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杀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随后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又继承皇位,改年号为贞观。那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的权势到底如何呢?

李渊当年在太原准备起兵的时候,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亲儿子分别聚集力量,将来协同作战。此时成败未定,身份也没有区分,所以兄弟俩的矛盾还没有显现。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主要工作就是协助李渊处理政务,为将来接班做准备。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不是天下太平,平定四方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李渊最值得信任的亲儿子秦王李世民就被派出去南征北战。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这个分工客观上来讲对李世民较为有利,为李世民创造了建立军工的机会的同时,也使得李世民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增长了才智,积累了民心,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李世民平定盘踞在河南的王世充后,几乎可以说是掌握了全国的兵权,随着国内大股反对势力的覆灭,李世民的势力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有十二位: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段志玄、屈突通、长孙顺德、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秦叔宝,玄武门之变前支持李世民(至少没帮太子)的三位:李靖、李勣、萧瑀。除此之外,张亮在洛阳执行任务,配合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前后李世民身边的亲信差不多就是这些人,还有一些在外有军事任务的,比如刘弘基、刘政会等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可以看出来,虽然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很突然,但李世民和李建成发生正面冲突这件事并不突然,早早晚晚的事情。李世民夺权之心应该是在平薛举前后,当时李建成已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平定薛举之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尉,持节陕东道大行台,独掌地方军政大权,势力逐渐巩固。

而李世民为夺取皇权所做的准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当时唐朝刚刚建立,缺乏人才,秦王府不少文武官员被调到各地为官,其中就有被调往陕州府的杜如晦。这些官员被调离自己身边搞得李世民很是紧张,房玄龄对此表示“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随后又表示“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李世民听后急忙将杜如晦调回秦王府,后来又开办文学馆,并直接放手让房玄龄为自己招揽人才。

从唐朝的建立到统一,李世民作为领兵作战的主要将领之一参加了大部分主要战争,麾下不仅拥有众多猛将和谋臣,更是树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否则即使在玄武门干脆的杀掉李建成,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权力的交接。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如果按照显性权势来说,李世民当时已经是妥妥的大唐第三号人物。要是再算上隐性权势的话,李世民估计可以算是并列二号人物。

首先看显性权势方面

一是在军队方面:武德四年,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为大唐统一全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表其功,李渊破天荒的创设了一个新的武职——天策上将军封给李世民,这个职位仅次于百官之首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位在亲王及三公之上。因为当时三师空缺,所以李世民就是当时大唐的百官之首。同时李世民还兼任三公中管理军队的太尉之职,所以李世民是无可争议的最高武职,再通俗一点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二是在政府方面:李世民在三师空缺的情况下,不仅担任三公之上的天策上将军,同时三公中的前两位太尉、司徒均由李世民兼任。同时在隋唐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的政府体系中,李世民先是兼任尚书省的尚书令,武德八年,又兼任中书省中书令。在唐朝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府体系中,李世民担任两个最高政府系统职务。

三是在爵位方面:这点显而易见,李世民是李渊的嫡次子,即使李世民没有任何战功,仅凭血统他也毫无争议是亲王爵位,再加之他本身排行第二,仅次于太子李建成,又立下大功,毫无疑问位列亲王之首。

再看隐性权势方面

相对于上文提到的李世民的各种官职和勋爵,在隐形权势方面,李世民同样权势惊人。

一是在朝野内外的声望:李世民不是靠自己的血统才担任了那么多那么高的职务,他的职务显见是靠他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这一点连太子李建成都要逊色一些,毕竟李建成自从成为太子之后,就鲜少有机会离开长安去建功立业的舞台施展才华(有限的几次都是在北方防御突厥,但是都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影响力较小)。李建成在京师朝堂的辅政之功,只能是在文官系统有所影响,但是毕竟不如李世民领兵在外,为大唐扫灭群雄来的光芒耀眼。

二是自置官属带来的隐形权势: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是皇帝李渊亲自下诏同意自置官属的机构,也正因此李世民利用天策上将府和文学馆的名义,收揽四方人才入馆备询顾问,名正言顺的拥有一套自己的幕僚班底。加之李世民本身兼任三省中负责执行政令的尚书省及负责拟定诏令的中书省,李世民的自置官属之外完全可以安插大量自己的亲信在政府系统担任各种职务,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班底,使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俨然成为政府之外的一个小政府。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是百官之首,文职、武职都是最高,又是亲王之首,在政府行政机构也兼任最具实权的尚书令和中书令。加上和太子李建成一样可以自置官属,又因为无人可比的战功带来巨大的声望,使得李世民稳居臣子之首。仅次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太子是储君,对李世民来说也是君主),但若综合显性和隐性的两方面权势来看,李建成仅仅依靠储君的名分尚不足以压制李世民的权势,所以甚至可以说李世民和李建成并列第二号人物。

