜人民的真实生活,带你领略真实的朝鲜

这个国家太神奇、太神秘、太不可思议!


7.生命 Life(2009)

十集,每集600分钟

哪怕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虫子,每天也在上演着生存的史诗。为了吃饭、为了繁衍、为了生存,无数精彩又悲壮的动物行为,每次看都觉得作为一个人类有点无地自容了。

让我对每一个生命,不论是一颗植物,还是一只蝼蚁,都充满了敬畏。


8.地球脉动 Planet Earth Season(2006)

目前全世界最优秀的生态纪录片,用上帝的视角带你审视这个叫地球的星球

可用一句话概括:“空前绝后的地球礼赞”

特别推荐《鱼》和《昆虫》这两个部分


9.请为我投票(2007)

讲述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三年一班的一次班长选举,老师要求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的班长。

本片入围了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名单,导演本人都说“这应该算是个前无古人的作品”。60分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包括政治、教育、道德、通信...

华盛顿邮报对它的点评很到位:这是一部关于一群7岁大的孩子……令人如坐针毡的政治戏剧

这部纪录片是国语,发行地区却是南非/丹麦,字幕是英文...


10.人类星球(2011)

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讲述人类生存的纪录片

主要讲述了从偏远沙漠到繁华都市、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人群的生存之道。总共描绘了八个激励人心的故事,每集节目讲述一个居住地,揭示当地居民如何创造出令人吃惊的方法,来应对极端不利的情况。有沙漠中的生活、冰天雪地中的生活、高海拔缺氧地的生活等等~


11.Human人类(2015)

关于快乐、杀戮、爱、性别、婚姻、同性恋、贫穷等什么都讲了

但又很杂乱

看完心情很沉重,因为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

每个人讲出来的都是他经历的一个比较深刻的事情

堆积起来。。。就是暴击!


12.美丽中国

BBC与中视传媒联合出品,真真让你见识到何为大好河山,见识到我国的地大物博

一共六集,分别是《富饶华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长城以外》、《龙之疆域》和《喧闹海岸》~

最近要旅游的童鞋,可以看看来决定目的地~

没钱没时间旅游的童鞋,可以过过眼瘾~


13.高三(2005)

高中时老师给我们放过,现在又重新看一遍,才真正理解。

记录了福建一所普通中学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

看的时候忍不住回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高三、曾经的青春,鼻子酸


14.舌尖上的中国

不说了,好饿

值得你看完再看一遍,看完再看一遍的经典好片


15.关于减肥你应该知道的十件事

BBC出品,减肥瘦身人士必看纪录片!

看完你才知道,原来自己减肥有辣么多误区!


16.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

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纪录片

告诉你什么是工匠精神!

钟表组的师傅王津,儒雅谦逊、温暖内敛的性格太圈粉,想问问他,你想要个儿媳妇吗,会在头条回答问题的那种。。。

当他修好的大型钟表转起来的时候,被震撼到了,现在都没有这么精巧而宏伟的钟表啊!


17.列国图志

描绘了巴西、印度、埃及、法国、中国、意大利各个国家的众生相,深度介绍各国

看完特别想去旅游!!!

对各个国家的介绍非常客观,这一点我很喜欢~


18.海洋 Oceans(2009)

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太震撼了,目瞪口呆状态看完。。。

砍鱼翅的场景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

这个鱼群!就问你怕不怕!


19.蓝色星球The Blue Planet (2001)

属于深入海洋的,揭秘神秘的水下世界

被称为“瑰丽无比的海洋史诗”

和上面那个一样好看!配套一起看!


20.穹顶之下 (2015)

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

当年掀起了整个中国关于雾霾的大讨论

值得你看!值得你思考~


21.主厨的餐桌系列(2015)

美食纪录片,分别记录了来自意大利,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瑞典的六大名厨的厨房生活. 每个主厨都非常有特点。

恢宏大气.是关于食物,信念,坚持与创造的故事,动人心魄

和舌尖上的中国不一样,这个看完不觉得饿,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思考和感动~


22.天地玄黄 Baraka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而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了极致,胜过一切语言和文字

绝妙的中文译名啊!

主创三人足迹踏遍5大洲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拍成这96分钟的电影~

褒贬都有,争议比较大的一部纪录片


23.冰冻星球 Frozen Planet(2011)

中央九台重播了无数遍就足以说明其优秀

专门讲述南北极生态,豆瓣评分高达9.7!

