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认为项羽即便渡过乌江,但翻盘的几率很小,跟没有差不多。

理由有二:

第一,天下大局一定,项羽渡江以后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垓下之围后,项羽一路逃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

但这时的天下局势已经不是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渡江西进的时候了。

秦朝已经灭亡,豪强及六国的贵族势力已经分化、铲除,已经全部归附了刘邦。具体的势力是:

齐王韩信(后徙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更立卢绾)、衡山王吴芮(后改为长沙王)、闽粤王亡诸。

看一下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诸侯王,除了梁王彭越和韩王信之外,基本都是跟随过项羽的。韩信首先投奔的就是项羽,因为得不到赏识转投刘邦;闽越王亡诸,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本来跟随诸侯讨伐秦朝,但项羽没有封他为王,于是转投刘邦,被封闽越王。

江东主要是吴越之地,刘邦封亡诸为闽越王,基本上断绝了项羽的后路。可见刘邦及其谋士的高瞻远瞩。

项羽回到江东,既不能依附亡诸,也不会得到亡诸的扶持。而且必定是项羽的竞争对手,必然依靠刘邦与之对抗,刘邦也必然联合亡诸牵制项羽。

除此之外,都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都投靠了刘邦。

在这种格局下,项羽即便回到了江东,重新崛起的希望不大。

第二,项羽单枪匹马,没有人辅佐。

此时的项羽已经是孤家寡人,找不到有谁会辅佐他东山再起。

此一时,彼一时也。

看一下,项梁、项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汉书·项籍传》记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代理太守殷通素知项梁贤能,召集他前来商议反秦的大事。项梁与项羽叔侄就把殷通杀了,召集过去熟知的豪吏,征得八千子弟精兵,在吴中起义反秦。

当时,项氏祖先世代为楚国名将,在当地很有威望。因此才能一呼百应。

兵败后的项羽回到江东,八千子弟兵无一生还,项羽如何跟江东父老解释和交代?又有多少人还会相信他,继续追随他呢?

八千精兵不敢说是江东的全部精华,但有想法,有能力的,经过秦末、楚汉战争,差不多都出来了。那些观望、等待时机的投机分子,还能在这个时候出来撞大运吗?

起义后,项梁接受陈胜部将召平的建议,渡江西进,陈婴率领二万人归顺。渡过淮河后,英布、蒲将军也率军归顺,项梁军队达到了六、七万人。

这时候刘邦也从沛县赶来投奔项梁,居巢人范增已经七十岁了,也出来游说项梁,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并且说陈胜之所以失败,就是不立楚王后裔的原因才不能长久的。

项羽命人杀死了楚义帝熊心,彻底得罪了楚国贵族,还能再取得江东上层贵族势力的拥护吗?

项羽一生英雄无比,但却令江东贵族和父老们很失望,无颜见江东父老,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已经失去了江东父老的信任和支持。

此时,再追随项羽,对抗的就是已经得到天下的刘邦了。

刘邦平定三秦,约法三章,虽然不能说仁德已经遍布天下,但起码不再是秦朝的暴政。普通百姓最大的愿望是过上安稳的日子,不是被逼的走投无路,不会起来造反的。

能够支持项羽的群众基础已经失去。

唯一的一线希望,项羽未必能够抓住。

尽管大局已定,但刘邦集团并非铁板一块。

鸿沟和议之后,项羽东归,刘邦突然撕毁协议,约定诸侯王们一起出兵进攻项羽,但势力最大的韩信、彭越却没有来。刘邦称帝后首先铲除的就是韩信、彭越。

之后,韩王信、英布等也相继起兵造反。

留给项羽唯一的希望就是刘邦所分封的诸侯王叛乱,趁机东山再起。

这个可能有多大哪?

韩信所言“狡兔死,走狗烹”,如果项羽不死,韩信也不会这么快就被杀掉。就一个韩信恐怕项羽也对付不了。

如果韩信借攻打项羽之际,带兵谋反,与项羽联合对抗刘邦,是否有这个可能呢?

