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啊!
一些古代猛将为了追求极致的穿透力,会使用金属枪杆的枪矛,即“铁枪”。
譬如著名的后梁勇将王彦章,有一个响亮的名号:“王铁枪”。这是因为他“以骁勇闻……常持铁枪冲坚陷阵。”
此前记载的枪槊杆柲多是用竹、木或者积竹制成,在五代史对王彦章的记载中,才出现全铁打造的实战用枪矛。这位王铁枪武功高强,声名显赫,五代史中有他曾孤舟退兵的记载:当时王彦章率军与晋王李克用争斗,李克用率领麾下迫近潘张寨,后梁大军屯驻在河对岸,仓促间不及增援。王彦章很是激动,自己提着铁枪登上小船,大声斥令船夫解开缆绳,开船渡河,当时的后梁招讨使贺瑰见状连忙阻拦,王彦章哪里肯听,执意孤舟先渡,身经百战的晋王李克用此时听闻王铁枪过河来战,居然毫不犹豫地撤军退走,可见对他的忌惮。
这种纯金属制成的枪杆,牺牲了自身的弹性而增强坚硬度,在直刺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冲击力。而前段时间里新闻上的不锈钢红缨枪,就相当于现代版的“铁枪”。
8日深夜,在安徽黄山,一位被一把红缨枪扎穿后背的男子被送进急诊室。这是一把长达两米的钢制长枪,枪头部分被深深的扎入男子身体中。因为过于深入,医院不敢将之直接取出,因此只好将过长的尾部截断,等待接下来的接下来的进一步治疗。
根据知情者描述,受伤的男子是在上车后受伤的。行凶者所持的扎枪,直接穿透车窗扎入受害者体内,车玻璃直接被击碎!而且,装在枪头部分的红缨,在强烈的冲击下脱离了固定处,停在距离枪头二十公分左右的地方,也可见这把枪刺出时冲击力一定相当之大!
伤人的这种长枪,经过相关检索,其实是一种可拆卸杆不锈钢红缨枪。这种枪由空心不锈钢钢管制成,枪身部分用螺纹固定。一般来说,所有的装饰有红缨的枪矛都可以称之为红缨枪。但如果不算上红缨,这种冷兵器其实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扎枪",即实战性硬柄短枪。
大家都知道汽车车窗玻璃的硬度和韧性都是很强的。比如很多新闻报道里,汽车被水淹没,车内人想法设法都无法敲破车窗,导致最后遇难。另外,如果长枪当时就拔出来的话,可能没等到医院就失血过多了。这样的伤因为创口太深,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创口深处无氧环境下会繁殖,很容易得破伤风。所以基本上,伤者放到古代基本上是必死的。
▲电影《硬汉》中出现的用红缨枪格斗场面
因此,一枪能穿透车窗,然后贯穿伤者,也说明了枪矛这种武器可怕的穿透力和杀伤后效。类比古代,就是穿着甲胄也没挡住这一枪的致命伤害。其实这一枪之所以拥有远超一般人认识的杀伤力,是因为我们日常在武术表演当中见识到的花枪或红缨枪,都是软枪而不是实战硬枪。
实战用枪的枪杆是追求坚硬的,以求可以把刺击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因为枪身坚硬,硬枪在刺出后,枪头与枪身基本稳定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既保证了稳定性,有保证了所有的力量可以顺畅的通过枪杆传导到枪头,从而使使用者所有的力量可以在一瞬间击中在枪头一点,达到最大的杀伤力。
因此,这种硬枪最为有效、也最为方便的使用方式就是对准目标后,准准的"刺"出或者说"扎"出。这也是扎枪一词的由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杀伤力,所以枪矛类兵器在人类历史上全世界各民族都广泛使用,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的武器之一。我国枪矛被用在战场上,从使用青铜武器的商周时代,一直到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明、清时代,长枪一直活跃在战场。无数猛将都是使用长枪来在战场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无敌传说。枪矛也留下了"天下兵器、以枪为尊"、"诸器遇枪立败也"。
▲宋代兵书《武经总要》上的几种有缨的枪
基本上在古代战场,除了身穿多层重札甲的"铁浮屠"或欧洲板甲骑士这类重装骑兵,需要使用大斧或瑞士戟去开"罐头"外,枪矛类武器已经可以解决所有常见敌人了。甚至是重装骑兵也有可能被猛力一刺击穿防御。
但为什么铁枪用的不多呢?原因很简单!太重了!
历史上,王彦章的铁枪有多重,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后梁善用铁枪的猛将并非他一个,还有一人叫王敬荛,《五代史》记载他:“魁杰沈勇,多力善战,所用枪矢,皆以纯铁锻就,枪重三十馀斤,摧锋突阵,率以此胜。”
同朝为将,又同样使用纯铁枪为武器,王敬荛的铁枪重达三十余斤,王彦章的应该也相差不多。不过这重量就有些偏大,唐斤约合今天597克,整条枪大约要四十斤左右,已是相当的沉笨。关于全铁枪的实战记载,在其后的年代仍然陆续有出现,但始终未能成为主流,可见其重量已经大为偏离实战需求,绝非一般战士所适合使用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