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上图是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的意淫图。


早在重机枪发明的19世纪,人海战术被宣布结束了。

在当年的津巴布韦,50名英国殖民地警察用4挺重机枪,打死3000名拿着冷兵器和火枪的非洲祖鲁武士,自己毫发无伤。

剩余的2000多名祖鲁武士,逃离现场。

而在重机枪发明之前,祖鲁武士曾经全歼一支1700人的英军。

当时英军步枪火力有限,不能对祖鲁武士造成短促的毁灭性打击。

如果说祖鲁武士都是步兵,骑兵又是怎么样呢?

稍后在埃及和苏丹,英国人和阿拉伯人的骑兵交手。

2万苏丹迈赫迪骑兵,向英军的重机枪和炮兵阵地冲锋。

在英军机枪和火炮的打击下,迈赫迪军短时间内伤亡高达1万5000人。

由于伤亡太大,迈赫迪骑兵军心大乱,溃不成军,苏丹随后被英国占领控制。

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一战中。

著名的索姆河战役,经过7天炮火准备,英军和法军以人数优势,对德军阵地发动猛攻。

然而,他们很快落入德军重机枪火网中。

尤其英军以大无畏的精神,采用密集队形人海冲锋,被重机枪一排排扫到。

一天之内,英军近6万人伤亡。

当时英国媒体这么报道:战役第一天,英军以57470人伤亡的代价推进了仅仅3英里,这是英国陆军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

以上这些战例并不稀奇。

早在一战之前,德军就曾经做过实验,使用2挺重机枪对几百米阵地前设置的50个气球进行交叉射击。短短15分钟内,气球被击破了49个。

大家想想,气球才多大。如果连气球都被击破,更别说一个个人了。

二战中,人海战术就很少见了,因为军队的火力更强大。

除了重机枪以外,大量的轻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甚至自动步枪大量装备部队。

由于防御火力投射量极大,人海战术除了活靶子以外,不会有其他结果。

各国的步兵战术都严禁以营连规模的人海冲锋。这种打法徒增伤亡,没有什么战果。

一个步兵班要分为2到3个作战小组,互相掩护进攻或者防御。

不过,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也曾搞过人海战术,但也不是传统意义的人挨着人去冲锋,而是士兵相隔至少10到15米反复冲击德军阵地,以减少伤亡。

可惜,在没有足够重武器的掩护下,冲锋苏军士兵伤亡巨大,进展很小。

当时苏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平均只能活24个小时,军官只能活3天。

到了现代,人海战术就更无法奏效了。

今天的火力强度,已经不是以往都能相比的。

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一次高强度空袭,相当于以往发射了数万发炮弹。

在空袭火力覆盖区域,即便有千军万马也难以幸存。

最佳贡献者
2

完全没用,

我下连队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规定了,禁止连规模的密集冲击。

哪怕是我们一个班,也是分3个小组,在一个百米宽的正面进行交叉掩护下的前攻。

究其原因,就是自动武器带来的变化。

集团冲锋就是一片片麦子

3

在国内网络上,所谓的“人海战术”长期以来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用于贬低和诋毁我军的惯用伎俩。按照他们的说法,我军在国内战争和半岛战争中,都是依靠不计伤亡、不惜人命的人海战术来达到自己的作战目的。GMD军队和美军在“毙敌上百万”之后,扣机枪扳机扣到手软,由于不忍心多造杀孽,才不得不胜利转进,一个退到了海峡对岸,一个退到了三八线以南。这样的奇谈怪论流毒甚广,迷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所以很有必要以正视听。

在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初期,人海战术的确不失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有效途径,毕竟对手的火力输出相对有限,冷兵器就不提了,早期的火枪火炮射速太慢、射程太近,难以抵挡密集人海的集团式冲锋,这也算得上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原始的饱和攻击战术。然而随着连射火器的发明和普及(比如机枪、速射炮),就好比军舰的宙斯盾系统一样,成为克制人海战术(饱和攻击)的不二利器。不管是徒步冲锋的步兵还是铁蹄滚滚的骑兵,在集火弹幕面前统统人挡灭人、佛挡灭佛。