3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并不大,谈不上可怕,虽然被封天策上将,并允许置府纳僚,但在李建成蓄意的排挤和打压下,李世民差不多快成光杆司令了。李建成瓦解秦王府势力主要采取了两种手段:一、鼓动伊德妃和张婕妤经常给李渊吹着枕边风,说李世民的坏话,致使李渊逐渐偏坦自己。二、李世民的谋臣良将先是被李建成拉拢,拉拢失败后或被是刺杀或是遭贬斥。而李建成却在不断的扩充军备、积蓄力量,为日后的武装斗争未雨绸缪。
(唐太宗李世民)

其实兄弟俩的明争暗斗、水火不容,李渊是心知肚明的。为了避免事态严重化,李渊曾经有过将兄弟俩分开的想法,就是把陕州之东的土地包括洛阳划给李世民。如果李世民按李渊最初的意向进驻洛阳的话,李世民将开辟另一番如日中天的景像,到时候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就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性质。所以在大臣们的再三劝阻下,李渊权衡利弊,打消念头。由此可以,李渊为了化解兄弟俩的矛盾,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费尽周折,但最终还是酿成大祸,铸成悲剧。
(李世民剧照)

那么,既然李世民的势力不如李建成,为什么能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呢?有三个重要因素:

  1. 抢占先机,积极筹备。李建成密谋在出征突厥的饯行仪式上除掉李世民及其手下,结果情报泄露,李世民只好提前部署应对措施。
  2. 引蛇出洞,攻其不备。李世民向李渊告发太子淫乱后宫,巧妙的利用父亲李渊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引出来,在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既然不怀疑父亲,自然就防备松弛,所以被李世民杀了个措手不及。
  3. 控制李渊,平息战乱。在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死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武装劫持李渊,迫使李渊下令东宫势力停止反攻,并将军政大权交予李世民。
    (李世民剧照)

总结: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并不是因为人多势众,而是拼的是智慧和谋略。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4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大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就是李世民开创的,使唐朝迎来了属于它的盛世,让古代王朝的繁荣攀上了一个高峰,并走向世界,被世界所知晓。

作为一位伟大的明君,他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可不得不说,他的皇位是他唯一诟病的地方,因为他正是以玄武门之变这种不光彩的政治策反杀害同胞兄弟即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至此成为唯一的嫡长子,不得已老爹李渊立其为皇太子,不久李世民便胁迫李渊退位让贤,做一位太上皇,而其本人正式登基成为大唐第二位皇帝,称唐太宗。

做出玄武门之变这番惊天策反,改写自身命运的李世民,他之前的权势有多可怕呢? 《资治通鉴》中有记载,李渊于太原起兵造反,李世民是首谋之一,并且李渊许诺事成之后给李世民太子之位。但造反成功登帝后却还是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之前所做的承诺抛之脑后,对于老爹的失信李世民还是心有怨气的。同时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对此也很是担心,怕自己的太子地位不保,开始处处对付李世民。


而李世民也不是软柿子,任人随意拿捏,他是在军队里建功立业的,他从开始的支持老爹李渊举兵造反并拥护李渊称帝创立大唐到后面各种灭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等,军功卓越,功高震主,可谓是军中的顶梁柱,是军心所向,由此也获得房玄龄、杜如晦、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等文臣武将的支持。这些人可以说这对他发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头衔有很多,封为秦王,建天策府,封天策上将和尚书令,设置文学馆,延揽四方名士,由此秦王一派逐渐成形,但对应的太子李建成一脉的东宫派也是实力强劲,李建成光太子这个头衔就可力压李世民的所有头衔,再加上李渊那时年事已高,不理朝政,日夜纵情酒色,所以国家政务太多数还是交给了李建成把持,可见李渊还是比较偏袒太子的。

所以在朝堂之上,都城之中,太子李建成的权势还是力压秦王李世民的,不然李世民也不会谋划玄武门之变这条不归路来篡夺太子之位,这都是被逼无奈,当时太子和秦王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而且形势对李世民来说非常不利,方才兵行险招,决定先发制人。