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可能性不大。

如果韩信要造反,恐怕早就反了。

尽管我不很喜欢韩信,也认为韩信不可留。但我认为韩信被杀,还是很冤枉的。

总之,有韩信在,有闽越王亡诸牵制,作为失败者回到江东的项羽,几乎失去了号召力,东山再起的几率很小。

最佳贡献者
2

项羽乌江自刎,也算是历史上少于的悲壮时刻。

话说项羽人高马大(不对,是孔武有力),少年时就力能扛鼎、武艺高强,数十个常人是绝对进不了他的身。更有其为楚国贵族后裔,号召力极强,这才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一呼百应,号召天下诸侯灭亡秦朝建立西楚政权。只可惜项羽为人自傲暴躁,不听忠言,不善识人,最后众叛亲离败在了曾经看不起的刘邦手里,乌江一刎成千古绝唱,可叹可惜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霸王过了乌江,以江东父老之力重新与刘邦对抗,反盘的可能性有吗?

小编以为很难。从头来看项羽失败的过程,刚开始楚国的阵营占有了当时中原的近半壁江山,这也是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之一,因为西楚足够强大,但由于项羽的分封过于任人为亲,各个诸侯国并不支持他的分封,各自内战,所以当时的天下是乱的,刘邦崛起后很多人转而支持了汉国,项羽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对抗全部的诸侯,这才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渡江后,楚国仅剩江东一小块地盘了,并且全是在刘邦的围住之下。所以即便项羽度过乌江,也很难有翻牌的时机。再说人都是现实的,所谓的江东父老对项羽的拥戴是建立在他不断获得军事胜利的前提下的,他遭到重创再回江东还会有那么多人支持他吗?小编以为很难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3

垓下一战,可以说刘邦已经取得楚汉之争的决定性胜利,项羽被围,英布、彭越、韩信全面合围,项羽杀退韩信追兵后又数次被围,最后退到乌江自刎。那么,当时如果项羽不自刎而单枪匹马渡过乌江,是否能够东山再起,也是史学界千百年来争论的焦点。我来分析一下,请大家来指正。

首先来说,项羽如果撤退至乌江以东地区,胜算还是很大的,项羽垓下之战并不是全局性的战役,而是中了韩信的奸计所致。项羽战败之时,江东仍有项羽残余力量,如果他渡过乌江收拾残局完全有机会组织力量。当时韩信是用激将法诱骗项羽被围,只是在垓下以及安徽的周边集结优势兵力,而江东地区情况如何,韩信并无把握。一旦战火烧到江东,战局走向并不明确。

第二,彭越、英布、韩信并不是真正臣服刘邦。刘邦称帝以后,各个异姓王与刘邦离心离德,相互利用,为造反准备时间。如果项羽能坚持到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与彭越、韩信、英布联手反刘,凭借项羽的军事才能以及各个异姓王的号召力,完全可以击败刘邦。

第三,项羽如果坚持持久战,变数很大,有战胜刘邦的可能性。即便是项羽短期不能取胜,只要坚持持久作战的战略,刘邦一方必会出现内讧,各个异姓王与刘邦只是合作关系,特别是韩信,不会久为人臣,甚至会出现刘、项、韩三足鼎立的局势,那时,项羽对韩信可以采用攻心战术,取胜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第四,刘邦白登山被围以及平定各个异姓王均是项羽的机会。刘邦称帝后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顿所围,由此可见,刘邦对全国局势的变化并未全面掌控,各个异姓王武装割据很可能形成,如果项羽能坚持到这时,完全有机会利用乱局以乱取胜。从时间上看,刘邦到死之前才平定英布叛乱,可以看出刘邦在位期间的政局混乱,作为军事才能极为突出的项羽来说如果能坚持到这个时候,一举消灭刘邦势力并不是没有可能。

4

历史没有假设,霸王项羽只是枭雄,有勇无谋,刚愎自用,杀戮过重,不成龙,不成主公,最终以失败自杀告终。这是历史,容不得人假设。

5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楚霸王项羽一生来说,就是太好面子,玻璃心,才落得最后的失败下场。

说他好面子,可以从鸿门宴中看出,放过了刘邦。后来和刘邦大战于彭城,俘虏了刘邦的老爸,拿着刘邦的老爸要挟刘邦,反倒被刘邦要挟,也是太好面子;后来和刘邦达成和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自以为刘邦会遵守和约,不想刘邦马上就撕毁了和约发动了垓下战役,最终打的项羽全军覆没。

项羽到了乌江,又是玻璃心,好面子,无颜见江东父老,自杀身亡。

虽然他玻璃心,虽然他好面子,但是我仍然欣赏他的性格,是真英雄的性格,虽然他败了,但他败的光明磊落,败的气吞山河,败的英雄!

