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计,他的忠贞令人向往;竭心尽力,他的忠心令人向往;
慧眼识珠,他的辨识令人向往;运筹帷幄,他的谋略令人向往;
功成身退,他的洒脱令人向往;云淡风轻,他的雅量令人向往。
名门望族乌衣巷,风神秀彻少年郎
谢安出身于士族豪门,众所周知,东晋是士族的天下,由于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本身没什么威望,他的皇位是东晋第一豪门家族琅琊王氏带来的,正是:“王与马,共天下”。
那王家之后呢,正是谢安出生的谢家,四大家族“王谢桓庾”轮流坐庄。这也反映了东晋的政治生态,社会现状,基本就是门阀政治,天下便是豪门望族的天下,皇帝老儿没什么实权。
大唐诗人刘禹锡的那首《乌衣巷》便是对谢安名门世家最好的阐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便是东晋士族豪门居住的地方,这首诗虽然说得是士族门阀的衰败,但另一方面也力证了王和谢是当时有名的豪门。
出生豪门的谢安,高贵的身份,决定了此生的不凡,然而他的不凡则是从小开始的,当时只有四岁的谢安就已经有了出类拔萃的派头。
当时东晋另一豪门,桓氏的桓彝到谢安家走动,常规交流。对于桓彝的到访,谢家当然是热情招待,礼节周到,也还让小辈出来拜见,见见世面,懂懂规矩,四岁的谢安自然在其中。
当桓彝看到四岁的谢安时,一眼就看到了气质不凡,一听说话就与众不同,内心更是惊讶不已,于是就不由自主地向谢家的长辈们,称赞说这个娃儿风神秀彻啊,简直与第一名士王承一样啊,清心寡欲、善于清谈。这个评价已经是相当高的了。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才华横溢善清谈,广交善结山水间
魏晋那会儿,特别流行“清谈”。这所谓的“清谈”,就是几个士族名流坐而论道,内容一般是老庄周易,都是以驳倒对方算有本事,大概相当于魏晋版奇葩说。这谢安天生就会清谈,简直天赋异禀。当年谢安与支道林、许询会于王濛家中,坐而论道。大家讨论《渔父》篇时,在座多数人只能说百言,名僧支道林能说七百余言。等众人都讲完,谢安一发言,洋洋万余言!而且不是总结陈词,阐述的是独到见解。众人无不叹服。王濛被他的谈吐折服了,夸他“向客舋舋,为来逼人”,意思就是这小子口才真棒!
当谢安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将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入朝为官时。他却不走寻常路,虽然在名门望族长大,却没有选择出仕为官,而是选择了隐居东山。
由于喜欢结交朋友,谢安能力很强的消息不胫而走,名气也早已传遍大江南北,然而再被朝廷征招入朝为官时,却只是做了几个小官,便过起了隐居生活,整日躲在会稽山的东山,逍遥快活。谢安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门便是捕鱼打猎,回屋就开始吟诗作文,便有了流传百世的《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流觞曲水。想象名士们列坐其次,有多少名篇伴着觥筹交错,生发而出?此等生活怎不叫人向往。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万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
忠贞为家为国计,浩然正气东山起
然而世事变化多端,谢家的在朝为官的谢万根本不是统兵打仗的料,当受朝廷委派作为统帅进行北伐时,胡乱指挥结果大败而归,士兵们都看在谢安的面子,才没有杀他,逃回来后就被贬为庶人。
谢万的失败让谢家遭到重大的打击,东晋整个朝堂上没有一个说上话的谢家人了。在想当官儿要看自己家族实力的时代,这便意味着谢氏家族将一蹶不振,如此对于谢家来说,形势岌岌可危。此时谢安已经不能继续在山水之间逍遥自在,坐视不理了。于是,为了整个家族,他挺身而出,重新出山后的谢安便在桓温帐下当了司马。
然而桓温却是一个和曹操差不多的人,都是奸雄。我们知道曹操曾经在误杀人之后,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桓温也有句自己的至理名言,“纵不能流芳百世,也当要遗臭万年!”这不是赤裸裸的奸雄吗?
