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死如灯灭,话虽这么说,但是,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子女们对送别亲人孝敬的一种方式。今天就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主要说一下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

一个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到下葬有很多流程要走。从穿妆裹衣裳开始,烧倒头纸、入殓、告庙、报丧、破孝、设灵棚、破土打坑到起灵发丧,这些讲究因与本文问题内容无关,也就不再赘述。

逝者一般在家停放三天发丧,众孝子依次跪在棺前,长子摔过老盆就要起灵了。时间一般都在中午,男孝子们走在棺材前面,女孝子们走在棺材后面。就众孝子而言,扛引魂幡的一般是长子,走在最前面,两侧要有同辈亲属搀扶,假如过世的是母亲,搀扶的人就是母亲的娘家侄子;如果说父亲,搀扶人就变成了姑妈家的表兄弟。

棺材要随着引魂幡走,孝子扛着引魂幡走在前面意思是一直把棺材领到坟地去。

扛引魂幡的孝子后面是抱灵牌位的孝子,这个人选是长孙。再后面依次排列的是故去老人儿子们,怀抱花圈之类,他们也都有相对应的表兄弟搀扶。他们的后面是五服之内的侄子,依次是孙子辈,重孙辈等。

队伍走到出村向西去的路口,要把那些贴着封条的金柜银柜,金山银山摇钱树,男子骑的纸马,替女子喝脏水的纸牛,以及还有现代时兴的所有纸制品,一起烧掉送上西天。

行进的队伍中,棺材从来不是人抬着进去坟地,过去是牛、马车拉棺材,现在是拖车运送。棺材装上拖车后,棺材头前面座位是给儿媳妇留的,叫“压材头”儿媳妇怀里揣着“咸食罐子”,内放米饭或糠麸,下葬时埋在棺材前面,是为阴间做饭的“锅”。

除了压材头的儿媳妇在棺材前,所有的女孝子都在棺材后跟着,出了村就都上了马车、牛车,现在都变成了坐汽车。无论男女孝子必须哭着出村,稍后停顿。

入土为安,在丧礼完成后的第三天,孝子要去坟地圆坟,农村有守孝之说,过去农村大多做“五七”,“百日”以及“周年”祭。并且过年不用贴春联,等到三年期满一切如常!其实,以前各种繁琐的丧葬习俗到今天劳师动众的事情简化了很多。

人死不能复生,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尽孝,死了大操大办除了浪费钱财有什么用呢?

最佳贡献者
2

问: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为什么?

出丧时,就众孝子来说,是男孝子走在棺材前面,女孝子走在棺材后面。因此,有些人向外炫耀儿女双全的时候经常是这样说的:"我棺材前和棺材后的人都有了″。这就是说,男孝子走棺前,女孝子走棺后。

出丧时,就众孝子而言,主丧孝子扛着引魂幡领路走在最前面,棺材要随着引魂幡走,引魂幡一直把棺材领到坟地去。

紧跟主丧孝子其后的是捧灵位的副主丧孝子,再后面是故去老人有几个儿子依次排后面,儿子后面是五服之内的侄子,侄子后面是孙子,重孙等。

排在送葬队伍孙子重孙后面的是外孙外甥表侄等,再后面就是担花篮的女婿,女婿后面就是棺材了。

棺材后面第一个是挎篮的主丧儿媳,挎篮的后面是抱罐的长女,再后面就是次媳次女和众女孝子们。

挎篮的篮子里面是纸钱,抱罐的罐子里面是饭菜,纸钱要在坟前烧挥,饭菜要随葬坟坑里。这就是表示故去人随身带去有吃的有花的。

主丧孝子是长子,长子不在就是长孙,长子过继了,次子递进为长子主丧,捧灵位的是次子或次房孙。这是因为头孙顶一子。

出丧时众孝子是依次跪在棺前,主丧孝子在起灵前拾起瓦盆向下面的砖石上猛一摔,大哭着扛起引魂幡转身就走,众孝子在后跟着,棺材也缓缓跟进。如果抬棺材的累了要歇歇肩,众孝子要转过身向棺而跪,起棺时再头前引路。

