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没有所谓的被施以宫刑的女太监,女太监是对皇宫内女官的俗称。
女官又称内官、宫官,俗称女太监,是指替帝王家打理后宫事务、又没有妃嫔名分的高级宫女。
女官的历史
最早有关女官的记载始于《周礼》。《周礼·天官》中记载有妇官,包括服侍王并协助王后行礼事的九嫔、世妇、女御,以及附列的女祝、女史。
这些女官各有职责,如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女御四德,并在各种礼仪中赞助天子后;世妇掌祭礼、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官涤溉;女御掌御叙王之燕寝,以岁时献女功,同时又是各种仪式中世妇的助手;女祝拿后宫祭祀、祷祠以及有关鬼神之事;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是王后内治的辅助和秘书。
到了秦汉,宫中自夫人以下设有设嫔、世妇、女御等名目,但缺少历史资料,无法了解详情。
北魏孝文帝时才将宫中女官与嫔御清楚区别开来。
女官主管宫中具体事务,其职秩与外官相对。最高领导人内司,官比尚书令。其次是作司、大监、女侍中,官比二品。其三是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等,官比三品。其四是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官比四品。最下一等是青衣、女酒、女饷、女食、奚官女奴,官比五品。
可见当时女官的品级很高。
隋文帝时,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后宫掖廷事务。隋炀帝加以改制,使与外廷尚书省相类似,设六尚局管二十四司。
唐承隋制,设置六尚二十四司及宫正司,集中国古代女官制度之大成,嗣后宋金明三代女官制度都是在唐制基础上损益而成。另外,唐代皇太子所居东宫也设置有司闺,司则,司馔等三司九掌女官。
五代十国时期,部分政权也设女官。如后蜀花蕊夫人有诗云:
六宫宫职总新除,宫女安排入画图。
二十四司分六局,御前频见错相呼。
明代洪武年间,经多次改定后,完全依照唐代制度设置女官。但永乐之后,女官职掌多为宦官衙门侵夺,女官制度虽存但职员多缺。
清顺治十五年,拟定女官制度: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依照明朝制度,设置六局一司,但议定而未行,宫女由内务府管理,故中国古代女官制度至清代而止。
因此,女官制度历史悠久,是随封建制度产生并一起消亡的。做女官没有说必须要先进行阉割。
太监的由来
中国古代历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说,其实远不止这些,如果再加上宫女,那就更多了,少则数千,动辄数万。帝王的女人太多,若是没有男人的话,很多活女人干不了。如果让男人进宫干这些活的话,又怕产生宫闱丑闻。于是,宦官便产生了。
最初,宦官是由被阉割的俘虏和受了宫刑的人来做的。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性功能,不能与宫中的女人发生性关系。但这些人毕竟太少,远不够用。于是,失去性功能的宦官应运而生。
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设有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机构,置太监、少监等官,辽代、元代沿用。但这些机构不是宦官机构,太监之职也不是宦官。
明朝时,宦官机构号称“二十四监”,即二十四个衙门。二十四监各设一名宦官掌管,称为“太监”。太监一词成了宦官的官名,有别于唐、辽、元各朝的太监。 在明朝,只有担任二十四监首领的二十四名宦官才被称为太监,宦官统称太监是清朝的事。
到了清代,设内务府统辖全体宦官,宦官才统称太监,是出于对宦官的恭维。
由此可见,宦官或者太监都是由男子被阉割后担当的,没有女子做太监一说。俗称女官为“女太监”肯定也是清朝以后才有的事。
皇帝对宫女的态度
宫里的女子容貌都不错,都被皇帝看做是私有财产,有那个皇帝会傻到给这些女官和宫女行使宫刑?除非皇帝傻了。
汉景帝刘启的母亲是窦漪房,也即是后世闻名的窦太后,窦漪房是穷苦人家出身,汉书记载,她是以“家人子”身份如的宫,“家人子”就是无官职名号的宫人,其实就是宫女。
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孝穆纪太后,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因为叛乱失败被俘入宫。也是偶然被黄帝宠幸才有了身孕。
可见连普通宫女都根本不可能受到所谓的宫刑的,更何况高级宫女的女官呢!
有名的女子跟所谓的“女太监”没有任何关系
汉代的班昭十四岁就结婚了,而且还有儿子!班昭入宫是为了续写《汉书》。
唐代薛涛是个乐妓,虽然被叫做“女校书”没做成“女校书”。
万贞儿是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的宠妃。本来是孙太后的宫女,后来在太子朱见深两岁时成为其保姆。明宪宗即位时,万贞儿已经三十五岁,但她心性机警、善于迎奉帝意而宠冠后宫。成化二年,生皇长子,获封贵妃。
所以,这些人跟所谓的“女太监”没有任何关系。
总结
历史上没有女子做太监。“女太监”是清朝以后对女官的俗称。更不会有对女子施以宫刑的记载。
网上有些人把女官和古代的一种刑罚“幽闭”胡乱扯在一起,声称古代女太监的宫刑是多么残忍,不知道他们这样说的居心何在。哗众取宠总得考点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