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孝宗此举彻底洗白了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罪名,又给足了赵构面子,他为啥要反对?

一、岳飞之死,秦桧是帮凶,赵构是后台,两人狼狈为奸

秦桧陷害岳飞造成冤狱,已是人所共知,从当时到今天,骂他的人数也数不清,虽说有些人别有居心地为其翻案,却迷惑不了人民群众的眼睛。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这样一个下三滥的奸臣,居然得了善终,活到66岁才死,死后还被追赠申王,谥号“忠献”,简直就是天大的讽刺!

当然,大家都知道,杀害岳飞之事,秦桧是直接凶手,出力最多,但宋高宗赵构才是幕后元凶。当初审讯岳飞时,由于迟迟找不到证据定罪,着急的秦桧不小心向有关人员透露出一个“秘密”:“此上意也”,意思是说“杀岳飞是皇帝的意思”!

二、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是打着太上皇旗号,给赵构留足面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做了35年皇帝的赵构选择退位,让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赵眘继位,自己当上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继续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

宋孝宗刚一即位,就表现出励精图治,积极备战,恢复河山的意图,迫切需要收揽民心,激发士气,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就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就下诏为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官职,恢复名誉,将遗体依礼改葬。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迫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在这封诏书中,他很委婉地暗示说岳飞是被冤枉的(“坐事”),还提到赵构对他十分想念( “念之不忘” ),而他自己正是按照太上皇的意思(“仰承圣意”)为岳飞平反的。

三、宋高宗借着为岳飞平反,彻底把锅甩给秦桧,洗白自己

宋孝宗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好皇帝,但他给岳飞平反,不仅仅在于他自己有多么崇拜岳飞这个人,而是做足岳飞这个“死人”的文章,为北伐造势。

只是赵构这个“老不死”身子骨硬得很,脑袋瓜也不糊涂,而且仍然大权在握,时刻束缚着孝宗的手脚,想要给岳飞平反,就必须考虑到“为尊者讳”,给他留足面子,否则必定难以成功,因此他才要说平反是高宗的意思,顺便给台上戴一顶高帽,免得他阻挠。

其实自岳飞死后,不少人提过平反之事,赵构都拒绝了,他可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但这次不一样,他可以要借新皇帝的手,把陷害岳飞的黑锅全甩给秦桧,彻底洗白自己。

这招果然奏效,牺牲秦桧的赵构成功甩锅,少挨了很多骂,后来人把秦桧当家常便饭,想起来便拿出来痛骂,真正的幕后元凶赵构却逍遥自在,鲜有人追究,因此宋孝宗这次平反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真正的首犯赵构成功逃过了历史审判。

所以说,岳王庙前的五个跪像漏掉了最无耻的一个:宋高宗赵构!

【分享趣味历史知识,敬请点赞、分享或关注头条号:狄飞惊】

最佳贡献者
2

宋高宗赵构执政的36年间,没有过上一天舒坦的日子,本来轮不上他的帝位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砸到他头上。可帝位就没有给赵构带来任何利益,他没有过上父兄那样安逸浪漫的帝王生活,“是逃跑,还是抵抗”成了他初即皇位的生活主旋律。

建炎初年金兵的搜山检海追击赵构,从中原一直深入东南,赵构一路仓惶从扬州,镇江,杭州,越州,明州,定州逃难入海,在温州海面当了好长时间海上天子。作为草创的南宋开国君主,面对的是国破山河在的一副烂摊子,一切都是空白和百废待举。

他淹没在天下群起的抗金呼声里,士大夫高呼抗金是他们饱受儒家教育,治国平天下,可如今自己的华夏被异族平了,“夷夏大义”被颠覆,大臣们接受不了王朝覆灭,先帝被俘的现实。老百姓热衷抗金是为了能报仇雪恨,家人团聚打回家乡去,重新开始生活。赵构可不想家人团聚,他的抗金是出于保全他自己的统制为目的,这个心态贯穿了他36年在位的抗金思路。

生逢乱世,兵荒马乱,军队是最大的政治筹码,利用军队,使用得力的武将替他开辟暂时能偏安的地方,总不能一直漂流在海上或像流寇般到处游荡。而赵构一路走来充分领教了军阀的暴戾,苗刘兵变不仅使他唯一一个儿子夭亡,而且使赵构对武将产生不可靠的情绪,之后他亲手提拔的杜充叛变,淮西兵变更使赵构刻骨铭心地认识到太祖重文抑武的先见之明。

