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光地是清康熙年间的重臣之一,曾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在还没有军机处的那个时代,大学士兼任实权部门吏部的尚书,绝对可谓是位高权重了!只可惜,康熙一朝名臣众多,索尼、鳌拜、遏必隆就不说了,什么索额图、纳兰明珠、陈廷敬、施琅等等,名气一个比一个大!以至于李光地这样一个人竟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要不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提到康熙朝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想起李光地来。



从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也能看得出,提问者认识李光地想必也是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但偏偏是这部电视剧,对李光地作出了大幅“戏说”,里面的那个李光地与真实历史上的李光地根本不是一回事!就拿提问者所说的李光地被贬一事来说,真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出。史载,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谥“文贞”。换言之,李光地是死在了大学士任上,根本没有被贬这回事。再者说,清王朝只有降几级留任、降几级调任的处分,从来没有把枢臣直接贬谪为知县的先例。我们根本无法从真实历史这个层面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提问者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基于电视剧《康熙王朝》而不是真实历史。因此,我们只能就电视《康熙王朝》本身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光地为何会异军突起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入仕就与真实历史完全不是一回事。剧中,李光地几乎是被“半绑架”进入仕途的,这件事给康熙帝造成了一种错觉,李光地这个人名利心不重,而这一点也成了后来康熙帝重用李光地的原因之一。



剧中,李光地崛起于平台之战,因为是福建人,对福建前线比较熟悉,加之迁界禁海牵扯到福建沿海土著居民,选择一位福建人比较容易让这些人接受。因此,李光地被康熙帝派往了福建,协助福建总督姚启圣处理平台及相关行政、后勤事务。



当然,这是摆在台面上的。私下里,李光地还接受了康熙帝一项重要使命,那就是监视姚启圣和施琅,同时从中协调二人的关系。因为李光地是本地人,姚启圣需要他,因为李光地与姚启圣、施琅都没有私人恩怨,二人都能接受。对于康熙帝而言,用李光地监视姚、施二人也比用旗下的官员更加隐秘,不易引起二人的反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平台期间,李光地既充当了康熙帝的眼线,将姚、施二人的一举一动密折上奏给了康熙帝,同时又充当“和事佬”缓和了姚、施二人之间的尖锐矛盾,为平台立下了“看不见”的大功。施琅一举平台之后,康熙帝正好借大封功臣之机提拔了李光地,一切按部就班、名正言顺。



李光地为何能位列中枢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李光地平台之后不久便进入了中枢系统。那么,康熙帝为何对一个汉臣如此器重呢?原因很简单,就三个字——掺沙子!



彼时,以索额图和明珠为首的两大满臣外戚集团已经剑拔弩张、斗得不可开交。朝中大臣基本上分为了三派,除了索党、明党,基本上就剩陈廷敬那样本分做事的的“老实人”了。让陈廷敬去跟索额图、明珠斗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朝中的满臣基本上都已经或明或暗地站队了。康熙帝急需独立于索、明之间、又“聪明、听话”的第三方力量来平衡朝局,李光地当仁不让!论“聪明”,在姚、施之间斡旋时李光地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论“听话”,李光地缺乏根基,只能依靠康熙帝!



就这样,李光地成为了康熙帝牵制索额图、明珠的第三股力量。靠着康熙帝的支持,李光地的势力也在不断发展,慢慢从“掺沙子”变成了“三方争斗”,李光地将矛头指向了明珠和索额图,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康熙帝为何贬谪李光地

康熙帝重用李光地的初衷原本只是往索、明势力中“掺沙子”,以达到权力平衡的战国。换言之,康熙帝只是想用李光地作为自己的“看门狗”,让他咬索额图还是咬明珠得看自己的意思。可是,羽翼渐丰的李光地显然不愿意当“看门狗”了,他直接卷入了索、明之间的争斗,让朝局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很显然,这是康熙帝不愿意看到的。



与此同时,随着康熙帝准备对索额图、明珠下手,李光地原本的作用已经失去了。一旦索额图和明珠被彻底拿下,谁来制衡李光地?这是康熙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李光地既然已经卷入了三方争斗,让他主动退出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康熙帝只能通过其他途径给李光地上眼药,以期他能“迷途知返”。可见,康熙帝与李光地还是留了几分情面的,并没有打算置之于死地!



