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人认为康熙驾崩之际,虽然传位于老四但并没有安排好,以致雍正在登基过程中险象环生,不是自己提前布局,放出老十三的话,估计都会功亏一篑。那么康熙这位在位61年的皇帝真的是老糊涂了吗,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其实通过当时的细节,可以看出康熙的谋划,不能说算无遗策,但也称得上深谋远虑了。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康熙的最大败笔之一,就是为何就不提前立雍正为储君,使大家人心安定,不至于老八等人一直不死心,一直浑水摸鱼搅乱局势。

这个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废太子胤礽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就是原因。胤礽为何会被两次被废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是被有心夺嫡的众位阿哥群起而攻之了,比如说大阿哥魇镇诅咒,老八一直暗箭伤人,甚至雍正都算计好让高福将太子的亲笔信送给老八,假借老八的手来二废太子。


还有就是两次废太子,背后都充满着兵变之灾,一废太子时,老十四伪造太子手谕制造假兵变。二废太子时,太子胤礽狗急了跳墙发动兵变。

这说明了再立雍正为太子,雍正就会成为众位有心于嫡位的皇子最大敌人,会使雍正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家的活靶子。而且因为废立太子的事情,都引发了两次兵变,晚年的康熙可不想不得善终,所以索性谁也不立,使老八等人总是心中存有一份希望,不至于狗急了跳墙。

还有就是康熙的布局其实已经很早了,众所周知雍正夺嫡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在于以孤臣的方式来获取康熙的欣赏,所以康熙很早就开始培养起了雍正。以追缴国库欠款来说,追缴失败以后,康熙在朝会上直接揪出了三个贪官,而雍正自己竟然没有查到,康熙说道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结果该追的没追,不该追的却追了。是言传身教的培养雍正,告诉他情报的重要性。

以追缴国库欠款来说,康熙是教育雍正情报的重要性。之后的一系列事情,康熙也教给了雍正很多,以太子两次兵变来说,雍正这么聪明的人能不知道兵权的重要性吗,肯定知道,那么肯定会放出老十三的。

所以说康熙很早就开始培养雍正的大局观。


再说说康熙驾崩之际为雍正留下的局面。

康熙大寿死鹰事件,以邬先生的说法来看,就是老八觉得夺嫡无望,康熙也时日无多,所以趁机陷害老十四,来制造康熙与手握重兵的老十四对立的乱局,自己方可以乱中取胜。

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在于,说明晚年的康熙因为看重亲情,不忍心对于几个儿子下重手。所以导致了老八这个贤王势大是越来越大,到了最后康熙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对老八下手,只能是不处理死鹰事件,使老八要的乱局实现不了,完成了以静制动。

而康熙任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还有一层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分化离间八爷党。

康熙在忌惮老八的前提下,因此又开始了一口气撤免了雍正和老八的所有差事,还有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和马齐革去大学士职衔。

康熙这样一来,造成了要传位于老十四的假象,使老八的注意力多是在老十四身上,相应减轻了雍正的压力。同时革去张廷玉和马齐的职衔,避免他们卷入夺嫡之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当时来看,他们已经是位极人臣封无可封,现在革去大学士职衔,将来新君雍正登基以后,恢复了他们的职衔,可以取得拉拢人心的立竿见影之效果。


还有康熙放老十三是一回事,雍正放老十三又是另一回事了,雍正放圈禁十年之久的老十三,肯定起到得拉拢效果更好。

同时经过刑部冤案还有热河狩猎等事件的考验,康熙最是放心张廷玉,因此将有些不老实的隆科多宣来,先后下了两道圣旨,先是赐死隆科多的圣旨,后是对隆科多加官进爵的圣旨。赐死的圣旨交由张廷玉保管,如果隆科多胆敢勾结老八图谋不轨,张廷玉可以取出圣旨赐死隆科多。

这样一来,负责整个京城兵权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就被张廷玉死死的监视压制住。

然后康熙还下了一个连环扣,虽然当时决定京城局势的有隆科多的步兵统领衙门,还有京城外的丰台和西山锐健二营。但康熙的宫廷宿卫也是不可小觑,通过康熙驾崩以后,张廷玉出来暂时主持局面来看,这些宫廷宿卫是听命于张廷玉,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张廷玉,还使张廷玉关键时刻可以助雍正一臂之力。

同时雍正与邬先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雍正有一颗钦差关防大印,拥有一定兵权,虽然左右不了局势,但可以关键时刻救出老十三。


老十三身为剧中的一大bug,多年的军旅生涯,旧部很多,真可谓是一呼百应,只要他出来振臂高呼,老四肯定可以顺利继位。

关于这个钦差关防大印来看,雍正之前有两次钦差生涯,一次是下江南赈灾,一次是追缴国库欠款。这颗钦差关防大印,应该是追缴国库欠款时,为了方便行事,康熙赐给他的,后来要重用他,所以没有收回来。或者是在二废太子时,雍正就已经兼着领侍卫内大臣的要职了,所以康熙特意赐给他钦差关防大印以随机应变。