天然呆的海狮追着天然呆的企鹅的画面真的是23333


哇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纪录片的广阔世界值得我们去探索!比真人秀、综艺节目、电视剧好看几百倍啊!!!

4

在这里推荐一部2017最值得看,也必须看的纪录片——《辉煌中国》,这一部片子讲述了我们国家在这5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国家为人民付出的努力,更是一次中国实力的展示。画面场景大多采用航拍,非常宏观,现代感非常强。

《辉煌中国》8个摄制组历时3个月,走遍全国31个省区市,拍摄了近3200个小时的高清纪实素材、300多个小时的航拍素材,采访了108位人物,记录下众多珍贵的历史瞬间。

我觉得看这个纪录片,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国家。还有就是生活在中国,享受着这个国家特有的便利,却浑然不知。一些你觉得非常平常的事情,其实国家在这背后付出了连续几十年的努力,突破了多少个科技难点。比如:全国化的移动支付模式;短短几个月实现共享单车的出行模式;智能快递的分拣运输;我们理应知道,这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有国家在背后大力推动。

其次,他更值得看的点是,能让我们知道中国在哪个领域有着傲人的成绩。相信大家都知道蛟龙、知道中国的航母 ,但你们也一定要知道”振华“、知道“蓝鲸”等等。最震憾我的是中国的科技化和智能化成果,里面的每个项目:他们先提出大胆的不可能的想法和假设,历经几十年,将很多不可能实现,一步一步的实现的这个过程。几十年,他们在泥汤里挖隧道,实现南北水调,架构西气东输...很多不可思议的工程。工程量之巨大,从下面这一张图就能看出来。

总之,无论是从科技纪录和社会写实的角度去欣赏它,他都值得我们去观赏。科技涉及领域:超级工程,重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无所不及。看完以后,相信大家都会觉得心中满腔的热血,每一个镜头都会让我们心生自豪!

还有很多....我不例举了,就两个字:惊艳...

5

《百家讲坛》

《第三极》

《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1》

《舌尖上的中国2》《河西走廊》

《金陵佛缘》《塔里木河》

《美丽中国》《山脉》

《大国崛起》《玄奘之路》

《佛国记》《超级工程》

《草原我们的故事》

《一代贤后孝庄的传奇人生》

《迁徙的鸟》《家园》《丝绸之路》

《伟人毛泽东》《中国通史》

《神秘的西夏》《地球脉动》

《复兴之路》《中国的风水文化》

《江南》《贸易战争》《华尔街》

《公司的力量》《水问》《故宫》

《问道武当》《圆明园》《问禅大洪山》

《远方的家》《西藏》《一起去西藏》

《最美中国》《行疆》《看鉴大揭秘》

《我要去旅行》《我是谁》《北洋大时代》

《大师》《雅安日志》《六祖慧能》

《中国古建筑》《这里是北京》《大美青海》

《喀什四章》《法门寺》

《未触碰的星球》《宇宙》

6

推荐广东卫视拍摄的5集记录片《老广的味道》,个人觉得不亚于《舌尖上的中国》。该片介绍了广东各式各样的美食,有些答主都没听说过,从食材的追踪到烹饪的过程,视角独特,很温情的关于广东人和食物的故事。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摄制组是上山下海,深入众多广东偏僻的美食腹地追根溯源,挖掘原汁原味的美食美景,揭秘鲜为人知的地方独特饮食,展示众多民间广味特色菜和背后的人物故事。


依天而食,回归老广时令节气的饮食法则;原声原味,搜寻天间特色环境的自然之味。大道至简,还原广东乡野厨艺的朴素之心;以食养生,揭示南方天地元气的滋养之谜。广东美食,除了品种繁多的粤式早茶、久负盛名的广式腊味,还有隐藏在老城街巷、山林大海中的别样美味。



从重壳蟹、生蚝、蛇羹、狮头鹅等山珍海味,到荔枝菌、笋干、迟菜心、木头香菇、盆菜等乡间美味,再到奇特的沙虫、禾虫、竹鼠、桂花蝉、龙虱、红菌豆腐、竹虫,以及传统的龙舟丁、腊味饭、卤水、肉粽、点心、金九月饼等,集集引入入胜,看到垂涎不已,并大涨知识。



