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还真是多,其实以前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怎么去理解汉人的战斗力?汉人的战斗力是什么?

从问题的后半部分可以知道,所谓汉人的战斗力,指的是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总是处于守势,与蒙满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往往都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出动的兵力越来越多,但是取得的战果却越来越少。相比汉唐以少数兵力便能撵着对方打,甚至将对方灭国,宋朝和明朝的表现就非常不堪了。

宋朝直到灭亡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对抗辽夏金的战争中,虽然战胜率在七成以上,但是兵力消耗非常大,战果却特别小。如果兵败,基本上逃不过全军覆没。在国家功业上讲,宋朝不仅没有战功,反而不知道丧师辱国多少次。北宋被金国灭亡,宋室南逃,造成民族分裂,北方的汉人被称为汉人,而南方的汉人则被称为南人。南方人与北方人都自认为是汉人,而认为对方是蛮族人,这样的民族分裂真的是有辱祖先。结果是,南宋被北方的汉人灭亡,而北方的汉人在元明易代之时,也因为战乱损失殆尽,使得明朝立国后不得不将南方人大量迁徙到北方定居。说起来,真是一场悲哀的民族史。

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但是多次深入草原打击残元势力,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相反的是,出击草原的兵力越来越多,打的败仗也越多,如明英宗率二十万大军进入草原,反而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明朝中后期,被草原政权打得修长城,被东北满洲政权打得元气大伤。明朝除了初期在朱元璋和朱棣手里扬眉吐气之外,后面的历史也实在太不堪了。而即便是朱元璋和朱棣,在对外战争中也未取得过灭国开疆的大胜,并没有如唐朝一般兼并草原,也没有收复西域。好不容易灭掉了安南,收复了唐末时期独立的交趾,统治的时间也不长。可以说,从国家功业上讲,明朝无战功。

相比宋明两朝,秦汉隋唐以及四个王朝还未统一时的那些割据势力,对付异族政权,基本上都是打得对方喘不过气来,而且动用的兵力远比对方少。就说唐朝与东突厥,虽然在长城一线对峙的军队双方超过五十万,但是歼灭突厥主力的部队却只有唐朝李靖率领的三千精锐。李靖以三千精锐深入草原,击败了突厥可汗颉利的精锐,还活捉了对方,以三千精锐在草原横冲直撞,追着对方打,抓获或者投降的敌军都是以万计,估计历史上也只有李靖一人。

从唐朝中期开始,或者说从安史之乱开始,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或者割据政权,怎么都打不过异族人建立的割据政权,即便是我众敌寡,即便是我强敌弱,打得赢是小胜一场,打不赢就是全军覆没。的确让人伤脑筋!

自安史之乱开始,中原王朝或者说汉族政权战力不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于其它人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点:统治者的自我阉割,农耕民族缺乏战马的情况下导致的先天无骑士,儒家思想消磨了汉族的斗志。

先说说统治者的自我阉割,宋明两朝都是重文轻武,宋朝搞了个守内虚外,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弄了大量的不征之国。例如,朱元璋就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结果被倭寇祸害了百年。

再说农耕民族缺乏战马,先天无骑士,在铁骑纵横的时代,无法与草原上游牧民相比。明朝之所以能够推翻元朝,是因为元朝在淮南建了养马场,加上有很多蒙古族人加入朱元璋麾下去推翻他们自己的朝廷,所以朱元璋能够以骑兵对骑兵,击败元朝。

最后说的是儒家思想消磨了汉族人的斗志,因为存天理灭人欲,很多人认为从宋朝开始,儒学就走向了扭曲而反动的一面,知礼讲仁,让汉族人变得懦弱胆小,严重压制了人的天性。

其实上述三点基本上是没有错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文明时代的演进,地理环境增加了新的内容,文明中心转移。

从森林迁徙时代定点迁徙阶段开始,直到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结束,中国的文明中心都在河南关中地区。文明中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首都所在,是国家统御其它地区基本力量,是其它地区生产生活的唯一标准。也就说,从黄帝时代起,直到北宋灭亡,河南关中地区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分裂割据,中国最后都会以河南关中地区为中心重新统一,首都不是在长安,便是在洛阳,有的时候,长安与洛阳都是京都。有能力重新统一中国的地区就是河南地区或者是关中地区。这个两个地区是比邻的文明中心,都是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区,在周朝叫王畿之地,在汉朝叫司隶之属。

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之前,也就是隋朝之前,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都是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没有国家政权。因为少数民族政权没有相应的地理环境构筑最基本的经济力量,大漠草原或者东北、或者西南、青藏高原、南方丘陵地带都是如此,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足于开发这些地区,这些地区不可能崛起强大的政权。

汉朝时期的匈奴人看似强大,主要是因为占据了阴山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的焉支山地区,有了一定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所以强盛一时。到了汉朝击败了匈奴夺取了这两个地区,匈奴人就毫无威胁了。定居在这两个地区的南匈奴人也臣服了汉朝。

到了东汉末年,金属冶炼业发展到时代的鼎峰,钢制工具开始大规模普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文明中心向燕蓟地区江南地区转移。也就是说,燕蓟地区或者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上逐渐崛起。