还有和有如皇上亲临的金牌令箭,也是康熙刻意留给雍正的一大杀器。

首先当时保管金牌令箭的是侍卫张五哥,他属于是老四派系的。康熙临终传唤雍正之时,就特意叫张五哥前去保护雍正,然后康熙驾崩之后,张廷玉又特意安排张五哥带着雍正前往偏殿暂歇,实则是让雍正及时准备,张五哥就在雍正身边,因此雍正一问金牌令箭,马上就到手,所以说肯定是康熙的布局。

就这样雍正有了金牌令箭,马上通过这个救出老十三,老十三拿着这个金牌令箭,又顺利的夺取了兵权,可谓是一环扣一环。

关于老十三夺取兵权来看,丰台提督成文运身为老八的人,当时已有杀死老十三的打算,但鉴于老十三在军队中影响力太深,所以犹豫不决。加之老十三拿出代表法统性的金牌令箭,最后成文运被反杀。


可能有人还有疑问,为何康熙就肯定雍正会放出老十三呢。因为康熙太了解雍正了,毕竟是在位61年之久的皇帝,看人毒辣的很。而且不说之前争权夺利教给雍正兵权的重要性,就是一个正常人都知道兵权的重要性,所以雍正肯定会选择放出老十三的。而且康熙驾崩时点评几位阿哥之时,对于老十三的评价甚高,同时还说道圈禁老十三十年之久,就是为了磨炼他,这样将来好成为雍正的好帮手,康熙这样其实也是变相提醒雍正放出老十三的。

那么康熙为何不提前放出老十三呢,因为不能。当时正是局势复杂之际,老八虎视眈眈,如果放出老十三这个敏感人物,无异于代表着要传位于雍正,老八若是铤而走险暗杀老十三或者发动兵变,那么局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若说康熙有什么失算的话,那么隆科多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失算。因为康熙驾崩没多久,隆科多就负责去取遗诏,结果老十三从被放出,到去丰台大营夺取兵权,再到带兵勤王护驾这么久的时间之内,隆科多竟然都没有到,直到老十三带兵来到畅春园护驾,大局已定之时,隆科多马上就出来宣读遗诏。

说明隆科多这个老狐狸迟迟不出来宣读遗诏,就是在暗中冷眼旁观,看雍正有优势了,马上出来宣读遗诏,成为从龙之臣。如果看老八占上方,两方起了冲突以后,恐怕巴不得第一时间趁乱杀死张廷玉,来将那道要命的赐死圣旨给毁尸灭迹了!


所以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康熙面对九子夺嫡,亲生儿子的自相残杀,因为重视亲情,一生雄才大略也是无用武之地,只能无奈的把控局势着。结果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太大,康熙只能通过任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来分化八爷党,然后罢免老八和雍正一切差使,来进一步迷惑老八。

康熙不放老十三,也是避免刺激老八狗急了跳墙和保护老十三,所以康熙一方面让张廷玉掌管宫廷宿卫以自保,又让张廷玉监视压制隆科多,没有收回的钦差关防大印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雍正。最后特意派知道金牌令箭的张五哥来保护雍正入宫,虽然猜出雍正肯定会放老十三,但以防万一评价老十三时还提醒雍正赶紧放了他,张廷玉安排张五哥带雍正去偏殿休息,方便了雍正可以马上拿到金牌令箭,使雍正既放出老十三又得到了大杀器金牌令箭,最后顺利继位!

康熙这个布局,宋安之个人认为虽然不是很完美,但也是不着痕迹的在最大程度上为雍正顺利继位铺路了,并非是他败笔之一,也并非是给雍正留下了险局,而是依照当时复杂的局势来顺势而为罢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69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最佳贡献者
2

你怎么会感觉失败呢?

在剧中康熙帝的布局可谓相当缜密:

第一条,断老八胤禩右臂:

比如很早就把会带兵的老十四胤禵派往了前线,而且准了年羹尧任川陕总督,钳制老十四胤禵的大将军王,使他无法跟老八胤禩配合。

而且由于康熙帝给乌雅氏升了皇贵妃,给老十四胤禵的感觉就是自己也具备夺嫡的希望,于是不再一心一意的跟随老八胤禩,而想自己夺嫡了!