所以尽管桓温很赏识自己,谢安很清楚桓温是奸雄。所以,谢安在桓温府只是待了一年,就以奔丧为理由离开了桓温。不久后,谢安便调任吴兴太守。
桓温不久便显露出了真心,要当皇帝,取司马家而代之。于是,改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然而简文帝没多久就病危了,认怂的他,本打算将政权拱手让给桓温。然而谢安、王坦之俩人极力劝简文帝,于是简文帝便打消了禅位给桓温的念头,立了司马曜为太子。
后来桓温知道了是谢安、王坦之坏了自己的好事,于是准备找他俩算账。当时,建康城里人心浮动,众人都在传桓温要杀王坦之、谢安,晋室的天下要转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却神色不变,说:“晋室的存亡,就取决于此行。”
等到谢安、王坦之一起来到城外桓温大帐,大帐后藏着刀斧手,只待“摔杯为号”。王坦之汗流浃背,手中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一块弧形板子)都拿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就座,直视桓温问道,这些刀斧手本应镇守四方,如今为何躲在朋友宴席的幕后?桓温懵圈了,看着一脸无辜的谢安,几乎当场晕倒。你也太直接了吧!“我带着他们是为了自卫,自卫……”就这样桓温面对谢安没有占到上风。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简文帝疾笃,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此时的孝武帝年幼力弱,朝廷之中有权臣桓温,外有前秦虎视眈眈,幸好谢安与王坦之竭尽忠诚辅佐护卫,才使东晋王室得以安稳。待到两个月之后,桓温离世,东晋孝武帝在谢安的辅佐下亲政,谢安也升迁至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一时间位极人臣。
慧眼识珠择良将,运筹帷幄破前秦
不久,北方强大的前秦谢举兵犯晋,为了巩固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举贤不避亲,举荐自己弟弟谢玄为帅,并统帅当时最精锐的北府兵。虽然旁人难免就要说风凉话:“呵呵,这不是任人唯亲吗?”谢安置若罔闻:“我非但要做到举贤不避亲,还要举贤不避仇。”不久,他又举荐了桓温的弟弟桓冲。从这里也看的出,谢安以国家为重,选将不以个人利益为先。当然弟弟谢玄和桓冲,也没有让谢安失望,做得非常好。
大战一触即发,前秦和东晋这场战争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这场战争本是力量悬殊,看似结果已定的战争,也是一场决定东晋生死存亡的战争,前秦苻坚志在必得,壮志雄心的要拿下东晋,一统天下,带领百万大军,兵临城下,十万火急。谢安让自己的后辈谢玄、谢石出战,结果苻坚兵败了,狼狈地逃回去,东晋大获全胜,保住了江山。
可谢安在干嘛呢?居然没有坐镇战场,在家中陪客人下棋,真的是心大。当战争结束后,捷报传来,谢安依然泰然处之,看了一眼,继续下棋,也不说结果。最后客人实在忍不住问他,谢安才说:“后辈们打了胜仗”。 这么一场事关生死的大战,谢安居然表现出超人的淡定,真是运筹帷幄,淡定得很啊!
功成身退去猜忌,云淡风轻留美名
淝水之战后,谢安成了“超级英雄”,个人声望到达巅峰,也引来嫉妒和排挤。当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奸谄小人开始乘机煽风点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谢安与孝武帝之间渐生嫌隙。若像司马懿、曹操之流,位高权重的谢安完全可以取孝武帝之位而代之,然而如果这样做的话,他便不是谢安了。
太元十年的四月,谢安找了个借口,就主动交出手上的所有权力,告老还乡,找一处景色别致之地,优哉游哉,岂不美哉!面对权力的诱惑,表现得如此超凡脱俗,面对艰辛创下的丰功伟绩,没有表现出居功自傲,表现出何等云淡风轻。
太元十年八月二十二日,谢安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本来他是要山东继续游玩的,结果天不遂人愿,真是叹息。孝武帝得到消息后,在朝堂上哭着吊念了三天,恩赐了一副棺木、一具朝服和其他钱财物品,又追赠为太傅。因为谢安一直没有自己的私宅,所以死后连办丧事的地方都没有,于是孝武帝就下诏让后代在其官府中给他备办丧事仪式,何等无私。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寻薨,时年六十六。帝三日临于朝堂,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赠太傅,谥曰文靖。
后世评说
谢安这样近乎完美的男人,在后世有着成千上万的粉丝、迷弟,其中不乏李白、王安石、王献之等众多名人,都是他的骨灰级粉丝,王安石的父亲甚至因为太喜欢谢安而给儿子起了偶像的名字。
也有人拿谢安与诸葛亮比,都是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我认为谢安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知道诸葛亮有个缺点常为人所诟病,就是他虽然个人能力超群,但他事必躬亲,凡事亲力亲为,连20杖的责罚都要亲自监督,不给下属锻炼的机会。在他死后,蜀国就没多少人才可用了,留下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
当谢安成为家里唯一的长辈后,毅然决然地担起重担。他的侄子谢玄是东晋名将、“北府兵”创建者、淝水之战的最高指挥官,打了一辈子仗未尝败绩,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他的侄女是著名的才女谢道韫,《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就是形容林黛玉有谢道韫的才华;他的孙子是山水派诗词奠基者、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面对后代,谢安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而并非事必躬亲,就这一点就胜过了诸葛亮。
轩羲说
谢安一生多才多艺,擅长书法,通晓音律,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他既是隐士,也是英雄;既能文,也能武;既能建功立业,也能轻松放权,此等能人世间几何?
我想借用一副联,作为结束,正是“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就这样,我是轩羲十三,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