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语:

李自成大军打来的时候,周遇吉在代州地区遇难,大同总兵姜瓖等人举手投降,眼看着李自成就要打进北京城了。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的确是想过南下避难的,而且这也是最合理的方式,毕竟自古逃跑避难的君主不在少数,基本都能维持半壁江山。

可是大臣们表示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现在谁都不能支持逃跑。谁支持皇帝难逃,那就是把祖宗江山丢弃给了反贼。换句话说,大臣们可以南逃,唯独崇祯皇帝本人不行。


一、绝大多数大臣为了面子反对南下,从而害死了崇祯。

早在多年前,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的时候,被瓦剌人给抓走了。这个时候有个叫徐有贞的大臣,就提出了南迁的想法。

  1. 因为在徐有贞看来,朱棣老爷子当年在南京城留下了一整套领导班子和管理系统,只要小太子南下,可以直接上班,可以省很多事情。
  2. 可是这个时候于谦却站出来表示坚决反对。于谦不仅反对南下,而且和周太后商量了一下,把朱瞻基的庶子朱祁钰立为了皇帝,并且坚决抵抗瓦剌人的进攻。
  3. 瓦剌最终没能打下北京城,于谦也因此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从此以后,大家都戳着徐有贞的脊梁骨,咒骂他是奸臣,差点因为他,葬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时间再到崇祯皇帝的时代,这一年是崇祯17年,也是崇祯最后一年做皇帝。面对山西地区节节败退的惨况,崇祯心里也是没底了。


他宣布天下勤王的命令,似乎没几个人愿意理睬,就连靠得最近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都迟迟没有前来勤王,到了这个时候,崇祯才忽然想起了当年袁崇焕飞奔前来勤王,是多么感人的画面。

珵急于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笑,久不得迁。因遗陈循玉带,且用星术,言“公带将玉矣”。无何,循果加少保,大喜,因屡荐之。而是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珵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循劝珵改名,因名有贞。---《明史》

事已至此,崇祯将南迁的想法提了出来,结果遭到了群臣的炮轰。为什么呢?因为这帮大臣们没有一个愿意做徐有贞,大家都想成为于谦。可是他们没有哪个有于谦的才华和勇气。

他们拒绝南迁,纯粹就是为了面子,现在谁支持崇祯南迁,那就是下一个徐有贞,就是下一个被人骂到死的奸臣。如此一来,谁还敢这么做呢?


二、南下大有可为,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

历朝历代,其实都有过迁都的想法,在国家危难之际,至少都保住了半壁江山。比较成功的诸如,西晋王朝覆灭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世家大族们纷纷南渡。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打算逃入四川,半路上杨贵妃碍事,就把她杀了继续逃亡,最终李唐江山得以光复。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蒋德璟致仕。癸巳,封总兵官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俱为伯。甲午,征诸镇兵入援。---《明史》

金人南下以后,灭了北宋,活捉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赵构南下以后,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持续一百多年。


由此可见,迁都避难,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曲线救国,如果失败了,当然就是欺师灭祖的大罪过了。

崇祯皇帝当时南下的话,具备成功的基础。因为南方全境包括北方的山东、河北地区都还在明朝的手里,崇祯手里的筹码还有很多。

  1. 在湖北有左良玉号称百万的大军,在福建有郑芝龙天下无敌的水师,在四川还有秦良玉这样忠贞果敢的女英雄所带领的川军,崇祯皇帝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2. 可惜因为他没有难逃,导致南明皇帝缺乏正统性,互相厮杀争夺正统权也就在所难免了。比如说左良玉集团和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权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3. 朱聿键在福建建立的隆武政权,和朱以海在舟山建立的鲁监国政权,甚至发生过战争。朱聿鐭在广州建立的绍武政权,和朱由榔在肇庆建立的永历政权之间,也是剑拔弩张。

每一个明朝宗室子弟,都想着能够在这个时候成为中兴之主,扶持他们称帝的那些大臣们也都想着成为有定策之功的元勋。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内部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让清朝捡了便宜。


三、崇祯临死前说:群臣误我。

那些大臣们信誓旦旦地表示,谁都可以逃出去,唯独崇祯皇帝不可以出逃。因为皇帝一旦出逃,那大明的士气就完了,到时候兵败如山倒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且大臣们认为,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手里,至少还有5万关宁铁骑,距离北京城也是最近的,所以他如果能及时赶到,情况一定可以好转。