第二条:扶持中间力量:

康熙帝通过佟国维的退让,顺利让隆科多上位,而且隆科多是举报的坚决支持老八胤禩的六叔佟国维,也就等于隆科多跟老八胤禩等人决裂了。

当然后来的康熙帝仍然不放心隆科多,从而弄了两份诏书,第一份先是把隆科多定了罪,罪名就是跟老八胤禩勾结,这份圣旨由张廷玉保管。第二件事才是命他保护老四胤禛顺利即位。

第三条:隐藏后备力量:

即使这样,康熙帝仍然还是不够放心的,所以,还给老四胤禛留了一手,这个人就是老十三胤祥。

剧中并没有讲,其实原著小说中康熙帝临死前曾经要老四胤禛速速放出老十三胤祥。这样就等于给老四胤禛藏了一张隐藏牌,不到万不得已不用拿出来。

第四条:暗度陈仓:

死鹰事件之后,康熙帝并没有追查这件事,给人的感觉就是他要传位给老十四胤禵,随后他又撤掉了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张廷玉和马齐等人的职务。

其实也是迷惑对方的意思,后来传召的时候老八胤禩等人果然中计,他们这边虽然也做了准备,但是所有皇子都到了宫里,外面连个外援都没有。

第五条:留有遗诏:

当面宣布老四胤禛即位,还有阿哥们反对,所以康熙帝还留了一手,那就是在正大光明匾后面藏着一份传位诏书,这也是其他皇子们没有想到的问题。

最终皇位顺利的传到了老四胤禛手上!

他为什么要这么费解的传位呢?为什么不活着的时候就传位呢?

其实这跟剧中康熙帝的形象有关系,他一向在意自己的名声,如果当场传位,自己还没死,看着孩子们争来争去,有损他的形象。

3

《雍正王朝》中,没有康熙提前布局,胤禛很难顺利克承大统。康熙的智慧,化解危难于无形。

从康熙五十七年开始,老爷子就已经开始提前运作。那一年,康熙任命了胤禵为大将军王,这个行为一举三得。第一,胤禵是军事人才,出征西北不仅可以稳定边疆的局面,还能避免重蹈传尔丹覆辙;第二,胤禵是八爷党的骨干成员,提拔他为大将军王,可以给外界舆论造成错觉,让大家都以为他成了接班人的热门。这样八爷党内部就会出现不和谐,力量就会被削弱;第三,胤禵成了被关注的焦点,阿哥之间的矛头就会对准他,而康熙心中的继承人胤禛就能相对安全。

在康熙的生日庆典上,八爷策划“死鹰事件”,为的就是嫁祸胤禵,然后局面打乱,自己好浑水摸鱼。康熙何等聪明之人,岂会不知情?胤禛要的是稳,才能顺利继位;胤禩要的是乱,才能趁火打劫。康熙没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稳定住了局面,没有给胤禩可趁之机。这时的康熙已经是风烛残年,卧病不起,承受不住惊涛骇浪,可他没有坐以待毙,他在用生命的最后的光辉点亮胤禛的登基之路。

康熙下达诏书,免去张廷玉、马齐、胤禛、胤禩的职务。黎明前的黑暗,让人猜不出康熙准备传位于谁。这是康熙在政治上安排的重要一步,能让胤禛继位以后重新启用他们,新君广施恩泽以换取支持力量。

在畅春园,康熙召见了隆科多,恩威并施将其降伏,命他维持京城安全,宣读传位诏书,为胤禛登基保驾护航。

去世的当晚,康熙召见众多阿哥入畅春园。为了胤禛的安全,康熙命张五哥亲自护送他。到了畅春园,其他阿哥门外等候,康熙单独给胤禛交代事情。外面的阿哥等不及了,闯了进去,康熙当众宣布传位四阿哥。最后一晚的召见对胤禛名正言顺继位很有意义,康熙将阿哥聚拢在畅春园,可以防止他们在外面起事。同时,故意漏掉十三阿哥,是为了雍正亲自放他出来。张五哥将胤禛带到休息室,而金牌令箭就放在那么明显的地方,这摆明是康熙故意为之。拿着金牌放十三爷出来,并让十三爷去调兵遣将,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交代完后事的康熙与世长辞了,局面也朝着他提前布局的方向发展,胤禛顺利继位。在封建社会,王朝前期的权力交接都伴随着动荡不安。

原创:秋媚读史,如有侵权者必追究责任!

4

感谢作者邀请。


《雍正王朝》中,“夺嫡之夜”剧情可谓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纵观雍正继位前后,康熙的布局与安排,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之处,都能深深的感受到康熙的用心良苦,对于康熙的帝王心术也更加钦佩。


首先,出于对雍正的保护,直到康熙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将继位人公布于众。

其实康熙从雍正举荐十四爷为“大将军王”时,就已经最终确定了雍正为自己的继位人。但是接下来的几年,康熙一直对此是守口如瓶,没有透漏一点自己的心思与想法,以至于就连八爷党的人甚至是雍正自己都在怀疑,康熙是要将大位传给十四爷。

而康熙始终没有将十三爷放出来,对于八爷党“死鹰”的事情也没有进行调查和追究,也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保护继位人雍正,不让外界感受到任何一点信息,以此揣测康熙内心的真实想法,将这个秘密保守到最后一刻。