要说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身死落败,跟自身的自大也有很大关系。自以为自己已经主宰了皇朝,而不知道人心隔肚皮,疏忽了李世民的胆量与玄武门卒卫的私心与贪婪。原本玄武门守卫常何是太子亲信,所以当时准备进宫的二人认为从此门入宫最为保险,但殊不知李世民已经将其策反,就待其进入圈套。

最后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至此这场发生在玄武门的手足相残的惨案就此落幕,李世民获得了胜利,也为自己赢得了新生,或许是顺应天命,一切都是定数,大唐也迎来了它的盛世。

5

我是历史达人清水空流,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二主唐王李世民。大唐的二代君主帝王,是华夏封建时代被公认的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但这个伟大的为了当皇帝所采取的手段却是极其不堪和丑恶,为了当皇帝在公元624年6月4日,将自己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和他们的10个儿子全部诛杀,而且将弟媳纳入后宫为妃。逼迫父亲禅让。但我们要问的是,李世民何以如此胆大妄为,李世民当时权力有多大。

公元618年6月18日李渊登基,大唐正式立国,李渊时年52岁,基本上已经步入晚年了,时年29岁的李建成为太子,辅佐李渊处理国事。也带兵平定四方叛乱,时年20岁的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大唐初立。四方豪杰并起,李世民带兵先后剿灭薛举,刘武周,窦建德,徐园郎,长期地四方征战,使得李世民身边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和一群智谋之事。也使得李世民威名大振。也使得李世民的个人野心急剧膨胀。而李渊对此并没有觉察。

在李世民平定虎牢关以后,李渊也许是为了制约太子,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乃百官之首,列诸王之上,食邑增至三万户。而且允许天策府可以自立属官。这原本属于太子的特权,让李世民也同样拥有,如此一来,李世民公开拉拢朝臣和一些文士给自己增加分量。这不仅让李世民浮想联遍,也让太子深感不安,同时也让朝臣拉帮结派。

李渊如此的做法,更加剧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等到李渊有所查觉的时候,已经是为时已晚。事态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但李渊始终希望调和二子之间的矛盾,但李渊绝对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长子继承帝位是李渊的选择,当李世民非要当太子,而李建成则认为自己太子地位不稳。也是惶恐不安,也正是李渊的纵容和放权,导致两个儿子发生玄武门之变,也让60岁的李渊饱受丧子丧孙之疼,但这是封建制度下不可避免的悲剧。

6

谢谢邀请。

说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权势有多么可怕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一是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方势均力敌,这从史书记载中可看出来;二是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在于犹柔寡听、不听魏征之言,最终丧失战机命丧黄泉;三是李世民为夺嫡从军事到政治早作了一系列精心准备,否则不可能一举成功;四是继承人难选是王朝的通病,李渊也不例外,即然你想让建成继位,何必给世民那么大权力。最终数子相残、殃及子孙和基业,悔恨终身。





7

玄武门之变前,唐太宗李世民的权势如何?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张亮谋逆案”!别误会,不是“爸爸去哪儿”……张亮是秦王府的属官,是彼时李世民的亲信之一,曾受李世民委派前往洛阳联络山东豪杰。结果,被时任齐王李元吉等人告发谋逆,唐高祖李渊下令将张亮下狱、严刑拷问。如果不是张亮咬死了没有供出李世民,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换言之,彼时唐高祖李渊已经看到李世民尾大不掉、对时任皇太子李建成产生严重威胁了!为了政权平稳过渡,实际上这个时候李渊已经在着手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而所谓“张亮谋逆案”仅仅是一个导火索而已。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派张亮前往洛阳联络山东豪杰呢?事实上,彼时的李世民也已经看出父亲准备替大哥出头、为大哥接班铺路了。于是他想到了以退为进、保存实力,企图让唐高祖李渊将其封往洛阳,一来可以避免与李建成的正面冲突,二来可以借此保存实力并联络山东豪杰,并企图以此与李建成分庭抗礼!



早在太原起兵时,因为李建成的嫡长子、唐国公继承人身份早定,加之李建成相对于军事作战更擅长行政性事务。因此,李渊把李建成留在了大后方,负责行政性事务和军需后勤工作,而把嫡次子李世民派往了前线。可是,李世民在前线拼命,打下的江山却是李建成的,很显然,李世民不乐意了。于是,李渊给儿子玩了一出“画饼充饥”,不仅有意无意暗示李世民有可能跨过长兄接班,而且对李世民委以高官、厚禄、实权!从而激发李世民的野心,为自己冲锋陷阵。此举短期内的确效果明显,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得益彰,唐王朝能够以很短的时间定鼎天下,二人功不可没!