按照题目的假设,如果楚霸王过了乌江,翻盘的机会有多少?

我认为如果楚霸王要想有翻盘的机会,除非他的性格有所改变,如果没有改变还是好面子,那等于没有机会,所以过不过乌江都一样。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过乌江,至少死的很有面子,过了乌江还是死了,就太没面子了。

那么楚霸王要改什么呢?就是性格,能忍住,不做声。只要他能忍住不做声,那么他翻盘的机会就太大了。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太老了,那会已经54岁了,而楚霸王太年轻了,死的时候才30岁。就跟刘邦耗着呗,肯定刘邦先死。

事实上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这个时候项羽多大呢?如果项羽还活着,他的年龄是37岁,正当壮年。而且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项羽也是有机会的,机会在于英布的反叛。

英布是在公元前196年反叛的,也是在那年兵败身亡的。毕竟没了项羽,英布就是天下第一猛将,而且还是九江王,相当的有势力。刘邦不敢小看英布,决定亲征,六十岁了,还要东征西讨,也是累的够呛了。

在讨伐英布的战争中,刘邦还中箭了,对于六十的老人来说,真的是够折腾的了。

机会就在这个时候,项羽完全可以在江东再次发动兵变,以他的威望和号召力,很快就可以迅速集结出一支部队对抗汉朝。

而此时的天下,没了韩信,带兵打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而刘邦也基本是奄奄一息,没多久就见了阎王 ,所以项羽要翻盘的机会非常大。

我们可以看项羽一生的战绩,他一生只输过一次就是垓下之战,只输给过一个人,就是韩信,而且韩信还是拿着40万人打他10万人才打赢的,在垓下之战中,项羽曾经多次冲破韩信的防线,甚至攻到了韩信的指挥部,无奈韩信太善于变化,从容更换指挥部,最终才使得项羽的多次进攻被挫败。实际上如果项羽和韩信的兵力对等,韩信估计是会输掉的。

当时天下还有名将么?已经没有了,还有项羽的对手么?已经没有了。刘邦一把老骨头刚跟英布死磕了一把,再去死磕项羽,估计还没到战场就已经一命呜呼了。即便是巅峰时代的刘邦,在对战项羽的时候从来就没赢过,每次都输,更何况是一个快死了的刘邦?

那么除了刘邦呢?其他人,如周勃、樊哙等人,算了吧,跟项羽比起来差的实在太远,带兵打仗连刘邦都不如。

所以,霸王如果过了乌江,有机会翻盘,就看他性格会不会改变了。

6

霸王就是过了江,也不会有反盘的概率,因为霸王没建国和治国的政治理念,他是替楚国报仇而造反,而且杀心太重,随便就屠城,不得人心。人们只是崇拜他打打杀杀的勇力、勇气、拼杀的英雄气概,他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就是过了江能集聚点人马,刘邦、韩信等众多将领、军队照样很快将他灭掉,不可能给他再起的机会。

7

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针锋相对地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固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胜败之间的转换却不是没有条件的,固然失败乃成功之母,但不是任何人、任何情况下失败都能转变为成功。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但是“垓下之围”后,项羽身边的才俊都有谁呢?似乎没有谁了。所以他最终突围的时候只带了二十八名骑兵,却没有带任何肱骨之臣。

楚汉战争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是在此之前是持续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是持续数十年的秦灭六国之战,是持续数年的秦末大起义。所以,“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天下人都对战争彻底厌倦了,项羽也是如此。所以,项羽与刘邦在广武对话,他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由此可见,项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他的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当然会被成熟的政治家刘邦嘲笑为妇人之仁。但项羽的这种表现也正是他厌倦战争,以幼稚的政治思维企图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最佳印证。