其次,康熙罢黜一批能员干吏,为雍正登基后铺路。

康熙去世前,罢免了雍正、八阿哥、张廷玉、马齐等人差事。其中,罢免雍正和八阿哥的差事一方面是为了混淆视听,另一方面,就是借此削除八阿哥手中的权力。而对于张廷玉、马齐等,就是为了雍正登基之后的政局平稳过渡而做的准备工作了。

对此,邬思道给予了非常清晰的分析说明,康熙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这些能员干吏卷入皇子的争斗中,从而成为斗争的牺牲品,因而康熙需要将他们保护起来,同时也是为了新君登基之后,重新启用,招揽人心的同时,更是能够保证局势的稳定,这也是康熙的高瞻远瞩的安排了。


再次,康熙恩威并施,把隆科多紧紧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隆科多担负着步军统领衙门都统兼九门提督的要职,掌控着是京城和皇宫的卫戍工作,因而成为阿哥们争相拉拢的关键人物,也成为了康熙的一块心病。

康熙召见隆科多,宣读两道圣旨,更重要的是,当隆科多看到十多年前典当掉的那把康熙御赐的宝刀时,彻底的拜服于康熙面前,因为隆科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康熙监视了起来,也不知道未来结果如何,所以只能听命于康熙,坚定的站在康熙和新君一边。

而有了隆科多的坚定支持,康熙才得以将大位顺利的传给雍正。


最后,就是康熙临终前,将阿哥们全部召集到了畅春园,实际上,这就相当于将阿哥们全部都控制了起来。

临终前,康熙将所有的阿哥们全部都召集到了畅春园,名义上是向众位皇子交代后事,实际上,就是将所有的阿哥们全部控制起来,除了远在西北带兵的十四爷,以及被圈禁的大阿哥、废太子和十三爷,其余的阿哥全部被临时性的拘禁了起来。

这样做就是为了掐断阿哥们,特别是八爷党的几位阿哥与外界的联系,避免进行内外串联,对于雍正的登基产生不利的后果,这也为雍正夺得皇位上了一道重要的保险。

而所有的阿哥全部在康熙病榻前等着隆科多来宣读康熙诏书,如有不从,手握重兵的隆科多便可以谋逆罪处理,旁边还有张廷玉监督执行,这样最终保证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其间,还有两个细节让人感到康熙的安排的细致与缜密。

其一,就是康熙安排张五哥去接雍正前往畅春园。

八阿哥在朝中党羽遍布、势力庞大,康熙也不知道那些人会受八爷党的影响而做出不利于雍正的事情。而张五哥则是康熙可以深信的人,毕竟张五哥的命是十三爷救的,妹妹也在侍奉十三爷,与雍正也是交情匪浅,是雍正坚定的支持者,所以安排张五哥去是可以确保雍正的安全,也是可以让雍正绝对放心的人。

其二,就是康熙自始至终,都没有安排十四爷胤禵回京。

不管是十四爷打了胜仗,还是出现了“死鹰”时间,还是康熙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始终都没有召十四爷回京。康熙这样做一来就是为了继续从内部瓦解八爷党,让八爷党内部相互猜忌,同时也不愿十四爷的回京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二来就是避免十四爷利用手中的兵权,以“兵谏”或者“清君侧”的名义带兵回朝,这样会立马让政局陷入混乱,无法传位与雍正。因而,康熙始终没有让十四爷回京,把他硬生生的按在了西北。


就这样,康熙做了他能做的最好安排,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让人深感佩服。与此同时,雍正也用康熙的金牌令箭放出了十三爷,十三爷随即控制了丰台大营,带兵勤王护驾,最终确保了雍正的顺利登基,至此“九子夺嫡”的大戏也落下了帷幕,最终以雍正,也就是四阿哥胤禛的最终获得皇位而结束。

5

为了让雍正顺利继位,康熙做的最重要的布局就是彻彻底底地收服隆科多,让他百分百效忠于新皇帝。当时,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手里有两三万兵马,而且掌管着进出京城的九道城门,隆科多的立场至关重要。

