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汉高祖刘邦他爹刘太公,不过这个“太上皇”是刘邦封的,纯属荣誉称号,仅表示一种尊重,实际上刘太公并没有当过皇帝。

在中国王朝史上,“太上皇”虽然是个非常崇高的尊号,但当太上皇的人大多是出于被迫或无奈。(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是被儿子李世民胁迫退位。比如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回国,弟弟朱祁钰已是皇帝,无奈当了太上皇,不过后来又复位。等等。

“太上皇”这一尊号,听起来很拉风,实际上多悲凉。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掌握天下最高生杀大权,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非“太上皇”这一名号无比。皇帝一般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会松手的,而还在活着的时候就主动“禅位”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个特例之一。


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禅位”?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皇帝弘历继位时,曾经郑重焚香祷告上天,为祈祷自己长寿安康,许下誓言:如果自己能当60年皇帝,就将皇位传给儿子,在位时长不超过他的爷爷康熙。康熙帝当了61年的皇帝,乾隆帝在这里给自己设想了60年的在位时限。

君无戏言,这个“与天盟约”就这样记下了。


乾隆继位时,是25岁,如果能当60年皇帝,那么彼时他就是85岁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当时他设想自己若能活到85岁,也算是够本了,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美好愿景。

谁料,乾隆帝活到85岁时,依然活得好好的,前番重诺,如今要面临兑现了。这下尴尬了,若不退位就是在天下人面前背弃诺言,自食其言;若退位,已掌握大权60年早已习惯了唯吾独尊的乾隆,必有失去皇权后难以启齿的尴尬和落寞。



烟吸久了,会有烟瘾;酒喝久了,会有酒瘾;权力拿久了,也会有权力瘾。何况乾隆帝这“权瘾”,已经养成60年了,一个甲子啊!要他马上戒掉(放手),谈何容易?(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乾隆自己很清楚,当了60年皇帝,85岁了,如今自己早已是苍然白发、垂垂老矣,不过是苟延残喘,多活一天多赚一天,谁也不知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来。


早已经历过风风雨雨、政治老道的乾隆帝,活得明白:若一旦失去皇权,自己现在不过是一条穿着华服的老狗。何况,乾隆帝一生骄傲自信乃至自负,极爱面子又自命不凡,都风光一辈子了,临了了岂堪这种境遇?



怎么办?乾隆帝来了个“偷梁换柱”:禅位不禅权


说白了,乾隆的意思是:皇位呢我交出去,禅位给儿子嘉庆帝,自己当太上皇,但是大权呢我暂时还不能让,名义是我虽老但身体尚能处理国事,我也是放心不下祖宗江山啊,军国大事还要自己亲自多把把关。

于是,皇位是禅让给了儿子嘉庆帝,但实际大权仍然在乾隆帝手上。

嘉庆帝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凡军国大事事事必须向太上皇垂训,而且嘉庆帝还要经常到太上皇处时时问安,形同傀儡。乾隆帝依旧军国大事仍独揽,皇宫内仍然继续使用乾隆年号,奏折都要一式两份,一份给太上皇,一份给皇帝。

乾隆帝曾有一段暴漏心迹的话:“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

所谓为了嘉庆帝“不致错失”(怕儿子年轻没经验,会出错),只是一种借口,不愿放权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恋栈权力的乾隆常说一句话:“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虽说乾隆名义上是太上皇,但仍然掌控着实际大权,所以在乾隆帝最后当太上皇的三年多时间里,嘉庆帝一直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不敢出半点差池。

乾隆说的很明白:凡军国大事、重要人事任免等,都必须经过太上皇,至于那些诸如祭祀之类的无关命门的事儿,嘉庆帝可自行决定,不必请教于他。

乾隆从皇帝变成“太上皇”,其实本质改变,只不过是称呼叫法变了一下而已,嘉庆帝这皇帝,头顶着天子头衔,却做的憋屈,更像个战战兢兢的太子。这是乾隆帝完的变戏法,一来可以表明自己遵守了天子诺言,二来达到了继续握权的目的。

所谓乾隆禅位,只不过是一种政治姿态罢了。说乾隆帝内心崇拜爷爷康熙帝,或许是真的,但禅让皇位,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政治无奈罢了。

乾陵帝,25岁登基,在皇帝位60年。85岁时,乾隆帝禅位儿子嘉庆帝后,又做了3年零4个月的实权太上皇,享年89岁。


熬死了近90岁的老爹乾隆后,嘉庆帝从一直哈着腰的姿态,终于挺直了腰板,乾隆帝生前最宠信的权臣和珅及党羽集团,失去了庇护伞,随后被连根拔....

其实,乾隆后期贪污之大者,又何止和珅一人?只不过是和珅权位权威最大,打倒了和珅,即是打倒了权威,就是象征着嘉庆帝真正掌权的开始!