项羽没有东渡乌江,因为他把自己当成了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然而,“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必然也有“才俊子弟”愿意帮助项羽卷土重来,但此前的战争早已证明,“以力征经营天下”是行不通的,在打天下与坐江山两个方面来说,项羽完全不是刘邦的对手。

8

当项羽自刎乌江却不肯回到江东的时候,留下给世人无数的叹息与遗憾。项羽的形象更加丰满,令人惊叹。如果当初项羽愿意坐上那条船回到江东,项羽还可以卷土重来打败刘邦吗?我认为是不能的,请听我如下分析:

一:项羽大势已去、失去了天下民心



在秦末的岁月里,天下苦秦久矣,无论是民众还是贵族,全部都想摆脱秦朝的统治。在大势所趋下,先前六国贵族以及一些社会精英或者投机分子纷纷起兵反秦。而项羽跟随叔父一起在吴中地区召集八千人响应起义军的号召,发动对秦朝的叛变。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也是一场得到了大多数民心支持的行动。所以起义军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或者是其他部队,前期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但是项羽在垓下之围以前便已经失去了民心,天下诸侯民众转而支持刘邦,项羽的旧部下不是战死就是叛变。就算项羽回到了江东,也不一定可以得到江东父老的支持,重新拉起一只队伍。

二:项羽的状态不佳,没有团队



项羽在经历了垓下之围后,手中的最后一支部队被消灭殆尽,项羽已经没有兵力可以与刘邦竞争。不仅如此,此时的项羽孤身一人,没有谋士没有将军,没有团队。而反观刘邦人才济济,光是谋士就有张良、萧何、陈平等一众大臣,还有韩信、樊哙等等武将。光凭项羽一人,用什么去击败拥有这么大规模忠臣良将的刘邦。

三:江东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



楚汉战争中项羽曾多次击败刘邦,但是项羽妇人之仁也屡次的放过刘邦,这直接给了刘邦成长的机会。而刘邦肯定不会犯项羽相同的错误,待项羽前脚抵达江东,刘邦势必会后脚带领部队围剿。江东地处平原,几乎无险可守,不比蜀中。当年刘邦在战败后便是逃亡蜀地,才得以保全性命。而江东地区除了一条江,便再无天险。而一条江如何抵挡刘邦的大军呢?

四:江东地区难以对项羽忠心



虽然项羽与叔父项梁在吴中江东地区起兵,并且拉拢了江东弟子八千人作为军队的首批士兵。但是这却是一种雇佣关系,并没有上下之间牢靠的忠心。项羽和项梁也并非是江东人,项羽在夺取天下后也没有回到江东。在项羽死后,刘邦只是派遣了一只小部队抵达防止骚乱。而江东地区一直平静如常,没有丝毫的异动。由此可见项羽对江东没有很深的感情,而江东父老对项羽也谈不上有多忠心。



在以上所有的条件下,项羽就算回到了江东也无法夺回天下的控制权。换句话说,在这次的战争失败后,项羽失去了所有,已经没有能力反击。刘邦成为新一位一统天下的君主已经是大势所趋,项羽怎么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天下的趋势。项羽只能在乌江自刎,将他们的爱恨情仇留在风中。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9

杜牧曾经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看法则和杜牧相反,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写道:“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和王安石对于项羽能否卷土重来表达了不太一样的看法。杜牧认为如果项羽过江东的话,是有翻盘的机会,至于机会多大则是“未可知”。王安石则认为项羽根本没有翻盘的可能。那么假如项羽过江东,他有没有机会翻盘呢,我觉得一点都没有。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看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江山。项羽做为曾经主宰中国命运的男人,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项羽失去江山最大的原因是他失去了民心。项羽失去的不仅是其他国家的民心,项羽也失去了楚国民心。当年给项羽乱指路的老农不就是楚国人吗。项羽回到江东,江东人也未必支持项羽。项羽只是在江东发迹而不是江东人,江东父老也未必会全力支持项羽。也许项羽痛定思痛学会重新收复民心,但是项羽在性格上的缺陷却未必容易改掉。项羽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性格上有缺陷,比如任人唯亲、刚愎自用、玻璃心、妇人之仁。性格上的缺陷不容易改掉。改不掉这些缺点的项羽,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其他促成项羽失败的因素也依然没有消除,所以项羽想翻盘几乎不可能。



