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隋王朝对高句丽进行了三次战争。第一次出征隋军超过130万人,第二次出兵至少60万,第三次也近乎100万。这些还仅仅是军队,数量更多的民夫还未算入。然而,这三次战争都以隋军失败而告终。兵力超过高句丽十倍,隋王朝为何还会失败呢?其实,此战是非战之败,东征高句丽是杨广实施的一场“政治战”。

隋炀帝杨广的目的是“去胡留汉”,经过三百年的南北朝对峙,汉人大多迁居在南方,北方则以胡人为主,虽然胡人逐渐汉化,然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仅仅只是这样,杨广也不会这么着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关陇集团”,它操作北方政权二百年,隋朝的建立也是得益于它的支持。

◆公元604年,杨坚病重住进了仁寿宫,太子杨广同百官进入病侍。同年8月13日,杨坚病逝,而在前一日,杨坚回光返照,召太子杨广述话,没想到成为最后遗言。

▲隋文帝杨坚

◆内容如下:永嘉之乱以来,南朝北朝更迭纷纷,终无一朝善始寿终,原以为魏能长久,但仅百年又被北周所代,昔日孝文帝也思改革,却误入歧途,以致门阀之风再起,宇文泰建关陇门阀,得以最终立国,可它还是毁于门阀之手,天下毒瘤,某过于门阀,门阀之毒又莫过于关陇,朕执政二十年,始终奈何不了他们,关陇门阀是我大隋心腹首患,谨记!

◆大隋大隋心患之二是北齐旧地,胡汉混杂,大多是六镇子孙,彪悍不服教化,一遇风雨便要起兵,切记宽以善待,不要给他们起兵的借口。心患之三是草原北胡,一旦草原寒冷,北胡必然南下,尽管启民突厥被我扶持,但胡人多变,不可轻信,必须刚柔并举,长孙晟和裴矩是治胡良臣,可重用之。

▲隋炀帝杨广剧照

◆朕思秦之短暂,又思汉之四百年,感触良多。秦以法治国,强暴而不施仁义,以致天下大乱,汉初以老庄无为而治,后武帝尊儒得以中兴,最终实现长治久安。你要切记,法以治人,儒以治心,这是汉法治国之道,是我大隋长治久安之本,朕治如初汉,已使国富民强,希望你能成为汉之武帝,实现大隋中兴,完成朕未尽之事业,驱除北胡,恢复汉统。

▲隋三次进攻高句丽路线图

隋王朝有两大心腹之患,第一是关陇集团,它随时可以倾覆隋王朝的统治;第二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当时朝堂的官员,一半以上属于关陇集团,军队的70%是由关陇贵族所控制。因此,杨广发动了这次战役,所选的军队和民夫几乎都是北方人,就是为了消耗北方人口。之后让南方汉人北迁,达到汉化的目的。只是这场豪赌,杨广失败了。


参考文献:

1.《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2.《隋书·帝纪第三》

最佳贡献者
2

隋炀帝为什么三征高句丽动用上百万的兵力?

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小国,高句丽这个国家他在东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崛起了,从这个时候他慢慢发展直接就把整个辽东给吞掉,这些地方的汉人全都被赶走,这里面,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山城堡垒的方法来扩张。到了后来隋朝这个时候,他们就已经拥有了几百个要塞,说白了这样的山区防御比后来的拜占庭帝国还要强。这样一个农耕有着自己独立文明的大国,它的崛起就是非常让人恐怖的了,他们在辽东可以南部半岛来发展,也可以往内地来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国家要让他们发展起来了,那么后面必然就是中原文明的死敌。



因为什么而失败呢?

最主要还是因为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动用了一百多万大军,除此之外还有二百万农夫。最后的结果是,由于一直在水中造船,导致皮肤溃烂,死了很多人。由于高句丽坚守城池,隋朝军队久攻不下,最后导致大败,去的时候一百多万人,成功回去的寥寥无几。

第二次的时候,高句丽继续坚守,双方僵持不下,这时候杨玄感造反了,隋炀帝不得不撤军。后来刚把杨玄感打败不久,杨广就继续去第三次攻打高句丽了,这时候,全国已经爆发了不少农民起义,但是杨广还是坚持要去打仗,最后隋朝快不行了,才终于不得不向高句丽议和

正是因为隋炀帝不断地四处征伐,才导致百姓负担加重,人口衰减,国力衰弱,杨广作为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假如杨广不三征高句丽,隋朝依然是一个强盛的王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3