不过看到后来,有那么一两个地方有广告嫌疑,比如其中一个鳄鱼养殖、牛头宴等小故事,感觉和广东美食没什么关系。还有就是其中一集关于一些稀奇古怪的食物介绍,对虫鼠有恐惧症的人可以跳过该集。虽然广东人以什么都吃而闻名,但还是多和日常生活挂钩比较亲切,更能打动人。


总体来说,《老广的味道》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和收藏的纪录片。

更多旅途轶事,个性美食美宿,敬请关注崇尚慢旅行的SophyJiang慢旅绘。

7

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现实世界题材的电影,与纪录片相对的剧情片。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地点、情况与现实、实际情况一致。通过纪录片能够再现一个真实的美景或者事件,作为一名资深纪录片迷,就为大家介绍几部值得一看高质量纪录片。


《十字军东征》:纪录片只有三集的长度,详细介绍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了争夺圣城耶路撒冷,而持续了两个世纪的斗争,所有喜爱欧洲史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


《西方艺术史话》:影片拍摄跨越13个国家,近百个城市,长达两年才拍摄完成,纪录片为我们展现了文明艺术的历史,不过拍摄时间较早,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观点不适用于发展,不过确实一部文艺和历史爱好者值得一看的佳作。


《英国司法史》:司法一直是保障国家运行最重要的重要环节,英美法律和大陆存在较大的区别,这部纪录片和可以带你深入了解这些差异的根源和本质。


《中世纪思潮》:该纪录片在不同层面为我们展现出中世纪的历史,包括了中世纪欧洲的启蒙、基督教信仰、中世纪阶级


《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子女们》:通过维多利亚女王与她丈夫和九个孩子的私人关系来探索她的统治。这既是一部关于皇室的秘密,更是要一部带有历史神秘色彩的影片


《英国史》:BBC的这部纪录片对于想要了解与学习英国历史是很好的途径,再现了这个古老的日不落帝国从石器时代到女王统治下所经历的一切。


《日耳曼部落》:一部展现德国日耳曼部落的历史发展,想要了解德国历史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古代埃及人》: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十分特别,以叙事方式为主,演员们基本上都是使用古埃及的语言交流,影片采用了CGI技术重现了历史场景,十分生动有趣。


《数学的故事》: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作为一名文科生的我,十分羡慕理科生的严谨和逻辑,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被数学的计算包围着,了解数学对生活的帮助绝对不止一点点哦,所以本人也收藏了不少关于这方面题材的纪录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情选择观看


《逻辑的乐趣》:逻辑不仅影响各领域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小到生活的菜市场大到金融科技,从古老的哲学研究到现在的人工智能科技,逻辑无处不在。


本片以轻松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我们一一展现逻辑的发展,变化,以及各种有趣的应用。


近些年来,以央视为首的国内纪录片的质量越来越高,大家非常熟悉的《航拍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楚国八百年》无论画质配乐还是内容上都堪称经典和良心,因此圈粉无数。下面简单介绍其他几部中国高分高口碑的高质量纪录片。


去年,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火遍全国,掀起了一场文化浪潮,如果没有看够的朋友,推荐这部《如果国宝会说话》,还在持续更新中,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舌尖上的中国》:民以食为天,作为四大文明古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也是博大精深,不做的过多解释,这部一经播放,受到无数好评,作为资深吃货的我,看了好几遍。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我最爱的纪录片之一了,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拍摄团队曾经参与BBC纪录片《美丽中国》,从配乐到配音以及画质和故事角度,让许多人拍手叫好,一部河西走廊几乎道尽半部中国历史,在今天与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下,这部片更好带你领略关于这里的前世今生。


《第三极》:第三极指的是南极、北极之外的青藏高原。这部片子豆瓣评分9.2,还曾登上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难得的一部全面介绍西藏的珍贵资料。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这部影片不同于以往生硬讲述,大多都是从小人物身边点滴的故事开始,带你从不一样的角度去了解西藏的人文风情和精神高度。


《人间世》:这是一部容易让人泪流满面的影片,没有煽情,没有矫情,有的只是在医院里的百态人生。很欣赏里面的一句话,生死是每个人都应该直面的大事,而不应该单纯看作是医生的工作。


除了上述的历史纪录片之外,还有一些关于金融资本类:《公司的力量》,《华尔街》,《货币》,《大国崛起》这几部纪录片拍摄时间较早,但质量极高,很多还被出版成书籍,虽然专业性较强,不过内容通俗易懂,对于非专业人士了解经济金融以及管理都是很好的教材。


纪录片的拍摄需要结合电视和电影两种手法,因此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拍摄有时候需要长达2-5年,需要走访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城市,就连采访的人员也大多数是业界的顶尖人物,因此我们能看到每一幅画面可能经历无数个技术的难度和漫长的等待,这也为我们今天去更好了解这个世界留下珍贵的资料。


由于篇幅关系,还有很多好的纪录片无法一一呈现,在这里也欢迎大家交流与补充。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8

首先安利一下哔哩哔哩这个网站,没有广告,质量很好!!!