峰子哥认为,和珅虽贪,但所贪数目之巨,早已远远超出了常人可用的限度!常人不用则必为非常人用!大权臣和珅,先做了那位花钱如流水的乾隆爷的“储钱罐”,后被嘉庆帝砸烂了罐子,顺便又做了那只“杀鸡儆猴”的猴子罢了。和珅虽贪不假,有自己私心也不假,但未必全为自己。

以上是峰子哥一点看法。亲爱的各位看官,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想法。

【原创:峰子哥;点关注更多有趣历史!版权声明:原创版权、侵权必究。欢迎点赞、转发、评论交流!】

最佳贡献者
2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已经84岁的乾隆皇帝突然心血来潮地决定册封已经35岁的儿子永琰为皇太子。

为什么说乾隆皇帝是突然心血来潮呢?

他是一个贪恋权力的皇帝,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皇权所带来的快感,虽然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但是只要不是被迫的话,他绝不可能主动将皇权让给别人,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可是,他在无聊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康熙爷爷才当了61年的皇帝,我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了,再当下去的话岂不是要和爷爷平起平坐,或者盖过爷爷了?这不行,我不能对不起爷爷,我得尊敬他老人家。

所以,乾隆皇帝突然决定立永琰为储君,然后迅速禅位给永琰,原因便仅仅是因为不想自己当皇帝的时间超过他的爷爷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虽然禅位给了永琰,自己也当起了太上皇,可是,他会甘心退居二线,老老实实地将皇权交割给永琰吗?

显然不会。

他在勤政殿召见了皇室宗亲和朝中的王公重臣,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了诏书:“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当时的嘉亲王永琰虽然早便从和珅的口中得知了乾隆已经拟诏册立自己为储君的事,但是,此时在所有人的面前,听到乾隆皇帝亲口说出此事,他心中还是激动万分,终于等到你了,我梦寐以求的皇位。

虽然心中颇为激动,可脸上还是得作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所以永琰诚惶诚恐地向乾隆皇帝表示,哎哟,儿子可不敢呀,您正值春秋鼎盛呐,更何况,朝廷一日也离不开您呀,所以,儿子恳请您等过了100岁再归政给儿子吧!

乾隆六十年的乾隆皇帝84岁,如果要等到100岁再归政的话,岂不是说自己还能掌权16年?这个儿子,太懂事了!

只不过,诏书毕竟已经宣布了,纵然皇太子永琰带头请求乾隆皇帝等过了100岁再归政,他也不好意思打自己脸不是?所以,皇位还是禅给永琰了。

永琰一看乾隆皇帝没有顺势答应他的请求,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没有意外的话,皇位已经安安稳稳地落到他的手上了,但是他还没开心多久,一盆冷水便狠狠地泼到了他的头上。

乾隆皇帝在六十年九月宣布册立永琰为皇太子,第二年禅位。

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也即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乾隆皇帝突然又发布了一个命令:“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嘿嘿,儿子呀,你不是说要让我过了100岁再归政吗?好啊,朕满足你!以后但凡有官员上奏什么事,统统送过来给朕,唔,朕现在不是皇帝了,奏疏中便称朕为太上皇吧!

嘉庆皇帝瞬间傻眼了,什么,还能这么玩?姜,果然是老的辣,原本只是想表表孝心,顺便玩玩以退为进的策略,没想到最后却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此一来,嘉庆皇帝便等于成了一个“傀儡皇帝”,因为乾隆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朕只让位,但不让权!

嘉庆皇帝对此只能在心中无奈地感叹,行吧,您怎么高兴怎么玩吧!

乾隆皇帝虽然在乾隆六十年禅位给嘉庆皇帝,但实际上他一直紧紧地抓着皇权不放,嘉庆皇帝只是一个空壳。

嘉庆皇帝这个皇帝当的也很小心翼翼,喘口气也得偷偷摸摸的,没办法呀,权力几乎全在乾隆皇帝的手上,他真要敢惹乾隆皇帝生气了,万一乾隆废了他怎么办?

不得不说,乾隆确实有这个能力。

所以呀,嘉庆皇帝也只能好好地忍着,反正已经等了几十年了,不在乎再多忍几年,这也算是嘉庆皇帝的一个小优点或者小聪明吧。

从嘉庆元年正月到嘉庆四年正月,嘉庆皇帝这一忍便是三年,好在乾隆终于撑不下去了,在养心殿咽了最后一口气。

嘉庆心中憋着的这口气总算是吐了出来,三年了,当了三年的“傀儡皇帝”呀,搁谁谁能开心?

乾隆没有禅位还好,禅了位却还抓着权不放,说嘉庆心里没有怨气的话,谁会信?