女孝子哭着在棺后跟着,出了村时,就都上了跟在后面马车牛车。

男主丧孝子们和女主丧孝子们是一直哭到坟地的。

如果就全体出丧人员来说,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放鞭炮的,鞭炮后面是举纸杠箱的智障人,这杠箱就是贴着封条的金柜银柜,金山银山摇钱树,男纸马纸驴,女纸牛等。

再后面就是穿袈裟的音乐会,吹鼓手,后面一位穿袈裟的手持一个"西方接引"之牌。音乐会吹鼓手后面就是抱斗的,这斗里都剪开的纸钱,抱斗的边走边撒。抱斗的后面就是扛引魂幡的主丧孝子。

抬棺材的一般是八杠或十六杠,这八杠就数走在最前面的肩膀最压,因为棺材头和底杠的大头都在前面,前面还要趟着走探路,有坑洼要提醒后面。抬到坟地,前杠的肩膀都会破的。

这些就是过去农村出丧路上的全过程。

3

我们老家是抬祭祀用品和抬棺木的走前面,孝子孝女走后面,两头用一根粗绳子拉着。因为孝子贤孙悲痛,无法走快,有些走路都需要人牵着,而为了赶下葬时晨,抬棺木和东西的在前面赶路,孝子只能跟着走,如果时间来不及,前面的人就会紧拉绳子,让孝子孝女加快步伐。

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习俗了,因为都火葬了,骨灰盒也不用人抬了,孝子自己抱着,坐车上,前面开路车一辆,装骨灰盒车一辆,其余送葬人,跟后面车,直接上公墓。

以前各种繁琐的丧葬习俗基本被取代,劳师动众的事情也减少了不少。

以前死个人,要丟半个家当,还欠人情,找地下葬需要买地,死人放家里等人来祭拜,需要招待,特别是姑娘家回来祭拜,需要请什么花灯队,什么舞蹈队,来一队就几十人,吃喝不说,光请的费用就上万块,这死人,又唱又跳的,不知道的还以为结婚呢,那看坟地,选日子,搞接待,七七八八的算下来,没个十多天下不来,每天十几桌人吃饭,穷点的都破产了。

现在好了,三天,祭拜的看看来,火化完毕,一天上山,没有这队伍那队伍,干净卫生省钱。最重要的是,以后清明不用这里一点,那里一处的去祭祀,也不用添什么土,不用锄什么草,一家人聚会着,怀念着,融融恰恰,多好。

4

这个一般要看各地方的风俗了,因为我们的国家很大,有56个民族,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其它的地方我不太清楚,但我们这里,一般是逝者的子女直亲,走在前面,由兄弟的老大,捧着逝者亲人的相。应该是吹唢呐和打罗鼓的走在最前面。还有道师也走在棺材的前面,一边走一边念着别人听不懂的咒语,走几步他说跪,亲属们就要下跪;他说声拜,亲属们就要跪地而拜!一般朋友和送葬拿花圈的就在后面,跟着抬棺材的,棺材往前走,他们就往前走,棺材往后腿,他们也往后腿。因为抬棺材的人前面的和后面的常常要抬扛,较劲!比如后面领头的说一声:前面的不斩(使)劲,后面的吃了亏,再大吼一声,就把棺材使劲的往前面冲!而前面的听到后面的来劲了,领头的也不示弱,也大喊一声:后面的不斩(使)劲,前面的吃了亏!于是就把棺材又往后面顶,抬着棺材游玩。这样你来我往,常常要玩很久。这时亲属们如果看他们玩的久了,怕出事(怕把棺材掉下地,那是大忌),于是就赶快上前,和他们说好话,叫他们不要玩了,并给他们递烟(一包)……这一般都是老人逝世。

如果要问为什么,因为直亲属要在前面跪,要在前面拜!而朋友和送葬的人都不用,可能是这个原因吧!