在唐朝建立后,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时代稳定下来,借助隋唐大运河,河南关中地区文明中心的地位勉强维持了下来。进而,唐朝开始疯狂对外扩张,灭国无数。借助传统文明中心拥有深厚文明底蕴的力量灭掉了周边各个强国,无论是东北的高丽、还是草原的突厥。伴随着唐朝扩张的是文明中心科技文化迅速对外扩散,在唐朝奠定统治地位后,草原或者东北都能够安定下来进行开发建设,逐渐弥补了文明底蕴不足的问题,开始崛起。

总的来说,就是唐朝中期之前,草原或者东北都不具有开发的价值或者缺少开发的技术能力,那里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经济文化非常落后,他们的军队与中原王朝的军队在装备上也根本没有办法对比。中原王朝克服地理气候的因素,以少数兵力就可以弹压他们。

隋唐时期,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稳定下来,东北或者草原都有了开发的价值,也都在唐朝的统治下得到了先进技术的开发,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游牧民也能组建重甲骑兵集团。这种情况下,唐朝的势力范围逐渐萎缩。而唐朝内部,燕蓟江南地区的崛起,使得关中河南地区无法压制,最后燕蓟地区发动了安史之乱,江南地区发动了黄巢起义,唐朝随之崩溃覆灭。

宋朝或者说明朝之所以打不出去的原因就在于两个距离很远的文明中心相互牵制,宋朝因为受到河南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牵制,明朝是因为受到燕蓟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牵制,金国灭北宋后,也受到了河南地区的牵制,所以没有办法灭掉南宋。直到元朝时期,河南地区彻底衰弱,燕蓟地区相比江南地区要强一点,因为草原、东北、中原都是一马平川,燕蓟地区就在这三大地区的咽喉。

一般情况下,江南地区干不赢燕蓟地区,所以首都一般都是在北京。不过,也有例外,当燕蓟地区遭到天灾或者外敌入侵而衰弱时,江南地区就会反扑,如明朝与民国都是如此,但最后首都都会迁到北京。如明朝的靖难之役,民国的北洋政府。一旦燕蓟地区有所衰弱,江南地区就会反扑,如太平天国起义。

宋元明清,当王朝只占据一个文明中心之时,对外都有很强的扩张能力。如元朝,在灭掉南宋之前,就发动了两次西征,灭掉了阿拉伯和俄罗斯。但是在灭掉南宋后,灭不了日本,也灭不了安南,即便打赢了,最后还得撤回来。就像北宋一样,好不容易平定河湟地区,东南就发生了方腊农民起义。虽然扑灭方腊的起义,但是元气大伤的北宋被刚刚建立的金国给灭了。

唐朝中期后,文明中心转移,中华文明因为内部两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牵制,精力都基本上浪费在防止内部的分裂上了。

从唐朝中期开始,最为残酷的战争都是内部战争,都是燕蓟地区与江南地区争夺文明中心最高地区统治权的战争。首都不是燕蓟地区的北京就是江南地区的南京,北京与南京的斗争持续了宋元明清民国五朝,而中华文明在这五个朝代也变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外战争从来就没有灭国开疆的大胜,即便有,维持的时间也不长,中华文明由此走向衰弱,统治者越来越保守,儒家文化也越来越扭曲。

关于蒙满两族为何能够建立起元清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原因,这与汉族的战斗力无关。这在于文明中心的辐射能力。

无论是明朝,还是民国,这两个政权最初都是建都南京的,以江南地区为统一国家的基本力量,江南地区对于蒙古草原辐射能力非常弱,距离是一方面,根本在于文化,江南地区的文化与草原的文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南京很难对草原产生召唤力,草原也无法对南京产生向心力。由此,明朝和民国都把草原给弄丢了。

都城迁到北京后,那么统御全国的基本力量就来自于燕蓟地区,这个时候中原、东北、草原的力量都要向燕蓟地区汇聚。这就存在三大力量谁能把燕蓟地区抓在手里的问题。元明清三朝,实际上就是草原、中原、东北轮流撑起燕蓟地区,进而统御全国的过程。



最佳贡献者
2

原因只有一个,心态不一样!

汉朝和唐朝的时候,他们所受到的游牧民族威胁和后世的宋朝相比更严重,两国都是在最衰弱的时候赶上北方游牧民族最强大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惨遭蹂躏。

有人可能会觉得汉唐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其实蒙古和后金遇到像汉唐这种心态的王朝,是绝对不敢有入主中原想法的。就拿后金来说,一开始可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只想抢一票就走,可惜这个时候中原乱成一片,这才让后金大着胆子入关夺取中原政权。

来南明反抗激烈,清廷甚至有划江而治的想法。即便平定了各地的反抗势力,清廷还一直禁止中原人到东北开垦,就是为了自己留条后路。这说明清廷一直抱有随时跑路的心态,他们的野心没多大,遇到汉唐这种强大的王朝,借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想入主中原的事情。