为了泄一泄心中的怨气,乾隆皇帝驾崩之后过了半个月,嘉庆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拿乾隆的宠臣和珅开了刀,宣誓自己拿回了皇权,也趁机发了一笔横财。

嘉庆皇帝心里美滋滋呀,自己总算不是一个只有空壳的“傀儡皇帝”了。

3

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乾隆为什么要决定禅位。

乾隆不愿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在这一点上,乾隆有自知之明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执政的年龄不愿意超过自己的爷爷。在《清高宗实录》里面,乾隆就明确说,当我即位的时候,我就曾经焚香祷告,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我一定会在八十五岁的时候“退休”。

应该说,乾隆在这一点上是有自知之明的。乾隆曾经在一份上谕里面也说,我害怕等我老了,我的神智就不清醒了,没有办法治理国家,因此,到了那个时候,我还不如主动禅位,将位置传给后继者。

乾隆曾立过两次太子,结果太子都因病而死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第二个问题,乾隆为什么会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嘉庆皇帝呢?

嘉庆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乾隆皇帝一生虽然生过十七个儿子,但是活下来的并不多。

到了他决定立储的乾隆三十八年,已经有十个儿子亡故了。

乾隆年轻的时候,乾隆是想立大阿哥永琏为皇太子。永琏的母亲就是赫赫有名的富察氏,孝贤皇后。结果,永琏十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乾隆伤心的不得了。后来,乾隆又立了富察氏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结果永琮两岁的时候就死了。乾隆悲痛欲绝,可能觉得自己立谁,谁就死。

后来,孝贤皇后去世,乾隆与孝贤皇后非常恩爱,这自然让乾隆内心异常难过,看什么都不顺眼。

结果,乾隆将孝贤皇后的棺椁运送回北京(皇后死于南巡路上),看到了跪在地上迎接的大阿哥和三阿哥,就特别不顺眼。乾隆立即对大阿哥说,这回你高兴了吧,皇位以后就是你的了。

大阿哥一脸懵逼,这话从何说起。乾隆后来还直接发布上谕,说大阿哥、三阿哥看到皇后去世,没有哀痛神情,毫无人子知心,这两个人肯定不能承继大统。要不是看在你们是朕的儿子,朕就杀了你们。

由于受到惊吓,大阿哥不久就病死了。乾隆又后悔了,觉得自己冤枉了大阿哥。但人死不能复生,随后乾隆决定,先不立储了,等到自己老了再说,并且效仿雍正,将后继者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于是乾隆一朝,都没有发生康熙晚年阿哥的权力之争。

矬子里拔将军:选嘉庆当皇帝,实在是无人可选

可乾隆老了之后,乾隆发现,自己能够选择的儿子非常少,可以选择的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身体有残,肯定不行。皇十一子永瑆喜欢书法,画画,尤其是喜欢画扇面。乾隆认为,皇十一子永瑆附庸风雅,忘了满洲人的尚武之道,于是就不在考虑之中。

最后则是皇十七子永璘。永璘年龄太小,而且永璘也知道皇位不会砸到自己头上,也就行为放荡,每天跟贩夫走卒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可以说,乾隆选择皇十五子永琰,完全是“矬子里拔将军”。永琰没什么天赋,但学习刻苦认真,作风正派,而且孝顺,于是乾隆皇帝决定,就选他吧。

乾隆退位仍不放权,疑神疑鬼,还处置了几个官吏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举行了禅位大典,皇十五子正式成为了嘉庆皇帝。但是,乾隆意识到,自己也不能完全退位,权力这个东西,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

老年乾隆有了疑心疑鬼的毛病,有一次,刑部的一个案件没有处理好,乾隆非常生气,就说你们是不是以为我要退位了,所以就不好好工作,企图蒙混过关?我即使归政,我也不会置天下于不顾。

由此可见,乾隆还是想把持朝政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筹备禅位大典的时候,乾隆说,以后我就是“太上皇”了,但是我仍旧称“朕”,发布的上谕改叫“敕旨”,新皇帝叫做“嗣皇帝”。

在给皇帝写奏章的时候,遇到“天”“祖”等字,都要高两格抬写,“太上皇”要高八格抬写,“皇帝”则高两格抬写。

后来,湖广总督估计是忘了新的写作样式。乾隆非常生气,说朕虽然退位了,但是国家事务,朕仍旧亲理,奏章我也都会亲自看的,皇帝只是在我身边进行学习。你这么写,要交部议处。果然,这个湖广总督因此获罪。

由此可见,嘉庆皇帝完全是个摆设。

嘉庆忍辱负重,事事都求教于乾隆和和珅

嘉庆皇帝只好忍辱负重,等着自己的父亲去世。

史料记载,三十六岁的嘉庆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早上晚上给请安,然后阅读奏折,出席活动。对于任何事务,他都不做主,只说一句“听皇爷处分”。乾隆笑,他就笑。乾隆摆酒宴,嘉庆就站在一边,恭敬站立。

