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大家科普下,抗战期间的军区和军分区,主要是八路军和新四军。
八路军主要分为:山东、晋绥、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陕甘宁这几个军区。其中,冀鲁豫是二级军区,地位不如其他几个军区。
115师——山东、120师——晋绥、115师一部——晋察冀、129师——晋冀豫、八路军留守处——陕甘宁、115师一部和河北民军还有决死纵队一部——冀鲁豫。
其中,每个军区下辖若干个军分区,或者是二级军区。例如山东军区,下辖有: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晋冀豫军区,下辖:太行、太岳、冀南。
山东军区是一级军区,司令员罗荣桓。胶东军区为二级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太岳军区也是二级军区,司令员陈赓。还有三级军区,例如鲁中军区就下辖若干个军分区,廖容标中将就是军分区司令员,为三级军区。
到了抗战胜利前后,保留了山东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察冀热辽军区、晋冀鲁豫军区。代表分别为:罗荣桓、贺龙、聂荣臻、刘伯承。
二级军区有:太岳陈赓、太行李达、冀南陈再道、冀中杨成武、胶东许世友、滨海陈士榘、渤海杨国夫、冀热辽李运昌、塞北姚喆、吕梁张宗逊……
三级军区,每个二级军区都有若干个军分区,也就是三级军区。每个三级军区下辖一到数个团,还有几个县独立团县大队。曾克林、皮定均、赵兰田等人,都担任过三级军区的司令员。
至于新四军,主要有以下几个军区,和八路军相比,只能算是二级军区:苏中、苏北、淮南、鄂豫皖湘赣、皖北、苏南、皖中。
苏中1师,粟裕;苏北3师,黄克诚;淮南2师,张云逸、罗炳辉;鄂豫皖湘赣5师,李先念;皖北4师,彭雪枫、张爱萍;苏南6师,谭震林;皖中7师,张鼎丞、傅秋涛。
每个军区下辖若干个军分区,例如苏北军区,黄克诚的部队,主要包括第3师还有两个军分区。洪学智和刘震都担任过军分区司令员,相当于新四军的旅长(刘震是旅长兼任军分区司令)。粟裕的苏中军区,即第1师,下辖几个军分区。王必成旅长、陶勇旅长,都兼任过军分区司令。
到了抗战胜利前后,全军比较大的军区,主要有:陕甘宁晋绥、晋察冀热辽、山东、晋冀鲁豫、中原(李先念部)、东北(林彪)。其次有:苏北、苏中、皖北、皖江、淮南、苏浙这些军区。
再后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发展为西北野战军;晋察冀热辽军区的主力,发展为华北野战军,还有东北野战军的一部;山东军区的主力,发展为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各一部;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发展为中原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各一部;中原军区李先念部损失大半人马,余部成为中原野战军的一部,还有华北野战军的一部,西北野战军的一部;东北军区,集合了山东、苏北、晋察冀热辽等军区的精华,发展为东北野战军。
至于新四军,5师和3师离开后,还有六个军区,和山东军区的几万人合编,后来发展为华东野战军。
个人观点,八路军的一级军区,相当于115、120、129师。每个军区至少几万人,多达几十万人。二级军区,相当于初期的386、343、359旅,少则万人上下,多则几万人。三级军区,相当于初期的772、685、686团,少则几千人,多则万人上下。
至于新四军的大军区,相当于初期的支队,后来的7个师。每个军区都有万人上下,到了后期发展为数万人。尤其黄克诚的苏北军区,即新四军第3师,有大约3万人去了东北,还留下了两三万地方部队。李先念的第5师发展到3万人上下,和八路军一部合并,发展为鄂豫皖湘赣军区,后来改为中原军区,有6万人上下,已经是全军中的一级军区。
新四军的军分区相当于初期的团,后来的旅,例如苏北军区下边的盐阜军分区,淮南军区下边的路西军分区……少则三五千人,多则万人上下。
补充下,李先念的中原军区,已经是一级军区,即大战略区。下辖两个纵队,六个野战旅,还有江汉军区、河南军区、鄂东军区。全军有6万人上下,但是经历了中原突围。一个旅来到华东,不到两千人回到陕北,不到万人来到晋冀鲁豫根据地,或者分散到各处的游击区。
总之新四军的军分区,成立于40年代初期,其级别相当于野战旅。有些野战旅的旅长,甚至兼任军分区司令员。也有例外,江渭清曾经负责苏南区,其级别是旅级。麾下有几个团级干部,改任或者兼任军分区司令员,其级别为团级。总而言之,新四军的军分区,以旅级为主,也有团级的。一个军分区,少则千人上下,正常几千人,多则上万人。
陈大雷,是新四军的一个军分区司令员,他曾经率部攻打位于苏北的淮阴还是淮安,但是所部只有几百人。真要对号入座,属于新四军苏北军区。按照苏北军区来判定,军分区为旅级,刘震和洪学智还有张爱萍都担任过军分区司令员。但是陈大雷的部队太少,勉强算是一个团级干部吧。直到抗战结束,他的军分区也撑死了一个旅的兵力,甚至只有一个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