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载,景耀六年(蜀汉年号,公元263年)夏,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大破蜀汉卫将军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绵竹之战,诸葛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尚书郎张遵(张飞孙)、黄崇(黄权之子)阵亡,蜀汉御林军几乎全军覆没。破绵竹后,邓艾率部直逼成都 。蜀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譙周的劝说下不战而降,立国42年的蜀汉王朝名实俱亡。“扶不起的刘阿斗”从此成为历史笑柄,蜀后主刘禅也成为昏聩庸碌之君的代名词。

刘禅在实力尚存的情况下为何放弃抵抗?

中国历代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最崇尚气节。打不打得过是一回事,敢不敢拼又是另一回事。从彼时蜀汉朝野的情况看,虽然被邓艾直捣腹心,但实力尚存,完全可以与孤军深入的魏军较量一番甚至关门打狗的。

先看看蜀国的情况。据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司马昭出兵灭蜀、邓艾偷袭阴平时,蜀汉除失掉汉中外,国力并未遭受太大的损耗。当时蜀汉尚有“领户(户籍)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两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两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由此可见,蜀汉在绵竹被邓艾全歼的只是部分守护成都的卫戍军队,主力精锐十万两千仍保存完好。蜀军主力大都部署在汉中、剑阁一线,基本未遭重创,加上国库钱粮充足,主将姜维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大可与魏军放手一搏,甚至将邓艾孤军一举全歼也不是难事。可刘禅为何在实力尚存的情况下,不做任何抵抗,竟轻率的献城投降了呢?

邓艾虽兵临成都城下,但孤军深入,早已是强弩之末

彼时的邓艾,虽已突破阴平,攻陷绵竹,但他麾下的军队人数有限,西晋史家袁准估计邓艾率领的奇兵最多在一万人左右。《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记载:“四年秋,(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当时邓艾、诸葛绪皆归大将军钟会统辖,分别统领三万人马征讨蜀国。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时,邓艾自告奋勇率偏师冒险偷渡阴平,他为了涉险出奇,又把参战人员进行精简,挑选精锐,裁汰老弱,最后随他从阴平入蜀的兵力大约在一万人左右,这点是基本可信的。

邓艾虽然出其不意来到成都平原,但将士长途奔袭、疲乏不堪 ,早已成强弩之末之势。刘禅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为何放弃抵抗,不战而降呢?

史书对刘禅的评价是“资质平庸之君”

袁准在《袁子》说:“(诸葛亮)事凡庸之君(指蜀后主刘禅),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由此可见,在西晋学者袁准的眼里,刘禅资质平庸,若不是诸葛亮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的辅佐他,他哪能在位41年?蜀国早八百年就完蛋了。

从刘禅继位后执政的情况看,不论从能力还是血性上比较,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一代人杰刘备的儿子。从《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史籍中所记来看,刘禅对治国安邦相当外行,虽然他爹刘备煞费苦心给他留下了一个行政效率颇高且能相互制约的管理团队,但他却不能妥善加以利用,反而对这些智勇兼备之人深怀疑惧,却凭直觉对那些与自己朝夕相处、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宦官宠信异常,所以大太监黄皓就成了刘禅执政期间最炙手可热的“柱石之臣”了。

刘禅智商似乎很一般,对治国理政更是无从下手、一脸茫然,他的问题让辅政大臣诸葛亮感到很棘手。但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为不负刘备重托,不得不耐心教化他 ,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教导刘禅如何治国,如何知人善任,如何与民生息,不厌其烦的将一些基本治国方略灌输给资质不高甚至略显愚钝的蜀后主。从《出师表》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可以让后世解读出一位托孤老臣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更能品读出一位治世能臣对一个庸庸碌碌的外行君主的万般无奈。

假如刘禅拼死固守成都,历史很可能被改写

还是回到曹魏灭蜀之战上来。邓艾冒险深入到蜀汉腹心成都平原时,因为翻越阴平险道时需披荆斩棘、穿越七百里渺无人烟的崎岖山路,最险峻之处甚至要“攀木缘崖”才能通过,可想战马和攻城所用的大型器械是无法携带的,即便他直捣成都,若想一举攻下城池,必须有比守城兵力多数倍的力量才行。成都是蜀汉核心,刘备父子在此经营了四十多年,城池坚固,防守严密自不必说,仅凭邓艾那支孤立无援的疲惫之师是无法攻克的。而且可以推断邓艾的部队是一支丢弃了战马的步兵,善于骑战的魏军失去了战马,与长于山地战的蜀军相比也就失去了优势。如果刘禅组织得当,不但能守住成都,甚至还可以瓮中捉鳖,一举团灭已成强弩之末的邓艾孤军。

此时的成都,魏军虽然已经捣入平原地区,但周边的要隘大都存在,姜维率主力仍在剑阁抵抗钟会的魏军大部队。且西边的郫县、汶山、龙鹤、白马、冉駹、匡用等战略要地均未失,均由五围牙门之兵固守。东面姜维率数万主力大军从剑阁撤至广汉郪城。罗宪率军驻守江州(今重庆)。南面的南中七郡 (在今天的云南)由将军霍戈镇守,彼时他已经集结好军队准备进援成都。北部的重镇雒城还没有失守,姜维的军队踞此不过七十里。汉中虽失,但外围靠近巴蜀之地尚有王含、蒋斌、柳隐率蜀军坚守,钟会虽出阳安关,但受其牵制,一时很难入蜀。

如此可见,蜀汉的十万大军基本完好无损,虽然成都守军人数不多,但毕竟有高耸城池为依托,假如刘禅据城坚守,待援军抵达后,完全可以将孤军深入的邓艾军“包饺子”。当初刘璋不也在成都抵抗大举围攻的刘备长达一年多吗?刘禅在有利的情况下为何不战而降?他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的窝囊废吗?