其实大臣们所想的也没什么问题,后来吴三桂和李自成在一片石大战的时候,其实双方是势均力敌的,由此可见,大明的确还值得拼上一拼。

奈何吴三桂这家伙在观望,一个星期的路程,这哥们走了足足半个月,还只是走了一半路。这可把崇祯皇帝给急坏了。

到最后关头,没有人前来勤王,李自成又兵临城下了,崇祯皇帝压根就没办法再出逃了。这个时候大臣们都不说话了,因为他们都没来上朝,在家收拾收拾,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找机会溜出城。

至于崇祯皇帝的死活,这帮人是顾不上了。为此,崇祯皇帝只好回去把妻儿老小都给宰了,自己再跑到煤山上上吊自尽,以身殉国。


总结:君王死社稷,绝对是被动的选择。

往上一直流传着这么一段豪情壮语,说明朝的皇帝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是怎么来的呢?朱棣的大本营在北京,他篡位后希望迁都到北京,所以才会出现天子守国门的景象。

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有皇帝坐镇北方,大明王朝自然更太平。可是君王死社稷这话其实说的就是崇祯皇帝。

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到了要南迁的时候,居然还被所有大臣给拖住了。所以说崇祯为了社稷而死,其实是被动的一种选择,他根本就不愿意。

再说了南迁以后,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这里就结束了,那大明王朝哪里还有什么希望呢?

参考资料:《明史》

最佳贡献者
2

崇祯想到南京去,而且这事已经提上了日程,可是那些朝臣们却总是再议、再议个没完,一直拖延了下去。所以,当崇祯在景山上自杀前,悲愤地说:“诸臣误我!”明朝君臣说到底是托大了,他们并没有叛明顺军的主攻方向和作战意图。当然,他们也有预案,只是他们没有料到顺军竟然来的这么快,当发现事不可为时,即便想跑都跑不赢了。

崇祯十七年一月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随即分兵两路发动了东征。顺军的主力行军路线,由李自成亲率六万精兵从晋西南向北攻取大同镇,而后东上攻取宣府镇,最后经居庸关东下,攻取北京。为了防止崇祯君臣南逃,派遣偏师刘芳亮带着一万多精兵沿着黄河北岸进军,由晋南豫北进入北直隶南部,北上攻取大名、河间、保定诸府。

明朝君臣自然是探知李自成东征的动向的,不过明朝虽然屡遭失败,毕竟是正统王朝,底子还是很厚的。明朝在大同和宣府两镇都屯有重兵,作为京师的西北边防,军队员额不少于20万。在京师周围,还有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辽东总兵吴三桂,合计也有将近10万之众。兵部经过研究之后认为,明朝在西北屯有重兵,顺军不可能从此处进攻北京。李自成最可能的线路乃是出太行山,攻略河北,然后北上。如果顺军按照这一路线。明朝还是有时间调集北部军兵入援京师的。

所以,虽然探报早在一月初就已经递交兵部,当时已经预感不妙的崇祯皇帝提出过要辽东总兵吴三桂回援。半年前吴三桂回京述职时,崇祯还单独请过他吃饭,意在拉拢。可是兵部却说事态不明,贸然调动大兵,失去关外之地的责任不小,没有人敢签这个字,最后又把皮球踢给了崇祯。崇祯有志做一个中兴之君,怎么会签这样的文件?因此,这个事就被搁置了。

可是,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呀!崇祯看到顺军不管从南来还是从来,都要经过山西,到时山西指定被祸害的不轻,因此崇祯就派了山西籍阁臣李建泰“代帝亲征”,还亲自从京营、厂卫、勇士营等处抽调了约3000兵力随行,前往山西督师。出发之前,崇祯也请李建泰吃饭,一番语重心长,也让李建泰老泪纵横,慷慨激昂。可是,自从出了北京城,李建泰就觉得不对劲了。

当时大明的很多地方都苦于朝廷搜刮无度,主动起事杀了官家派来的官长,然后派人通知附近的顺军前来接管。所以,出了京城一百多里地,李建泰就发现民众已经心向顺军了。他堂堂一个大明钦差,地方上的驿站竟然都敢怠慢,说是得顺军来了才接待。李建泰越往南走,心里越发凉,这样的光景还打个什么仗?到处都是带路党啊!

