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粤字自古有之,早在汉代就出现在班固著写的《汉书》里。关于粤字的本义,学者的观点基本上分两种。

一,粤字从审、从亏。在《说文解字》和金文中,粤字之上半部与审字完全相同。故粤字意为审慎而言。

二,粤字从囗、从丂。古代囗字同国,丂字同考。故粤字意为经稽考确认之国。

这两种观点我都不同意。我认为,粤字从丿、从冂、从米、从亏。属形声字。

丿,川也,与冂连接构成中下游多水道江河之状。冂,指遥远之地域。《说文》有注: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又《集韵·青韵》:“冂,远也”。米,意即有田地,有耕种,有粮食,为众生之地。亏,古同于字。《说文》: “亏,於也,气象之舒亏”。所以,将上述要素合起来就可以清晰地表述粤字的本义——在遥远之处江河冲积平原之地盛产大米的国度、部落或藩邦。例证: 《前汉·高帝纪》记有“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同时,由于粤字从亏(于),读音也从于声。用于助词,与于同义。《尔雅》注粤字为“於也”。在今天的普通话里,粤字的读音已不同于于字,但粵语却承传了古音。现在的广州话仍粤于同音。

粤字自古与越字通用。上述“百粤之兵”中的“百粤”,即为百越。

百粤,是先秦时期中原人对长江中下游南方地域之统称。《汉书·地理志》有“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粤)主要有扬越(于湖北、湖南、江西)、吴越(于苏南、浙北)、瓯越(于浙南)、邗越(于安徽)、闽越(于福建)、南越(于广东、广西、海南)、骆越(于广西西南部、越南),还包括西瓯、驹越等地。

百越即百粤,本包括很多地方,后来为什么越和粤有别了呢?粤字后来又怎么变成广东独占的简称呢?

首先,秦始皇统一百越后,百越之地已属“皇土”,百越之词因不再适合而弃用,地方以郡而名之。

其次,语言起了很大的作用。原吴越之地为勾践古越之国,用吴越方言之地被认为越之正宗,故唯有浙北苏南可承越之谓。

三,随着历史的进步,南方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宋代之后的多次人口南向大迁徙,使南方人丁兴旺,经济蒸蒸日上。唐代时的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仍被称作“南蛮”的习惯已一去不返;宋代时的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其岭南之称谓巳被南粤称谓取代。至明朝时的广东布政司和广西布政司,以及清朝时的广东省和广西省,两广已被称为粤地,俗称两粤。例如,康有为《上粤督李鸿章书》有述“而两粤富腴之地,繁殖之民,卒械既多,海陆并达”。

可见,粤字之内涵在不断地演绎。而明、清谓之粤,已特指两广。

而在两粤中,广东则被称为粤东,广西则被称为粤西。例如,明朝徐霞客游历广西之纪事名为《粤西游记》;清代林则徐关于广东《严办续获烟犯以杜外人窥伺折》有“伏查粤东地处海滨,番船络绎”。清代作家汪森著有广西迹事之书《粤西丛林》、《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等等。可见,明、清所谓之粤东是指广东,所谓之粤西是指广西。

从民国开始,粤字已专属广东,而广西则以桂为简称。这是何原因?

其实,国人有一种习惯,就是以主代全。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广东以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而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们所提粤字多是广东之事,久而久之,广东的粤份就重了。到了民国,人们顺应口头习惯,干脆就称广东为粤,并赋广西为桂。此称谓简易实用。如粤军、桂系等,简明易了,因而该简称被民国政府正式釆纳。从此,广东简称粤。

其实,从唐代开始启用楷体字之时,便特意将粤字的起笔为丿,彰显当时对粤字的江河内涵的理解。到清代,人们望字联事,将粤字的收笔理解为港湾。时至今日,我们如何解释此粤字?我想简单地用8个字来概括——鱼米之乡,海湾盛地。

最佳贡献者
2

答:在古文献中,“越”即“粤”,“粤”、“越”通用。

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把岭南地区记载为“南越”,而在班固的《汉书》中又被记载“南粤”,可知二者是一样的。

不过,如果您查字典,“粤”字有什么含义呢?