高句丽在隋唐时期存在感极强,从隋文帝到唐高宗大约70余年的时间内,中原王朝与高句丽战争不断,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隋炀大帝三征高句丽了,因为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强大的隋帝国灭亡。

那么为何隋炀帝要动用百万之众去征讨高句丽呢?因为他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高句丽这个刺头。因为高句丽确实讨厌。

1、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做大,当时的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期,其南部有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当时百济的背后是日本,新罗的背后就是隋朝。而高句丽一直想消灭这两个国家,经常对最弱的新罗发动战争,这样隋朝就必须出手。

2、高句丽小动作多,隋文帝时期,就曾经发生过高句丽联合靺鞨进犯隋朝边疆这样的事情;另外,高句丽还与突厥暗通款曲,这令隋朝很不爽,它的小动作影响了隋朝对东亚的控制,所以必须整治这个国家。

那么又为何,隋炀帝兴师动众的却最终失败呢?

1、高句丽路途遥远。以那个时候的交通,要绕过整个渤海湾才能够进入高句丽的疆域内,而且当时由辽东通往内地的道路,开发程度相当低,沿途的人口也比较稀少,能够获得的补给相当有限。对于中原军队来说,这种远征可以说困难重重。

2、粮草以及运输的问题。隋炀帝第一次伐高句丽的时候,他竟然一口气出动兵力113万,而且还“馈运者倍之”,也就是说,输送粮草的民工的数量还两倍于军队。换句话说,一支300多万人的庞大队伍,就这样上了前线了。这里边有个问题,高句丽地势狭窄,山地众多,根本无法展开100多万的兵力。

这200多万的民夫不仅带着粮食,还需要庞大的牛、马、车来运输,这对中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打击,而且这些人也要吃饭啊,到了前线的军粮很可能就不够用了,这仗还怎么打?

后世,李世民及李治时期,就吸取了这个教训,他们对高句丽的战争不再发动大规模的军队,这样后勤补给不那么吃力,军事作战也更灵活,一般带个十万左右就够了,正是在多次的打击之下,高句丽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被唐军灭亡。

4

高句丽,是一支汉朝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部落, 后来逐渐强大成为有政权的国家,他们不仅吞并了自己周围的附属效果,还给中原几代王朝的疆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隐患。其中隋朝为了灭掉高句丽而到了灭亡的程度,骁勇善战的一代明君唐太宗也在去世时都将其视为心腹大患,那么为什么为什么隋朝和唐朝两朝攻打高丽都那么惨呢?

高句丽的发展

相传在汉朝初期,有一位不得志的王子,在得知自己继承王位无望的情况下,带领着自己的病卒和部下偷偷来到了吉林,并且联合那里的一部分族人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但看上去不起眼的这个小部落,后来逐渐的形成了开荒拓野、自给自足,不仅繁衍扩大了自己的族群,还不断的兼并了其他的小族群,逐渐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形成了一个国家,并起名高句丽。

同历史上所有的皇权一样,高句丽内部的王位继承也不断经历了一个争斗的过程,但是这种经历却让他们坚信只有自己的政权更加强大,疆域更辽阔,这个王位的继承才能更有成就。所以他们的野心就不仅仅停留在东北、朝鲜地区一带,辽东地区的几个省份都成为他们虎视眈眈的目标。

与此同时,他们在征伐疆域的同时,增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并且研制出了不同类型的骑兵护甲,和训练有素的后备军队。其中他们的作战工具还被唐太宗所欣赏,并在缴获后视为一种自豪。不仅如此,他们内部还有非常明确的军功奖励,还会给承担兵役的家庭减少赋税,并吸引一些王公贵族子弟成为驻扎在王宫的军队。这时的高句丽,已经是一个包含了汉族、鲜卑族等不同少数民族并有数百万人的国家,而且大力发展了农耕,还引入了佛教文化,成为中原王朝几代人的心腹大患。

为高句丽不惜身死国亡的隋朝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国力与军事力量,他们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集权中心。此时的隋朝已经平定了西北、内蒙等不同疆域的民族,隋文帝感觉到不断强大的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和平隐患。所以他第一次命隋朝军队开始了攻打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不仅经常出现不进贡纳赋,还会经常发起进攻东北地区的战争。

隋文帝第一次攻打高句丽时,就免去了高句丽的王爵,但是却因为高句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了隋朝军队在抵达高句丽之前,水、陆两地的军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虽然也给了高句丽一定的教训,但第一次的讨伐并没有带了太久的和平,所以在隋炀帝时期,隋朝对高句丽发起了更为猛烈、代价更高昂的讨伐。