九门提督隆科多效忠于雍正,是雍正顺利继位的最重要的筹码。而这个筹码,是康熙留给雍正的。

除此之外,康熙还做了另外几件事,为雍正顺利继位扫清障碍。

第一件,圈禁雍正的死党十三阿哥胤祥。

老十三胤祥为人侠义,但性烈如火,嫉恶如仇,又心地单纯,不擅权谋,因此很容易落入别人的圈套,以连累雍正。为了防止胤祥给雍正添乱,康熙早早地就把胤祥圈禁了起来。

但是,康熙把胤祥留在了京城,在雍正的眼皮子底下。一旦需要,雍正可以立即释放胤祥,帮他带兵。

雍正继位当晚,正是刚刚被释放的胤祥奔赴丰台大营,一举夺下丰台大营的兵权,彻底打破了八阿哥胤禩妄图矫诏篡位的阴谋。

第二件,把八阿哥胤禩的死党十四阿哥胤禵派到了遥远的西北领兵。

康熙晚年,西北起了战事,康熙决定派遣一位大将军王替他领兵作战。被派去的,正是十四阿哥胤禵。

在康熙的儿子中,老十四是和老十三齐名的武将,都以擅长领兵著称,在清兵中也有着很高的威望。

胤禵是和八阿哥胤禩一伙儿的。把胤禵派去了西北,相当于切去了老八的一条臂膀。紧急时刻,胤禵远在西北,远水接不了近渴,难以帮上老八的忙。

康熙传位当晚,如果掌管丰台大营的是老十四,那么老十三胤祥要想夺取其兵权,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第三件,康熙临终前免了雍正和老八胤禩的差事。

这一招儿,看起来平等对待,其实主要是防备老八。一来,雍正和老八一起被罢,让老八放松了对雍正的警惕,把主要的警惕心放在了远在西北的老十四身上;二来,同样是被罢,对于雍正毫发无损,因为他即将继位为君,但对老八却是真正的罢免,因为除非新皇帝雍正为他安排新差使,否则他就成了一个闲人。

康熙的良苦用心,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雍正平安继位。

6

《雍正王朝》中,如果不是康熙的意志,雍正是无法继位的,这个和真正的历史非常贴近。

康熙的布局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

我们常常看得到有形的,比如——将佟国维的后代隆科多定位九门提督,掌管京畿禁军以及藏好传位诏书,并且让张廷玉手持口谕节制他。

在电视剧中,隆科多是个骑墙派,佟家后继无人,佟国维才推荐了他,而他通过出卖佟国维表忠,勉强通过了考验,因此康熙对他也不是全信,才安排张廷玉节制他,后来事实证明,康熙前脚去世,后脚八爷他们胡闹和稀泥说没听清楚传位给谁的时候,隆科多取个诏书取了一万年,直到十三阿哥带兵勤王以后才拿出来马后炮。

在电视剧中,隆科多相当于是没有起作用的,如果不是十三爷及时控制丰台大营带兵赶到,八爷他们胡闹说不定还很有市场,但是真实历史上,隆科多是被康熙钦点,为雍正继位出了大力气的。

有形的还有,狩猎的时候,把本来该给太子的如意给了雍正的儿子弘历,并且一直把弘历带在自己身边,亲自调教。这就是大家所传的“好圣孙”。但是实际上,康熙晚年的时候和弘历并没有那么多的交集。

电视剧中,康熙亲纳弘历的时候,太子还没有完全被废,八爷跃跃欲试,康熙要竭力避免各派因为夺嫡而引起大乱,他对哪一个皇子太积极,都不是好事,所以继续扶持太子,选择一个孙子带在身边,其实有稳定各方的作用,不完全就是说要传位给四阿哥家,但是,至少表现了一种信任和喜爱,以及公开的肯定,为以后传位做铺垫。

而无形的为四爷铺路的工作,就多了。

第一,把四爷府上的能人干将年羹尧一步一步,半推半就,从杭州将军手下的参将,调回京,然后外放四川做巡抚,然后圣陕甘总督。陕甘总督,节制着西北大军的粮草,这个位置的人听雍正的,那么朝中闹起来了,外面也没有呼应。年羹尧升迁的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时候是四爷推荐,有一些时候是八爷推荐,但是年羹尧终归是四爷的人,

第二,借助上书房议举新太子这件事,和佟国维唱双簧,明确表示——八爷OUT

这里基本上就是宣布八爷不可能是新的接班人,宣布了八爷政治上的死刑。

真实历史上,论资排辈也好,出生也好,八爷本来就轮不到做接班人,再加上他搞的相术,算命,拉帮结派,都是康熙厌恶的。

第三,通过选十四阿哥为西北用兵的大将军王,彻底瓦解八爷党。

十四阿哥西北带兵平叛,手握重兵,而举荐他的,是四阿哥,给他钱粮供应的是四阿哥的人年羹尧,反而在背后下黑手,把十四阿哥给康熙的寿礼换成死鹰的是八阿哥。

选十四爷去西北带兵,八爷掌握兵权的机会彻底破灭,八爷和十四爷的同盟彻底瓦解,十四爷这个强力竞争对手被支到天边,能够对四爷继位造成威胁的障碍基本被扫除。

第四,圈禁十三阿哥。

康熙在去世前给四阿哥说了,十三阿哥性子直,圈起来,一方面避免他给四阿哥继位惹事,一方面磨练他的性子,这样就给四阿哥留了个新手大礼包,他一继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就是个好帮手。

虽然是电视剧,和史实有差别,但是也表现出很多精彩的权力角逐,逻辑严密,实在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