国产良心纪录片

【CCTV】我在故宫修文物【高清720P】


【1080P良心画质】央视纪录片《大明宫》金铁木导演(BTV台标)2009_其他


[央视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八集全·已修复)


【央视纪录片】古代冷兵器【全6集】


【1080P超清】我从汉朝来 央视纪录片【全6集】


【纪录片】《河西走廊》(1080P无水印)


敦煌(CCTV纪录片)


【CCTV纪录片】圆明园




?




???????
BBC

推出的史诗级巨作,“恐龙”电影的经典:《与恐龙同行》

记得是大约2000年左右,BBC推出的史诗级巨作,用模拟“实拍”的方式,讲述了恐龙家族几亿年的流变历程。该片的片段已经被央视和国内其他电视台播烂了。在我的印象里,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宏大壮阔又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恐龙们,那时候的小伙伴们都乐疯了。记得当年正好赶上休假,急匆匆地每天等着电视里演一集,看过之后激动得要死,完爆一切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到现在看了还觉得不可思议。经典之作。

9

BBC出品的《地球脉动》、《人类星球》、《冰冻星球》、《Hunt》以及非洲系列,个个都是精品。除了BBC,还有国家地理出品的纪录片,NHK的纪录片,都值得闲时一看。

而国内的《舌尖上的中国》太火不提,知名的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崛起》,而其他的都略显小众。

但除了这些,同样是一部让人长见识的纪录片,要强烈安利一下:《亿万富翁们的饕餮盛宴》。

主角不是神奇的大自然,而是在伦敦生活的亿万富豪们。

这是一部非常拉仇恨的扎心纪录片,对比自己的生活,只能一边看一边哭。

纪录片一开头,就表明了有钱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当我们在逛超市买食材时,亿万富翁们看的则是米其林指南。

300英镑一杯的猫屎咖啡

5000英镑一口的白兰地

800镑一盒的手工巧克力

还有2.4万英镑一罐的顶级鱼子酱

在没看这个纪录片之前,这种价格的食物,想都不敢想。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5000英镑一口酒,顶多少人一年工资了。

这种等级的食材,自然不会在超市出售。富豪们有专属的奢侈食品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分散在伦敦城中,为富豪们搜索世界各地最顶级的食材:鱼子酱,松露,葡萄酒,咖啡....

富豪们的需求,催生了食品高定行业。

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十分清楚,做富豪生意,价格从来不是问题。

重要的是,你的食材是否能讲一个好故事,能否给富豪们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简单点说,就是富豪吃了你的东西,能不能出去装逼。

为了取悦难伺候富豪们,奢侈食品的供应商们绞尽了脑汁。

丹尼尔是一家专为私人飞机提供餐饮的公司老板。对于已经拥有私人飞机的人们来说,钱早已不是钱,他们绝不会忍受难吃的飞机餐。

经济舱的飞机餐,人均成本在1到2镑,头等舱稍贵些,成本在4到5镑左右;你能猜到私人飞机定制餐的人均成本吗?

这个价格,都相当于经济舱的飞机票价了。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世界上,没有花钱的不是。不受成本限制的私人飞机餐,完全是按照米其林星级的标准来准备。

从食材,口味到摆盘,每一步都要做到最好。

但一道完美却常见的米其林餐还不够,富豪们想要惊喜。

于是丹尼尔带领他的厨师团队,研发了一道全新的奢侈甜品。

里面有世界上最贵的苏门答腊咖啡,有马来西亚椰奶,马达加斯达香草,顶端覆盖24克拉的金箔做装饰。

这样一道甜点,最终的售价超过400镑,颇受富翁们喜欢。

制造惊喜,是高定食品行业竞争的不二法门。

这个行业所服务的富翁名流们,可不是我们身边的有钱人级别。我们身边的有钱人,北上广三四套房,只能归于中上阶层,远达不到亿万富翁的标准。

香奈儿包包,百达翡丽手表,甚至劳特莱斯跑车,这些象征身份的奢侈品,在亿万富豪眼里,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品。