下面以汉朝、唐朝和宋朝的事迹举例子

汉唐时期和宋朝心态是不同的

  • 汉朝是强者的心态,遇到问题想办法

公元前201年,刚刚统一天下的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大军抵御匈奴的入侵。

在匈奴40万铁骑的围攻下,汉高祖刘邦发现自己的汉朝在军事实力方面是没有办法和匈奴人进行对抗的。他只好用和亲的办法暂时维持住了双方的和平。

(汉朝的和亲)

但是这种示弱的状态,让匈奴人野心倍增,虽然他们常得到汉朝所馈赠的钱财、粮食、女人,还是会经常南下进行抢劫。

最远的一次,匈奴前锋甚至打到了甘泉宫附近,以至于长安城都遭到了威胁。可那时候汉朝的实力还很弱,没有能力对匈奴人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在匈奴对汉朝劫掠期间,汉文帝曾特地嘱咐反击的汉军,一定不要过度刺激匈奴人,避免遭到大规模报复。

好在对匈奴的示弱,只是汉朝大战略其中的一个部分。

汉朝并没有放弃反击匈奴的决心,已经制定了相关计划,并且在严格的执行。

匈奴的特点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在战斗中飘来飘去,让以步兵为主的汉军难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战斗力。

还有就是,汉军一旦作战失利,就会陷入大批匈奴骑兵的围攻,连逃走的机会都没有。

汉朝政府深知击败匈奴人就应该克服自己的短板,学习敌人的长处,于是汉朝实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马政。

汉朝的马政分成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以官府经营的国家级马场为主,当时汉朝仅在边郡就有36所马场,饲养了数以10万计的战马。
  • 第二部分是以民间为主的私人养马,为了鼓励汉朝人养马,汉朝政府特地规定,养马可以代替服徭役。于是民间养马盛行,人们也非常喜欢骑马,很多人成了非常优秀的骑射手。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准备,汉朝不仅马匹的数量大大增长,由于民间盛行骑马,也为汉朝提供了数量巨大的骑兵兵源。

除此之外,汉朝在经济方面的积累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粮仓中的米可以吃几十年,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这样的国家储备为汉朝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基础。

然后,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才开始对匈奴展开大规模反击,并且诞生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此后,经过100多年的战争,汉朝终于降服匈奴人,将国土一直扩张到中亚地区。

(马踏匈奴)

(汉朝疆域)

并在历史上留下了强汉的美名!

  • 唐朝也是这样

唐朝是继汉朝之后另一个国力强盛影响力巨大的王朝。

但是唐朝刚刚建立之初,就遭到了北方突厥人的大规模攻击。唐太宗李世民被迫在便桥边和突厥人歃血为盟,并且拿出长安城中的所有财物让突厥人撤退。


难道突厥人没有想占领整个中原的野心?

不是的,突厥颉利可汗率军打到渭水边的时候,李世民仅率6个人就敢在河边大骂颉利可汗,直接把颉利吓蒙逼了。这时候还想什么入主中原,赶紧拿钱走人吧!

毕竟这也是唐朝的一段屈辱。

李世民并没有因为突厥人的北归而沾沾自喜,李世民觉得屈辱不已,但是他只能隐忍,因为唐朝刚刚立国,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强大的突厥帝国进行反击。

(李世民)

李世民在准备,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开始积极备战。终于机会来了,这一年草原上爆发严重的雪灾,损失巨大。

李世民认为反击突厥的时机到了,开始对突厥展开大规模进攻。贞观四年,唐军俘获颉利可汗,大唐疆土一直扩张到西伯利亚丛林。从此,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成为东亚各族人民共同的领袖。

(唐朝疆域)

宋朝是弱者的心态

宋朝有弱宋之称,是汉人战斗力低下的代表王朝。

宋朝从建立之初还没那么怂,赵匡胤、赵光义两个人都试图收复过幽云十六州,但是都没有成功。

尤其是赵光义,不仅没有成功,还把国家的精锐断送到了北伐的路上。高粱河之战,赵光义打个驴的跑回了宋朝,可以说是丢人至极。

由于对辽国的军事失败,让宋朝此后面对辽国时战战兢兢,不要说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只要对方不打自己送钱是没问题的,于是诞生了岁币。

可是,宋朝的送钱和汉朝不一样,汉朝是为了稳住匈奴,在送钱的时候积极备战,想办法打败匈奴,而宋朝是花钱买和平,结果军队越来越弱。到面对金国的时候,连皇帝都被抓走了。说实话,当初金国打到汴梁,要是换成李世民早就出城把金人喷走了。

宋朝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在汉唐时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 宋朝的心态也让武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南宋初期也算是名将辈出,宋军在面对金军的时候打出了很多漂亮仗,这说明宋人不怂。

说实话,如果岳飞出生在汉唐时期,不要说他主动要去北伐。就算他不想,统治者们也要给他创造条件去北伐。

而如果汉唐的名将出生在宋朝就悲剧了。陈汤这种假传圣旨征兵攻打匈奴的人,不要说封侯,不被五马分尸就不错了。像李靖这种在唐朝和突厥谈判的时候私自领兵突击颉利可汗的事情,放在宋朝估计也玩了。

这就是汉唐时期和宋朝时期的不同心态,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汉唐的心态,让他们总有一天会成为强者,宋朝的心态会让那些敌人更有野心,对宋朝更蔑视!