于是便有了升魏东亭那一段,在说升魏东亭的同时,康熙帝“征求”起了李光地的意见。其实,这个时候李光地已经什么都明白了,康熙帝这是打算“卸磨杀驴”,只是在给自己最后一个机会!李光地是聪明的,既然康熙帝已经容不下自己,倒不如老老实实“出局”,以换取平安。就这样,李光地“自愿”出任台澎知县……康熙帝兵不血刃解决了朝中的党争。而李光地也因此得以善终,虽然只是个知县,可总比人头落地强吧?



说到底,电视剧《康熙王朝》从头至尾李光地都只是康熙帝棋局上的一枚棋子而已,在这枚棋子失去作用之时,被康熙帝当成一枚弃子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李光地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而最终的“自愿”也救了李光地一命,如果不去当这个台澎知县,李光地恐怕就要布索额图、明珠得后尘了……



当然,这只是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剧情而已。真实历史上的李光地并没有卷入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的争斗,相反晚年的清圣祖对李光地还是比较“有情有义”的。晚年的李光地上书“乞骸骨”、申请“退休”时,清圣祖就对李光地说出了一番让人心酸的话:“见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惨然。回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样的,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李光地终究还是没能落叶归根、回乡养老,最后死在了任上。李光地死后,清圣祖还特地派遣皇五子恒亲王胤祺前往吊唁,对李光地也算了善始善终了。

最佳贡献者
2

谢!李光地,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康熙最信任和重用的汉臣之一,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做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很有政治见地和作为,最雍正称为"一代之完人"。1642生,康熙五十七年五月病故,卒时七十七岁,一生对康熙的政治决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李光地因主张收复台湾和举荐施琅有功被擢升为掌院学士。

关于李光地被贬原因,一说李光地受同僚诬告,被康熙贬职。二说(电视剧)李光地因不满索额图和明珠两人之间的权力争斗,在康熙面前直言两人之恶行,被康熙当作权力争斗和政治平衡的牺牲品才遭被贬。

不管是什么原因,李光地被贬,丝毫没有降低康熙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后来李光地治水和反贪,重新得到启用,直到晚年因年老多病要求辞官,多次被康熙因朝庭没有了说话之人而拒绝,到最后准允李光地只在家中休息两年,说明了康熙晚年对李光地有多么倚重,以至有人多次弹劾李光地,都被康熙予以免罪处理。

李光地作为汉人在清庭为官,由被贬到更加信任和重用,一方面说明了康熙对李光地唯才是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光地乃国之栋梁之才。

3

李光地被贬台湾,应该是康熙王朝里的事情,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李光地并没有此经历。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李光地的人物塑造可以说非常巧妙,一个读书人是如何被官场这个大染缸给染黑的。

作者在塑造李光地这个人物的时候实际上是掺杂了很多历史人物的,那么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电视剧中的李光地为何被康熙皇帝贬去台湾。

首先说,李光地因为台湾问题而平步青云,也算是这部剧中最后的一位主角汉臣。成为京官之后不免被明珠,索额图威逼利诱。作为一个正直的读书人,他开始是拒绝的。的确,当明珠,索额图分别拉拢他,并威胁他指定选官时,他的第一想法是拒绝。

但是他选择拒绝的方式却充满了读书人的傻与天真。他向康熙皇帝说出了索额图,明珠的结党营私,甚至把大阿哥和二阿哥之间的争斗都挑明了,你让皇帝的脸往哪搁?