可打江山需要这些武将,武将的膨胀在现阶段不可避免,如何在两全之间拿捏分寸,这是赵构夜不能寐思考的问题,而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正是这一切矛盾的激化。

赵构从物质的匮乏,居无定所,到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他的心路历程从骨子里是主和的,抗金只是维持他的皇位。他的皇权就像一枚易碎的鸡蛋,他36年来小心谨慎,对外消极抵抗见好就收,对内有时委曲求全,有时举起屠刀。

但他总有厌倦,总有累的一天,绍兴32年6月官军在长江边取得了采石大捷,赵构意识到南北势均力敌的形势已经存在,他一方面联系北方以胜求和,一方面下诏立赵眘为太子,透露出禅让的意思。

赵构觉得自己辛苦30几年,国力有所恢复,江山社稷虽然只有半壁,但能形成南北对峙已经对得起父兄祖宗,他能放心将皇位交给下代了。赵构丝毫不恋栈,6月11日禅让典礼结束就移住德寿宫,拿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如释重负后,与世无争自己还能多活几年。这就是退位后赵构的心态。

而新皇帝赵眘在政治上和赵构反向运作,是积极的抗金派,老皇帝退位才一个月,新皇帝就跃跃欲试打算军事行动进行北伐。为了舆论准备,赵眘下诏恢复岳飞名誉,寻找岳飞遗骨安葬,寻找岳家后代以优抚,同时对秦桧的评价也对应降低了高度,并且声称是太上皇的意思,是帮太上皇完成心愿。

老皇帝金銮殿宝座的垫子还热乎着呢,新皇帝居然推翻了以前皇帝铁定的御案。赵构开始是有点想不通,打算去找赵眘理论理论,关键他也清楚平反岳飞只是前奏,真正的意图是要主动北伐,赵构主要担心的是这个问题,大宋现在有这个本事么。

这时赵构的老婆皇太后吴氏拉住了赵构,好言相劝讲你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这些政务你以前一直抱怨说哪一天彻底脱了干系,如今就安逸些吧,儿子都说了他是为了完成你的愿望,既然他假托你的名义,也是让你顺台阶下,你何必自讨没趣呢,赵构想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随他去吧。

正因为赵构早年有那些经历和心路历程,再加上吴氏的劝慰,儿孙自有儿孙福,那赵眘还指望赵构在北伐胜利后去犒赏三军呢,赵构笑着说我等自己百年以后再考虑这些事吧。这老两口在德寿宫以良好的心态安度晚年,赵构享年81岁,吴氏终年83岁。

说句玩笑题外话,抛开赵构皇家事非,老年人想得开,少管儿孙事能长寿。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3

谢友邀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南侵,给了九妹一记响亮的耳光







第二次绍兴议和,九妹付出了巨额代价


1.叫停几近垂成的北伐,放弃唾手可得的光复大业,割让和尚原、商州、虢州、海州、泗州及战略要地唐州、邓州,对金称臣

与之相比,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都不算主要黑点


2.自废武功,削弱国防

九妹认为:“敌人议和,熟思所以应之,若彼我之势强弱相等,如是而和者,彼有休兵之意;我强彼弱,足以制其命,如是而和者,彼存惧我之意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绍兴十年北伐让九妹清醒地认识到,此时已是宋强金弱,要想长久苟安,不让金主忌惮,再起战端,就必须要弱化南宋。于是

放任秦桧先斩后奏,杀了唯一可在野战对攻中战胜金军的将领岳飞,贬、退宿将韩世忠、张俊、刘锜

放任秦桧清洗、弱化军队,毒杀牛皋、邵隆等,任用庸将。

(秦桧)其任将帅,必选驽才”,而驽才将帅“不治兵而治财,刻剥之政行,而附摩之恩绝,市井之习成,而训练之法坏。二十年间,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9


3.为了不失去秦桧这条议和的便捷通道,放任秦桧坐大

同意金国要求,“不得以无罪去首相”