7

为了雍亲王能顺利继位,康熙真是费尽了心思,尤其是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所做的布局不可不谓高明。

虽然康熙已经快七十岁了,可他的思维依旧敏捷,在“死鹰事件”一发生,不但稳住了场面,还避免了一场“八爷党”的发难。

康熙为雍正继位做了四场布局

第一:以天子仪仗赐予十四阿哥胤禵,并钦命蒙古诸王公:“见大将军王即见吾”的命令,给予了胤禵至高的威望,让局势倒向胤禵一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分化八爷党,让八爷胤禩和十四爷胤禵鹬蚌相争,而天心默定的四爷胤禛自然就免于针对,做那个得利的渔翁了。

第二:“死鹰事件”后,康熙敏锐地察觉“八爷党”开始行动了,但康熙不但稳住了当时的局面,不让“八爷党”有机可趁,甚至用“苦肉计”,把自己关了起来,同时把四爷胤禛等人全部贬职,让局势一下子就不明起来了。本来局势可以说是一边倒的“十四阿哥胤禵继位”,可他并不是康熙的默定继承人,把他调离京城也是防止他和“八爷党”的人走得太近。而现在康熙生死未卜,在朝廷中的“八爷党”也就不敢随意出手了。

第三:让张廷玉以“阴阳遗诏”控制住隆科多,保证隆科多会如实的宣读“雍正继位遗诏”,不至于在最后关头投靠了“八爷党”。隆科多手里的两万人马,是整个夺嫡大战决胜的最终因素。可以说他倒向谁,谁的赢面就会急速壮大。所以康熙控制住隆科多,就可以保证自己的继承人顺利继位。

第四:图里琛、德楞泰所率领的“善扑营”军队,这支部队是康熙的近卫军,所有人一律都是八旗贵族子弟,统一赏赐黄马褂,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把这支部队拿来制约隆科多和守门那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后面十爷胤?企图闯宫和九爷胤禟企图出宫调兵,都是由图里琛、德楞泰的严防死守,才不至于发生宫廷政变的。

为什么康熙不立四爷为太子,不放出老十三帮忙,不对付八爷胤禩

康熙有两点原因不立四爷为太子。

四爷府第一谋士邬思道说了一点:不立太子就是以免重蹈废太子的覆辙;太子师傅王琰说了第二点:各位阿哥结党营私,互相不服,不但不辅佐太子,反而处处掣肘。所以康熙不想也不敢再立太子,以免“八爷党”众人狗急跳墙,也免得领着十万大军的胤禵突然回师发难。

至于为什么不放出老十三,其实上面康熙的四个布局已经说明白了一切,放出老十三并不能影响整个大局。可要是贸贸然放出老十三,不但容易提醒“八爷党”众人,而且正如邬思道所说:辅对了人,难免会有挟恩自重的情况。十三爷这把刀是要留给四爷用的,所以康熙根本不必急着把十三爷放出来。

那康熙为什么不对付八爷胤禩呢?其实他对付过了,康熙已经不止一次绝了胤禩夺嫡的后路,已经逼得他去扶持十四爷,逼得他做出了“换死鹰”这样有违人伦的事出来。要是再逼急了,以“八爷党”在朝中盘根交错的势力,康熙动一个八爷,就得牵出一大批文武官员来。晚年时候的康熙已经不能再费力出处理如此即庞大又琐碎的事情了。何况胤禩等人始终都是自己的儿子,对一个渴望安享晚年的老人来说,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往死里整呢?

所以康熙不立太子,不放出老十三,不处理“八爷党”,他设想的局面就是:四爷胤禛继位,好好地对待自己的兄弟,希望他不到最后关头,不要伤害他们,而其他的儿子,也希望他们经过了这次的教训,能好好地帮助兄弟,把大清朝给撑起来,这才是康熙最终的心愿。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

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8

为雍正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这一点邬思道也分析过。乱对八爷有利,稳对四爷有利。康熙所有的举措都是朝着这方向在实施