人海战术最恐怖的噩梦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交战双方动辄出动百万规模的兵力激烈厮杀。其实最早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才是人海战术的真正顶级玩家,原因很简单:只有具备了近代化的运输工具和后勤保障体系,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高效调动兵力实施人海战术。同时期的中国尽管人口远远多于欧洲列强,但是身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根本没有跟人家玩人海战术的资格,纸面上的兵力跟单位时间实际投入战场的兵力完全是两码事。

这个时期重机枪、铁丝网、战壕成为收割生命的最快捷方式,例如在索姆河战役中仅仅一天的时间,英军的集团式冲锋在德军的重机枪阵地面前就伤亡了6万人,彻底宣告了人海战术的终结。二战时期军事技术更是突飞猛进,使得人类战争的形态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空中打击+装甲集群的空地一体化作战成为陆战主宰,轻装步兵的人海战术更加边缘化了。太平洋战场日军绝望无助的万岁冲锋,除了留下残缺不全的成片尸首以外,对于战局的走向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如果现在还有人会相信,我军是依靠人海战术来屡屡战胜拥有优势装备、优势火力甚至优势兵力的对手的,那么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坏,那就只能自我反思下了。至于现代化战争就更不用多说,在这个远程精确制导打击大行其道的时代,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摧毁。还有人想玩人海战术?生怕对手不知道你的这么一大群人在什么具体位置吗?一堆集束炸弹或者燃料空气炸弹从天而降,就算有再多的人也只有瞬间灰飞烟灭的下场。肉弹扛不住炸弹,人海挡不住火海。珍惜生命,远离人海战术才是王道。

作者:刻雨无痕

4

人海战术、集团式冲锋在如今的战争中用处不是很大,但是具体要看对手是谁?不同的对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在科技水平不高的对手之间作战,人海战术、集团式冲锋颇有用处;跟科技相差太大的对手作战,人海战术、集团式冲锋一点用处没有,白白增加伤亡而已!跟美军作战,人海战术显然过时了,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叙利亚政府军跟叛军作战,人海战术明显有用武之处,毕竟两者的装备水平都不高,且实力差距不是很大。

从古至今,军队数量的多少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只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需要的参数。在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不胜枚举,足可以说明军队数量多不代表能打硬战争。明朝中后期,一足百数的倭寇横行江南,沿途杀伤明朝军民数以万计,南京数十万明军莫能制其横!戚继光亲率将士百人,千里击杀这股倭寇,自己却无一损伤,这就是战力的问题。清朝晚期,新军将士的装备不弱于欧日裂强,数量更是远超八国联军,但是新军战必败,击必溃,这就是战心的问题。战力与战心是军队最关键因素,战力包括军队素质、装备;战心则是指战斗意志。

二战期间,苏联军队在装备、训练上不及德军多矣,然则苏军有必战敢死的精神,善于以人海战术冲击德军,并最终击溃德军。每当乌拉声响前,苏军战士就前赴后继的冲锋,直至击溃敌人,占领阵地。八路军由于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寇,往往在弹尽之后与日寇肉搏,也就是拼刺刀。事实上拼刺刀就是冷兵器作战,想要取得胜利,除了勇气与战技外,更多就是比人多,在拼刺技术差不多的情况下,人多的一方胜出。因此在二战有了苏联的乌拉冲锋和八路军的三三制冲锋,这两种战术均取得不菲的战绩。

朝鲜战争时,敌我双方装备实力相差悬殊,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伊拉克战争时的装备悬殊,因此志愿军用人海战术、集团式冲锋战胜了强大的对手。1990年8月~1991年2月之间美军发动了海湾战争,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海上拦截行动均为高科技战术行动,联盟军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海湾战争所展示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伊拉克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此战中英美军队以高科技装备为前导,以极小的人员损失击溃伊拉克百万雄军,战争不到两个月伊拉克就战败投降!此战给许多国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中,人海战术不再有效,实力的差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绝对的科技实力面前,一人灭一支军队不再是传说跟神话!