刘禅献城投降,原来也有不为人知的苦衷

《三国志·蜀书·譙周传》记载:“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意思是邓艾兵临城下时,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大家面面相觑,均束手无策。

和小说描述不同的是,历史事实不像人们一贯认知的那样——大臣英勇无畏、主张誓死抵抗,皇帝贪生畏死,决定献城投降。

《三国志·譙周传》还记载过这样一段话:“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大意是刘禅与群臣商讨对策时,有人主张投奔盟友东吴,有人主张逃往南中(云南)。可以明显的看出,没有一位大臣主张坚守成都,等待援军的。

通过这些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蜀汉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必胜信心,大家一致认为坚守待援毫无胜算。

首先,诸葛瞻惨败绵竹,已经使蜀汉高层的心理受到严重打击。而绵竹一失,成都无险可守,门户洞开。

之前的蜀国,国力虽不强盛,但为拓展战略生存空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十一伐中原,都是主动发起进攻打曹魏,这次变成曹魏主动进攻打自己,攻防角色互换得太过突然,被动防守的准备不足,导致君臣信心崩溃,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抵抗。

其次,因古代通信条件所限,对方的兵力部署和前线的战况成都并不知晓。因为情况不明,见邓艾兵临城下,刘禅等人还以为魏军主力已经彻底攻破了蜀军的边防线。由于姜维率数万精锐屯守剑阁,存亡不明,且远水难解近渴,蜀都的人们自然丧失信心,无心恋战。假如刘禅知道逼近成都的只是魏军的一支人数有限的“敢死队”, 他也一定会誓死抵抗,坚守待援的。

假如这样,历史或许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至少蜀国的国祚还会往后延续几年,不至于那么快就灰飞烟灭了。

刘禅放弃抵抗,缴械投降,邓艾兵不血刃进入成都,有人说与诸葛亮有关

据《三国志》记载,当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在《出师表》中对刘禅说:我们自己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啥意思呢?原来三国中以蜀国实力最弱,蜀汉君臣长期以来信心不足,高估对手,低估自己。这次邓艾长驱直入、直捣成都,这个长期存在的弱者心理终于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集中爆发了。一旦彻底丧失信心,局势就难以收拾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臣强主弱的局势不可避免 。刘禅从自身安全考虑,将蜀军主力全部外调:李严长期率军驻扎白帝城永安关,诸葛亮则统大军屯扎在汉中,导致成都防务异常空虚。

加上蜀国长期施行严刑峻法,诸葛亮、姜维屡屡用兵,百姓不堪征调,早已力竭,民心已经尽失。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蜀本谓敌不便至,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蜀国认为魏军不容易攻进来,就没有进行必要的防御准备,等听到邓艾已进入阴平,老百姓人心惶惶,都出城躲到山里去了,官府无力禁止。

由此可见,蜀汉已失去民心,社稷存亡之际,已没有百姓愿意与成都共存亡了。

刘禅资质平庸,胸无大志,无谋无勇,妥妥的昏君一枚

国家遭遇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之际,君臣百姓应该抱成一团,同仇敌忾,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但是长期以来,蜀汉刑罚严酷,税赋、杂役沉重,加上连年征战,且徒劳无功,未得中原尺寸之地不说,百姓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已无人愿意再为刘汉小朝廷出力了。

所以在蜀汉群臣看来,大兵压境之际,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逃,要么降。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

光禄卿大夫譙周劝刘禅说,逃跑不可行,如果逃到孙吴,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并且魏国灭蜀后必攻吴,假如乘势灭掉东吴,您最终还是得成为魏军俘虏,或许会二次受辱。假如您逃往南中,魏军必紧追不舍,而且南中诸夷(少数民族)或许还会乘乱造反。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魏国,而且魏人为了诱降东吴,一定会厚待蜀国降君的。

刘禅采纳了譙周建议,献城投降,还下令姜维投降钟会。刘禅举国投降后,除杀妻自刎的北地王刘谌外,也算保住了身家性命,并且被魏王曹奂、权臣司马昭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待。

有人说,刘禅并不傻,还颇有心机,比如他在魏国耽于享乐,沉溺于声色狗马中不可自拔,是为了迷惑司马昭。在司马昭询问时他竟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蠢话,其实是在韬晦自保,不仅消除了司马昭的疑忌,还得以善终,这不是有大智慧吗?可事实是,他仅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否则也不会重用奸宦黄皓,掣肘姜维,将蜀汉朝堂弄得乌烟瘴气,若不是诸葛亮、蒋琬、费祎 、姜维等人的尽心辅佐,凭刘禅的个人能力,不要说能在位41年,就是在位一年都够呛。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的刘禅不是演义、评书里的那个刘禅,不是文人集团为了标榜自己,而吹嘘诸葛亮,而刻意忽视、丑化的刘禅。

诸葛亮自己评价刘禅是: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翻译过来就是: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

当刘备死时,刘禅还是个刚刚成年十七岁青年。刘备将政事交托于诸葛亮,军事交托于李严,但短短几年,诸葛亮就运用政治手段,将李严架空,集军政大权为一身,而刘禅名为君主,实无一点权力,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中的后主传和诸葛亮传中都没有刘禅主动将国家都托付给诸葛亮的记录,也没有刘禅荒淫纵欲、贪图享乐的记录。陈寿唯一诟病刘禅的,只因为他任用了阉人黄皓弄权。诸葛亮大权在握,支手遮天,刘禅二十二岁时,还把他当成小孩子管束,刘禅不把自己没有的权力“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能还给他吗?!一个被诸葛亮党羽禁锢在宫廷中,连出宫去看一眼都江堰都不被同意的刘禅,除了面子上需要的祭祀活动,才可以出宫的“皇帝”,和一个傀儡有什么区别,他能做什么,能有什么可以让人民知道他的能力呢?!