3

虽然自唐朝以后,中原的汉人政权确实在对外族的军事战争中没有取得很大的优势,远没有汉唐雄风的那种气象,但是也不是一直处于劣势。大明开国初期,汉家铁骑可以和北元的蒙古骑兵硬刚而不落下风,最后将蒙古人重新赶回草原吃草。不过整体而言,自唐以后,中原王朝大部分时间内在对外族的战争中都是处于守势的,特别是弱宋,在与党项族,女真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外族的角斗中,基本上是被按在地上打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唐朝以后,汉人政权的制度优势,武器优势不复存在

汉朝时,有个叫陈汤的将军说过这么一句话: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意思就是以前我们汉军1个能打胡兵5个,哎,现在不行了,胡人把我们造武器的技术学了过去,汉军一个只能打三个了。听起来是不是满满的装逼的感觉,但人家还真不是吹牛逼。汉朝时期,我们的冶铁、锻打等技术水平对匈奴等游牧民族基本上是碾压,西汉时期著名的环首刀代表了那个时代冷兵器的巅峰。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游牧民族也在不断学习中原的先进技术,原先的技术鸿沟慢慢被填平。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蒙古族,你以为当年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只是一群野蛮武士吗,那就大错特错了。当年蒙古人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世界上各种先进技术都被他吸收,甚至还能造出了回回炮这种攻城利器,汉人在他们面前已经毫无技术优势可言。

武器优势没有,制度优势也消失。汉唐时期的游牧民族,基本上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平时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也不比汉族和外族之间的矛盾少。打顺风仗时一拥而上,打败了各自做鸟兽散。战斗力的强弱,基本上取决于首领的个人能力。所以,汉朝盯着匈奴决战,把匈奴打散架了。隋朝略施小计,突厥分裂了,到唐朝,李世民只用了三年就把中亚霸主东突厥打的灭国了。

而宋朝时期作为对手的几个游牧民族,已经完全整合了内部,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政治体系,像金国,辽国,事实上宋朝时期也可以称为南北朝分治了。这种完善的政治架构所释放的战争潜力远大于松散的部落联盟,加上武器优势不再,中原政权很难占到便宜了。比如后金,只是建立了一个八旗制度,就敢以60万人的部落挑战人口过亿的大明。

二自宋开始,社会风气重文轻武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废除了军功制度,五代时期的那种军事贵族不复存在。

整个社会重文轻武,文官权力远大于武官,包括明朝也是这样的。当然,这种做法结束了无休止的军阀割据的局面,但同时也自废武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些名句都出自宋朝。宋朝的文人关注的大都是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整个社会都是很小资的。而唐朝的诗人很多都是随军出征,歌颂将军和士兵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些诗句读起来是何等的气魄,从这就可以看出民众精神面貌的差距。当然,大宋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是无可置疑的,能用钱来买到平安,也是一种本事。

三外族的进取心更强了

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战略目标基本上就是打秋风,以掠夺人口和财富为主。但是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契丹兴起后,北方民族开始有了大的战略目的,那就是攻击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直接是奔着改朝换代来的。

特别是金国和蒙古的军队,集中重兵一点突破后,就直奔核心地带,破坏中原王朝的权力中枢,已经和汉唐时期的游牧民族不是一个量级的了。对于这种情况,处于守势的中原王朝往往是败多胜少,只能在边境不断加固防御体系,不断投入人力,财力和无力,消耗国力。但是防的了一世,防不了一世,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对方抓住机会突进。

如果守住十年,但一朝被外族突进而打败,我们记住的往往只是那一场大败,而不是十年的和平。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4

关于这个问题,朱元璋和朱棣表示MMP。

纵观我国数千年历史,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自907年唐朝灭亡后,汉家王朝战斗力断崖式下降,仿佛一夜之间,汉人的战斗力就从所向披靡退化成战五渣。不仅宋朝300多年时间里,中原王朝不断被汉人吊打,甚至在宋朝之后,出现了少数民族统一整个华夏的历史事件,比如元朝、清朝,堪称汉人的“耻辱”。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中原王朝自废武功

汉家王朝被周边少数民族吊打,根本原因在于自废武功式的改革。

在宋朝建立之前,无论大一统王朝还是地方军阀割据势力,都有着浓浓的尚武精神,这种局面在755年安史之乱后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对各地军阀尤其是河北军阀的节制力形同虚设,各军阀为争夺更多人口和地盘相互攻伐,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开始。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有感于“武夫当国”带来的政权不稳和频繁更迭,遂开始了压制武将的一系列改革,最典型案例就是“杯酒释兵权”。

作为武将出身的帝王,赵匡胤打压武将并无不妥,因为他可以统率三军南征北战。但是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皇帝开始走文艺路线,武将又没了社会地位,所以在面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猛烈进攻时,宋朝除了除了惨败就是惨败。

为彻底压制武将,赵匡胤除了剥夺武将兵权,还扩大科举录取规模,并提升文人地位,很快文官势力就成为凌驾于武将头上的大山。

相比于久经沙场的武将,文官舞文弄墨和勾心斗角在行,打仗基本抓瞎,这样的军事主官上阵,是对战士和国家的极端不负责。

而皇帝似乎还感觉不够贴心,从赵光义开始,武将出征前,皇帝会亲授自己闭门造车研究出来的阵图,并要求武将按照阵图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嫌武将死得不够快。所以但凡出证,武将一般都会写好遗书,因为战败后地位较高的文官有人求情,地位较低的武将除了背锅,别无它用。