唐王朝开元建国之后,问题又来了!李建成是嫡长子,而且是当初唐国公的法定继承人,他来当这个皇太子理所当然!但是,唐王朝虽然开元建国了,但是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李渊还需要李世民为自己冲锋陷阵、一统天下!怎么办?于是李渊继续玩起了“画饼充饥”的旧把戏。虽然册立了李建成为皇太子,但却给了受封秦王的李世民一个天策上将的头衔。这个头衔虽然是空衔,但却和皇太子一样,拥有开牙建府、拥有属官的权力。不仅如此,李渊甚至还赏给了李世民几个筑钱炉范,让李世民可以自己筑钱。一时间,李世民的天策府和李建成的东宫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同时,李世民还兼任着太尉、尚书令、中书令、领十二卫大将军等职务。太尉虽然是虚衔,却位列三公、崇高无比;尚书令和中书令是尚书省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虽然李世民并不处理具体事务,但是却可以以此名正言顺控制除门下省之外的中枢机构;领十二卫大将军这个职务虽然不能让李世民真正控制十二卫,但却是李世民名正言顺拥有巨大兵权的理论基础!如此一来,李世民除了一个皇太子的名分,完全可以与李建成分庭抗礼,甚至在很多方面要盖过李建成一头。



可李建成也不傻呀:“爹,您这是玩的哪出啊?!”于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相互之间龃龉不断!在天下初步安定之后,李世民的作用变得越来越不显著了。这个时候,李渊开始翻脸不认账了!皇太子理所当然是嫡长子的,老二你哪凉快哪呆着去吧。于是,为了政权平稳过渡,李渊开始着手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为李建成顺利接班铺路了。



就在这个时候,“张亮谋逆案”发生了。李世民原本只是想以退为进,慢慢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李建成、李元吉,甚至包括唐高祖李渊已经把李世民逼到了墙角。最终,李世民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趁自己的权势还没有被彻底削掉前,铤而走险、武力夺权!于是,在玄武门内上演了一出同胞兄弟相残的人伦惨剧,李世民诛杀了一母同胞的亲哥哥李建成和亲弟弟李元吉,继而逼父亲李渊册立自己为皇太子,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之后,李渊正式“禅位”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贞观之治”的大幕正式拉开。

8

唐朝能有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离不开皇帝们出色的统治。但要说起唐朝这么多个皇帝中,谁算是最出色的话,我认为应该是李世民。他是唐朝的第二任帝王,也是后人尊称为唐太宗的人。他在位的时候,兢兢业业治理天下,让所有的百姓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而且,他不仅在政治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在军事上的能力也很让人惊艳,毕竟他是一位上过战场的皇帝,所以带兵打仗也是一流。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统治的期间,其他国家都不敢随意惹唐朝。

但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帝王,也有着一个黑历史,那便是他发起的玄武门之变。这一场宫变,他囚禁了自己的父亲,杀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成功地坐上了皇位。人们说他,为了皇权,连亲情都丢失了。但是,了解他的人就知道,他这也算是被逼无奈。李世民因为能打仗,手上握了很大兵权。但是他又不是皇太子,未来又不会继承皇位,故而他的父亲就开始猜忌于他,做什么事情都要针对他。

李世民心知肚明,但他又不能轻易交出兵权,否则的话,他有可能性命都保不了。既然现在已经到了两难的地步,那何不如置之死地而后生,直接发生宫变,这样一来解了自己的危机,二来还能成为自高无上的人。那么这一场宫变他能够取得成功,说明他手上握有的权势很高。有人就好奇了,他究竟有多厉害?手上有多大的权力呢?才能让他的兄弟外加父亲都不是他的对手? 在李渊造反成为皇帝的时候,李世民对他的帮助相当大。他本来就是一位军事实力出众的人,所以带领着部队,打赢了不少胜仗,立下了不少战功。可以这样来说,他父亲的皇位,有一半是来自于他的努力。但是,如此出色的他却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并没有成为太子。他当然觉得不甘心,同时,朝中看到了他付出的大臣们,也为他觉得不值。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才们就不用说了,本来就是一心向着他。
而后,他又凭借自己的出色才能,得到了朝中一大半文臣的辅助,比如秦叔宝、房玄龄这些人,都对他很是赞扬。这样分析局势,朝中一大半的人都开始变成了他的人,那他想要拿下天下,这不就是易如反掌的事了吗?