1、减少诸王权利

九王夺嫡,最多的祸患在祸起萧墙。康熙临危减低了雍正和其他王爷的权利,一方面不让雍正树大招风,一方面也是打压其他人的权利。毕竟,传位给谁,只需要一纸诏书。

2、雪藏肱股之臣

将有能力的大臣,都降职留用。一方面是为了雍正储备将来的能臣干吏。一方面也防止这些手握大权的老臣辅佐错了对象,伤害了新主子

3、拉拢九门提督隆科多



替隆科多赎回了宝刀,亲自委以重任。这些都是让隆科多踏实的辅佐新君。毕竟九门提督掌管了京城的兵马。这是关键。

4、磨炼十三爷



康熙临终前跟雍正特意说明了,担心十三爷给雍正惹麻烦,特意圈禁了十年。以备磨练好心性,将来大用。

5、调离十四爷

十四爷是带兵打仗的王爷,还掌管兵部。如果在京城,一句号令,必然威胁新政权。一个大将军王,让十四爷远离京畿,西北边陲自然无法干扰雍正登基

6、留有遗诏

这个很重要。口头传达,谁都不信,诏书是最靠谱的

在康熙的帮助下,雍正王朝电视剧里的四爷才顺利登基

9

当然不是很失败了。

清王朝初期特别是在康熙时期在治国理政方面吸取了很多历朝历代的教训,特别是在接班人问题上,不得不慎之又慎,力求尽最大努力避免宫廷政变。从废立太子直到康熙去世,我们不难发现,康熙一直奉行的是“稳定压倒一切”政策。既然是要稳定,那就寻求平衡,在既要安排合适的接班人和不发生宫廷政变之间苦苦寻找平衡点,其难度可想而知。

下面盘点一下康熙为后来四阿哥继位布的局!

第一、圈禁十三阿哥。

很多朋友会问,十三阿哥是四阿哥的左膀右臂,这样岂不是断了四阿哥的一条臂膀吗?

从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康熙实际上心里就已经默定了四阿哥作为接班人。之所以后来复立太子是因为看到册立新太子阻力重重,不得已之下才把废太子又抬出来作为缓冲。但是不曾想太子又干出来很多缺德事,把老四、老十三全给连带了进去。八爷党趁势反击,眼看朝局又有陷入动荡的可能,康熙于是在废了太子的情况下顺带把老十三也给圈禁起来,实际上也是保护了。毕竟剿灭江夏镇是老十三一手操纵的,江夏镇是什么地方?那曾经是康熙为了收拢天下士子之心而亲自提字的地方,在官僚士大夫集团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八爷党也正是借着这个势发动的反击。收揽天下士人之心特别是汉族士大夫,这在康熙一朝是最根本的一项国策之一,也是清王朝立国的根本。

因此,处置了老十三等于是对天下人一个交代,更是为了粉碎八爷党的反击以保持朝局的稳定。不然,八爷党和四爷党之间会因为老十三而不断地争斗。

所以,圈禁老十三看似是一条苦计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扶植老十四为老八暗中树敌,然后借故将其支开,为老四卸担子。

十四阿哥和四阿哥是一奶同胞,却和八阿哥交情匪浅。为了分化八爷党,康熙先是将他们的生母乌雅氏从皇妃的名位上提到皇贵妃,使老四和老十四在程序上有了竞选太子的资格。这无疑是给了老十四一个竞选太子的希望,再加上让老十四执掌兵部,更是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这样八爷党的势力开始从内部分化开来。

为了防止老十四将来成为老四的劲敌,趁着西北战事把老十四调到了千里之外。试想,放着那么多元勋宿将不用,干嘛非得派个没怎么上过战场的年轻人去?

第三、用明降暗升的方式拉拢士大夫集团,使之不倒向夺嫡之争。

权臣干政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康熙一朝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与皇族之间相互勾结、彼此利用。这让康熙深恶痛绝!纵观康熙一朝在处理大臣与皇阿哥之间的关系时,特别是在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康熙往往先拿大臣开刀。

支走老十四后,康熙明显感觉到了四爷和八爷间的争斗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警告大臣们,更重要的使之不倒向老八,毕竟老八在大臣中的声望远远高于老四。康熙开始拿身边位高权重又深得自己信任的官僚士大夫集团之首——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开刀。这对于康熙、张廷玉、马齐之间实际上不过是走个遮人耳目的形式而已,却又不得不走。处置了张廷玉、马齐,这让大臣们开始惊疑不定,不敢轻易押宝。

趁着大臣们不知所措的档口,康熙火箭般将九门提督隆科多提拔到上书房大臣的位子上,与张廷玉一武一文,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朝局的稳定。同时也给老四继位迅速稳定局面创造了条件。但是在提拔隆科多的时候也没忘了防止他投机变节而在头上悬着一把天子剑!

第四、秘密立储。

该支走的支走了,该稳定的稳定了,康熙也差不多到了油尽灯枯的状态,这个时候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传位诏书。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广大读者注意没有,就是在康熙晏驾之后,众皇子争吵不休,这时张廷玉出来了,让张五哥带着四阿哥到偏殿暂歇。而这个偏殿里偏偏放着调动军队的金牌令箭,谁能说这不是康熙生前有意安排的?

于是,老四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先把老十三放出来,继而又拿下了拱卫京畿的野战军部队——丰台大营的指挥权,彻底将八爷党最后的一点希望毁灭。

最后,随着老十三兵围畅春园、隆科多取来传位遗诏,老四在康熙遗体前正式继位!