更何况,这些奢侈品,并不是只有他们才消费得起的。普通人咬咬牙,也买得起香奈儿;中产阶级的有钱人,狠狠心也买得起劳特莱斯。

如果这些品牌已经不是只有富豪才能拥有的,那么它们象征身份的使命就无法达成。

人们购买奢侈品,并非为了物质本身,而是为了身份。

在高档香烟行业,软盒香烟比硬盒香烟的价格高出一截,即使里面的香烟一摸一样。

原因并不是软盒包装比硬盒包装成本高,而是软盒难以保持硬挺干燥,挤地铁的人,把烟盒放到裤兜里的人,无法维护这样的软盒。

一样东西难以获得或者难以维护,都能让其成为某种身份象征。

穿高跟鞋,做美甲也是如此,高跟鞋和美甲,都不适合体力劳动的场景。所以上班白领们,名流小姐太太们,都喜欢蹬一双不舒服的高跟鞋出门,某种程度上,它们代表了娇贵。

而对于亿万富翁们来说,软盒香烟,高跟鞋和美甲显然都不足以象征其身份。

在BBC出品的另外一档纪录片《富豪与我们》中,某位百万富翁说:

真正的有钱人想要的是独一无二的体验,比如环游太空,这些其它有钱人做不到的事情。买辆劳特莱斯有什么了不起,一个足球运动员也能买得起。

翻译一下:富豪们要炫耀出更高级的逼格。

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亿万富翁们的饕餮盛宴》中,为何一位土豪会花5000镑买一口酒喝。

据说那是一瓶极为稀有的白兰地,高端俱乐部的酒保大叔说,这瓶酒不是你花钱就能喝得起的,只有特定的人才能配得上这瓶酒。

做高定行业的人,拍马屁于无形的功夫的确一流。

很多人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都觉得里面的富人是傻子,被奸商们忽悠了,花大钱买了无用的东西。

比如300镑一杯的咖啡,纯属是骗傻子的;

还有需要花费1万镑的圣诞节小饰品,义乌小商品城欢迎你好吗?

以及专门给富豪们取餐的小哥,居然要收4000镑的人工费,你知道饿了么外卖只要五块钱吗?

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傻钱多没错了。

但是,亿万富豪们的生活,是我等吃瓜群众难以想象的。他们的1000镑,也就相当于我们的5镑。

对于他们来说,食物不仅是食物,装饰品也不仅是装饰品,它们带来的额外快感,也是其价值的一部分。

10块钱一袋的雀巢速溶咖啡,能和328镑的猫屎咖啡比吗?

2块钱的义乌小商品,能和用真金手工打造的小松果比吗?

等半天才来的外卖,能和送到嘴边的米其林餐相比吗?

有钱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不用言不由衷,好东西就是好东西,越贵,它的品质和品牌溢价就越高。

即使最后这东西不对口,但起码人家有能力尝试一下,试过后,不喜欢不再消费就是了。

他们是花钱买个新鲜,而我们,还在实用主义阶段。

就像片中这位伊朗女模特说的,重要的不是奢侈品,而是买它们时的感觉。太美妙了。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尤其是当钱不是问题的时候,人就愈发地作妖。有些富豪们的行为,的确只能用猎奇来形容了。

最好笑的,是一位女士说,她吃的熏鲑鱼非常特殊,是私人供应的。这些鲑鱼在熏制的时候,会有人给它们弹爵士;富豪女士声称:听了爵士的熏鲑鱼的确更好吃。

我: 黑人问号脸。

但凡这些鱼是个活物,你放音乐给它们听就算了;它们都是一片片的咸鱼了,能听见个鬼的音乐啊?!