隋炀帝时期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兵力,是对隋文帝时期的两倍之多,百万军力和耗资军民人力、物力巨大的战船等都带来了一定的消耗。但是这一次的战术准备却远不及隋文帝时期,所以在高句丽数次诈降的圈套下,隋军屡屡损失兵力,并且大大降低了士气。所以看起来没有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隋炀帝的军队却有了战斗力大减的趋势,高句丽的军队见缝插针,观察到了隋军的弱势之后,将其百万兵力打得溃不成军。

就在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宣告失败后不久,隋朝的官员腐败、民不聊生,不断出现农民起义。但隋炀帝坚持发动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对高句丽的征讨,形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虽然第三次征讨时通过水、陆、空不同形式的攻打,对高句丽形成了一定的伤亡与打击,但对自身的消耗也极为严重。

所以在第四次攻打高句丽时,隋朝已无当年的国力之势,但隋炀帝却依然中了高句丽诈降的旧招,导致大批隋朝军民被高句丽抓走,使隋朝的民众苦不堪言。所以隋朝攻打高句丽的血泪史,可谓是一次比一次惨烈。

唐太宗的临终心患

唐太宗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之始,他文韬武略,被不同少数族群尊称为“天可汗”。骁勇善战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隋文帝对高句丽的观点出奇的一致,唐太宗也认为高句丽虽然看起来是在疆域边缘的一个小国,但是他们对皇朝集权的威胁读非常大,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剿灭。

虽然最初唐朝和高句丽是非常友好的,但是高句丽却蓄意挑拨几个族群与唐朝的关系,甚至不惜与曾经不可开交的百济等联手,一起发动对唐朝疆域的侵犯,这让唐太宗不得不决定发起对高句丽的征讨。

唐太宗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身边还有一群能征善战的兵将,所以,在第一次出征讨伐高句丽时,他摒弃隋炀帝时的残暴征兵方式,而是通过奖励兵卒来选拔出色的士兵,来组成忠勇之军。而后,率领长孙无忌、突厥精兵和得力部下,通过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巧用兵力,对高句丽形成了打击,缴获了大量的战马、盔甲、兵器,拿下了数十座城池,对高句丽形成了巨大的震慑,此后的高句丽国力大减,锐气不再。

三年后,唐太宗第二次兵发高句丽,通过水、陆两地作战,百战而无仪败的将对方攻打到城墙根,最终再次俘虏万名高丽兵力,并将其的疆域逐渐缩到最小,在打击其政权的同时,逐渐剿灭他们的党羽。对来表示降服的使者、说和的友盟都保持观望不表态,然后逐渐离间他们的盟友,让他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再也没有了反击的能力。

但当时的唐太宗已经年迈,长时间作战,又面临粮草不足的情况,所以三次发兵,并没有最终将高句丽灭国,不过,却让高句丽已经奄奄一息,最终在唐高宗继位不久,就实现了这个隋唐两朝四位皇帝的夙愿。

高句丽存在七百年间,也成为中国汉朝以来几个王朝皇帝都非常忌惮的一个小国。因为攻打高句丽,也分别让几个朝代都出现了骁勇的将士。但是隋唐两朝所付出的代价和成就也是历代王朝最大的,高句丽的灭亡,也是奠定唐朝太平盛世的基础。

5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为何动用上百万的兵力?又为何会失败?

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而且带了上百万的兵力,去征战高句丽,却都失败而归。隋炀帝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半岛之国所打败,对于他来说可谓是一个莫大的耻辱,随后再度出兵高句丽也一样铩羽而归,原因何在呢?

隋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隋朝的军队战斗力都是很弱的,隋朝经常会出现诸侯叛乱,但是隋朝中央却没有能够及时制止诸侯叛乱,到最后昏庸的皇帝也被杀了。

但是真实的隋军战斗力可不像电视剧里所描述的如此不堪一击,隋朝的军队在各朝代中排名也是靠前的,只是到了隋朝末期,因为皇帝昏庸无能,残暴的统治,国力逐渐减弱,所以没有太多的资金来养军队,所以军队的战斗力才变得不堪一击,导致了隋朝皇帝在敌人兵临城下时,却没有一个人来保护。可谓是一个君主之悲,一个国家之辱。但是这也是这些腐败无能的皇帝应该得到的结果,怪不得别人。

隋朝是一个十分注重发展武力的王朝。

隋朝军队非常的自律,军队内部进行严格的管理,士兵们每天都进行着严苛的日常训练,他们就是通过不断的征讨才确立了自己的政权,士兵的作战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作战经验非常之丰富。而且重视骑兵建设和指挥人才的培养。

既然隋朝的军队如此厉害,那为何三征高句丽都失败了呢?