李建泰在邯郸停下了,不再前往山西,而是写了一封信,建议崇祯南迁。朝议连调兵这样的命令都不敢签字发出,就更不用说迁都之举了,结果也是毫无例外的,议而不决。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耗下去了。

李建泰于1月26日出发,走到邯郸听说顺军刘芳亮部正在东来,遂回头逃入保定(北京城破后,他也投降刘芳亮)。期间他原来聘请的军前赞画(参谋官)山西文人傅山傅青主从太原赶来,请他援救太原,李建泰置之不理,倒是上书请毅宗南迁,但朝议久而不决。

李建泰在邯郸耽误事的功夫,李自成动作很快。他在1月23日到达平阳府,知府张璘然献城,到2月6日抵达太原府,8日,巡抚标营将领张雄献门。顺军在太原休整到2月16日,继续北上进取大同,途中在宁武县稍遇抵抗,代州总兵周遇吉带兵抵抗,这是李自成东征以来最艰苦的仗。2月21、22两日攻克宁武,周遇吉在乱军中被杀。

这时,明朝君臣仍然认为还没有到胜负手,因为大同、宣府两镇仍然在明朝手中。而且,在代州遭遇的大战也让李自成颇为踌躇不决,信念有所动摇。可是,到了3月6日,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竟然同一天向顺军约降。宣、大两镇迅速陷落,出乎明朝预料,明朝不仅失去了两支重要的边军部队,还把北京的西北侧暴露了出来。李自成从西北进京的道路就这么被打通了。所以,有些时候看起来很大的困难,真要去做了,可能也就是推一把的事情。

明朝君臣直到这时才开始着急起来,原本预料中的宣大激战的场景没有出现,倒是顺军的兵锋马上就要到达京城了。虽然京营各路人马约莫还有十万,可是兵部的大员们都知道他们的战力是指望不上的。如今之计,也顾不上罪名责任了,先把身边能叫来的部队都给叫过来勤王是正事。崇祯给吴三桂、刘泽清、左良玉、唐通等几支能联系到的江北武装都发去了勤王诏命,先是给他们加官进爵,然后就是抓紧来,晚了就赶不及了。

刘泽清很意外地接到诏书就骑马摔跤,受伤了来不了,搞的崇祯还得派人带着银子去看望他。左良玉倒是没这么干,他是写了一个进兵方案,给兵部的大员们打起了皮球。吴三桂有4万关宁军,连同家属8万多人,收到诏书后,就开始逐步撤回关内,于3月13日进关,一大堆人需要安置,就没来得及赶上战斗。只有唐通带着8000人来到了北京城下,没办法,他的驻地在唐山,就在北京眼皮子底下,没有理由不来。

按惯例,唐通的部队在北京城外驻扎一天,接受天子慰问,然后自发开往居庸关驻防。可是唐通早就派人联系了李自成,在得到保全他的军队建制后,他也成了带路党。这样,顺军不费吹灰之力攻破居庸关,在3月16日就出现了在了昌平。当晚,顺军的侦察骑兵就出现在北京城北的元大都土城墙附近。李自成派了两个太监去和崇祯谈,据说提了三个条件,总归是崇祯没答应,让一帮子宦官接着谈。崇祯的心思可能是再拖一拖,吴三桂可能就要来了!

李自成当然知道崇祯的心思,他没有等太久,3月17夜就发动了总攻。明军京营的士兵饭都吃不饱,就别指望他们卖力气了,他们几乎一触即溃,很快就放弃了外围的阵地,还把很多火炮丢给了顺军。顺军缴获过来之后,立刻用来攻城,外城仅仅只守了一天就失守了。3月19日上午,顺军攻破内城各门,城内民众焚香迎接,贴出“顺民”字样表示归顺。经过两天的战斗,北京宣告陷落。

所以,崇祯皇帝没有逃出北京,甚至没能阻止顺军的顺利进军,导致京城轻易沦陷,是明朝君臣对战争局势和政治态势误判的结果。他不想君王死社稷,南京还有一套完备的政府班子,还有35万正规军,足以建立南渡政权。这些,崇祯都知道,可是他的臣子们却拿南宋迁都和于谦守北京的事情来说事,最终所有的事情都在推诿扯皮中变得不可收拾。

北京城陷落的好快,快到崇祯都没来得及准备南逃。可是,如果崇祯真的决定南逃,他能逃的掉吗?局势已经糜烂到如此境地,出京城百里就已经不能算是大明的地盘了,崇祯皇帝带着一大帮子人,怎么能顺利过河?别忘了,南边还有刘芳亮带领的偏师一直在候着南逃的崇祯呢!