自己的儿子手足相残,自己的亲信党同伐异,这不是拐着弯的骂皇上是昏君么?皇帝内心里也知道皇子,臣子背地里的勾当,但是这个时候不是解决此问题的时候,还有噶尔丹要去平定呢。

所以康熙借着明珠,索额图的落井下石,把李光地下了大狱。但康熙知道冤枉他了,也知道他是个忠臣,所以出征准噶尔的时候,把他带了去,以免在京遭人毒手。

可李光地不这么认为呀,读书人的执拗反而助长了其内心的阴暗面,他在等,等待时机把明珠和索额图全都搬倒,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终于机会来了,一征噶尔丹回来之后,皇上准备处理党争了。因为有太子在,所以索额图暂时不是清理的目标。康熙皇帝重启风闻言事,实际上就是冲着明珠去的。而且康熙也暗示李光地,有什么委屈,上折子,折子里说。

李光地心领神会,但是他最开始是奔着索额图去的。不过在得知索额图成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他把弹劾索额图的奏折烧了,转而弹劾明珠。

这件事实际上反应了李光地已经明白了为官之道,索额图不会倒,因为皇帝不会鸟尽弓藏。既然索额图倒不了,那明珠就死定了。因此,李光地敢大摇大摆的在明珠的寿辰上弹劾明珠!

实际上此时康熙皇帝就看出李光地的人性来了。不过还得用他,因为还有索额图呢。

二征噶尔丹之后,索额图入狱。李光地负责审理此案,当然,明珠也有份。

结果,李光地为了整死索额图,把索额图的罪状一条不落的全都记下来了,使得康熙皇帝大怒。

也至此,李光地完成了他的任务,当然这个人的恶毒也让皇帝了然于胸,干脆把他发配到台湾算了。

李光地至于有今日,实是因为环境激起了他内心的黑暗,而这些黑暗萌生出的仇恨,把他推入了深渊。

4

《康熙王朝》里,康熙贬魏东亭去台湾做知府,是为了保护魏东亭,避免其卷入明索两党之争;而贬李光地去台湾,似乎让人看不太明白。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听炒米给你解读!


李光地从一介儒生,充满理想与抱负,在福建协助姚启圣平台,功不可没。可是进京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实在是太幼稚了。京城的水之深,让李光地始料不及,连自己和蓝齐儿谈恋爱时苦闷,喝醉酒误入烟花柳巷的事情都被人抓了把柄要挟自己。加载明珠和索额图两人之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最后书生意气,破罐子破摔,直接戳破了表面的一团和气,欲将明索二党的党争暴露在康熙的圣驾之前,结果明索二人沆瀣一气,把罪责反推至李光地身上。

康熙暴怒,把李光地囚了。康熙岂不知明索二党党争已经日益白热化?但李光地不争气的表现,让康熙出离了愤怒。身为人臣,解决不了问题,还把麻烦引向主子,此罪当诛!

但康熙并没有杀李光地,而是用身体的磨难,让他醒悟,让他懂得如何在大酱缸里把酒酿好!《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驰曾经有句经典台词,“清官要比贪官更奸,才能斗得过贪官!”


李光地终于醒悟了,带着令人冷得可怕的恶毒,重新回到了朝堂,开始跟明索二党斗。从大牢里出来的李光地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羞涩 不懂屈服的李光地,但是他的心中仍然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叫“道义”。

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斗倒了明珠和索尔图。明珠不愧叫万花筒,从皇长子失势,他就准确判断出自己很快要倒台,所以唯唯诺诺请罪探康熙口风。结果康熙要表现出自己仁义之君的形象,希望明珠可以安心过他六十大寿。然而李光地代康熙赐寿礼的时候,公然读出自己参奏明珠的奏折。让明珠六十大寿都没过好!

这事看起来事情并不大,但康熙再一次暴怒。并斥责李光地心思恶毒。其实这也是李光地最终结局的引子!