放任秦桧清洗朝臣。杀胡舜陟;流放赵鼎并逼其“不食而死”;流放张浚、李光、胡铨、王庶等

秦桧欲加九锡,篡位之心昭然若揭,以致于九妹要膝裤中藏匕首来防止秦桧加害


4.以上种种,九妹与秦桧坐实昏君奸臣

“向者战败而求和,今则战胜而求和矣;向者战败而弃地,今则战胜而弃地矣!”~吕中

“自旷古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何宋英

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




南宋在九妹与秦桧的治理下,国力蹭蹭日下。此次金兵南侵,南宋开局不利,老将刘锜带着经过秦桧弱化后的四路重兵迎敌连遭失利。九妹险些要解散朝廷、再次友情出演飞天遁地的拿手好戏,幸好被宰相陈康伯劝住:“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可是没过几天,九妹还是忍不住想跑:

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虞允文的采石矶大捷和金国内乱(完颜雍篡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南宋,挽救了九妹




“目光如炬,好色如父,待婢多死者”的九妹的人生终极目标本是尽情享乐

结果费尽心机当上皇帝没多久就在一次白日渲Y中被金兵吓废小鸟,从此,临幸基本靠手;好不容易达成的第一次绍兴和议,第二年就被完颜宗弼掀了桌子;自废武功,不惜引狼入室达成的第二次和议又被海陵王说撕就撕了;内政也是一塌糊涂,“赃吏恣横,百姓愈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

求九妹的心理阴影面积??



不如跑路,当皇帝不如跑路

当太上皇可以光明正大、自由自在地跑路;干儿子赵昚很孝顺,每年光赡养费就四十万贯;皇帝他爹有免税的特权,可以让小公司挂靠,收点手续费,比如临安运粪船就挂着太上皇“德寿宫”的小旗

九妹的威信和朝中为数不多还忠于九妹的势力已不足以让九妹继续任性;吃饱喝足玩得爽的九妹也没心思再在朝政中出妖蛾子;何况,再蠢的人也会绕开让自己已经摔了几个大跟头的坑。



(就)(坡)(下)(驴)

秦桧死后,九妹陆续给人平反,以示革除弊政,继往开来,却没有为岳飞恢复名誉;完颜亮南侵,臣僚杜莘老、太学生程宏图、宋芑上疏要求为岳飞平反昭血,九妹依然不置可否。

钓鱼认为:原因在于岳飞一案牵连甚广,破坏极大,影响极坏,九妹虽然不要脸,但是这记耳光太重,自己根本下不了手~承认岳飞蒙冤就是全面否定九妹议和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所以,“孝宗即位之初,为了给太上皇保留体面,假称仰承高宗圣意,才给岳飞恢复名誉”~《岳飞之死》.王曾瑜

“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九妹这一辈子都显得萌(昏)[混]萌(庸)[蛋]的,“别跟快乐过不去”的道理还是懂得的



4

首先,赵构杀岳飞不算是被逼无奈也算是事出有因,因为这是一桩冤案!

那么当冤案被平反的时候,或许是宋孝宗自己所为,也或者是高宗授意!

当初杀岳飞,高宗可谓是孤注一掷且下定决心,甚至愿意去违背太祖遗训都必须要杀。那么当了太上皇的赵构,是没有能力去反对了吗?

还是说,他当初就是无奈之下才做此决定,已经后悔莫及或者心存内疚

当然了,皇帝是不可能也不能认错的,那只有一个方法,让继承人来解决,也就是默许自己的错误(历来冤案大多如此,儿子要给老子擦屁股)

高宗绝非昏君,也并非雄才大略之人

当初在金国完颜宗弼的授意下,秦桧开始游说高宗准备议和,起初高宗是断然不同意的,因为他觉得丧权辱国

缘何最终答应了苛刻的条件(纳岁币,放弃失地,杀岳飞)这跟秦桧有莫大的关系

所以秦桧注定会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而赵构情有可原

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高宗赵构,实际上很惧怕金国,但他也明白岳飞当时的号召力和带给南宋的巨大作用。军民收复失地的热情极度高涨,而且连连挫败金国铁骑,直捣黄龙可谓是指日可待

高宗实际上是动摇的,他既想要收复失地不为后人所唾弃,与此同时他又贪图享乐安逸,并无雄才大略

动摇的过程中,他更倾向于抗争,因为一国之君的尊严!可是偏偏是秦桧戳中了高宗的死穴,并最终迫使高宗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直捣黄龙,应还二圣后,陛下该何去何从?秦桧正是凭借这句杀手锏,让战于和中摇摆的高宗下定了决心

于是,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于风波亭,当时的高宗,坚定了两个信念

1.应还二圣,这是不可以的,万万不可以的

2.议和之后,日子还能过,经济还能发展,以后还可以从长计议!