9

文/博文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早晨,长安城中气氛沉重,一场阴谋正在酝酿之中,就要爆发。

秦王李世民率领手下十多员征战沙场的老将,发动玄政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混乱中被杀,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大唐王朝绝对的统治地位。政治上,太宗自创天策府!大唐王朝成为集政治,经济,国家政策于一身的政治体系!在笼络天下民心方面,李世民一些列的政策获得老百姓广大支持,赢得大唐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而盛唐无论在军事还是国际影响力上,都跃上了一个空前的台阶。李世民更是扬名海外,被外族尊称为“天可汗”!

李世民对唐朝人来说就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一个神级别的人类。他是帝王,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他被外族人尊称为“天可汗”,他劝李渊起兵反隋,据太原,平西北,破洛阳,占中原,把隋末乱世一统的天才人物。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兵变前的势力已经是非常庞大,庞大到什么程度呢?

政治上,创立天策府。

天策府其实是李世民的官邸,在李世民攻克洛阳了以后,由李渊亲封,于长安建立融合军政为一体的府邸,由李世民一人担任天策府的上将,这是一个50多人组成的团队。

旗下设立的主要职位有:长史、司马、从事郎、主簿、参军、兵曹、录事等职位,管理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的高瞻远瞩,还有雄才大略。在各国都忙于征战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在思考国家安定和政治稳定之后治理国家的方法。

天策府其实就是微版的国家政治体系,在李世民称帝后所设立的很多官职也是以天策府作为模型和参考的。

收纳民心,获得老百姓广泛支持。

玄武门之变之前,朝廷上李世民虽然处处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针对和被打压,但是他始终隐忍不发,而是收买民心,把自己安放在一个很低下的位置。

大唐的百姓也不傻,他们自然知道到底谁对他们比较好。李世民在朝堂之中不得志,但是在百姓中却深受爱戴,也做了许许多多对大唐百姓有确实帮助的事情。而且大多数战士的家人们都深受战士们的影响,对李世民自然是好感多于太子李建成,在民心方面恐怕连大唐皇帝的李渊都比不上。

除了收买民心,李世民在军队之中的威望无人能及,这也是他能够在玄武门之变取得胜利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由于大唐的军队出外作战大多由李世民亲自带领,在李世民带领下征战四方,并且连战连胜,军中对李世民的崇拜是到了狂热的境界。

李世民也把军中的大部分主要职位换成了自己的亲信和熟悉的兵曹,在军队中有绝对的控制劝和话语能力。大唐的军队多由李世民亲自训练,并从中挑选出各个军队中优秀的将士组成一支人数只有100人却所向无敌的“黑甲军”,令敌人闻风丧胆。

拥有了强大的军队而且对军队拥有绝对指挥权的李世民,立下无数丰功伟绩,汗马功劳,毫不夸张地说,李唐的天下,大分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世民首先是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打败西部的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之后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军不畏艰险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

在和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并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

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世民继续率兵征缴刘黑闼。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李世民在所有占领和经过的地方都实施仁政,对百姓爱护有加,不烧杀抢掠,很多百姓也把李世民当做平定天下的真命天子,威望一时无两。

在玄武门之变取得成功,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李唐的江山就尽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下。

在对待外族,邦国之交方面,李世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本着天下一家亲的理念,对外族主要采取以施以恩惠、以和为贵的政策。李世民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西域多国尊为天可汗。

在对待吐蕃王朝的问题上,李世民采取了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远嫁西藏,解决了李唐王朝的后顾之忧,为盛唐发展赢来宝贵的时间,以便从隋朝末年的纷争动乱中恢复元气,才有了接下来的“贞观之治”。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历史会怎样发展呢?很难说。但是庆幸的是,历史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李世民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10

李世民一战绊倒魏王李密,郑王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三大势力,为唐一统天下扫平道路。

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李世民任太尉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秦王等,并独立开府,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一套官僚运作体系。

李世民的职务无以加封,幕府之中文臣武将何尝不是,只有李世民更上一层,这些人才有提升的空间。李世民要是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府中文武就会另走他人,李世民自己就有孤家寡人,任人宰割的风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