是的,李光地已经彻底变了,为了斗倒明珠和索额图,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明珠加索额图的加强版。对于康熙而言,明珠和索额图虽然斗倒了,但是现在面前却又摆了一个比他俩更可怕更强大的首辅。这相当于康熙为了消灭了两匹狼,结果养肥了一头老虎。


所以这个老虎不能因为他除二狼有功,就继续把他养在自己身边。所以,魏东亭老了,要回来了,你就去台湾当个小知县吧!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待遇和魏东亭是一样一样的。如果你老了,能活着回来,康熙照样给你封侯赐爵,给你养老!但李光地其实功已成,心已死,实际他也希望彻底逃离康熙身边。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5

用剧中康熙的话说是:“你用心狠毒,但才能卓越,用你除恶吧,你当之无愧,但是要让你行善,那可就难了”。

李光地看穿了官场争斗的本质,开始变得善弄权谋,心狠手辣。李光地做事太过毒辣,过于受宠会让大臣们人心惶惶,康熙一直都是以仁慈待人,要是留下李光地这么个狠毒的人,以后恐怕自己都难于驾驭。

实际历史上李光地本人可不是这样的。他康熙九年中进士,进翰林院,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相当于宰相。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还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后来李光地病逝的时候,康熙悲伤不已,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雍正还评价他为“一代之完人”。

6

谢邀!官场上沉沉浮浮,几上几下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李光地的一生几经沉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登上宰相之位,康熙皇帝对他还是十分信任的。

在李光地74岁时,参加了千叟宴,得到康熙帝许多赏赐。

75岁6月,请求荣退,准两年假。帝赐:”谟明弼谐“的扁额。

77岁4月,李光地休假后返京,康熙帝命他勘阅王琰等人纂的《春秋传说》。

次年因阁臣奏定孝惠章皇后谥号,而漏”章皇后“三字,部议降级三级,被康熙帝下旨宽免。

1717年5月,77岁的李光地疝疾速发,卒于居所。

从以上看出李光地深受康熙帝信任重用。但几次贬升,是皇帝对李光地的考验与磨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封建社会皇帝家天下,他对家臣的驾驭是有一整套的经验和方法的,不是平民百姓可以知道的。

不过和现在私营企业的用人路线有点相似。企业主培养一个高管必然会让他到基层熟悉业务,煅炼其”筋骨“,对市场的洞察力,对同事的团结亲和力,对下属的领导力,对产品的熟悉程度等,方能将他放手坐上主管位置。如果不行,再下去车间继续煅炼,直至合格。我的说法对吗?请大家点评!

7

《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其在前后的人设反差,可谓是非常明显的。

初登场时的李光地,虽无官无职,但因其才德卓著已然名满整个福建,特别是他敢于为民请命,带领数百名困苦女孩拦下容妃的官轿,以向康熙进献“万言书”,而就此名噪一时。

随后,在整个收复台湾期间,身为福建巡抚的李光地,积极配合筹措军需粮草,支援战事,并且在总督姚启圣和水师提督施琅之间很好的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极大的缓和了两人之间的关系。而李光地也就此调任北京,跻身阁臣之列。

然而,此前平步青云、顺风顺水的李光地,在明珠和索额图这两位政治“老手”面前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李光地的被“折磨”到体无完肤的同时,也就此 “黑化”,从而开始了他的“报复”进程。

尽管李光地将曾经迫害自己的“敌人们”,一个个送进了“深渊”,可他也没有在朝堂上进一步高升,反而被康熙皇帝贬谪到了台湾,接替魏东亭做了澎湖知县。

对于康熙而言,尽管他非常欣赏李光地的才华,但是“黑化”后的李光地,令康熙感到的除了担忧,更多的还是一种恐惧与陌生。于是,在李光地的所有“价值”被康熙充分发挥与利用之后,其最终惨淡的结局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李光地的“黑化”,除了明珠与索额图,康熙本人也是要承担很大责任的。

在此之前,李光地在福建巡抚任上的时候,尽管他也要面对姚启圣与施琅之间的争斗,但是这二人皆是同李光地一样忠君体国,并且坚持的是“公大于私”的原则,始终将收复台湾作为第一要务。