即使嘉庆的皇后去世,嘉庆都不敢按照皇后之礼下葬。只是简简单单处理了,以免让乾隆疑心。

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里,所有官员的升迁任免,都掌握在乾隆手里。比如,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将江西巡抚革职,任命一个候补官员到福建巡抚上任等等。

各个地方赋税的蠲免,也都掌握在乾隆的手里。

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清王朝还发生了湘黔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乾隆亲自安排镇压大军,发布军事命令。

最终,乾隆没有看到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带着遗憾而死。

乾隆活着的时候,甚至还让和珅盯着嘉庆。和珅自然知道乾隆年龄大了,必须要控制嘉庆。于是,处处阻止嘉庆发展自己的势力。比如,让乾隆罢黜嘉庆的师傅朱珪等。

乾隆活着的时候,嘉庆也只好忍气吞声,表面上对和珅非常信任,“惟和珅是听,以示亲信,俾不生疑惧”,甚至扬言要“以和珅治天下”。

和珅很满意,以为自己降服了嘉庆。让和珅做梦没想到的是,乾隆一死仅仅半个月,嘉庆就将和珅逮捕,抄家,最后一条白绫将其处死。

嘉庆可算出了一口恶气。

4

乾隆是一个爱极了权力的人。一个爱极了权力的人,是不会心甘情愿彻底退居幕后的。此外,乾隆对嘉庆皇帝也不是彻底的放心,他对现任的嘉庆皇帝是抱有一种考察的态度的。嘉庆继位后,本想提拔重用太傅朱圭,结果被和珅报告给乾隆,乾隆把他申饬了一顿,嘉庆皇帝自此深知,太上皇乾隆帝和和珅才是真正把持政局的人。嘉庆皇帝于是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一个字,就是“装”。他装成什么事情都不闻不问,装成一个乾隆帝跟前的大孝子。有外国时节觐见太上皇乾隆的时候,就注意到嘉庆皇帝很能表演。乾隆说什么,嘉庆皇帝就直点头,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乾隆要办理什么事情,嘉庆皇帝从来不反对。乾隆笑的时候,嘉庆皇帝立即跟着陪笑。乾隆心情不好的时候,嘉庆皇帝就哭丧着脸大气也不吭。外国时节就说,这个嘉庆皇帝有意思,城府很深。

乾隆晚年患有耳疾,听不太清楚声音,全靠宠臣和珅在一旁协助。嘉庆这一个时期,对和珅极尽恩宠,一会儿赏大宅子,一会儿经常予以嘉许,说今后朝政还要多仰仗和大人您,以此来麻痹和珅对嘉庆皇帝的警惕性。嘉庆初年,白莲教大起义,八方狼烟,遍地烽火,清廷损兵折将,乾隆急的每天到太庙祷告。而嘉庆必定提前一个时辰就到达那里,故意让乾隆看见他也在祷告。乾隆经过一番考察,对嘉庆这个接班人才慢慢的放了心。嘉庆皇帝这才把他的皇位做稳了一点。乾隆去世以后,如履薄冰的嘉庆皇帝,这才缓了一口气。下一步,该轮到他拿和珅开刀了。

5

文/搞哥读史

谢邀。

历史上皇帝的禅让,绝大多数是出于形势所迫,并非自愿。而乾隆禅让给嘉庆,主动和被动的成分都有在里面,这导致了乾隆禅让后依然由太上皇把持权柄,而嘉庆皇帝形同傀儡的一个情况。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

一、乾隆的禅位,是禅让而不归政

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并让他在第二年即位,是为嘉庆皇帝。

为了继续掌握大权,乾隆开创了清朝“训政”的做法,即禅让而不归政。关于这一点,乾隆在禅让诏书中,跟嘉庆说得很清楚:“(朕)寿跻八旬开五,精神康健,不至倦勤。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属国,实皆不愿朕即归政。”

乾隆这句话是给嘉庆打个预防针,我虽然禅位给你,但大家都还是听我的,所以别以为你当了皇帝就有权力了。

接下来,乾隆还给自己跟儿子之间分了工:

“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岂非国家天下之大庆。至郊坛宗社诸祀,朕年开九袠,于登降拜跪仪节,恐精力稍有未充,不足以将诚敬,自应嗣皇帝亲诣行礼。部院衙门、并各省具题章疏、及引见文武官员寻常事件,俱由嗣皇帝披阅,奏知朕办理,为朕分劳。”