5

我们山东烟台地区的农村,在很多年以前就没有棺材一说了,人去世以后都到火葬场进行火化。棺材还是很多年以前的记忆了,那时候我年龄还很小,朦朦胧胧记得一点儿,如果村子里有人去世,前拥后乎的会有很多人围着棺材一起行走。至于是什么人走在棺材前面,什么人走在棺材后面,那个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等到我长大以后,我们这里已经看不见棺材了。

棺材是没有了,但是有灵车,当遗体抬到灵车上以后,灵车也就相当于棺材。从家门口驶出村子这一段距离,我们这里的习俗是逝者的子女走在灵车前面,长子走在最前面,其余的子女依次跟在后面。而亲戚朋友都跟在灵车后面。听农村的老人们说,这个顺序是有讲究的,走在棺材前面的子女叫做领道的,意指在前面为去世的亲人带路。走在棺材后面的亲戚朋友叫做送道的,意思是送去世的人最后一程。

关于白事,农村有很多的讲究和习俗,不仅是什么人走在棺材前面,什么人走在棺材后面有讲究,同样是走在棺材前面,谁在先谁在后也是有讲究的。走在最前面的是长子,然后依次排开是老二老三……再是媳妇,也是按照长幼往后排列。排在媳妇后面的是闺女女婿,再然后就是孙子孙女和外甥。在农村的葬礼上,这些走在棺材前面的直系亲属,都需要披麻戴孝。而走在棺材后面的亲戚朋友,前些年的时候每人都会戴一个黑色袖套,现在基本上没人戴黑袖套了,每人发一朵小白花戴在胸前,以示哀悼。

现在我们当地不再土葬,全部实行火化,当然也就看不到棺材了。去火葬场遗体火化后,直接在火葬场买骨灰盒。在灵车上的时候,一直由长子抱着骨灰盒,下了灵车以后,还是由长子抱着骨灰盒走在最前面,其余的儿子闺女,媳妇和女婿,都要紧跟在后面。这是火化完以后回来的场景,

6

我们徽州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一整套出殡仪式,已被选入非文化遗产。我来说一说前后顺序,最前面是烧黄梅纸.丢纸铜钱引路,接着放炮队→大锣开道→外甥撑纸帆→孙子捧遗像→洋鼓乐队→花圈队→八人抬棺,儿子扶着棺侧边→送葬亲朋好友→民间乐队结尾。

另外说一说戴孝规矩,长辈不给去逝的晚辈戴孝,儿子.儿媳穿麻衣戴麻帽,女儿.女媳穿长白衣戴白帽,孙辈短白衣白帽,曾孙白帽加一个红点,玄孙戴红帽,朋友白布扎手臂。

7

我们这里是男孝在棺材头,女孝在棺后。最靠棺材头的是死者的儿子,紧靠棺材的是儿媳。而与死者亲属关系越远排序就越远。

一般大儿子捧灵位,二儿子抬礼红幡,三儿子捧死者相片。如果死者没这么多儿子,那亲生儿子捧灵位,其余的由死者侄儿代替。在这说明如死者不是上门的话,代替的侄儿必须是男方家的。搀扶主孝的男孝是各自舅子,女孝是舅子媳妇,如果没有舅子的才由表哥表弟或表表嫂代表。当然中国这么大各地风俗不同,不可照搬公式,请诸位多请教当地老人避免出错!

8

起灵前,包括百步之内,棺材不可着地,这是桃花女移留的说法,(关于桃花女与周公有一传说,愿听者容我后讲)出大门时棺材挨着左门框死公,挨着右门框死婆,挨着门槛或着了地全家招殃,棺材大头本来就重,一来对死者的缅怀,二来是怕别人不操心,挨了门槛门框或掉在地上,所以亲的壮年孝子在前面看路或处理突发事情,待到了超出百步外或平坦之处,把棺材放在凳子上,孝子亲朋们再做最后的祭典。并打开棺材看一看死者有无生还的迹象,待相关事宜一切就序后,棺材才可密封,上路,至于男女人都可以去坟地,由其大女儿,要为亲人做最后的扫墓穴,(一般情况下大女儿在挖成墓后就进行了扫墓)才可下葬。