除了诸葛亮的党羽和被荆州势力压制的服服贴贴、心怀怨愤不平的东、益二州本土势力外,荆二代中也没有一个可用之才,禁锢深宫的刘禅除了阉人黄皓,他还可以用谁来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呢?!黄皓是个阉人,他帮助刘禅夺回军政大权,他弄权,刘禅再收拾他,不比收拾诸葛亮、费袆、蒋琬、姜维更容易吗?!实际上,黄皓只是刘禅夺回权力的工具,虽然他在费袆、蒋琬死后,顺利夺回了政权,却在夺回军权时失败了,姜维及时逃回汉中,拥兵自重,延续了拖垮蜀汉政权的失败战争,国家的军队常年在那屡败屡战,国家怎么可能治理的好,一个只有政权,没有军权的跛脚丫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国家经不起常年战争的消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去为军队服务了,国家的财力也大多投入到军事上了,国家经济靠什么来发展,靠谁来繁衍生息呢?!

后人常受演义、评书和无用文人们的鼓惑,对真正的历史记录一无所知,把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守阴平、阳关,黄皓问卜,告诉刘禅魏兵不来,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群臣,就不顾史书记录的事实,把实际上还是采纳了姜维建议,并及时派出了援军的史实,说成刘禅只顾贪图享乐,没有采纳姜维建议的谣言传了近两千年。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御的阴平与邓艾所偷渡的阴平山,根本不是一回事,虽然同叫阴平,但姜维所建议的阴平关是在今天的甘肃,而邓艾偷渡的阴平却是今天四川的阴平山,它位于阴平关、阳关、剑阁的深远后方,如果不是姜维放弃祁山险道不守,放曹魏军进汉中,偷渡阴平,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前,刘禅派出的援军就己经到达阴平关,还与交战失败的姜维在阴平关会合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刘禅又派出了最后一支还忠于自己的军队,在才干平庸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率领下,被不听劝告的诸葛瞻白白浪费了,坐看邓艾夺取涪关得以喘息、补给,错失蜀汉最后的屏障,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骨气、气节从来不是成大事者的品质,成大事者,当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懂得委屈求全,待机而动,留得青山在,而不是慷慨赴死。诸葛瞻之败,刘禅己无人、无兵可用,成都号称还有几万兵,实则己非刘禅可用,群臣一片请降之声,城是守不住的,明知失败,何必拉百姓无谓牺牲呢?!

刘禅聪慧过人、能隐忍,懂得权谋之术,审时度势,爱民不惜自损,其奈不得天时、人合,空有地利尔。欲成大事,孔明之流切不可大用,忠臣不等于良臣、成事之臣。勤奋不代表能做正确的事,好心办坏事,是经常发生的事。

3

对于刘禅,有很多误解,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似乎已经被完全定格了:刘禅就是一个昏君,整体无所事事,最后导致蜀汉灭亡,最可恨的是,他最后还是投降的,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来。

语文课本中就有学到过曹冲称象,遗憾的是,曹冲的聪明引起了曹丕的嫉妒,加上不知道收敛低调,最后被毒害。曹植就别说了,曹丕对他一直怀有敌意,才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

曹丕在位时,国力强盛,算是一位明君。但天妒英才,文武双全的曹丕在位6年时间就驾鹤西游了,把帝位传给了曹叡。
遗憾的是曹叡并没有继续发扬曹丕的聪明才智和宏图大业,前期还能理政,后期直接沉溺于美酒女色之中,弄得乌烟瘴气。魏略》记载,他的后宫人数众多,共达到了数万人之巨,在位时间13年后驾崩。
随后曹芳,曹髦和曹奂都没有大的作为,反而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一代枭雄,打下的江山最后还是拱手相让给司马家族,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结局。

再来看看东吴,孙权自然不用多说,他与刘备而论,不能与刘禅而论。吴国历史上共有4位皇帝,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和孙浩。这东吴与曹魏比起来,自然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开孙权,孙亮竟然被权臣孙綝废除皇位,简直可悲。孙休在位仅仅6年,无所作为,还好在没有出大的问题。最后一位孙浩简直拿不上台面,在位16年时间,沉溺酒色,滥杀无辜。无论是能力,还是口碑,都是坏到了极致。
反之,刘禅就不完全不一样了。他在位时间就长达41年,光这一点就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而且刘禅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皇帝,这一点随刘备。


223年至263年在位,共计41年,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活了64岁。

按照这个年纪来算,刘禅在三国时期算是很长寿的皇帝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64年,可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刘禅并不是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只是他生在了三国最弱的一个国家,成为了三国第一个亡国之君,所以才会背负上扶不起的阿斗的罪名。

刘禅统治蜀汉的时间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在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出现过一个权臣,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是三国时期最稳定的国家。
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为了保障蜀汉的稳定,刘禅将蜀汉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拥有了开府的权利。从诸葛亮开府一直到诸葛亮去世,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虽然刘禅的旧部亲信都已经去世,但是刘禅仍然轻而易举的就接管过来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在正式掌权之后,刘禅将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蒋琬和费祎,保证了蜀汉内部的权力平衡。在之后的30年里面,蜀汉都没有出现过权臣专权的情况。

夏侯霸投奔蜀汉的时候,因为父亲夏侯渊被斩杀而心中不满,刘禅特意召见夏侯霸,让皇子们出来拜见舅舅,对夏侯霸说:“你的父亲是在战乱中而死,并不是我的父亲手刃的。”然后刘禅指着皇子们说:“这都是夏侯家的子孙!”