但是有需求就有市场,不管有钱人提出多么无理的要求,总有人能够满足他们。

因为他们能付得起可观的价格。

在高定行业,是不能对客户说不的。

其实不光普通人难以理解富豪们的生活方式,高定行业的从业者们,即使他们一个个人精似的,像富豪肚子里的蛔虫,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无法完全认同。

私人飞机餐提供商的员工说:

我觉得这些食物的价格贵得离谱,富人们花钱,好像就是为了挥霍。

但整个高定行业的人也明白,富豪们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正是他们有这样的需求,才催生了这个行业。

给私人游艇提供货物的老板特别实诚:他们养活了整个行业。

相比之下,私人游艇上的私人厨师王师傅,就不怎么地道了。

王大厨辞掉了餐厅的职位,到游艇上给富豪们当私人大厨。虽然大厨从富豪那里赚了钱,但心里是很看不上这群贪婪的有钱人的。

王大厨心系天下,几次想去教训他们,让他们睁眼看看阿富汗的难民,看看在贫穷线挣扎的人,还好意思挥霍无度吗?

看来仇富心理,哪个国家都有。

且不说自己赚的钱,爱怎么花天经地义。

富人们不挥霍,怎么买鱼子酱,松露,买私人游艇,私人飞机,怎么雇私人厨师?多少人的经济来源,都是因为富人们的挥霍。

圣母最可怕的一点,就是太容易自己感动,以至于情绪失控,不考虑后果。

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纪录片,虽然它的拍摄手法,后期制作,在优秀的纪录片中都排不上号;但是它有很强的生活指导意义。

一共五集,它反复地重申了一个观点:有钱真好。

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句废话,谁还不知道有钱好呢?

事实上,很多人在潜意识里,扭曲和丑化有钱人的生活,认为他们傻,被商家忽悠着花钱;认为他们一味只追求贵的东西,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好东西。鱼子酱有什么好吃的?还是豆浆油条吃着舒坦。

作为一个穷人,小编没法告诉你2.4万英镑一罐的鱼子酱好不好吃;但是我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钱人的生活之所以过得爽,不是因为他们总是吃奢侈品,买奢侈品,而是因为他们负担得起这样的生活。

任何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多选题;

在私人飞机上,他们可以点麦当劳欢乐餐,可以点很辣的咖喱,也可以点2000镑一瓶的98年红葡萄酒。

而我们只能选择飞机餐;

金钱给人带来的自由,就是多选择性。当别人遇到难题无路可走的时候,你永远有回旋的余地,这就是极其幸运的人生了。

这么一部扎心的纪录片,居然还让我强行熬了这么一锅毒鸡汤。实话告诉你们,我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根本没想这么多,全程脑子里就回荡着五个大字:有钱真好啊!

10

作者:徐浪(原创)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夜行实录》里,总有吃东西的事儿,总有人吐槽,说我是美食博主,魔宙是个美食公众号。

我不是,你们太瞧不起我了,有点狂的说,我应该比大部分美食博主懂吃——这样吧,我重新介绍一下自己:

徐浪,野生东北民间美食家,为多赚点吃东西的钱,在北京写稿做调查。

写东西是我的工作,吃东西是我的命运。

我这么努力工作,就是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多吃点好吃的。

凡和食物相关的,我都特敏感。

初中时,我爸发现我拿着一本梁实秋文集,看得泪流满面,以为我是在看《槐园梦忆》(梁实秋纪念亡妻的中篇,非常感人)。

(这本书里平淡的深情款款,超过所有爱情小说)

我爸绕到我背后,发现我在看写食物的杂文:

抗战时期,物资匮乏。

大年三十,梁实秋意外的在街边吃到一顿韭菜馅饺子,他就着大蒜,喝着饺子汤,吃了二十个韭菜馅饺子,觉得特满足。

他写这个,可把我感动坏了,如果你是热爱食物的人,一定明白我在感动什么。

我爸不热衷于美食,但在我说因食物而感动后,他没像个正常的东北父亲那样,揍我一顿,而是把这事儿记在了心里。

那时候没什么钱,除了看家里的藏书,新书主要是我爸给我买。

他发现我喜欢美食之后,除了梁实秋,我的书单里多了邓云乡、唐鲁孙、汪曾祺、蔡澜这些人。

(这几个老饕,对我的童年影响很大)

04年时,他去台湾旅游,逛成品书店时,给我买了本书,叫《厨房机密档案,烹饪深处的探险》。

我后来在哈尔滨的学府书店,找到了这本书的简体版,三联出的,叫《厨室机密》。

中国作家写美食时,情感表达比较委婉,但安东尼波登很直接,什么好吃,得用上所有赞美的词汇,对于04年,没有什么见识的我,很冲击。

(前段重看这本书,仍然很好看)