所以这二人之间有的只是观点的不同以及在思考问题方式上的差别,并不存在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李光地在福建官场之上所面临的政治利益关系是非常简单而又清晰的。

然而,伴随着李光地调任北京,位居阁臣之列,他所要面对的则完全是另一番光景,除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利益关系,更是有着明珠和索额图,这两个政治斗争的“老手”摆在李光地的面前。而相比于他们,此时的李光地无疑是太简单、太单纯,同时也是太过于愚笨了,这就让李光地几乎所有的政治抱负以及政治理想彻底无法实现。

对于明珠和索额图而言,李光地的存在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

一方面,这二人都会对李光地进行积极的拉拢,将其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之中,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然而,一旦当发现李光地不能为自己所用,或者说其不能选择跟随自己的时候,那么这二人也都会毫不留情的将李光地置于死地,因为不管是明珠,还是索额图,都不会愿意让李光地加入到对方的阵营,哪怕这仅有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也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另一方面,正如此前姚启圣刚刚入朝时的情况一样,已然形成政治势力集团的明珠和索额图,不会允许再重新崛起一个股新的政治势力,于是当他们感到李光地有可能打破现有的政治局势平衡的时候,便会非常“默契”的就此形成短暂的“政治联盟”,将其进行扼杀,以维持当前的势力格局分布。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珠与索额图对于李光地的“敌意”是可想而知的,因而从一开始,尽管表面上大家一团和气,但是各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却已经在不断地发酵和酝酿之中了。

最终,在官员任用的事情上,李光地与明珠和索额图之间的矛盾全面激化。

明珠和索额图不断的结党营私,扩充势力,新任用的官员大多出自于索明两党已成为了“潜规则”,面对此,李光地可谓是“正义感”爆棚,决心捅一捅这个“马蜂窝”,首先出手同时挑战明珠和索额图这两大权臣,甚至还把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牵连其中。

而面对李光地的弹劾,索额图和明珠结为果然“同盟”,开始共同对李光地实施打击,索额图更是将李光地的曾经的丑事和盘托出,最终,李光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没有伤及明珠和索额图,反而把自己整的是体无完肤。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光地开始了他的“黑化”进程,此时的他已然明白,“不在沉默中爆发”的结果必然是“在沉默中死亡”。

于是他先是在明珠的寿宴上弹劾明珠,随后借助索额图和太子胤礽的叛乱来了个“痛打落水狗”,彻底将其扳倒,随后借助抄家胤礽成功扳倒了大阿哥胤褆。并且,李光地不仅仅是要将这些曾经打击过他的人彻彻底底的击垮,还要在其心灵上予以最为痛彻心扉的创伤,可谓是要“落井下石”、“杀人诛心”,以此来完成自己的报复。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康熙皇帝却选择了默许,甚至还有一丝放任,因为李光地所展现的“鲶鱼效应”,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前文中也说到了,明珠和索额图长期结党营私,把持朝政,甚至已经涉足到了皇子间的多位之争,弄得朝堂上是乌烟瘴气,这让已然是让康熙感到了极大的不满与不安。

可经过多年的经营,明珠与索额图在朝堂上的根基稳固,康熙皇帝贸然出手,不仅会引发朝中的激变,弄得人心惶惶,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朝局的稳定。

于是,李光地成为了康熙放在朝堂之上的一条“鲶鱼”,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局面,进而为最终扳倒明珠与索额图正两大政治集团做好铺垫,甚至在其中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才是康熙之所以器重、提拔李光地的重要原因所在。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光地的“为人狠毒”不仅是被明珠和索额图“逼”出来的,更是被康熙给“养”出来的。

如果不狠,不将明珠和索额图彻底扳倒,李光地自己就没有立足之地,甚至还会跌落无底的深渊;而康熙皇帝也正是需要借助李光地的狠,来完成清算索明两党的目的。

只不过,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明珠和索额图的倒台,就连自己的两位皇子,特别是太子胤礽也牵扯进了其中,而这也为李光地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李光地“狠”的过度,让康熙对其是由“爱”转“恨”。