刘禅的两任妻子都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堂姐,所以刘禅才会这样说。从刘禅开导夏侯霸的事情来看,刘禅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并非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的缺点是比较贪玩,从刘禅继位一直到蜀汉灭亡,刘禅一直都是坐镇幕后,蜀汉的大小事务前期由诸葛亮负责,中期由蒋琬和费祎负责,后期由董允、黄皓、姜维负责。

由于刘禅长期不管理朝政,蜀汉后期的国力越来越弱,特别是董允去世之后,蜀汉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刘禅仍然只顾着玩耍,不愿意管理朝政,只要蜀汉的大权牢牢掌握在刘禅的手中,刘禅绝不愿意管理大臣之间的争斗。

投降无错,恰是顺应历史趋势

很多人认为,刘禅的投降证明了此人的庸碌无能。但笔者想说,这是最最错误的看法。刘禅的投降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忍辱负重的大人物。三国鼎立的后期,魏国实力远超蜀国和吴国。毕竟东吴和蜀汉都是偏安一隅,在南方占据着一两个州在苦苦支撑。要知道,魏国可是拥有整个北方。

当时南北不论是在经济还是人口上,北方都远胜于南方。所以他明白即便是集齐全国之力来对抗魏国,好一点儿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好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蜀汉的胜算是渺茫的。连年的刀兵已经让川蜀地区的百姓不胜其烦了,家家都在举白幡,大家都希望不要再打仗,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刘禅深知民众心中所想所念,故而与其负隅顽抗,为何不顺应民意向魏军投降呢?

历史应该为刘禅正名

他也知道,作为汉家正统,自己的投降将会在后世史书上给自己留下骂名,可是在他心里,人命远远比名声更为重要。事实上,刘禅投降以后确实保佑了川蜀一方的平安。不管是百姓,还是贵族,他们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当然,刘禅自己也是被给予了很好的待遇,但实质上他每天都在刀口生活着,一个不对就可能葬送了自己。所以他才装疯卖傻。

刘禅这是用自身性命和荣耀换取了一地百姓的平安,到头来却得到的是他人的谩骂,实在是觉得这世间真是不公。在笔者看来,如果有人讨厌刘禅,只能说讨厌他的人是那种把名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的人。

刘禅只是跟他们的想法不同,他是把人命看得比荣誉更为珍贵。而这两种想法实际上都没有错,错的只是那些歪曲事实的史官,他们没有以一颗公正之心去记录历史,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想法来揣摩历史人物,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的?

4

历史是要前进的,在谁手里改变,就在谁头上冠名。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这句话流传很广,以至于提到刘禅,都觉得是一个庸才,无能之辈。在平时生活中对些能力差的人,也会经常说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那么,阿斗真的是扶不起来么?其实未必。三国演义如此加工而已。

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刘备劝说刘表偷袭曹操。因为曹操北征乌丸,许昌空虚,刘表不听,刘表病故,荆州归于曹操。三国演义中刘备携民渡江,张飞横矛当阳桥,赵云单身救主,就是刘禅1岁左右的事。此后,刘备集团经历浴血奋战,落脚荆州,再取西川。刘璋迎接刘备进成都,这些事情。就是刘禅成长经历。

一,在兵荒马乱中成长的孩子。

公元208年,刘禅2岁。刘备和东吴联合抗曹,赤壁之战。

公元209年,刘禅3岁,刘备在抢占地盘,借荆州

公元211年,刘禅5岁,刘备进川,军师庞统。

公元213年,刘禅七岁。刘备与刘璋反目。

公元214年刘禅八岁,庞统中箭而亡。诸葛亮带张飞赵云入川

刘备入驻成都后。刘禅随后进入成都。

刘备顾不上照顾刘禅,能保证他们有一个住处,就不错了。


二,懵懂中成了太子,突然就被父王托孤。

公元219年,刘禅13岁。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刘禅为太子

这个时候对于刘禅来讲,可能是相对稳定了。结果这一年冬季,关羽被东吴杀死。荆州丢了。还是不能安稳。

公元220年,刘禅14岁,曹丕称帝,汉朝灭亡。消息传到成都,众将大臣劝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史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这个时候,刘禅15岁。养尊处优过太子生活。凡事几乎不用操心。

这年秋季,刘备率军进攻东吴,要给关羽报仇。通知张飞前来,不料张飞被部下杀害。刘备更加震怒,领兵东进。

公元222年春季,与东吴对阵于湖北宜都(猇亭)。两军对阵长达七八个月,后因天气炎热,刘备军队扎营于山林之中。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一败涂地。刘备败归白帝城。

公元223年二月,刘禅17岁,被宣到白帝城,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刘禅拜孔明为相父。这个17岁的孩子,就要靠诸葛亮辅佐治理天下了。

可以想象,在这17年中,经历多少兵荒马乱,血雨腥风。生母又英年早逝。这个刘禅过得不会开心。不过是刘备罩着,有一个相对环境,可以学习,可以衣食无忧。现在要挑起重担,对于刘禅,显而易见是无能为力。因为这一战的失利,国中军马锐减,周边骚乱陡生,平定疆域,保境安民,诸葛亮用了四年的时间。这四年,刘禅能干什么?只需要好好活着就行了。

三,相父又要去打仗了,舍不得,又奈何?

公元228年,刘禅22岁。相父诸葛亮说:“我要北伐。”又要打仗?不打不行吗?不行,蜀国力弱,不主动出击,更加危险。于是诸葛亮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征战,直到病逝于五丈原。住在成都的刘禅有诸葛亮在外撑着,可以无忧的欢喜度日吧。空闲的时候,身边的人讲故事给他了解天下事。也是很正常的吧。

刘备传位给刘禅,仅仅过了12年,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对不到30岁的刘禅打击很大。虽说姜维继承孔明遗志,看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那些虎将逐一离去,刘禅又能作甚?即便如此,坚持守江山41年。不容易啊

四,刘禅和刘备一样,靠诸葛亮。

刘禅有依靠,诸葛亮是相父啊。当年周武王不就靠相父姜子牙打下的天下么?只是那时武王兵精粮足,天下归心,所以能打破朝歌,消灭商纣。刘禅的蜀国就不同了。兵力不足,将官不齐,疲惫不堪,缺少后蓄力量。没法比啊。


刘禅非不关心国事,刘备病死之初,曹丕发五路大军攻来,刘禅就很着急。亲自到诸葛亮相府去请教。想当年刘备在新野,曹军十万来袭,不也是赶紧找孔明出主意?所以说,都是遇到问题靠诸葛亮。不能到刘禅这里就说无能。


站在刘禅的角度,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城破战死与全城投降事件,比我们多。张飞进西川严颜投降,父亲刘备还给加封了。关二叔父在曹营还得到汉寿亭侯的封爵。这一切一切在刘禅看来,胜败就那么回事。所以在电视剧中,观众看到刘禅是一个憨胖形象,似乎二傻子一样。

五,投降,也是出路。

当魏国大军兵临城下,投降,可以保全民众。也许自己也会象刘璋头一样,被安排一个地方,也可以啊。真的不想打仗了。也不想胆战心惊。这以后的刘禅成了“安乐侯“享了八年清福。于公元271年病故,享年65岁。他真的象刘璋一样,落到一个满意的结局。此间乐,不思蜀也。不正是刘禅追求安逸生活,远离战乱的心声么?