有天上网吧打传奇时,我忽然想起这人,顺手搜了下,发现他有个美食纪录片,叫《A Cook's Tour》。

讲饮食的同时,还讲文化,非常好看,我一下就沉迷了。

从那之后,每次上网吧,我的朋友们用电驴和哇嘎下毛片时,我都在用电驴和哇嘎下美食纪录片。

还记得当年的电驴么,简直是资源之王)

我当时看了很多美食纪录片。

从《名厨吃四方》《地中海饮食之旅》到《食通街》,再到后来的《香料之路》《新鲜出炉》《馋嘴的意大利》。

从美食纪录片,我又开始看其他类型的纪录片——现在跟家吃饭时,必须看纪录片,否则会食不下咽。

在这些美食纪录片里,我学会最重要的,是一个真正热爱美食的人,应该永远去寻找食物,用有限生命多吃点东西。

(那些年,朋友们下毛片时,我用电驴下过的纪录片)

真正的美食,是对比出来的,只有你吃的多了,才能有对比——啊,这比那个更好吃。

比如我,吃了上百家麻辣小龙虾,肯定知道哪家最好吃,但为防止广告嫌疑,就不告诉你们了。

虽然哪儿好吃不能说,但我会推荐几部美食纪录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先推荐的,是刚才提了好几次的,安东尼波登。

老头今年六十二,看着跟四十似的,帅,有点像乔治克鲁尼——非常懂吃。

(安东尼波登)

懂吃的人,一般出身都好。

梁实秋他爸,是厚德福的股东,连锁酒楼开遍全国;唐鲁孙是八旗子弟,家里出过好几个贵妃;

汪曾祺太爷爷是个医生,手里有两千多亩地,他爸的老师是朱自清,自己的老师是沈从文;

蔡澜他爸,是邵氏电影南洋的负责人,和郁达夫等,甚至近代有名的一些日本作家,都是至交好友。

不是说家世不好就不懂吃,但家世好的人,在阅历和享受生活方面,有先天的优势。

安东尼波登,家世也很好,他爸是哥伦比亚唱片的高管,他妈是纽约时报的编辑。

受父母的熏陶,他从小就收藏唱片,到处去旅行。

20岁时,法国旅行期间,他在小镇海边吃到了一颗新鲜的牡蛎,当时就不行了,从瓦瑟学院退学,学起了厨师。

(如果你没吃过真正新鲜的法国牡蛎,就看这本书解解馋吧)

成了名厨后,他写了那本《厨室机密》,巨畅销。

紧接着,他开始做美食节目,连续做了好几个,最有名的,就是《Anthony Bourdain: No Reservations》(安东尼波登:未知之旅)。

《未知之旅》不是单纯的美食节目,也涉及很多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东西,但从这部纪录片里,你能看出来,安东尼波登是个真正懂吃的人。

(《未知之旅》,黎巴嫩那集还提名了艾美奖,可能是美食纪录片唯一一次)

他开放的接受所有食物——海豹的眼珠子、毛蛋、牛睾丸、蚂蚁蛋、生羊。

他会跑到成都去吃担担面和火锅,也会去香港的大排档吃烧鹅,然后高兴地说:“我TM飞过半个地球,就为了吃到这样的东西。”

我第一次到广州,吃到烧鹅和流沙包时,差不多也是这种感觉——世间竟有如此美味。

中国的菜系里,我最喜欢淮扬菜,其次是粤菜。

广州很多好吃的东西,曾经让我流连忘返。

但后来有机会,去了趟顺德,我才理解,什么叫“吃在广东,厨出凤城(顺德)。”

很多粤菜,包括我很喜欢的蒸汽海鲜、毋米粥(粥底火锅),都是顺德人发明的。

所以,我打算推荐一部讲顺德菜的纪录片给你。

大部分人,对中国美食纪录片的了解,都停留在《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前两部确实拍的好,完成度很高。

很多人觉得,它是用很中国的方式在拍美食,是中国的骄傲。

并不,DiscoveryChannel在05、06年的时候,就用这套方法,拍过一系列中国美食,比如《中华满汉全席》、《中国新世纪:大众汤包》。

对看惯纪录片的人来说,这是套很老很经典的拍摄手法,所以《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如很多人想的一样,“在国外很火”,“输出了中国饮食文化”。

(《中华满汉全席》)