正因为如此,宋朝各阶层除了武将世家,基本没有人主动从军,投笔从戎基本绝迹。

宋朝如此,仿效宋朝制度建立起来的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才有了建国不到百年就惨败给昔日手下败将的土木堡之变。

唐朝灭亡后,和武将地位不断下降的相对应的,是统治者集权程度的越来越高,这使得统治者的个人素质越来越能决定帝国的盛衰,而很可惜,统治者的素质没有因为集权程度的提高而上升。

2、周边民族发展加速

民族融合作为数千年来的发展主旋律,终于在唐朝灭亡后开花结果。907年,契丹建国,从此我国再度进入南北朝并立时代。

而契丹之所以能够成功建国并雄踞我国北方200多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融合带来了技术的大规模发散。

从东汉初期南匈奴内迁,汉匈民族融合开始以来,民族融合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五胡乱华时达到高潮。而五胡乱华除了导致北方战乱不断,也诞生了前秦、北魏等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

不过这些政权的位置基本位于长城以南,他们是将汉家王朝北方的统治者取而代之,是中原王朝内部的局部汉化。

但唐朝的建立改变了这一切,因为国力空前强大,无年不战的唐朝吊打周边的突厥、高句丽、高昌等国,将长城之外的广大土地纳入唐朝疆域。

而唐朝有恰恰是一个极度开放的王朝,不仅丝绸之路将各地牢牢联系在一起,周边少数民族区域的社会精英也到唐朝任职,这使得唐朝先进的文化技术迅速向周边扩张,长城之外的少数民族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脱胎换骨。

因为技术的输入,这些蛮荒之地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促进制度的不断革新,并引发了更加剧烈的封建化进程。

封建化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而言,不仅政权组织能力大大提升,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更让这些政权有了和长城以南的中原王朝争夺天下正统的客观条件。

所以从辽朝开始,金朝、蒙古以及后金等政权纷纷在长城以北完成封建化,并开始伺机南下中原,成为新的专制王朝。

所以,周边少数民族区域的封建化,或者说“汉化”,是他们战斗力提升并逐渐吊打中原王朝的重要原因。

最后静夜史需要说明的是:蒙古和满族在古代历史上并不是外族,他们和真正的外族如日本、波斯、沙俄等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它们崛起前,蒙古是金朝的臣属,女真是明朝的子民,元朝和清朝的建立,是我国改朝换代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本不是某些公知鼓吹的亡国亡天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5

首先,说明一下,题主的设问有问题——唐朝以后,汉人被异族蒙古和满清奴役几百年……

此处,不宜也不应该用“异族”,似乎把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割裂出去,岂不是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无形之中被人为的割断了吗?!

我们知道:唐朝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和明清时期……

期间,少数民族不断崛起,乃至于出现了辽宋夏金各族政权的并立,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都是统一全国的王朝。

因此,题主问题之中的“异族”——应该用“少数民族”……因为辽宋夏金元、明清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族政权……否则,容易产生歧义,或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

那么,为什么唐朝以后,汉人不仅打不过少数民族,还被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清奴役(统治)几百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汉族建立的中原政权,政治腐败,政策或应对策略失误等……

如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地方出现藩镇割据,武将专权,最终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局面。

北宋建立后,为了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过分削弱了地方,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与少数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没有几个贤能的君主,嘉靖和万历皇帝更是三十来年不上朝……

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特务统治,朝纲混乱,更有甚者,宦官监军,胡乱指挥,焉能不败……

其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统一强盛的唐帝国,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此后,民族融合不断发展,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开设的榷场(收税的贸易市场),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也促进民族融合(虽然战争的方式不好,但也促进各民族交往、融合)……

其三,不同生产方式的融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伴随民族融合的加强,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交往密切,甚至进入中原地区,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相互交融,特别是少数民族日渐生产方式的农耕化、生活习惯的汉化……少数民族日益强大……

其四,历史条件的制约:

毕竟是传统农耕经济时代,冷兵器时代,虽然唐宋以来,火药、火药武器大量使用,(双方都使用)但是,骑兵的作用更大,少数民族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汉族中原政权难以比拟滴……

因此,汉族建立的中原政权日渐腐朽式微,少数民族崛起强盛,如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岳飞等抗金名将,自废武功般的做法……

才有了,唐朝以后,汉人不仅打不过少数民族,还被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统治奴役几百年的历史情形……


6

实际上不是汉人战斗力越来越差,而是宋朝,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明朝拿财政收入的50-80%拿来供养,皇室和宗亲。而军队呢?以明朝来说,明朝兵变次数,远远超过清朝。为什么?就是太贫困了,明军普通士卒的惨状,曾令当时官员感到震惊。如《明史·黄绂传》载:黄绂“成化二十二年巡抚延绥,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曰:‘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军卒妻小穷得连衣服也置办不起,可见其困窘至极。