李光地对于明珠的“狠毒”, 可以说给康熙以极大“刺激”。

尤其是在明珠的生日宴会上,尽管康熙还特意知会要让明珠安稳的过个生日,但是李光地顾不得那么多,直接在明珠的生日宴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弹劾明珠。

原本欢天喜地的场面,瞬间变得寂静,而明珠也感觉到了深深的绝望,这对于明珠的打击是极大的,于是明珠当晚便冒着雨亲自到皇宫向康熙请罪,明珠的妹妹慧妃和大阿哥胤褆也跪在康熙的殿外。而这恰恰是李光地所希望看到的,他就是要把自己的心中的那份苦闷报复性的发泄在明珠身上,让明珠也感受到这份痛苦。

实际上,李光地在这个时候弹劾明珠,将明珠的罪状公之于众,并不单单是针对明珠,而是把一个难题也出在了康熙皇帝的面前。

李光地已经弹劾了明珠,罪名之大、条目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而且知道李光地弹劾明珠之人已经遍及朝堂,罪名大家也都是悉数知晓,这个时候的康熙就是想压也压不下去了,事态的发展必然已经超出了康熙的预期,对于此事康熙必须要有所表态,不然无法向满朝官员交代,也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代。

由此可见,康熙几乎是在李光地的“胁迫”之下,将明珠法办,而这也就此引得了康熙皇帝的极大不满。

首先,李光地如此行事,让康熙非常的气愤。

康熙一贯倡导的是以“仁德”治理天下,也正是因为如此,康熙才会特别交代要明珠安安稳稳的过一个生日,不要就此扼杀了明珠“最后的快乐”。而李光地却不管不顾的在其宴会上对其进行弹劾,全然不顾场合与当事人的感受,这样的做法过于的绝情,是康熙断然不能容忍的。

其次,这个时候的康熙并不准备真的将明珠彻底打倒。

明珠与索额图,两者虽互为政敌,但却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点康熙明白,明珠、索额图同样明白。而康熙之所以没有急于动明珠,也是因为康熙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时局的变动,同时也没有想到好的办法来对付索额图,即便是康熙真的要在这个时候处理明珠,也会是循序渐进的缓缓处理,不会就此“一棒子打死”。

然而经过李光地这么一折腾,康熙只能硬着头皮法办了明珠,而这也就此打乱了康熙的节奏,并且对于索额图也产生了极大的刺激。

再次,康熙发现,这个时候的李光地,已经开始不受控制了。

前文中也说到了,李光地不听从康熙的安排,旨意当众弹劾明珠,这必然让康熙感到了一丝不安与担忧,毕竟此时的李光地已经将仇恨放在了首位,甚至可以不顾康熙本人的话语,如果再任由李光地如此行事,那么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然而,康熙还是顾虑的太晚了,当他真正想要开始惩治李光地的时候,包括索额图、明珠、大阿哥胤禔以及太子胤礽,接连因为李光地的缘故,而纷纷倒台,而康熙也准备对李光地动手了。

贬谪李光地,康熙也有着他的想法与考量。

在李光地之前,还有一位朝廷大员被康熙皇帝派到了台澎做知县,他便是康熙皇帝的伴读魏东亭。

实际上,康熙皇帝将其派到台澎,并不仅仅是惩罚,一来,台澎刚刚收复,康熙皇帝需要一个自己的亲信前往,这样才能确保台澎的稳定,更不会利用台澎民众对于大清有着恨意,而重新割据;二来,魏东亭这样的朝廷大员前往,昭显康熙皇帝对于台澎的重视,以安定民心;三来,也是对于魏东亭的一种保护,不希望魏东亭在介于朝廷的政治斗争,而是安安心心的用自己的勤政实干,做出一番功绩。