10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感谢邀请~


题主觉得康熙一不立雍正为太子,二不放出老十三,三不收拾老八,结论是康熙布局很失败。看到这儿,我只能觉得题主没细看《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了,这部电视里的演绎,刚好与题主结论相反,康熙给雍正即位所布的局,可谓相当之成功。下面就由我来说说康熙都布了哪些局(说明:只聊电视剧,可真实历史无关

这布局之一:提拔隆科多

隆科多的出现或者说隆科多的上升,完全是康熙一手操办的,而随着隆科多的上升,其六叔佟国维则就彻底出局了,更有甚者,康熙在让佟国维出局的同时,也彻底让老八死了这条心,佟国维出局是在康熙要推荐太子候选人时,佟国维带领上书房及各位大臣,一致推选八爷当选太子,结局可想而知,随着康熙将奏折重重的压在那一摞支持老八的奏折之上时,就已暗示着佟国维和老八即将出局。也就在那时,隆科多授康熙之意,在大庭广众之下举报六叔佟国维,而从表忠心,也就在这个时候,隆科多开始被康熙所提拔。


但康熙提拔归提拔,并未对隆科多彻底放心,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两道圣旨”,这两道圣旨直接关乎着隆科多是生,还是死,而隆科多也确实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提拔,果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他应该发挥的。所以,提拔隆科多算是康熙布局之一,且成功了。

这布局之二:瓦解老八集团

虽然很早康熙就对老八有所戒心,以及宣布老八彻底出局,但这并不代表老八及其集团会彻底安分守己的做一个臣子,来辅佐未来的新君,康熙对老八从始至终都看的很透,所以,瓦解老八集团,是康熙必须得做的一件事,而瓦解的第一步就是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带兵出征,说到这儿,不得不说康熙的高明之处,明着是让老十四去做大将军王,给人一种错觉:康熙并未对老八集团动手,但实则呢?当老十四被授予大将军王后,朝廷上下立马传出说法:老十四就是未来大清的掌舵者。这对于老八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果不其然,在老八,老九,老十对老十四的心态变了,之所以说康熙高明就在于:让你们自己四分五裂。


除去老十四出征,康熙还有一招则是,接受了老四的提议:任命年羹尧为川陕总督,其实,在这儿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康熙是向着老四的,甚至可以说只要康熙同意年羹尧做这个川陕总督,几乎就可以看出一半:康熙是要传位给老四的,因为,康熙不可能不知道,只要年羹尧坐到这个总督之位,他必定会钳制远在前线的老十四,而钳制了老十四,必然会更进一步瓦解老八集团,因为年羹尧是老四的人啊。所以,瓦解老八集团又是康熙的布局之二,且很成功。


这布局之三:故弄玄虚

之所以说是故弄玄虚,其原因在于,康熙不仅给人一种错觉要传位给老十四,为将这个错觉烧的更旺,康熙紧随着就撤掉了老四,老八,张廷玉,马齐的职务,这给人的感觉很明显了:朕做这一切,都是在给老十四扫清障碍啊。而这除了没能迷惑邬思道,其他人都迷惑了,这也间接的造就了后来老八集团没能起事的原因:老八完全忘了要设置一个里应外合的人物,反而被老四来了个瓮中捉鳖。所以,康熙迷惑大家正是其布局之三啊,且依旧很成功。

这布局之四:囚禁老十三

在电视剧里,到最后,康熙非常直白的和老四提到了为啥囚禁老十三的原因,更是要求老四安排人去将老十三给放出来,康熙囚禁老十三,一是为了保十三,使其不被这夺嫡之战而给弄死,二是为了磨磨老十三的性子,让其变得稳重,三是将最好的老十三留给老四,日后能够辅佐老四。康熙宁愿让老十三恨其一辈子,宁愿在最后的十年看不到自己深爱的儿子,宁愿让重人误解,也要为老四铺好路,没办法,谁让老四是未来的君,老十三是未来的臣呢,臣为了君,受这十年委屈很有必要所以,康熙囚禁老十三乃是其布局之四,只是这个布局,康熙自己很心痛。

这布局之五:大位遗诏

康熙提拔隆科多,以及最后关头使用隆科多,正是为了宣读遗诏,老大也好,老三也好,老八甚至老十四也罢,你们争来夺去,都以为康熙会在驾崩前口头宣布继承人,但没想到康熙留有后手:遗诏。正是有了这遗诏,才让众皇子清清楚楚的知道康熙选定的继承人是谁,不致于自己落得齐恒公一样的下场。所以,康熙留遗诏乃事布局之五。

这布局之六:弘历

这一点仅出现在电视剧里,康熙将寓意着传位之意的如意赏给里老四的儿子弘历,这i意图已经非常明显:这大清的江山,总有一站需要你弘历来掌舵。而按照大清的规则,弘历即位想合乎情理,其父必须得是皇上,也就是说老四必须即位。所以,这一局可谓是康熙布的良苦用心,目光之长远的一局啊


综上所述,康熙为让老四即位,这前前后后可布了不少局,且从结果来看,每一局都很成功。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喜欢我的回答可点赞及转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