若说刘禅无能,历史上比刘禅不如的太多了。所谓气数将尽,无力回天。历史毕竟要前进。刘禅挡不住历史的脚步!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5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别被电视骗了,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说到刘禅,大家就会想起“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刘禅投降后,被迫从四川前往洛阳居住,有一天,司马昭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音乐舞伎跳舞蹈是蜀国的,但内容不怎么好,像当年韩信打项羽时的四面楚歌。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刘禅却谈笑自若。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后来,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不像是你的语气呢?”刘禅指着郤正,睁眼望著司马昭说:“马兄,你说的没错,就是郤正教我的。”刘禅身边的人也都乐了。

电视剧刘禅形象

不管故事的细节是真是假,刘禅的"乐不思蜀"从另一个角度讲,印证了刘禅的聪慧,《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大意是正因为刘禅的没心没肺乐不思蜀,才让司马昭放了刘禅一马,没有杀他。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做了八年的王公,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在众多观众心里,刘禅是一个扶不起来刘阿斗,《三国演义》为了衬托诸葛亮,把刘禅写成了一个好逸恶劳的皇帝,众多电视剧中,刘禅也是“肥头大耳”形象,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游戏中刘禅形象

小说只是小说,不是正史,历史上的刘禅不仅是个帅哥还是个仁君,他能够在位41年,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三国时期终老到最后,成为中华历史上唯一亡国之后善终的君主,可以说本身就证明刘禅的机智和聪慧,就连易中天先生也是这么认为的。

说刘禅是并非酒囊饭袋,还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刘禅很孝顺。

在当时蜀的的政治环境里,刘禅周围生活的都是诸葛亮、张飞、关羽这样的巨星,纵使他刘禅在怎么光芒万丈,怎么也不能和诸葛亮等人相比。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死这前对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所以,在刘禅继位之后,对诸葛亮的决策也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按照丞相说的办。这也正说明刘禅的孝心。

刘禅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其实刘禅对诸葛亮很是不爽,从诸葛亮的《出师表》来看,他动不动就教育刘禅,动不动就拿“先帝”说事,试问,作为一个皇帝,整天被别人在耳朵后面唠叨:你爸怎么说,你爸怎么样,他能高兴吗?可是刘禅十分尊重诸葛亮,可以说言听计从,诸葛亮诸葛亮一心要实现《隆中对》里的抱负执意出兵北伐,穷兵黩武出兵攻打魏国,刘禅从来也都是支持,可以说,对待诸葛亮,刘禅听从了父亲刘备的遗志,做到了“事之如父”。

第二,刘禅很聪明。

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由于蜀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魏国又均以失败而告终,耗尽了蜀国的国力,可以说刘禅亲政时蜀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收拾这个烂摊子谈何容易。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第三,刘禅很仁慈。

刘禅掌权后,制定了一些政策,让蜀国人民休生养息,全国发展蜀国的经济实力,蜀国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兵临城下,刘禅选择不战而降,这确实有点让人不可思议,然而毕竟蜀国资源和底盘有限,大军压境,凭借蜀国那一点力量,肯定打不过曹魏。

和小说描述不同的是,历史事实不像人们一贯认知的那样——大臣英勇无畏、主张誓死抵抗,皇帝贪生畏死,决定献城投降。《三国志·蜀书·譙周传》记载:“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意思是邓艾兵临城下时,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大家面面相觑,均束手无策。成都无险可守,门户洞开,蜀汉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都没有必胜信心,大家一致认为坚守待援毫无胜算,作为君主,刘禅只能投降,避免无谓的牺牲和百姓的生灵涂炭。

综上所述,刘禅并非“扶不起来的阿斗”而蜀国的灭亡也不能全怪罪于刘禅,刘禅虽称不上明君和英雄,但也能算一个聪慧的仁君吧!

6

刘禅是蜀汉最后一任君主,他一共当了四十一年皇帝。

最开始的十一年是相父诸葛亮掌权辅政,刘禅只是当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刘禅才亲自执政。

蜀汉帝国在他的手中又运行了三十年,直到邓艾兵入成都才灭亡。客观的来说,后主这个人是有可取之处的,有功也有过。

刘备自从夷陵之战败退回国后,很快就病死,临死前他托孤诸葛亮,甚至说出如果阿斗不争气的话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感激涕零,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忠于蜀汉王朝。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别被电视骗了,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

对于刘禅,有很多误解,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似乎已经被完全定格了:刘禅就是一个昏君,整体无所事事,最后导致蜀汉灭亡,最可恨的是,他最后还是投降的,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来。

刘禅既然如此不堪,为何他能在位41年?刘禅即蜀汉怀帝,223年至263年在位,共计41年,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活了64岁。

按照这个年纪来算,刘禅在三国时期算是很长寿的皇帝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64年,可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三国时间最强大的曹魏,历史上一共有五位皇帝,分别是曹丕,曹叡,曹芳,曹髦和曹奂。曹操是一代枭雄,有流传至今的名言:“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足以证明曹操的心狠手辣,受到这样的父亲的影响,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

语文课本中就有学到过曹冲称象,遗憾的是,曹冲的聪明引起了曹丕的嫉妒,加上不知道收敛低调,最后被毒害。曹植就别说了,曹丕对他一直怀有敌意,才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