5

说到人海战术一词,是美军的发明,自从打了韩战,才把我们定性为人海战术,其本意即是,不计人员伤亡,整团整军地一味冲锋。真实的战争是这样吗?我们且以数字来说话。经过中外学者考证,大约的数字为,志愿军加上死亡,被俘和失踪人员,共损失39万人,朝鲜方面30余万。“联合国军”呢?死亡大致在116万以上,其中美军6.2万多人;受伤和被俘137万人,其中美军17万。韩国方面承认的最低伤亡40余万,其中失踪10万人。网友们可以算一算,到底是谁使用了人海战术呢?诬蔑没有用,抹黑没有用,败了就是败了,败了就是要承认嘛。嘴巴硬,内心虚,至今没拍过一部像样的韩战电影,不正为明证吗?

两种样式

过去也没有人海战术。充分利用地形,夜暗和坑道,抵消了美军装备优势。现在与过去不一样,战场空间越来越透明,战争对装备优势的一方,变得相对容易,先是制空天电磁权的争夺,打掉指挥、通信、交通等关键节点,尔后劣势的一方就变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战争天平向装备优势的一方严重倾斜,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几可随心所欲。海湾战争后的几次战争,都是这么打的。唯一不同的是2008年的俄格战争,俄罗斯更多使用了地面力量,不由分说,装甲铁流滚滚而动,冲上去即赢得了全面胜利,不过,这也是俄军在全面占领了装备优势的情况下。

不可以道里计

海湾也好,南联盟也罢,乃致伊阿战争,美军为首的北约部队,所取得的是压倒性的绝对优势。如果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恐怕并不容易。空天电磁网的仗要打,打完之后呢,即会两败俱伤,最后的胜负手,还得是陆军。美军近年大搞陆军“特种化”,雷声大雨点小,动静并不大。陆军仍是合成营的概念,其基本的考虑仍是,在可见的将来,仍离不开陆军的存在。打了十几次小仗,代表不了未来,说“一小时打遍全球”,空天战机没有,高超声速武器,是人家俄罗斯率先实现装备,美国研制了多年,一款也没成功。所以罗列概念没有用,也许这就是俄格战争要告诉我们的战争密吗吧?

6

人海战术,集团式冲锋早已过时。对于一些局部边界小冲突有时有用。

现在的核武,战术核武,子母弹等,杀人如灭蚁。再多的人,再多的坦克也没有用!

现在连拼导弹射程,拼拦截技术,拼核武当量也过时了。现在拼的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空天技术。致盲对方,精确斩首能做到减少伤亡,减少费用,快速致胜的目的。

这种近似武俠小说无影拳的方式,是现代战争的趋势,打了你也不知从哪打的,不知敌人是谁!