在第三季之前,我个人还是喜欢舌尖系列的,起码证明,我们的纪录片,在学习和进步。

但比起舌尖,我更喜欢2016年的《寻味顺德》

导演是舌尖2的导演,拍摄手法仍然是那一套,但架不住选题好——顺德太TM值得拍了。

这纪录片里,讲了很多食物传承的东西——顺德人对美食的热爱,是代代传下来的,无论到哪儿生存,都会是当地最好的中餐厨师。

这种美食的传承,不是把传统的,把菜谱一代代传下去。

他们会试图还原百年前的菜谱,也会研究西餐,和中式的做法结合起来。

这种对比和开放的精神,比守着同一个味道,更加可贵。

(《寻味顺德》)

很多人都认识不到这点,他们总觉得,中餐太牛逼了,世界其他国家食物加起来,也不抵中餐的一半。

中国的美食,确实博大精深,但真不代表,我们比国外牛逼很多。

举个例子,我在澳洲和日本,都吃过正宗的和牛,尤其是日本的飞騨牛,那种纯粹的牛肉香味,满口的肉汁,牛肉在嘴里化开的感觉。

靠再高明的炒菜手法,也弥补不了这种差距。

(和牛霜降,入口即化)

何况国外也不光靠原料。

我们总说,中国的面条种类多,远超意面,很多都比意面好吃——但这是不负责任的对比。

意面据说有2000多种,你得把这些意面全吃过,才有资格对比,中国面条就是比意面好吃。

但这是不可能的。

意大利美食的传承,时间并不比中国短——有的甚至比中国更长。

大象公会有篇文章,说1920年,广东早茶,开始借鉴西餐的糕点,做了很多点心,逐渐才有现在的辉煌。

而在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八大菜系的说法。

相比之下,意大利的黑醋,以及一些火腿之类的食物,很多都是五六代人持续酿造,有可查的几百年历史。

(一勺陈年意大利黑醋,能卖到几百美金)

这些,你在《两个意大利吃货》里,都能看到。

这部纪录片,是两个在英国生活了50年的意大利老头,重新回到意大利,去寻找他们记忆里的意大利美食。

俩人是一对好朋友,每天拌嘴逗闷,特可爱。

(《两个意大利吃货》)

在这纪录片里,你会发现,意大利国家虽然不大,但每一个城市吃的东西和特色,都完全不一样。

就像中国各省的口味,完全不同。

而且他们对吃,比我们更认真——很多家庭,都有祖传的菜谱,传女不传男,而围绕着这个菜谱,整个家族都会一直团结在一起。

如果你在意大利旅行一段,就会发现,他们对饮食的理解,食物的复杂多变性,并不亚于中国。

但估计,大多数人没这时间和精力,好在还有《两个意大利吃货》这样的纪录片,能让我们看一下。

(写到这儿,有点饿了)

有的人吐槽,意大利菜用番茄太多,但这是种偏见——这就像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一样,他们还以为中国真有幸运饼干呢。

真正热爱,懂得吃的人,是不会带有偏见的,在他们心里,对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菜,都很热爱。

比如说我,我最爱的是淮扬菜和粤菜。

但,我也爱香港的街头小吃、那不勒斯不加原料的芝士披萨、爱澳洲的牛肉、东北的溜肉段、新德里的咖喱素食、爱曼谷的冬阴功、巴塞罗那的火腿、里约的烤肉……

(怀念拿波里的披萨,它让我看见必胜客就反胃)

再写下去,感觉可以写一新的报菜名。

我算见识比较少的,像蔡澜先生那种,写吃写了几十本,才是真正的老饕。

前段时间,他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连续直播自己吃东西。

我抽空看了一场,在全香港他最喜欢的日料店里,他吃每一道菜时,都能说出来源、好在哪儿、以及背后的文化。

(虽然有的观点不赞同,但他那种信手拈来我很羡慕)

那种对食物的了然于心,比最好的美食纪录片,也绝对不差。

因为年龄原因,我现在还到不了这程度,但相信不懈努力下,二十年后就差不多了。

我身边有些朋友——比如周庸,经常会质疑我,花这么多时间精力研究吃,是不是不太好。经常劝我,多花点时间健身,少摄入油盐,才能活的更久。

他说的对,这样生活,确实能活的更久,但对我来说,活的不够好。

周作人在《生活之艺术》里写:“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合”。

我在很多地方,都活的挺克制,但吃不能禁欲,这是我用来纵欲,调节生活的。

谁不让我吃好,谁就是不想让我好好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