为了这两个信念,高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和金国议和,所以才会答应完颜宗弼的要求,而最让他无奈却也必须为之的就是——杀掉主战将领,也就是岳飞!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属于单方面的行为吗?

选定完继承人的赵构,改称太上皇,继续着自己奢靡无为的生活,把国家交给了宋孝宗去管理

宋孝宗是个立志收复河山的有为青年,虽然没有经过沙场的历练,但他的确属于想要有所为的皇帝,所以他需要重振旗鼓,重新调动军民的热情

为岳飞平反,首当其冲!

即位两个月的宋孝宗,下令为岳飞平反,并将此事的功劳归功于高宗的“念念不忘”,由此可见,这么安排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宋孝宗给足了太上皇面子,深知岳飞一事是冤案的情况下,在当事人仍在世的情况下即为其平反,说不好听的话,是在打高宗的脸,所以他需要圆滑的解决,所以高宗反而变成了一个默认在忏悔决定并意图补偿的人

第二,赵构知情并意图为之,他深知当初杀岳飞,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不想背负如此骂名,毕竟他深知此事必将受后人唾骂,遗臭万年。所以当自己远离政治漩涡的时候,选择一个激进有作为的帝王,并让他为岳飞平反,名正言顺且更有说服力

至于是哪种考虑,我也不敢妄下定论,或许有其他原因也未可知,但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原因

毕竟继承人是赵构选的,他本人没有生育能力,只能从宗室中挑选,而这些人跟自己并无血缘关系,所以选谁其实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那么,他为何要选一个立主战争,与自己的行为背道而驰甚至说远超自己的继承人呢??而且此人为赵匡胤之后,而非赵匡义之后(自赵大死后,子孙尚存但并未涉猎皇位,直至高宗禅让,太祖一支重新归位)

或许,真的是他有意为之吧!

可以这么说,岳飞死后南宋再也不能与金国抗衡,直至灭亡

当时的岳飞就像是一面旗帜,是军民万众一心、收复河山的灵魂!

风波亭上,岳飞父子含冤而死,随之而死的是无数军民的心,所以秦桧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时至今日仍跪在那里

高宗为何要不顾反对,一意孤行呢?其实就是那句直捣黄龙,应还二圣让他感到恐惧和威胁,他不得不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国家大义面前,他是懦弱的

以至于他甚至愿意去违背太祖遗训——杀死了为岳飞上书求情的十几名学生

要知道,纵观两宋,无论罪恶滔天如蔡京、张邦昌、秦桧、贾似道之流,虽十恶不赦却也未曾杀一人,最大不过流放抄家

而为了岳飞的案子,高宗可以一举杀掉如此多的士大夫!

由此可见,当时的他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迫切——人总是自私的,保全自己才有未来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在走咯,关注一下就更好啦!

5

其实高宗皇帝杀岳飞也是有苦衷的,但他又不能明说,所以着他不反对后人为岳飞平反。

高宗杀岳飞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岳飞极力主章收复失地,直捣黄龙,也就是主战派的核心人物,其实赵构也想啊。但打仗最烧钱了,但南宋没有啊,靖康之难时赵构正在磁州,后被汪伯颜迎往临安继位,他哪来的钱和粮啊,没钱没粮打什么仗啊。可是主战派不理解,成天喊着打啊打的,所以赵构是恨主战派的。

二,岳飞恃才傲物,曾多次侮辱高宗,并当众说出了国家没救了,皇帝不修德的话,这也成为了他死亡的直接原因。

三,岳飞参与了立太子的事件,历朝历代皇位的传承对于大臣来说都是禁忌,不能参与,可岳飞在明知高宗不能生育的情况下多次进言要高宗立太子,这就成为了高宗杀岳飞的根本原因。

6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的五月二十八日,通过层层选拔的赵眘被册立为太子。次月,赵构便以“倦寝”为由宣布退位,赵眘成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被后世评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继位之后的第一个“作为”便是给岳飞平反,此时,太上皇赵构刚刚禅位一个多月。我们可以说,岳飞是死在赵构手上,但赵眘这么着急给他平反,却不是给太上皇打脸,而且给他长脸!