总得来说,就像后来乾隆当上太上皇之后跟朝鲜使臣说的:“大事还是我办。”至于那些无关紧要的祭天啊,祭祖啊这些活动,就由嗣皇帝代劳了。

所以乾隆当太上皇这几年是很爽的,既享受了当皇帝的好处,又免掉了当皇帝的许多麻烦。

二、乾隆禅让的原因

乾隆之所以要在乾隆六十年禅让给嘉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因为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一共统治了大清61年,乾隆说自己也没想到真能活那么长时间,马上就要打破爷爷的纪录了。为了对皇祖表示尊敬,所以一到乾隆六十年就匆匆禅让,让康熙继续保持他统治时间最长的历史记录。

上面乾隆说的,是明面上的原因。而实际上的原因,是为了盖住朝堂民间对他不肯立储的质疑。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发明的,在乾隆登基时实施,当时大家还没有普遍接受这一制度,甚至有人上书直言:“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

乾隆为了平息关于立储的质疑,先是以历史为借鉴,反复申明秘密立储制度的好处,然后又下谕旨,向天下宣布自己到乾隆六十年就会禅位,让大家不必担心。

当时乾隆已经68岁,他可能估计自己活到乾隆六十年85岁的概率不大,所以放出了这句话。没想到乾隆的身体非常硬朗,真的活到了乾隆六十年,还不大有生病衰老的迹象。但说出的话不能反悔,只好走了个形式,把皇帝的位子禅让给嘉庆,自己继续当一个把持权柄的太上皇。

6

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很多朋友都跟有书君一样,首先把关注点落在了“禅位”这件事上。

历史上皇位的更替无不伴随着血雨腥风,杀伐戮战,屈指可数的几次帝王禅位也大都是出于形势所迫,并非自愿。

比如“玄武门兵变”之后的唐高宗李渊禅位,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后终日以泪洗面的唐玄宗李隆基禅位,还有金兵已攻到开封城下的宋徽宗禅位。

相比较下,乾隆皇帝的禅位则真算的上一幅秩序井然,父慈子孝的温馨画卷。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乾隆皇帝真的轻松加愉快的传位给儿子嘉庆皇帝,安心去享清福,他怎么会霸着皇权不撒手呢?他的太上皇当的没有半点退休的样子,每天该上朝上朝,该发号施令就发号施令,让嘉庆帝当了三年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经过分析相关的史籍资料,有书君发现,原来乾隆皇帝的禅位并非心甘情愿,是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缘由,而他禅位之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也是有无法明示的隐情:

一、禅位是为了兑现誓言

乾隆皇帝即位时25岁,正值书生意气最膨胀之时。为了表达对爷爷康熙帝治国的敬仰,他偷偷在庙里焚香祷告,发了一条誓言:如果我得到上天眷爱,可以长命百岁,我最多当六十年皇帝,绝不超越爷爷的六十一年记录!

人对于自己奢望的东西总是十分慷慨,反正也得不到,许诺一下又何妨?乾隆敢发这种誓也是有事实依据的,因为爱新觉罗家族缺乏长寿基因,乾隆的前几任皇帝没有活过七十岁的,太祖努尔哈赤最长寿,也不过才活了67岁。乾隆坐上龙椅就已经25了,再稳坐60年,那可就85了,当然这是奢望啊!

然而,老天爷却同意了乾隆皇帝的祷告,他真的顺风顺水,没病没灾的就活到了八十多了。

权利和地位这种东西是会让人上瘾的,尤其是皇位,那可是至高无上的尊荣啊!可以想象,此刻的乾隆皇帝,别提心里有多后悔了。

那位看官说了,都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了,只要乾隆自己假装忘了这茬儿,谁还提这事儿干嘛?问题是,咱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衡量一个封建帝王的想法。乾隆皇帝想不退位,他怕违背誓言遭天谴啊,所以他心里的纠结也是可想而知的。

之后发生了两件事,让乾隆彻底的感到骑虎难下了。第一件事是有一年,乾隆到沈阳祭祖,有个叫金从善的秀才上了封请愿书,请求皇上立太子,说:“大清国如果不立太子,那就是不拿自己当成合法政府对待了!”

乾隆皇帝本来就心虚,对这种话特敏感,一听勃然大怒,说:“谁说我不立太子?我早就发誓了,活到乾隆六十年我就自动退位传位给太子!”言下之意就是表明自己根本不是贪恋皇位。

之后,乾隆皇帝余怒未消,杀了金从善,同时昭告天下:“若邀苍穹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他这么任性的痛快了一把,偷偷发的誓变成了尽人皆知,到点时想赖着不退都没可能了。

第二件事是,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一这天发生的日全食,俗称“天狗吃日”,可把老皇帝乾隆吓坏了。

这是刚到点儿,老天爷就给提个醒吗?看来天意难违啊!于是这一年的九月初三,乾隆正式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第二年为嘉庆元年。