没有含义,这个字的唯一功能,就是表达岭南、广东地区。

但您强要说出点“粤”字的什么“本义”,那就只能往“越”字上找了。

说起“越”字,估计很多人会联系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

在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笑到了最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消灭了吴国。

越国称霸之际,其疆域包含了今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嚣张不可一世。

但时来运去,到了战国时期,越国被楚国消灭,越国王室的后裔,迁居到了岭南一带,建立了东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蕞尔小国。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完成了中原统一大业后,南征百越,将今广东、广西等地纳入到秦朝的疆域。

不过,到了秦朝末年,原来秦朝的将领赵佗挣脱了秦朝的束缚,独立建国,成立了南越国,疆土范围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

……

总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岭南地区的称谓都与“越”字有关。

那么,是不是可以简称它为“越”呢?

原则上是可以的。

但是,别忘了,人家勾践的越国故土在今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而且,绍兴还被称为越州呢,绍兴一带流行的剧种就叫越剧,“越”还要用来作浙江或浙江东部地区的简称。

君不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开首第二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的越人,指的就是浙江人。  

还有,五代十国时期杭州临安人钱镠建立的割据政权,就叫吴越国。

所以,您也叫“越”,我也叫“越”,可不就混乱了?

好吧,既然在古文献中,“越”即“粤”, “粤”、“越”通用,那么岭南地区就简称为 “粤”得喽。

从今而后,粤指岭南,越指浙江。

明清时期,“粤”还一直代指整个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

如果要单指广东,就称“粤东”,广西则被称为为“粤西”。

到了后来,两广分离,不再是统一的行政单位,广西简称为“桂”;则“粤”字才真正的成为广东的简称。

再到后来,海南省被单独划出,不再属于广东管辖范围,那么,“粤”所指范围,也最终确定为了今天广东的辖区所在。

3

粤的字义:

1、广东的简称 。秦代南海郡龙川县(今广东龙川县)令赵佗曾建南越国,割据自立为“南越武王。”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东省。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2.、旧地名。百粤之地,也称百越,是先秦古籍中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部落的统称。《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包括“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江西湖南一带)、“南越”(广东一带)、“西瓯”(广西一带)、“雒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

自秦朝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原移民不断南迁,这些百越部落除了一部分和南迁的中原人融合外,大部分迁入山区或往外迁徙,衍化为今天的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数民族,南越部落衍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壮族、瑶族、畲族。

古代粤、越通用,越即粤。

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上古南方诸部落的泛称。来"粤"和"越"区分,"粤"指广东,"越"指浙江。

4

粤即越,秦时越地指现在的两广及现在的越南中北部,此地秦亡后建有越国。越南分离后,为了好区分,用粤代越。

5


广东简称“粤”,是因为古时其属“百越”之地,“越”“粤”通假,所以亦称“百粤”。“粤”的本义,是“语词”。许慎称为“引”词——引出后面之语,也就是发语词。

一,甲骨文中已经有“粤”字。郑州大学王蕴智教授考证,这个字是甲骨文“雩(yú)”字的同源分化字。 “雩”,徐中舒先生举“粹八四五”、“粹八四六”等甲骨之文,证明这个字的含义是“以乐舞降神祈雨也”。甲骨文的“雩”字,与《说文》中的篆文相同。许慎的解释是,“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他说夏代就以舞乐祭祀求雨。已去夏商千多年的许老先生很厉害。 二,关于“雩”,许慎还说,其“从雨,于声”——这是个形声字,雨表祈雨之意;他又说,“雩”或从羽于声,羽舞也。“羽舞”是“皇”字本义——一种头戴羽毛之冠的祭祀舞蹈。《周礼.舞师》曰:“教皇舞,帅而舞旱暵(hǎn)之事”——舞师的职责,是教授皇舞,并率领着跳这个舞求雨以解干旱。但不管“雩”的形旁是“雨”还是“羽”,下面的“于”这个声旁——古体写做“亏”,是同源分化出“粤”字的关键。

三,“粤”在甲骨卜辞中是“语词”,和我在另一篇问答中说到的甲骨文中的“于”字同一作用——“粤”字下面是“于”字,古体写作“亏”。许慎《说文》曰:“粤,于也”——直接把“粤”和“于”化了等号。小篆的“粤”字,上面是“审慎”的“审”,写做“宷(shěn)”,现在上面的样子,是后来隶变的结果——什么字也不是,连归入部首都麻烦。因为上面是“宷”,许慎又说,“粤”为“审慎之词”——很谨慎的“语词”,他举了《尚书》里的话印证他这个解释。把“粤”解为一定范围内盛产稻米,并说还有“亏(kuī)的含义,应该是不对的。 四,“粤”,与于、爰、曰同义,都是“语词”;同样,和那、都、鳐、於作为“语词”时也一样。段玉裁说,以上八字“同训”,皆“由上引下之引词也”。他还说,粤、于、曰、爰作为引词,“见经传者多”——经传里多用这几个字;而“那”作为“引词”,越语吴人多用;“都”,孟子作“引词”使用;“鳐”的含义类似“由”;“於”同于“于”。