曹丕在位时,国力强盛,算是一位明君。但天妒英才,文武双全的曹丕在位6年时间就驾鹤西游了,把帝位传给了曹叡。

遗憾的是曹叡并没有继续发扬曹丕的聪明才智和宏图大业,前期还能理政,后期直接沉溺于美酒女色之中,弄得乌烟瘴气。魏略》记载,他的后宫人数众多,共达到了数万人之巨,在位时间13年后驾崩。

随后曹芳,曹髦和曹奂都没有大的作为,反而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一代枭雄,打下的江山最后还是拱手相让给司马家族,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结局。

东吴,孙权自然不用多说,他与刘备而论,不能与刘禅而论。吴国历史上共有4位皇帝,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和孙浩。这东吴与曹魏比起来,自然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开孙权,孙亮竟然被权臣孙綝废除皇位,简直可悲。孙休在位仅仅6年,无所作为,还好在没有出大的问题。最后一位孙浩简直拿不上台面,在位16年时间,沉溺酒色,滥杀无辜。无论是能力,还是口碑,都是坏到了极致。

反之,刘禅就不完全不一样了。他在位时间就长达41年,光这一点就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而且刘禅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皇帝,这一点随刘备。

诸葛亮是元老,跟随刘备打江山的,自然要信任。所以刘禅大胆的放权给诸葛亮,后面的姜维也一样,五次北伐战争,刘禅也是支持的。可见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也是有雄心壮志的。只不过在晚期宠信宦官黄皓,导致了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最终灭亡。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蜀汉的命运不是一个刘禅能够改变的。

说到最后,刘禅不战而投降,这并不是懦弱,而是大胸怀的体现。诸葛亮五次北伐,已经耗费了蜀汉大量人力财力。虽然还是有和魏国一战的实力。但这也只是再继续劳民伤财罢了,败是注定了的。选择投降,百姓不会再遭受战争的苦难,这何尝不是一位明君应该做的事情呢?

打过来的时候,他没怎么挣扎,干干脆脆的就投降了,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公。

做为亡国之君,他个人是深感耻辱的,而且肯定会被曹魏的权贵嘲笑,索性装成蠢笨享乐之人,传出“乐不思蜀”的名声。

但对于蜀汉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并不在乎做皇帝的是谁,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穿暖,希望的是战火不起。一将功成万骨枯,只要打战,无论胜负难过的都是老百姓。

所以他们更喜欢刘禅这样的君主!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并不是电视里面演的那样,扶不起的阿斗。他能在位41年,就已经足够能说明,他很不简单。即便开疆扩土他算不上勇猛,但守家算得上一流。

总结: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他没有把聪明用到合适的地方。不过刘禅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廷内部也没有权臣专权,而且刘禅没有大兴土木,他的昏庸仅仅表现在不亲自管理朝政方面。

7

刘禅并不是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只是他生在了三国最弱的一个国家,成为了三国第一个亡国之君,所以才会背负上扶不起的阿斗的罪名。刘禅统治蜀汉的时间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在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出现过一个权臣,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是三国时期最稳定的国家。

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为了保障蜀汉的稳定,刘禅将蜀汉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拥有了开府的权利。从诸葛亮开府一直到诸葛亮去世,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虽然刘禅的旧部亲信都已经去世,但是刘禅仍然轻而易举的就接管过来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在正式掌权之后,刘禅将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蒋琬和费祎,保证了蜀汉内部的权力平衡。在之后的30年里面,蜀汉都没有出现过权臣专权的情况。

夏侯霸投奔蜀汉的时候,因为父亲夏侯渊被斩杀而心中不满,刘禅特意召见夏侯霸,让皇子们出来拜见舅舅,对夏侯霸说:“你的父亲是在战乱中而死,并不是我的父亲手刃的。”然后刘禅指着皇子们说:“这都是夏侯家的子孙!”

刘禅的两任妻子都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堂姐,所以刘禅才会这样说。从刘禅开导夏侯霸的事情来看,刘禅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并非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的缺点是比较贪玩,从刘禅继位一直到蜀汉灭亡,刘禅一直都是坐镇幕后,蜀汉的大小事务前期由诸葛亮负责,中期由蒋琬和费祎负责,后期由董允、黄皓、姜维负责。

由于刘禅长期不管理朝政,蜀汉后期的国力越来越弱,特别是董允去世之后,蜀汉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刘禅仍然只顾着玩耍,不愿意管理朝政,只要蜀汉的大权牢牢掌握在刘禅的手中,刘禅绝不愿意管理大臣之间的争斗。

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他没有把聪明用到合适的地方。不过刘禅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廷内部也没有权臣专权,而且刘禅没有大兴土木,他的昏庸仅仅表现在不亲自管理朝政方面。

8

理科男答历史。

客观来讲刘禅投降的确是对的。但是刘禅投降并不是本意,他也不想断送江山,只是被逼无奈,只有投降才有活路。

刘禅出生于公元207年,在223年时继位,那时候他才16岁。正是因为年龄幼小,所以刘备才把他托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来辅佐他。公元263年,刘禅56岁,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劝告下他投降了。从此再无蜀汉。蜀汉灭亡后,刘禅凭借自己的“愚笨”,成功苟且余生,在271年时,64岁的刘禅去世。

历史上评论刘禅褒贬不一,有说他心地善良,是个贤君,也有说他懦弱,是个庸才。关于刘禅,如果让我来评价的话,可能他作为百姓是个很好的人,但是如果让他来管理国家,那他确实没有这个本事。

刘禅为何投降呢?