咱先来看一下赵眘下达的平反诏书都写了什么——首先,朝廷回顾了岳飞坦荡而崇高的一生,赞扬他“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并且听皇帝指挥,作风优良,能打胜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岳飞实在是太优秀了,太难得了!所以,太上皇对这位忠臣“念之不忘”。但是他却最终不明不白地为国牺牲了,朝廷实在是痛心疾首。所以,“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注意,诏书中用到了一个关键字——“圣”!能让当今皇帝称为“圣”的,也就只能说太上皇赵构了!说白了,给岳飞平反是太上皇的意思!



孝宗在颁布第一道平反诏书三个月之后,又来了一发,这次一方面解释了给岳飞平反为什么这么突然——“(岳飞)名之难掩,众所共闻”,另一方面也把岳飞被杀的责任全部推卸给了秦桧,说他擅作威福,蒙蔽圣听。



从此,秦桧成了官方认定的奸臣,赵构却成了不仅不明真相,还被奸臣骗得团团转的无辜的吃瓜皇帝。

7

谢邀。

宋孝宗赵昚是宋高宗赵构的继承人,登基后很快就推翻宋高宗对岳飞的处理,虽然秦桧没动,这也是很罕见的。

要了解这种特殊的情况,悦史君认为,要从他们四人的关系说起。

宋高宗是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的弟弟,在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抓走后,他在群臣拥戴下,登基建立南宋。

金朝不断发动对南宋的进攻,宋高宗不得不一路南下,甚至窘迫到要在海上度日。

但是,南宋有很多将领抗金,金朝没能得逞,反而多次败仗,造成相持局面。

宋高宗遭遇兵变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元懿太子,又发生多次军队投降金朝、伪齐政权等,认为对金作战会造成将领拥兵自重,巨大的军费开支也会引发内部反叛,决意以胜求和,重用秦桧等人议和。

在逐步剥夺了岳飞等人的军权后,宋高宗在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将岳飞赐死。

由于多年惊吓,宋高宗没能再生儿子,就把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收为养子,宋孝宗是主张北伐的。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去世,宋高宗追赠他为申王,谥号也是非常好的“忠献”。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以“倦勤”传位宋孝宗,当了太上皇。

宋孝宗登基后,先是召主战派将领商议北伐,接着就是以宋高宗的名义为岳飞平反,官复原职,其他主战派大臣也陆续得到平反。

宋高宗对宋孝宗的做法,史书上没有记载有任何反对,悦史君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通过“绍兴和议”,金朝基本不再南下,南宋迎来了稳定和发展,国力有所增强。

第二,宋高宗传位的理由,就是不想再处理政务多休息,宋孝宗的举措他自然也不便多干涉。

第三,宋高宗当年赐死岳飞,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现在情况不同,宋孝宗以他的名义平反,也算是一种好的姿态。

综上,对岳飞平反,悦史君觉得是宋孝宗和宋高宗一致的意见,至于秦桧,还要等到40多年后,宋宁宗赵扩处理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8

岳飞被害的主要原因是他功高盖主、且手握重兵,并且这支军队号称岳家军。金人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口号,叫“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也许是金人设的反间计,但也暴露出岳飞犯一个致命错误,就是他的力量已经到了足以危及社稷的程度,况且他北伐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迎回徽钦二帝,若他成功了,那赵构还能坐稳皇位吗?这是高宗赵构必须考虑的问题。若岳飞北伐失利,则是劳民伤财,于国于民都不利。再者,若岳飞谋反,朝廷也拿他没办法。鉴于以上原因,岳飞必死无疑。

