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项羽即便渡过乌江,但翻盘的几率很小,跟没有差不多。
理由有二:
第一,天下大局一定,项羽渡江以后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垓下之围后,项羽一路逃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
但这时的天下局势已经不是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渡江西进的时候了。
秦朝已经灭亡,豪强及六国的贵族势力已经分化、铲除,已经全部归附了刘邦。具体的势力是:
齐王韩信(后徙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更立卢绾)、衡山王吴芮(后改为长沙王)、闽粤王亡诸。看一下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诸侯王,除了梁王彭越和韩王信之外,基本都是跟随过项羽的。韩信首先投奔的就是项羽,因为得不到赏识转投刘邦;闽越王亡诸,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本来跟随诸侯讨伐秦朝,但项羽没有封他为王,于是转投刘邦,被封闽越王。
江东主要是吴越之地,刘邦封亡诸为闽越王,基本上断绝了项羽的后路。可见刘邦及其谋士的高瞻远瞩。
项羽回到江东,既不能依附亡诸,也不会得到亡诸的扶持。而且必定是项羽的竞争对手,必然依靠刘邦与之对抗,刘邦也必然联合亡诸牵制项羽。
除此之外,都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都投靠了刘邦。
在这种格局下,项羽即便回到了江东,重新崛起的希望不大。
第二,项羽单枪匹马,没有人辅佐。
此时的项羽已经是孤家寡人,找不到有谁会辅佐他东山再起。
此一时,彼一时也。
看一下,项梁、项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汉书·项籍传》记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代理太守殷通素知项梁贤能,召集他前来商议反秦的大事。项梁与项羽叔侄就把殷通杀了,召集过去熟知的豪吏,征得八千子弟精兵,在吴中起义反秦。
当时,项氏祖先世代为楚国名将,在当地很有威望。因此才能一呼百应。
兵败后的项羽回到江东,八千子弟兵无一生还,项羽如何跟江东父老解释和交代?又有多少人还会相信他,继续追随他呢?
八千精兵不敢说是江东的全部精华,但有想法,有能力的,经过秦末、楚汉战争,差不多都出来了。那些观望、等待时机的投机分子,还能在这个时候出来撞大运吗?
起义后,项梁接受陈胜部将召平的建议,渡江西进,陈婴率领二万人归顺。渡过淮河后,英布、蒲将军也率军归顺,项梁军队达到了六、七万人。
这时候刘邦也从沛县赶来投奔项梁,居巢人范增已经七十岁了,也出来游说项梁,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并且说陈胜之所以失败,就是不立楚王后裔的原因才不能长久的。
项羽命人杀死了楚义帝熊心,彻底得罪了楚国贵族,还能再取得江东上层贵族势力的拥护吗?
项羽一生英雄无比,但却令江东贵族和父老们很失望,无颜见江东父老,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已经失去了江东父老的信任和支持。
此时,再追随项羽,对抗的就是已经得到天下的刘邦了。
刘邦平定三秦,约法三章,虽然不能说仁德已经遍布天下,但起码不再是秦朝的暴政。普通百姓最大的愿望是过上安稳的日子,不是被逼的走投无路,不会起来造反的。
能够支持项羽的群众基础已经失去。
唯一的一线希望,项羽未必能够抓住。
尽管大局已定,但刘邦集团并非铁板一块。
鸿沟和议之后,项羽东归,刘邦突然撕毁协议,约定诸侯王们一起出兵进攻项羽,但势力最大的韩信、彭越却没有来。刘邦称帝后首先铲除的就是韩信、彭越。
之后,韩王信、英布等也相继起兵造反。
留给项羽唯一的希望就是刘邦所分封的诸侯王叛乱,趁机东山再起。
这个可能有多大哪?
韩信所言“狡兔死,走狗烹”,如果项羽不死,韩信也不会这么快就被杀掉。就一个韩信恐怕项羽也对付不了。
如果韩信借攻打项羽之际,带兵谋反,与项羽联合对抗刘邦,是否有这个可能呢?
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可能性不大。
如果韩信要造反,恐怕早就反了。
尽管我不很喜欢韩信,也认为韩信不可留。但我认为韩信被杀,还是很冤枉的。
总之,有韩信在,有闽越王亡诸牵制,作为失败者回到江东的项羽,几乎失去了号召力,东山再起的几率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