3

“南迁”并不是在1664年局势大坏时才提出的,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不断提出这个想法,有崇祯老婆,有朝中大臣,都曾提出过南迁。

但是崇祯沉默不语,就算和周延儒讨论过这个话题,也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要南迁。

对于南迁,崇祯是思来想去,却怎么也下不了决心。崇祯明白在议和不成之后只有南迁才能结束腹背受敌的局面,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反对南迁的势力也非常强大。

崇祯的皇嫂懿安皇后就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崇祯能兄终弟及承天启之位,懿安皇后功不可没。

而懿安皇后是怎么看南迁之事的?她说:“祖宗宗庙在此,迁安往?”

崇祯……只好作罢。

从这事其实就可以看出崇祯的性格特点,顾忌的太多,不懂得取舍,刀没架到脖子上,就下不了决心。这要是放在普通人身上也就罢了,放在一个皇帝身上,还是快要亡国的皇帝身上,就很致命了。

虽然明王朝覆灭,不能把锅都背到崇祯身上,但往往一个人的性格,真的就能改变历史。如果崇祯真像他伪装出来的刚毅果决,那他早就南迁了。

4

大家好,我是晚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国家危难时刻,暂时迁都,躲避锋芒,甚至仅仅为了苟延残喘的例子是有的!但是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走呢?

首先,是群臣的反对,崇祯其实有了迁都南京的准备,但是遭到了大臣的激烈反对!大臣们的思想是比较自私的,这一点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的表现就看得出来!在崇祯时一毛不拔的那些大臣们,几天时间就为刘宗敏献上几千万两,他们这是报定了想做亡国之臣的准备!

另外,由于崇祯的强势,在迁都这个问题上,崇祯和大臣们明知道迁都是个权宜之计,可是谁都不点破,互相打哑谜,因为谁都无法预料迁都的后果,不好承担这个责任!

其次,在当时的形式下,崇祯没有完全预料到会亡国这个严重的后果!纵观历史,北京城有几次被围困的情况,每次都是有惊无险,或许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其实即使大臣反对,崇祯完全可以乾纲独断!

最后,性格决定命运,崇祯太多疑了,无论在用人上,还是在很多大事的决断上。他从来没有完全相信过别人,他总是在怀疑,可以说大明的灭亡即使历史的不可抗,也是崇祯的宿命,即使迁都,在当时的形式来看,也是拖延而已,毕竟历史的大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这是本人的一点理解,见识有限,请多指教!

5

崇祯的性格,完全不同,他害怕自己去南京,这里被霸占。有人给他提醒。他没有答应。一个滚蛋人,致死都没有人可怜。

6

这个问题非常好!

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到死自己都不承认是亡国之君。可见他的刚愎自用和不敢面对现实!

崇祯之所以没有像唐玄宗那样做,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是硬伤。

第一,崇祯没有唐玄宗的运筹帷幄的能力。

第二:崇祯死要面子,哪怕为了可怜的面子,江山都可以丢。

我们来细看!

一,崇祯自登基以来,除了诛杀魏忠贤,几乎没有干一件可以上台面的事!

在天启驾崩时,立信王朱由检为皇帝,是为崇祯。其时,崇祯如履薄冰。

登基后,崇祯开始准备诛杀魏忠贤。

这也是唯一的一次可以展示崇祯的能力。

其它施政,驾弩朝臣,选拨人才,哪里赶得上唐玄宗?!

所以,大事糊涂,优柔寡断,是崇祯亡国最大的根源!

二,死要面子的崇祯,根本分不清轻重,得失。

其实,皇太极与崇祯多次的搏弈,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特别是祖大寿没有降清那一仗,双方呈了拉锯状态,当时兵部尚书陈新甲向崇祯禀告言和。

其实,崇祯正有此意。只是碍于自己的高高在上,乃天朝,跟由少壮大的皇太极谈和没有什么面子,就叫陈新甲暗中进行。

经过磋商,双方达到了共识。

没有想到,暗中谈和的使臣还没有回到京城就走漏了风声,外臣上奏诛杀言和之人!

这个时候,崇祯马上反口了,是陈新甲擅自主张,乃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这就是崇祯所要的面子!

皇太极见崇祯耍他,恼羞成怒之下举兵再犯。

在夹击之下,崇祯上了煤山!

总结:崇祯亡国的悲剧,主要是性格的缺陷,还有死要面子造成的!

7

前有皇太极,后有李自成,找什么理由也撤不走了!

与其当俘虏慢慢折磨死,不如自己找一根绳子痛快点!