一开始的时候也说了,他本意是不主张投降的。当时司马昭派遣大将讨伐蜀汉,刘禅还派人去阻击。可惜却有魏军偷偷来到了成都,虽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抗敌,但仍是被杀,没能阻挡来袭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臣都主张投降于曹魏,也有大臣主张背城一战,最后刘禅选择了投降。

  • 原因一:在诸葛亮去世后,一直是费祎辅政。费祎呢,坚守诸葛亮的政策,不对曹魏用兵,同时与民休息。但是做的有些过火了,与他人利益有了冲突,没多久后就被人刺杀。

费祎死后,刘禅让姜维总督内外军事。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这24年中,姜维总共发动了11次北伐,虽说战绩极佳,但是劳民伤财,对国力损失很大。而且这期间蜀汉的内政几乎无人问津,因为姜维并不擅长内政,他只会军事方面的管理。

这时候就出现一个人,黄皓,蜀汉后期刘禅非常宠信他,导致让黄皓能够顺利的干预朝政。黄皓反对北伐,姜维主张北伐,因此他们两个是敌对。黄皓在朝中威信极高,姜维就不敢再回朝中,也就是成都。

公元263年时,姜维知道了曹魏要带兵攻打蜀汉,便提前告知刘禅,让刘禅派人驻守险要之地,可是刘禅听信黄皓的谗言,相信曹魏不会出兵。就这样,被曹魏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时姜维不在成都,如果姜维在成都的话,刘禅也不至于被逼无奈投降。而姜维不在成都的原因,则是朝中大多数人反对姜维。姜维也有错,因为他太坚持北伐了。北伐固然重要,可是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多年的征伐对蜀汉的国力是有影响的。也许是姜维太心急了吧。

假如刘禅当时不投降,负隅顽抗,在成都被破后,刘禅肯定是要被俘虏的,也不会有之后那么好的待遇。早点投降可以少些罪受。

  • 原因二:蜀汉灭亡的结局是必定的。因为当时司马昭已经有所准备了,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就等着出击。

司马昭在未出兵时,他就已经安排好了计划。他想讨伐东吴和蜀汉,可是如果要讨伐吴国的话,那就要造船,开水道,耗费时间很长,再加上当时的环境天气,导致灭吴的可能性降低,没有十全的把握能够一举攻破吴国。所以只能先从蜀汉开始。将蜀汉灭亡后,就可以从陆地和水上同时进攻东吴。

那怎么灭蜀汉呢?蜀汉上下也只有9万士兵,而在成都的则有4万,再加上他们各自分散,只要将姜维围困在沓中,也就是姜维屯兵的地方,让他不能够支援成都,然后派兵进攻成都就可以了。再加上刘禅昏庸,不会治理国家,拿下蜀汉是指日可待。

综合上面所述的两个原因,可以看出,就算刘禅不投降,蜀汉也早晚会灭亡。刘禅投降客观来说,完全正确,这样可以避免战争,让百姓继续安居乐业。

9

刘禅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登基前,从207年出生到223年继位这16年。

2.诸葛亮时代,从223年继位到234年诸葛亮病逝这11年。

3.后诸葛时代,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国灭亡这29年。

4.晚年,263年蜀国灭亡到271年刘禅去世这8年。

刘禅在人生头16年里有记载的就两件事,208年赵云在长坂坡之战救阿斗,212年张飞、赵云截江救阿斗,在两件事在《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描写,经过了艺术加工,但这两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刘禅的少年平淡无奇,文没有曹植、曹冲少年天才般的表现,武没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见是赵云怀中的襁褓婴儿,再见就已是蜀汉的皇帝了。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备在遗诏中嘱咐刘禅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此时的刘禅17岁,这些“经世之学”刘禅之前有没有学习过,学得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记载表明刘禅有过什么内政,军事方面的经验,不管怎样,他还是个17岁的孩子,想想我们17岁的时候在做什么,摆在刘禅面前的是内忧外患中的蜀国,我们不能对他苛责什么,于情于理放权给诸葛亮都是最好的选择。

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去世,刘禅继位称帝,开启了人生第二阶段:武侯辅政。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在弥留之际,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钦点了诸葛亮来辅政,把蜀国和刘禅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位托孤大臣,尚书令李严,这个李严本是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刘璋命李严率军抵抗刘备,没想到李严投降了刘备,所以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诸葛亮、李严二人呢,有人说是为了牵制诸葛亮,刘备也不放心诸葛亮大权独揽,也有说李严是益州派(原刘璋部下)的代表,这样安排是为了平衡蜀汉内部派系,后来诸葛亮与李严也确实有分歧,这是另一话题了。

回过头来,刘禅从始至终都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汉的皇帝,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在诸葛亮辅政的11年里,我没有看到任何刘禅自己做的决定,不知道娶了张飞两个女儿算不算,“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仿佛是一位看客,看《三国志··后主传》就像在看流水账,也难怪《后主传》只有三千字,而《诸葛亮传》六千字。

怎样评价刘禅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为平庸,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就像评价官员,无作为、有作为或胡作为,刘禅是无作为,既然不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刘禅的无作为看起来也是不是件坏事。问题是诸葛亮在的时候什么事都能担着,就像是后世的君主立宪制,刘禅是虚位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是首相大权独揽,那要是诸葛亮不在了呢?刘禅做好掌权的准备了吗?

234年八月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刘备集团经历了刘备时代,诸葛亮时代,来到了后诸葛时代,为什么不是刘禅时代,因为刘禅还不配为这29年打上个人烙印,有人说刘禅也不是一无是处之人,你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不还存在29年呢吗,这就是典型的强加因果了,我还说要不是刘禅昏庸,蜀汉能延续更长时间呢,那到底刘禅在后诸葛时代表现如何呢?