乾隆皇帝就这么无奈的禅位了。

二、当了三年太上皇,绝非贪恋皇权那么简单。

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除龙椅上坐的和年号为嘉庆外,其他军国大事仍独揽,没有他的点头认可,嘉庆连诏书都发不出去。这时的嘉庆如同穿着龙袍的皇太子,并无实权。乾隆皇帝为什么这么做?除了对皇权的控制欲难以割舍,其实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1、乾隆皇帝对嘉庆帝不太放心。

翻阅清朝正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清朝十二帝中,最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皇帝就是嘉庆帝了。在治理国家方面毫无建树的嘉庆帝,身上最明显的标记就是乏术和平庸。

嘉庆自小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不过,他的资质才干,用在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方面还行,但用在安邦治国,开拓进取上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乾隆一共有十七个皇子,永琰排行十五。本来,无论按清朝立储“立长,立嫡”的规矩还是按永琰个人的才能,他都不是储君最佳人选。

然而老天似乎总是故意跟乾隆爷过不去。十多个儿子夭折的,早逝的,过继出去的,再加上不务正业不成器的,可选择的范围一再被缩小。最后,“矬子里面拔将军”,资质平庸的永琰继承了皇位。

因此,尽管嘉庆对太上皇父亲言听计从,但乾隆内心对这个皇帝儿子并非十分满意放心。

2、乾隆想效仿祖父康熙帝,留出足够的时间历练儿子。

客观的说,乾隆皇帝虽然一生很有作为,但是他依仗着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给自己留下的丰厚基业,活的很不节俭克制,甚至可以说是太任性。

他六下江南,花钱如流水,对权臣贪官和珅宠爱无度。亏空的国库和和珅是他这“坑娃的爹”给儿子嘉庆挖下的两个大坑。

虽然不可能自我检讨,但他心里未必不明了。因此晚年的他,是否是想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我们不得而知。

乾隆固然贪恋权位,但他心里更清楚自己的儿子有多大本事,如果一旦自己离去,新皇羽翼不丰,就有可能被和珅或者其他势力颠覆。

禅让之后,暂不放权,一则可以帮助儿子对威胁皇权的其他势力形成震慑;再则,可以让嘉庆帝有足够的时间历练本事,堂而皇之的为提前掌权做铺垫,放开手脚,组织自己的政治力量,而不至于僭越。

所以他把住皇权不撒手,应该是想留给嘉庆足够的筹备时间和机会,因为有他在,和绅还不会也不敢有什么反主的行为。而嘉庆也需要时间培植自己在处理和绅之后的政治力量。

从后来嘉庆在乾隆驾崩后尚在丧期就迅速扳倒和珅这点来看,基本可以证实乾隆皇帝的这步棋走的还是很妙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个人对历史现象的肤浅认识去解释一代帝王的远见卓识和战略气魄。乾隆的提前禅位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这件事,抛开表面因素不谈,更多原因可能是,他对维护江山统治的一种深谋远虑的政治性举措。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7

乾隆六十年底,已经当了六十年皇帝的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传位给太子颙琰,大清国正式改元嘉庆。弘历从皇帝的位置上退下来,又当三年多的太上皇,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去世。

权力这东西,是世间最好的兴奋剂,谁得了,都不会轻易放弃。除非外在压力之下,自己保不住权力了。才不得不放手。乾隆在退休之时,还是牢牢把着朝廷大权,当时身为太子的嘉庆皇帝,虽然已经三十六岁,但他没有李世民那样的能力,能把权力从自己父亲的手里夺过来。可是乾隆还是禅位给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乾隆只所以这样做,与自己与他的祖父康熙以及自己早年所说的一句话有关。康熙皇帝大概是大清王朝历史上最厉害的皇帝。按封建社会的规制,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具有开创之功的,称为“祖”,其余的称为“宗”,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祖宗”,“祖”有功,“宗”有德。康熙做为清朝第四代君主,入关后的第二代,死后能称“圣祖”。可见他在大清王朝的地位。康熙的一生,为大清王朝政权在中原的确立和巩固,做出了具大的贡献。清朝的后代君主提起康熙,都充满敬仰之情。乾隆也是如此。

乾隆皇帝继位的时候,把自己的祖父康熙拿出来,做为自己的榜样。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岁。在中国历史的帝王中,不断享国时间长,而且年近七十,也算是高寿。乾隆登基的时候说,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向祖父学习,但在位时间决不超过康熙,只干六十年。在当时,乾隆其实是耍了个小聪明。康熙是八岁登基,去世时不到七十。而乾隆上台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六岁了。假如干满六十年,他已经八十五六,快九十了。他没想到自己能活那么大的年纪。谁知造化弄人,干满六十年后,八十六岁的乾隆依然身体健康,精神不错。这时,他自己就陷入了两难之中。退位吧,放不下手中的权力。不退吧?有违自己当初的诺言和明君圣主的形象。思来想去,还是退了吧。于是,一咬牙,便把位置交给嘉庆了。