刘邦和项羽不一样,刘邦不会有妇人之仁。刘邦绝不会让项羽渡过江东发展自己势力,将来再威胁自己。刘邦一定会对项羽斩尽杀绝,只要项羽不死、刘邦不死,刘邦就会一直咬着项羽不松口。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想逃命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在江东称王称霸。刘邦根本不会给项羽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

当时天下大势已经不在项羽一边。项羽能够顺利起兵,并且所向披靡。一是靠项羽的个人才华,项羽在军事上确实有几把刷子。二是靠天下灭秦大势。楚汉之争之后,天下大势发生了变化。刘邦统一天下后,天下百姓人心思安而不思变。当时老百姓拥护大汉,而且大汉也并不像秦朝那样残暴。如果不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又有多少人会选择造反,又有谁愿意为了实现项羽的理想而选择造反呢。项羽其实自己也意识到天下大势已经发生变化,所以他才会说是老天要亡他,而非战之罪。失去天下大势的项羽,再英雄也只能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果放在宋明时期,项羽到了江东尚且有发展壮大的机会,甚至可以和中原抗衡。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又有几次南方政权统一北方政权的例子。充其量也就是一次半,朱元璋是一次,刘裕是那半次。秦汉之交的江南就是一片荒凉之地,那里虽然土地面积辽阔,但是经济极其落后、人口稀少,根本没有和中原抗衡的基础。汉初几个异姓诸侯王中,长沙国的面积最大,但是长沙国的势力却最弱,根本没有人拿长沙国当根葱。同属江南的江东也没有好到哪里。江东的会稽等郡的势力在秦汉时期也非常弱。刘濞在这里经营近十五年,拥有造钱优势的情况下,征尽全国男丁也就是拥兵二十万。项羽活得到那时候吗。江南一带一直到孙吴时期才开始开发,经济、人口才逐渐发展起来。



天下大业根本在于在民心和人才。项羽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流失了太多人才。江东人口少,人才更少。当年项梁起兵时的人才储备大多数来自江北。项羽逃回江东,那里的人才不可能支撑项羽重新成就霸业。就算江东的人才足以支撑项羽称王称霸,当时天下谁又能和汉初三杰抗衡。再退一步说,就算江东的人才足够优秀,项羽能守住这些人才吗。韩信和陈平当年都曾经在项羽帐下效力,最终也都离项羽而去。

楚汉之争期间,基本上都是楚强汉弱,处于优势的项羽始终灭不了处于劣势的刘邦。刘邦能在劣势的情况下始终和项羽周全。项羽过江东之后,刘邦的势力则远远强于项羽。项羽优势的时候尚且灭不了刘邦,项羽处于绝对劣势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打败刘邦,反败为胜呢。借用贾谊的一句话:攻守之势异也。



之前说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客观因素。就算前面的所有因素都有利于项羽,项羽自己又有回江东的想法吗,项羽还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吗。我看项羽没有多少再次争夺天下的雄心。项羽在乌江最后一战只求速战,让自己的生命在顶点结束。项羽一直没有找出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项羽一直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意。所以在临死之前才会说: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项羽把自己失败归结于命运,他又怎么会想着卷土重来呢。



所以我觉得项羽即使过了江东也不可能卷土重来。项羽没过江东,他的生命定格在生命的高点。后人被项羽的英雄事迹感动。如果项羽渡过江东,项羽极有可能成为流寇,成为一个东躲西藏的逃犯。这样的项羽还会是我喜欢的那个英雄吗?

