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阪第四师团的“战斗力”,主要得从三方面讲:一是看跟谁比;二是大阪人的性格和行事风格的影响;三是,这个大阪第四师团运气还算不错,没遇到过特别惨烈的战况,真没什么非得“玉碎”的必要。
先看第一点。相比“仙台团”或“熊本团”们,一听“板材”就肾上腺素上头,不管不顾的玩命去“玉碎”,还把“玉碎”后牌位放进靖国神社当成了“最高理想”的侵华日军,大阪第四师团的表现,其实就是开启的正常战斗模式。
再看第二点,大阪人性格特色的影响。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但南北纵深和地域差异也不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大阪是关西地区的经济中心,重商主义盛行。
在古代日本,底层的农民都依附于拥有土地的大名,大名和他旗下的“武士”,则臣服于幕府将军,幕府将军又号称效忠于大神在人间的代理人——天皇。
于是,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积累起了日本人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让他们非常容易被洗脑。
然而,大阪作为经济中心,居民多与商业相关,娱乐业盛行(大家可以看看当今日本著名笑星的祖籍,90%都是大阪人,这点有点像咱们的东北),大阪较日本其他地区,生活明显富足。
所以,大阪人并没有被封建附庸关系绑架在土地上,相反,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几百年如一日的,竟然还在不断坚持和中央政府斗智斗勇、讨价还价。
此情此景下,对于各种“军国主义”理念,大阪人缺乏那种用生命去“实践”的激情。
因而,相比那些来自于贫苦矿工和山民家庭的其他日本军团,面对“为皇国玉碎”这样的理念,和各种“板材冲锋”的鼓动,精明生意人出身的大阪兵们,是不怎么鸟的。
(当今的日本大阪街头,画风跟其他日本城市都不太一样)
而且,在日本那种崇尚强权、武力的社会氛围中,来自于被歧视阶层的日本兵,往往异常残暴,更容易采取攻击虐待他人的方式,来补偿内心的自卑;而大阪人多是富裕和自信的,因此,显得相对温和。注意,那也是相对的。
(当代的大阪人,依然自信)
再说说第三点,这个第四师团,运气还算很不错,没遇到特别需要“玉碎”的场合。
第四师团先是驻守满洲东三省,后来又被拉去增援诺门坎战役中的“半岛兵”(朝鲜人),抵抗苏联远东军的“钢铁洪流”。结果还没赶到,战争就结束了。
然后就被拉到华中,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与了几次“扫荡”作战。随后又被拎到了东南亚,对峙被围困的奄奄一息的驻菲律宾美军,还算打了几场拿得出手的胜仗,自己也没怎么遭遇减员。
这说明,第四师团并非真的不会打仗,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战斗力还算可以。
毕竟,日本军部也不缺心眼,如果第四师团真是一群酒囊饭袋,怎么会把他们当成精锐部队,给装备上了各种当年日军中非常紧缺的机械化重武器呢?
(第四师团的装备)
到了1945年,第四师团又被征调到了东南亚的另一个“绞肉机”缅甸战场,显然,这就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也要去送他们“玉碎”的节奏。路上,这些富裕市民和商贩出身的日本兵心情十分沉重,军部和上级的各种鼓动和洗脑,更加剧了他们对“玉碎”的恐慌,于是开始各种拖延,把行军的速度减慢了一半。
还是他们运气太好,第四师团刚走到泰国,缅甸方面的战役就结束了。再往后,日本宣布投降,在其他日本师团因为战败垂头丧气、哭天抢地甚至选择自杀“玉碎”之际,大阪籍的日本兵竟然满面红光,兴高采烈的跟美军做起了“交易”,马上重操了自己买卖人的老本行。
客观看,当年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横行,处处讲究“效忠”和“为皇国玉碎”,这种氛围下,第四师团回避“万岁冲锋”,非常在乎自己安危的作战风格,自然被视作了一种非常丢人的行径,在日本军中往往被刻意夸张,甚至贬低,进而流传开了各种真伪难辨的“爆料”和“段子”,还被称作了“日本军队中的意大利军人”。
当然,就算第四师团的日本兵不愿意玩命去“万岁冲锋”,也并非是因为他们“热爱和平”。
大阪人生活好,富的早,进而民智开化的也早,所以跟其他贫寒区域的日本兵比,相对不容易被忽悠;而商人精明且重利益的风格,也决定了他们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和全家的幸福去换靖国神社里面的一个小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