位置虽然交了,但权力并没交。他自己一直干到乾隆六十年十二月,才把位置交了。可见心中有多么不舍。交了位置之后。权力却没有放,清史说,“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也就是说,朝廷中的大事,嘉庆皇帝是没有权力处理的,必须要请示太上皇之后,才能决定。这时的嘉庆是标准的儿皇帝。最奇葩的是,大清朝全国都已经进入到嘉庆元年了,皇宫之内的年号还是乾隆六十一年。可见乾隆内心多么的不情愿。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朝新气象。但嘉庆朝有点例外。一朝天子虽然换了,但一朝臣却换不了。只能用新瓶装着旧酒。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和珅。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乾隆虽然退位了,朝廷的一切事务还是要按乾隆的意思来办。谁最能了解乾隆的心事,肯定是和珅。所以,在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去世之前,大清王朝的朝廷里,身为皇帝的嘉庆,还没有大臣和珅权力大。朝廷中,嘉庆与和珅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在乾隆刚刚去世,嘉庆立马把和坤拿下,并处死。

和珅的结局,与乾隆退位当太上皇有直接关系。原因很简单。假设乾隆当初没有说过只干六十年的话,也就不用退位当太上皇。乾隆不退位,和珅就直接为乾隆打工,和嘉庆之间,不会产生太多的利益冲突。现在,乾隆退位了,和珅处于尴尬的地位。他成了嘉庆的臣子,却为乾隆干活。任何处在这种状态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假如乾隆不退位,等他死了之后,和珅免不了最终还是要下台,但未必会那么惨。原因是新皇帝上台时,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办,这些事情无一不要依靠老皇帝的班底。等到一切安排妥当,怎样也要一两年之后。这时,和珅没有靠山,办事时只能按新皇帝的旨意行事,与嘉庆的冲突也不会那样激烈。当然,这一切,只是假设。假设大多不会成立,历史只能是他本来的那个样子。所以,和珅也只有被杀这一条路。这是他为乾隆轻易许诺所付出的代价。

8

作为一个天秤男,乾隆是一个超级自恋的皇帝,其在位期间曾号称“本朝无能臣”,一切都必须是自己说了算。(国有乾隆,谷不生虫)

说实话,乾隆的命真的很好。在他上台时,他的亲爹雍正就早把身边所有政敌全部除掉了。并且为了给乾隆铺路,雍正甚至将自己的亲儿子,乾隆的亲哥哥弘时给废为庶人,而弘时最后死的也是莫名其妙。

由此可见,为了能使乾隆顺利接班,雍正不惜大开杀戒。

除此以外,得益于雍正的勤恳,乾隆继位时国库存银已经达到了3500万两,而在他执政的前半段时间内,国库存银更是一度高达7000多万两。拿着这么多钱,乾隆心中自然燃起了建功立业的雄心。

手中有钱,外加自己的地位也非常稳定,乾隆开始寻思开疆扩土。而此时恰逢新疆的准噶尔汗国爆发内乱,乾隆趁机派大军一举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将整个新疆纳入清帝国的版图。

平心而论,平定准噶尔的战争确实非常辉煌,但这个功劳不能只记到乾隆头上。因为平定准噶尔是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完成的,若没有爷爷和老爹持续伤害输出,乾隆也不可能一击收掉这个人头。

在乾隆晚年,他给自己总结了十大功绩,例如:拿下新疆,驱逐廓尔喀,征缅甸,征安南,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平定大小金川。鉴于自己的赫赫战功,乾隆晚年称自己是“十全老人”,自恋程度可见一般。

当然,乾隆也不是没有崇拜的人,乾隆对外一直表示自己非常崇拜圣祖康熙皇帝。早在乾隆继位之初,他就曾立誓:圣祖皇帝在位61年,我在位期间绝对不敢超过圣祖。

乾隆登基的时候刚刚25岁,如果要超过圣祖康熙,乾隆至少要活过85岁!常言人过七十古来稀,古人寿命能达到70岁就很不容易了,清朝的前几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都没有活过70岁。

在这里面,康熙的寿命算是比较长的,但其终年也不过68岁。康熙之所以能在位长达61年,主要因为康熙8岁就登基了,因此在位时间非常长。

很显然,乾隆在许下这个心愿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自己能活过85岁,但乾隆偏偏就活过了85岁,他驾崩时88岁(虚岁89),寿命是清朝历代皇帝之首,如果不退位的话,他的在位时间将长达63年!