后来高宗赵构儿子要为岳飞平反,一则岳飞死得冤,二则岳飞已死,对朝廷毫无威胁,高宗赵构没必要反对。

9

宋孝宗赵眘是宋高宗赵构的义子。他做皇子时就反对议和,力主抗金,即位后更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多年来,他对秦桧的专权卖国行为很是厌恶,坚决主张伐金,在长期的宫廷生活中,他曾亲眼耳闻目睹了多次战和之争,他心里很清楚,要想全面发动抗金战争,首先必须扶正朝野舆论,重用主战之士,斥退绥靖派代表秦桧的余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刚上位不久的宋孝宗赵眘召见了抗金名将张浚,并亲切地对他说:“久闻张公威名,现在朝廷要依赖的就是您这样的百战名臣了”。

同时,宋孝宗又下诏,为冤死风波亭的岳飞父子平反昭雪,追复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的官爵,再将其尸骸起出,依礼重新厚葬,并且寻访 、录用岳飞的子孙。

岳飞父子因坚决抗金,且欲“直捣黄龙府、迎回徽、钦二圣 ”,触怒了宋高宗赵构,遭到投降派的构陷,最后锻炼成狱,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引发人们的长久怀念与愤懑不平。主战派和太学生以及岳家军旧部多次上书鸣冤。秦桧身为宰相,位高权重,当然不予理睬。

孝宗即位后,为了顺应民心,挽回对朝廷不利的舆论,同时激励将士奋起抗金,立即给岳飞父子平反,朝野上下,欢欣鼓舞,精神为之一振。

宋孝宗重用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官员,并挥军分道出击,开始了中断已久的北伐战争。只可惜宋军将帅不和,士卒斗志不旺,遂被金将纥石烈志宁、仆散忠义分头击破,兵败宿州,损失惨重,军资器杖丧失殆尽。由张浚组织并指挥的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宿州、符离惨败,宋孝宗的信心开始动摇。之后,他重新启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右相,并命他主持与金议和。

汤思退主政后,主和派又开始得势,主战将领均遭排斥。张浚屡遭弹劾,终被革职,其他的主战大臣也先后被贬斥。宋孝宗求和的大局已定。

之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宋金重新签订和议: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称“侄皇帝”;每年向金朝交纳的“岁币”减少十万之数;南宋把海陵王侵宋失败后被宋军收复的州郡再次割还给金国。这就是所谓的“隆兴和议”。金人久战疲惫,已无意南伐,南宋的战略地位稍有改善,但《隆兴和议》仍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宋孝宗虽然有抗金的心,却没那个能,他资质平平,意志也不坚韧,手下也缺少像韩锜、岳飞、韩世忠、刘光世那样能征善战之将,因此他的几次北伐行动均告流产。

宋孝宗赵眘刚即位时,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很想有一番作为,企图恢复祖宗基业,为激励士气, 他极力主张为岳飞平反。已逊位做"太上皇"宋高宗胆气衰竭,不喜欢折腾,素来主张安静,不赞成对金用兵。史载,孝宗侍奉高宗时,每次都力陈为岳飞平反、以图恢复大计,众所周知,岳飞冤死的幕后主谋正是高宗赵构,如今养子孝宗却天天嚷嚷要为岳飞平反,这不是打老爹的脸吗?高宗渐渐不快,有一次,他干脆对孝宗说:“此事待我百年之后,你再议论吧”!由此可见,赵构对于孝宗为岳飞平反是很反感且抵触的。后来,宋孝宗下诏为岳飞父子恢复名誉与官爵,赵构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或许是迫于时势,或许是默许儿子的做法,抑或是另有更深的考虑......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10

孝宗为高宗养子(高宗有一儿子早亡),为宋高祖赵匡胤的后代。高宗领养太祖后人,有避开徽钦二帝的想法,在政治和血脉上与之做切割。

高宗杀岳飞后,南宋与金国和平,但金国亡宋之心不死,不断扩张进攻,而南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力增强,双方发动了多次小规模的战争,眼看大战一触即发,国内主战成主流,这叫大势所趋。

岳飞的罪名为“莫须有",也就是没有实际的罪名,属于政治牺牲品,高宗比谁都知道岳飞死的冤枉,给岳飞评反,也是政治的需要,高宗还是太上皇,把罪过往秦桧等人身上推也顺理成章,杀岳飞是政治的需要,平反更是政治需要,高宗当然不会反对为岳飞平反,这也是高宗不会跪岳飞墓的原因之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