嘉靖年间,宣府,大同等边镇闹兵变,就是拖欠军饷太久,本来明朝士兵军饷就低的可怜。结果,还长期拖欠,可以拖欠到什么程度呢?明朝巡抚都御史刘麟说,北方边镇大同等地军士,从正德七年到嘉靖四年,整整十三年,都不发岳亮,士兵们养家糊口,在边塞寒风苦雨,大明王朝十三年不发工资。

在明朝当兵,工资低,还拖欠不说,还要上交,还要服徭役。明朝屯军,每年除了要上交粮食,还有均徭、马价、木席、采办、供军、买马等等残酷盘剥,军官们还私自克扣军饷,私占军田。

从正德皇帝到明朝崇祯年,130多年,明朝发生60多次兵变,原因就是生活太苦,士兵已经到了卖妻儿糊口的程度。明朝嘉靖时期,在南京担任“专城守,护陵寝”的池河营3000多士兵,只有在岗4个月,有12斗粮食作为军饷和口粮,这点收入怎么养家糊口?

清朝初期把士兵当人看,大明把士兵当贼和牲口看。参加了清军不光按月发白银,发口粮,还可以出去抢明朝的官老爷。结果就是从关宁军到登州新军纷纷投降清朝,要跟着一起发财去。清朝统一全国战争,清军当中的汉人士兵远远超过了满洲士兵的数量。

7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并没有减弱,之所以打不过异族,也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因为中央集权逐步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这种空前加权的中央集权,使得唐朝之后的中原王朝没有出现过权臣、宦官、外戚架空或者篡位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过长期的地方割据,但副作用就是军队战斗力大为降低。

唐朝之后,我国主要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其中元和清本身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所以在这里就不做讨论,他们不存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

而宋朝和明朝都产生了同样的情况,就是始终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如宋朝,最后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有人说明朝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问题,主要在于前期,但实际上来说,前期的明朝并没有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哪怕是朱棣的五次北伐,也没有达到汉朝和唐朝的那种效果,毕竟汉朝“封狼居胥”,打的匈奴对汉朝没有了实质性的威胁,而唐朝更是灭亡了突厥。明朝在朱棣之后,实际上长期和盘踞在蒙古地区的瓦剌和鞑靼对峙,甚至出现过“土木堡之变”这样的情况,皇帝被俘。到了后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也基本是防守态势,尤其是万历末年兴起于东北的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数次击败明朝主力部队,虽然明朝并没有直接灭亡于清,但是接下来的南明却实实在在是被清朝灭亡的,如果没有清朝,至少南明是能够维持一百年以上的,所以从事实来看,明朝也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

从历史经历来看,宋朝和明朝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情况来看,是远远没有达到汉朝和唐朝的高度。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空前的中央集权所导致,下面就具体分析原因,首先是宋朝。

来路不正的宋朝

如果按照我国传统观念来说,宋朝的皇位来路不正,这也是宋朝统治者的硬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典型的篡位行为,对此宋朝皇帝也是心知肚明。为了能够坐稳江山,他们采取了对文人士大夫极度宽容的政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地倡导文治,而是相当于赵家开了个公司,吸引文人士大夫进来入股,一起经营这个公司,大家一起坐江山,这样皇位自然就稳了。

而在宋朝之前,唐朝经历了百年的藩镇割据,之后的五代都是由掌握兵权的军人发动政变而亡,所以对于军权,宋朝皇帝是十分在意的,实行了牢牢掌控军队的政策:一是把全国大部分军队划为禁军,由中央直接掌控;二是经常轮番调动将领,并经常把军队编制打乱,军队也时常调动。

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必然极大地抬高了文人的地位,同时用文人打压武将,导致武将地位低下;过多的中央禁军以及频繁调动将领和军队,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逐渐低下。

宋朝“武功“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我们常说“文治武功”,宋朝文治有余而武功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在于“文人打压武将”。

抬高文人打压武将,导致了无论在平时还是作战的时候,基本是文人为主将,武将为副将的局面,文人常常没有作战经验,武将虽然往往作战经验丰富,但是不是主将,部队的行动最终还是要听文人的。一个作战经验不足的文人在面对强悍的且作战经验丰富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无论是军事计划还是行动来说,常常会发生很多幼稚的战略性或者战术性失误,这种失误也常常造成了军队容易出现战败的结果。

从战略上来说,军事计划是由中央枢密院制定的,而枢密院基本都是文人,整个宋朝来说,武将极少有进入枢密院的,有时候也只是形式上进入了枢密院而实际上没有参与军事计划的制定,如狄青和岳飞。在没有多少军事作战经验的情况下制定全国的军事计划,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他们基本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实际作战的部队考虑情况,更多的是遵从皇帝的想法,在前期宋太祖和宋太宗时代这个问题并不大,因为这两位皇帝的军事能力都比较强,但之后的皇帝军事能力基本都非常欠缺,所以由中央枢密院的文人制定的军事计划往往在实际作战当中容易吃亏。如宋徽宗时期枢密院就对宋军战力和辽军战力估计严重不足,以至于十多万宋军出击辽国的时候信心满满,但实际上被一两万辽军打的满地找牙。