五,“粤”与“越”同音,至少在西周初年即已互相假借。《诗经.周颂》:“对越在天”,《笺》注曰,此假越为粤。其实是“于”的意思。《尚书》里的“粤”字都假借“越”字。到了魏石经碑,“越”又都使用“粤”字。 《史记》说到南越、百越都用“越”,而《汉书》里都用“粤”。六,中国先秦时期,即有“百越”之族,亦称“百粤”,同时也是国名。之疆。”史称,古南方之国,以越为大,自勾践六世孙无强为楚所败,诸子散处海上,其显者,东越无诸,都东冶,至漳泉,为闽越。东海王摇,都永嘉,为瓯越。自湘漓而南,为西越。牂牁西上邕雍绥建,为骆越。江浙闽粤之地,皆为越族所居,故称“百越”或“百粤”。广东广西,古时曾称“两粤”。公元214年,秦始皇大军灭百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为今广东大部;桂林郡为今广西大部,广西简称“桂”由此得名。秦末,赵佗趁乱在广东建“南越国”,即“南粤国”,尽管至汉即没,但这一代以“粤”简称,便流传了下来。“珠江”原叫“粤江”;“越秀山”原称“粤秀山”;有个成语叫“粤犬吠雪”,出自柳宗元,说某年南粤大雪,“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嗜狂走者累日”——不知道是因为惊奇还是兴奋。

6

粤(越)是由撇点“”、囗、米和丂会意而成的字。撇点“”是撇的变形,表示向下向内,这里指示在一定的范围内;“囗”表示范围,边界,这里指示一定的区域;米指示稻米;丂是考的初文,也可以理解考的省形,表示考证、考察之意。字形总体会意为通过考察在这个区域内生产稻米。借“越”声表示该区域由于土地肥沃盛产稻米人们有一定的优越感。故粤同“越”。——解字参考《中华字通》

7

王国维先生认为「粤」其实是「雩」的讹体字,大约是在秦汉时代,「粤」从「雩」中分化出来:



引自:《字源》,页424


也就是篆文「雩」字上面的「雨」讹写,然后就成了「粤」:


「雩」的本义是「先秦一种求雨祭祀时候跳的舞蹈」:

《说文》:雩,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从雨,于聲。
《禮記.月令》:「大雩帝,用盛樂」鄭玄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


「粤」从「雩」字分化出来,最早在古汉语中是表示语气助词的,跟「于」相当:

《尔雅 释诂》:粤,于也。
引:王力《古汉语词典》,903


今天的浙江、广东、广西、福建以及越南,从先秦以来统称为「百越」,汉代初期秦人赵陀于古代岭南地域建立「南越国」,所以,岭南一带古称「南越」。


在古代文献中,「越」与「粤」通假非常常见,这样如果用「越南」、「南越」、「越」指「广东」,很容易引起歧义。因为「越」这个概念广泛的指中国南方。


所以,后来就干脆后用「越」的通假字「粤」专指广东省。因此,新中国以后「粤」称为广东的简称。


引自:詹伯慧,《广东方言概要》,页2


综上所述,「粤」的本字为「雩」,本义是「求雨之舞」,假设表示语气助词「于」,「粤」又与「越」通假,后来,用「粤」专指广东省一带。


也就是说:「粤」和「越」表示地名,本来是相等关系。后来,用「粤」专指「广东省」以后,就变成了「集」合「子集」的关系。


因为「广东省」本来就是古代「越」的一部分。

8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省古为百越(粤)地,简称“粤”

9

“粤”字有“肚中有米而无限地多”所以“粤”音为“悦、越”即有“喜悦、优越”,总体地说明这里的土地肥沃而年年会丰收之意。

10

粤的一撇,表示广东主要山脉的走向呈东北西南走向,口表示广东山海相围、自成一家,米表示稻米、财富,丂是珠江和南海,取音yue,乐也。广东,注定是全世界最富足快乐的地方!我的家就在广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