7

兔哥回答: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明白所谓的人海战术的概念,也要搞明白集团式冲锋的概念,这样对于我们解答问题是有帮助的。人海战术这个词由来已久,早期的冷兵器时代人海战术是取胜的根本保障,虽然我们从一些《演义》《评书》中总是听到什么八百破十万,三千破八万的战例,但很多都是杜撰出来的,缺乏严谨性。冷兵器时代人是主力军,人多势众是一个客观规律,人的体能是有限的,靠冷兵器拼杀可是一个力气活,没人面对生死不抗争,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正是由于人的体能限制了冷兵器的作用,才催生出了热兵器时代的发展。战争是武器装备发展的温床和催化剂,人们为了利益发生了战争,战争创造了人们维护利益的武器装备的发展。热兵器从大到小,从粗到精依次出现,并且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首先出来的是火药,手榴弹,当然不是现在这种,而是由布包裹的火药,加入石子,油脂,火炮,火枪;到了一战时,军队采用人海战术依然盛行,而使人海战术被改变的是一款步兵武器的诞生,这款武器就是重机枪。机枪从1860就诞生了,加特林机枪使步枪的射击实现了自动化,而真正改变战场规则的却是马克沁重机枪(1883年),而让其出彩的战斗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正是马克沁重机枪的出现使冲锋的人海战术不灵了,但人海战术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人海战术很好理解,依靠人多势众,以人为主力进行冲锋作战,这个战术不但一战中没有被重机枪所阻止,二次大战中依然没有阻止其脚步,二战后期的多次大规模作战中,人海战术依然盛行,其实作战中这样的情况只所以并没有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变得消失,主要是武器装备机械化程度和火力打击威力,以及参战国家的作战需要。例如,二战时期的各参战国都是利用炮火进行火力打击,而后开始人海战术式的冲锋,特别是苏联军队,在与德军的争夺战中广泛采用了这样的人海战术,并且起了一个很俄式的名字,“乌拉冲锋”。乌拉俄语“万岁”的意思,这样的冲锋也是没办法的事,要在短时间内占领一个阵地,也只能是采取这样的冲锋,即便是现在,各种打击火力强大的多了,也不能做到完全把敌人阵地上的有生力量彻底消灭,依然需要去占领,既然要去占领就必须要快速,全员一快上显然更节省时间。现在对一个阵地的占领不需要人海战术了,面对高密度的火力打击人海战术不好使了,但对于快速机动到阵地,特别是复杂地形环境下的作战进攻行动依然脱离不了大量的人员投入。即便是不会迎着敌人的火力“乌拉”冲锋了,也需要在炮火,空中火力的支援年快速进攻,人员依然不会少,否则战线就会被拉开,对于坚守是一个困难。

现在体系化作战,陆空立体作战依然脱离不了人员的作用,只要有人员参与,就无法真正的脱离大量的人员突进。真正改变人海战术的条件一个是战争规模,小规模的局部冲突不需要投入大量有生力量;一个是战场环境,平原丘陵地形条件下正是陆空一体化作战便于施展的的好环境,坦克装甲集群突击作战更适合;一个是战争一方的作战意志,打到最后,重武器装备损失严重,又不愿意投降亡国,人海战术必然会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量人员投入战场并不单纯意味着是采取人海战术去进攻,这一点必须要说明白,人海战术的规模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团,一个营,陆空火力打击后必须全员突进,这个战术上的机动,是战场上必须要做的,否则如何达成进攻目的。现在的人依然是战场上的有生力量,也是主要力量,但盲目的不顾生死的人海战术也发生了改变,改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人海战术是依靠人员的作用去决定战斗的胜负,现在是武器装备起主要作用,人员利用武器装备对敌人目标、火力支撑点进行打击,交替进攻,逐步推进,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但这是有条件的,就是对武器装备的依赖,否则只能是失败或者是投降所以说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人海战术落后了,但并不会彻底消失,决定人海战术出现的是战争规模的大小,国家战局的发展程度,武器装备的损失程度而决定。



关于集团式冲锋的概念;集团式的冲锋定义比较广,我们把人海战术式的集团冲锋刨除,战争模式跟据武器装备发展并投入战场,作战模式发生了数次改变,其中的步坦协同作战模式就是以坦克为作战核心,人员随同坦克的一种集团冲锋作战模式。这个作战模式的规模通常都是具有一定规模,如果是一两辆坦克后面跟着一堆士兵这也是一种集团冲锋,但应该是搜索前进。后来发展成了以坦克、步兵战斗车、自行火炮,远程火力组成的装甲突击集群,这是机械化战斗模式的组成部分,后来又加入了直升机,战斗机组成了陆地上以坦克装甲突击集团和空中作战飞机构成的立体作的突击集群作战模式,也就是现在的作战模式。最新作战模式是采用了信息化建设,使战场更加透明。其实集群作战模式并不是落后了,不能光看到人海战术的挨打一面,也要看到达成的目的是否有用。装甲突击集群作战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战斗速度快了,这是最主要的,速度快了人员就必须要跟进,就必须要采取集群突击作战,这样对防守一方的压力最大,效果也最好,速度也最快,但人员由自行冲锋变成了乘车作战或者是以乘车作战为主。其实作战模式的改变始终围绕着一个重点进行,就是时间,从过去的人员两条腿走路到现在的装甲突击集群作战速度快了很多,再结合远程火力打击,空中掩护,地面快速突进,这样的作战模式不是一般的实力差的对手所能承受的了的。