8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皇帝不是没想往南方迁都事宜,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的羁绊,没有成行而已。

最后崇祯被迫吊死煤山,成为了明朝的最后一个悲情皇帝。

崇祯只是明思宗在朝时的年号,其名讳叫朱由检。


本来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母亲刘氏只是朱常洛当太子时的一个淑女,而且早亡。

所以,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能把帝位和朱由检联系到一起,别说他的父皇不相信,就是朱由检自己恐怕也是不相信的。

但谁知机缘巧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由于没有子嗣,运气落到了朱由检的头上,作为皇弟的他被拥戴上皇帝的宝座,时年才十七岁。




由于打心底没有一点心理准备,所以,朱由检一开始当皇帝并不是那么兴高采烈,更多的应该是胆战心惊。

因为他接皇位时,大明朝廷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

史载崇祯的性格:

“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明史》

这种性格的形成,源自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当时的时局实在太乱;二说明崇祯没有自信心;三说明他驾驭朝廷的能力实在有限。

所以,接过帝国船舵的崇祯,只有用百倍的努力来弥补这些缺陷和不足了。




崇祯刚到20岁,眼角已长出鱼尾纹来,说明是长期的积劳成疾造成的。

由于能力有限,识人不准,所以崇祯当政时和大臣的关系很僵。在位17年,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说明他既不相信臣僚,而臣僚也难给他积极的配合。

除了自身能力之外,崇祯还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问罪、砍头,使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稍作休整,便挥师东进,进攻北京了。

此时摆在崇祯皇帝面前的选择只有两条路:迁都南下,避其锋芒;坚守北京城,履行朱棣当年制定的“天子守国门”的国策。

但是最后崇祯并没有南下,而是吊死在煤山之上。

是他不想南迁都城吗?

其实不是他不想,而是无法脱身前往。




羁绊崇祯南行的,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一、怀着一种侥幸心理

明朝建立以来,北京城曾被大军包围了3次,但都转危为安了。

第一次是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得胜的瓦剌也先乘胜追击,大军打到了北京城下。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最后成功击溃了也先的进攻。

第二次是嘉靖时期的“庚戌之变”,由于对明朝“贡市”不满,鞑靼土默特部的俺答汗率军南下,大军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后来因为朝廷答应了俺答汗的要求,他们才撤兵。

第三次是1629年(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避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地区,突袭北京城。最后在袁崇焕等诸路援军的血战下,京城之危才得以解除。

有了以上几次成功退敌的经历,崇祯当时怀有一种侥幸的心理,也是客观存在的。




二、崇祯被大臣玩了,也可以说是崇祯把自己给玩死了

早在年初的2月10日,崇祯就召见了翰林学士李明睿、总宪李邦华和原九江军府总督吕大器共同议事。

当问及将来应该选何良策时,李明睿直言,李自成大军已逼近京城,最好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

崇祯听了之后不置可否。

虽然没有表态,但也没有发火,说明他此时在考虑这个问题。

崇祯第二次和李明睿谈话,李提出最佳路线是取道山东。

皇帝可以祭拜文圣孔子的名义南下,到曲阜稍作停留之后,一路南下,只要到了淮安地区,就进入安全区了。

崇祯此时对南迁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向李明睿问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中途的安全、接应部队从哪里调集等等。

心中有了初步想法之后,崇祯再次命令群臣献策。

此时大臣们的意见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






李明睿等拥护南迁的,大多是南方人。他们建议建议皇上率军南迁,在长江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令太子留守北京。

但另一派坚持坚守北京城的,都是北方籍的位高权重者。他们在河北、山西、山东拥有大量的田产,如若跟着南迁,这不是把家底儿都赔上了嘛。

再说此时的他们已经和皇帝不一心了,他们有自己的小九九,认为就算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他们只要一投降,必能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当问题暴露出来,大臣们在朝堂上吵做了一团。

后来两派相持不下时,坚持南迁的做了一些妥协,提出另一个解决办法来,即皇上本人留下来守卫北京,派太子南下,保留革命的“火种”。




谁知道此意一提,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的一席话说得谁也不敢往下说了:

“幸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这段史实是说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子李亨一块出逃长安,队伍刚逃到马嵬坡,就发生了兵变。

最后的结果是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逼自尽。

接下来是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扬镳,李隆基到成都避难,李亨北上来到朔方军,后来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从此告别政治舞台。


本来光时亨只是个六品小官,按理说没有他发言的机会,但他此时震耳发聩的语言一出,谁也不敢接这个茬了。

不光是大臣们心里明白,崇祯的心里也是明镜似的,他和大臣们的关系闹得那么僵,如果派太子南下监国,这些人到南京后肯定会拥立太子登基,到那时自己就会被彻底抛弃了

看到大臣们一句话不说,崇祯只好说了一句话:“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

好了,皇帝已经表态了,在争论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南迁之事彻底作罢,太子也陪着皇帝老子坐以待毙吧!




