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明争暗斗,尤其是宫廷。《康熙王朝》中,争斗无处不在,你一招明枪,我一式暗箭,斗得不亦乐乎,姚启圣与索额图的角逐就是其中之一。

满汉之间的那点事,让索额图对姚启圣有戒心

自清军入关后,满汉之间的隔阂,只有缓和,从未消除。康熙年间,上至朝堂,下至民间,满与汉可谓泾渭分明,即便是清朝各地的边防驻军,满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还修建有专属营地。

《康熙王朝》中,就多次出现这种隔阂,双方有时候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魏承谟与鳌拜总是不对味;普赖的洞庭水师与施琅的福建水师总是水火难容……以至于康熙都无可奈何。周培公就是因为这种身份,稍微有点功劳就被限制,明珠、索额图多次暗地里对他发动攻击。康熙为了安抚满人,只能牺牲周培公。

剧中,姚启圣是汉人,仅仅就这个身份,足矣让满人大臣挤兑。他上任之前,曾接受康熙面试。康熙很满意,为了表示笼络,竟违背祖制将顺治的圣旨给销毁。但此举也引起明珠、索额图的警惕,下班后,两个原本是对手的人居然走到一起,暗中排挤姚启圣。

到了福建前线,这种争斗也未消停,明珠抚台,与姚启圣闹得不可开交;索额图攻台,同样与姚启圣不和谐。

康熙朝堂之上的“蛋糕”就那么大,汉人做大,满清就会收缩,反之亦然。因此,为了防止姚启圣做大,威胁到满清权贵们的利益,索额图必须想办法压制姚启圣,别说扣留他三份奏折,三十份也会在所不惜。

两人战法的不同

康熙之所以作出攻打台彭的决策,索额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索额图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性,到了福建就迫不及待地要开火。但姚启圣等人却持不同意见,他们主张不要动手,因为很多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为此,两波人还闹到康熙那儿,要上面做决策。

康熙有感于北方噶尔丹的压力,放出狠话,还是要攻打台彭。打不打的问题确定后,接下来又面临怎么打的问题。姚启圣主张分兵,普赖率领洞庭水师攻打金厦,施琅率领福建水师攻打台彭,双方分兵出击;索额图主张合兵。双方再次闹得不可开交,姚启圣就是为此写了三份奏折。

显然,这些奏折会对索额图不利,一旦被康熙看到,肯定不会按原方案行动,索党的一切准备都会前功尽弃。扣留奏折,确实有风险,但收益可观:

一、打输了,可以将责任推给姚启圣,说他没有事先指出问题;打赢了,却能抢夺功劳。

二、只手遮天,增加姚启圣与康熙的沟通难度,疏远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

实力差距明显,不得不为索额图“背锅”

索额图经营朝堂数十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许多人都对他惟命是从,甚至主动为其分忧。他虽是主谋,但实际操作的并不是他,而是兵部的两个小人物。他们无非就是想巴结自己的主子索额图,将来有个好点的仕途,只是没想到会东窗事发。事发后,他们不仅没有出卖索额图,反而主动以死抵罪,这又是为何呢?

一、这两人太渺小了,索额图权势又太大了,这么一对比,无异于驽马比麒麟,繁星比皓月。他们两得罪不起,也不敢得罪索额图,只能自己“背锅”。

二、如果供出索额图,后果很严重。索额图是皇亲国戚,康熙又正值用人之际,很有可能“冷”处理,何况人家随便找个借口可能就敷衍过去了。这两人就不会有这运气了,不仅会被拉出来垫背,恐怕到时候连家人也会被连累。而且,即便侥幸躲过一劫,索额图也不会放过他们,索额图的爪牙也会找他们算账。两害相较取其轻,索额图还会善待他们家人,所以,不如自己顶罪,为家庭消灾辟邪。

秋媚说:索额图扣留的三份奏折,显示出他惊天的影响力,身处福建还能插手京城,出了事还有人为其挡刀,这也让康熙对其产生更严重的防范之心。

最佳贡献者
2

索额图扣留了姚启圣的三道急疏,这当然是包藏私心的。其时,索额图一党已经遍布朝野,索额图的终极目的是扶太子胤礽上位,自己则于幕后操弄权柄。攻台之战,索额图正好可以大作文章,这是索额图的一石三鸟之计,他又岂能容忍姚启圣破坏他的计划呢?

索额图的计划是这样的

其一、借攻台为太子树立威信。乾清宫里,太子一番侃侃而谈,力主攻台,康熙自然很开心,太子胤礽竟有如此远见,甚和朕意啊,满朝大臣除了明珠也是被惊的目瞪口呆,太子还是有两把刷子呀。殊不知,这些全是索额图背后唆使的。太子和索额图一党众口同声,此举正中康熙下怀,因为康熙也早有攻台之意。这样一来,武力攻台的决策就随之而定了。而太子,也在众人的惊讶中,获得了赞许。

其二、借攻台培植党羽,增强党羽实力。大战在即,正是用人之际。索额图自告奋勇当钦差,当然是有所图的。攻台得靠水师还有战船,姚启圣施琅训练的福建水师,索额图是指挥不动的。于是,索额图心生一计。他不知从哪里,叫来了荷兰人揆一,带着几十艘战船,参与攻台。这其中,肯定是存在利益输送问题的。另外,索额图又找来了亲信八旗将军洞庭水师提督普赖。这个普赖,经施琅鉴定,就是在小河里“打酱油的”,没什么海战经验。但三眼索相却坚持要用,这明摆着任人唯亲呀,索额图的算盘精着呢,就是想利用攻台,壮大自个实力。