如此一来乾隆的在位时间就铁定超过了康熙,这显然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于是到乾隆六十年时,这位十全老人只能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在位60年的乾隆帝于紫禁城举行禅位大典,嘉庆皇帝即帝位。当天乾隆帝亲临太和殿向嘉庆交付传国玉玺,而嘉庆则尊封乾隆帝为太上皇。

按理说在退位之后,国政就应该彻底地交给嘉庆皇帝了。但退位原本就不是乾隆的本心,他又怎么可能轻易放权呢?

在乾隆退位的这三年中,帝国的军政大事依然是交由乾隆自己来掌管,当时重要的奏折都要分成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太上皇,在紫禁城内部也继续使用乾隆年号。

对此嘉庆皇帝只能是夹着尾巴做人,他在太上皇是毕恭毕敬,而对乾隆的宠臣和珅也是礼敬有加,直到三年后乾隆宾天,嘉庆皇帝才真正的君临天下。

9

历史真相就是乾隆根本不想退位,退位是被逼的。这问题就更大了,作为皇帝就问谁敢逼皇帝退位?要么把刀架在你脖子上,像当初李世民一样先把自己的皇兄杀了,然后找到自己的父皇,把刀架在脖子上逼他退位,为了活命李渊都从了,难道乾隆也遭遇到了当年李渊一样情况?不是的,乾隆退位是自己承诺的,这就更有意思了,古往今来,这样的承诺还真少,一般皇帝都是不死不退位。



在雍正皇帝深夜暴病而亡之后,年轻的弘历继位也就是乾隆皇帝,当时他还只有二十五岁,可谓是意气风发,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是清朝比较厉害的皇帝了,开创了康熙盛世,而且在位61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当乾隆皇帝还小的时候,就对自己的皇爷爷敬佩不已,所以在成功继位之后就曾经在心中默默发下自己的毒誓,如果自己可以长命百岁的话,一定只做60年的皇帝,而绝不超过皇爷爷的61年,以表达自己对皇爷爷的敬佩之情。



就这样时间慢慢的就过去了,说慢也不慢,说快也不快,一晃乾隆皇帝就活到了八十多岁,在位也将近60年了,在古代八十多岁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可见上天还是很眷顾乾隆皇帝的。但是皇位这样的东西可不比别的,一旦坐上了就会上瘾的,这乾隆心里这个后悔啊,肠子都要悔青了,本来自己也就八十多岁了,而且身体也没有什么异样,说不定真的老天照顾活到了一百来岁那不是亏大了。



原本乾隆皇帝想这也就是自己的毒誓,也没有谁知道就随他去吧,反正也无所谓,不退位也没人说反正。哎,说来也奇怪,就是乾隆皇帝正好在位60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这可把本来有点心虚的乾隆皇帝给吓坏了,在我们现在叫做日食,但是在古代不知道啊,当时好好的大太阳突然慢慢变暗,就像变成了夜晚一样,当时这个乾隆给吓得啊心都差点跳出来,果然乾隆以为是上天要惩罚他,于是就果断退位了。



但是退位之后这乾隆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其实就是乾隆换着花样又做了三年皇帝,除了年号啥的都改了,其他一概没变,没有太上皇的允许,继位的皇帝很多事情都办不了的,表面上看是乾隆的自私,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古代无论是明朝朱元璋也好,清朝也好,一般都是很早就立了太子的,因为早些立好之后就可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历练以后也方便接任皇位,而当年乾隆是突然退位的,在此之前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退位当了太上皇之后乾隆就是担心刚刚继位的皇帝做不好,所以才把自己掌政,以便皇帝先适应适应。

10

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二十五岁时从父亲雍正手里接过皇位,当了整整六十年皇帝,尔后让位于儿子嘉庆,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直到1799年去世,享年虚岁八十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几个皇帝之一。

乾隆之所以在当了六十年皇帝后不再干下去,而是选择让位给儿子,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据说和他的爷爷康熙有关。

康熙八岁登基,做了六十二年皇帝,享年七十岁。乾隆对他的这个爷爷非常敬仰(其中有一个原因,传说当年康熙之所以选择雍正为自己的接班人,乃是因其特别喜欢乾隆,是为了能让乾隆当皇帝,是故才定了雍正),他处处以爷爷为表率。为了表示对爷爷的敬畏和尊崇,因而在当皇帝的时间上,绝不超过爷爷。(幸好他没决定在寿命上也绝不超过爷爷)。

当然,乾隆虽然让出了皇位做了太上皇,但他这个太上皇仍然是大清帝国的首屈一指的灵魂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他不过是把帝国的日常工作交给了儿子,帝国的大事,必须向他汇报,由他来圣裁拿主意。

举个例子,像乾隆一直宠信的和珅,嘉庆早就想拿掉他,但由于太上皇的存在和庇护,嘉庆也无有为力,所以等到乾隆一去世,嘉庆就迫不及等地拿下了和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