这位最积极提倡为国献身的光时亨,其实早就和起义军秘密接触上了,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便投降了大顺政权,只是当时没人识破他的狼子野心而已。

到李自成的大军攻陷北京城,崇祯成了瓮中捉鳖时,他才醒悟过来,在吊死煤山之前说了最后一句话:“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

可惜现在一切都晚了,只有无奈地悲叹了。


参考资料:《明季北略》明·计六奇 《明史》清·张廷玉

9

我是婧子,很高兴在这里分享我对“明末崇祯为和不像唐玄宗一样借着御驾亲征为由,撤到南京”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来说一下唐玄宗,在安禄山发动叛变,一开始唐玄宗是不信的,等到他相信,叛军已经直逼东都洛阳,后来又调度失误,潼关失手。唐玄宗带着贵妃,皇子皇孙出逃。在马嵬坡,禁军发动政变,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太子李亨即位,唐玄宗直接成了太上皇。

接下来说说崇祯帝为何没有迁都,理由如下:

第一,崇祯皇帝朱由检,从明熹宗天启皇帝手中接过的大明已经是千疮百孔,即位之初,智斗魏忠贤,大力铲除阉党,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但是明朝的朝廷内部已是蛀虫一窝,文官党争,武将贪腐,如明朝装备最精良,号称最响亮的保卫京师的“东营”,明面上几万人,平时基本没人,每次校阅检查,都是找街头摊贩凑数,看上去冰甲鲜亮,都是吃空响。这也是李自成为何这么容易攻占北京城的原因。

第二、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努力的实现“中兴”,但他却无治国之谋,无任人之术。同时他的性格优柔寡断,多疑、严苛。在辽东战局频频失手之时,她的周皇后曾建议他迁都南京,他犹豫不决,迁都不是皇帝一人说的算,明朝没有宰相,但有内阁,内阁不同意,皇帝没办法的。后来李自成直逼京师,又有大臣提出迁都之事,崇祯又心动,但已错失良机。

第三,虽然皇太极在锦州被拦,明朝得以喘息的机会,但显然大明气数已尽,本就农民起义不断的王朝又因天降大旱,内乱更甚。李自成自陕西出发,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到了北京。在西直门开始攻城,一众守城将士,没有反抗就开门投降。崇祯皇帝已是逃无可逃,他决定自尽,他打算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观点:一绝不妥协,二绝不当俘虏,三尊严。他最后留下遗言:“诸臣误我,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虽然自缢身亡,但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还是令人起敬。崇祯身后还是得到了极大的尊重,被葬入皇陵。




10

明朝从末代皇帝崇祯主政开始,已经可以看到彻底崩溃的迹象很明显!而且这种崩溃从以前的两三个皇帝主政开始已经有了!

明朝在建立王朝到崩溃始终没有解决边境安全稳定!蒙古各个部族被赶回草原后始终在进犯明朝,还多次威胁北京城!

明朝嘉靖年间日本倭寇登陆江浙,明朝面临南倭北虏的境地!万历年间更是为了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将国力打空,让满清趁机在东北成了势!

袁崇焕这样的将领统帅多一些,有望长久迫使满清不能进入山海关,还很可能平定辽东,将满清力量控制在东北一隅!然而以当时的皇帝崇祯和所有一无是处的文臣把持缠朝政看,100个袁崇焕都是杯水车薪啊!

崇祯领导的所有文臣无一人可用,无一人不贪,无一人不该杀!崇祯都言道这些文臣个个该杀!后人还抱着李自成的腿希望杀尽所有文臣!崇祯的所有文臣都是空谈误国,陷害忠良,猥琐畏战,卖主投降的小人!

如能有个别像海瑞,张居正这样的忠臣能吏在崇祯身边辅佐,该有多好啊还能让武将中多一些袁崇焕,戚继光这样的名将!

然而还要有好皇帝,崇祯如还算开明怎能受到奸臣挑唆,杀了唯一可以保国的袁崇焕?

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同样是祸害!反了明朝同样害了他们自身啊!清军进入关内进入北京以后,对李自成的打击要更加凶猛!明朝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百万军队都挡不住满清何况几个乌合之众啊?

明朝的亿万老百姓对闯王李自成的盼望: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更加成为了笑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