不论武器装备怎么发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快速达成作战目的,这是战争的制高点,也是军事强国的象征,而支撑这样快速能力的一是机械化的作战装备,二是信息化的指挥手段,没有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立体合成作战模式,没有高度机械化的武器装备就实现不了信息化作的战模式,信息化是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之上的。没有机械化的武器装备,再高度信息化也脱离不了人海战术的作战方式。人海战术的消失是建立在机械化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最好不好定论人海战术是否有用,因为每个国家的军事强度不同,没有机械化装备的你让他怎么办,要么投降,要么就采用人海战术,当然,打游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打游击是国破之后才进行的,因此,人海战术的使用要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了。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8

是否有用取决于你的对手的火力强度和弹药储备。

9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人海战术和集团冲锋是不同的概念。集中优势兵力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海战术是指单纯依靠人数不计伤亡代价去压垮对方。人海战术现在肯定是不管用的。实际上,从一战机枪在战场上大逞凶威开始,人海战术就不管用了。更别提现在陆空立体火力杀伤的威力,多少人头也堵不上。集团冲锋则是指成建制的步兵冲锋,这个始终都是存在的。只不过不再是单纯的步兵突击,现在的“成建制”部队单位里包括了多兵种合成,战斗队形也配合武器变化而做出变化。漫山遍野的步兵冲锋是不会再有了。这是因为,信息化建设让指挥通信能力空前提高,不再需要把大批步兵集中在相对狭小的战场宽度上,步兵可以以更小的建制更疏散灵活的队形发起突击,以规避敌人密集火力打击。

另外强调一点,我军从未使用过人海战术。现代火力之下使用人海战术根本不可能获胜。在朝鲜战争中,面对美军世界第一的火力,多少人也不够填的。所以我军尽量使用夜战近战穿插迂回来避免正面硬刚,不得已的时候,也是分散成若干战斗小组(著名的三三制战术)交替掩护攻击,如图一。天朝神剧和韩国印度电影里的一波流只会被带走,现实里根本不存在。朝鲜战争所谓人海战术说法不过是外行的美国记者从韩国残兵败将叙述里臆造出来的,因为它们不理解“天下第一”的美军为何会节节败退。只好找这么一个借口。在那些被迂回包围的败兵口里,自然觉得四面八方都是志愿军。另一方面,虽然志愿军并不用人海战术冲锋,但一直也遵循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这一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基本军事原则之一。对于火力密度低与对手的志愿军而言,集中优势兵力尤为重要。这也给敌人人海的观感。但这是宏观的优势兵力,微观上则是三三制这样分散战术,绝不会无脑肉弹冲锋。



10

自从机枪开始出现并大量装备部队后,人海冲锋的战术就已经完全不适用了,更不要说武器打击能力更强的如今了。

早期的机枪还是加特林手摇机枪,存在有射速慢、换弹频繁等问题,而且较高的价格导致装备量上不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人海冲锋等战术,还是能冲破敌军火力杀伤敌军的。但是随着马克辛机枪等真正的机枪出现后,人海冲锋战术就已经成为了历史,再也无法发挥任何作用。比如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英军在进攻德军阵地的战斗中,第一天就阵亡2万人。

而即使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志愿军,也不是靠着人海战术在数次战役中击败联合国军的。当时志愿军步兵在攻击作战中,主要是以三三制为基础,三人作为一个战斗小组,彼此分散开来来降低联合国军优势火力造成的伤亡,再加上灵活多变的战术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这才能在多次实力不对等的作战中击败敌军。

到了如今,比机枪强的武器更多了,自行火炮、轰炸机、攻击机、巡航导弹、火箭炮等等,都具有着很强的攻击力,在反应速度、毁伤能力、打击范围等方面都要比机枪强。在这些武器的攻击下,任何以密集编队形式展开进攻的敌人必将遭受重创甚至被彻底歼灭,所以在现代战争中还妄图用人海战术只会被现实狠狠地教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