其次在于将领和军队的频繁调动,导致平时的训练不足,装备更新往往跟不上。

军队战斗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就在于平日的训练和装备。

军队的训练往往是系统性的,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将领调动频繁,往往一个将领到了一支部队,刚刚熟悉部队情况就调走了,很多时候训练也没有展开多少就迎来了一个新的领导,新的领导又要重新熟悉部队情况,根据部队情况制定训练计划,然后训练了没多久又换了领导,如此反复,部队很难得到系统性的训练。而在装备情况上,也由于将领频繁的调动,导致将领往往对部队情况不熟,还没有来得及提出装备更新计划就走了,换了新来的将领又要重新熟悉部队,等等,造成了宋军的装备更新上效率非常低下。

同时部队的编制经常打乱,甚至是小编制的部队也被经常打乱,就导致士兵往往在一个大的部队待的时间都不长,战术配合没有多少系统性的演练就换了大部队,所以宋军在遇到比较大的战役的时候,部队之间的配合往往难以默契,大大削弱了战斗力。

第三是在临阵指挥上,文人打压武将,将领不熟悉部队极大地限制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临阵指挥上,由于主将往往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文人,可想而知,一个菜鸟面对老鸟的时候指挥上会有多么地稚嫩。具体作战的将领因为经常换部队,一个是部队他不熟悉,另一方面是部队对将领的命令因为不熟悉也难以执行到位,导致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也是宋军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经常作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他们所面对的北方游牧民族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问题,北方游牧民族军队基本都是打出来的,士兵也是将领长期带出来的,将领作战能力强,作战经验丰富,熟悉士兵,士兵之间因为长期共同作战,配合也十分默契,所以对付没有这些因素的宋军往往游刃有余。如李元昊时期的西夏接连对宋朝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战役,宋朝连战连败。

问题就来了,既然宋朝军队战力一般较弱,但为什么能支撑300多年呢?

首先在于宋朝军队多。

就拿北宋时期来说,军队规模基本维持在百万以上,其中宋仁宗时期达到126万,其中禁军82.6万,厢军43.3万。

其次在于宋朝还是有部分战斗力强的部队。

实际上,战斗力强的部队在宋朝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打多了打出来的,如宋朝开国时期的部队,经历了统一中原地区的多次战争,战斗力强悍;另一种是将领长期带出来的,如南宋时期的岳家军,就是岳飞从士兵到将官亲自选拔、亲自训练,长期带着作战带出来的。

上图是北宋中期全国禁军的分布图,其中宋朝最能战的部队就是陕西路的22.6万军队,他们因为长期和西夏作战,因此战斗力远超其他地区的禁军。

而到了南宋时期,前期能战的部队主要是岳家军,后期对付蒙古的时候,战斗力强的部队集中在了四川、襄樊地区,因为长期和蒙古人作战,锻炼出了一批战斗力强劲的部队。

所以,宋朝能支撑300多年,一是在于军队人数多,基本都维持在百万以上,即便是丢失了半壁江山的南宋,也能维持百万的军队;其次是无论是南宋还是北宋,各时期都有一些战斗力强劲的部队,成为了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明朝的情况分析

明朝在军事制度上基本沿用了宋朝的思路,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方面有很多不同,带兵的将领没有调兵权,具体指挥是由朝廷委派将领,作战结束后将领归还军队,将领回朝廷复明。这点来说就比宋朝情况改善了很多,至少在正常情况下,军队的训练和装备还是有保证的。

明朝主要实行了卫所制度,即军队在地方屯田,由军户来经营,这些军户平时在卫所的田地里耕地,获得的收获归自己,并参加军事训练,作战的时候军户出兵作战。但是这种制度在明朝中后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卫所的田地逐步地被当地豪强夺走,众多军户实际上是没有田地的,而作战的时候又要出人,所以很多军户基本都逃走了,地方豪强为了自身利益,瞒报情况,让朝廷以为军户还存在(如果不存在这些卫所田地朝廷就要收回了)但实际上众多军户都不存在,由于田地被夺走,很多军户收入低,生活困难,自然卫所的训练和装备都难以保证,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

实际上明朝军队战斗力强的和宋朝的因素一样:要么是打出来的,要么是将领长期带出来的。

如前期朱元璋和朱棣时代,他们的军队都是经过了长期的战争,自然打出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将军和士兵,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强悍。

而到了后期,由于很多部队长期没有作战,卫所制度的破坏,大多数军队战斗力低下,战斗力强的如戚家军就是戚继光长期带出来的结果,后期的关宁铁骑,也是由袁崇焕到吴三桂几代将领长期带着,长期作战打出来的精锐。

综合宋朝和明朝的情况,对比汉唐,主要还是由于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宋朝和明朝因为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尤其是军权,要知道,如果下面人要造反,无论他是权臣也好,宦官也好,外戚也好还是地方割据势力也好,都必须要有军队才行,没有军队的人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宋朝和明朝对军队的控制都比汉朝和唐朝要空前地家加强了。这种加强虽然保证了皇权不受威胁,但是也极大地降低了军队的效率。