9

在我们陇东中部一带,还是土葬的方式。丧礼仪程繁琐冗长,禁忌之规让人小心翼翼。从逝者永远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也意味丧礼的开始,到第五天早晨下葬才是结束。毕竟这是逝者在这个世间,留给人们最后的念想,是子女们陪着要走的最后一段路。为了显示对老人的“孝敬”,想以流行的各种方式,表达出内心感激之情。下葬前一天置办酒席,亲友乡邻都会赶来祭奠。也就是在吃酒席的时候,管事的会对出殡事宜作以有序的安排。


出殡的时间都在5——6点,也就是要赶在太阳露脸的时候,让逝者“入土为安”。4点钟,吹鼓手会从村东头吹奏到西头,再折回来,乡邻们听到了唢呐声,纷纷起床赶过来。这时丧家已做好了早餐:小米米汤,里面还有很少的宽面条,当地人叫“两米子”。要赶去坟地的每一个人都要多少喝一些,空腹是不能去坟的。

大家起得太早,都口生,吃是做做样子,象征性的。之后便按照管事的前一天的安排,各执其事。

男众孝子走在棺前,女众孝子紧随棺后

随着“起棺”了的喊声,人们各自就位,哭声悲悽响了起来。

这时,主丧孝子,一般都是长孙挑着引魂幡领路,他走在了最前面。棺材要随着引幡走,引魂幡一直要把棺材领到坟地去。

紧跟着的是主丧孝子,紧随其后的是捧着灵位的副主丧孝子,再后面是逝去的人有几个儿子依次排在后面。儿子们的后面是“五服”以内的侄子,侄子的后面是孙子、重孙。

孙子、重孙后面紧跟着的是外孙外甥表侄等,在此之后的,是女婿,手捧着”纸亭子”。

女婿的后面是吹手及Xx先生。紧接着的就是棺材了。

棺材后面笫一个挎篮(装的纸钱,坟前要烧掉)的是主丧儿媳,其后是抱罐(盛有饭菜,随葬而埋)的长女,再后面是次媳次女及众女孝子们。

男前女后”代表着后继有人

主丧子是长子,长子不在是长孙,长子过继了,次子替换长子主丧,捧灵位的是次子或次房孙。

出丧之时,众孝子依次跪在棺前,主丧孝子起棂前,将头顶的瓦盆向地上有砖石的地方猛一摔,即民间所说的“摔盆子”,大哭起来,并随引魂幡后一路向前,众孝子在后面跟着,棺材也缓缓而行。如果帮忙抬棺的人累了要换肩膀,不能放下棺材。众孝子要转过身来向棺而跪,行走时再前行引路。

从出丧开始到坟地,孝子们都是一路哭着而去。当行至坟地时,众孝子要躲在一边。待棺材下坑后,众孝子才能来到坟头前。


俗语说:“百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很多地方习俗一定不同。我们当地护送棺材下葬“男前女后”,代表着后继有人,代代兴旺。

10

出丧时,什么人走棺材前面,什么人走棺材后面?为什么?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以江南为例:如果家里有亲人病故,出丧时,走在棺材前面的人一般都是帮忙打锣鼓放鞭炮的人、还有放火冲的人、拿花圈的人、抬孝布的人。其中放火冲的人走在最前面。紧跟在棺材后面的是逝者亲人,再往后都是乡亲们, 到了坟墓下葬后,大家围着坟墓磕头后就往回走了,在进村前的路上拔上一小把鲜草,还要跨过三堆火,把鲜草扔到火里,预示着旧的生命结束,新的生命从新开始。到了村口还要喝一碗姜茶,古人认为坟墓上寒气重,因为亲人去世伤心过多,吃了姜茶能去寒不生病。

但是到了湖南那边出丧时又是一个样,出丧时走在最前面的是逝者的亲人,他们走五步或者走十步向棺材里逝者磕头。在出丧的头一天晚上,逝者的家人手里拿着蜡烛围绕着棺材转灵,一直转到下半夜才休息,预示着逝者死后不孤单,会走向光明的另一个世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