其三、借攻台打击政敌。索额图在朝中与明珠不对付,在福建与姚启圣等人也是话不投机。不管攻台成败与否,索额图都可以讹上一把。成功了,正好显示功劳,太子胤礽也受益无穷,还可以将反对者明珠等人放在火上烤。失败了,则拼命甩锅,是姚启圣等人没有掌握好战术执行,与本人无关。索额图这是扁担无钉——两头滑,反正自己永远不亏,何乐而不为呢。

姚启圣猜穿了索额图

姚启圣的三道急疏是在攻台前发往京城的。第一道为罢用荷兰兵船疏,第二道为普赖纵兵为祸疏,第三道为组建大清国水师疏。很明显,这三道急疏中有两道就犯了索额图大忌。如果康熙看到此等奏疏,一旦改变方针索额图的计划就落空一半了,也难怪索额图要派人秘密扣留了。

总结:第一次攻台失败了,因为索额图就不是真心实意去攻台的,他将朝堂政治玩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建,又岂能不败呢?索额图看重的是过程而已,康熙要的才是结果。攻台失败后,索额图果然将锅甩给了姚启圣等人。当然,康熙也已然发觉了索额图的企图,太子胤礽也竟然被索额图给带偏了,康熙的心中,此时恐怕已有处置索额图想法了。索额图的春秋大梦,不久就会被打碎。

3

其实在康熙王朝中,到底谁扣下了那三份奏折,片中并没有给予绝对明确的答案,只是从一些细节和推断来看,索额图的嫌疑最大!

如果单单从表面上看,清朝朝野当中有可能做出这种勾当的,只有两个:索额图和明珠。但如果在分析细节情况,明珠的嫌疑首先就会被排除!

首先,当康熙当场宣布彻查此事时,在朝堂上明珠镇定自若的表情,就足以证明他与此事无关,更重要的一点,作为大阿哥的舅舅,自己外甥当初在厦门一带贸然进军,最终遭受惨败,甚至连累整个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这个教训记忆深刻,在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明珠是不可能主战的,他的思路基本与姚启圣保持一致,又怎么会选择拦截姚启圣的奏章?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会不会存在明珠故意拦截姚启圣反对出战的奏章,造成福建前线主战态度“一致”且获得康熙的批准,进而让索额图在福建吃败仗呢?只能说理论上具备这个可能性,明珠的确很想让索额图吃憋,但在索额图不顾福建水师的实际情况,不断强调要主动出击,而自己在京城主政,与福建战事根本不搭边的情况下,早就已经猜到索额图结局的明珠根本没有必要选择舍身犯险,把自己主动纳入到危险之地,至少在这一次主动出击作战中,明珠是置身事外的,所以他肯定与此事无关,那最大的嫌疑人就只能是索额图!

但在这里有一个悬疑点,姚启圣提交奏折的时候,索额图远在福建,对于姚启圣发到京城的奏章其没有能力选择拦截,甚至知不知道姚启圣向京城发送三道奏章也是未知数,因此不排除有两个可能:

1、索额图早在之前就嘱咐了兵部的死党,让他们拦截来自福建的,与自己看法相反的奏章,以保证自己的战略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这个可能性理论上存在,但以当时的交通和通讯信息条件来看,操作起来困难很大,毕竟福建的局势经常有变,甚至远在前线的索额图也很可能会改变策略,而这些变化是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传达到北京的兵部,因此事前索额图即便对兵部的死党进行过部署,事后他的手下也很难对来自福建的奏折进行有效筛选,盲目的扣押,恐怕会耽误很多事情。

2、索额图在兵部的死党发现姚启圣的奏章后,经过索额图在北京的亲信指点过后,冒险选择了扣押。

这个可能性的概率,恐怕要比前者要大,索额图虽然在兵部安插了自己的人,但自己远在千里之外无法实施有效遥控,他安插的这些钉子要想发挥作用,恐怕还得需要其他近距离的人进行指点,而这个指点的人,很可能就是太子!

因为兵部的这些死党发现姚启圣的奏折与索额图的想法完全相反后,在不晓得福建前线究竟出现了什么变化、索额图也无法第一时间与其通讯的情况下,他们未必敢擅自做主将奏折扣下,只能近距离请示索额图在北京最亲密的人,也就是太子,而主战的太子必然会在后方强烈支持索额图的行动,也很有可能会秘密下令扣押这三道奏章。

如果福建前线能够最终获胜,在一切皆大欢喜的情况下,即便事后康熙知道有奏章遭到扣押,也未必会去理睬,毕竟在巨大胜利的衬托之下,反对出战的姚启圣一派也会失势甚至遭到康熙的冷遇,谁还会追究之前的事?但福建战事一旦失败康熙又得知此事,则必然会选择追究,索额图在兵部的手下为了避免索额图和太子一同遭到追究和打击,就只能以死谢罪,彻底将这次秘密扣押的事件封口,以保得自己家人的平安!

至于索额图为什么强烈坚持主动出击,甚至不惜冒险扣下姚启圣的奏折,原因就在于,他摸准了康熙的脉搏,纵然此前大阿哥在福建战场遭受了巨大惨败,但此时福建水师已经重新建立,施琅也归顺到了清朝的体系下。在与北方蒙古的外交关系缓和后,清朝已经重新聚集了海上力量,康熙也必然要将自己的矛头对准台湾的明郑集团,谁能够抢得先机,主动地站到主战的阵营里,谁就能更进一步取得政治优势!

只是索额图没有料到,政治阵营站的对不对,跟能不能打赢一场胜仗,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4

索额图明显的嫉贤妒能,危害国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