汉朝和唐朝虽然出现了权臣、宦官、外戚夺权和地方长期割据的情况,但是在军队将领使用上给了将领充分的权力,将领可以长期带兵,士兵无论是训练还是装备的更新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并且作战时候指挥上来说比起宋明效率都更高。

一个王朝往往在前期的时候因为皇帝都是经过长期战乱过来,士兵和众多的将领也经过了长期的战争所以战斗力都非常强悍,这点是所有王朝的共同特点。但是当王朝稳定下来之后,官僚体系包括军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懈怠和腐败情况,这个时候将领对军队的充分权力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在对军队管理的效率上就体现了出来。集权情况下,皇帝很难对全国众多的军队实行有效管理,而集权不强的汉朝和唐朝由于将领有对军队由充分的权力,所以战斗力下降并不十分厉害,而宋朝和明朝则容易出现军队战斗力下降明显的情况。

所以综合以上情况,宋朝和明朝始终不能如汉朝唐朝一般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并且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灭,根本原因在于空前加强的中央集权。

8

实际上自从被儒家荼毒后,汉人王朝一直都没有很强的战斗力!而唐朝明朝这种战斗力爆棚的时期主要也是引入了少数民族的武装力量,但最终也是引狼入室,最终为其所害。

儒家对汉人王朝的荼毒主要是制造了君臣的直接矛盾,儒家学者成了君王限制臣子的帮凶助手,本来是与非很明朗的事最终却变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防臣下子民如贼,而臣下则不得不装疯卖傻求苟活。碰到个把明君还能折腾一下,碰到普通国君则立马变病猫,遇到昏君则国破家亡。比如以南宋为例,南宋是北宋灭亡后北宋皇室以长江为界建立的政权,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本应该把国与民放到首位,但是当时当政的赵氏却只是担心自己的皇位,照样防武将如贼,最终是岳飞惨遭毒手。

其次,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却愣是被整成了书生误国。儒家除了在庙堂之上制造君臣矛盾之外,还在民间削弱老百姓战斗意志。比如以清灭明战争为例,在李成梁经略辽东的时候,明庭的臣子们是各种热血言论,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什么将军百战死马革裹尸还,不断指责前线将士不怕死不用命打败仗。但是呢,满清入关之后第一个投降的就是这些儒家学者,当马刀放到脖子上他们就立马软蛋掉了,然后还鼓吹各种良禽折木而栖,号召明军将士投降,老百姓投降。满清入关只有5.9万八旗军,但是明军降军却高达17万之多。

9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科技文化手工业都远超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宋代重视商业,国家富裕,军事装备也超过前代,给人感觉汉人战斗力低下是多种原因决定的。

汉人的对手比过去强大,汉唐时期的敌人匈奴和突厥是个游牧帝国,国力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中原王朝非常容易的趁其病,要其命。匈奴人和突厥人打不过汉人只能被同化或西逃。

北宋对手辽国是第一个在草原上建立城市,划分州府治里的少数民族,重用汉人,采用汉人制度和文化。文明成度比较高,宋辽两国势均力敌谁也没吃掉谁,澶渊之盟后握手言合。

北宋靠政变发家,对武人限制较多,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北宋没有出类拨萃的将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人战斗力。蒙古人兴起之后,中国本土处于分裂壮态。

蒙古灭西夏弹丸之地用了二十多年,灭金用了24年,灭南宋花了40多年时间。如果当时中国是一个统一国家,有秦皇汉武那样英明雄主,有卫青,霍去病,李靖,苏定芳那样盖世名将,胡人不赶南下牧马。

1367年,徐达和常遇春率数十万大军很轻易的把元顺帝敢到漠北放牧,朱棣五次北伐草原,明军战斗力是一流的,土木堡之变证明兵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明朝此后依靠长城采取守势。

明末清初,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水器战决定优势,加上明朝内乱,汉人搞垮了自己,满人趁虚而入,上演蚂蚁吞大象奇迹。宋代以后,汉人战斗力被没有降低,只不过缺泛强有力的英明之主和不世出的将才




10


因为汉唐是崇文尚武的模式,也就是文武都不落下,来平衡发展,而之后朝代就不是了。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可以视为中国大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过度信任太监,结果太监掌握了禁军,从此皇帝受制于家奴,而帝国内部也是藩镇林立。

唐朝就是在这种半死不活的情况下,再度延续了一百五十年,然后亡于朱温之手。

唐朝灭亡以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乱世,五代十国大乱世。

五代十国的特色是什么呢?

是重武贱文,是武夫治国。

宋朝建立以后,鉴于五代十国大乱世的教训,及其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以武将身份夺国的,所以开始重文轻武的策略。

重文轻武之下,自然是文人地位水涨船高,而武将地位一落千丈。

这可以视为封建社会皇帝集权的过程,毕竟武将权力太大,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试问如此这般,武将地位底下,国家的军队还能有什么样的战斗力呢?

宋朝之后的明清亦是如此,为了集权,虽然不像宋朝重文轻武那般严重。但是武将地位低,有着诸多限制,诸如明朝派太监监军,就是为了限制武将权力。

武将地位如此底下,军队战斗力自然不行了,军队战斗力不行,自然被游牧民族压着打了呗。

当然这只是宋安之个人见解,并不是很全面。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