10

很多人至今为项羽痛惜不已。因为项羽一生无敌,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唯一的一次失败,也就是垓下之战。而垓下之战,虽然刘邦军团(包括韩信、彭越、英布及刘邦自身的军队)用三十万大军围攻项羽的十万大军,其实,如果项羽与刘邦军团拼死一战,本来百战百胜的项羽,未必没有胜算。最终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项羽中了韩信的“四面楚歌”的计策,以为刘邦军团已经占领了他的营地,并且他的士兵也大都逃了。所以慌乱之中,自己带着一帮人突围,最终全军覆没。

也就是说,项羽之所以失败,更多的是因为他一时慌张,自乱阵脚。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如果项羽来到乌江边,听从船夫的话,渡过乌江。凭项羽百战百胜的实力,他一定能够卷土重来,重新打败刘邦,夺取天下。

(项羽剧照)

那么,项羽真正渡过乌江后,有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项羽过乌江的情况进行一番畅想。

假如项羽听了船夫的话,上了船。这时候,刘邦的人,一定会立刻就向船射箭。因为刘邦的人就站在项羽旁边,从项羽上船到船启动,肯定有一段时间。古代都是人工摇船,由于惯性,船启动的时间会很长。因此,刘邦的士兵们向项羽射箭是肯定的。很可能,那时候就已经把项羽射成了马蜂窝。项羽不用去江东,他也就死掉了。

假如项羽运气非常好,躲过了那些密如飞蝗的箭,顺利地渡过乌江。是不是他就没事了呢?显然不会。刘邦一定会立刻就派人过乌江去寻找他。如果那时候全国还不是归刘邦所有,项羽还是有机会的。但那时候,全国各地的诸侯,基本上都已经投奔了刘邦(包括原本属于项羽部下的彭越、英布都已经投降了刘邦),天下都归刘邦所有了。刘邦绝对不会容忍这样一个心腹大患的存在。一定会想办法把他找出来杀掉。

这样一来,项羽将开始东躲西藏的岁月。项羽打起来很厉害,但他也就是带着军队打起来很厉害。当他独身一人的时候,怎么打得过刘邦的那些搜查部队呢?所以,就算他顺利渡过河去,被搜查出来,他依然只能是死。

更何况,项羽是一个相当骄傲的人,他可不是刘邦,为了保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也不是张良,可以依靠智慧躲过秦军的搜查。当刘邦的军队反复不断搜查的时候,他一定不愿意过那种“鼹鼠”一样躲藏的生活。所以,被搜到,是非常容易的。

(刘邦剧照)

假如项羽能够忍气吞声,躲过刘邦的搜查。那么,项羽要重新起事,必然需要一支追随他的军队,这支军队,能不能组建起来呢?

我们不怀疑肯定有人会追随项羽,毕竟项羽天下英雄,身上魅力无限,而且他还曾经是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但是,要组建军队,可不是几个人跟在项羽屁股后面,就能够完成的。

当初项羽为什么能够组建军队?那是因为,其一,项羽反抗暴秦,符合天下人的心愿。其二,项羽打着为楚国复仇的旗号,符合楚国遗民的心愿。其三,项羽是名门之后,具有很多的号召力。

但是,他打下江山,又把江山给丢掉以后,他还有什么借口聚集民心呢?当时秦朝早就灭亡了,没有什么暴秦了。楚国的仇已经报了,不用再报了。同时,江山是他自己丢掉了,这个怪不得别人。最重要的一点,秦末的战争,已经把所有的人都打得身心疲倦,谁也不愿意再打仗了。因此,项羽根本就把人招募不起来。

(韩信剧照)

当然了,也不是说项羽完全没有机会。因为后来刘邦诛杀功臣,让很多功臣们不满意,都想要造反。由于功臣们的主心骨韩信预先给刘邦拿下了,因此,那些诸侯们就算造反,也没有什么用处。

但如果项羽能够一直活到那时候,他还是有机会的。肯定很多人会借他的名义起事,毕竟借他的名义起事,是最好的理由。他们或者找到他一起干,或者就只是借他的名义。

但是,就算找到项羽,和他一起干,项羽最多也只是被当做傀儡,就像当初项羽把熊心当做傀儡一样。如果项羽不愿意当傀儡,他肯定会被杀掉;如果项羽甘愿当傀儡,造反成功以后,他依然会被杀掉。

总之,属于项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项羽到江东,依然不会有什么作为。

(参考资料:《史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