诸葛亮刚一去世,蜀军就内讧了,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这件事就不在此展开了。结论就是魏延没想造反,但确实违抗诸葛亮留下的军令了,也确实想夺取军权了,这件事准确的说是魏延和杨仪内讧事件,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刘禅为此事咨询了董允、蒋琬的意见,决定站在杨仪一边。

结果是魏延兵败被杀,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这是多深仇大恨啊,还要鞭尸,还灭族。

这件事暴露了一些问题,诸葛亮尸骨未寒,蜀国内部就有人争权了,杨仪先斩后奏,还灭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实,这两人都不把刘禅放在眼里,杨仪这人也膨胀得很,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仪至徒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

杨仪当初说魏延造反,杀了魏延,现在自己竟说出诸葛亮死后,要是率军投降魏国就好了这种话,怕是失了智,该死。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载临死前留下遗嘱:

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

亮曰:“文伟(费祎)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说的是诸葛亮钦点蒋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杨仪都想推翻这个遗嘱,但均以失败告终,刘禅的决定遵照了丞相的遗嘱,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蜀国完成了权力交接,度过了诸葛亮死后的危机,刘禅在此事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三国志》里陈寿把蒋琬、费祎、姜维放在一传是有其道理的,事实上此三人是后诸葛时代Big Three,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的人,蜀汉能再坚持30年是这三个人的功劳,跟刘禅关系不大。

之前说过刘禅的前半生用平庸来形容,为何平庸,因为无能,这个无能不是在骂刘禅,而是说刘禅没有才能,没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做皇帝的,但无奈生在帝王家,刘禅也不得不接受这个身份,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你坐在了这个位置上,有句话叫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刘禅承担起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了吗?

显然是没有的,又有人说了,当时的情况,蜀国最弱,诸葛亮和姜维都不能更进一步,也不能怪刘禅无能啊,有道理,刘禅做不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是他的错,这谁都做不到,但蜀汉的灭亡,刘禅要负主要责任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教导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是亲近的意思,刘禅久居宫中,不问政事,自然亲近身边的人,而贤臣们在哪?

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

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

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还汉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

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

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蒋琬、费祎、姜维大部分时间在汉中等地屯田练兵、防御魏国,所以刘禅身边出小人是必然的,贤臣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功绩获得权力、地位,而小人们只用凭着自己离皇帝近,极力阿谀奉承,讨好皇帝就能飞黄腾达了。

刘禅也从平庸、无能变成昏庸了,糊涂而愚蠢:

先是宦官黄皓弄权,“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

刘禅的弟弟刘永因憎恶黄皓,被黄皓诬陷,刘禅竟然疏远刘永,十多年不见刘永……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

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维……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北地王刘谌,刘禅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刘禅不同意,遂自杀,刘禅出城投降。

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说了,总结起来刘禅就是个平庸、无能、昏庸的亡国之君,至于用什么“乐不思蜀”保全自己来证明刘禅聪明……




10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刘禅,对他的评价只有两种极端,一种说刘禅大智若愚,一种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真实的刘禅是什么样呢?

“大智若愚”

阿斗有他聪明的地方,这种说法把诸葛亮作为一个野心很大的权臣来看。

证明阿斗聪明的地方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阿斗利用诸葛亮,授权给诸葛亮所有权利,让诸葛亮为了蜀国拼尽全力,最后累死,而阿斗却逍遥快活好多年,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清算,调查了诸葛亮的财产,想以此治罪,可惜诸葛亮特别清廉,刘禅没能治罪。

第二、诸葛亮死后立庙,刘禅是不同意的,后来群臣请命,刘禅最后还是同意了,不管是不是刘禅迫于压力,但是他的这一举动,被说成了是以大局为重。

第三、诸葛亮死后,刘禅迅速将军政分离,后来将大权拦回自己手中。

第四、刘禅举国投降,成为了一个仁爱之君,免于全国人民水深火热,避免了战乱之苦。

第五、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证明刘禅大智若愚,最后获得了善终。

如此看来,这刘禅不仅不傻,反而很有头脑。所以刘禅大智若愚一说,就成为了一个特别火热的说法,但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未必不是真实,下面我来说一说刘禅的另一面——“傻子”。

“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在亡国之后,被俘虏到了魏国,司马昭曾经打趣的问刘禅:“你亡国了,有没有想过家乡啊?”刘禅正在看美女跳舞,看得兴起。听到司马昭这样问,就开心的回答了司马昭:“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

也正是这句“此间乐,不思蜀!”让刘禅背上了傻子的名声。可能有的人觉得,刘禅这里是大智若愚,为了保住性命,才说出这样愚蠢的话来。事实可能会让你失望,他很可能就是真的傻。

在刘禅当时对司马昭说完那句著名的“此间乐,不思蜀!”后,司马昭开心的离开了,刘禅还傻乎乎的看着歌舞。

事后,刘禅的一个旧臣郤正听说了此事,对刘禅很不满意,就劝诫刘禅,对他说,你说话要得体,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下次再有人问你,你思念蜀国吗?你要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西边,离自己太遥远了,自己无日不思念”。刘禅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把这句话记牢了。

司马昭后来又来看刘禅,拿刘禅打趣,他为了证明给大臣看刘禅是个傻瓜,就再一次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这次刘禅没说“此间乐,不思蜀。”而是说了郤正教他的那句“先人的坟墓都在西边,离自己太遥远了,自己无日不思念”。没想到司马昭听了之后还是哈哈大笑,对刘禅说,你说的这句话怎么这么像是郤正的口气呢?刘禅一听这话,赶忙说道:“就是他教我的。”众人听了哄堂大笑。

所以说,刘禅可能不是什么“大智若愚”,只是真的傻而已。有的人要说,如果刘禅说思念故土,就会被杀。其实不一定,刘禅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他的国家和势力已经没有了,而且刘禅也没什么影响力,只是一个投降的亡国君,未必需要杀,我在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东吴最后也是被灭的国家,孙晧是当时东吴的亡国君,这位孙晧非常残暴,是一个变态皇帝,手中染满了鲜血。

这样一个亡国之君,他被俘虏到了魏国的时候,司马炎把孙晧迎进了来,还设宴款待他,并且为他设置了一个座位,对孙晧笑嘻嘻的说道:“这个位置我给你设立了很久了。”孙晧一听,听出了弦外之音,非常生气,回道:“我在南方也给你设立了一个同样的位置等你去呢。”孙晧就是这样怼的司马炎,司马炎也没有杀他,最后也是善终。由此可见,这刘禅的善终并不是他的委曲求全换来的,恐怕他是真的傻。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记得关注我哟~欢迎一起了解历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