而魏东亭也是非常明白康熙的苦心,于是欣然前往,在魏东亭做出一番业绩后,康熙也没有辜负魏东亭,将其封为亲王,给足了荣耀。

同样,康熙让李光地前往,也并不简简单单的对其进行惩罚,而是康熙还有这其他的目的。

首先,康熙希望李光地能真的治理好台澎。

李光地与魏东亭一样,有着地方督抚的经验,有着很好的执政能力与治理水平,在魏东亭卸任后,新的台澎知县搞得是民生沸腾,康熙皇帝也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官员前往,治理好台澎,以维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鉴于魏东亭从两江总督一级的官员位置上直接空降台澎,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和影响力,康熙也需要李光地发挥同样的效力,这才会安排李光地前往。

其次,康熙确实开始“担心”李光地的“破坏力”。

李光地如今的“为人狠毒”,让康熙皇帝自己都有了一丝忌惮,康熙也担心李光地会再伤及他人,毕竟自己的年事已高,不如从前,所以康熙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排除身边一个隐患,排除皇子和朝臣的不安。

再次,康熙是将李光地彻底的排除在朝廷中枢之外,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回归从前。

康熙在李光地前来北京任职前就曾告诫他,京城是个大染缸,很容易就会迷失掉自我,而李光地也正是为康熙所言中,慢慢的开始了“黑化”。而康熙一方面忌惮李光地此时此刻的心境,同时也在感念他做出的功绩,于是给了他这样一次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在台澎,他要从头做起,重新从底层做起,他不在是万人瞩目的李相,仅仅是朝廷一介最普通的官员,希望借助这样身份的转换,让李光地将为官的重心重新回到他最初的状态。

可以说,康熙这也为李光地留了后路,也给了李光地承诺,只不过已经参透一切的李光地选择拒绝了康熙,决心彻底的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了。

8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李光地的故事。

李光地得到康熙欣赏,提拔重用。用他来牵制索额图、明珠。可李光地却陷入两党之中。李光地为自保,向康熙认罪并且告发二人。康熙大怒,将李光地下狱。后李光地官复原职。即上疏对索明二人弹劾。索明二人倒台后,李光地挟私报复,要对牵涉官员、皇室宗亲赶尽杀绝。康熙认为李光地为人阴狠。将他贬官到台湾。

历史上的李光地是什么样的人呢?

李光地是康熙时期最重要的汉人大臣之一。李光地自康熙八年进京,官运亨通,一路升至龙渊阁大学士(即宰相)。死时尽享哀荣,后朝雍正也极为赞赏。善始善终。更难得的是以77岁高龄去世。

李光地为官清正廉洁,忠心朝廷。耿精忠举兵造反时,正在福建老家省亲的李光地拒绝拉拢,还及时将探的的情况上报朝廷。后领兵布防,迫使尚之信不敢入闽。为平定三藩献计立功。

收复台湾时,李光地全力担保,举荐施琅担任水军提督,一举收回台湾。

李光地任直隶巡抚,兴修水利,疏浚河道。

李光地没有什么惊天之功,也不是靖难之臣。但做官勤廉尽职,政务清朗。

在清朝历史上,康熙皇帝应算一代明君。康熙在位六十年。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空前繁荣强大。以李光地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做出了很大贡献。

9

“知朕之真,朕知亦无过光地者”,李光地77岁去世时,康熙如是说,可见李光地晚年并不悽惨,还十分荣光。李光地去世,康熙派亲王吊唁,可见,丧礼规格之高。

康熙甚至让李光地,介入调停自己几个儿子争储,也就是所谓的家事,可见康熙对李光地信任之高。

10

李光地深得康熙信任,没有被贬。不要把电视剧等同于历史,观看影视剧时可以上网搜寻史料,这样就不至于混淆史实。

李光地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1681年李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谕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着升为文渊阁大学士。”这样,年过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后,李光地数次上疏请求休致。而晚年的康熙因立储不当之事心中郁郁,身体多病,对李光地这位老臣很是眷恋。他慰留李光地道:“见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惨然。回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样的,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

康熙帝对他评价甚高:“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