而高句丽的兵力也区区十万,隋朝军队共有百来万人,就人数都是高句丽的十倍,隋朝无论怎么打都不应该会失败的,所以隋朝东征打高句丽,并不是想要灭了他,而是有其他的政治目的。

东征高句丽是一场“政治战”

经隋朝与高句丽的军队人数对比,人数差距之大,理论上来说不出一个月,高句丽就会被隋朝灭掉,但是却相反,隋朝失败了。

隋朝东征的兵源主要是来自北方,北方人占了九成。杨广一直热衷于东征高句丽,是因为杨广想除掉威胁隋王朝的两大集团势力,一个是关陇集团,由宇文家族为首的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势力较为庞大且随时可以倾覆隋王朝统治;另一个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当时隋朝的官员,一半是关陇集团的人,军队的70%也被关陇集团控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广三征高句丽,就是为了消耗北方的人口,削弱关陇集团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随后让南方一部分汉族人迁往北方。

虽然杨广通过三征高句丽达到了消耗北方人口,巩固隋王朝的统治,但是他这场豪赌已经输了,他这样做也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强烈不满,加上之前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各种巨大工程建设(开凿大运河),让百姓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隋王朝不久后也灭亡了。

6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劳民伤财,不顾百姓死活;民间起义无数;一意孤行;杨玄感叛乱,后院失火;轻易相信高句丽“诈降”等等。

以下先说一下高句丽这个国家,以及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

高句丽的历史。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前因:军事上与隋朝的小规模摩擦,政治上背隋暗通突厥联盟。

开皇年间,高句丽多次小规模袭击隋朝东北边疆,对此隋文帝很不满。高句丽婴阳王继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高祖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联盟,要求高句丽停止对隋边疆的连年的侵袭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婴阳王联合粟末靺鞨先发制人攻击隋在冀州道的军事驻地。

开皇十七年(597年),平阳王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

隋炀帝大业三年,高句丽婴阳王又背着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当时正值隋炀帝北巡至榆林,停留在突厥启民可汗处,“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

隋炀帝知道高句丽婴阳王暗中通突厥,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命牛弘向高句丽使者传达旨意给以警告,让其尽为臣之礼节,按时朝觐,则既往不咎,与启民可汗一视同仁。可是高句丽婴阳王坚持“不从”隋炀帝的意旨,从而导致“帝议讨之”。

大业六年(610年),黄门侍郎裴矩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劝说隋炀帝胁使高句丽王入朝。高句丽婴阳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第一次亲征高句丽:

原因:高句丽王婴阳王高元暗通突厥,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

经过:国内劳民伤财,战争指挥错误。

隋炀帝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除了军队以外,另外长期来往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大业八年(612),出征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有军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此外为其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

隋炀帝为了亲征高句丽,过度残暴的征敛百姓,导致百姓困穷,百姓的物资与民力都衰竭了,当顺民就会遭遇承受不了的冻馁,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点,于是百姓开始聚集起来反抗。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等百姓农民起义,从此开始,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

隋炀帝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隋炀帝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

结果:高句丽屡次“诈降”,第一次御驾亲征最终以隋炀帝的指挥错误而惨败。

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

原因: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决定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

经过:杨玄感叛乱,隋炀帝撤兵平乱。

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还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杨玄感因为杨广的猜忌而决定造反。在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杨玄感造反。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隋军众心汹惧,混乱的失去了部署划分,诸道分散。高句丽出动数千士兵追击,隋朝后军数千人被高句丽杀掠。

结果:第二次亲征高句丽因杨玄感叛乱而失败。

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

原因: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

经过:国内大乱,叛军四起,一意孤行亲征高句丽。

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继。隋炀帝到临渝宫,祃祭黄帝,斩杀叛军者以衅鼓,仍然无法阻止人们逃亡。秋,七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怀远镇。这是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

结果:高句丽再次“诈降”,隋军班师回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也以失败高终。

影响: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年征战使数百万人丧生,过度残暴的征敛与统治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最终结果:隋炀帝班师回朝,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结局: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高句丽没有被征服,隋朝却大乱灭亡,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被败坏殆尽,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严重削弱了中国,导致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还留下严重分裂内战,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而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突厥可汗将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取得中原。

隋朝被灭,杨广本人在江都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

7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劳民伤财、不顾百姓死活、天下己民不聊生、致百姓于不顾在前,动用百万兵力征讨敌国、致自己国际大事不理在后,又因后方群雄四起、天下大乱尽失民心,所以三大原因最终导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还是以失败告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